齐得平
齐得平, 1933年生,河北平山人。1950年到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做档案工作。1961年起专做泽东、刘少奇手稿的保管和研究。中央档案馆研馆员,曾任手稿科科长,中共中央档案资料保管副处长,利用部副主任。参加了《毛泽东书信手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手书古诗选》的编辑。发表有《亲切的回忆深情的嘉勉》、《诚挚的友谊》、《谈毛泽东书信的收集》等章。
齐得平有辨证毛泽东手迹专家之称,由于工作关系,我们同他经常联系。近水楼台先得月,便有了这篇有意思的文字。看了这篇谈话,您会觉得――毛泽东研究的领域大得很呢!
关于毛泽东手稿、文稿概况
访问人:据我们所知,广大读者对毛泽东的手稿、资料的有关情况,包括它的收集、整理以及保管非常关心,您长期从事这项工作,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能否给我们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情况?
齐得平:可以。关于毛泽东的文稿,包括他的手稿、抄件、讲话记录和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等,有几万件,如果每件平均1000字,就是几千万字。这是毛泽东给我们留下的一份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毛泽东手稿是宝中之宝,是无价之室。他老人家一生读书不辍、著述不辍,基本上都可在这几万件文稿中得到反映。
访问人:有一次,听王明哲同志说,毛泽东的文稿有4万多件,这比你的估计要多一些。
齐得平:是算法不同的缘故。王明哲同志说4万多件,其中包括毛泽东阅览的部分文电和报刊。
访问人:毛泽东的手稿,保存最早的是哪一年的?
齐得平: 1912年学生时代一篇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和1913年的《讲堂录》,这是建国后征集的。在我们党的档案中,能大量见到毛泽东的手稿是1940年以后的事。1939年以前个别的也有,比如1922年6月20日致施复亮并团中央的信,1931年7月30日准备攻击东固,龙冈的决定,8月8日消灭龙罔之敌的命令, 1937年5月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作的结论《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1938年2月23日毛泽东起草的《战略意见》等,总之,留存下来的手稿是很少的,大量的是电报抄件。
访问人: 1937年、1938年毛泽东的书信已经有手稿了。齐得平:毛泽东的书信好多是后来收集的。现在我馆收藏的毛泽东1913―1939年的书信有50多封。信发出去,有心人会留下,也就保存了下来。电报稿的情况不同,全部是在我们党的档案文件中保存的。我曾问过搞秘书工作的老同志,为什么毛泽东的电报手稿在1939年前很少, 1940年以后才多了起来?他们说,那时有个为了携带方便和保密的规定,凡是发出的电报,都集中抄在本子上,原稿烧掉。到1940年,大概由于环境好了一点的缘故,不再把电报原稿烧掉,而是保留下来。访问人:这是谁讲的?齐得平:这是原来在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工作的常可均同志说的,他在那儿工作了许多年, 60年代曾调到中央档案馆工作。我觉得他说的合情合理。访问人:看来这个违反保密制度,是坏事变成了好事,为我们后来保管和整理党的文献提供了方便。齐得平:这确实是为后人编辑出版党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文献保留了最可靠的依据。毛泽东起草的电报和文件不只用他自己的名字,而多是用中央的名义,军委的名义,还有几个人联名的,如“毛朱王”“毛周”“洛毛”“彭毛”或以别人的名义发出的。毛泽东的手稿保存下来,一看就明白是毛泽东起草的。1939年以前的就难办,除了中央会议记录上记载的毛泽东的发言,或写明致×××电为毛泽东起草的外,大量的署名“中央”“军委”的电报,还有几个人联名的电报,就不好确定是不是毛泽东起草的了。访问人:二战时期的就更加难办,从1927年毛泽东上井冈山,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只有少数几份毛泽东手稿。有些电报尽管多人署名,但其中毕竟还有不少是毛泽东起草的。最难办的有些文稿署的名字不是毛泽东,但根据当时的情况分析,极可能是毛泽东起草的,同时这些文稿又很重要,比如,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的得意之笔,但查遍毛泽东的所有档案只有两份非常简单的电报。大量的电报都是朱德等署名发布的。非常遗憾!齐得平:这是很难办的,只能从逻辑上、思想、语言特色上去分析,毛泽东的东西和其他领导人不一样,有他的特色,但分析总归是分析,还不能更直接更确凿地认定哪一份电报是毛泽东起草的。这是1939年以前没有保留下手稿给我们今天造成的困难。
毛泽东书体的发展和演变访问人:根据你多年的接触和研究,毛泽东书法的演变过程大体可以分几个阶段,如早期是什么模样,二战、抗战、解放,直至建国后各是什么模样?齐得平:根据我的观察,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可谓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我馆收藏的1920年前的30多封书信的手迹,多为楷书,字体工整有力,有些写的特别工整,如《商鞅徙本立信论》,《讲堂录》中的“离骚经”,1916年1月28日和1916年2月19日给萧子升的两封信, 1917年春为萧子升读书札记写的《一切入一》序、1919年春给日本白浪滔天的信, 1918年8月11日给罗学瓒的倍, 1919年4月28日给七、八舅父的信等。充分体现了青年时代毛泽东书法功底之深。其字形1916年前略长,之后字型略扁。1921年到1949年,可谓第二阶段。在建党初期,特别是在三、四十年代那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起草文电时的注意力是如何把党建设好,把军队建设好,把根据地建设好,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而不在书法。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迅速无误,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 (书)而不是草。从他写下的大量文电中,也可以看出他的书体是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如 1922年6月给施复亮并团中央的信,1923年9月给青年团中央的信等,同以前相比,又有变化,变的有点像后来的字形。从我馆收藏的手迹看,毛泽东书体在30年代中后期已独具风格。如1936年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批注, 1937年致范长江的信、致文运昌的信等,字体清秀,字形略长,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1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如1941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后起草的大量文电等。以后还在不断变化。1949年进北京以后,可谓第三阶段。进北京后,情况变了,条件好了,老人家除起草公务活动的文电外,还写了一千多封回复亲朋故旧和宿不相识的群众的信。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然而,他的复信是视对象而别。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有些写得非常之草。反之,对文化程度低的人,字都写得比较清楚工整。
访问人:毛泽东的字变化显著的是哪几年?
齐得平:毛泽东的书体,从学生时代到五、六十年代有很大变化。一般来说,年代相隔越远,其变化越是明显,然而,其变化又是逐步的。时间相离越近,其变化越不明显。但是,细心观察是可以看出其变化轨迹的。除前边说的以外,明显的变化我认为就属50年代了。一个不知道毛泽东青年时代字体的人,用来同他五、六十年代的手迹相比,就不晓得是出自他一个人之手了。
访问人:是不是有笔的问题,比如说买了一批好笔,写出的字比较清秀?
齐得平:笔有关系。新笔写的字笔锋更明显更突出。我看主要还是他的功力和字体变化。毛泽东的字体变化,除从其总体上观察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他的签名,你们看1943年以前“毛泽东”的这些签名,“毛”字一般都是从上面下来,再这么一转,一笔写出来。1943年以后,“毛”字写成四笔,先点三点,然后竖弯勾,分四笔写出来。到1948年、1949年,又变了,从1948年2月他修改中央一个文件时写的几封信到1949年9月给宋庆龄的信、任掘时的信,“毛泽东”三个字同以前相比,“毛”字变化不大,“泽东”二字变化比较大。
50年代以后,毛泽东的字又发生变化,写得非常之好看。
访问人:这是不是和他50年代以后练字有关系?
齐得平:有关系。进城以后,毛泽东的工作虽仍然十分繁忙,但客观条件比进城前好多了,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家的碑帖,当时中办秘书室陈秉忱同志就专门为毛泽东购买书籍,收集字帖,收藏各种碑帖数百部。50年代毛泽东休息时书写了数百首古诗词,一首诗往往书写5、6次,6、7次,甚至10来次。他作诗词也多是书写许多次,多为草书,而且很规范。毛泽东的书法最好的时期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漂亮,非常之美,达到自然传神之境地。一位朋友对我说,看毛泽东手迹是一种享受,看过后再看,还想看,每看一遍都受到启迪。
访问人:毛泽东练书法,他主要学哪家的字体?
齐得平:从我馆收藏的毛泽东1920年以前的手迹,特别是1916年前的手迹看,他青年时代习魏碑, 1949年进城后他收集阅览了历代名家字帖。我以为他是博采众长,不是专门摹仿哪个人,毛泽东之所以成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现代书法家,一个是他的勤奋,有好的功底,再一个是他吸收了古人前人的长处,继承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写出了自己的风格。我看毛泽东的字,谁的也不是,是自成体系,就是他自己的,可以叫“毛”体。
访问人:研究毛泽东字体的变化,有什么意义和用处吗?
齐得平:书法是一种艺术。研究毛泽东书法,可以得到启迪,就毛泽东手稿的管理工作来说,搞清楚他的字体变化,对判定毛泽东写的文电和书信的年代有很大用处,在毛泽东起草的文件、电报和他的书信里,有许多当时没有留下年代,只写了月日,有些只写明日,连月份也没有写,个别的连日也没有。我们在整理这些文件时,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首先判定年代。准确判定一个文件的写成时间,才能知道它当时起的作用,也才能在现在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判定年代一个是考证文件内容,还有一个就是看他的字体变化。比如1943年12月24日给刘少奇的信,原件没有写年,只有月日,从内容看,写这封信,肯定是刘少奇在延安,不可能是刘少奇还在华中或其他地方的时候,刘少奇是1943年1月初回到延安,这封信应是1943年或1944年的;从毛泽东的字体看,放在1943年也比较合适。但这样还不能完全肯定,究竟是1943年的还是1944年的?我又拿来其他的文件对照,结果发现,1943年12月24日同一天,毛泽东还给彭德怀写了一份电报,用纸完全一样,字也完全一样。最后定为1943年12月24日。又比如给符定一的两封信,是1976年8月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在整理图书时,从一本线装书的夹页里发现经吉林省委办公厅交来的。这两封信,一封年月日全有,写的是1936年11月28日,附有信封,写的是”剑英同志转陈符字澄先生收 毛寄”。另一封没有年代,只有月日,为9月30日。从字体看,我认为这两封信不是1936年的,而应是1946年的。为了判定这两封信的写成年代, 1981年我还曾向1946年在北平执行部工作过的中直党委书记刘华峰同志请教,他同意我的看法。1983年编辑《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时,准备收入9月30日那封信,还是把它当作1936年的。我反复看了信的原稿,仍觉得9月30日那一封的笔体不是1936年的,应是1946年的,但我手头没有资料可查,不知道符定一具体历史情况,他究竟哪一年去过延安或和毛泽东联系过。1983年3月召开专家会议讨论书稿时,我在会上把这些疑问提了出来,并建议向符先生的家属调查。随后,中央文献研究室找到符定一之女符德芳,得知其父 1946年夏应毛泽东的邀请到延安。不久其父先回北平,稍后她回北平时带了毛泽东9月30日给符定一的这封信。调查结果证明我的看法是对的。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如果熟悉了毛泽东字体的变化,对他那些不好判定年代的文件,大致可以划定年代。访问人:除从文件内容考证和从字体变化判定这两个方面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参考证据?齐得平: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从毛泽东书写用的材料上加以判定。比如1947年1月16日给陈■昆的信,这封信原来也没有年代,从内容和字体看,不早于1945年,也不应是1948年, 1946年也不是,因为他这时还在张家口,没到延安。于是我拿出当时的文件一对照,和1947年同时写的几份文件在用纸上对上了,上下宽窄,裁纸的刀口也对上了,毛泽东在那一段时间用的是同样的纸,这也是比较准确的。又如,1943年毛泽东为劳动英雄的题词,个人交来时有不同说法,有说是1941年的,有说是1942年的,有说是1943年的,前后相差3年。但从所用材料看,都是写在印好的同一规格的布质奖状上的,字体相同,像是同时写的,不可能相隔3年。于是我查了西北局的有关档案,又查阅了延安的《解放日报》。1943年2月3日《解放日报》登载了毛泽东为王震等21位劳动英雄的题词,题词内容也对上了,这就判定了这些题词的年代。总之,从文件内容考证,毛泽东字体判定,再加上用纸和其他材料的参考,毛泽东手稿的大致年代一般能判定了,这为我们整理、编辑和研究毛泽东的文稿提供了条件。
毛泽东手稿保管工作沿革
访问人:你从哪一年开始接触毛泽东手稿?齐得平:我原来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1954年改名为秘书局)工作,秘书处住在中南海外,分管文件和历史档案, 1954年经党中央批准实行文电合一管理。这是我们党的文书档案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随后我们到中央办公厅接收了1949年以前党中央的历史电报,我就是从那时开始接触毛泽东手稿的。接收之后,我们将这个时期的文电重新进行了整理。
访问人:在这段整理档案中,你们把毛泽东的手稿单独分出来了吗?
齐得平:还没有。 1959年中央档案馆成立,我跟随我保管的中央档案一起进馆。为编辑《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提供文稿, 1959年底,中央档案馆副馆长裴桐让我把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1949年9月前的毛泽东讲话搞一个目录出来,我照办了。新年过后,中共中央档案保管部30多人全体动员,突击搞了一个月,把解放战争时期的所有文件全部查了一遍,把毛泽东起草的全部文件都做了卡片,编了目录,并推荐提供了许多文稿给编委会。这个工作完成以后,档案馆领导决定把毛泽东的手稿单独管起来,一同考虑的还有刘少奇的手稿。领导决定让我作这项工作。从这时开始,毛泽东的手稿专门有人管了,我的一生也就交给了毛泽东手稿的管理工作,除在“文革”一段时间外,我一直做这个工作。
访问人:领导上让你管理毛泽东手稿,当时给你交待了什么任务,或工作内容一类的项目吗?
齐得平:为做好这项工作,领导曾召开会议具体研究如何做好手稿的管理问题。裴桐同志提出:“一、全面收集毛主席、刘主席的著作(手稿与非手稿)与反映两个主席思想的材料(按收集手稿著作范围),目前要为《毛选》增订版和刘少奇同志选集收集稿件。二、熟悉两个主席的历史和他们的著作,研究他们的重要著作中的思想发展,汇编材料。三、整理编目,编制参考工具书,保证查找工作顺利进行。四、保护原槁,作好保管工作。”几十年来,我一直是按这个要求工作的。
后来,在“文革”中,我也受到冲击,给扣了“盗窃机密”的帽子,还被开大会批斗。这些不说了,反正后来平了反。我于1969年1月到江西中办五七干校劳动,一直到1975年才又回到馆里来。这时的机构全变了,原来的中央部、国家部都没有了,我被分配在业务组工作,参加解放前后的中央档案的保管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曾三等老领导回馆来主持工作,将机构作了调整,成立了中央处、国家处。处下设科,手稿科就是这时成立的,我任手稿科科长,专门保管和整理毛泽东手稿。这时,档案接收也越来越多,毛泽东手稿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亟需整理。我根据“文革”前的经验,提出整理方案,将毛泽东文稿分为九类:一是毛泽东起草或署名的文电,他修改的文电和同别的领导人联合署名故文电;二是毛泽东的文章和他修改的别人的文章;三是毛泽东的书信;四是毛泽东的题字题词;五是毛泽东的自作诗词,代别人修改的诗词和书写的古诗词;六是毛泽东的讲话稿和记录稿;七是毛泽东的选集、文集;八是毛泽东阅批的图书;九是他的其他手迹。这个方案经馆领导批准实行。
访问人:你觉得,毛泽东手稿的保管工作是不是非常重要?
齐得平:我一直做这个工作,我清楚,非常重要,毛泽东手稿是我党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毛泽东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一般的领导人,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通过他的手稿可以反映他一生的活动,也反映了党的主要活动。再一个,从毛泽东思想发展史讲,这也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体现,反映这个结合的,最能体现的还是他留下的大量手稿和文件。还有一点,就是我们保管好毛泽东文稿的目的是为了用,用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出版毛泽东著作坚持和正确宣传毛泽东思想服务。为了说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下边介绍一些情况,或许对了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是有益的。在60年代初,为增订《毛泽东选集》,我向领导推荐了毛泽东于1941年写的一篇重要文章,毛泽东非常重视此文,他看后批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陈毅等同志传阅。在批示中写道:“这篇文章是在延安写的,曾经送给刘少奇、任弼时两同志看过,没有发表。送出去后也就忘记了。1964年有人从档案馆里找出这篇文章的原稿,送给我看,方才记起确有这回事。”后来我看到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这个批示高兴极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80年代初,我汇集了《毛泽东未发表的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部分论述》、《为什么(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这两份资料刊登在我馆编印的供中央领导同志参考的内部刊物上。前者说明毛泽东对自己是一分为二的,它有助于正确的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后者是我党历史上一次成功的经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1982年,我发现毛泽东1963年修改的一篇文章中亲笔写下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十分高兴,立即向领导作了汇报,将毛主席的这一手迹复印报送中央。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出专刊发表了这一手迹,当时在党校学习的老同志争相传阅。毛主席这一科学论断的手迹“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思想理论界的重视”。
1983年初,我在刚从一个单位接收来的档案中发现毛泽东1965年在《农村调查》一书清样中,亲笔写的一篇关于认识论的按语,推荐给中央文献研究室,该室领导很重视。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90周年,我同我馆耿仲琳同志多次研究,于1983年12月将毛泽东同志1941年写的一篇重要文章中关于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一段编印在本馆供领导参考的内部刊物上,胡乔木同志看后即批示在1983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以上两件,1986年以《错误的认识往往是正确的先导》、《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为题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中。
长期的工作,我深感从事毛泽东手稿的管理工作是很荣幸的,任务是艰巨的,要做好这项工作是不容易的。要做好这项工作,要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要熟悉研究文稿内容,除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作好服务外,在了解到有关部门或社会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以主动地有目的地向有关部门提供所需要的有关文献资料,更好地发挥毛泽东文稿的作用。因此,我觉得这一工作,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关于毛泽东手稿的保存访问人:我们想再问一个问题,这也是广大读者十分关心的,就是毛泽东的手稿形成已经有50年,甚至70年时间了,现在保存情况怎么样?齐得平:可以让大家放心,毛泽东手稿保护得非常好,有专人管理,专库存放,为了保护原稿,同时也为了研究和提供查阅,我们不仅搞了复制件,还搞了缩微,非经特别允许是不动用原稿的。访问人:从保存的角度讲,毛泽东手稿可以保存多少年?齐得平:如果不出意外,大部分保存几百年没有问题。因为毛泽东手稿的用纸多是宣纸,在所有纸品中,宣纸是最好的,手稿绝大多数是用毛笔写的,所以可以长期保存。为了保存好这些珍贵档案,保管条件现在有了很大改善,基本上做到了恒温恒湿。总之,广大热心的读者可以放心。
访问人:谢谢您告诉我们这些情况。1993年5月15日于前毛家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