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sxd008
sxd008
sxd008
sxd008
sxd008



第三章 风华正茂



一夜成名的毛泽东






  从韶山到长沙。

  他犹如一条韶山来的小鱼一下子游进了长沙的大海,望着眼前一幢幢高楼,望着一条条宽阔的马路,望着街上游人如织的人群……他两只眼都不听使唤了,发出由衷地望洋兴叹:长沙真大,长沙真好!

  此时他忘不了家中的父老,忘不了送他上路的泽民和泽覃。

  毛泽东在感慨中,从怀中掏出湘乡东山学校老师的介绍信展了展,擦了擦脸上的汗,然后沿着路人指点,来到了湘乡驻省中学。

  这是一所依山傍水的学校。在学校的门前有一条美丽的河流,青墙青瓦的校舍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毛泽东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校门,想不到的是,不到半天工夫他就办完了各种入学手续,成了这所学校的主人!当他再走出校门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啊,只觉得学校是属于他的,进而长沙城也是属于他的啦。

  和他一起入学还有一名同学叫萧三,作为乡下来的农村的孩子,他俩有很多的共同语言!

  从韶山到长沙,这是百米赛中的第一步跨越。

  从韶山到长沙,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在这个崭新的世界里,周边有多少奇闻轶事吸引着他的眼球。他在街头上买回来两张《民立报》,足足让他看了大半夜,正版副刊,边边角角,都看遍了。新闻时事,文艺小说,轶闻趣事,使他闻所未闻,眼界大开。使他惊奇的是,一张报纸竟使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从报纸中,他认识了孙中山、黄兴和他们领导的同盟军,专与北京大清朝廷作抗;从报纸中,他还认识了天子脚下的康有为、梁启超以及他们的兴国主张和变法。从此,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有成了他心中的英雄。他对将来中国的政府最佳人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应将在日本流亡的孙中山召回国内就任新政府的总统,让康有为就任政府总理,梁启超就任外交部长。

  不久,他又从报纸看到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被“清廷”通缉远走日本。但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却在全国人民心中扎下了根,正在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开展着,希望像东方的太阳一样孕育在地平线的下面……毛泽东被鼓舞着,心中像起潮的海,夜不能寐,激动得他半夜三更起床,写下了一张大字报,贴到了学校的山墙上,第一次破天荒地发表自己书面的政见。

  一石激起千重浪。第二天清晨,山墙旁围满了人,一张大字报竟吸引了这么多人,是毛泽东始料不及的。赞叹者有之,反对者有之,革命前夜思想暧昧的也有之。

  这张大字报的中心内容就是他发表他对未来中国政府最佳人选的组成意见,希望人们拥护革命,支持革命,赞成他的政见。

  就这一政见,足看出毛泽东当时的勇气,不过从他的政见中,对这拼盘的新政府的人员中,也看出他对政局看法的肤浅和模糊。不过,却使这个从韶山来的农村娃在学校中一夜成名。

  就在这个时候(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播下的火种在燃烧,第一声枪响源自武昌城头,接着是八方响应。黑夜中的武昌城炮声隆隆,火光熊熊,杀声连天。衣衫各异的民军挥动十八星旗高呼“共和”,从各个角落,潮涌一般,汇在一起,直到江岸。大江扬波,掀起了辛亥革命的狂潮,敲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一个月内,革命军占领了十七个省,清王朝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不几天,长沙宣布戒严,一个革命党的宣传家来毛泽东所在的学校向师生发表演说,宣称新纪元的来临。一夜成名的毛泽东听了格外激动,在他的鼓动下,决定和几个朋友到汉口参加革命军。

  那是一个出发前的夜晚,他们聚在一起,向留下来的同学话别,留下来的同学也为他们辞行,大有“英雄此行不成功便成仁”的气氛。

  武汉,是革命的发源地,也是同学们的向往之地。

  有人说,武汉雨多潮湿,必须带雨鞋;有人说革命圣地革命书多,给我们多带几本;还有人说,打了胜仗,别忘了通报消息。

  正当他们第二天走出城外的时候,长沙也响起了枪声。那枪声如炒豆子一般,由远及近。起义军沿着铁路线向前推进,先在长沙城外打了一个大仗,这时城里也爆发了起义。城门被轰开,一群中国工人冲进城里,接下来占领街道、直冲衙门府,把旗帜插在衙门府……毛泽东和他的要去武汉的同学站在一座小山上观察了这次战斗经过。

  起义胜利后,建立了新政府,遗憾的是新政府的执政时间并不长,几天之后毛泽东和他的同学看见新任都督和副都督横尸街头,他们都成了保守派复辟的牺牲品。皇帝仍未退位,因而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决定就地参加共和军,为完成这场未竟的革命而尽力。

  在长沙,毛泽东所在连的连部设在法院里。在军队里他接受了正规的训练,当然也承担了一些额外的义务,如军队转移时,为长官挑床铺、被褥和衣箱。一些士兵,每天都得到城外的白沙井去为连队、军官挑水。毛泽东回忆说:“我的军饷是每月7元……。每月伙食用去2元。我还得花钱买水。士兵用水必须到城外去挑,但我是一个学生,不屑挑水,只好向挑夫买水。”

  毛泽东视政治为自己的生命,他把剩下的饷银主要用在订阅报纸上。

  军营生活平淡无奇,令人灰心丧气。这时,革命形势发展很快。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全国大多数省份已宣告独立。袁世凯通过南北议和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果实,当上了民国临时大总统。清帝宣布退位后,人们普遍兴高采烈,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了。毛泽东也觉得自己参军的目的已经实现,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前程,决定退出军队。毛泽东曾回忆说:我“便退出军队,决定回到我的书本上去。当时已很清楚,无论他们怎么动摇君主制,新的共和军队也无法战胜顽固保守的中国地方军阀”。

  彷徨的日子

  离开军队后,偌大的长沙一下子使他陌生起来,不过这已不像初来长沙那样,这里还有他的同学和老师,有他的朋友和战友。同学们不断给他介绍新的学校,都难合其意。借这个机会,他很想回家看看,但他给父亲的那首《壮志》诗又在耳边回响:“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想一想自己大业未成,无颜见爹娘。这时他口袋中暂不缺钱,便开始留意报纸上的招生广告。

  其中有四所学校的招生广告词吸引了他的眼球,一则是警察学校,一则是技工学校,一则是政法学校,一则是高级商业学校。他都交了报名费,其中有三所学校愿意录取他。他写信征得家中的意见,精明过人的父亲认为“无商不富”,那个商业学校更符合他对儿子的设计,于是便给儿子推荐商业学校,并给毛泽东捎来了不少的钱,表示支持。

  毛泽东怀着雄心来校报到的时候,他傻了,这是一所新式学校,里面上课的教师一律用英语讲授。对于毛泽东来说,他不会英语。他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不到一个月就索性退学了。

  然而他把这件不愉快的事向父亲隐瞒了下来,而是马不停蹄地报考了省立第一中学。他花了一元报名费,接着是竞争考试,结果是金榜题名。他以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这个学校。足可看出血气方刚毛泽东的才华横溢。

  这所学校很大,学科偏重历史。因为他的成绩列第一,入学那天校长破例接见了他。但毛泽东听完校长的介绍,并不感到愉快。

  也许有些自满,也许他个性太强,毛泽东对这所学校作了两点批评:“它的课程有限,校规也使人反感。”

  一位教员借给毛泽东一本很有趣的官方史书―――《御批通鉴辑览》。这本书为他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了跳板。和课堂上讲的东西相比,他更喜欢这些谕旨、法令以及皇帝的御批等等。于是他决定退学自学一段时间,这样更能得到知识。

  于是,他在湖南省立图书馆隐居下来,一学就是半年。

  每天他总是早上开馆第一个进去,下午闭馆最后一个出来。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阅览桌旁埋头苦读。只是中午出去买个烧饼或几个包子当午饭。

  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他饱览了现代西方的历史和地理。为了扩大知识面,他又转涉小说、中国诗词和希腊神话,还有改良派严复新近译成汉语的西方名著,以及西方两位思想家卢梭和孟德斯鸠的作品。

  他凝视着挂在图书馆墙壁上的《世界坤舆图》。他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地图:中国只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几十个国家排列在一起,模糊的边境线把中国与外国分开,然而中国在这上面不是一个“中央帝国”?

  他笑着对萧三说,在省立图书馆,他说自己“像头牛闯进了菜园子”。他后来认为,这半年的书海生涯对他的生活影响很大,决定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毛泽东每晚都回到“湘乡会馆”住宿,这里住满了退役兵、学生、过路客和一些虚度时光的闲荡汉。

  那是一天晚上,毛泽东刚回到会馆,正要洗脸,这里发生了一场武斗。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喊叫着从他的身边追过去,枪响了,一位房客倒在了血泊中。接着,他们又袭击了几个能言善说的学生。据说枪声让他们变成了哑口无言。毛泽东此时似乎仍带着点道家的气质,而不像一位挺身而出的公民。他回忆那个血腥的夜晚时说:“我(吓得)躲到厕所里去,直到殴斗结束以后才出来。”①

  由于环境有变,想想也后怕,于是他不得不早早结束这种放荡的自学生涯。
sxd008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