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xqx104
xqx104
xqx104
xqx104
xqx104



意新语工求至善,苦吟千古绝唱辞






  《礼记?表记》中,说孔子主张,著文作诗,要“情欲信,辞欲巧”,文,生于情,可见情对于行文的重要性。而情对于诗,则更重要。情,是诗的灵魂。无情,则无诗。这是强调“情”的重要性。

  单有正确的思想内容,就是佳文妙诗吗?显然不行,还要有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其中就包括用词工巧。许多诗句传之千古而不衰,词工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孟子也主张:“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意即著文作诗,用语不工巧,不是好诗;过于工巧,刻意追求,则必晦涩,适得其反。只有天然工巧,而不刻削,才是上乘好诗。

  古人作诗,用语工巧的佳例极多,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最有代表性: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其中的“知、潜、细、俱、独”,用语如此新巧,如此传神,实在难得,真是写活了。

  所以,“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运用语言,能达到如此程度,实在不易。

  毛泽东深有体会,并带几分感慨他说:“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其中甘苦,无亲身经历者,是难体味的。

  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对他的诗词,象对待其他论著一样,都是进行了反复推敲,几经修改,才抄定的。有时,为一首诗同的完美,彻夜不眠,一次一次地坐下,又一次一次地站起,在室内踱来踱去,反反复复地吟哦。即使最后抄定,还要抄给自己的诗友,如郭沫若、臧克家等,征求意见,其态度之谦躬,其言词之恳切,都使他们“心里激动而又感动,感动而又钦敬”(见臧克家《毛泽东同志与诗》),不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至少是他自己满意,他是不肯罢手的。

  毛泽东思想,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就必然“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之外,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完整的理论、路线和政策。马克思、列宁强调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毛泽东于此同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则特别重视农民的基础作用。列宁领导城市暴动,夺取政权,然后领导农村,毛泽东则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井冈山道路。对待富农、资本家,苏联采取驱逐、消灭的办法,毛泽东则采取利用、改造的政策,如此等等。他坚持马列主义的根本原理,“走俄国人的路”,又使马列主义适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意新”,必然“词工”,不说毛泽东的理论著作,单说他的诗词,为做到尽其情,达其意,在词语的斟酌上,下多少工夫,费多少心血,有多少创新,都是难以估量、难以统计的。

  为更好地体现对工作的负责精神,对作品精益求精的严肃态度,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这里试举些例子,以与大家共得这美的享受。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是《西江月・秋收起义》一词的点题之句,其中一个“暮”字,用得极好。一点明时间,自然,举行起义,不一走都在晚上,但晚上农民便于聚集,便于起事,也是常理。二与“愁”字相应,也极好地点明起义的时代特征,人民处于“地主重重压迫”之下,国民党反动势力制造白色恐怖,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人民只有一条路,举行武装起义;也烘托出凝重、激越、悲壮的氛围。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是《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一词的末句。这一句,用在末尾,尤用“悲歌”一词,突兀奇绝,恍如晴空霹雳,振聋发喷,触发诗情,使达到壮气撼天的境界。这固然体现了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更使我们深味到毛泽东此时悲他的内心世界:“百万工农”的无私无畏,是可敬、可歌、可泣的;唯其如此,他们的鲜血更不能白流,他们的头颅更不能轻抛,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对革命最宝贵的财富,是应惜而又惜,慎而又慎的。毛泽东眼看着重蹈第一次“左”倾路线的覆辙,自己又不能及时纠正,只好与大家一起唱一支国际悲歌!这难言的感情是何等的深沉!

  真是万千感情都在不言中啊!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十六字令三首》之二)其中“酣”字用得巧妙。“酣”,是痛快的意思。“战犹酣”雄健有力。“万马战犹酣”,其声威就更加浩大。读者由此完全可以想象到,骑在马上的人――“我”,于万山丛中,是何等的雄姿!正是“我”和战友们,不畏艰苦,乐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才使红军这股铁流不可阻挡。

  在这句之前,毛泽东把群山想象为“倒海翻江”的巨浪,构成“万马战犹酣”的背景。这样,两相映衬,极为壮观。对山的想象是虚,对万马奔腾的描写是实,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构成了激荡、壮阔的境界。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清平乐・六盘山》)1957年最初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红旗”本作“旄头”。“旄”是古代旗杆上用牦牛尾所作的装饰,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指旗帜。1961年秋,毛泽东的手书稿在《甘肃日报》上影印发表时,将“鹿头”改为“红旗”。这样,红旗映衬着蓝天绿野,就更增加了全诗的鲜明和亮度。红军战士望着如火的红旗,在山上西风里哗啦啦自由地舒卷,战士们轻松的心绪和必胜的豪情,便更自然地烘托出来了。这样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明确地点出红军战胜敌人之后登上六盘山的兴奋景象和活跃欢快的心情。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沁园春・雪》)一个“惜”字,领起以下三句。引出历史上五位“英雄”人物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一个“惜”字,较为客观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功过优劣。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有雄才大略,武功卓著,可“惜”文采、风骚(指文治)都差些。他们都曾建功立业,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不愧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英雄。但他们都不过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最大代表,都曾给人民带来灾难。所以,他们根本无法与今天的无产阶级英雄模范人物相比。

  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几乎是这几个封建统治者的共同特点,但是,毛泽东在这里,目的不是评论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而是为了“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所以,只能用一个“惜”字,使评论不流于呆板、程式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没有高超的艺术才能,没有驾驭语言的技巧,是难以做到这样恰到好处的。

  说到用词的工巧,下面的词句最有代表性: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上阕一个“俏”字,结上启下,提挈全篇,使梅花美得俊逸,美得机智,美得妙趣横生,美得使疾恨者无可奈何。真可谓传神之笔。而下阕一个“笑”字,与“俏”字呼应,由外至里,由表现到精神,真高明奇绝之极,令人拍案叫绝。这个“笑”,是看谁笑到最后的笑,也是充满着自信、预示未来胜利的笑。她在群花之中,与百花同在,与百花同享胜利的欢乐。但她却是百花魁首,百花之神,领百花争艳!

  毛泽东是无产阶级的领袖,有极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他有雄才大略,能高瞻远瞩;他无私无畏,勇往直前;他胸怀博大,始终乐观。他有宏伟超凡的气魄,又有诗人的气质。他酷爱梅花,所以,他以一个精确传神的“笑”字,给梅花注入脱俗卓越的精魂。说《卜算子・咏梅》是咏梅诗词的绝唱,并非过誉。

  张玉田在《词源》中说:“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大自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诚哉是言也。”说姜白石的咏梅词意新颖而词工巧,值得推崇,可以;说其前无古人,便言之过甚,不过还勉强可以;若说他的词“后无来者”,“真为绝唱”,历史证明,就是不实的妄言了。姜白石的咏梅词与毛泽东的咏梅词相比,不说姜白石词的思想境界根本无法与毛泽东词相比,单说艺术,从典型的塑造,包容之大,意境的奇绝瑰丽,炼字炼句的功夫,毛泽东都比姜白石高明得多。如果拿张玉田的话评价毛泽东的词,倒是切实得多。

  毛泽东用词的工巧,其细心、认真的程度,是极为感人的。

  在《七律二首?送瘟神》的第一首中,有两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有人对这“八万里”、“一千河”,有所非议。毛主席在致周世刽的信中,曾作了解释。照抄如下:

  坐地日行八万里,蒋竹如讲得不对,是有数据的。地球直径约一万二千五百公里,以圆周率三点一四一六乘之,得约四万公里,即八万华里。这是地球的自转(即一天时间)里程。坐火车、轮船、汽车,要付代价,叫做旅行。坐地球,不付代价(即不买车票),日行八万华里,问人这是旅行么,答曰不是,我一动也没有动。真是岂有此理!圆于习俗,迷信未除。完全的日常生活,许多人却以为怪。巡天,即谓我们这个太阳系(地球在内)每日每时都在银河系里穿来穿去。银河一河也,河则无限,“一千”言其多而已。我们人类只是“巡”在一条河中,“看”则可以无数。牛郎晋人,血吸虫病,蛊病,俗名鼓胀病,周秦汉累见书传,牛郎自然关心他的乡人,要问瘟神情况如何了。大熊星座,俗名牛郎星(是否记错了?),属银河系。这些解释,请向竹如道之。

  对待一个两个数字,所下的功夫,所表现出的严肃的科学态度,极端的负责任,思想的极端活跃、奇特,都是为一般人所望尘莫及的。马克思恩格斯是社会科学的导师,同时又极重视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自然辩证法》就是根据科学的最新成就写成的。毛泽东也如此,他关于“原子无限可分性”的主张曾天才地推动了物理科学的发展。他对宇宙的无限性的认识,又是多么深刻,多么富于想象力。有人说,毛泽东的思想极为活跃,为常人所无法追及,此为一例。

  何止一句一词,就是一个标点,毛泽东也绝不轻视,总是再三斟酌,反复推敲,不达至善,便不罢手。

  《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1957年、月于《诗刊》发表时,有两句的标点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在收入《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时,毛泽东根据别人的意见,这两句的标点位置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改后,胡乔木又反映袁水拍同志的意见,提议将这两句的标点仍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好,毛泽东当即同意。

  首先,词的句数,每句的字数,音律,字的平仄,固然严格,但也不绝对化。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的下半阂第四、五句为:“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苏拭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下阕的第四、五句也是四七断句。而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的下阂的第四、五句却是:“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桔千头。”可见两种断句法按词律都是允许的。

  可这样再三改动,功夫何在呢?

  毛泽东始作“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既表明长江大桥正在修建中,但是桥的雄姿,已呈在目前,南北畅通的理想也即将实现,两个分句,意成因果,恰当,平易,自然。

  “别人”的意见,建议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也自有道理,似大桥尚在建设中,这样断,能充分突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大气势。毛泽东接受建议,遂改,可见这个标点的位置,尚未成定见。

  毛泽东听取袁水拍的意见,当即同意改回,除却六、五断句更切合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外,这“别人”的断句法,达意的着重点有所不同,而且遣词造句上,也欠妥当。因为这句的中心词显然是“天堑”、那“南北”就是“天堑”的定语,显然不当;若理解为,根据词律的需要,有意将“天堑南北”倒置,则达意重复,也不妥。这改来改去,却只为一个标点的位置,如此牵肠挂肚,呕心沥血,毛泽东于词的工巧求至善上所下的功夫,是何等的感人!其谦恭、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堪为人师表!

  诗即其人:

  做人,他无私无畏,为共产主义事业战斗一生,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贡献出一切,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作诗,他学习前人,超越前人,呕心沥血,反复椎敲,每成一诗,便求至善,他为无产阶级文艺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将永世不可磨灭!

  古人说:“盖词中一个生硬字用不得,须是深加锻炼,字字敲得响,歌诵妥溜,方为本色语。字面亦词中之起眼处,不可不留意也。”1959年夏毛泽东为国内外形势所激发,灵感所致,诗兴勃勃,遂成《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两首诗,他嘱胡乔木送郭沫若,请他“看有什么毛病没有?

  加以笔削,是为至要”。郭老将《七律・登庐山》的三、四句改为:“但道婉蜒回百盘,热情挥雨洒山川。”毛主席深受启发,十分高兴,但又经自己推敲,这首诗的前四句则成了: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又送郭沫若看过,再行修改。

  这样改后,“旋”比“盘”更有升腾感;“看”与“冷”配搭,比“观”更富感情色彩,因而也更显有力;原来的“热肤挥汗”改为“热风吹雨”,境界大开,其情操、其胸怀都达到极高的境界,而且更富诗情画意。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原是:“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也改为:“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由赞扬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品质,而成了抚今追昔,赞扬陶渊明当年的幻想,已成为今天的现实了。另外,这首诗还有个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鄙阳湖、扬子江,千峦竟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也根据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的建议,删去了。可见他在意新语工求至善方面所下的功夫。

  有一个词,在毛泽东诗词里,使用率很高,这个词就是“飞”。兹把用

  “飞”的句子,摘录于后,与大家共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心园春?长沙》)“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念奴娇・昆仑》)“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清平乐・六盘山》)“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水调歌头?游泳》)“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蝶恋花・答李淑一》)“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七律・登庐山》)“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七律・答友人》)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七律・冬云》)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

  飞鸣镝。”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贺新郎?读史》)

  “参天万木,

  千百里,

  飞上南天奇岳。”

  “五井碑前,

  黄洋界上,

  车子飞如跃。”

  (《念奴娇・井冈山》)

  “怎么得了,

  哎呀我要飞跃。

  (《念奴娇・鸟儿问答》)

  “飞”,字的妙用,五十首诗词,竟有十五首十六次之多,而且处处珠玑,处处生辉,处处工巧,处处奇绝,处处传神,表现出诗人飞动的气魄,飞扬的豪情,飞闪的风采!

  “浪遏飞舟”,一个“飞”字,含“中流击水”者的豪放气概于言外。

  “飞将军自重霄入”,一个“飞”字,使勇猛机智的红军,如自天而降,呼之即至。

  “一桥飞架”,一个“飞”字,使社会主义建设的轰轰烈烈的景象,展现目前。

  “一山飞峙大江边”,一个“飞”字,使神笔移山,有造化之能,神采毕露。

  “飞上南大奇岳”,一个“飞”字,诗人为社会主义中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欢欣鼓舞、心情激动的神情,如历历在目。

  如此等等,真可谓一词而使境界全出!

  即使举世闻名的文豪们,对毛主席遣词造句的工巧,所表现的语言方面的造诣,也无不惊叹、钦敬之至!
xqx104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