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xqx106
xqx106
xqx106
xqx106
xqx106



字斟句酌,妙笔生辉






  古今中外的诗人,都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选择最恰当的词语,表达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诗的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感情动人。一首凝炼的诗,往往妙用一字,通篇生色。在这方面古人有不少佳话流传至今。比如唐人贾岛的诗句“僧敲月下门”最初是“僧推月下门”。后经诗人反复苦思,又与大文学家韩愈推敲酌定,才将“推”字改为“敲”字。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经过了多次改换才选定一个“绿”字的。据说这个“绿”字就妙不可言,妙就妙在它生动传神。通常的动词,诸如“到”、“过”、“入”等,虽也可用,但用后文意平淡,意象板滞。而这个“绿”字,一经动用,就将“春风”和“江南岸”联系了起来:春风一吹,江南大地一片新绿,色彩鲜丽,生机勃勃。它显示了一个过程,一种动势,一种形象,这样一幅画面便活了起来,形成了意境,平添了生气,遂成了古今传颂的佳句。

  毛泽东在这方面也堪称是炼字高手,打开《毛主席诗词》,几乎是篇篇有佳句,处处有妙词。耐人寻味,经得起咀嚼。比如《沁园春・长沙》一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阿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段景物描写,其中“染”、“透”、“击”、“翔”几个字就用得极为出色。“染”是着色的意思,“尽染”连用,给人的感觉是:秋风一吹,山枫变红,从红一点红一片到红遍全山,从红及一层山坡到红遍整个岳麓山,形成一片火红的世界。在萧瑟的秋天里,这里却显示出一派勃勃生机,与王荆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碧”是鲜亮的绿色,“透”是澄澈见底的意思,“碧透”就是说满江的湘江之水,清碧见底,荡漾着极浓的春意,使人自然地联想起白居易那“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意境来。“击”是刻画雄鹰双翅用力拍打,形容它强劲有力的飞翔姿态。“翔”原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翔,这里用来形容鱼儿在水中自由轻快活泼地游动。这不仅将雄鹰矫健的雄姿,游鱼轻松自如的神态十分传神地状写了出来,而且显得有笔力,有声势,神韵足,情味浓。试想,如果将原句改为“鹰飞长空,鱼游浅底”,那神韵就会差得远,诗味也就荡然无存了。

  《清平乐・蒋桂战争》,是毛泽东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于马背上哼成的。词的上阕是: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诗中“突”、“重”、“洒”几个字的选用就很得名家欣赏。这首词写于1929年秋天,当时正是新旧军阀混战的时代,在各个帝国主义的操纵下,各派军阀之间为了争夺地盘,扩大势力,连年混战。如1927年10月蒋介石李宗仁和汪精卫、唐生智的战争;同年12月蒋介石和广东军阀争夺广东的战争;1928年4、5月间蒋桂冯阎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1929年3、4月间的蒋桂战争;8 月蒋和冯、阎的战争等等。“军阀重开战”一句中的“重”字,极恰当地写出了军阀混战的频繁和连年不断,表达了毛泽东对这种非正义战争的深恶痛绝之情。“洒向人间都是怨”中的“洒”字,用得形象而又传神。“洒”有抛洒纷溅之意,频繁的军阀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与负担,使得国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人民当然怨声载道,群情沸腾。一个“洒”字就将战祸涉及面之广,人间无处不怨愤的情况十分形象化地表达了出来。“风云突变”的“突”字,更有其深刻的历史内涵。据载:1928年10月,毛泽东曾预言“蒋桂两派且在酝酿战争中”,并预示这对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和日益发展十分有利。但当时党内有些人却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蒋桂战争不一定会爆发,然而战争毕竟爆发了,这使许多人感到意外,一个“突”字就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由于政治形势的急转直下,骤然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意外与震惊。由于这首词在选字用词方面的准确和凝练,便十分形象地描绘了那一段革命历史,生动地展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军阀混战的时代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词,是歌颂根据地人民胜利粉碎蒋介石第一次大“围剿”的一首壮丽诗篇。下阕是这样写的: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最后的这个“乱”字,用得十分精妙,可以称为传神之笔。这个“乱”字,不是横七竖八、乱七八槽的意思,而是无数红旗迎风翻卷飘舞的样子。由物及人,它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壮观的感人场面:面对敌人的进攻,根据地军民群情激奋,摩拳擦掌,高举红旗,整装待发,人人准备上阵,个个紧张热烈,那气氛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它不仅写出了根据地遍地红旗猎猎翻卷飘舞的景观,还进一步显示出群众发动得广,发动得深,一切被压迫者奋起造反,形成了风起云涌的群众斗争热潮的生动局面。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下阕是: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这是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革命运动的壮丽景观的。这其中的“席卷”、“直捣”两个词用得十分形象得体。“席卷”,形象地表现了亿万工农卷入革命斗争,那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荡涤一切,象风扫残云一般所向披靡。“直捣”,则表现这支力量锐不可挡,无坚不摧,向着敌人盘据的一切据点,象棍捣杵春般地冲击而去,形象传神而又别具一格,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忆秦娥・娄山关》,上阕写红军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那气氛是悲凉凄清的: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凡,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人人都说其中“碎”和“咽”字用得好。马蹄踏在结了霜冻的山岩上,哒哒作响。行军急促,蹄声细碎杂沓,故用“碎”字。“咽”,原指声音窒塞,此指军号声在清晨寒风中抖动振荡,传播不畅,时断时续,犹如气咽难喧的实况,这就将红军当年在黎明前冒着风霜严寒紧张急烈地进军作战的情景气氛真实地描写了出来。读后如掩卷骋思,再联系日常的生活体验,你会倍感诗人选字用词的精当高明。

  《十六字令三首》也是毛泽东在马背上哼成战地中炼就的佳作名篇。第一首是: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这“惊回首”的“惊”字,就包容了无限意蕴:红军万里长征,跨越万水千山,一路快马加鞭,不管山势高低,一直向上攀登。及至登上顶峰,回望苍穹,这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竟是肩擦白云,离天三尺!如果将这刹那问的表情定格,将是一幅多么生动的画面呵!在这里,山的高大险峻是以“惊”的表情中显示出来的。这个“惊”字,不仅表现了对山势高大险峻的惊异,而且还表现出工农红军在越高峰跨绝壁之后的一种喜悦、自豪和胜利的心憎。这个“惊”字,与其说是人惊异于山的险峻高大,不如说是诗人以独特的形式对红军战士无畏精神的欣赏和赞美。

  《念奴娇・昆仑》是一首内容宏伟、气势磅礴的光辉诗篇。它通过对巍峨昆仑的艺术描绘和联想,表达了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埋葬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词的上阕写昆仑山的高大和永恒,描写它的瑰丽景色,评价它对人民的功与罪: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作品一开头,就把一座巍峨大山推到了读者面前:“债空出世”,卓然不群,睥睨尘凡。这种人格化的描写,下句更为突出:“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这个“莽”字用得实在出色,仅此一字,就将昆仑山的特点简洁而又深刻地勾画了出来:它不仅躯体庞大,而且生性粗莽,梁骛难驯。冬日里,它可以“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季里,又会造成水患,泛滥成灾,使“人或为鱼鳖”。千百年来,它就象一个生性鲁莽的巨人经常闯出祸端。对于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竟无人对它问津,这就为下文诗人抒发豪情――改造昆仑,使之造福人类蓄好了文势。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经过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六盘山是红军万里长征最后翻越的一座大山。毛泽东和红军指战员们,刚刚取得了对敌战斗的俭剂,又意气风发地登上六盘山,望着万里晴空,自由舒卷的红旗,心潮澎湃,激情满怀,不禁写词唱道: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词的内容好,字的炼意也好。其中“望断”一词就用得特别有韵味。你看,在深秋十月,寥廓晴朗的高空,飘浮着几缕淡淡的白云,阵阵南飞的雁群,掠空而过,消失在遥远的天际。毛泽东仁立在六盘山顶,目送着南飞的雁阵。雁群渐飞渐远,直到消失在天边,他还在久久地深情地凝望着,凝望着。领袖的心啊,似乎也同大雁一起飞向了南方??就在那个方向,有他和战友一齐培育的革命摇篮井冈山,有广大军民浴血奋战开辟的大片红色根据地,有和红军结成鱼水深情的广大人民,有留在那里坚持战斗的革命战友。鸿雁南去的道路,正是红军万里跋涉走过的光辉路程。在这由南国到北国的万里行程中,红军曾付出了多少珍贵代价,战胜了多少艰难险阻。可我们毕竟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万里长征,到达了抗日斗争的最前线。《十送红军》的民歌不是唱道:“鸿雁能够捎来书和信”,“捎信多把革命说”吗?南飞的大雁啊,就请你将长征胜利的喜讯带给日夜荤挂红军的广大人民,请把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告诉给那里的革命战友。由此可说,“望断南飞雁”,画面深远,情景交融。“望断”一词,使人产生无限的遇思和联想,并衍生出深这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堪称今古绝唱。

  《卜算子・咏梅》是一首意境深邃、格调昂扬,使人百读不厌的好词。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咏梅,一扫千古陈格旧调,赋梅以优美的艺术形象和全新的时代精神。他笔下的梅花,坚强而不畏强暴,大方而不怕孤寂,俊俏而不争名利。严寒中她挺拔俏立,欢乐时她含羞隐退,多么崇高的品德,多么伟大的精神,多么高洁的情操!在这首词中,一个“俏”字统率全篇,上片以“俏”字收束,下片以“俏”字领起,全篇着重烘托一个“俏”字。这个“俏”字形象太美了,她美得俊逸而不妖冶,美得机智而不傲气。风霜对她无耐,严寒使她倍加精神。在这首词中,毛泽东选用了最恰当的字词,塑造出最美的艺术形象,达到了最理想的表现效果。

  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毛泽东对自己的诗作也是严肃认真、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苦心炼就的。这充分表现了他对社会、对人民、对艺术的高度负责精神。正因此他的诗篇才得以饮誉社会,永存人间。
xqx106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