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养巧治病》|中医典籍

《自我调养巧治病》足跟痛


足跟部承重时疼痛称足跟痛。

足跟部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足跟部皮肤是人体皮肤中最厚的部位,其皮下脂肪致密而发达,在脂肪与跟骨之间有滑液囊存在,跖筋膜及趾短屈肌附着于跟骨结节前方。跟腱呈片状附着在跟骨结节的后上方。

足跟部疼痛的原因很多,根据不同年龄期及不同原因分为儿童跟骨痛,其主要原因是跟骨骨骺缺血性坏死或骨骺炎;青年人的跟骨痛,主要原因是类风湿性的跟骨炎;老年人的跟骨痛多因跟骨骨刺、跟骨结节滑囊炎及跟部脂肪垫变性所引起。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为肝肾不足、或久病体虚,引起足底部组织退化,或因体虚肥胖,造成足底部皮肤及皮下脂肪负担过重,引起组织退化,亦有跟骨骨刺发生于跟骨底面结节部前缘,使跖筋膜和足趾短肌在附着处受累,牵拉骨刺而致疼痛。

临床表现:儿童的跟骨痛早期症状不明显,站立或行走时渐感跟部疼痛,局部不肿或微肿,常有明显压痛,X线片可见跟骨骨骺骨质密度增加,呈分裂状,边缘不整齐。青年的跟骨痛多局限于跟骨两旁、跟骨结节及跟腱止点处。足跟底部及后部肿胀、疼痛、不敢承重,X线显示足骨质疏松,软组织阴影增厚,骨皮质有轻度增生,跖腱膜附着处有较大骨刺。老年人的跟骨痛,单纯骨刺有时无症状,当承重走路时,引起疼痛。在晨起或久坐后站立行走,疼痛加重。行走片刻后则疼痛减轻,但行走过久又加重。多见于老年肥胖者。

(一)心理调养法

应当根据病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学习、工作环境,不同的心理状态,而给以分析、解释,并通过语言交流,转移患者注意力,使病人消除各种不利于治疗的心理反应,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

(二)起居调养法

病人宜多休息,少负重,穿软底鞋,足部宜保暖,避免遇受寒、冷刺激,不要长距离行走。

(三)功能锻炼调养法

根据病变特点及疼痛部位而区别对待。但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足跟痛,急性期都要适当制动,患足免负重。慢性期足跟痛的病人,每日要进行踝关节的跖屈与背伸活动,每次活动锻炼5~10次,频率不要太快,但每次屈、伸活动争取到最大限度。也可每日进行5~6次的下蹲或足跖部着力的短时间站立。

(四)推拿调养法

目的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或致使滑囊破裂,液体吸收。

方法:患者俯卧床上,患肢膝关节屈曲90°,术者一手拿住患足作背屈固定,使肌腱紧张,另一手用小鱼际处,对准滑囊用力劈之。

(五)药物调养法

1.内服药

(1)儿童足跟痛一般无需口服药物,可应用其他治疗方法。

(2)青年人的足跟痛,治宜养血、温经、止痛。

方剂:三七12克,酒归尾60克,川芎60克,川断60克,骨碎补60克,制乳香60克,制没药60克,血竭30克,红花60克,生硼砂30克,朱砂15克,琥珀15克,冰片6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3~5克,每日服2次。

(3)老年人的足跟痛,治宜利湿、祛风、行气、止痛、补益肝肾。

方剂:独活6克,防风6克,川芎6克,牛膝10克,秦艽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白芍15克,细辛3克,肉桂2克,桑寄生20克,木瓜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服用,5剂为1疗程。同时服用六味地黄丸,每次1丸,每日2次,20天为1疗程。

2.外用药

(1)熏蒸法:将当归12克,川芎6克,乳香6克,苏木5克,红花5克,没药6克,地鳖虫3克,三七3克,赤芍9克,落得打6克,水煎30分钟,装入盆内。再将半块泥砖烧热后放入药液内,使药热之气薰蒸患部,待气尽药液温度降低时,可将足跟部痛点烤在泥砖上,边烤边压,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药液可反复应用。

(2)外敷法:可在疼痛部位外敷活血散、化筋散。

(六)针灸调养法

1.毫针刺法

取穴:阿是穴、太溪、昆仑、承山。

方法:以阿是穴为主穴,快速刺入,强刺激,然后再分别将太溪、昆仑、承山刺入,中度刺激。每10分钟捻针1次,30分钟起针,每日1次,6次为1疗程。

以上各种症型儿童、青年、老年足跟痛患者都可施用此法。

2.电针疗法

在跖筋膜或滑囊周围刺入4针,成四方形,然后通以感应刺激电流,每次20分钟,每日1次,8次为1疗程。

3.艾条灸法

将一端燃着的艾条,对准足部疼痛明显处,至局部皮肤发红,然后距皮肤半寸处固定,熏灸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七)氦-氖激光疗法

在患足跟疼痛最明显处,用4~6毫瓦,距离50~70厘米处射击,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亦可用二氧化碳激光,散焦照射。

(八)超声波疗法

在患侧足跟部位,用接触移动法,0.5~1.2瓦/平方厘米,每次8~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九)局部封闭疗法

用醋酸强的松龙25毫克,加1%普鲁卡因2毫升,从痛点侧方进针,做痛点封闭,要将药液注到骨膜表面,本法适用于顽固性疼痛,其他疗法效果差者。


《自我调养巧治病》|中医典籍

《自我调养巧治病》骨质疏松症


由于年老、外伤、制动及脏腑功能紊乱等因素,导致骨质稀疏萎缩者,称为骨质疏松症。

本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老年妇女更为多见。

病人骨质疏松、脆弱,常伴有脊柱部位、腿或肩周的疼痛,身高降低,严重时容易发生骨折。另一方面也可使血钙升高,病情改善往往需要6~9个月。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有,用抗惊厥药或皮质激素类药;乳糖酶缺乏,总钙摄入不足或钙吸收不良;久坐活动少等。也可因年老体衰、脏腑功能失调、风邪侵袭、外伤制动等引起。

骨质疏松症相当祖国医学"骨痿"、"骨枯"。《素问·痿论篇》认为骨痿的病因有"远行劳倦","大热而渴"等。《脉经》将骨枯病因归于"足少阴气绝"。

临床表现: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1)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生于男、女更年期以后,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病程缓慢。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各部位疼痛,以腰背部最为明显,严重者可卧床不起,跌扑、摔伤及轻微外力冲击均可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股骨颈骨折。

(2)特发性少年骨质疏松症:发生于14岁以前的儿童,主要表现为跛行、骨痛。身体疼痛部位多发生在踝部、足跟部及腰部,亦可因跌扑、摔伤及轻微外力冲击而发生骨折。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性腺内分泌失调,肾上腺、甲状腺分泌激素过多,或摄入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等,均可引起骨质疏松。另外佝偻病、坏血病、骨质软化症、肝素增多也可引起。

3.游走性骨质疏松症

好发于足、胫骨下部、膝、髋和骨盆。局部软组织肿胀,皮肤出现红斑,负重时疼痛。

4.废用性骨质疏松症

多发生于骨折固定后,长期卧床或瘫痪的患者。

5.急性骨质疏松症

多见骨折后损伤局部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者。

(一)心理调养法

本病以预防为主。亦应贯穿"治未病"和防微杜渐的观点。老人应正确对待本人身心健康和社会、人事、环境等一切变化,主要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控制过度欲念和不良情绪的产生,避免强烈精神刺激,宜择地而居,注重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综合调养。

(二)起居调养法

病人应合理地安排生活起居,不易劳累,避免遇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应多站立,多散步,少坐少躺,争取多晒太阳。肥胖的病人应注意减轻体重。若出现椎体压缩骨折时,需完全卧床休息,4~6周后下床活动、行走,作腰背肌增强性运动锻炼,用腰围或铁架背心支持保护脊柱,以免发生再骨折。骨质疏松严重者,虽无骨折、畸形,也宜佩用硬布或皮制围腰加以保护。老年人若发生髋关节骨折主张施行内固定,并鼓励早期活动。

(三)药物调养法

1.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属肾阳不足型,治宜补肾壮阳。

方剂:当归10克,知母10克,仙茅10克,黄柏10克,仙灵脾10克,巴戟天10克,水煎服,每日1剂,14剂为1疗程。

也可用性激素治疗,男性患者用甲基睾丸素5毫克,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女性患者用乙菧酚1毫克,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2.特发性少年骨质疏松症:属气血两虚型,治宜补益气血。

方剂:党参12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熟地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15剂为1疗程。

3.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属肾阴不足型,治宜滋阴补肾。

方剂:熟地15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15天为1疗程,可连续服用2~3疗程。

4.游走性骨质疏松症:属风邪偏胜型,治宜祛风通络。

方剂:防风9克,当归9克,茯苓9克,杏仁6克,黄芩6克,秦艽9克,葛根9克,麻黄6克,肉桂6克,生姜3片,大枣6枚,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10剂为1疗程。

5.废用性骨质疏松症:属肾阳亏虚型,治宜补肾益阳。

方剂:熟地15克,泽泻10克,茺蔚子10克,五味子6克,细辛3克,山药10克,菟丝子10克,水煎服,每日1剂,15剂为1疗程。

(四)饮食调养法

1.膳食应含有丰富的钙,每日至少1.5克。每日最好能食用1升左右的奶或相应的奶制品,也可以食用豆类及豆制品及硬果等含钙丰富的食物或服用钙片等方式补充钙。

2.饮食调养初期,最好减少膳食中的磷含量,使钙磷比值达到正常(1.5~2∶1)。

3.对于肥胖症的病人,采用控制热量膳食。

4.膳食中蛋白质宜适中,因为摄入过多蛋白质,亦会使钙从尿中排出量增加。

5.多摄入水分,以防钙石形成或高钙血症。

6.动物性食物含钙也很丰富,可适当多食用。

7.过咸或刺激性食物,对于病人均不适宜。因过咸能泻肾水,损真阴。辛辣、大热之味能损元气。

8.以下食疗方可供选用:

(1)枸杞子羊肾粥

配料:枸杞子30克,羊肾1只,肉苁蓉15克,粳米60克,盐适量。

制作:①将羊肾剖开,去内筋膜,洗净切碎。②将枸杞子、肉苁蓉、粳米洗干净,与羊肾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煎煮,待粥将成,加入食盐调匀即可食用,早晚加温食用。

(2)茯苓牡蛎饼:

配料:茯苓细粉50克,米粉50克,羊骨细粉50克,白糖50克,生龙牡粉50克。

制作:将以上诸粉,搅拌均匀,加水适量调和成软面,擀成薄片。在面片上洒适量油、盐,做成小饼,烙熟即可食用,可供午餐用。

(3)羊乳鸡蛋羹:

配料:鲜羊乳250毫升,生鸡蛋1枚,红糖适量。

制作:①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红糖,搅匀。②将羊乳煮沸,冲入鸡蛋中,可于早晨顿服。

(4)甲鱼补肾汤:

配料:甲鱼1只,枸杞子30克,熟地15克。

制作:①将甲鱼洗净,去肠杂、头、爪及甲,切成小块。②将枸杞子、熟地洗净,与甲鱼肉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炖熟即可,食肉喝汤。

(五)运动调养法

机械运动是刺激成骨细胞活动的重要因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通过健身运动,增强骨质。注意尽量避免摔、倒、撞、碰,在体力劳动前或运动前,先作好预备性活动,这样可预防骨折的发生。

(六)气功调养法

其特点是调节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控制自己的神经活动,达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种状态十分有利于大脑的主动休息,同时调节内分泌,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水平大大降低,从而使蛋白质更新率变慢,酶活性改变,使免疫功能强化,骨新生旺盛。

练功方法:

(1)卧式或坐式放松功。意念:良性意念法。呼吸:采用自然呼吸法或深呼吸法。

(2)高位下按式站桩。

(3)行步功500步(根据体力情况掌握)。

(4)太极气功。

(5)床上或站式十段锦。

(6)按摩拍打功。


《自我调养巧治病》|中医典籍

《自我调养巧治病》湿疹


湿疹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包括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外界刺激如日光、紫外线、寒冷、炎热、干燥、多汗、摩擦以及肥皂、人造纤维等都可诱发。内在因素,如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性障碍,精神紧张、失眠、过劳、感染等都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按皮损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

(1)急性湿疹:为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由于搔抓有糜烂面和浆液渗出,可并发感染,形成脓疱。急性湿疹可发于体表任何部位,对称分布,常见于头面、耳后、四肢、手足、阴囊、女阴、肛门等处。

(2)亚急性湿疹:急性湿疹没有及时适当处理而形成。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仍剧烈瘙痒。

(3)慢性湿疹:因急性和亚急性反复发作不愈而形成。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色素沉着,表面粗糙,有少量鳞屑,可因抓破而结痂。病程不定,易复发,经久不愈。

(一)起居调养法

注意自己的居住环境是否与发病有一定的关系,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洗拭和搔抓、频用肥皂等。

(二)药物调养法

(1)急性湿疹验方:龙胆草6克,车前子10克,泽泻10克,木通6克,黄芩10克,苡仁10克,地肤子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2)亚急性湿疹验方:萆薢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五加皮10克,黄柏10克,白鲜皮10克,防风10克,白蒺藜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3)慢性湿疹验方:当归10克,制首乌10克,荆芥10克,熟地10克,丹皮10克,防风10克,海桐皮10克,赤芍10克,苦参20克,甘草3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三)饮食调养法

避免易致敏和各种刺激的食物,如鱼、虾、浓茶、咖啡、烟酒等。

(四)外洗调养法

对于急性湿疹渗水较多者,用黄柏或马齿苋或生地榆,选用1种,每用30克煎水取汁,凉后用6~7层纱布浸汁,稍拧,然后敷于皮损上,每5分钟重复1次,每次15分钟,每日2到3次。

对于亚急性或慢性湿疹可用下列验方外用熏洗:艾叶10克,黄柏10克,苦参10克,乌梅10克,蛇床子10克。煎水熏洗,每日2次。


《自我调养巧治病》|中医典籍

《自我调养巧治病》荨麻疹


俗称"风疹块"。常由药物(如青霉素)、食物(主要是动物蛋白)、花粉和灰尘、感染、昆虫叮咬、精神因素等诱发本病。

常见有皮肤瘙痒,随后出现风团,呈鲜红或苍白色。风团逐渐蔓延,可相互融合成片。偶尔风团上可形成大疱。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头胀、腹痛、腹泻,有的还有胸闷不适、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短促等全身症状。因急性感染等因素引起的荨麻疹可伴有高热、白细胞增高。

(一)起居调养法

对于寒冷性荨麻疹,要注意防冷,尤其冬天要多穿衣服,夏天少吃冷饮;对于热性荨麻诊,夏天要少运动,洗澡时水不要太热,防止太阳曝晒等。

(二)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麻黄6克,连翘10克,桑白皮10克,杏仁10克,生姜3片,防风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荆芥10克,牛蒡子10克,丹皮10克,浮萍10克,黄芩10克,薄荷10克,蝉蜕10克,生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3)连续几个月以上不愈者为慢性荨麻疹,可用下列方剂:首乌10克,当归10克,丹皮10克,白鲜皮10克,乌蛇10克,僵蚕10克,白薇10克,苦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2.中成药方

一般的荨麻疹可服用防风通圣散(当归饮子)、消风散,每次6克,1日2次,用温开水冲服。

(三)针灸调养法

(1)取穴曲池、合谷、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百虫窝、阳陵泉、风池、大椎,每次选2~3对,1日1次。

(2)取耳穴肺、神门、肾上腺、皮质下、枕、内分泌等,每次选2~3对,1日1次。

(3)亦可用0.25%普鲁卡因0.1~0.2毫升,于上述耳穴2对,皮内注射,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四)饮食调养法

平时注意不要暴饮暴食,少食猪肉和鱼、虾等海货,少饮酒。因为在暴食后,食物中蛋白胨未被消化即经肠胃粘膜吸收入血,而引起皮肤发红、风团、并伴有乏力、头痛。

可用药粥:防风15克,鲜薄荷3克,生姜3片,杏仁10克。上药装入纱布袋中,加水适量,煎10分钟,取汁加大米煮粥,日服2次。

(五)外洗调养法

用艾叶10克,苦参30克,苍耳子10克,黄芩10克,桃树叶10克,薄荷10克,煎水外用熏洗,1日1次。


《自我调养巧治病》|中医典籍

《自我调养巧治病》银屑病


银屑病又名"牛皮癣",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引起此病的病因比较复杂,遗传因素,病毒和细菌感染,脂类、糖、蛋白质代谢紊乱,维生素缺乏,内分泌机能障碍,免疫紊乱等都可引起本病。

根据银屑病的临床特征,把它分为4类。

(1)寻常型:临床最常见,初起一般为炎性红色丘疹,绿豆大小,以后扩大融合成棕红色斑块,边境清楚,表面覆盖有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刮除后有一层薄膜,刮掉此膜可有出血点。

(2)脓疱型:大多急性发病,常伴有高热、关节疼痛和肿胀,全身不适等症状。在银屑病基本损害上出现密集的针头大至粟粒大小的无菌性水脓疱,表面覆盖有少许鳞屑,以后脓疱增大成片或成为环形红斑。全身各处都可发疹,以四肢屈侧及皱襞部为多见。有的皮疹仅发于掌跖部,常对称发生。

(3)关节型:除有银屑病损害外,还有类风湿关节炎症状。这种关节炎可同时发生于大小关节,也可见于脊柱,但以手、腕及足等小关节为多见,尤其指和趾关节。关节可红肿、疼痛,大关节可以积液,活动受限。

(4)红皮病型:又名剥脱性皮炎。多见于成年人,常由外用刺激性较强或不适当药物引起,少数可由寻常型自行演变而成。本病临床表现为皮损部位出现潮红,迅速扩大,最后全身皮肤呈弥漫性红色或暗红色,表面有鳞屑,不断脱落,其间伴有小片正常皮肤,发生于手足者,常呈整片的角质剥脱。

(一)起居调养法

起居要防止感冒,心情要舒畅。上呼吸道感染、心情忧郁可加重病情。应避免各种物理化学刺激,切忌用热水烫洗。

(二)饮食调养法

应少吃鱼虾、羊肉、牛肉、鸭肉、酒、蒜、葱、辣椒。

(三)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土茯苓30克,忍冬藤15克,草河车15克,白鲜皮15克,北豆根10克,威灵仙10克,槐花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适用于皮疹鲜红伴有咽痛、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的患者。

(2)生地30克,丹参15克,元参15克,麻仁10克,大青叶15克,北豆根10克,白鲜皮15克,草河车15克,连翘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适用于皮疹暗淡的患者。

(3)乌蛇30克,全蝎10克,露蜂房10克,苦参10克,蝉蜕10克,丹参10克,银花10克,制首乌15克,三棱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适用于久治不愈的患者。

2.常用中成药

青黛片0.5克,每日2次,每次4粒。虎杖甙片剂,60毫克,每日2次,每次120毫克。

(四)外洗调养法

(1)用石榴皮1份,炒炭研细末,麻油3份,调成糊状外用。

(2)用鲜喜树叶、楮桃叶、侧柏叶、艾叶,煎汁外洗。

(3)用花椒、枯矾、朴硝、野菊花、苦参,煎汤沐浴,亦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