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经

圣严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本论(三)


重颂问答观音圣德

重颂问答观音圣德这一部分,鸠摩罗什法师并未译出,是后人补译出来再加入《法华经》的。这样的偈颂,是佛经中常用的文体,是为了便利读诵、记忆,多半是在一段散文之后,再用颂文重新表现一遍,所以其内容与散文是大致相同的。

一、为何名为观世音?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卅: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具足妙相尊?

释迦牟尼佛接着也是以偈颂回答,赞叹观世音菩萨的修行:

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已经发了深誓,修持了很长的时间,供养了很多的佛,发了很大的清净悲愿,要广度无量的众生。下面四句,是要我们心念观世音菩萨,便有不可思议的感应。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释迦牟尼佛说:我为你大略介绍,你听到他的名字或见到他的身相,并且心里不断念观世音菩萨,便能灭三界的一切苦难。

一般人习惯把念佛的「念」字加个「口」字边,那是错的,仅仅口念心不念,等于是放录音带;所以这里特别强调要用「心念」。

接下则说明念观世音菩萨的好处: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或在须弥?,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坏。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这些都是举例说明任何危难时,若能念观世音菩萨名号,都能马上消灾解难。

二、观音无处不现身

接下来的偈颂,是说观世音菩萨在一切十方国土之中无处不现其身。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这一段是说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济无限、神通广大无边,能解救任何危难,甚至像地狱那样痛苦的地方,他都会寻声救度。因此,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只要心念观世音菩萨,生老病死种种苦难,都会消除化解。

我们人世间的苦难实在太多了,如果有病,或遇到天灾人祸,人力无法拯救,心念观世音菩萨就能使我们得到平安。

所以我常劝人要相信观世音菩萨的救济,而且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等种种法门,若无力修或不会修,至少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三、赞叹观音圣德

接下来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圣德: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这段偈颂里有许多的道理,其中有一句话最重要,那就是「念念勿生疑」。只要不怀疑观世音菩萨的功德、神力,念他的名号,就一定能得到他的救济。

我们修行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第一要口念观世音菩萨,第二要身拜观世音菩萨,第三要心想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这样身体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圣像,口里称扬系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心里学习向往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便是修行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便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感应。


分类:佛经 书名:《普门品》 作者:圣严法师(讲解)
《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经

圣严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结论


一、持地结赞观音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普门品〉中出现了三尊菩萨:

第一尊是问法的无尽意菩萨,第二尊是被赞叹、介绍的观世音菩萨,第三尊是结赞观世音菩萨功德的持地菩萨。

观世音菩萨在一切法门中都能施展神力,对人以人的法门,在天以天的法门,为小乘以小乘的法门,于菩萨以菩萨的法门,需佛则以佛的法门。观世音菩萨会因为众生的不同需要,而以大神通力来示现种种法门,所以叫作「普门示现」,而〈普门品〉的意思也就在此。

二、大会众生普得法益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八万四千众生」代表无量众生,这段是说法华会上所有听法的众生在听了〈普门品〉之后,都发了成佛的心,也就是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菩提心。

各位听了三晚的〈普门品〉,是不是也发了成佛的心呢?但是成佛一定要从菩萨做起,一定要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要以慈悲心来关怀一切众生,要以智慧心来处理自己的问题,也以智慧心来指导慈悲行的实践,才不枉听了三晚的〈普门品〉。

我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来向各位讲解〈普门品〉,因为各位是未来的佛,而我借了佛法来献给各位,可说是把佛法再献给佛,这也是「借花献佛」。(一九九三年九月十七日至十九日应香港「此岸彼岸」的永惺长老之邀,讲于香港伊利莎白体育馆)


分类:佛经 书名:《普门品》 作者:圣严法师(讲解)
《普贤行愿品》,佛经

《普贤行愿品》


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 奉诏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輪

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輪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輪。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輪,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亦皆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悉皆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得,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销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啗肉,诸恶鬼神,悉皆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羣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服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輪。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輪。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服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离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服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法輪,普利一切诸含识。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分类:佛经 书名:《普贤行愿品》 作者:[唐]般若 (译)
《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门品》)

[姚秦]鸠摩罗什 (译)
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经品,由于观世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经文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经品本。经文的原本,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法师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品。直到隋代阇那崛多和笈多补译的《添品法华经》,此品才有了重颂,这和比较晚出的梵文本和藏文译本《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相一致(梵、藏本比隋译还要多出七个颂)。

《普门品》经文
全一卷

圣严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绪论 一、《法华经》与〈普门品〉 二、观世音菩萨的因行与果德
三、《法华经》的翻译者 四、观世音菩萨的性别
五、观世音菩萨住在何处?
本论(一) 一、为何名为观世音菩萨?
(一)观声救苦──救济七难
(二)观心救苦──救济三毒 (三)观色救苦
本论(二) 二、如何游化娑婆世界?
(一)三十三身随类应化
1.四种圣人身: 2.天、人、鬼、神的凡夫身:
(二)施无畏者 (三)为悯众生应受供养
本论(三) 重颂问答观音圣德
一、为何名为观世音? 二、观音无处不现身
三、赞叹观音圣德
结论 一、持地结赞观音 二、大会众生普得法益

《萨婆多论》《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佛经

《萨婆多论》第一卷


佛陀者。秦言觉。觉了一切法相故。复次一切众生长眠三界。佛道眼既开自觉觉彼。故名为觉。佛于一切法。能一切知能得一切说。

问曰。佛云何一切说。为应时适会随宜说耶。为部党相从而说法耶。

答曰。佛随物适时说一切法。后诸集法藏弟子以类撰之。佛或时为诸弟子制戒轻重有残无残。撰为律藏。或时说因果相生诸结诸使及以业相。集为阿毗昙藏。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说种种随禅法。是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破诸外道。是长阿含。

问曰。佛若一切说者。有经云。佛坐一树下捉一枝叶。问弟子曰。此枝叶多树上叶多。白佛言。树上叶多。佛言。我所知法如树上叶。我所说法如手中叶。云何言佛一切说耶。

答曰。有别相一切总相一切。今言别相一切。有言。佛能一切说。但众生不能一切尽受。佛非不能说有言。应云一切知直云说也。不得言一切说。

问曰。若佛知而能说。声闻辟支佛亦知而能说。何不称佛耶。

答曰。不尔。佛知说俱尽。声闻辟支佛知说。于法有所不尽。复次佛解一切法尽能作名。二乘不能。复次佛得无边法能无边说。二乘不能。复次有共不共。声闻辟支佛所得共。佛所得不共。小乘所得三乘同知。中乘所得二乘共知。唯佛所得二乘不知独佛自知。复次函大盖亦大。法相无边。佛以无边智。知彼无边法。二乘智有边故。不称知法相。复次有根有义。根者。慧根。义者。慧所缘法。佛根义俱满。慧所缘法无所不尽。二乘根义二俱不满。复次佛得如实智名。于一切法相如实了故。二乘知法不尽深底。兼有所不周。是以不得称如实知。以是种种义故。二乘不得称佛陀。婆佉婆者。不可以音转。可以义解义。云世尊。以能知一切对治法故。复次世法言音不同。世人自不相解。佛悉知之。故云世尊。复次勒比丘。亦云凡二乘。凡夫自说得法。或乐静默或入禅定。或以余缘。或秘惜不说。佛所得法。以慈悲力故。乐为他故。复次云已破三毒故。得称世尊。

问曰。二乘亦破三毒。何不名世尊耶。

答曰。不尔。二乘有退。佛不退故。退有三种。果退不果退所用退。果退者。小乘三果退。下果不退。中乘二种。若百劫习行成辟支佛不退。若本是小乘三果作辟支佛。则果有退。佛果不退。不果退者。若向三乘人未得而退。若比丘修三业懈堕不进。凡所修习退而不勤。名不果退也。所用退者。凡有所得法不现前用。如佛十力小乘十智。用一余则不用。如诵十万言经。若不诵时。尽名所用退也。小乘不果退。中乘亦有不果退。佛无不果退。于一切行中无不勤故。二乘有所用退也。佛则不定。又云佛十力中用一不用九。故名退也。又云无不用退。如诵二十万言经。凡人力劣故。或一日二日诵讫。佛能即时诵讫。十力亦尔。用能即用无障碍故。无不用退。又云佛无不用退。如着泥洹僧时。不直尔着。如凡人法。皆为利众生故。凡所用法。有益则用无益则不用。非不能用故。无不用退也。虽各有所解。而云不可定也。佛意不可思议。

问曰。小乘何故三果退下果不退。

答曰。三果以曾得故退。下果未曾得故不退。如人饥得美食久则不忘。此义亦尔。又云。下果忍作无碍道智。作解脱道。三果智作无碍道智。作解脱道故退。又云。见谛道无退。思惟道有退。净不净想断结故。思惟道有逼迫。见谛道无逼迫。见缔结见理。思惟生故逼迫不退也。有云。见谛智力强。如大梁镇物。思惟智弱故退也。有云。见谛欲界忍智二心。能断九品。上界忍智二心。断七十二品。结尽无色界故不退也。以是义故独名世尊也。复次佛习气尽。二乘习气不尽。如牛齝比丘常作牛齝。以世世牛中来故。如一比丘。虽得漏尽而常以镜自照。以世世从淫女中来故。如一比丘常跳棚踯阁。以世世猕猴中来故。不得名世尊。凡言如是我闻者。佛在世时言我闻为是灭后。

答曰。佛自说法何由言闻。是灭后也。撰法藏者言我闻。佛二十年中说法。阿难不闻何得言我闻。

答曰。云诸天语阿难。有云。佛入世俗心令阿难知。有云。从诸比丘边闻。有云。阿难从佛请愿。愿佛莫与我故衣。莫令人请我食。我为求法恭敬佛故。侍佛所须不为衣食。诸比丘晨暮二时得见世尊。莫令我尔。令我欲见便见。有佛二十年中所说法。尽为我说。

问曰。二十年中所说多。何由可说。

答曰。善巧方便能于一句法中演无量法。能以无量法为一句。佛粗示其端绪。阿难尽得。以智速利强持力故。八万法藏者。又云。如树根须枝叶多。名为一树。佛为一众生始终说法。名为一藏。如是八万。有云。佛一坐说法。名为一藏。如是八万。有云。十六字为半偈。三十二字为一偈。如是八万。有长短偈。三十二字为一偈。如是八万。有云。如半月说戒。为一藏。如是八万。有云。佛自说六万六千偈。为一藏。如是八万。有云。佛说尘劳有八万。法药亦有八万。名八万法藏。

问曰。契经阿毗昙不以佛在初。独律诵以佛在初。

答曰。以胜故。秘故。佛独制故。如契经中。诸弟子说法。有时如释提桓因。自说布施为第一。何以故。我以施故。得为天王。所愿如意。佛言。如是。有时化作化佛。化佛说法。律则不尔。一切佛说。是故以佛在初。有如契经随处随决。律则不尔。若屋中有事不得即结。必当出外。若白衣边有事。必在众结。若聚落中有事。亦在众结。若于五众边有事。必当比丘比丘尼边结。是以佛在初。毗耶离者。或有国以王为名。或以地为称。或以城为号。此国以龙名目。迦兰陀聚落者。以鸟名之。有云。聚落主名。须提那者。父母求请神祇得故。名曰求得。富贵者。富有二种。一众生类。二非众生类。非众生类者。多有金银七宝仓库财帛田畴舍宅。众生类者。奴婢仆使象马牛羊村落封邑。故名富。贵者。或为村主。或有德美人所宗重。故言贵也。多财种种成就。自归三宝受三归法。

问曰。三归以何为性。有论者。言三归是教无教性。受三归时。胡跪合掌口说三归。是名身口教。若淳重心有身口无教。是谓教无教也。有云。三归是三业性身口意业。有云。三归是善五阴。以众生善五阴为三归。以三宝为所归。所归以救护为义。譬如有人有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求无畏者。莫出我境界。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若诚心三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于魔邪恶无如之何。如昔有一鸽为鹰所追。入舍利弗影战惧不安。移入佛影泰然不怖。大海可移此鸽不动。所以尔者。佛有大慈大悲。舍利弗无大慈大悲。佛习气尽。舍利弗习气未尽。佛三阿僧祇劫修菩萨行。舍利弗六十劫中修习苦行。以是因缘鸽入舍利弗影中。犹有怖畏。入佛影中而无怖畏。

问曰。若归向三宝能除罪过息怖畏者。提婆达多亦归依三宝。以信出家受具足戒。而犯三逆堕阿鼻狱。

答曰。凡救护者。救可救者。提婆达多罪恶深大。兼是定业。是故叵救。

问曰。若有大罪佛不能救。若无罪者不须佛救。云何三宝能有救护。

答曰。提婆达多虽归三宝。心不真实。三归不满。常求利养名闻。自号一切智人。与佛共竞。以是因缘。三宝虽有大力。不能救也。如阿阇世王。虽有逆罪应入阿鼻狱。以诚心向佛故。灭阿鼻罪入黑绳地狱。如人中七日重罪即尽。是谓三宝救护力也。

问曰。若调达罪不可救者。又经云。若人归依佛者。不堕三恶道。是义云何。

答曰。调达以归三宝故。虽入阿鼻狱。受苦轻微。亦时得暂息。有如人在山林旷野怖畏之处。若念佛功德怖畏即灭。是故归依三宝。救护不虚也。三宝于四谛中。何谛所摄。于二十二根中。何根所摄。于十八界中。何界所摄。十二入中。何入所摄。于五阴中。何阴所摄。三宝于四谛中。二谛所摄。根中三根所摄。未知根已知根无知根。十八界中三界所摄。意界意识界法界。十二入中意入法入所摄。五阴中无漏五阴所摄。佛宝于四谛中。道谛少入。法宝于四谛中。尽谛所摄。僧宝于四谛中。道谛少入。佛宝于二十二根中。无知根所摄。法宝是尽谛无为故。非根所摄。僧宝二十二根中。三无漏根所摄。佛宝于十八界中。意界意识界法界少入。十二入中意入法入少入。五阴中无漏五阴少入。法宝于十八界中。法界少入。十二入中法入少入。法宝非五阴所摄也。阴是有为。法宝是无为故。僧宝于十八界中。意识界法界少入。十二入中意入法入少入。五阴中无漏五阴少入。

问曰。归依佛者。为归依释迦文佛。为归依三世佛耶。

答曰。归依三世佛。以法身同故。若归依一佛。则是归依三世诸佛。以佛无异故。又云。若归依三世诸佛者。有诸天自说。我是迦葉佛弟子。我拘留孙佛弟子。如是七佛中。各称我是某佛弟子。以是因缘。正应归依一佛。不应三世佛也。又云不应尔也。何以故。如毗沙门经说。毗沙门王归依三宝。归依过去未来现在佛。以是义故。应归依三世诸佛。

问曰。若尔者如诸天各称某甲佛弟子。此义云何。

答曰。诸天所说何足以定实义。有诸天各称一佛为师。亦归依三世诸佛。直以一佛为证耳。

问曰。何所归依名为归佛。

答曰。归依语回转。一切智无学功德。

问曰。为归依色身归依法身耶。

答曰。归依法身。不归依色身。不以色身为佛故也。

问曰。若色身非佛者。何以出佛身血而得逆罪。

答曰。以色身是法身器故。法身所依故。若害色身则得逆罪。不以色身是佛故得逆罪也。归依法者。何所归依名归依法。

答曰。归依语回转。断欲无欲尽谛涅槃。是名归依法也。

问曰。为归依自身尽处他身尽处。

答曰。归依自身尽处。亦他身尽处。是归依法。

问曰。若归依僧者。何所归依。

答曰。归依语回转。良祐福田声闻学无学功德。是名归依僧。

问曰。为归依俗谛僧。为归依第一义谛僧。若归依第一义谛僧者。佛与提谓波利受三自归。不应言未来有僧。汝应归依第一义谛僧。常在世间故。

答曰。以俗谛僧是第一义谛僧所依。故言未来有僧汝应归依。有欲尊重俗谛僧故如是说。佛自说一切诸众中佛众为第一。譬如从乳出酪从酪出酥从酥出醍醐。醍醐于中最胜最妙。最为第一。佛弟子众亦复如是。若有众僧集会。是中必有四向四得无上福田。于一切九十六种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是故言未来有僧汝应归依。不伤正义也。

问曰。佛亦是法。法亦是佛。僧亦是法。正是一法。有何差别。

答曰。虽是一法。以义而言有种种差别。以三宝而言无师大智及无学地一切功德。是谓佛宝。尽谛无为。是谓法宝。声闻学无学功德智慧。是谓僧宝。以法而言无师无学法。是谓佛宝。尽谛无为非学非无学法。是名法宝。声闻学无学法。是名僧宝。以根而言。佛是无知根。法宝非根法也。僧是三无漏根。以谛而言。佛是道谛少入。法宝是灭谛。僧是道谛少入。以沙门果而言佛是沙门。法宝是沙门果。僧是沙门。法宝是沙门果。以婆罗门而言。佛是婆罗门。法宝是婆罗门果。僧是婆罗门。法宝是婆罗门果。以梵行而言。佛是梵行。法宝是梵行果。僧是梵行。法宝是梵行果。以因果而言。佛是因。法宝是果。僧是因。法宝是果。以道果而言。佛是道。法宝是道果。僧是道。法宝是道果。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生。

问曰。佛若以法为师者。于三宝中何不以法为初。

答曰。法虽是佛师。而法非佛不弘。所谓道弘由人也。是以佛在初。

问曰。若受三归。或时先称法宝后称佛者。成三归不。

答曰。若无所晓知说不次第者。自不得罪。得成三归。若有所解故倒说者。得突吉罗。亦不成三归。

问曰。若称佛及法不称僧者。成三归不。若称法僧不称佛宝。成三归不。若称佛僧不称法宝。成三归不。

答曰。不成三归。

问曰。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八斋不。若不受三归。得十戒不。若不白四羯磨。得具戒不。

答曰。一切不得。若欲受五戒。先受三归。受三归竟。尔时已得五戒。所以说五戒名者。欲使前人识五戒名字故。白四羯磨竟。已得具戒。所以说四依四堕十三僧残者。但为知故说也。有言。受三归竟说不杀一戒。尔时得戒。所以说一戒得五戒者。为能持一戒五戒尽能持故。有以五戒势分相着故。兼本意誓受五戒故。有言。受五戒竟然后得戒。于诸说中。受三归已得五戒者。此是定义。如白四羯磨法。若受八戒若受十戒。如五戒说。若五戒十戒八戒。但受三归便得戒。若受具戒要白四羯磨。而得具戒。不以三归也。凡具戒者。功德深重。不以多缘多力无由致得。是故三师十僧白四羯磨而后得也。五戒八戒十戒。功德力少。是故若受三归。即便得戒。不须多缘多力。受具戒已。何以但说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不说余篇耶。此二篇戒最是重者。一篇戒若犯永不起。二篇虽起难起。若波利婆沙摩那埵。二十众中而后出罪。若难持而能持者。余易持戒不须说也。是故但说二篇。不说余篇。

问曰。是波罗提木叉戒。是无漏戒。是禅戒不。

答曰。非无漏戒。亦非禅戒。此波罗提木叉戒。若佛在世则有此戒。佛不在世则无此戒。禅无漏戒。若佛在世若不在世。一切时有波罗提木叉戒。从教而得。禅无漏戒不从教得。波罗提木叉戒从他而得。禅无漏戒不从他得。波罗提木叉戒。不问眠与不眠善恶无记心。一切时有。禅无漏戒。必无漏心中禅心中有戒。余一切心中无也。波罗提木叉戒。但人中有。禅无漏戒人天俱有。波罗提木叉戒。但欲界中有。禅戒无漏戒。欲色界俱有。无色戒成就无漏戒。波罗提木叉戒但佛佛弟子有。禅戒外道俱有。

问曰。优婆塞五戒。几是实罪。几是遮罪。

答曰。四是实罪。饮酒一戒是遮罪。饮酒所以得与四罪同类结为五戒者。以饮酒是放逸之本也能犯四戒。如迦葉佛时。有优婆塞。以饮酒故。邪淫他妇盗他鸡杀。他人问言。何以故尔。答言。不作。以酒乱故。一时能破四戒。又以饮酒故。能犯四逆。唯不能破僧耳。虽非宿业有狂乱报。以饮酒故。迷惑倒乱犹若狂人。以饮酒故。废失正业坐禅诵经佐助众事。虽非实罪。以是因缘与实罪同例。

问曰。优婆塞戒。但于众生上得戒。非众生上亦得戒不。但于可杀可盗可淫可妄语众生上得戒耶。若于不可杀不可淫不可盗不可欺诳众生亦得戒耶。

答曰。于众生上得四戒。于非众生上得不饮酒戒。若众生可杀不可杀可盗不可盗可淫不可淫可妄语不可妄语一切得戒。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非想处及三千世界。乃至如来一切有命之类。尽得此四戒。以初受戒时一切不杀一切不盗一切不淫一切不妄语无所限齐。以是故。一切众生上无不得戒。凡受戒法。先与说法引导开解。令于一切众生上起慈愍心。既得增上心。便得增上戒。夫得戒法。于一切众生上。各得四戒。四戒差别有十二戒。于一切众生上。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凡起四恶。有三因缘。一以贪故起。二以嗔故起。三以痴故起。于一切众生上。有十二恶。以反恶故。得十二善戒色也。一切无边众生上亦复如是。后有百万千万阿罗汉。入于涅槃。先于此阿罗汉上所得戒。始终成就不。以罗汉泥洹故。此戒亦失也。得不饮酒戒时。此一身始终三千世界内。一切所有酒上。咽咽得戒色。以受戒时一切酒尽不饮故。设酒灭尽。戒常成就而不失也。先受戒时。于一切女人上三疮门中。得不淫戒。而后取妇。犯此戒不。答曰不犯。所以尔者。本于女上。得不邪淫戒。今是自妇。以非邪淫故。不犯此戒。以此语推一切同尔。以八戒十戒众生非众生类得戒亦如是。二百五十戒。一切众生上各得七戒。以义分别有二十一戒。如一众生上起身口七恶。凡起此恶有三因缘。一以贪故起。二以嗔故起。三以痴故起。以三因缘起此七恶。三七二十一恶。反恶心得戒。一众生上。得二十一戒色。一切众生上亦复如是。有五种子。如一种子中破一粒麦一粒粟。断一根果。摘一枝叶。随所破所断。各得一罪。随所得罪处。反罪得戒得尔所戒。本受戒时不杀一切草木。一切草木上尽得戒色。如不掘地戒。一微尘上得一戒色。三千世界下至金刚地际。一一微尘上得一戒色。亦复如是。二百五十戒中。若众生非众生类上得戒多少。以义而推可以类解。得戒时一时。一一戒上得无量戒。如一不杀戒。一众生上各得三戒。凡杀法以三因缘故杀。一以贪故。二以嗔故。三以痴故杀。以反杀得三戒色。若以贪故杀一人者。于一人上。三不杀戒中。但犯一不杀戒。二不杀戒不犯。一切众生上一切不犯。而犯此一戒。得波罗夷。以罪重故。譬如穿器不受道水。不能得沙门四果故。名非沙门。初犯一戒已毁破受道器。名波罗夷。后更杀人得突吉罗。实罪虽重无波罗夷名。以更无道器可破故。而此比丘。故名破戒比丘。不名非比丘也。以此义推。可一时得无量戒。不可一时尽犯也。而得一时舍戒也。凡破戒法。若破重戒更无胜进。后还舍戒后更受者。更不得戒也。如破八戒中重戒。更受八戒若受五戒若受十戒若受具戒。兼禅无漏戒一切不得。若破五戒中重戒。若更受八戒十戒具戒。并禅无漏戒一切不得。若破五戒中重戒已。欲舍五戒更受戒者。无有是处。若舍戒已。更受五戒若受八戒十戒具戒。并禅无漏戒一切不得也。若破十戒具戒中重戒者。若欲胜进若欲舍戒还受戒者。如五戒中说。

问曰。禅戒无漏戒波罗提木叉戒。于三戒中何戒为胜。

答曰。禅戒无漏戒为胜。有云。波罗提木叉戒胜。所以尔者。若佛出世得有此戒。禅戒无漏戒一切时有。于一切众生非众生类。得波罗提木叉戒。禅戒无漏戒。但于众生上得。于一切众生上慈心。得波罗提木叉戒。禅戒无漏戒。不以慈心得也。夫能维持佛法。有七众在世间。三乘道果相续不断。尽以波罗提木叉为根本。禅无漏戒不尔。是故于三界中最为殊胜。初受戒时。白四羯磨已成就戒色始一念戒色。名业亦名业道。第二念已后所生戒色。但是业。非业道。所以尔者。初一念戒色。思愿满足。以思通故。名思业道。以前戒色为因故。后戒色任运自生。是故但名业。非业道。初一念戒。有教有无教。后次第生戒。但有无教。无有教也。初一念戒亦名为戒。亦名善行。亦名律仪。后次续生戒。亦有此三义。

问曰。三世中何世得戒。

答曰。现在一念得戒。过去未来是法。非众生故不得戒。现在一念是众生故得戒。亦有此三义。

问曰。为善心中得戒。为不善心中。为无记心中。为无心中得戒耶。

答曰。一切尽得。先以善心礼僧足已。受衣钵求和上问清净乞受戒。胡跪合掌白四羯磨已。相续善心戒色成就。是谓善心中得戒。若先次第法中。常生善心起诸教业。白四羯磨时。或起贪欲嗔恚等诸不善念。于此心中成就戒色。是名不善心得戒也。以本善心善教力故。而得此戒。非不善心力也。先以善心起于教业。白四羯磨时。或睡或眠或于眠心。而得戒色是名无记心中而得戒也。先以善心起于教业。白四羯磨时入灭尽定。即于尔时成就戒色。是名无心中而得戒也。

问曰。若白衣不受五戒。直受十戒。得戒不。

答曰。一时得二种戒。得优婆塞戒。得沙弥戒。若不受五戒十戒。直受具戒。一时得三种戒。

问曰。若受具戒。一时得三种戒者。何须次第先受五戒次受十戒后受具戒耶。

答曰。虽一时得三种戒。深习佛法必须次第。先受五戒以自调伏。信乐渐增次受十戒。既受十戒善心转深。次受具戒。如是次第得佛法味。好乐坚固难可退败。如游大海渐渐深入。入佛法海亦复如是。若一时受具戒者。既失次第。又破威仪。复次或有众生。应受五戒而得道果。或有众生。因受十戒而得道果。以是种种因缘。是故如来说此次第。若先受五戒。次受十戒。受十戒时亦成就二戒。五戒十戒。已学戒已。次受具戒。受具戒时成就三种戒。五戒十戒具戒。七种受戒中。唯白四羯磨戒。次第三时得。余六种受戒。但一时得。无三时次第得也。若一时得三种戒。若欲舍时。若言我是沙弥非比丘。即失具戒。二种戒在。五戒十戒。若言我是优婆塞非沙弥。即失十戒。五戒在。若言。在家出家一切尽舍。我是三归优婆塞。三种一时尽失。不失三归。若次第得三种戒。舍法次第。如一时得戒中说。若先受优婆塞五戒。后出家受十戒。舍五戒不。

答曰。不舍。但失名失次第。不失戒也。失优婆塞名。得沙弥名。失白衣次第。得出家次第。若沙弥受具足戒时。失十戒五戒不。

答曰。不失。但失名失次第。不失戒也。失沙弥名。得比丘名。失沙弥次第。得比丘次第。始终常是一戒。而随时受名譬如树叶。春夏则青秋时则黄冬时则白。随时异故树叶则异而始终故是一叶。戒亦如是。常是一戒。随时有异。有如乳酪酥醍醐四时差别。虽随时有异。而故是一乳也。戒亦如是。虽三时有异戒无异也问曰。凡受优婆塞戒。设不能具受五戒。若受一戒乃至四戒。受得戒不。

答曰。不得。若不得者。有经说。有少分优婆塞多分优婆塞满分优婆塞。此义云何。

答曰。所以作是说者。欲明持戒功德多少。不言有如是受戒法也。

问曰。若受一日二日乃至十日五戒。得如是受不。

答曰。不得。佛本制戒各有限齐。若受五戒必尽形受。若受八戒必一日一夜。是故不得异也。夫白四羯磨戒有上中下。五戒是下品戒。十戒是中品戒。具戒是上品戒。又五戒中亦有三品。若微品心受戒。得微品戒。若中品心受。得中品戒。若上品心受戒。得上品戒。十戒具戒亦各有三品。如五戒说。若微品心受戒。得五戒已。后以中上品心受十戒者。先得五戒更无增无胜。于五戒外。乃至不非时食等残余五戒。得增上五戒。先得五戒仍本微品也。即先微品五戒。更无增无胜。仍本五戒。自五戒外一切诸戒。以受具戒时心增上故。得增上戒。以是义推。波罗提木叉戒无有重得。以次第而言。五戒是微品。十戒是中品。具戒是上品。以义而推。亦可以上品心得五戒。是上品戒。中品心得十戒。是中品戒。下品心得具戒。是下品戒。以是义故。随心有上中下。得戒不同。无有定限也。若先请和上。受十戒时和上不现前。亦得十戒。若受十戒时和上死者。若闻知死受戒不得。若不闻死受戒得戒。若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和上不现在前。不得受戒。以僧数不满故。若僧数满。设无和上亦得受戒。

问曰。五戒优婆塞得贩卖不。

答曰。得听贩卖。但不得作五业。一不贩卖畜生以此为业。若自有畜生直卖者听。但不得卖与屠儿。二者不得贩卖弓箭刀杖以此为业。若自有者直听卖。三者不得沽酒为业。若自有者亦听直卖。四者不得压油为业。以油多杀虫故。天竺法尔。自罽宾已来麻中一切无虫。若无虫处压油无过也。五者不得作五大色染为业。以多杀虫故。洛沙等外国染法多杀诸虫。是故不听。谓秦地染青法。亦多杀虫。堕五大染数。

问曰。夫以斋法过中不食。乃有九法。何故八事得名。

答曰。斋法以过中不食为体。以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是故言八斋。不云九也。若受八戒人。于七众中为在何众。虽不受终身戒。以有一日一夜戒故。应名优婆塞。有云。若名优婆塞。无终身戒。若非优婆塞。有一日一夜戒。但名中间人。

问曰。若七众外有波罗提木叉戒不。

答曰。有八斋是。以是义推。若受八戒不在七众也。受八斋法。应言一日一夜不杀生。令言语决绝。莫使与终身戒相乱也。

问曰。受八戒法。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一时受不。

答曰。佛本制一日一夜。不得过限。若有力能受。一日过已次第更受。如是随力多少。不计日数也。夫受斋法必从他受。于何人边受。五众边已受八戒。若鞭打众生斋不清净。虽即日不鞭打众生。若待明日鞭打众生。亦不清净。以要而言。若身口作不威仪事。虽不破斋斋不清净。设身口清净。若心起贪觉欲觉嗔恚觉恼害觉。亦名斋不清净。虽身口意三业清净。若不修六念。亦名斋不清净。受八戒已精修六念。是名斋清净。有经说。若作阎浮提王。于阎浮提中一切人民。金银财宝于中自在。虽有如是功德。以八斋功德分作十六分。阎浮提王功德。于十六分中不及一分。所谓最后清净八斋也。若人欲受八斋。先恣情女色。或作音乐。或贪饮啖。种种戏笑。如是等放逸事。尽心作已而后受斋。不问中前中后。尽不得斋。若本无心受斋。而作种种放逸事。后遇善知识即受斋者。不问中前中后。一切得斋。若欲受斋。而以事难自碍。不得自在。事难解已而受斋者。不问中前中后。一切得斋。

问曰。若欲限受昼日斋法。不受夜斋得八斋不。若欲受夜斋。不受昼斋。得八斋不。

答曰。不得。所以尔者。佛本听一日一夜斋法。以有定限不可违也。

问曰。若不得者。如皮革中说。亿耳在旷野。是诸饿鬼种种受罪。或昼则受福。夜则受罪。或夜则受福。昼则受罪。所以尔者。以本人中昼受斋法夜作恶行。或夜受斋法昼作恶行。是以不同。此义云何。

答曰。凡是本生因缘不可依也。此中说者。非是修多罗。非是毗尼。不可以定义也。有云。此是迦旃延欲度亿耳故。作变化感悟其心。非是实事。若受斋已欲舍斋者。不必要从五众而舍斋也。若欲食时趣语一人。斋即舍。凡得波罗提木叉戒者。以五道而言。唯人道得戒。余四道不得。如天道以着乐深重。不能得戒。如昔一时大目揵连以弟子有病。上忉利天以问耆婆。正值诸天入欢喜园。尔时目连。在路侧立。一切诸天无顾看者。耆婆后至。顾见目连向举一手。乘车直过。目连自念。此本人间是我弟子。而今受天福。以着天乐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车令住。耆婆下车礼目连足。目连。种种因缘责其不可。耆婆答目连曰。以我人中为大德弟子。是故举手问讯。颇见诸天有尔者不。生天上着乐染心不得自在。是使尔耳。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有时目连。劝释提桓因。佛世难值。何不数数相近咨受正法。帝释欲解目连意故。遣使敕一天子。令来反覆三唤。犹故不来。此一天子唯有一妇有一伎乐。以染欲情深。虽复天王命重。不能自割。后不获已而来。帝释问曰。何故尔耶。即以实而对。帝释白目连曰。此天子唯有一天女一妓乐。以自娱乐。不能自割。况作天王。种种宫观无数天女。天须陀食自然百味。百千妓乐以自娱乐。视东忘西。虽知佛世难遇正法难闻。而以染乐缠缚不得自在。知可如何。凡受戒法。以勇猛心自誓决断。然后得戒。诸天着乐心多善心力弱。何由得戒。饿鬼以饥渴苦身心焦然。地狱无量苦恼种种楚毒。心意着痛无缘得戒。畜生中以业障故。无所晓知无受戒法。虽处处经中说龙受斋法。以善心故。而受八斋。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不得斋也。以业障故。以四天下而言。唯三天下。阎浮提瞿耶尼弗婆提。及三天下中间海洲上人一切得戒。如瞿耶尼。佛遣宾头卢。往彼大作佛事。有四部众。东方亦有比丘。在彼而作佛事。有四部众。唯郁单越无有佛法。亦不得戒。以福报障故。并愚痴故。不受圣法。有四种。一男二女三黄门四二根。四种人中。唯男女得戒。二种人不得戒。黄门二根。如是男女中。若杀父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僧轮污比丘尼贼住越济人断善根。如是等人尽不得戒。大而观之。爱佛法者盖不足言。若天若龙若鬼神若郁单越若不男二根种种罪人。尽得受三归也。

问曰。三世诸佛得戒等不。

答曰。不等。凡得戒者。于众生非众生类上得戒。而一佛出世。度无量阿僧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后佛出世。于此众生尽不得戒。如是诸佛先后得戒各各不等。如迦葉佛。度无数阿僧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迦葉佛于此众生尽皆得戒。释迦文佛于此众生尽不得戒。一切诸佛有三事等。一者行等。二者法身等。三度众生等。一切诸佛尽三阿僧祇劫修菩萨行。尽具五分法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尽度无数阿僧祇众生入于泥洹。

问曰。经云。一佛出世度九十那由他众生入于泥洹。何以言无数阿僧祇众生耶。

答曰。此经说一佛出世度九十那由他众生者。但云从佛得度者有尔所众生。而众生或自从佛得度。或从佛弟子。或遗法中而得度者。言九十那由他众生。直佛边得度者。统而言之。无数阿僧祇众生入无余泥洹。三世诸佛三事尽等。而得戒不等。

问曰。恶律仪戒。众生类非众生类上得那。能以不能尽得戒不。

答曰。但于众生上得恶律仪戒。非众生类上不得恶律仪戒。有云但于能杀众生上得恶戒。不可杀众生上不得恶戒。有云。可杀不可杀众生上。尽得恶戒。如屠儿杀羊。常怀杀心作意。杀羊无所齐限。设在人天中。今者不杀而受生展转。有堕羊中理。是故于一切众生。尽得恶戒。十二恶律仪亦如是。十二恶律仪者。一者屠羊。二者魁脍。三者养猪。四者养鸡。五者捕鱼。六者猎师。七者网鸟。八者捕蟒。九者咒龙。十者狱吏。十一者作贼。十二者王家常差捕贼人。是为十二恶律仪。养蚕皆不离恶律仪也。恶律仪戒有三时舍。死时。欲爱尽时。受律仪戒时。如受三归时。始初一说即舍恶戒。第二第三说时即得善戒。

问曰。善戒人作恶戒人时。何时舍善戒得恶戒。

答曰。一说言我作屠儿。即舍善戒。第二第三说我作屠儿。即得恶戒。又云。随何时舍善戒即得恶戒。若善戒人未自誓作屠儿。但以贪利养。共屠儿作杀害事。尔时名犯善戒。未舍善戒未得恶戒。必自誓作屠儿。而得恶戒。若受恶戒自誓便得。不从他受。若欲受一日二日乃至十日一年二年恶律仪戒。随誓心久近随意即得。所以尔者。以是恶法顺生死流无胜进义。是故随心即得。不同善律仪也。


分类:佛经 书名:萨婆多论 作者: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