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19 讲、空间世间


二、世界周期

世界只要有产生、存在,必定会毁灭,这是定法!世界的产生、存在、毁坏和最后灭尽,是一个很漫长但又周而复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不同时间周期称为"劫"(kappa)。

"劫"(kappa)是梵语kalpa的古音译,为一种时间单位,又作时间周期。有四种劫:

1. 寿元劫(àyukappa);

2. 中间劫(antarakappa),又作小劫;

3. 无数劫(asa?kheyyakappa),又作中劫;

4. 大劫(mahàkappa)。

在世界之初,人的平均寿元是无数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十岁,然后又从十岁开始,每过一百年增一岁一直增到无数岁。在此增减的过程中,人类在当时的寿元称为"寿元劫"。例如佛陀在世时人的寿元是100岁,现在人的寿元是75岁。如此一增一减的时间周期称为中间劫(antarakappa);二十个中间劫(或作六十四个中间劫)等于一个无数劫(asa?kheyyakappa);四个无数劫等于一个大劫(mahàkappa)。

《增支部·第四集·劫经》里讲到有四种无数劫:

1.坏劫(saüva??a-kappa):世界毁坏所需经过的漫长时间。

2.坏住劫(saüva??a??hày?-kappa):世界毁灭后一段漫长的空无时间,北传也称为"空劫"。

3.成劫(viva??a-kappa):世界产生、形成的一段漫长时间。

4.成住劫(viva??a??hày?-kappa):世界形成之后维持、存在的一段漫长时间。(A.4.156)

这四种劫又可称为成、住、坏、空劫,是一个世界从产生到完全毁灭的漫长时间。这段漫长的时间即是一个大劫。一个大劫到底有多漫长呢?

有一次,一位比库问佛陀:"尊者,一劫到底有多长呢?"

佛陀回答说:"比库,一劫很长,不容易用一年、一百年、一千年、十万年来计算。"

"尊者,可以打个比喻吗?"

"可以的,比库。比库,犹如一座大岩石山,长一由旬(约11千米,7英里),宽一由旬,高一由旬,为无裂缝、无空隙的一硬块。假如有人每过一百年用咖西布来擦拭一次,比库,用这种方法把那座大岩石山擦尽、毁尽还更快,而不是一劫。比库,一劫就这么漫长。比库,如此漫长的诸劫,并非只轮回一劫、轮回一百劫、轮回一千劫、轮回十万劫,其因为何呢?轮回无始故。"(S.2.128)

或如一座长、宽、高皆为一由旬的铁城,里面堆满了芥子。假如有人每过一百年来取一粒芥子,用这种方法直到把那大芥子堆取完、拿尽还更快,而不是一劫。一劫就是这么漫长!(S.2.129)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19 讲、空间世间


三、世界之初

世界未生成之时,宇宙是一片黑暗的虚空。如此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虚空出现大云,当云愈聚愈密时,开始下起小雨。雨愈下愈大,依次像莲花茎、像杖、像杵、像棕榈树干一样大的水柱,直到充满一万亿个轮围世界中一切被上一劫劫火烧尽的地方,大雨才停止。

在那水的下面和四周起了大风,把水凝聚成一个圆团,就好像睡莲叶上的水珠一样。为什么能把那么大的水聚凝成圆团呢?因为水里有空隙,风吹进空隙,由风的凝聚作用而凝成一团。当水减退时,开始慢慢地往下降。当水降落到原来梵天界的地方时,形成了梵天界;降落到上面的四种欲界天居住的地方时,形 成诸天界。随着水团继续往下降,于是出现了须弥山,出现了地居天所住的地方,出现了大地。

当水降落到地上的时候,生起了强烈的风。当风停止之后,水就不再流动了,犹如装在塞住口的水瓮中的水一样。当甘甜的水(madhurodaka)减退之后,在其上面长出了地味(rasapathav?),它具备色、香、味,犹如不冲水的牛奶粥上面的膜一样。

那时,有些先前投生到第二禅光音天梵天界的众生由于寿尽或者福尽,从光音天死后投生到这里。那时候还没有太阳,他们以喜为食,自己身体能放出光明,在虚空中自由地飞翔,如是在漫长的一段时间都维持着这种状态。

之后,又有更多的光音天梵天人寿尽或福尽,也投生到这里,这些人称为劫初之人。他们是世界刚形成时的人,不需要父母,只是由意所成,也就是化生。那时,宇宙还是一片黑暗,人们既不知日月,也不知星辰,既不知昼夜,也不知季节,既不知男人,也不知女人。

后来,有些比较贪玩的人看到地味,好奇地想 :" 这是什么东西?"于是用手指抹来尝一尝,发现这些东西很好吃,尝了第一口之后,再尝第二口、第三口当他们吃了地味之后,开始陷入贪爱。其他人看到这些地味很好吃,也争相效仿,于是他们也开始陷入贪爱。

由于贪欲生起,他们身上的光明慢慢消失了。天地间成一片黑暗,他们在黑暗之中感到恐惧、怖畏,于是出现了大日轮。他们看见太阳,欢喜和满意地说:"我们获得了光明,它消除了我们的恐惧和怖畏,让我们产生和拥有勇气,所以叫'太阳'。"勇气的巴利语为s?rabhàva,所以"太阳"(S?riya)即源于勇气。

当太阳在白天照耀之后西下,天地间又成一片黑暗,他们又感到害怕,于是这样想 :"假如我们能获得另外的光明,那该多好啊!"就好像知道他们的心想一样,月亮出现了。他们看到后更加欢喜和满足地 说 :"就好像知道我们的意欲(chanda)一样出现,所 以叫'月亮'(Canda)。"于是他们把它叫做月亮。

太阳和月亮出现之后,开始有了白天与黑夜之分,然后又根据月亮的圆缺,区分半个月、一个月、季节和年等等。

当日月出现的时候,须弥山、轮围界、雪山等也出现了。为什么呢?好像稷饭煮熟时所起的种种泡,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平。同样地,在这大地上高处是山,低处是海,平坦的地方是洲。如此,世界生成了。(D.27; Vm.406)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19 讲、空间世间


五、世界为火所坏

世间有生成,必定会毁坏,毁坏之后因缘和合又会再生成。所有世间就是这样不断地生而又灭、灭后复生。

世界会被三种所毁坏:

1.火所坏(tejosaüva??a):当世界为火所坏的时候,光音天以下的初禅天和第二禅的少光天、无量光天,全部都被劫火烧尽。

2.水所坏(àposaüva??a):当世界为水所坏的时候,遍净天以下的所有世间都被劫水所淹没、毁坏。

3.风所坏(vàyosaüva??a):当世界为风所坏的时候,广果天以下的所有世间都被劫风所毁坏。

世界是如何被毁坏的?

在一段漫长的时间里,世界一直存在着,人类、众生也都生机盎然地生活着。当世界将要被劫火毁坏的时候,天空中开始生成劫灭的大云,并在一万亿个轮围世界下了一场大雨。

人们感到满意、欢喜,纷纷拿出所有的种子来播种,但是当谷类长到可以给牛吃的程度,虽然雷声轰鸣,但是一滴雨也不下。

因为这是世界的最后一场雨,从此以后,天再也不下雨了。正如世尊在《增支部·第七集·七个太阳经》(Sattas?riya suttaü)中说:

"诸比库,到了那时,有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许多百千年,天不下雨。"(A.7.66)

由于天不下雨,依赖雨水生活的有情死后投生到梵天界,依花果生活的天神也是这样。这样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到处的水都干枯了,连鱼虾都死了,它们也投生到梵天界,连地狱的众生也投生到梵天界。

有人会问:"没有禅那不可能投生梵天界。劫末的众生为饥饿所逼迫,怎么能够证得禅那?怎么能够投生到梵天界呢?"他们先投生到欲界天之后修习禅那,然 后才投生到梵天界的。

那时,有位名叫洛咖比郁哈(Lokaby?hà)的欲界天人,他知道再过百千年后劫将毁灭。于是,他披头散发,穿着红色衣服,哭着用手擦着泪,装着极怪异的样子走在人行道上叫喊:"诸位啊!再过百千年后劫将毁坏,这个世间将毁灭,大海将干枯,连大地和须弥山王都要被劫火烧尽而灭亡,直到梵天界的世间都将会灭亡。诸位啊,你们赶快修慈吧!诸位啊,你们赶快修悲、修喜、修舍吧!你们要孝顺父母,尊敬族中的长辈!"

听到这些话,大部分人和地居天人都感到害怕,开始彼此生起柔软心,积累慈爱等福德。他们这样做后,死后投生到天界。在那里食用天界的美食,依风遍而证得风遍禅那,然后由欲界天投生到梵天界。其他的众生则以后后受业的缘故投生到天界,因为在漫长的轮回中,完全没有后后受业的众生是不存在的。他们也在天界证得禅那。如此,一切众生在天界证得禅那,并都投生到梵天界中。

自从断雨之后,又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天空中出现第二个太阳。那个时候,大地干枯,所有众生都死了,大地上已经没有生命了。既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一个太阳沉没,另外一个太阳升起,大地不停地被灼热的阳光照射着。正常的太阳运行时,天上有云雾流动。但劫灭的太阳运行时,天上没有任何云雾,天空纯净得就像一面镜子,没有任何尘埃。除了五大河之外,其余的小河皆已枯竭。

又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第三个太阳出现了。当第三个太阳出现时,连五大河都干枯了。

又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第四个太阳出现了。因为第四个太阳的出现,连雪山中的所有大河源头也干枯了。

又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第五个太阳出现了。因为第五个太阳的出现,大海也干枯了,连一滴可以滋润手指头的水也没有。

又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第六个太阳出现了。因为第六个太阳的出现,整个轮围世界变成一团烟,烟吸干了一切水份。不仅是我们这个世界,乃至一万亿个轮围世界也是这样。

又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第七个太阳出现了。因为第七个太阳的出现,整个轮围世界,乃至一万亿个轮围世界皆变成一团火焰,大地和须弥山峰等也被焚烧而毁灭消失在空中。火焰一直上升到四大王天,烧毁原来四大王天所居住的黄金宫、宝宫和摩尼宫。劫火继续往上烧,烧毁了三十三天、亚马天、喜足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然后又烧毁了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三个初禅梵天界,烧毁了第二禅的少光天、无量光天,一直烧到光音天为止。只要光音天以下的世界还有一微尘的物质存在,劫火就不会停止。直到一切物质都被完全烧尽,劫火才如烧酥油的火焰一般不留余灰地熄灭了。一切诸行皆归于灭尽,下面的虚空和上面的虚空皆成一大黑暗。(Vm.405)

从劫初的大云生成开始,到日月出现这段漫长的时间为一个无数劫,称为"成劫"。

从日月出现开始,直到再起劫灭的大云这段漫长的时间为一个无数劫,称为"成住劫"。

从劫灭的大云生成开始,直到世界被完全烧尽这段漫长的时间为一个无数劫,称为"坏劫"。

从劫火熄灭开始,直到虚空出现劫初的大云这段漫长的时间为一个无数劫,称为"坏住劫"。

这四个无数劫合为一个大劫。如此,成住坏空是世间的客观规律,而一个大劫即是一个世界从生至灭的周期。(Vm.406)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19 讲、空间世间


四、社会的形成

那个时候的人们享用甘美的地味,以它为食物,这样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慢慢地,他们的身体变得愈来愈粗糙,容貌也开始发生变化,有些变得美丽,有 些变得丑陋。那些长得美的人因为自己的美丽而产生傲慢,并轻蔑长得丑陋的人。因为傲慢的缘故,甘甜的地味消失了。

地味消失之后,出现了地蕈(bh?mipappa?aka)。这些地蕈就好像蘑菇一样,同时也具有颜色、香、味,如同刚做好的酥油或生酥,又如野蜂蜜般纯净。那时的人们开始享用地蕈,以地蕈为食物。这样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他们的身体变得更加粗糙,美丽的变得愈来愈美丽,丑陋的变得愈来愈丑陋。那些美丽的人轻蔑丑陋的人。因为傲慢的缘故,地蕈也消失了。

地蕈消失后,出现了像蔓草一样的足蔓(padàlatà),它们也具有颜色、香、味,如同刚做好的酥油或生酥,又如野蜂蜜般纯净。那时的人们享用这种足蔓,以它为食物。这样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他们的身体变得更加粗糙,美丽的变得愈来愈美丽,丑陋的变得愈来愈丑陋。那些美丽的人轻蔑丑陋的人。因为傲慢的缘故,足蔓也消失了。

足蔓消失之后,大地生长出一种无需耕种的熟米(aka??hapàkasàli),这是一种没有糠、没有麸皮、清香甘甜的稻米籽实。人们晚上采集它,第二天早上又自然生长出来;若是早上采集它,到晚上又生长出来。那时的人们不用耕种,只是享用这些大地生长出来的粮食。

人们吃了这些粗粮之后,身体变得更加粗糙,并产生大小便。为了排泄,于是出现了排泄口。男人出现男根,女人出现女根。女 人长时注视男人,男人也长时注视女人。他们彼此注视思念,于是产生贪爱,身体陷入热恼,因为热恼的缘故,他们开始行淫欲法(性交)。当人们看到他们在行淫欲法,有人用灰、有人用泥块、有人用牛粪丢他们,骂道:"消失吧!不净。消失吧!不净。人对人怎么可以做这样的事情!"

当时那些被认为是非法的事情,在今天却被认为是合法的。当时那些行淫欲法者在一个月或两个月之内不被允许进入村庄和城镇。但是他们既然行淫欲法后,就想经常这么做,于是他们开始建造家室,这样可以躲在家里做。

当时,有些生性懒惰的人想 :" 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呢,晚上采集米晚上吃,早上采集米早上吃,我为何不一次就把足够早晚吃的米采集回来?"于是他们把足够早餐和晚餐吃的熟米一次采集回家中。到了要去采集粮食的时候,其他邻居招呼说:"来吧!朋友,我们一起去采集熟米吧!"他们回答:"朋友,够了,我已经把足够早晚吃的米采集回来了。"其他人听了之后,觉得此法可行,于是他们一次采集回来足够吃两天的熟米,有人采集四天之量、八天之量人们愈来愈懒惰,并开始屯积粮食。

人们食用屯积的粮食,于是谷糠开始包住米实,麸壳包住米实,地里的庄稼收割了就不再生长。粮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他们开始分稻米、划田地。

之后,有些生性贪婪的人不安分于自己的部分,更去偷拿别人的粮食,于是开始有了盗贼。当人们抓到小偷后,呵责他 :"朋友,你做了恶事,你守护自己的部分,还要去拿别人的部分。朋友,你以后不能这样做!"并把他放了;可他依然故我,第二次被抓住时,人们呵责后又放了他;第三次再捉到他的时候,有人用拳头打他,有人用土块打他,有人用棍棒打他。于是,世间开始有了偷盗、呵责、虚妄语、争斗等丑恶现象,道德从此走向堕落。

人们集合在一起商量:"朋友们!现在人群中已经出现了恶法,开始有了偷盗、呵责、虚妄语、争斗等现象。让我们选出一个人来,他可以嫌斥该嫌斥者,呵责该呵责者,驱赶该驱赶者,然后我们都给他一份粮食吧。"

于是,他们在众人之中选出一位端正、英俊、庄严、有大威望的人作为领袖。因 为这位领袖是由大众选举出来的,故称为"大选君"(Mahàsammato);又因他是田地(khetta)的主人,故称为"刹帝利"(Khattiya);又因他依法带给人们喜乐(ra¤jeti),故称为"王"(ràjà)。

如此,众人中产生了刹帝利,也随着社会的分工而产生了婆罗门、吠舍、首陀罗等不同的阶层,如此的社会一直延续至今。(D.27; Vm.406)

随着人们贪欲的增长,环境变得愈来愈恶劣,人们的身体也变得愈来愈粗陋,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也愈来愈大。随着道德的衰落,人寿也愈来愈短,福报也愈来愈低。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01讲-序论


十四、论藏的来源

上座部佛教传承认为阿毗达摩是佛陀所说的,因为阿毗达摩并不属于弟子智慧的范畴,而是佛陀的领域。《法集》的义注《殊胜义》(Atthasà lin?)里提到,佛陀在证悟正自觉后的第四个七天,坐在菩提树附近的宝屋(Ratanaghara)省察阿毗达摩。这里的宝屋并非由宝石所建造的房子,而是当年佛陀省察阿毗达摩的地方。

佛陀从《法集》开始省察、思惟, 当他在省思前面六部论的时候,身体并没有发出光芒,但省思到第七部 《巴他那》 的佛陀身上发出六色光芒时候,身体发出强烈的六色光芒,分别为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以及这五种颜色的混合色。这证明佛陀正在省思非常深奥的法,所以最能够体现佛陀所拥有的一切知智是在《巴他那》。现在看到有些佛像背后所发出的颜色光,呈现出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和这五种颜色的混合色,以及现在佛教所采用的六色教旗,就是根据这个典故设计的。(Dhs.A.p.13-14)

上座部佛教的正统传承认为阿毗达摩是佛陀所教导,同时也认为佛陀并不是在人间直接向弟子们开示,而是在三十三天界(Tà vatiü sa Devaloka)开示的。

佛陀在证悟正觉后的第七个雨安居到了三十三天界,坐在 珊瑚 树 (Pà ricchattaka) 下 的 黄色 石座 (Pa?ó ukambalasilà sana)上,用[相当于人间]3 个月的时间, 向来自一万个轮围世界的诸天人及梵天人开示阿毗达摩,当时主要的听众是佛陀已经去世并投生到喜足天(Tusita) 的母亲马哈马雅(Mahà mà yà )。他那时已经不是女人了,而是一位男性天子。

这幅画中,佛陀坐在三十三天界珊瑚树下的黄色石座上开示阿毗达摩,当时来自一万个轮围世界的诸天都前来聆听。

当佛陀在三十三天开示阿毗达摩的时候,为了维持色身,也会到北古卢洲(Uttarakuru)去托钵,然后坐在无热恼池(Anotattadaha)边用餐,用餐后再到旃檀林(Candanavana)作日间的住处。那时,法将沙利子长老去那里履行弟子的义务,之后佛陀简要地向他开示在天界所说之法,并说:"沙利子,我讲了这么多的法。"就像站在岸边用手指着海洋一样,如此,佛陀将阿毗达摩的法要教导给证得四无碍解智的上首弟子沙利子长老,长老则能对跋嘎瓦所开示的法要以百种、千种,乃至十万种方式来阐释。沙利子长老把每次从导师之处学到的法要,传授给他的五百位比库弟子,如是建立了阿毗达摩的传承。(Dhs.A.p.16-17)

有三种不同教法的阿毗达摩:佛陀在三十三天开示的为详尽法,也即是最详细的教法。佛陀对沙利子长老讲授的是简略法,因为长老拥有无碍解智能够了解。沙利子长老传授给他弟子们的是中等的方法,也即是不详不略的教法。

因为能够如此精微、细致地分析诸色法、心法、心所法,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诸缘),并且能用精准的语言表达,这并不属于弟子的范畴,而是佛陀之智的领域。所以,南传上座部佛教认为阿毗达摩源自佛陀。佛陀对沙利子长老开示了阿毗达摩法要,而现存的《阿毗达摩藏》则是沙利子长老对此法要的进一步阐释。

佛陀在世时就已经出现了阿毗达摩的论母(Mà tikà )。 在经典中经常能看到,佛陀在世时有几种人是圣典持诵者,专门背诵《律藏》的称为"律藏持者",还有"经藏持者"或者只持诵一部的"长部诵者"、"中部诵者"、"相应部诵者"等。还有一种是"持论母者"(Mà tikà dhara),也即是背诵阿毗达摩纲要的比库。佛陀在世时,阿毗达摩主要以论母的方式流传。在第一次结集时,将论母编入《小部》。一直到阿首咖王时代的第三次结集,七部论才最后定型,并编集为《法集》《分别》《界论》《人施设》《论事》《双》和《巴他那》。马兴德阿拉汉等传到狮子洲的论藏,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阿毗达摩藏》。

现在有某些学者和僧俗执持这样的论调,他们说"阿毗达摩"并非佛说,其理由之一是记载第一次结集的《律藏·小品·五百篇》只提及当时伍巴离尊者诵出了律藏,阿难尊者诵出了五部,并没有提到《论藏》。然而,这些人忽略了就在《律藏》该篇结尾的摄颂中这样说:

? Upà liü vinayaü pucchi, suttantà nandapa? ó itaü ;
Pi?akaü t?? i sa? g?tiü , akaü su jinasàvakà . ?
"问律伍巴离,经阿难智者;
胜者诸弟子,作三藏结集。"(Cv.445)

既然说《论藏》在第一次结集时已经被诵出,为什么没有提及诵出者呢?在佛陀的诸大弟子中,持律第一的是伍巴离尊者,持经(多闻)第一的是阿难尊者,持论(智慧)第一的是沙利子尊者。不过,沙利子尊者在佛陀般涅槃之前一年就已经般涅槃了,所以第一次结集时自然缺少最有资格诵出《论藏》的圣弟子。于是,该项任务就落在阿难尊者的身上,而阿难尊者则在诵出五部时把《论藏》编入《小部》之中。

因此,律经论的义注在解释第一次结集所诵出的五部时皆说:

"哪些为《小部》?除了[《长部》等]四部以外,整部律藏、论藏和之前所提到的《小诵》等十五分的其馀佛语。"

律复注《心义解疏》更进一步说: 在第一次结集时,《论藏》是在诵出《长部》等四部之后,诵出《小部》之前诵出的,并将之编入《小部》。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