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婆多论》第五卷(上)
第四结从非亲里尼取衣因缘
花色比丘尼者。容貌端政。色作优钵罗花色。此人前世久远劫时。作一婆罗门女。父母家人入海采宝。是女在后不能自活。便与诸淫女共在一处。卖色自供。此女色貌不丰。无人往来。常自咎责。何以独尔。时世有辟支佛。一切敬仰。有人语言。汝能供养辟支佛者。随心所欲世世如愿。时彼女人即随其语。办美饮食以优钵罗花覆上。奉辟支佛。即发愿言。令我世世常作女人。端政无双为人所敬。无能过此。又愿得如沙门所得功德令我得之。是故今世犹作女人。颜貌第一。以本愿故。今得漏尽。安陀林者。名昼闇林。是林广大繁茂。林下日所不照。又林主长者。名曰安陀。故因此为名。以贵价叠裹一刬肉悬着树上。问。设有人取此叠肉。谁边得罪。为贼边得。为尼边得。
答曰。尼边得罪。何以衣服弊坏者。
问曰。花色有大功德名闻。多人所识。何故衣服不充。
答曰。世有二人无厌无足。一得已积聚。二得已施人。花色凡有所得求者皆与。是以供身所须常有所乏。盈长衣中者。此是佛入静室四月燕默。多有比丘。舍居士衣着粪扫衣。是假衣也。
从非亲里尼取衣第四
此是不共戒。比丘尼无犯。沙弥突吉罗。与诸比丘结戒者。正以男子女人。不宜交往共相染习。则致种种非法因缘。是以断之。若是亲里不致嫌疑亦无非法。是故则听取衣者。是应量衣。若是白衣。若非法色衣。亦不得取。以染应法故。取则舍堕。若多比丘取一衣。多人犯。一比丘多尼边取一衣。计尼犯。五种衣。三种不得取。火烧牛嚼鼠啮。取则舍堕。二种衣取突吉罗。取应量钵舍堕。若取一切不应量衣服键镃器物。突吉罗。若从式叉摩尼沙弥尼取衣与比丘尼同犯。除贸易者。令行道者得安乐故。又使弟子无苦恼故。若比丘得比丘尼所宜衣。比丘尼得比丘所宜衣。不贸易者。以衣因缘故。种种驰求妨废行道得诸恼害。是故听之。
使非亲里尼浣故衣第五
此是不共戒。沙弥使非亲里尼浣故衣。突吉罗。是中犯者。若自持衣与非亲里尼。若浣若染若打。三事中趣作一事。尼萨耆波逸提。若一时作三事。亦得一舍堕。若浣不好净。染不成色。打不能熟。尽突吉罗。若使书信印信突吉罗。若使浣舍堕衣突吉罗。若二人共一衣。乃至多人共衣使打染。尽突吉罗。使浣染打不净衣驼毛牛毛羖羊毛杂织衣。突吉罗。与学沙弥浣染打舍堕。破戒贼住如是等无犯。使式叉摩尼沙弥尼浣染打故衣。与比丘尼同犯。若比丘尼使比丘尼浣故衣。突吉罗。此戒应量不应量衣一切犯。
从非亲里居士乞衣第六
跋难陀说种种法者。或云。初说布施。中说持戒。后说生天福报。或云。前后说法。但说布施福报。为诸比丘结戒者。一以佛法增上故。二为止诤讼故。三为灭前人不善心故。四为众生于正法中生信乐故。此是共戒。比丘比丘尼俱舍堕。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中犯者。比丘从非亲里乞衣。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若使书信印信突吉罗。若二人共乞一衣。突吉罗。若为他索突吉罗。若得应量衣舍堕。若得不应量衣突吉罗。不犯者。从亲里索。若亲里多财饶宝。从乞无犯。若亲里贫匮从索突吉罗。若亲里与少更索多突吉罗。若为他索突吉罗若。为法令亲里自与无过。若先请者。若非亲里先请与衣从索无犯。虽先请与衣后若贫穷。从索突吉罗。若与少更索多。亦突吉罗。若为他索亦突吉罗。若非亲里不索自与。无犯。
第七戒
尔时波罗比丘者。此是土地名。此比丘因地为名。昔儒童菩萨于燃灯佛所。以发布地令佛蹈过。以此因故。得发绀色。即于尔时剃发出家。时无数人得菩萨发尊重供养。以是因缘。众多众生值过去佛。皆得漏尽入无余泥洹。余四十人于今佛得度。此波罗比丘四十人中是一人数最后度者。裸形而行者。
问曰。远行难崄。有贼难毒虫难水难火难饥寒等难。佛何以令诸比丘远游行耶。
答曰。众生根性好乐不同。是故大圣因而制教。或有众生。因动乱游行而生善根。是故如来赞叹游行。随时一移无所系恋。若有众生。但因静默而增善根。是故如来赞叹闲居静默自守。随有益故则无咎也。所以裸形者。一以佛结戒故。不敢乞衣。二为将来比丘多有如是诸苦难事。欲令佛作开通因缘故。夺比丘衣者。此六群比丘。有深智慧善为方便。先语波罗。汝衣满足。长者与我。波罗许可。是故无罪。与诸比丘结戒者。此是共戒比丘比丘尼俱舍堕。三众突吉罗。若比丘失一衣。是比丘僧伽梨。可摘作衣者不应乞。若乞得者舍堕。若乞不得突吉罗。若有余财中作衣者不应乞。若乞同僧伽梨得罪。若失二衣。有僧伽梨可摘作一衣者。应乞一衣。若乞得二衣者舍堕。若不得突吉罗。此中衣者。限应量衣。余不应量衣。若少若无应乞。若长乞。尽突吉罗。
第八戒
此是共戒。比丘比丘尼俱尼萨耆波逸提。三众突吉罗。尔时有一居士。为跋难陀释子办衣直。此居士常与跋难陀客主来往。跋难陀智慧福德多财饶货。常以财宝与此居士出入息利。时此居士。欲办一衣与跋难陀以求意气。欲令息利之中不计多少跋难陀知其意故。便到其所劝令好作。此戒体。非亲里居士居士妇。先为办衣直。便到其所教令加钱好作。若贵价好色大量。如语得者舍堕。不得者突吉罗。若遣使书信印信突吉罗。若不为贵价好色大量求。随其所宜等价等色等量。减价减量减色。劝令作如是衣者无犯。是中衣者。应量衣。下至四肘。上至八肘。得应量衣舍堕。得不应量衣突吉罗。不犯者。从亲里索。若亲里丰财多货从索无过。若贫穷者突吉罗。若先请者非亲里。先请有所须者索。若先请檀越丰有财物。劝令好作无过。若贫乏者突吉罗。若非亲里自与无犯。
第九戒
此是共戒。比丘比丘尼俱舍堕。三众突吉罗。此亦是应量衣。若劝得不应量衣突吉罗。前戒。一居士为比丘先办衣直。劝令于价色量中加直好作。此戒体。二居士各办衣直。各作一衣与比丘。劝令合作。使于价色量中增加好作。义同前戒。正以二居士为异。不犯者。从亲里索若先请。若不索自与。尽如前说。若遣使书信印信。尽突吉罗。
第十戒
跋难陀前在家时。善于射道兼知兵法。摩竭提国大臣将帅。遣五百人从其受法。得通射道有达兵法。即还本国。摩竭大臣寻遣使命。多持宝货来报其恩。时跋难陀。以染法服出家在舍卫国。时摩竭使到迦维罗卫。已云出家。展转求觅至舍卫城。到市肆上得共相见。即以宝付之还归本国。此是共戒。比丘比丘尼俱舍堕。六法尼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此戒体。若檀越遣使送宝与比丘。比丘应言。我法不应受宝物。若须衣时得清净衣者。速作衣持。使若问比丘。有净人不。应示所在。使以衣直付净人。教令作净衣与比丘。使语比丘。须衣时往取衣。比丘应到净人所索衣作是言。我须衣。如是三反索。得衣者善。不得者。四反五反六反净人前默然立。若乃至六反默然立。得衣者善。若不得衣。过六反得衣舍堕。戒体正在三索三默无过。若七反得衣成罪。不得突吉罗。
十诵律第二诵初三十事中第十一事
佛在俱舍毗国。此是土地名也。憍奢耶者。是绵名也。此国养蚕。如秦地人法。蚕熟得绵。名憍奢耶。此国以绵作衣。凡有二种。一擗绵布贮如作毡法。二以绵作缕织以成衣。作此二衣。名作敷具。敷具者。衣名也。与诸比丘结戒者。止诽谤故长信敬故。行道安乐故。不害众生故。此是不共戒。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中犯者。乞茧乞绵乞缕作二种衣。衣成者尼萨耆波逸提。此二种衣。得作三衣中受持。若乞茧自作绵不得罪。若乞茧卖故有生虫者突吉罗。若无虫者无罪。若乞得成绵贮衣无罪。若乞得茧绢已成者无罪。若憍奢耶虫坏作敷具无罪。若合驼毛羊毛牛毛突吉罗。若合刍摩衣麻衣劫贝衣褐衣钦婆罗衣。作敷具者突吉罗。作衣下至四肘舍堕。若使他作亦舍堕。以憍奢耶贵故。
第十二事
此国以黑羊毛贵故不听也。黑羊毛作衣法亦二种。一以黑羊毛择治布贮作细毡。二作缕织成作衣。此二种衣。尽名敷具。敷具者。衣名也。此羊毛衣得作三衣。尽中受持。此是不共戒。四众突吉罗。是中犯者。羊毛有四种。生黑蓝染。黑泥染。黑木皮染。黑四种黑羊毛中随取一种。擗治布贮作敷具。成已舍堕。若得朽坏黑羊毛作敷具无犯。若得以成者。若为塔若为僧。若以驼毛羖羊毛牛毛合作突吉罗。若刍麻衣劫贝衣褐衣钦婆罗衣合作突吉罗。作衣下至四肘舍堕。若使人作亦舍堕。以黑羊毛贵故。
第十三事
此戒正以杂羊毛作敷具为异。此是不共戒。四众突吉罗。黑羊毛如前说。白羊毛背毛胁毛颈毛。下者头毛腹毛脚毛作敷具。应用二十钵罗黑毛十钵罗白毛十钵罗下毛一钵罗四两。若作敷具。用黑毛二十钵罗中乃至过一两舍堕。若取白羊毛十钵罗中过一两突吉罗。若取下羊毛十钵罗中乃至少一两舍堕。若作六十钵罗敷具。用三十钵罗黑羊毛十五钵罗白羊毛十五钵罗下羊毛。若作百钵罗敷具。用五十钵罗黑羊毛二十五钵罗白羊毛二十五钵罗下羊毛。若自索羊。毛自作成衣。亦舍堕。虽听杂作以功力多故。有所妨废。是故得罪。若倩人如法作无罪。亦下至四肘。尼萨耆波逸提。
第十四事
此戒体。若作三衣已六年内。不得从檀越乞羊毛缕种种衣具。作应量衣。则随织成已舍堕。除僧羯磨。僧羯磨已。得从檀越乞衣具作衣。此戒体。断多贪多畜。此不共戒。四众突吉罗。自与不犯。自有衣财作不犯。若买得衣财作不犯。
第十五结新作尼师檀因缘
默然受请。问。佛受请何以默然。
答曰。佛贪结已尽。于食无贪无染。是故默然。声闻辟支佛。贪结虽尽习垢犹在。是故受请。故有许可。又云。为断讥谤故。若佛于食发言许可。外道异见当言。瞿昙沙门自言。超过三界而故于食有贪。又云。佛现大人相故。食是小事不以致言。譬如国王终不以小事倾移。设有大事详而后动佛亦然也。又云。佛凡有五时入空三昧。一受请时。二受食时。三说法时。四有利乐时。五讥谤时。若受请时观。请我者谁。受请者谁。若受食时。施食者谁。受食者谁。如是乃至讥谤我者谁。受谤者谁。以入空三昧故。是以默然。有经说。佛亦有时受请以言许可。
问曰。佛何以有时许可有时默然。
答曰。此不可思议。经云。佛不可思议。龙不可思议。世界业报不可思议。此是佛不可思议。佛欲令众生知佛心者。乃至下流钝根众生。佛欲令见即得见之。若欲令不见。正使声闻辟支佛有通眼者。不能得见。又佛放大光明。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有应度者令得见之。不应度者对眼不见。是故佛有时许可有时。默然。不可测也。头面礼佛足右绕而去。若外道异见但绕而去。若有信者礼足绕已而去。佛身清净喻如明镜。天神龙宫山林河海。一切器像于身中现。见者信敬心生。是故头面礼足。右绕者。顺佛法故。所以右绕。又密迹力士。若有左绕者。即以金刚杵碎之。又佛世世已来。常顺三宝父母师长。一切教诫无违无逆。今得果报无有逆者。又佛身净。众生于中各见所事。或天或神莫不见者。是以畏敬右绕而去。
问曰。外道邪见何以不礼佛足。
答曰。世世习憍慢故。又常怀恶邪无善心故。又云。各有所事故。何以正绕三匝。一以不恼乱佛不自乱故。二以生将来解脱因缘故。还归竟夜具诸净洁多美饮食。问曰何以正夜作食。
答曰。昼日多热饮食臭秽。是故夜作。又云。夜作食晨得新食。若先作食者则食宿食。是以夜作。白佛时到。
问曰。先已请佛何以重请。
答曰。欲生增上功德故。先白以请。今更重请功德转增。又欲成三坚法故。又佛时到自行。何由得知。一居士在静处烧香。遥供养请佛。香来绕佛三匝。又云。密迹力士白言时到。又云。阿难时至则白。又云。佛自知时不须外缘。佛自房住者。佛以行无益故不行。又云。佛所以住者有五因缘。一以入静室。二为诸天说法。三为病比丘。四为结戒故。五为看诸房舍卧具故。从房至房者。为欲令诸比丘生畏敬故。比丘行后佛自观诸房舍。后诸比丘必自肃慎。不敢令诸房舍中有诸非法。又欲断诸比丘非法谈论。佛自入房舍。终不敢有非法言者。又欲断诸贼盗人故。佛自行房。设有恶人不起贼心。上座说法者。所以食竟与檀越说法者。一为消信施故。二为报恩故。三为说法令欢喜清净善根成就故。四在家人应行财施出家人应行法施故。尔时有居士。请佛及僧明日舍食。佛在世时。饮食衣服及余供养。常受一人分。佛灭度后。三宝分中但取一分。
问曰。佛在世时何以但取一人分。灭度后取三宝一分。
答曰。佛在世时供养色身。是故但取一人分。佛灭度后供养法身。以佛法身功德胜于僧宝。是以于三分中取一分也。佛若在世时。若施主言供养佛。则色身受用。若言供养佛宝。则色身不得受用。应着抓塔发塔中。施心供养法身。法身长在故。凡为施法。应令心定口定。施福既深又易分别。若施佛者定言与佛。若施法者应好分别。若施法宝口必令定。若施经书口亦令定。若施说法诵读经人。口亦使定。若施众僧亦有三种。若僧祈腊若自恣腊若面门腊。于此三种应好分别。又施众僧复有二种。一施僧宝。二但施僧。若施僧宝。凡夫僧圣人僧不得取分。以施僧宝故。若施众僧者。圣僧凡夫僧俱得取分。以言无当故。若言施三宝。应分作三分。一分与佛宝。一分与法宝。应悬着塔中。不得作经。不得与说法诵经人。一分与僧宝。众僧不得取。此物应还付施主。若无施主应着塔中。供养第一义谛僧。若直言施法。分作二分。一分与经。一分与读诵经人。不与法宝。律师言。不与法宝。如秦地寄物来与法丰僧祈。若自恣若面门随语分处。若直言与法丰僧。应分作三分。一分与僧祈。一分与自恣腊。至自恣时分。一分与面门。随取饮食。若法丰无僧。乃至有一沙弥。沙弥应分作三分。僧祈面门自恣。自恣腊时。待自恣时取。面门腊随取食。若取自恣腊时食面门腊时应打揵椎。若有比丘共食共分。无者自食自取。如法清净。若无沙弥。应入近住僧。若无近住僧。应入尼僧。尼僧应好思量。若法丰僧始终有还理。应举置一处还则与僧。若必无还期。应分作三分如前法。一分入僧祈。一分入面门。一分入自恣。待自恣时分。若远方送物与尼僧。次第如法如前僧法。更无异也。若送物与波演。分作三分。一分入波演。以无僧祈故。一分入面门。一分入自恣。待自恣时分。若远处。以罽宾佛教炽盛。送物供养者。此物正应与佛与僧。以僧顺佛教故。若与佛与僧。即是与法。以法不离佛僧故。应分作二分。一分入佛。一分入僧。若送物供养罽宾。有二种僧。一萨婆多。二昙无德。随意供养无过。若送物与五法僧。若无五法人。即入五法尼僧。若无尼僧。若始终永无五法人者。此五法物。应分作三分。僧祈自恣面门。二种得入僧祈用。不得分也。面门还置本处。不得取也。若比丘作尼师坛。应用故敷具周匝修伽陀一搩手。坏色故。尼师坛者。长佛四搩手。广佛三搩手。故敷具者。僧祈藏中有种种故弃衣服卧具尽名敷具。若作新尼师坛。应取故敷具最长者。广中取一搩手长。裂随广狭分作缘。周匝缘尼师坛。若故敷具中无大长者。随有处长者用。若无长者短者亦用。若一切都无不用无罪。若四方僧虽有故衣服。非是弃物不得取用。若有处不用舍堕。
分类:佛经 书名:萨婆多论 作者: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