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qx058
xqx058
xqx058
xqx058
xqx058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毛泽东语言伪突出特点之一。它往往使对手的阴谋暴露无遗,置对手于狼狈不堪的境地。

  毛泽东在重庆谈判前后的言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结束。全国人民在经历了十年内战和八年抗战之后,迫切希望建立一个独立、和平、民主、团结、富强的新中国,休养生息。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企图抢占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果;继续维持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统治。于是在美国的支持下,策划以军事进攻和政治欺骗交替使用的两手策略,加紧准备发动内战。但蒋介石慑于全国各界要求实现和平民主的强大政治压力,也为了争取时间把国民党军队从大后方调到内战前线,于是打出了“和谈”的幌子,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伎俩。1945年8月14日至23日,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直接谈判。

  毛泽东早已洞察出蒋介石的阴谋,但若不去重庆谈判,蒋介石就要把破坏和平的帽子扣在共产党头上,而且会给全国人民盼望和平的愿望泼冷水。但若去,一是不会有什么结果,即使谈成,也不过是口是心非、一纸空文;二是人身安全毫无保证。针对这些情况,在由谁去的问题上发生争论。最后毛泽东决定由周恩来陪同亲赴重庆和蒋介石直接谈判。

  毛泽东认为,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阻止和推迟内战的爆发,揭穿美国和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把戏,以教育和团结广大人民,我们应该去。因为,今天全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对内战,我们不去,就正中了蒋介石的诡计。其实,蒋介石表面上邀请我们去谈判,而心里根本不希望我们去,害怕我们去,甚或以为我们不可能去,这样他就可以借此说我们拒绝和平,还可以为他发动内战推卸责任。

  赴渝后,毛泽东坚持以谈对谈,以打对打,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坚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争取和平民主。

  而蒋介石本来就没有和谈诚意,也没有毛泽东能来重庆的准备,只是为了拖延时间准备内战,并栽赃中共制造内战,对谈判毫无准备,一个方案也提不出来。因此,整个谈判期间始终处于一种边谈边打、打打停停的状态。

  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穿蒋介石的阴谋,毛泽东在不损害人民基本利益的原则下作了最大限度的让步。提出国共双方军队整编的比例由五比一改为八比一,并决定将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北、河南(豫北除外)等八个省区的人民军队撤往苏北、皖北等地。这一举动,粉碎了国民党的造谣诬蔑,揭穿了国民党的内战阴谋,赢得了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热烈赞同和支持。

  经过反复谈判和艰苦斗争,蒋介石被迫同意在《国共双方会谈纪要》上签字,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如果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世界面前输了理,而我们也可以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

  关于重庆谈判,毛泽东曾讲过一段非常富有哲理的话:“‘针锋相对’,要看形势。有时候不去谈,是针锋相对,有时候会谈,也是针锋相对。从前不去是对的,这次去也是对的,都是针锋相对。”

  这段话形象他说明了毛泽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语言特点。蒋介石假邀请,我就真赴会;你要假和平,我就真谈判;你要拖,我就促。你想打,咱就战场上见;你要谈,咱就谈判桌上会??总之,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xqx058
xqx059
xqx059
xqx059
xqx059
xqx059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活用古语是毛泽东语言的一大特点。“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即是一例。

  1947年3月,胡宗南率领二十三万国民党军队从南、西、北三面进攻陕北。

  面对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的进攻,解放区广大军民毫不示弱,纷纷要求坚决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

  作为最高决策者的毛泽东却见解独特,与众不同。他根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反“围剿”战争中“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等丰富经验,分析了蒋介石进攻延安的战略企图,并将敌我双方兵力作了全面比较,还把保卫延安的斗争与其他解放区的斗争、与解放全中国的关系作了系统的分析。

  最后,他决定撤离延安,诱敌深入,让敌人占地盘背包袱,而我们则可以轻装上阵,在运动中寻机歼灭敌人。

  他生动地比方说:譬如有一个人,武艺较高,他背了一个很重的包袱,包袱里面尽是金银财宝,碰见拦路打劫的强盗,要抢财宝。这个背包袱的人怎么办?如果他舍不得暂时扔下包袱,他的手脚就很不灵便,跟强盗对打起来,就会打不赢,要被强盗打死,金银财宝也丢了。如果他把包袱一扔,轻装上阵,那就动作灵活,能使出全身武艺,跟强盗对打,不但能把强盗打退,还可能把强盗打死,最后也就保住了金银财宝。他接着说:我们暂时放弃延安,就是把包袱让敌人背上,使自己打起仗来更主动更灵活,而敌人背的包袱背得越来越走不动,到那时,我们就能大量消灭敌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打仗,是要俘虏他的兵,缴获他的装备,消灭他的有生力量,来壮大自己。

  毛泽东还形象地比喻说:敌人进攻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

  敌人占了地盘,兵力就要分散,握着的拳头就变成了伸开的手指,强敌变成了较强和较弱之敌。我们先打弱敌,后打强敌,先打分散孤立的敌人,后打集中强大的敌人。毛泽东打了个比方说:好比你面前有三个对手,一个强手,两个弱字,你先把两个弱手一一打倒,剩下那一个,前后失去了照应,他就孤立了,胆怯了,强手就变成了弱手,一打就能倒。我们这次打仗,要采用“蘑菇战术”,牵敌人,磨敌人,使他们疲劳饿饭,再寻机会歼灭它。一个月歼灭几个团,过上一年光景,情况就会好转。

  正是按照毛泽东的决策办,西北战场上我军连连告捷。敌人被我军牵着鼻子一个劲地转悠,转得晕头转向,不时被我军狠狠地揍一下。羊马河战役歼敌四千七百余人,蟠龙战役歼敌六千七百余人,沙家店战役,蒋介石的铁军整编三十六师两个旅六千人被歼灭??1948年2月,我西北野战军取得了宜川、瓦子街大捷,歼敌五个旅。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4月21日,被敌人侵占了一年又一个月零三天的延安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延安的主动放弃与胜利收复,是毛泽东所说的“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最好的注脚。

  毛泽东借用古语生动形象他说明延安失而复得的情况,充满着辩证法,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xqx059
xqx061
xqx061
xqx061
xqx061
xqx061



“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






  报纸对于毛泽东说来,如同空气、水和食物一样重要,因为在战争年代,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和形势,只能通过敌人的报纸。

  毛泽东很善于从敌人报纸上那些夸大了的掺了水分的或假象的报道中,准确地分析出敌人的动向和意图、所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并由此决定红军的战略和策略。因此,他把得到报纸后的心情形容为“快乐真不可名状”。

  在赣南闽西时,他天天搞到来自南京、上海、福州、厦门、漳州、南昌、赣州的报纸。在湘赣边界时两三个月看不到报纸,后来就到吉安、长沙去买报。到了瑞金,就看何键的机关报,长沙民国日报。

  每当部队打进一个县城或集镇,毛泽东时常派人去或亲自带着警卫员先去敌人的县(镇)政府,找敌人的档案文件,再去当地邮局买报纸杂志。

  一次,毛泽东由于看不到报纸,他索性专门派了三十一团的一个营,去打大军阀谭延
xqx060
xqx060
xqx060
xqx060
xqx060



“小舟变成了大舟了。”






  毛泽东非常重视干部的培养,而对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的进步和成长总是给以鼓励,并感到由衷的高兴。

  周小舟的成长就是一个例子。周小舟1935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学生时期就任中共北平临委宣传部长。二十四岁,他和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振羽作为年轻的中共代表到南京去和国民党谈判。

  1936 年秋,周小舟去延安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汇报南京谈判的始末,毛泽东发现他是个人才,便将他留下。从此以后,他就成了毛泽东的秘书,而且是毛泽东所赏识的秘书,“小舟”这个名字就是那时毛泽东所赐。

  抗战时期,为了打通去苏联的通道,毛泽东派周小舟作为八路军代表,去新疆做盛世才的统战工作。为了争取阎锡山的联合抗日,毛泽东又派他作为自己的个人代表,去山西宣传我党的一贯主张。

  毛泽东对干部的培养,很重视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专门知识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但他更注重实际工作的锻炼。他认为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是最无知识的,他要求青年知识分子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而不能成为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家。他认为只有经过实际斗争生活的艰苦磨练,才能培养出革命事业的栋梁之材。对于周小舟这样一个才华出众的青年干部,毛泽东让他到实际斗争中接受锻炼。周小舟到冀中区工作期间,毛泽东曾两次写信鼓励他:“切实努力,必有进步。”

  周小舟遵照毛泽东的教导,坚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建国初,他担任了湖南省委书记,成为一名比较成熟的负责干部。毛泽东五十年代再次见到周小舟,高兴他说:“小舟变成了大舟了!”

  1959年7月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为了正确评价过去的革命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又特意把周小舟和田家英、李锐和周惠请到庐山的别墅中去,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并深有感触他说:“国乱思良将,家贫念贤妻。”可见,直到这时毛泽东仍把周小舟视为“良将”。

  毛泽东很善于运用修辞。“小舟变成了大舟了!”这是一种借义双关。“小舟!”是名字,而“大舟”则是成器、成材的意思。这是毛泽东对周小舟进步、成长的肯定,也是对周小舟工作成绩的一种赞扬,当然也充满着看到青年干部不断成长、成熟后的一种喜悦心情的流露。“小舟变成了大舟了!”又是一种仿词。由“小舟”引出“大舟”。这如同由“促进”而仿造出“促退”由“外交家”仿造出“内交家”,由“公理”而仿造出“母理”等一样。

  所以,巧用双关、仿词也是毛泽东语言的艺术特色之一。
xqx060
xqx062
xqx062
xqx062
xqx062
xqx062



“无非是投下一点钢铁。”






  因地设喻是毛泽东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它可以以说话人所处地点的景、物当场设喻,借以说明道理,从而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1948年5月初的一天早晨,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正在吃早饭,忽然听到有飞机的轰鸣声。军人的本能,使聂荣臻意识到敌机要来轰炸。果然,一架敌机在城南庄上空盘旋侦察,接着又飞来两架B―25轰炸机。

  聂荣臻飞快地向毛泽东的房间跑去――毛泽东是4 月中旬来到城南庄的。当聂荣臻赶到毛泽东的房间时,毛泽东正身穿蓝条毛巾睡衣睡觉,因他昨晚通宵办公,才睡下不久。聂荣臻一跨进屋,便用急促的声音轻轻说:“主席,敌人飞机要来轰炸,请你快到防空洞去!”

  毛泽东若无其事地从床上坐起来,十分镇静而又风趣他说:“不要紧,没有什么了不起!无非是投下一点钢铁,正好打几把锄头开荒。”

  这时外边有人喊:“快!快!飞机下来了!”

  聂荣臻见毛泽东没有离开的意思,便焦急地连连说:“主席,敌人的飞机来了,你必须离开这里,我要对你的安全负责。”

  警卫员抬来担架,不等毛泽东答应,就把他扶上担架,抬起来往防空洞里跑。

  敌机投下了五枚炸弹。两枚落到离驻地较远的地方,一枚正落在毛泽东住的小院里,别的房子完好无损,恰恰毛泽东住的那两间遭到了损坏。

  大家看后都有些后怕,可毛泽东见到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时却说:“你们害怕,我倒觉得好玩。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飞机在我头上丢炸弹呢。有的炸弹落到地上爆炸了,有的没有响。我看了看住房,屋里炸得很厉害。如果我一个在屋里睡觉,没有人管我,最好的结果是现在住在医院里,也可能真到马克思那里报到去了。”

  聂荣臻决定让毛泽东离开诚南庄去花山村住,因为这里山高沟深,较隐蔽,好防空。

  可临走前,毛泽东不顾大家的劝阻,坚持要到他原来的住所去看一看。因墙外边还有一颗炸弹没爆炸,大家担心是定时炸弹,所以劝阻毛泽东。毛泽东却不仅要去,还要到屋里去看看,他边看边说:“敌人不愿意叫我们在这里住,我们只好再搬个家吧。可惜,他们的目的没有达到,他们失败了。”

  从上述毛泽东这段经历以及他一系列的说话,他把敌人扔炸弹说成是“投下一点钢铁”,又联系到城南庄是农村,可以用敌人投下的钢铁“打几把锄头开荒”,因地设喻。这既展示出毛泽东临危而镇定的气度,又表现出他对敌人的蔑视,使毛泽东的音容神态活灵活现,又使当时的场面呈现眼前。
xqx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