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qx118
xqx118
xqx118
xqx118
xqx118



笔惊风雨纸生云烟―毛泽东手书古诗词墨迹欣赏






  毛泽东的一生,不管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学子时期,还是惊涛骇浪的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巩固政权、经济建设时期,都没有离开过笔墨,都十分关注、欣赏、临摹历代书法碑帖,走出一条自己的书法之路,创造一种独具风格的字体,在书法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

  他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墨迹。如果说,他的文章草稿、文件批阅、读书批语、题词题字等,是实用书法的话,那未,他手书自作诗词、手书古代诗词的墨迹,就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观赏,是观赏性的书法了。

  不能说实用性书法没有艺术性或较少艺术性,因为中国的三千年的书法史表明,传世最多的、历时最长的都是实用性书法。优秀的实用性书法,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性。而观赏性书法,正是实用性书法的派生物,是实用性书法的升华,当然艺术性更集中、更典型、更强烈,因而也更具有艺术魅力。毛泽东的书法,也正是这样。

  战争年代,风云突变,戎马控偬,生活象急雨旋风一样,飘忽不定,很少有闲性逸意。“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这是全党、全军和全国的最过硬的原则,也是毛泽东日夜操劳的大事,那时的一切文艺形式,一切文化活动,都要服从这个原则,都要为这个目的去工作、去奋战,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并与人民群众并肩战斗。

  全国政权的建立,虽然是百废待兴,有艰巨的建设任务,但生活毕竟是安定得多。作为伟大领袖,日理万机,运筹帷幄,心情毕竟是轻松了些。这就给他的书法发展提供了条件。

  历史造就了毛泽东,也造就了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从传世的墨迹来看,自从1950年以来,毛泽东在闲暇之际,挥毫作字,手书古代诗词。

  中国文学,能够朗朗上口、并与心律一起跳动的,莫过于诗词歌赋了。毛泽东有着中国文学的深厚修养,挥毫作字时,自然就想到这些,随着笔尖,就流淌出来。

  从墨迹来看,毛泽东书写这些纯观赏性的书法,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集中在他一生的后半段,这个时期,正是他书风成熟,走向巅峰的时期。所以,这些书作,艺术性是很强的,是他一生书法艺术的精品。

  欣赏这些书作,我们宛如走进了一个艺术之林,浩然大气,珊瑚玉枝,劲松挂崖,远山衔月,屈铁盘丝,柳絮花朵,鲸吞海水,签中夹鼓??各种美的意象,各种美的形态,各种美的声音,诗情画意,难以尽说。让我们随着毛泽东的笔迹,踏着这颜色之王――黑白相间的书迹,尽情地欣赏吧。

  六朝以前诗词

  1.手书宋玉《大言赋》句

  方地为舆,圆天为盖,长剑耿介,依天之外。

  “长剑耿介”等字如壁立千切,“倚天之外”等字,似空阔无边。如大漠落日,巨龙曳尾。字径方寸以上,硬毫书写。

  2.手书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淡淡,山岛耸(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

  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

  以咏志。

  五十六个字写在一张带红丝栏的十六开的信笺上,潇洒自如,尤其是后四行,更为恣情。碧海扬波,云帆点点,巨风忽来,浪涛溅飞,若隐若曜,天水一色。欣赏这幅书法,好象让你经历了一次难忘的航行。笔法跳宕,点画洒脱,以遭美取优。“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八字,至为精彩。

  3.手书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成雾,终为死(土)灰。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以(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孟德诗一首。

  这幅书作,是毛泽东书风深化期的作品,十分动人。字大径寸,硬笔中锋,心无一碍,挥洒至美。使人立即想起明末草书大家王锋,更想起了唐代大书法家怀素。此卷的手迹,简直直脱怀素的《自叙帖》。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曾专门写了《草书歌行》来赞扬怀素的狂草。其中有:“飘飘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形容得淋漓尽致。如将李白的诗句用来赞扬此卷书作,也是十分合适的。书作中“老骥伏枥”四个字苍劲跌宕,“可以永年。曹孟德诗”八个字组成一幅“直挂云帆寄沧海”的图画,搏风斗浪,一往无前。

  4.手书六朝佚名《木兰诗》

  此书是长卷,三百多字,一气写下,可见他精力多么旺盛,书兴多么浓烈。从心挥写,一笔不苟,越写越有兴致。而且,每字都在一寸左右。看来,他在写这幅长卷之前,是有充分准备的,唐代书法大理论家张怀
xqx119
xqx119
xqx119
xqx119
xqx119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探微






  一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伟大的天才。他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其文学修养也相当之高。他一生写的很多诗词,流传甚广,胳炙人口。而他的书法,又独具一格,影响甚大。就我们所见到的题词、诗词来看,毛泽东的书法,大体分为行书、行草、草书。下面笔者就这几种书体,以及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二

  毛泽东的行书多见于各大报的报头题词,各杂志的封面题词;有些诗词也用行书。分析其行书,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字形大都呈欹侧势。也就是说,看上去字大都向右或向左倾斜。但仔细揣摩,每个字又都保持了它本身结构的重力平衡。这种字势,就是人们常说的似敬反正。这种字势给人以“险”的感觉,较一般人的结字求“稳”明显不同。常见的“人民日报”、“新华书店”等,就有这个特点。比如“人”字,左撇又高又长,右捺很短,二者反差甚大,造成一种“险”势,看上去使人似乎觉得此字要向右倾倒;但右捺在顿笔后将要轻提出锋驻笔时,却不象一般人的书写那样,向右下方向(这样字的重力就不平衡了),而是微向右上方向。这捺笔的笔势的处理,就加强了这捺的支撑力,与又高又长的左撇保持了力的平衡,使得整体“人”字收到虽“险”却“稳”的效果。

  二、字形较长。毛泽东的行书,字形都较长,呈长方形。如“北京”的“北”字,人们一般写得较扁,但毛泽东却将“北”字的两竖写得很长,整个字形成为长方形。此类例子不再多举。

  三、横画向右上方的斜度较大。人们写横画,一般较平,或者微微向右上方偏斜。而毛泽东写横画,向右上方的倾斜度特别明显,斜度较大。比如人们常见的“新华书店”、“北京”的“京”、“中国青年报”等字,其横画都是如此,可以这么说,毛泽东写的每个字,其横画几乎都有这个特点。这也是他结字成欹侧势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笔画多露锋。毛泽东的行书,不少字用笔用露锋。这在入纸起笔时多见。“中国青年报”中的“青”字。第一横的起笔,以及竖画的起笔,都显示出了这一特点。这种露锋用笔,显得笔意活泼,字有精神。

  五、用牵丝加强笔画间的呼应。如“中国青年报”中的“青”字,第二横没写作横,而写成了点。这在笔势上与上横有所避复,显得用笔灵活,而且往左下方又有牵丝,使之与第三横的连带很自然,很紧密。第三横的驻笔处紧接着往左下方又有牵丝,使之与“月”连带自然紧密。所以整个“青”字收到了笔画呼应、结体紧凑、用笔活泼的效果。“北京晚报”中“北”字的左边,上一短横与下一斜提间的牵丝,“报,,字“幸”的最后一竖与“报”之间的牵丝,同“青”字的牵丝一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以简省的笔画代替复杂的笔画。《沁园春・雪》中的“天”、“失”、“采”等字,以点代捺;“山”字,以点代其中间的一竖;“娇”、“骄”二字右下端的“口”,“弯”字的“纟”,都作了简化。这样处理,书写简便美观。

  毛泽东用行书写的完整作品很多。不论是字数较少的题词,还是字数较多的诗词,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原因是:一、气脉贯通,流畅自然。气脉贯通,使得个个独立的字成为一个整体;流畅自然,加强了作品的气势,显示了整幅作品的美。二、字大小浓淡,各得其宜;布局巧妙,错落有致。“人民日报”是横行题词,独体字。字体大的“人”、“报”两字各占一边,互相配合照应;”民”、“日”两个字字体较小,居中,与“人”、“报”组合在一起,显得错落有致,特别是加上四字气脉贯通,就更增加了整体的美。《沁园春・雪》,整首词字数较多,字字独立,用行书写成。整首词写好多竖行,每竖行的字大小相差明显,但却在一条轴线上,上下呼应,气脉贯通,错落有致。整幅作品居中间一行中的“烧”字,墨浓字大,赫然醒目;和“挠”字情况相近的“封”、“飘”、“须”、“射”、“朝”等字,各占一角,与之遥相呼应,显示了布局的巧妙、结构的紧凑。整幅作品虽用行书写成,但气势雄强,好象一气呵成。革命即将胜利,新中国更加可爱的坚定信念,激越的感情,豪迈的气魄,溢满字里行间。

  总之,毛泽东的行书,柔韧清秀,滞洒险峻。独具风格。

  三

  毛泽东的行草见于题词,但更多的见于诗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清平乐・六盘山》等,都是用行草写成。所谓行草,即一整幅作品中,既见行书字,又见草书字,是行书、草书的成功结合。这种作品,较之行书作品,行笔更显流畅,气势更显充盈,而且往往上下字由牵丝连属。“向雷锋同志学习”仅七个字,第一、第二两字连用行书,其余五字都用草书,而且“同志”、“学习”四字,分别由牵丝连属。整幅题词,行笔流畅,有气势。“雷锋”两字大,“同志”两字稍小,参差错落,布局美观。看后似乎令人想到,毛泽东在题词时,在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时,感情在激荡,特别是在写到“学习”时,情不自己,一气呵成。因而这题词,显得很有号召力。这幅作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每个字的右半部都高,造成了一种敬侧势,字字显得活泼。再如《清平乐・六盘山》,每行字有大有小,而且相差很大,但却参差错落,饶有韵致。每行的字由上而下,彼此呼应,在一中轴之上。行行直,不偏斜。足见布局的巧妙,作品中,有行书,有草书,行草结合,交替使用;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给人以起伏跌宕、疾迟缓急的节奏感。从而又使人体察到作书者所表现出的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和要“缚住苍龙”的激荡感情。作品中有句读,特别是“万”与“六”之间、“风”与“今”之间,距离较大,但从头至尾,气势有力,一贯到底。“指”、“行”、一程”、“二”与“六”、“盘”、“今”、“日”,字虽小,但却与整幅的诸多大字一样神完气足。

  总之,毛泽东的行草作品,在用笔、布局、气韵乃至表达感情诸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成功。

  四

  毛泽东的草书,在其书法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总括起来讲,可分为小草和大草。小草,较之行书,书写便捷,笔势飞动,但基本属字字独立,较少有牵丝连属。而大草,则字与字多由牵丝连属,较之小草,其笔势之飞动更为明显。毛泽东的草书,不论是小草,还是大草,都给人以草而不乱、书写有素、挥洒自如的感觉,都获得了很大成功。《沁园春・长沙》文字较多。第一行,着墨较浓,书者情绪较稳定。“看万山红遍”之后,挥笔加‘决,笔势飞动,欣赏祖国美好风光的激动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墨又稍浓,书情又稍稳定,给人以沉思感。回忆“同学少年”以至“中流击水”,行笔又显疾速,“意气”、“激扬”、“记否”诸字,牵丝连属,作者书情复又高昂。“浪遏飞舟”四字,墨又加浓,书写速度减缓,似乎使人感到浪势之猛,“同学少年”的革命意气之盛。其气韵与第一行吻合如一,使整幅作品收到完美的效果。

  总之,这是一幅成功的小草作品。作品中,字枯涩浓淡、大小长短,各得其宜,错落有致。作者挥洒自如,字字飞动,虽大都字字独立,但气势连贯,流畅自然。作者既抒发了革命豪情,又使作品获得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1983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编选了毛泽东工作之余书写的大量古诗词。这是一批难得的珍贵墨迹。其中草书数量很大,而且大草又占很大比重,人们熟知常写的李白《下江陵》是大草。作品中,不少字由牵丝连属,少数字虽无牵丝连属,但意连气贯。书者书写迅疾,挥洒自如,字有大有小,错落有致。作品似一气呵成,气势浩大,似乎使人感到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李白当时愉快的心情也在书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大草,书者书写第一行,情绪稍显稳定,书写稍慢。第二行以后,书者激情骤起,一发难收,书写速度迅疾,很多字由牵丝连属,有些字虽无牵丝连属,但书写奔放的气势,使作品浑为一体。整幅作品看去,书者书写时,似乎是意不在字,而是在抒情,在沉湎于对“向天横”的天姥山的向往与“梦”之中,在抒李白那种倜傥不羁、蔑视权贵之情。可以说,毛泽东的这幅作品,使李白写此诗时的心境得到了很好的表露;这幅作品使诗情、书情得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

  其他诸多大草作品,同样获得很大成功。

  五

  从行书、行草、草书诸体来看,毛泽东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相当高的,其影响也是相当广大的。毛泽东的书法所以获得很大的成功,笔者认为大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酷爱书法,有天分

  毛泽东从青少年直到晚年,一直酷爱书法,对书法有浓厚的性趣,有深厚的感情。他非常珍爱“文房四宝”。他和贺子珍结婚时,贺子珍了解到他酷爱书法,专门用几天时间亲手特制了一只多用挎包,赠送给他。他非常高兴,说是自己的“家宝”。以后经常随身携带,练习书法。酷爱书法是学好书法的保障。不爱书法,与书法无情的人,永远不会在书法方面获得什么成功。有的人也喜爱书法,但在书法方面天分不高,甚或无天分,也难以或者不会获得成功。毛泽东酷爱书法,又是伟大的天才,在书法方面有天分,所以他的书法获得很大成功。

  二、勤学苦练,持之以恒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都在为中国人民日理万机、昼夜操劳。但是,他从没间断过练习书法。他说:“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他一生总是挤时间练习书法。晚年,他的书法比青少年时期有更大的进步。这种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的确令人钦敬!在练习书法中,毛泽东有深切的体会。他说:“练习书法是很好的休息,是积极的消遣娱乐,也是养神、健脑的健身之法。”我们说,书法是一门艺术,需要有天分。但要想在书法方面获得成功,最主要的还是靠勤奋,还是靠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自古及今,哪一个书法家不是主要靠勤学苦练而获得艺术成功的呢?毛泽东当然也不例外。

  三、虚心学碑帖,博采众长

  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可见他虚心学古人,学碑

  帖的精神。同很多人一样,在学习书法中,他走的是正路。从毛泽东的用笔、结字、布局等方面看,特别是从他的草书来看,他的确是临摩过不少碑贴、下过根深功夫的。他的用笔、结字有来历,布局有渊源。但是他学习书法又不有于学古人碑帖,他非常善于博采众长。即使是在战争年代的行军路上,遇到碑刻好字,他也要驻足好久,细心揣摩,而且经常是恋恋不舍地离去。每到殿宇厅堂,遇到好字,更是如此。他说:“中国庙宇古色古香。也是书法胜地,许多古庙都有造诣很高、价值很大的书法艺术,许多字真是妙笔生花,栩栩如生,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我们应该很好研究和学习。”毛泽东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是他在书法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四、胸襟宽大,见识广博

  临摹过碑帖和没临摹过碑帖的人,其书法有“文”、“野”之分,这是人们常有的知识。但是同是临摹过碑帖、书法造诣很深的人,其书法又有不同的风格,这也是人们常见的现象。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诸如临摹碑帖不同,性趣、爱好不同等等。不过,人的胸襟、见识对于书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又是人们共认的事实。颜真卿、岳飞胸怀祖国、气宇轩昂,他们的书法就表现出了一种宽博豪爽的大将气度。张旭、怀素见到公孙大娘的娴熟的舞剑,深受启发,书艺大进。毛泽东一生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其胸怀之宽广、见识之广博,世人共仰。这无疑对他的书法,特别是草书,有着不可估量的裨益。

  五、善创造

  大凡有成就的书法家,都经过临摹碑帖这个阶段。毛泽东的确是临摹过不少碑帖的,这在前边已经谈过。不过仔细分析一下,他学怀素最力,特别是草书,受怀素《自叙帖》影响最大。拿毛泽东的草书和怀素《自叙贴》相较,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很多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如毛泽东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的“开”、“古”、“为”、“得”等字,和怀素《自叙帖》中的“开”、“古”、“为”、“得”等字,就属于这种情况。其余的字,即使是形异,也确是神似。总的来说,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长;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自肆的写法;四是在“神”上很相似。但是,毛泽东又不看于怀素《自叙帖》,他善于创造。他说:“帖中要发挥”。他临摹碑帖多,见识广,能博采众长,特别是加上他博大的胸襟、领袖的气质,在书法上他又加进了不少自己的东西。这就在笔画上、结字上与怀素《自叙帖》又有所不同。怀素《自叙帖》的笔画细圆道劲,毛泽东的笔画细圆柔韧;怀素《自叙帖》的结字较长,毛泽东的结字长中多欹侧。因此,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使得毛泽东写出的字,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几乎是人人一望而能够比较容易地辨认得出。但是,在书法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并非不需要花大气力就能朝夕形成,这要有很深的造诣。毛泽东的才分、勤奋、胸襟、见识、学养、气质等诸多因素,使他在书法上形成自己的风格,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笔者认为,如果说怀素的书法风格是“超迈”,那么毛泽东的书法风格则是“飘逸”。怀素的《自叙帖》所表现出的豪迈气概超出一般书家,非一般书家所能及;而毛泽东对此帖发生了如此浓厚的性趣,下了如此深厚的功夫去临摹,正表现了他的豪迈气概。在临摹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飘逸”的书法风格,又使得他的书法表现出的深远的意境、超凡的气势、仙人振袂似的美丽多姿,非一般人所能企及。打开《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哪一幅作品、特别是草书作品,不是意境深远,气势超风,如仙人振袂美丽多姿呢?

  另外,毛泽东的书法自然。看他的作品,似乎给人这么一个感觉:他挥洒自如,无意求好,但结果却好。这的确给刻意求好、作品却显矫揉造作的作书者树立了榜样。还是李白说得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书法还是不失自然为好。

  六

  书法是我国的优秀传统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很多书法家不畏艰辛,奋进不止,在书法上获得很大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著名的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
xqx121
xqx121
xqx121
xqx121
xqx121



黄洋界上炮声隆 以一当十败敌兵






  1928年4月至7月,在湘赣边界,由于贯彻了毛泽东当时制定的正确路线和政策,军事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根据地区域一天比一天扩大。可是,当时的湖南省委却采取错误的冒进方针。7月17日省委代表杜修经乘毛泽东不在酃县的时候,不察当时的环境,只知形式地执行省委要红四军去湘南的指示,造成二十九团全部损失,招致边界和湘南两方面的失败――历史上的八月失败。

  正值二十八、二十九团要去湘南之际,毛泽东便率领三十一团两营兵力,在永新阻击吉安来犯之敌,“在广大群众掩护之下,用四面游击的方式,将此十一团敌军困在永新县城附近三十里内至二十五天之久。”(《井冈山的斗争》)从俘虏身上搜到敌军命令,8 月1 日敌人以六个团兵力直取宁冈的作战计划,终于被红军打破,未能实现。

  可是狡黠的敌人乘我去湘南部队攻打郴县受挫,便向我猛攻,红军不得不退出永新。8 月中旬,部队按毛泽东的部署,在永新、莲花、茶陵边境集结。

  部队到达集结地的当天晚上,毛泽东便召集连以上干部讨论行动问题,并总结永新阻敌的经验。但突然得到我军在湘南失利的消息,毛泽东当即决定,由他亲率三十一团第三营到桂东去迎还大队,命令第一营坚守井冈山。他说,五百五十里井冈山的地势好,有红米南瓜吃,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党恢复了,群众起来了,这是很好的割据地区,我们在这里有了依托,可以进退自如地打胜仗,扩大割据地区,敌人对我是无可奈何的。若失掉井冈山,我们将会是“虎落平阳被犬欺”了。

  第二天早晨,毛泽东率第三营取间道向桂东去了。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布置了第一营和团部特务连的工作后,就带着团直属部队到井冈山部署防务去了,一营和团部特务连留在当地打游击,做群众工作,保卫红色政权,牵制与迷惑敌人,密切注视着湘赣两省敌人的动向。

  情况紧急!湘敌第八军一个师配合其主力在桂东与我二十八团激战,从酃县进攻宁冈,奔袭井冈山,夺我根据地;妄图迫使我军在白区作战遭受失败。一营营长陈毅安得此情况后,留第二连、团部特务连坚持当地工作,率领第一、第三两连,用急行军的速度,于8月29日赶回小井,执行保卫井冈山的任务。部队一到小井,当即进行紧张的战斗动员。根据当时毛泽东坚守井冈山的指示,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讲明了敌我形势、作战任务、应有的精神和各项注意事项。经过动员,指战员个个摩拳擦掌,精神抖擞,誓死保卫井冈山。后方医院也进行了动员,轻伤兵员要求重返前线杀敌,重伤兵员充满了胜利信心,处之泰然。儿童团、少先队也全部动员起来,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严防敌探进出。赤卫队持各种旧式武器,夹杂着少数钢枪,担任警戒,准备配合作战。妇女们组织后勤队,为前线服务。全体军民决心为保卫井冈山而贡献一切。正是“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了。

  第一、三两连准备好了,就从小井出发,跨过一千四百三十米高的山峰,进到黄洋界阵地。黄洋界位于井冈山北面,海拔一千三百四十三米,距小井十五里,只有荆棘丛生的一条小路可通。黄洋界左侧山峰高一千三百五十一米,与八面山相连;右侧山峰一千二百六十八米,可通往茅坪;背面(东)山峰一千五百五十八米,与桐木岭连成一气。西面是敌人的进攻方向,地势很低。山峰之间,如万丈深谷,极为险峻,真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了。

  湘敌第八军一个师从酃县经宁冈之睦村、大垅、桥林、陈家全、源头村,到腰子坑,距黄洋界约三千米,这是我军防御的主要方向。从酃县到源头村,只有一百一十里路,相距可以说不远,但酃县东南部,即是边界割据地,井冈山是边界割据地的腹地,这里有巩固的红色政权,深入地分配了土地,武装了群众,敌人不敢轻易来犯,即便是胆敢来犯,在我军民的英勇抗击下,必遭灭顶之灾。

  黄洋界哨口,是井冈山险要哨口之一,它与八面山、双马石、朱砂冲、桐上岭四大哨口相配合,构成井冈山的全面防御系统。从茅坪到黄洋界,沿途山高路远,构筑了防御工事。赣敌熊式辉师一个团,虽然已进到宁冈新城,有三十二团袁文才部在茅坪以北游击阻敌,束缚了敌人手足,难以同时来进犯。只要派出警戒取得联络就行。其它四大哨口,有三十二团王佐部和赤卫队警戒。各哨口都筑了防御工事,无后顾之忧。就黄洋界来说,指挥阵地的工事,就筑在哨口通小井一个稍低的山峰上,营的指挥所就设在那里。山峰下的小道上,有一棵大概树,毛泽东、朱德行军或运粮上山,常在这棵树下休息。从黄洋界向西伸出一个小山梁,好象一个舌头,由高往低向前延伸约一千五百米,山梁上小竹、灌木、茅草丛生,草丛里都插有削尖了并用火烤过的坚硬锋利的竹钉,平常无人行走,哨口工事按坡度前低后高的地形,构筑几道壕堑。壕墙很厚,都用石块和土坯筑成,高出地面一米多,相当坚固,且是垛形,便于隐蔽射击。每一个或两个工事,可容一班人,互为犄角。工事面前地形陡峭,我可依托着工事俯瞰射击敌人,敌人则无法接近我壕堑。

  8月29日黄昏,敌人进到源头村,观察地形布置警戒。我军闻讯,即进入阵地。

  8 月的夜晚,山下虽然闷热,山上却很冷,凉风阵阵寒气袭人。战士们都睡不着,干部们便凑到一起聊天,议论用兵打仗的事,大家谈到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从国内到国外,从古代到现代,无所不及。最后大家谈起自己亲身经历的战事,异口同声地认为,在秋收起义中,余洒度不听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的指挥,没有把第一团带到铜鼓集中行动,只顾招兵买马,结果被敌人假投降所欺骗,在平江长寿街附近的金坪,遭到敌人的埋伏,以致损失一个营。而第三团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进攻例阳东门市、白沙市,连战皆捷,敌人败退达浒。但主要是因我兵力未能集中,敌军一营加强火力逆袭我三团,我不得不退至创阳排埠。敌人即转向浏阳县去打我孤立无援的第二团,致使第二团遭受惨重损失。这是余洒度不听毛泽东指挥,自行其是,分散兵力,致使我军遭到敌人各个击破的严重教训。只有毛泽东洞察当时革命低潮已经到来的形势,在文家市毅然决然地带着一、三两团进到罗霄山脉中段,创造了湘赣边界根据地,使中国革命才走上了前程似锦的光明大道。关于明天的战斗,陈毅安营长带有结论似的口气说,湖南的敌人以为我主力正在湘南和永新,山上无红军,是奔袭“空城”井冈山的好机会,因此,便轻装进到了黄洋界,想取胜邀功。我们处于地利人和的有利地位,是有后方的作战,可以持久地打;而敌人既无后方,又在我们根据地内作战,是不能持久的。毛泽东迎还了大队,如果从大汾插入敌后,敌人便会溃退下来,我们就可以把这股敌人消灭一部或大部。若敌人早退回去,毛泽东带着部队从遂川方面打回来,即使打不着这股敌人,也同样可以打败敌人而归。只要我们坚决按照毛泽东临别时的坚守井冈山的指示去办,艰苦奋战,一定能够取得保卫井冈山的胜利!他的话,给大家增添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

  8月30日,云雾散后,敌人爬上了小山梁,向我攻击前进。由于敌仰我俯,草丛里插了竹钉,敌兵只能一个一个缓慢匍匐行进,每一个兵又都要保持一定距离才能射击。敌虽以一个师人马企图偷袭井冈山,可是由于地形限制,使用在火线上的最多只能是一个营。我两个连的兵力进入阵地后,又加固了工事,做了许多单兵掩体,还拣了些石块,必要时作投掷用。我前沿壕堑是第一连的一个排,其余二排作第二梯队。第三连除向茅坪派出一个排警戒外,其余在阵地休息待命,敌人鱼贯式队形进攻无效,使用机枪射击掩护,然而低射妨碍它的士兵前进,高射则子弹在空中呼啸,无明确的射击目标。我则弹无虚发,每弹必打死或打伤一个敌人。敌人仗着人多,中午便更换了进攻部队,攻击也更猛些。但他们一连发起多次进攻,却未能通过小山梁介个隘路,有竹钉刺脚板,好似触了电,无法前进。跑也不行,爬也不行,哭的哭,喊的喊,倒下去的有的刺破身手,有的刺破肚皮,任凭长官怎样督促,敌人就是无法接近我前沿阵地,象这样的竹钉防线,不只在黄洋界有,在八面山上,在鹿寨底下,也布置了竹钉,以加强防御力量,事实证明,这种防线在井冈山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中是十分有效的。下午4时许,我红军战士们把南昌起义部队留在茨坪修械厂修理的八二迫击炮抬来了一门,放置在营指挥阵地附近,向敌人发射了三发炮弹,其中一发正落在敌指挥阵地爆炸了。敌人原以为我主力部队不在山上,听见我隆隆的炮声后,又以为我主力部队回到了山上,直吓得魂飞魄散。“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夜间,敌人乘云雾弥漫,我无法下山追击之际,逃之夭夭,溜回到酃县去了,困在宁冈新城之敌,则不敢越雷池一步。此次战斗敌人死伤三百余人,而我红军仅伤数人,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9月26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军主力回到井冈山。当毛泽东得知我井冈山以两连兵力,按照他的指示,坚守井冈山,打退了十倍于我之敌的进攻时,非常高兴,挥笔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光辉词章。他在11月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中说:“八月三十日敌湘赣两军各一部乘我军欲归未归之际,攻击井冈山。我守军不足一营,凭险抵抗,将敌击溃,保存了这个根据地。”

  我军之所以能够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不仅是由于我红军指战员英勇善战,根据地人民大力支援,井冈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毛泽东临别时对坚守井冈山作了具体的安排,授予了“空城”退兵之计,正是:黄洋界上炮声隆,以一当十败敌兵。
xqx121
xqx120
xqx120
xqx120
xqx120
xqx120



秋收起义旌旗奋 罗霄井冈建红军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之后受党中央的委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湖南秋收起义。毛泽东到达长沙后,立即向改组后的湖南省委传达了“八七”会议的精神,同省委领导一起详细讨论研究了有关起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定了湖南秋收起义的具体计划,成立了秋收起义的最高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1927年8月下旬,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了军事会议,具体部署了发动起又分路合攻长沙的计划,将武昌原国民政府警卫团编为第一团,安源煤矿起义的工人自卫队和萍乡、醴陵的农民自卫军编为第二团,平江浏阳农民义勇军编为第三团,将流落在鄂南的一部分旧军队和通城、崇阳的一部分农民自卫军编为第四团,共同组成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9 月9 日,震撼湘赣的秋收起义爆发了。起义是完全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的,中共湖南省委发动长沙工人赤卫队和近郊农民首先起来,破坏了岳阳至株洲的铁路交通。与此同时,工农革命军四个团,分别从江西修水、安源、铜鼓出发,向长沙进击,并先后占领了醴陵、浏阳县城和平江的龙门厂、浏阳的白沙、东门市等地。但是,当时整个革命形势已开始趋于低潮,敌强我弱,加上起义军某些指挥员缺乏经验和警惕,措施不利,第四团中的旧军队在进攻平江时临阵叛变,以致起义先后受挫。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集合了受挫后的起义部队,召开了前委会议,分析了当时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形势,攻占长沙这一中心城市已不可能,决定改变原来攻打长沙的计划,向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南进途中,在江西芦溪又受到敌人的伏击,部队一共剩下不到一千人。9月29日,部队到达永新县境内的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一个师缩编成一个团,改称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三湾改编第一次把支部建立在连上,并成立了营以上的各级党委,建立了党代表,选举了士兵委员会,建立了军队政治工作,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在军队中实行民主制度,奠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部队南进到达宁冈古城后,毛泽东召集了古城会议,总结了湘赣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着重讨论了在井冈山区域建立革命根据地问题。毛泽东指出,为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党和军队要执行开展武装斗争,深人土地革命和建设根据地三项任务;并把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毛泽东还正确地提出了团结当地农民武装力量和土客籍群众共同建设根据地的方针。10 月27 日,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的中心茨坪。以天险的茨坪、大小五井、茅坪等村庄为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和后方,向井冈山四周的永新、宁冈、遂川、茶陵、酃县、桂东、莲花等县出击,扩大根据地。从文家市到茨坪,历时一个多月,辗转作战,终于将红旗插上了井冈山,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呢?因为:(一)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而罗霄山脉南接广东、北衔湖北,东西分界江西、湖南,一切革命的举动都足以影响湘、鄂、赣三省的工农群众。(二)党的组织和群众基础较好,并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地方武装。(三)井冈山上有村落,出产稻米和各种杂粮,四周连接着物产较为丰富的地区,便于红军筹款、筹粮。(四)井冈山位于江西的遂川、宁冈、永新、莲花和湖南的茶陵、酃县等县之间,以宁冈为中心,周围五百里,纵横八十里,峭壁耸立,森林蔽天,只有五条坎坷崎岖小道通向山里,形势险要,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因此,是

  很好的军事后方根据地,最有利于红军的军事割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经过了十分艰苦的斗争逐步发展起来的。红军到达边界时,党的组织已全部被敌人破坏了,群众革命情绪受到严重挫伤。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毛泽东首先恢复和建立边界各级地方党组织,还领导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充分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带领边界军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因陋就简地办起了红军医院,自己上山采药,村村办起熬硝盐厂,自己动手熬硝盐,自己种棉花,纺纱织土布,实行正确的工商业政策,开办红色圩场,繁荣根据地的经济。这样,根据地的红军和人民,依靠包己的力量,采用种种办法打破了敌人的反革命经济封锁,渡过了艰难的岁月,赢得了创建红色政权的胜利。

  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一支完全新型的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人民军队成长发展了起来。红军中严格实行党代表制度和“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发展大批工农战士入党;坚持实行民主制度;加强部队的阶级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初期,正式宣布了红军的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后来又提出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以后逐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些纪律,对于正确处理军队内部关系和团结人民起了很大的作用,是红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使军队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1927年底,毛泽东规定了红军的三大任务: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上豪筹款子;第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这样,就使红军从根本宗旨上区别于任何旧式的军队。由于群众武装、地方武装的组织不断扩大,从而创立了正规红军、地方赤卫队和工农暴动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开展了真正的人民游击战争。在1928 年4 月朱德率部和毛泽东会师后,适应当时的情况,又提出了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样,就初步形成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人民游击战争的基本战略战术,为日益发展的武装割据的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军共八千余人,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会师后,在毛泽东领导下,取得了“四月至七月四个月的名次军事胜利和群众割据的发展”。尤其是6月23日龙源口大捷,歼敌一个团,打垮两个团,缴枪千余支,取得了井冈山根据地创建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井冈山根据地扩大到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县,吉安、安福各一小部,遂川北部,酃县东南部,达到边界全盛时期。

  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区域的进军,以及同朱德、陈毅率领的“八一”起义和湘南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会师,创立和扩大井冈山根据地,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结合起来的最好的典范。这个进军是在革命暂时失败的形势下,革命力量被迫从城市退却下来,正确地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较薄弱、革命基础深厚的农村,特别是数省边界的边区,地势险要的山区,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边界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创建红色政权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
xqx120
xqx122
xqx122
xqx122
xqx122
xqx122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扩大,特别是1930年七、八月间,红军大规模的集中行动,严重地威胁着国民党在湘鄂赣闽诸省的统治。10月,蒋介石在战胜冯王祥、阎锡山之后,随即调集重兵,对我红军和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围剿”。而敌人的主要矛头是对着中央革命根据地。

  11月,蒋介石调集十万兵力,以鲁涤平为总指挥,兵分八路,由北向南,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略,对我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第一次“围剿”。

  这时,我红一方面军四万人左右,由吉安经峡江向袁水流域推进,正在新余县罗坊、清江县黄土岗一带做群众工作。不久,红军总前委得悉国民党军队已向我根据地发动进攻的消息,总前委书记毛泽东立即主持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红军反“围剿”的方针问题。会上,毛泽东根据敌我力量的对比和红军历来对敌斗争的经验,提出了撒开两手,诱敌深入,待机破敌的作战方针。11月1日,毛泽东和朱德在罗坊园前村红军总司令部,签发了东渡赣江、实行“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消灭之”的命令,具体部署了红军的作战计划。

  11 月上旬,敌人开始进攻。敌人占领吉安后,即由赣西尾追红军过江,沿赣江和抚水之间地区,自此而南向我根据地进犯。敌人从吉安到建宁,建立了长达八百里的弧形围攻线,分东、西两路,西路由鲁涤平的第九路军负责,由张辉瓒担任前线指挥,这是“围剿”的主力;东路由朱绍良的第六军负责。蒋光鼐的第十九路军则由赣江西岸的萍乡方向远道赶来,从永新和万安向泰和推进。

  敌人气势汹汹,妄图依靠兵力、武器的绝对优势速故速决,因此急于寻找红军主力作战。但我红一方面军遵照毛泽东制定的“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方针,就是不与敌人交战,几次使敌人扑空。12月1日,红军主力已全部集结于宁都县的黄陂、小布地区,养精蓄锐,待机破敌。

  12月24日,红军总司令部发现敌谭道源五十师于午前11时到达源头、上潮、芦峰岭一线,有继续入侵小布之势,当即由总司令朱德、政治委员毛泽东签发了红字第九号命令,“决定明(二十五)日先歼灭来犯小布之敌”。

  为了做好战前的动员工作,第二天,总前委和红军总部在小布举行了军民歼敌誓师大会。主席台两旁柱子上,挂着一副醒目的对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

  大步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最后他满怀信心地宣布:由于我们实行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大踏步地进退,敌人已掉进我们布下的天罗地网,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都已经发生了变化,胜利的条件已经具备,胜利就在眼前!

  毛泽东那振奋人心的话语,给予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以极大的鼓舞。

  会后,红军立即由小布出发,轻装向北运动,在通往源头的道路两旁埋伏下来,“专候”谭道源由芦峰岭下山。

  谭道源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谭师进入我根据地后,进展缓慢,一则因为根据地处处坚壁清野,寸步难行;二则谭道源小心翼翼,唯恐被红军歼灭,直到2月26日师部才进驻源头。源头在宁都、永丰两县边界芦峰岭的山腰,夹在庐木峰和牛姑■之间,是一条狭长地带,上下山只有一条小道可通,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谭道源到了源头,便不敢再向前走了。谭道源师刚到源头,红军就已经在源头通往小布的途中布下埋伏,准备歼灭它。

  红军在那里一连等了两天,就是等不到狡猾的谭道源,只得撤回来。有的战士憋不住气,直接找到毛泽东,问他为什么不打就在鼻子底下的敌人。毛泽东耐心地给战士解释,说明我们在小布地区布置了一个大口袋,引诱敌人来钻,可是敌人始终不脱离所守的坚固阵地,如果我们硬攻,伤亡代价就很大,现在撤回去,再等机会等等道理。

  小布设伏,没能使谭道源的第五十师就范,张辉瓒的第十八师却向龙冈逼近了。红军总部当机立断,决定攻打张辉瓒。

  夜已经很深了,毛泽东与朱德依然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具体作战方案,最后,毛泽东紧握的红铅笔,在作战地图龙冈周围,画上了一个大红圈。于是一个集中兵力、全歼敌人的大歼灭战即将开始了。

  张辉瓒率领的十八师,兵员充足,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曾有“铁军”之称。这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围剿”,张辉瓒奉蒋介石、鲁涤平之命,负责前线指挥,他决心打几个漂亮仗,以作为自己加官晋级的筹码。

  正当张辉瓒率部由永丰向东固方向推进准备同公秉藩师、谭道源师会合攻击东固根据地的时候,由于我红军的主动撤离,公秉藩师已先期占领东固。张辉瓒比公秉藩晚一天到达东固,凌晨浓雾之中,张辉瓒误认公秉藩师为红军,强行攻击,激战四个多小时,互有伤亡。直到午间大雾消散,方知原来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干上了。

  公秉藩挨了打,认为张辉瓒是妒忌他先占东固,抢了头功,一气之下,折回富田“休整”去了。张辉瓒孤军深入,不得不实行分兵,留下一个旅看守东固作后方阵地,张辉瓒率师部和两个旅九千人马于12月29日到达了龙冈。

  红军总部获悉张辉瓒师开抵龙冈的消息后,立即下达攻击龙冈张辉瓒部的命令,命令规定各路红军向龙冈方向攻击前进,乘敌正在运动之时,出其不意地将敌军全部围歼。

  龙冈,属永丰县,位于永丰、吉安、兴国三县交界处。四面环山,孤江自南而北穿流其间,形成一个狭窄的冲积盆地,从地形看,和一个“瓮子”差不多。

  12月30日拂晓,雾气蒙蒙,红军按照总部的安排,顺利进入预定阵地。

  毛泽东和朱德向着海拔四百三十米高的黄竹岭指挥所走去,毛泽东一边走,一边风趣地对朱德说:“总司令,你看,真是天助我也!三国时,诸葛亮借东风大破曹兵,今天,我们借晨雾,全歼顽敌啊!”两人爽朗地笑起来,周围的同志也笑了。

  张辉瓒果然按照红军的预料,率师部和两个旅由龙冈向东行进,来钻为他们早已准备好的“口袋”。五十二旅刚走到表湖以东的小别大拱桥时,就遭到担任主攻任务的红三军的迎头痛击。

  敌人陷入重围,仍然垂死挣扎,作困兽之斗,仗打得异常激烈,敌五十二旅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向张辉瓒告急,张辉瓒派出一个团增援,又被红军截击,死伤大半。张辉瓒见大势已去,急命五十三旅抢占龙冈西南的万功山,掩护师部向东固方向退却。但是,我红十二军抢先占领了万功山,把敌人压在了山下。

  下午,第三军团和红四军的大部分队伍,分别从龙冈西北和东北方向包抄过来,把张辉瓒紧紧地锁在“口袋”里,形成了关门打狗、瓮中捉鳖的形势。

  下午4时许,红军指挥所发出了全面攻击的信号,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从四面八方冲向敌群,顿时,枪声、军号声、喊杀声响成一片,震耳欲聋。红军仅有的一门早先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大炮,这一次大大地派上了用场。

  这一仗,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被活捉,他率的师部和两旅人马死的死、伤的伤、俘的俘,九千余人,无一人漏网。

  事后,毛泽东曾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他的著名词篇《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龙冈战斗,是红军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好典型。毛泽东谈到龙冈战斗时曾说过:龙冈战斗打得很理想。反“围剿”的第一仗,就全歼敌人,不漏一兵一卒,这在战争史上也是少见的。

  龙冈战斗的胜利,充分地证明了红军从战略防御中改变敌我形势,从防御转为反攻,基本上是依靠集中兵力这一着。因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是战略上以少胜多,摆脱被动,争取主动,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最好的作战方法。红军反“围剿”,在战略上是处于防御、内线、被“围剿”的不利地位,但是毛泽东通过集中红军的兵力这一着,在战斗中使用了几倍于敌的兵力,便改变了进退、攻守、内外线的形势,在局部地区对被分割的、孤立无援的敌人进行个别的围歼,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蒋介石派了十万兵马来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红军却集中了四万兵力在龙冈围歼了张辉瓒的九千人马。这就叫做战略上以一当十,战术上以十当一,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这是“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围剿’中的围剿,封锁中的封锁,防御中的进攻,劣势中的优势,弱者中的强者,不利中的有利,被动中的主动”。正是毛泽东把唯物辩证法运用到指挥作战上,才使得张辉瓒一败涂地。

  红军旗开得胜,第一仗就歼灭了所谓的“铁军师”。老奸巨猾的谭道源,听到张辉瓒被活捉的消息,如惊弓之鸟匆匆由源头向宁都县的东韶撤退,企图向东路军靠拢,挽救其所将被歼的命运。

  1931年1月2日,红军总司令部在小布颁发了追歼谭道源,进攻东韶之敌的命令,决心要把谭道源师歼灭在东韶这块四面环山、道路狭小的洼地之中。

  红军战士发扬了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冒雨勇猛追击。担任诱敌任务的小部队和地方赤卫队截住了谭道源的后卫团,歼敌两个营。第二天,红军主力就追上了谭道源。

  l 月3 日清晨,红十二军在浓雾的掩护下接近敌人,发起了攻击。谭道源刚刚率众退到东韶,未得片刻喘息,就被迫仓猝应战。我第三军团、红三军不久也陆续赶到,几支部队一起对敌人进行猛烈攻击,敌人阵势大乱,官兵竞相溃逃。别看谭道源前进动作不快,逃跑却不慢,一直逃过南城,跑到

  了抚州。

  这一仗,歼敌两个团。

  红军五天内打了两个大胜仗,歼敌一个半师,共一万三千人,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从实践中证明了毛泽东制定的诱敌深入方针的正确性,红军实行诱敌深入,虽然暂时丧失了一些土地,在一部分人家里打烂了一些“坛坛罐罐”,换来的却是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敌人的“围剿”,武装了自己,不但恢复了失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xqx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