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dsbj166
dsbj166
dsbj166
dsbj166
dsbj166



20.不容易读,但必须读(读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说我是狭隘经验主义,我就不承认。你如果承认,但还不知道经验主义是何物,以为做点工作,有点经验就叫经验主义。但在哲学体系上讲,并不是这样理解。不懂得经验主义星相马赫唯心主义经验论。《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这本书,就是列宁批判马赫的,不容易读,然而必须读。此书反对波格丹诺夫、卢那察尔斯基,他们悲观失望。1905年党涣散,列宁自己长期研究多少年,才写出来的。因为理论基础不一致。

  ――摘自毛泽东1959年8月1日在庐山召开的中央常委会上的讲话

  《见李锐《庐山会议实录》第187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之后,社会民主工党的大部分人悲观失望,出现了“造神派”,如卢那察尔斯基等人。这些人都是唯心主义者,列宁为了批判他们,写了一部哲学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过了十二年,俄国革命就胜利了,这时“造神派”的卢那察尔斯基也当了列宁政府的教育人民委员,他也不要造神了。

  ――摘自毛泽东1961年1月24日同日本社会党国会议

  员黑田寿男的谈话(见《毛泽东外交文选》第459页)

  [解析]

  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是充满现实斗争性的哲学著作。毛泽东读哲学书,特别喜欢这类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著作。1965年4月21日,他在中南局党的领导干部会议上曾经说过:“我是先学列宁的东西,后看马、恩的书。列宁的比较好懂。”有现实针对性,自然好懂些。

  1907年俄国“六三”政变开始了俄国历史上的斯托雷平反动统治时期,革命处于困难阶段,许多革命同路人开始瓦解和蜕化,特别是在党内形成了以唐恩・马尔托夫为代表的取消派和以波格丹诺大为代表的召回派,取消派走向了投降主义的道路,堕落到取消党、取消革命的地步;而召回派却以极左的面目出现,走上了盲目冒险的道路,否认任何合法的斗争。尽管他们各走极端,但他们却是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其实质同样表现出向资产阶级的屈服。

  他们不但在行动上进行反党、反革命,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否定指导党的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特别要否定它们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取消派和召回派联合起来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进攻,他们著书立说,高喊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辩证法是“神秘主义”;他们鼓吹马赫主义,要求用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来代替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而这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则是革命失败后出现的极端冒险和消极颓废情绪的思想根源。

  取消派和召回派之所以鼓吹马赫主义是有其根源的。马赫主义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但它用一些标新立异的新名词,空洞含糊的概念,把自己的主观唯心主义本质掩盖起来;同时鼓吹自己的哲学是超阶级的无党性哲学,以此来掩盖自己的阶级本质。马赫主义的这种欺骗性很适合俄国的机会主义者在政治上虚伪性和两面性的胃口,他们在革命失败后动摇、变节,但又不能承认自己的反动立场,马赫主义就成了他们求之不得的理论依据,并以之对抗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针对俄国出现的上述情况,列宁在1908年2月开始搜集材料,阅读一些专门文献,子同年10月终于在日内瓦写成《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该书手稿秘密转移到莫斯科,子1909年5月由莫斯科环节出版社正式出版,现收入中文版《列宁全集》第14卷和《列宁选集》第2卷。

  在这部著作中,一方面,列宁对当时流行的冒充马克思主义的反动哲学思潮,特别是马赫主义,进行了毁灭性的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列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概括了从恩格斯逝世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革命经验和科学的成果,发展和阐明了许多哲学原理。主要概括如下:

  第一,阐述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列宁将各派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概括为两条相反的路线:即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按照两条不同的路线,唯物主义者坚持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而意识是物质在大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唯物主义理论就是意识反映物质的理论,即:“物质存在于我们之外。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映象”。列宁一再强调,不肯定地回答“关于作用于我们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在我们意识之外的存在问题”,“就不能做一个唯物主义者”,而明确地承认自然界、外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感觉,这正是唯物主义的第一要义。

  第二,阐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不可知论。

  列宁指出,认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客观现实是可以被认识的,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列宁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客观世界的可知性原理,指出人们的感觉、思想除了反映客观存在以外,它不会有别的内容,然而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同时指出人们的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之所以有限是因为人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客观事物只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认识;之所以无限是因为客观事物按其规律来说是可以不断认识的。

  列宁就人的认识过程总结说:人类认识的总过程,大致要经过两个阶段即从物质到精神的阶段和从精神到物质的阶段。认识是这两个阶段在不同水平上的循环往复,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第三,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真理观。

  人类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获得真理和发展真理。列宁说:“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观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所谓的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的,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列宁又对真理的二重性即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给予辩证的解决,指出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同时又说,“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的。”即告诉我们绝对真理由相对真理构成,而相对真理又包含着绝对的成分,解决了二者的关系问题。

  列宁在文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明确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他指出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不能隔离的关系。

  第四,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原理和哲学上的党性原则,揭露了马赫主义哲学“无党性”的实质。理,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世界观,是一块不可分割的钢铁。列宁说,二者都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而决不可丢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否则就会离开客观真理,落人资产阶级自由的谬论的怀抱。

  列宁在文中还集中论述了哲学的党性原则。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哲学的党性就是阶级性在哲学上的集中表现。列宁说:“哲学上的党派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始至终都是有党性的,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唯心主义哲学是为资产阶级和宗教服务的,批判了马赫主义的哲学无党性的实质,指出:“哲学上的无党性,不过是卑鄙地掩盖起来的对唯心主义和信仰主义的阿谈奉迎而已。”

  列宁的这部著作一问世,便引起强烈反响。它完成了从思想理论上克服马赫主义者修正马克思主义的企图,是在恩格斯之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系统、最完整的阐述,从而保证了党在失败的形势下,不致丧失蓬勃朝气,并为将来做了充分的精神准备。

  50―60年代,毛泽东多次说到《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他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批评唯心主义,特别是批评他认为党内存在的某些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工作方法、思想方法,在本书“哲学篇”《问题出在唯心的经验论》条目中,将作论述。一是强调《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对革命低潮时容易出现的悲观失望情绪的批判。例如,1959年2月12日同印度共产党的高士谈话时,他说:我们犯过“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教育了我们。党开始长大了,后来又跌下来,又小了。党转入地下,然后想法斗争,搞根据地,我们又长起来了。每当跌下来时,党内就产生失望情绪,俄国的情况也一样。1905年革命失败后,跌下来,悲观失望,搞召回派,唯心主义哲学,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就是为这种情况而写的。俄国的这一跌,列宁叫做1905年的军事演习。

  如果单从理论上看,毛泽东对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体会,并倡导人们认真读它,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因为这是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应该指出的是,50年代末以后,毛泽东对中国现实的了解,对党内思想倾向的估计,逐渐有了偏差。因此,他有时号召人们读这本书,读那本书的现实针对性,也出现了偏差,有不正确

  的地方。
dsbj166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