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彦渝 吴美潮
63年,在人生的旅程中不过是稍纵即逝的短暂岁月。但两人要在63年的交往中,情意拳拳、肝胆相照,确实极为难得。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早党员和几十年的领袖,周世钊则没有加入过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但是毛泽东与周世钊就有63年的长期交往而友谊始终不渝。
1961年,毛泽东为了抒发对湖南故乡和友人的怀念与祝愿,写了一篇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友人就是当年湖南省第一师范的同学、新民学会会员,解放后任湖南省第一师范校长、省教育厅厅长,60年代初任湖南省副省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湖南省主任委员的周世钊先生(1897―1976)。1961年12月26日,毛主席在给周世钊的信中引用了“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薛荔村”、“西南云气开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两联以后写道:“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从青少年的同窗好友,到伟大领袖与一介儒生之间,友谊长存,始终不渝,可谓知心,知音,源远流长。
同窗五载,并肩前进
1913年,毛泽东与周世钊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同班学习。次年,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他俩仍在同班学习,而且情谊甚笃。一直到1918年毕业,长达5年半。
毛泽东与周世钊在第一师范期间,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激烈斗争的现实,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师民主教育的实行,进步师长徐特立、杨昌济等教诲,深刻地影响着这一对友人。从小立志救国救民的毛泽东,充分利用一师的良好环境,如饥似渴地学习,刻苦顽强地锻炼,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并热心社会活动,在课余和假期从事学友会工作,兴办工人夜校,进行农村调查,组织新民学会,努力寻求革命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品学兼优的周世钊,酷爱文学,热心从事社会活动,他既是工人夜校的管理员,又积极参加新民学会的各项活动。
1917年,湖南第一师范学生会改选,毛泽东被选为学生会总务(主席)兼教育研究部部长,周世钊被选为文学部部长。他们一直并肩战斗,亲密合作。
由于毛泽东好学不倦,善于钻研,他克已宽人,治学严谨,言行一致,作风谦逊和有伟大抱负;同时他富有反抗封建专制的精神和非凡的胆识与机智,有一种特殊的领导和创造才能,具备一种令人心悦诚服的吸引力量,先
生们以为他是“异才”,是“伟器”;同学们认为他是“智囊”,是“怪杰”。周世钊炽烈而顽强的好学精神,以及他为人温和敦厚,待人赤诚的品德,尤其是文学、诗词的造诣方面,一直为师友同学所称颂。
1917年7月,全校组织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12个班的学生共575人。毛泽东与周世钊都在第八班。选举结果,全校有34人当选。第一名是毛泽东,获49票;第二名是周世钊,获47票。超过40票的就只有毛、周两同学。
共事教育,亲密无间
周世钊在第一师范毕业后,蒙王季范的介绍到长沙修业小学教国文。毛泽东则在北京、上海筹办赴法勤工俭学事宜。1919年4月,毛泽东突然到修业小学找周世钊,周问毛住于何处?毛说未定,周便邀请毛到修业小学居住,并告之该校高小部正缺历史教师,每周只有6节课,只要毛愿意教这几节课,对于工作并无妨碍。于是,毛泽东住入修业小学并教历史课。
在修业小学,毛泽东和周世钊住的房子只隔一层木壁。周世钊半夜醒来时,还从壁缝中见到毛泽东房里的灯光,原来毛泽东还在为《湘江评论》写稿呢。毛泽东教的历史课,每每结合当前的现实斗争,启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很受同学欢迎。
在修业小学,毛泽东创办了《湘江评论》,积极领导了长沙的五四运动。周世钊参加了这些活动。40年后的1959年,周世钊重游“五四”旧地,感怀喜赋《浪淘沙・访修业学校》:“爱雨喜重游,重上东楼。卅年前事到心头。五四风云筹策地,胜迹长留。破碎叹金瓯,烟瘴谁收?独将大论正沉浮。要挽湘江千丈水,荡涤神州。”
在修业小学,毛泽东和周世钊共同指导小学生合办《小学生》。1919年春天,周世钊帮助高小二年级的学生成立图书馆,指导他们购买了一些白话书刊。以后,由于毛泽东、周世钊等教师的鼓励,全班学生讨论决议,每周出一张壁报。不久,又受到北京的《每周评论》、上海的《星期评论》、长沙的《湘江评论》等的鼓舞,班上的学生觉得小学生也有话要说,经过几次商议,决定出刊一种叫做《小学生》的半月刊,内容有小言论、小批评、小文艺和重要新闻等。学生们居然也谈起天下国家大事来了。反对日本,抵制外货,抨击军阀统治,申讨卖国奸贼,以及反对旧教育,提倡新道德的文章经常刊出。11月中旬的长沙《大公报》把《小学生》向社会作了介绍说:“全国的人都有说话的机会,都有说话的能力,那社会就有点生机了。现在全国的大学生、中学生都学得说话,只有小学生还没有。昨天我看见一张修业小学出刊的《小学生》报,小学生也说起话来了,难怪他们的先生大加奖励。我希望他们声大而远传。”
蔡元培曾在周南女校讲述的一篇题为“美术的价值”。湖南省教育会《名人讲演集》中未记载此篇,但却被毛泽东记录下来,篇首有毛泽东写的“记者按”:“蔡先生话,有好些听不清楚。此篇所记,只其大略。开首两段,是周世钊先生记出交我的。”
在修业小学,毛泽东、周世钊的生活特别清苦,而他们的友谊更加纯挚笃诚了。冬寒季节,毛泽东的被子单薄,有时感到寒冷难受时,就卷着自己的被子到周世钊床上共睡,他们同床共睡,在第一师范时期已经有过,但远没有这时亲密。他们在做完全相同的梦,要改造中国与世界,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救中国。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新民学会会友间通信较多,毛泽东搜集了会友间相互往还的书信,编为《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其中有一封毛泽东致周世钊的信,长达2000余字。信于1920年3月14日由北京寄往长沙。信中写道:
接张君文亮的信,惊悉兄的父亲病故,这是人生一个痛苦之关。像吾等长日在外未能略尽奉养之力的人,尤其发生“欲报之德,吴天罔极”之痛!这一点我和你的境遇,算是一个样的!
我想你现时在家,必正绸缪将来进行的计划,我很希望我的计划和你的计划能够完全一致,因此你我的行动也能够一致。我现在觉得你是一个真能爱我,又真能干我有益的人,倘然你我的计划和行动能够一致,那便是很好的了。我们是脱不了社会的生活的,都是预备将来要稍微有所作为的。那么,我们现在便应该和同志的人合力来做一点准备工夫。我看这一层好些人不大注意,我则以为很是一个问题,不但是随便无意的放任的去准备,实在要有意的有组织的去准备;必如此才算经济,才能干较短的时间(人生百年)发生较大的效果。
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个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之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
所得收入,完全公共,多得的补助少得的人,以够消费为止。我想我们两人如果决行,何叔衡和邹泮清或者也会加入。这种组织,也可以叫做‘工读互助团’。..
1920年6月28日,周世钊曾给毛泽东一信,劝其返湘。信中说:“吾兄平时,素抱宏愿,此时有了机会,何不竭其口舌笔墨之劳,以求实现素志之十一?相知诸人,多盼兄回湘有所建树,弟也主张兄回省,其理由如下:..”
这两位青年的友谊,体现了我国古书《易・乾卦》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精神。
骏骨未凋,尚有生气
由于参加革命斗争,毛泽东于1927年上了井冈山,周世钊则从事教书的职业。两人一别就是23年。周世钊常常挂念自己的友人,并赋有一诗,其中有一句为“九州明月系离肠”。当毛泽东在延安、重庆时,周世钊都冒着风险致函问候。
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后,一些老新民学会会员和教师,联名向毛泽东致贺电贺信,由周世钊领衔。以后,毛泽东与周世钊先有电报来往,再有信件联系。1949年10月15日,毛泽东致函周世钊,信中说道:“迭接电示,又得9月28日长书,勤勤恳恳,如见故人。延安曾接大示,寄重庆的信则未收到。兄过去虽未参加革命斗争,教书就是有益于人民的。城南学社诸友来电也已收到,请兄转告他们,感谢他们的好意。兄为一师校长,深庆得人,可见骏骨未凋,尚有生气。倘有可能,尊著旧诗尚祈抄寄若干,多多益善。..”
周世钊当时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对故友称他“骏骨未凋”,感到无比鼓舞,总是乐呵呵地对人说:毛润之称我“骏骨未凋,尚有生气”。
以后两人的友谊又有了新的发展。
《过许昌》、《水调歌头》
1950年9月下旬,毛泽东的一位亲戚由京回湘省亲。毛泽东嘱她便邀周世钊偕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950年9月28日恰是中秋佳节,周世钊和毛的亲戚在长沙登车。中秋之夜,月光如水,桂蕊飘香。周世钊对景感怀,口吟《七律・中秋北上》一首:“露重香浓桂正花,中秋奉命发长沙。歌盈江市人难静,梦醒湖乡月欲斜,三十年前亲矩范,数千里外向京华。鲰生垂老逢嘉庆,喜见车书共一家。”
29日清晨,车到许昌。毛的亲戚和周世钊下车,因为毛的亲戚要在许昌看爱人。周世钊到许昌市区闲逛了几个钟头,想寻曹操在许昌的遗迹,渺无可得。当时正是烟厂收购烟叶时,肩挑车送,络绎不绝,而郊区则遍地豆苗,已届黄落。周世钊口吟《五律・过许昌》一首:“野史闻曹操,秋风过许昌。荒城临旷野,断碣卧斜阳。满市烟香溢,连畦豆叶长。人民新世纪,谁识邺中王!”不久,周赠此诗给毛。
6年以后的1956年12月5日,毛泽东致函周世钊。全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