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机轰炸城南庄,命中率高。毛泽东上山观战,下山捉“鬼”。
毛泽东秉性刚毅,办事认真,一旦确定了目标,不但有契而不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而且脑怀文韬武略,有千方百计排除万难的策略和方法。1948 年4 月下旬,当发出向斯大林征求访苏意见的电报之后,他便带领师哲、汪东兴等人暂时留在城南庄,积极准备赴莫斯科同斯大林会晤。
4 月23 日,周恩来、任弼时率中直机关全体人员到西柏坡去与中央工委会合。任弼时觉得中直机关大部队走后,毛主席的安全没有保障,建议主席和中直机关一起走。
毛泽东摇摇头,说我们处在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就是铜墙铁壁,很安全,很放心,很愉快。警卫人员也不必多,只留下阎长林警卫班就够了。
就这样,中直机关撤离后,城南庄只留下阎长林警卫班担任守卫工作。过了两天,敌人的飞机到此轰炸,硝烟弥漫、弹片横飞,村子里的人慌了,到处乱跑。毛泽东指挥群众防空,安全隐蔽,没有伤亡。第二,来了更多的敌机,在村子上空盘旋扫射,投掷炸弹,似乎是有目标的空袭。毛泽东指挥群众有秩序地隐蔽,避免了伤亡。5 月18 日傍晚,毛泽东带领随行人员搬到花山居住。
花山,离城南庄不远,但在深山中,抗战时期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驻地,有防空洞等设施。毛泽东带人搬到花山后的第三天清晨,十几架敌机袭击城南庄,轮番轰炸。
吃罢早饭,毛泽东走出防空洞,要上山去看。师哲不让去。毛泽东说:“敌机反复轰炸城南庄,里边有鬼,我想上山去看看,设法捉鬼!”
中午时,毛泽东带人上了花山山顶,居高临下,看城南庄,十分清楚:往日平静的村庄里,硝烟滚滚,爆炸声声,战火闪闪。十几架飞机往来穿梭,轮番轰炸,不但其势凶猛,而且目标很准。一枚炸弹落到驻地东南,一枚落到房后山坡上没有爆炸,一枚炸弹竟在毛泽东住过的小院里爆炸了。
毛泽东说:“这一定有敌探在送情报,暗作向导,一定要把这个‘鬼’抓出来!”
敌机投完炸弹,就飞走了。聂荣臻带人去察看,见敌机投下的是杀伤弹,小院里别的房子完好无损。只是毛泽东住过的那两间房子,门窗的玻璃被震碎了;房子里的两个暖水瓶被飞进去的弹片炸碎了;还有买来的一些鸡蛋,也被弹片崩了个稀烂。看着看着,聂荣臻的心里不免后怕起来,如果不是当机立断,请毛泽东早点离开。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①
面对险情,聂荣臻反复思考:毛泽东来到城南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我们加强了保卫工作,但知此事的人也不少。我们对毛泽东住的地方,进行了严格的控制,除经过审查的服务人员外,一般人不会知道他住的准确位置。而从敌机轰炸的情况来看,敌人不但知道毛泽东来到城南庄,而且知道他住的地方,所以,很可能是内部有奸细。②
聂荣臻把察看和分析的结果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说:“对,很可能‘鬼’在我们内部,请你们尽快查一下。”
有关方面迅速布置,多方调查,终于抓注了两个“鬼”。原来,当时军区司令部管理科,在王快镇开设了一个烟厂。这个烟厂的经理孟宪德,被国民党特务收买了,暗中加入了特务组织。后来,他又把军区司令部小伙房的司务长刘从文也拉了进去。这两名奸细被任命为国民党的上尉谍报员。他们除向敌人提供情报外,在毛泽东来以前,孟宪德还曾把几包毒药亲手交给刘从文,令他寻找时机把毒药放在军区领导人的饭菜里,毒死他们。毛泽东到城南庄后,聂荣臻指派专人给毛泽东单独做饭,采取了比较严密的防范措施,保证了毛泽东的安全。孟宪德、刘从文给敌人送情报,引敌机轰炸。后经查对,犯罪证据确凿,罪犯供认不讳,经过正式审判,枪毙了那两个特务,这是后话。
当时,师哲见敌机轰炸城南庄,情势危险;而毛泽东去莫斯科。风险更大,建议毛泽东再慎重考虑一下。
毛泽东笑着说:“我们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要解放,怎能不担风险呢?但只要我们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认真地一个一个地排除它,战胜它,胜利必然是我们的!”
接到斯大林来电。毛泽东说,斯大林同志有难处,特别是现在有难处。
不久,接到了斯大林的回电。
电文说:我们欢迎毛泽东同志来访。但是,目前中国革命发展迅猛,进展顺利,解放战争正处在紧要关头,战争还很激烈,形势发展变化很快。在这个时候,你离开指挥岗位,恐对全局有不利影响,是否还是留在国内指挥战争为宜。如果你有重大问题需要商谈,我们准备派遣一位相当有经验的、老练的、信得过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前往听取你的意见。如何?总之,我们认为在当前这个关键时刻,你离开中央领导岗位是不适宜的,望再三考虑。如何?望电告。③
师哲翻译好电文,又读了两遍。他觉得斯大林的回电,说得诚恳坦率,合情入理,虽没有答应毛泽东立即赴苏会谈的要求,但又十分尊重毛泽东,替毛泽东着想,为中国革命着想,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着想;既不同意毛泽东在紧要关头离开指挥岗位赴苏,又准备派老练的政治局委员来听取毛泽东的意见,真可谓体切关怀,表现了“老大哥”的情谊和气派。于是,他很快把电文送给了主席。
毛泽东读了电文,半响没有吭声。
师哲问:“主席,你看回电如何?”
毛泽东沉思地说:“斯大林同志有难处,特别是现在有难处!”
“难处?”师哲不明白地问,“什么难处?”
“局势还不明朗,他还要看看。”毛泽东笑着说,“还要派个政治局委员来看看!”
当时毛泽东访苏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生活用品,也派汪东兴到百家庄买回了八只皮箱和其他必需品。④现在斯大林来电,婉言谢绝,访苏的计划取消了。毛泽东有点不高兴,但他沉吟片刻,笑着说:“走,到外边去散散步!”
花山的早晨,山青水秀,空气新鲜,景色宜人。毛泽东和师哲沿着一条山间小路边走边谈边看。
一轮红日,光芒四射,冲破迷雾薄云,从东山后边升起来了。
毛泽东望着那东升的太阳,高兴地说:
“看!你看这红日破雾,良晨美景,多诱人哪!你说说,这旭日东升,光芒万丈,是靠自己的力量,还是靠别的外力呢?”
师哲没有理解毛泽东的寓意,顺口答道:“我不懂天文,听说太阳是发光的恒星,自转,月亮不发光,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
“是啊!”毛泽东笑着说,“我们的新中国,也应该如旭日东升,依靠自己的力量,升跃中天,光照大地,而不是依靠外力。当然,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不能依赖它。现在,斯大林同志要等等,要看看,我们怎么办呢?我们还是老办法:一切依靠自力更生,立于不败之地,和蒋介石的一切依靠外国,完全相反。”⑤\毛泽东取消了访苏的计划,于5 月27 日下午,乘车离开花山,前往西柏坡。他心里明白,斯大林要看的首先是东北。因为中国东北与苏联接壤,物产丰富,工业发达,又是苏联红军消灭日本关东军后占领的地方。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本想把东北行政主权交给蒋介石国民党,但毛泽东巧妙运筹,调兵遣将,1945 年9 月后,中共中央迅速将四分之一以上的中央委员和两万多名干部派往东北,与当地的群众和抗日武装相结合,消灭日寇和伪满残余势力,建立民主政府,受到了东北人民的欢迎。到11 月底,由中共领导的东北人民自卫军已达26 万人,从关内开往东北的人民部队也有20 多万人,形成了强大的人民力量。
这时候,东北的斗争十分激烈,十分复杂。蒋介石坚持要独霸东北。他在美国的大力援助下,用军舰、火车、汽车和飞机,从海陆空三路向东北大举进军。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红军,虽然同情东北的人民军队和革命力量,但斯大林根据他给美国、英国的保证:“尽力促进由蒋主席领导的中国统一”,准备将东北的行政主权交给蒋介石。10 月12 日,蒋介石派熊式辉为东北行辕主任,蒋经国为东北外交特派员,赴长春就职。斯大林邀请蒋经国赴苏,对蒋经国说:他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苏联愿意把本国生产的机器、汽车,以及中国所没有的东西供给中国,同时也希望中国把自己生产的矿物、农产品供给苏联,苏联又可以帮助中国在东北建立重工业,并发展新疆的经济。但是,我再三声明,也是我最大的一个要求,你们决不能让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只要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东北问题就很难解决了。”
当时,斯大林的言行表明:他不相信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能够打败蒋介石而夺得政权,更不相信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能够迅速地控制东北,扭转危局,所以支持国民党政府。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国民党更加骄横无忌,向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和地方组织,发动猖狂的进攻,先后攻占了早已被人民军队解放的山海关,锦州等地。
于是,东北的斗争,不仅关系着国共两党,而且牵动着苏美两国,不仅关系着毛泽东和蒋介石,而且关系着斯大林和杜鲁门。它像一颗拉着了引信的巨型炸弹,全国关注,举世瞩目。
第一次较量,毛泽东只走了两步半棋,斯大林因失算调整决策。
面对如此紧张、复杂、危急的局面,毛泽东胸有成竹,只走了两步半棋,就使形势大变,局面改观。那两步半棋是:
一,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向东北局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在指示中,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把东北工作的重心放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以便认真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逐步积蓄力量,准备将来的反攻。东北局带领东北人民,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歼灭了日寇和伪满大批有生力量,恢复失地,建立了各级民主政府。到1945 年11 月底,中共领导的东北人民自卫军已发展到26万人,建立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这时候,苏军从东北撤退了,美国已经帮助蒋介石将正规军160 多万人调集到东北、华北等内战前线。蒋介石得意忘形,指挥这些美国武装起来的军队大打内战,于1946 年5 月19 日攻克四平,21 日攻克公主岭,23 日攻占吉林省会长春。同一天,蒋介石偕宋美龄到沈阳,亲自指挥对东北解放区的进攻。
毛泽东此时走了第二步棋,指示东北局采取“诱敌深入、内线作战,不借放弃一些城市、集中优势兵力以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到处歼灭蒋介石的国军。到1947 年11 月5 日,歼敌15.3 万多人,收复城市59 座,解放人口1000 多万,土地20 万平方公里,将敌人压缩在沈阳、长春、四平、锦州等24 座城市内。
另外的半步棋是,对苏联红军友好相处,对斯大林的错误等待其自觉,让事实提醒他,让他自己调整决策。抗日战争胜利后,苏联红军驻在东北。斯大林以“决不能让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为条件,要苏军把东北的行政主权交给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毛泽东认为,苏联红军到东北参战,“决定了日本的投降”,使“中国的时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对苏联红军应当热情友好,尽力帮助。但斯大林同志要把东北的行政主权交给蒋介石却是错误的。这个错误,东北人民不会同意,苏联红军的广大官兵不会赞成,蒋介石呢,也不会按斯大林的意图办事,不会在美苏之间中立,而是会一头扎进美帝国主义的怀抱,坚持反苏反共的。斯大林“再三声明”的“最大的一个要求”,是蒋介石国民党“决不能让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然而,蒋介石很清楚,通过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人民,已经成了中国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如果没有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他和他的“国民政府”很快就会被中共吃掉。因此,蒋介石一再叫嚷:“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而只有取得美国的军事、经济援助,他才可能在和毛泽东及中共的角逐中取胜。所以,斯大林“再三声明”的前后,蒋介石不仅让大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打着“受降”、“遣俘”的旗号,在中国的港口登陆,替国民党军队抢占城市、铁路、要塞,而且还让大批美军和美国军事顾问团到中国,帮助指挥国民党军打内战。因此,这半步棋,不用毛泽东走,蒋介石以及美国的侵略扩张行动,会向斯大林讲清楚的。果然,不出毛泽东所料,斯大林渐渐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调整了决策。本来,根据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规定,“在日本投降以后,苏军在三个月内撤完”。这就是说,1945 年12 月3 日,应该是苏军完成撤退的日期。由于斯大林和苏联政府调整决策,并且以运送“战利品”为借口,抢运东北的工矿设备。所以一再推迟撤军日期,直到1946 年5 月3 日,苏军才撤出了东北。
现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开始了。毛泽东运筹的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首先在东北拉开了序幕。早在1948 年2 月7 日,毛泽东在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中,就明确了东北战略决战的方针。他指出:
“要预见敌人撤出东北的可能性。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
毛泽东制定的首先控制北宁路山海关、锦州段,关闭东北的大门,切断东北敌人与关内联系的“关门打狗”方案,完全符合实际。但是,时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的林彪,对于中间突破、深入要害去打敌人设防坚固的锦州有顾虑,再三提议先打长春。毛泽东耐心地,批评帮助,使林彪思想通了,遂调兵遣将,用25 万人围攻锦州,紧紧地卡住了东北的咽喉。
蒋介石急了,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1948 年10 月2 日,乘飞机到沈阳,“御驾亲征”。当晚,他召集师以上将领训话,说:“形势的发展,实在出乎吾人所料。锦州是东北的咽喉,势在必保。我此次来沈,是来救你们出去的。”在叙述了他的如意算盘后,又说:“大家一定要振奋精神。今日惟有死中求生,如此战失败,则与各位再无相见之期矣!”他说到这里,有点伤心,禁不住老泪涌出,说:“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死了没有什么,可你们还年轻,再不听我的话,一个个都让共产党把你们抓了去,后悔晚矣!”
⑥毛泽东身在西柏坡,对蒋介石的阴谋诡计,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他电示林彪,无论蒋介石耍什么鬼花招,你们都下理,只是集中兵力,求得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就在这个时候,莫斯科转来一封信。师哲打开一看,原来是国民党政府给苏联政府的一封信,主要内容是国民党政府请求苏联居中调解国共之争,要求首先停止内战。
国民党政府的信中说:国共应立即停止内争,同心协力共商国事。国家连遭战祸,决不应再起内江。当今应息事宁人,共同建国为重,决不可再次掀起内战,危害国计民生。其次,说兄弟阅墙,犹外御其侮。所以决不可同室操戈,致使两败俱伤,更令人痛心者,鹬蚌相争,使渔人得利。这样,对上有负于天,对下有负于地,我们将成为中华民族的不孝子孙,亦将遗臭万年,况且我中国人民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我们应当立即消除私恨,相互连(联)合,共商国事。解人民倒悬之苦,切不可继续内争,置生灵涂炭于不顾。如若此,既有愧于祖先,又对不起全国父老兄弟姐妹..
那封信,是用文言文写成而后译成俄文的,虽语言改变,仍然情理交融,不失文言文风,令人读了似乎可以听见哭声,看见流泪,颇有迷惑人的魅力。
师哲很快翻译成中文,交给毛泽东。
毛泽东没有看信便问:“斯大林同志和苏联政府是什么态度?”
师哲说:“斯大林没有说话。苏方只附一纸,说这封信是国民政府给苏联政府的,现将原信转给你们,供你们参考。未作任何其他说明。”⑦
一会儿,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都来了,毛泽东把那封信给他们四位书记传阅。大家看了,轻蔑地放在一边,没有表态。只有周恩来看后,淡淡地笑了笑:“一看这信,就知道是王世杰的手笔,文绉绉的。”也不屑一评。
很显然,蒋介石国民党在危急之时,想利用苏联调解,获得喘息之机,以便卷土重来。而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对此原信照转,未置可否,表现了比较慎重的态度,表现出比以往支持蒋介石国民党“统一中国”的政策有了明显的改变。这与毛泽东的上述两步半棋以及要亲赴苏联和斯大林当面会谈的电报显然有关。这是毛泽东与斯大林的第一次较量。
注释:
①②《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667―680页。③⑦师哲回忆录:《在历史巨人身边》,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366―367页。④参阅《汪东兴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152页。⑤毛泽东的这种思想由来已久,近者参阅《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1946年7月20日),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188页。⑥解力夫:《解放战争实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293―2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