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外交大臣在议院会议上声明:“对中国,只能先揍它一顿再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人强迫中国生下怪胎。
●毛泽东立志救国救民,为自己取名“子任”。
●彭德怀饱尝苦难,讨饭、砍柴、挖煤、当堤工??
1907年。秋天。
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深夜。
满天繁星眨着眼睛俯视大地,万籁俱静。
辛勤劳作一天的农民们,沿袭着几千年来的生活习惯,日没而息。
有一个少年,他没有日落而眠,而在油灯下读书。书的名字叫《盛世危言》。为了不被人发现和打扰,他把门窗都遮得严严实实,防止灯光漏出,否则,他那一心想发财的父亲就会冲进来把书夺走,再扔给他几本经书。这位爱读书的少年就是毛泽东。
他虽然没能亲身经历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所描述的一切,但已致力于了解中国并且感受到国运的衰落。
其实,中国的衰落在十四、五世纪时就开始了,直到清朝老将陈化成战死在吴淞炮台,英国人的军舰突破高墙进入黄埔江时,中国人才感受到切肤之痛。
中国社会自此改变了方向。
许多人都熟知马克思哲学中的范畴论,对其“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话更能几乎背诵。但是众多的中国人走上反抗和革命之路却更主要的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贪婪而不是别的原因。为此,毛泽东曾在1949年专门写了《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来反驳美国的白皮公告,说美国国务卿艾其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因为他认为中国所以发生革命的原因是人口太多,粮食太少,而且中国人爱斗。
实际上,资本主义的产生并不只是改变了中国,想想中国的铁路、银行、机器等源于何方便可以意识到这一点。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全世界带来意义深远的剧变,只是中国人体会到的痛苦更多更深――资本主义国家迫使中国生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怪胎。
压迫便孕育着反抗,因此西方入侵者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面对着一代又一代的反抗者。
英国的触角到处伸展,在它占领的殖民地上可以始终看到太阳,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首先是商品贸易――实际上主要是英国一国的对华贸易,在中国遇到了强烈的抵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原因而不是由于中国政府的禁止和老百姓的排外,因而英国人在对华贸易上处于入超地位而没有获取巨额利润的机会,为得到中国的茶叶、生丝和大豆等,他们不得不把大批的银元运往中国。
这种状况对追求利润的英国人来说是再糟糕不过的了,她们敦促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于是,英国派往中国的马夏尔尼使团和阿美士德使团先后到了北京。
马夏尔尼在北京呆了两个多月,其目的是通过外交方式减轻广州以外各地贸易的自由,但是在热河行宫万树园接见马氏的乾隆皇帝只把他当成来自远域异国诚心进贡的使者而拒绝了他的所有其他要求。
阿美士德使团再赴北京,他的结果比马戛尔尼更惨。嘉庆皇帝因阿美士德拒绝见他时行跪叩之礼而震惊,将他即日遣回。
英国依然无法达到目的。
令他们高兴的是他们终于有了机会,就在使团赴京前后,鸦片――一种麻醉毒品对改变英方在商品贸易中的不利地位越来越显效果。它不仅换走了中国的大量白银(鸦片战争前22年中国共出超白银5539万两),而且摧残着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吸食者越来越多,流入量越来越大。
清政府也看到了鸦片给中国带来的祸害。1729年,雍正发布中国的第一道禁烟令。1821年,道光皇帝再次严厉重申禁烟令,均因鸦片的巨额利润和多方得益而收效甚微,甚至越禁越多。当道光下决心起用主张严禁鸦片的林则徐赴广州禁烟后,英国以此为借口派出了远航舰队。
仅仅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英国就派出军队到遥远的东方对比它的版图大39倍的中国开战。
确实,中国创造过文明,拥有过灿烂,但从理性说,它不是唯一的文明,也不是永久的灿烂。
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给中国带来震动世界的礼物:四大发明,长城,大运河,众多的人口等。然而,在西方工业文明创造的超越个体和群体力量的机器、炮舰和新思想新文化出现在中国沿海的时候,古老的中国失去了抵抗力。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性已被历史学者们提到很高的程度,毫无疑问,它是中国社会的转折点。但在当时,中国的普通百姓并没有感到震动性影响,就连眼光先进的文人们也因沉浸在乾嘉以来的论古考据之中,“束发就学,皓首穷经”而视而不见变化,趋而避之国难。
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动荡却愈来愈明显,它终于警醒了一批主张今文经学的人,如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姚莹、包世臣、黄爵滋、徐宝善等。他们被认为是地主阶级中主张变革的思想家,也是当时掌握真理的少数派。除林则徐为封疆大吏外,这些人都没有显赫的政治地位,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大谈治国之道。他们承认清政府在君臣关系、上下关系、中外关系中存在的弊病,反对当权者沿用旧的治国之术,要求改变政策和学习外国。尤其是聪明敏锐的龚自珍,言语生动,笔锋犀利,他写的《己亥杂诗》仍为现在的人们熟悉:“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他不愿再像热衷于考据的前辈们那样远避现实,厚古薄今,呼吁同行们勿再“避席未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他还在《古今钓沉论》中巧妙地抨击现实和王权,指责能干的皇帝建国后往往以一人之力而仇天下之士,一人为纲万夫为柔而不尊众人所愿。他警告人们世风动荡,已是秋风将至,日薄西山。总之,他们都力求证明眼前的清朝是“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要倒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
继承他们事业的人究竟是洋务派还是改良派?不论如何,启蒙者们的主张已经变成实际行动,并且扩展了内容的覆盖面:19世纪60年代,西方的机器开始在中国运转。不久,首批赴资本主义国家的留学者回到中国,他们和国内受西方思潮影响的人一起要求在中国发展商业,改变皇帝专制和实现君主立宪等。
实际上,中国人挽救祖国的热情是在英法联合对中国的第二次打击后积聚起来的。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使英国打开中国大门一条缝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才得以进入中国。不过,英国人确实为它的5000名士兵在中国轻而易举的胜利而欣喜若狂。璞鼎查――在汉华丽号军舰上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的英方代表回国后说:整个兰开夏工厂的所有产品都不及中国一省的日常需要。所以,雄心勃勃的商人们运来了大量的钢琴、刀叉、织绒帽等。结果他们大赔其本,中国人不需要这些,确切地说,他们没有这种购买能力。
马克思说:1842年的条约对促进英国的对华贸易丝毫没起作用。
英国要想走入中国,必须扫除三大障碍,清政府对英依然采取的对抗状态、中国百姓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坚固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1856年,中西方第二次交锋,法国帮助了英国,清朝再次吞尝失败之苦。
更重要的是,英国人在中国找到了谅解者和朋友,清朝重臣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