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sbj058
sbj058
sbj058
sbj058
sbj058



访高菊村――毛泽东和韶山“情结”






  高菊村,1936年生,湖南泪罗人。自1965年起一直在韶山工作,曾任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现任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副局长、湖南中共党史学副会长、湖南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主编的著作有:《青年毛泽东》、《韶山吟――古今名人墨客咏韶山》、 《风景名胜・韶山》、《毛译东故土家族探秘》等。

  韶山因毛泽东而闻名,还是韶山养育了毛泽东?恐怕不是一两句活能说清的。湖南人说,韶山出了个毛泽东,陕北人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我们还是借用高菊村的话:毛泽东――韶山,日月同辉!这篇访谈录是我们趁高菊村来京出差的机会采访到的。

  韶山给了毛泽东很多

  访问人:毛泽东生于韶山,长于韶山,但他不仅仅属于韶山,而属于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说,又属于世界。韶山因为他的出现而闻名中外,走向繁荣。那么韶山曾给了他什么?

  高菊村:韶山给他的东西很多,对他的影响深远。可以说,没有韶山昔日的影响,就没有今天的毛泽东,他在韶山的经历,关系到他的一生。他在这里诞生,从这里启程;他的思想、个性、人格,在这里奠定根基,起源发迹。

  访问人:请说说少年毛泽东的思想、性格的问题。

  高菊村: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在韶山度过, 1910年秋快满17岁才离开。对于他这段历史情况和故事,已有许多宣传介绍,然而对他当时的思想性格,却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我也是近几年来才注意到它。我认为,少年毛泽东的思想、性格的根本内核是:思想上,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立志救国救民;性格上,刻苦追求,奋发上进,从不屈辱盲从――这便是独立思考、勇敢抗争。

  访问人:他当时这种思想、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高菊村:这就离不开社会环境,韶山的人和事。具体说来有6个方面。

  第一,外祖母家。我先讲这个,人们也许会感到意外和奇怪;但殊不知这正是毛泽东经历中的第一个特点和优点。毛泽东出生时,父亲毛顺生仍是贫穷潦倒;母亲文氏,娘家湘乡唐家■ (今后韶山市),虔诚信佛,生育不顺,头两胎夭折。毛泽东出世后,父母深感生活无奈,尤恐先例重演,故此,毛顺生外出当兵,文氏抱毛泽东回娘家寄养,直到毛泽东8岁才接了回来。当时文家已是四世同堂、40余口的大家庭,又属小康之家,书香门第,更有优良的家风。这家风一是坚韧不拔、勤劳精细的治家作风:二是行善好施、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纯朴的心,真诚相处,温顺和谐。毛泽东的外祖母、母亲和童年毛泽东深受这文氏家风之影响。同时,毛泽东在文家七、八年,颇受长辈爱护、器重,加之他聪明可爱,被人视为宝贝。舅舅在家办私塾,经常带他在身边,他成了一个特殊的“旁听生”,所受的教益比正式生还多。优越的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常使毛泽东称心如意,乐而无忧,难免产生某种优越感。他在同辈或同龄孩子中,往往不是被羡慕,便是遭妒嫉,也难免时有口角和“纠纷”。这一切,不能不影响到他思想性格的发展,使毛泽东得到最初的锻炼。

  这个情节说明:毛泽东在受父亲、毛家、毛氏家族影响之前,先接受了母亲、文家的影响,在学会恨之前,先学会了爱,在认识假恶丑之前,先认识了真善美,在产生忧患意识之前,先有了乐观向上。唐家■的生活,使他获得了对人生的重要的第一印象,获得了日后反抗活动的初始依据和初始动力,萌生了最为朴素的善恶观、从而为他回到韶山冲以后,不断地与父亲、族长抗争,打下了根基。

  访问人:这个情况的确很特别,也鲜为人知,但又重要。请说第二个方面。

  高菊村:第二,父亲母亲。母亲文氏,上面已经提到,她的优良品德及对毛泽东的影响,已广为人知。她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一生勤俭、善良、无私、大度,对人怜悯、同情,对毛泽东的影响特大,毛泽东对母亲十分孝顺、敬重。这些都不多说了。在这里我要借此机会,对毛父顺生及其给予毛泽东之影响,多说几句。

  我认为,过去人们对毛顺生的了解是很肤浅而片面的,宣传也是不很公道、客观的。对他过分苛贬,失于偏颇。他固然有专制、自私和对人刻薄、粗暴的消极一面,但这是次要的一面。他更有勤劳、节俭、精明、能干的积极一面,也是主要的一面。这一面还包括他的强悍、武勇、坚韧不屈的性格,无畏、果敢的胆量气魄,奋发进取、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他的商品经济意识和经商发家之道。而这些对当时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来说,真是难能可贵!又恰恰是这些,对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的身上始终可见毛顺生的影子。

  即使毛顺生的消极一面,也给毛泽东带来了积极的反响。少年毛泽东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文家、母亲对比毛家、父亲,以前者的乐善好施对比后者的刻薄自私,以文家的自由活泼对比毛家的专制压抑,这,正是整个少年时期毛泽东父子间充满火药味的基因。文氏对丈夫只有温顺,而毛泽东对父亲的弱点却是坚决地抵制和斗争;毛泽东的抗争虽未也不能克服父亲的阴暗面,但使自己得到了难得的磨而。

  所以我说,少年毛泽东正是在父母的交互溶磨中塑造出来的:父亲给他以棱角,母亲给他以光环,他既扬弃了父亲的自私、刻薄,又保留了父亲的坚强、勇敢;他既接受了母亲的善良、无私,又抛弃了母亲的逆来顺受。他是阳刚、阴柔兼备的伟人!

  访问人:你的观点值得重视。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的父亲,成为研究工作者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看来我们应该为毛父“恢复名誉”。还有影响毛泽东的第三个方面呢?

  高菊村:第三,毛氏家族。毛姓源于周文王第8子:“郑”,史称“毛伯郑”。毛氏家族历尽沧桑,由中原到江浙,再到江西,明洪武年间,毛太华及其子,从江西经云南到湖南湘乡,最后定居韶山,开韶山毛氏家族之先河,自大华公到毛泽东计20代。这个家族,系韶山最大的家族,组织、制度非常严密,严然是个“小王国”。它的总词堂――“毛氏宗祠”,分词堂――几个“公祠”,有如“宫殿”;它的历修族谱,类似“宪法”,族谱所载《家规》、《家训》、《家戒》、《家劝》等,如同法规、法令。这些虽然基本属于封建的东西,但是也有其精华。如规定:敬养父母,友爱兄弟,严于教子,婚丧喜庆不骄奢,不溺女婴,体恤孤儿寡妇,和睦乡邻等;严戒:游荡,赌博,偷盗,酗酒,迷信风水、强占他人财产等;劝行:培植心田,品行端正,奋志芳窗,勤劳务本,等等。这些,多少体现了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和社会公德,曾为少年毛泽东所吸收和效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和韶山的毛氏家族,在历史上出了不少的名人,如毛遂、毛亨、毛苌、毛延寿、毛贵、毛伯温、毛晋、毛奇龄、毛有庆、毛正明、毛恩毅等。毛尔达、毛彝生、毛兰芳等在主持修族谱时,不仅对他们都有所载入,而且把韶山的风景和神话、传说写了进去,并配上诗词或骄文,致使本属正儿八经的儒书,染上了难得的文艺色彩和浪漫气息。于是,这本毛氏子孙必读之书,毛泽东更为喜读,并受益匪浅,1959年6月回韶时,还点名要看。

  访问人:毛泽东当年看过的族谱还在吗?毛氏家族共修过几次族谱?

  高菊村:韶山毛氏家族共修过4次族谱,毛泽东1959年看的是四修(1941年)。这些族谱都已珍存。

  第四,蒙馆塾师。毛泽东1959年回韶山祭拜父母坟墓后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人民,老师、朋友也。这老师,也包括了他的蒙馆――私塾老师。所以,他那次请父老乡亲吃饭。就请了当年的塾师,并一一敬酒。当敬到塾师毛字居(堂兄)时,毛字居激动他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即席作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少年毛泽东在韶山,读过6年私塾,换过7个塾址和6位塾师。

  访问人:真是“打游击”一样!为什么换得如此频繁?6位塾师中哪位对毛泽东影响最大?

  高菊村:应该说,每个私塾、每位塾师都曾使毛泽东获得益处,如文化基础,历史知识,还有古文写作和书法。他熟读先生点教的“四书”、“五经”,但他不喜欢经书,爱看中国古典小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但强烈的求知欲望远远难以满足。同时,他很不满意当时的学制和教学方式。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最好的、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塾师,就是毛麓钟。麓钟先生世居东茅塘(毛泽东祖居地),是毛泽东的堂怕父,“韶山冲唯一的秀才”。他才高学斗,品德高尚。他曾游幕江浙,目睹中日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创伤,深知清廷之不可救药,乃愤而归乡,在自己家里续办“面山楼”私塾,决心造就下一代,以资救国救民。因此,他办学的方式与前辈迥异,吸收了若干新学成分,将亲身经历的“国耻”引入教学内容,以励学生为国读书。毛泽东于1910年上半年在其门下就读,使他眼界大开,爱国爱民意识更浓,其收获超过了以前的几年。还有一位,虽然不是毛泽东的正式塾师,但给毛泽东的影响不亚于毛麓钟,那就是李漱清先生。他家住毛泽东家以北三、四里处,比毛泽东大 21岁,早期在外地进的是新学堂,思想激进,回乡后大谈维新变法,以拯救中国,主张废除祠堂、庙宇,建立新学,培养救国人才。毛泽东十分钦佩,经常趋前请教,结为忘年之交,并从他那里第一次听到了维新救国的道理,读了不少维新变法的书刊。这时,毛泽东不但有了爱国主义、民本思想的萌芽,而且有了救国救民方法的启蒙。

  访问人:中共韶山支部首批党员、5位烈士之一李耿侯,是不是就是他的儿子?

  高菊村:是的。李漱清帮助毛泽东走出了韶山, 15年后,毛泽东又引导李漱清的儿子走向了革命的道路,培养其成为韶山农运的领导骨干。这也是“毛泽东与韶山”辩证关系的一个逻辑反映。下面。我继续谈韶山对毛泽东的影响。

  第五,乡土文化。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的特殊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在韶山的具体体现,内容极为丰富而典型,并为本地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少年毛泽东正是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度过,受其影响殊深。例如说“儒”和“佛”,在韶山均颇盛行,少年毛泽东既受影响,又有扬弃,充满着矛盾、复杂情况。因我有专著和专文,在此就不说了。第六,阶级斗争。这可说是毛泽东与韶山关系中的一根红线。韶山的社会状况和阶级斗争,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具体的表现,对少年毛泽东思想性格的初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个带实质性的问题。因为它比较广为人知,我就点到为止吧!访问人:不,有两个问题还得请说说。一是毛泽东少年时期韶山的土地占有情况;二是哪一两件阶级斗争的事实对当时的毛泽东影响最深?

  高菊村:毛泽东少年时期韶山各阶级的土地占有情况暂无资料可查,但在解放前:仅占人口6.5%的地主、富农,却占去土地60%。而占人口71%的贫雇农,仅占土地5.8%。韶山最大的官僚地主成涤泉的弟弟和儿子6人,共有良田1万余亩,占了韶山水田面积1/7。

  解放前,韶山冲有 70%以上的贫苦农民靠讨米、做工为生。迫于生活,19世纪末、 20世纪初,韶山人民多次掀起自发的反抗斗争。对少年毛泽东影响最大的是1910年上半年的长沙“饥民暴动”、韶山内外闹“平祟”、“吃大户”的运动。毛泽东不仅耳闻目睹这些斗争实际,而且还亲身参加了与封建地主兼族长毛鸿宾的斗争,加之一些带爱国色彩新书报刊的启迪;毛泽东的思想触动很大。他后来回忆说:这些事给我“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有的事“影响了我的一生”。从这时起,我“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深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而忧虑,为人民的痛苦而不安。我认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救国救民”是自己的“天职”。“所以我说,毛泽东思想、性格之基牢牢奠在韶山,毛泽东之根深深植在韶山。

  毛泽东对韶山的馈给

  访问人:韶山既然对毛泽东有这么大的恩赐,那么毛泽东对韶山有何反馈?

  高菊村:说到反馈,我想讲三点:一是毛泽东把自己的整个精力和全家6位亲人的宝贵生命,献给了包括父老乡亲在内的全国人民;二是对韶山和韶山人民感情深厚;三是对亲属、亲戚、同宗、同学、同乡关怀备至,要求严格。三者概括起来: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培养了“韶山精神”。

  关于第一点,众所周知;关于第二点,表现有三:

  其一,多次回韶山。1910年秋到1918年夏,毛泽东在外地求学期间回去的次数很多,之后也不少,最主要有: 1921年春回来教育全家亲人干革命, 1925年2―8月在韶山领导开展农民运动, 1927年初考察韶山农运,还有解放后1959年和1966年两次回韶山。

  其二,书信频传。迄今为止,我们发现和掌握的毛泽东在各个时期给韶山和有关人士的信件达80余封,其中有不少封已被收入《毛泽东书信选集》;随书信或托人向亲人、老师、同学、朋友赠款的不下30次。

  其三,邀人上京。在解放后,毛泽东邀集或同意去北京见面的乡亲达60人次,他把他们请到自己的住处,同席共餐,连夜叙旧,调查了解情况,临别时还要赠送些生活用品。毛泽东所赠送的这些钱物,都是从自己稿费中开支的。

  访问人:韶山是否有人凭借与毛泽东的关系享受特权的?

  高菊村:韶山毛泽东的亲属、亲戚等因毛泽东的关系,被引导参加革命并作出牺牲的有,而且不少;但凭借毛泽东的关系捞到特殊权益者一个也没有。毛泽东对亲人、乡亲的关怀、爱护是深沉的,也是全面的,但主要是政治思想上的关心爱护,对他们的要求极为严格。他曾在致文表兄的信中写道:“我为全社会出一些力,是把我十分敬爱的外祖父家及我家乡一切穷苦人包括在内的;我眷念我外祖父家诸兄弟子侄,及一切穷苦同乡。”在给当地组织的信中又写道:我外祖父家的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任何人都“不应特殊”。“他们是劳动人民,又是我的亲戚,我是爱他们的”,正“因为我爱他们,我希望他们进步”,“完全和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

  访问人:难道韶山在物质上,也没有因为毛泽东而得什么特别的好处吗?

  高菊村:这种特别的好处,不能说没有。例如:因为是毛泽东的家乡,上面在经费、物资分配上适当照顾点,外地支援和优待点,这是有的。尤其是在“文革”期间,这里送拖拉机,那里送卡车,还由红卫兵倡议,经中央批准,修建了一段 (22公里长)通往韶山的铁路。

  访问人:当时毛泽东知道同意吗?

  高菊村:毛泽东在1966年冬开始修筑时是不知道的,是由周恩来批准同意的; 1967年通车前夕才知道,并不同意选在他生日那天 (12月26日)举行通车典礼。你们提问这个事使我联想到另几件事,即公路、故居和“自力更生”指示问题。50―60年代,湖南和湘潭党政组织决定修路,将湘潭――韶山公路改直加宽,毛泽东知道后,不同意这样做,直到去年至今年才完全实现。解放初,省市决定给毛泽东重建旧居,一切准备就绪,毛泽东知道了,勒令停工,不准兴建; 1959年回来时,又有人请示他要不要把旧居修理一下,他回答:不要花钱,最好让地方上的人去住,房子无人住容易坏。现在,故居红匾为小平同志题写,基本上保持了原貌。“自力更生”指示事,发生在70年代初。当时有人请求国家直接资助韶山・生产建设,毛泽东知道后指示:韶山应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应由国家直接拨款。

  访问人:我们还是回到精神方面来。你前面提到“韶山精神”,请问:什么叫“韶山精神”?它与毛泽东有何关系?

  高菊村: 1991年3月11日至12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韶山。他在参观过程中,曾3次高声背诵1959年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当他诵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句时,情绪尤为激昂。指出:这就是“韶山精神”。韶山精神就是“奋斗,牺牲,奉献,进取”。并挥笔题词:“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至于它与毛泽东的关系,可以说,韶山精神是韶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韶山148位烈士用鲜血凝成的,也是毛泽东的直接作用和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结果。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半个多世纪以来,韶山党政组织和人民,坚持、发扬韶山精神,为中国的革命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建设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是近10余年来,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使韶山精神得到了大弘扬。

  斯人已去,今日韶山

  访问人:毛泽东已去世快17年,今年又是他诞辰100周年,现在的韶山怎么样?

  高菊村:现在的韶山,真可谓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来韶观众日益增多。

  访问人:据说,韶山观众曾有过大起大落,对吗?

  高菊村:对。自毛泽东故居1950年开放以来,共接待近3000万观众,其中外宾、华侨、同胞16万人。 3 万,这是个充满起伏、波浪的历000年累计数。 1965年20万, 1966年剧增至290万; 1978年遽然下降至70万, 1980年猛跌到23万; 1981年开始回升,至1989年65万, 1990年91万, 1991年105万, 1992年108万。

  访问人:有人说,韶山年观众数如同“政治寒暑表”,你同意吗?

  高菊村:如果加以认真思索,这个比拟不无道理。

  访问人:现在韶山观众通过参观,反映最强烈的是什么?

  高菊村:现在,韶山每天有数以千计的观众、游人。一般来说,他们通过参观、游览,反映最强烈的有三点:

  第一是毛泽东的清正廉洁、无私奉献。许多观众含着热泪参观纪念馆“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家庭”展览和“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丰泽园故居复原陈列”。人们深为毛泽东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精神所感动。一位年过8旬的党外民主人士在留言簿上挥毫:“党风在此,风范犹存!”

  第二是正在兴建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项目。由中共湖南省委决定、经中央同意的永久性纪念项目有:毛泽东铜像、毛泽东诗词碑林、毛泽东文物馆、毛泽东图书馆。此外,还有“毛氏宗祠复原陈列暨毛泽东家世展览”和韶山烈士陵园。人们看到那紧张、热闹的施工场面,无不从内心高兴,认为:毛泽东值得永远纪念,毛泽东思想应该长期坚持和发展!人们自动捐献赞助的真不少!

  第三是韶山的巨大发展变化。许多观众多次到韶山。他们看到现在的韶山,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很自然地认定: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缩影,这是坚持贯彻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硕果。

  韶山人看毛泽东

  访问人:我们这次交谈得很好。谢谢您的合作。最后还有个问题:韶山人民对毛泽东是怎样看的?

  高菊村:我虽不是韶山籍人,但我在韶山工作了28年,深知韶山人民的心情。他们认为:毛泽东的确是人不是神,但毕竟是一代伟人,是我党历史上最感人、最全面的杰出领袖!随着历史的流逝,人们将会越来越认识到他的伟大!毛泽东――韶山,日月同辉!

  1993年4月9日于北京中毛家湾
sbj058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