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xqx160
xqx160
xqx160
xqx160
xqx160



决战决胜决乾坤 妙手妙笔妙文章






  翻开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纵横八千里,象辽沈、淮海、平律这样大规模的战略决战,是从未有过的。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面上,几百万军队进行会战,如此复杂,如此激烈,也为中外古今少见。若把这一战略决战比作一篇宏伟壮丽、光照千古的文章,那么,象作为军事家的毛泽东这样,在六亿神州这片大地上,以如此高超纯熟的艺术才能,生花的妙笔,书写出如此丰富多彩、奥妙神奇的妙文,也该是亘古未有的大手笔。

  1946年7月,独夫民贼蒋介石,自侍手里有四百万军队,又完成了进攻解放区的“充分”准备,接收了一百万日本侵略军的全部武装,再有美帝国主义军事、财政上的巨大援助,而解放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客观条件下却占“劣势”,所以,蒋介石就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完全不顾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和平建国的愿望,撕毁了1946年1月间经过四十三天艰苦的重庆谈判而签订的国共两党的停战协定和各党派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悍然挑起内战,又把中国人民投入血泊中。

  但是战争自有它自己的规律,绝不依蒋的如意算盘而转移。蒋介石的军事力量的优势,美帝国主义的援助,解放区的困难,都不过是暂时的现象,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蒋介石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

  所以,战争到了1947年的下半年,仅仅一年,便出现了转折点。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派的反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覆灭的道路,推进了自己的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胜利的道路。

  到1948年6月,解放战争就完全出现了新局面:军事上,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每况愈下,总军力由四百三十万人下降到三百六十五万人,其中能作战的一百七十余万人,被我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分割在西北、中原、华北、东北、华东五个孤立的战场上。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却在战争中艰难而迅速地成长,由一百二十万人增加到二百八十余万人,军事、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愈战愈强,一年多消灭了敌军一百多万人,并依靠蒋介石这个优秀的运输大队长,不断武装自己,无论内线作战,还是外线作战,都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战斗力。不但能打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且能打攻城略地的大规模的阵地战,并且已经创造了四平、石家庄这样攻坚战的样板。事实表明,战争的主动权已完全操在我们的手里。眼下这篇文章如何做,就看毛泽东这位妙手的生花之笔了。

  这里有段插叙,值得一提。

  1945 年日本投降,1946 年蒋介石反动派便挑起内战。在延安的一个下午,毛泽东到河边散步,正好遇到美国友人马海德和夫人苏菲。老友相见,非常亲切,便坐在河边的石头上促膝谈心。马海德问哈尔滨能否保住,毛泽东说:美国帮助蒋介石运兵凡十万到东北,要占领所有大城市和交通要道,我们也准备让给他,他暂时处于优势。让蒋介石高兴一点,将来消灭他也更容易些。马海德还问:蒋介石一共有多少军队?毛泽东说:他号称五百万军队,实际上真正能打仗的只有三百万左右。他如果往东北运去一百万,还有二百万,分布在全国各地。到那时候,蒋介石就没有后方了,他就会发现,他的未日来临了。他想挽救败局也来不及了。这使马悔德非常感动,连声说:毛主席看问题,总是看得很远呀。战争的胜利,一定是中共的。

  历史正是按毛泽东的预言前进的。到了1948年下半年,毛泽东的预言,就全部实现了!

  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就象写一篇精妙绝伦的散文,内容复杂,变化多端,首先需要确定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了主题,材料的取舍,布局谋篇,承转关锁,方法的运用等等,也就易于解决了。

  当时面临的形势是:十年内战,八年抗战,又打内战,人民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军事上也有了这种可能,在力量对比上敌人形式上仍占优势的情况下,发展我们节节胜利的形势,组织力量,向敌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已完全可能。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敢于攻击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敢于同敌人强大的机动兵团作战,敢于打我军从未打过的大仗、恶仗,审时度势,当机立断,作出了英明的决策,即这篇雄丈的主题:决战!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这一战略决策,妙在抓住时机上,早则不成熟,晚则时不我待。正如1949年10月30日美国纽约《先躯论坛报》的一篇社论中所说:“满洲的丧失是不可避免的,在撤退问题上唯一严重的错误,就是择时不当。”从反面证明毛泽东扑捉战机的无比英明和果断。

  主题确定了,文章如何做?话要一句一句他说,文章要一段一段地写,即使有挥笔而就的才能,也无不如此。尤其困难的是开头一段。因为战略决战阶段的斗争,最激烈,最复杂,也最易变化,瞬息万端。也象一盘棋,一着投错,满盘皆输;一步妙棋,也可使满盘皆活。真是一笔九鼎,一子千钩啊!所以,战略决战之始,首战哪里,就成了决战的方向问题了。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内战,毛泽东就说:“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这是指战略上说的。真要打败他,策略上需要一仗一仗地打,而且不得有半点疏忽,尤其全国各个战场的形势,都不同程度地有利于人民解放军,但眼前的决战,第一个战役由何处打起?这就需要“知已知彼”了。毛泽东讲得就更透彻更鲜明了:“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的侦察、思索、判断、决心、部署是怎样的呢?

  东北战场为卫立煌集团,五十五万余人,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地区,通过北宁线锦、榆段与关内水陆联系;华北战场为傅作义集团,六十余万人,分布于平绥线上的归绥、张家口,以及北宁线上的北平、天津、唐山、山海关等地,塘沽港是他们的补给线;太原的军伐阎锡山已被我解放军团团围住,已成瓮中之鳖;华东战场是刘峙集团,六十余万人,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连云港,西至商丘的陇海线,以及南至蚌埠的津浦线上,企图阻止我大军南下;中原战场为自崇禧集团,七十五万余人,分布于平汉线南段,以及以武汉为中心的地区;西北战场为胡宗南集团,三十余万人,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手下败将,被牵制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隅。这五个集团已被我战略包围分割,处于完全孤立的状态。

  这篇自古以来规模最大的战略决战的雄文,根据敌人这五个集团的特点及其分布状况,确定为三大战区,共分三大段:

  1948年9月12日至1948年11月2日,进行了辽沈战役,歼敌四十七万余人,完全解放东北;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进行了淮海战役,歼敌五十五万五千人,使解放长江以北,已成定局;

  1948年12月上旬至1949年1月31日,进行了平津战役,歼敌五十二万余人,全部解放了长江以北,并为渡江,解放全中国,建都北京,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这位文章大家,运用一技妙笔,所写的这篇妙文,真是处处生花,处处生辉,其艺术境界,实在是妙不可言,纵使唐宋八大家再世,也哪里能比得上一二?

  首先,在军事力量对比上敌人表面仍处优势的情况下,作出进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就气势豪放,声威夺人,大有排山倒海、不战而胜的气势。其无产阶级战略家的胆略,已为世瞠目。

  以下仅就几处妙笔,与大家共赏析。

  妙笔之一,是首战东北。从政治上看,东北解放区已占97%,

  实力较强,军事上占绝对优势;而敌人孤立分散,态势突出,地区狭小,补给困难。另外敌人曾有“撤退东北,巩固华北,确保华中”的计划,但蒋介石优柔寡断,举棋不定。首战东北,完全符合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如“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等等。在战役上完全有了战必胜的把握。先打东北,也使蒋介石“撤退东北,巩固华北,确保华中”的梦想成为泡影,同时还避免了我先打华;北,则会两面受敌的被动局面,真是扬己之长,击敌之短,一石三鸟的妙着。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这一战略方向的确定,是何等的英明!其宏图大略,全局在胸,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是何等的惊人!

  妙笔之二,是进行东北战役,绝不先打长春,中敌人牵制我军的好计,而是先打锦州。打下锦州,满盘皆活,所以,毛泽东在1948年9月7日给林彪、罗荣桓的电报中说:“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10月10日,毛泽东又电令林彪、罗荣桓:“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锦州战役的胜利,完全证明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因锦、榆、唐一线敌人互相孤立,遂使打锦州的攻坚战成为确实可靠。打锦州是击敌要害,所以锦州打响,蒋介石便急忙飞抵沈阳,坐阵督战,甚至锦州已被我解放,蒋介石还下死命令,让廖耀湘夺回锦州。正因为如此,使我“打其必援”的战术又得以实现。攻占锦州,歼敌十万,攻坚打媛,又歼敌十万,卫立煌集团就成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囊中之物,我军关门打狗的态势遂成;解放锦州也成了逼长春之敌一部起义、大部投降、我一举解放沈阳的伏笔。

  妙笔之三,辽沈战役于1948年9月12日打响之前,在9月7日给林彪、罗荣桓的电报中说:“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而另一方面却命令华东我军避免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并且明确具体地指示,即使歼灭敌人,也不要超过一两个整编师。

  这一笔妙在,既可以使蒋介石继续做他的盘踞东北的梦,又可以促使蒋介石“撤退东北,巩固华北,确保华中”的计划继续“优柔”下去,直至卫立煌集团的覆灭。如果华东我军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势必促使蒋介石下撤退东北的决心,真的如此,毛泽东把卫立煌集团封闭在东北加以各个消灭的构想就不能实现,同时必然使华东敌军得到增援,这样,反倒增加了我们战略决战的困难,从而使整个决战的战局受到影响。历史的发展,确实证明了这一战役决断,不愧是惊世骇俗之笔!

  全歼东北之敌卫立煌集团,完全解放东北之后,毛泽东又运用“兵贵神速”、“出敌不意”的原则,接着命令东北我军,不待休整,便秘密入关,可以看作这篇妙文的过渡段。这一军事行动如此神秘,如此迅疾,妙在会同华北我军完成了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但是,毛泽东又命令东北野战军或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

  妙笔之四,是东北战役还在激烈地进行中,毛泽东便部署了淮海战役,并把这一战役分作三个阶段,而第一阶段的重心,就妙在确定“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等地上。因为淮海战场,蒋匪军六十余万人,若加上以后增援的一个兵团及其他部队,共八十余万人,取“一点两线,重兵密集”的态势,妄图以其精锐部队为核心,兵力靠拢,猖集一团,让我“吃不悼,啃不烂,歼不了”,并互相策应,守住中原,屏障南京。所以,要战胜他们,必须先行分割包围,使其不能机动灵活,互相迅速增援。所以,毛泽东的战役部署为:以优势兵力,即我以二个纵队消灭敌一个师的比例,以六至七个纵队围歼黄伯韬兵团;而以五至六个纵队实行分割、阻援打援,牵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使其不敢舍命东援等。

  歼灭了黄伯韬兵团,首先断刘峙一臂,使其成了独臂将军;而使我山东、苏北解放区联成一片;还切断了敌人的海上通道,形成包围徐州、兵临淮海的态势,刘峙集团陷于四面被围,孤立无援,又无路可逃的绝境。

  此后,我军稍松了松套在刘峙脖子上的绞索,缓歼杜聿明,稳住了东北、华北敌军,待东北战役全歼敌人,彻底胜利之后,才紧接着完成了第二、第三阶段的作战任务:歼灭了黄维兵团和刘峙亲自指挥的杜幸明集团,又取得了中原决战的伟大胜利。从而使蒋介石“力争华北,坚守中原,经营华南”的幻想彻底破灭,经营了二十多年的蒋家王朝已是大厦将倾,土崩瓦解,气数已尽了。

  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是何等的灵活!

  毛泽东的辩证思想是何等的完美!

  妙笔之五,是淮海战役鏖战正急的时候,毛泽东电令太原前线的徐向前、周士第,不要急于攻歼太原之敌,待到东北战役完全胜利,大军入关,淮海战役也已胜利,平津战役业已打响,再对太原之敌实施最后歼灭。这样做的妙处在于,既可以确保淮海战场之敌孤立无援,被我从容歼灭,又可稳住北平之敌,不致从海上逃掉或西窜,以增加我军日后消灭他们的困难。这是作战中战术上的策应,却是做文章中的细节,对于表现主题是何等的巧妙和不可缺少。

  妙笔之六,是和平解放北平。淮海战役虽还在进行,但敌人被歼灭,我军稳操胜券,已成定局,所以北平之敌傅作义已成惊弓之鸟。傅作义六十多万军队便企图由海上逃走,或西窜绥远。但没等傅作义惊魂稍定,毛泽东便命令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与华北聂荣臻兵团配合,以神速的动作,将敌人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塘沽五个地区,使敌人既不能从海上逃走,又不能西窜绥远,完全处于收不拢、逃不掉的绝境。在完成这一战役包围之前,甚至被围于张家口、新保安之敌,以及杨罗耿兵团所包围的敌三个师,都不先行消灭。淮海战场,也暂缓歼灭杜幸明残部。待我从容布阵完毕,再逐一歼灭。

  1948年12月22日,围歼新保安之敌;24日攻歼张家口之敌;1949年1月11日,攻歼天津之敌,活捉顽抗的陈长捷,至此,华北之敌被我强大的人民解放军斩头去尾,分段歼灭。遂使北平二十万守军被团团围住,陷于毛泽东布下的天罗地网之中,在我强大的政治攻势之下,傅作义便率部起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遂和平解放。

  毛泽东象一位艺术高超的设计师,成竹在胸,精密设计,彼此呼应,左右逢源,真达到妙不可言的境界。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战略决战这篇雄文已基本作成,不过还有两个插曲也非常精彩,很值得一提。

  一是,当辽沈战役刚开始的时候,我军得到消息,说傅作义的部队已经从北平、保定出发南进,扬言要夺回早已被我军解放的石家庄市,并妄图偷袭我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西柏坡。而我军在北平至石家庄之间,又无主力部署,所以情势十分危急。因而周恩来副主席作了如下部署:西柏坡的警卫部队,加紧训练,刺杀投弹,准备迎击敌人。若敌人敢于进犯,便坚决抵抗,掩护党中央、毛泽东安全转移,中央机关也做好了转移准备,当地农民也加紧秋收秋种、藏粮,准备转移。

  毛泽东为了从精神上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便于1948年10月31日,亲自写了一篇新华社述评,公开警告敌人:我们已经作好了充分准备,你来对你没好处,你还是老实一点好。述评中还说:这里发生一个问题,你们究竟还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这样空虚,只有一个青年军二○八师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绥东段也只稀稀拉拉几个兵了;总之蒋介石的整个北方战线,傅作义的整个系统,大概也有几个月就要完蛋了,还在那里做什么石家庄的梦!

  毛泽东在赞扬了玲的一首词中曾说:“纤笔一技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毛泽东用的不是纤笔,而是如椽巨笔,又顶多少精兵呢?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大概就难以计算了吧。

  述评一播,果真灵验。敌人象《空城计》里的司马懿一样,退兵了,而且很快,也算得上“兵贵神速”,他们逃回保定、北平等地。不久,保定敌军也龟缩到北平。

  瞧,一技多么名副其实的力敌千军万马的妙笔!

  二是,在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天津又获得解放,傅作义的二十万大军,便处于我人民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真是有天大神通,也插翅难飞。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强大的政治攻势之下,傅作义一与我党派遣的中央军委副参谋长叶剑英,举行了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基于爱祖国、爱民族的热忱,以保护北平二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古都文物为重,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

  但在和谈条件尚未全部执行的时候,傅作义将军却请求要亲自拜见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中央首长。

  在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同意之后,傅作义和邓宝珊将军便飞抵石家庄,受到军委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的迎接,并陪同乘吉普到达西柏坡,受到周恩来的热烈欢迎。周恩来肯定了傅作义的爱国行动,避免了一场灾难性的战争,是位爱国将领,并勉励他继续与我党合作,欢迎他参加后来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使傅作义极为感动。

  接着受到毛泽东和朱德的接见。

  接见时,傅作义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第一句便说:“我有罪!”毛泽东却赞扬他说:“谢谢你,你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是永远也不会忘掉你的。”还勉励他说:你是功大于过。和平解决北平最好,你带了好头,立了个大功。将来你们都是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了。还勉励他将来当个水利部长,更好地发挥作用。还给他讲了国内的军事、政治形势。傅作义极为激动,表示要“无条件地服从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决定,叫我做任何工作,我都保证把工作做好。在我有生之年,做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也好弥补我过去的过错。”

  他是狐疑而来,感激而去。

  以后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得到完全、顺利的执行,还协助我党和平解放了绥远;直到解放之后,他任许多要职,如水利部长、国防委员等等,为建设祖国,全心全意,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看,毛泽东把这篇妙文做得处处伏笔,处处照应,承转关锁,浑然一体,多么细致入微,天衣无缝,绝妙之至!

  总之,战略决战的这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先后消灭了蒋介石的正规军一百四十四个师,非正规军二十九个师,共一百五十四万余人,取得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使蒋介石的老巢南京完全暴露在我军威胁之下,蒋家王朝的覆灭已指日可待,独夫民贼、内战、卖国的蒋介石也已成丧家之犬。

  正是中国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决战,使毛泽东的军事艺术得到充分发挥,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既继承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军事艺术,又使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在中国的革命战争中得以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成毛泽东自己独特的军事科学体系,及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他在战略决战里,洞察全局,高屋建领,在指挥中国革命战争中,所表现的那非凡的英明和伟大气魄,是史无前例、无与伦比的,对中国、对世界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在写作战略大决战这篇超世绝俗的妙文过程中,胸怀全局,周密布阵,此呼彼应,环环相扣,三大战役,各具特色。真可谓妙思泉涌,奔赴笔下,处处生花,异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

  “起笔惊天地,落墨注鬼神”,中外古今军事史上,经过如此多,如此复杂,规模如此大的战斗,其指挥艺术发挥到如此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军事理论具有如此鲜明的民族、时代特色,又具有如此的世界普遍性,毛泽东之外,还没有第二个人。
xqx160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