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未来,还是着眼于过去,这两种不同的思维取向,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前者是乐观的,进取的,充满活力的;后者则是悲观的,保守的,散发着暮气的。毛泽东关于青年问题的见解就表现了他着眼于未来的思维艺术。
毛泽东关于青年问题的论述很多,最有代表性的当是1957年他在苏联接见中国留学生的讲演了。1957年11月17日,莫斯科雪后天晴,毛泽东和中国代表团成员来到莫斯科大学的礼堂,他向中国留学生们问好之后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
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最后,毛泽东鼓励大家说:“第一,青年人既要勇敢又要谦虚;第二,祝你们身体好、学习好,将来工作好;第三,和苏联朋友要亲密团结。”这些话对青年既有热情的鼓励、真诚的鞭策、殷切的希望、中肯的教诲,又有严格的要求。显然,这都是植根于他对未来的思考上。
绝大部分青年都很纯洁、乐观,有活力,有朝气,接受新事物快,进取心强。他们代表着未来,代表着新生事物,所以,对待青年的态度,往往是革新者和保守音相区别的标志之一。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是从青年开始的,那时就提出重视青年精神问题、那时的刊物叫《青年杂志》、《新青年》、《少年中国》等,都突出了“青年”。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又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这不只是对青年的重视,而且是对青年精神的赞颂。当时更有钱玄同先生说得极为直接,那就是“人过四十必枪毙”。这虽是带着情绪的愤激之言,但却反映了他的青年观,认为青年是宝贵的,是代表时代的。正如鲁迅所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灯下漫笔》)对青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当然,青年人也有不少缺点,老年人也有很多长处,决不能把青年人和老年人对立起来。但作为一种观念,是重视青年,还是轻视青年,有着本质的不同。
事实上,不少人在青春的黄金时代创建了非凡的业绩。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时,年仅二十二岁,创办《湘江评论》时,也只有二十六岁。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二十三岁就被称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列宁二十四岁就写出了俄国共产主义者真正的宣言――《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毛泽东最爱读李贺的诗,《李长吉歌诗》所收二百三十三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是一个二十七岁短命诗人的作品。正如郭小川所说:“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真珠,石头要化做黄金。”(《闪耀吧,青春的火光》)的确,青年的敏感和创造精神一经和丰富的知识与成熟的经验相结合,就会相得益彰。他们是优秀成果的继承者,又是新道路的开拓者。
毛泽东在青年问题上着眼于未来的思维艺术,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深层思考之上,那就是列宁所说的:“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是革新者的党,而青年总是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的。我们是跟旧的腐朽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青年总是首先投身忘我斗争中去的。”(《孟什维主义的危机》,《列宁全集》第11卷,第3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