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土地上成长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它带有显著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这个“结合”,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同现实情况结合,二是同历史情况结合。第二个“结合”,体现了毛泽东“借鉴”的思维艺术,即善于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借鉴,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同中国的民族形式结合起来,进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带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传统的借鉴。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压迫,具有顽强的革命反抗力,尤其是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为中华民族创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创立毛泽东思想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数百次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其规模之大、次数之多、参加者之众、延续时间之长,都是世界史上所少见的。在创立毛泽东思想过程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总结农民革命斗争的经验。他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只是因为当时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得不到如同现在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所以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于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旧式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认为,在中国这个工人少、农民多的国度里,无产阶级的领导,首先和主要的是对农民运动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就是土地革命,就是推倒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这就是说,中国的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53、572、652页)。显然,这和传统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它已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于是,毛泽东关于农民革命的理论,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对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外来侵略传统的借鉴。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统一战线理论形成的重要条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民友好相处,团结统一,互通有无,这是历史的主流。虽然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有些摩擦,但每一次大的冲突之后,必定有一次大的融合。久而久之,在人民的传统心理中产生了一种同类同种同伦同文的感情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需求。这种需求,促使人们加强团结、消弭分裂,顽强抵抗外来侵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把中华民族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发展、系统化和完整化,特别是关于统一战线理论的确立,都是借鉴于这种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
第三,对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等思想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墨子的兼爱互利、财产共有,道家的原始共产的理想,唐宋时期的“等贵贱、均贫富”,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理想等,这些思想,虽然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绝对平均主义要求,但也包含着许多积极的基因。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很快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除了十月革命的影响外,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思想中的积极基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毛泽东借鉴这种传统文化的基础,在中国推行共产主义,使人们在心理上不但有水到渠成之感,而且愿为之实现而奋斗。
第四,对“民本”等思想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自省”观点,为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孔子早就提出了“爱人”、“重民”的口号,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西仅政治家贾谊得出了“民者,万享之本也,不可欺”的结论,唐太宗反复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语以自励。当然,作为封建统治者或封建统治的卫道士,他们的这些观点都有其特定的阶级内容,但毛泽东却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改造,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等著名论断,从而形成了共产党人所特有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此外,“自省”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我们党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正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对这个传统进行扬弃、提炼,并使之发扬光大的。毛泽东在谈到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倡导“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997页)毛泽东用古代经典来启发党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我们党在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五,对古代某些思想方法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实事求是”原为我国古代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意是指河间献土刘德在作学问时,注意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然后再从事实中得出真实的结论来。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改造,赋予了崭葡的意义。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759页)这样,就把“实事求是”提高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所必须具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另外,提倡注重实际和调查研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主张“每事问”、“不耻下问”,荀子否定“生而知之”,韩非反对“前识”而注重“参验”等,都在强调注重实际和调查研究。在中国革命中,毛泽东以全新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改造和继承。为了回答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毛泽东经常深入实际,写出许霉具有指导意义的调查报告,在调查理论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反对党内脱离实际和教条主义的重要著作,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英明论断。此外,中国有许多古训,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这些古训被毛泽东发掘出来,赋予革命的内容,有的成为我党所遵循的思想路线,有的成为我们党内组织生活的原则,有的成为我党某一方面的方针,有的成为我党在工作中的战略战术上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创立毛泽东思想的思维艺术,很值得我们深思。当前,有些人以为改革、开放就是彻底否定文化传统,其实,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同样有害,不过,后者是民族保守主义,而前者则是民族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