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ylmj014
ylmj014
ylmj014
ylmj014
ylmj014



巧对下联羞煞夏默安






  《落日余辉---毛泽东秘闻》中有个梗概的记载,再加上民间的一些演绎,形成了以下的故事:

  相传,1917年夏,毛泽东与好友萧子升到安化游学和作农业调查。夏默安先生是该县的名流,曾毕业于前清两湖学院,任该县劝学所所长,著有《中华六族同胞考说》、《默安诗存》、《安化诗抄》等书,深孚众望。毛泽东闻知后,欲求指教,曾先后两次晋谒,夏默安

  先生拒而不见。毛泽东又一次登门拜访,虚心求教。夏默安先生忖度良久,心想相见何妨,一试其才。便吩咐下人说:

  “请你告诉他们,见我可以,但必须与我对句。答得上来,就进来谈谈;答不上来,就请自便。”

  下人按照夏默安的嘱咐,出去传话给等候在那里的毛泽东。

  毛泽东思忖片刻,说道:

  “可以。请你转告夏老先生,我们就按照他说的办。”

  于是,毛泽东等人就进了夏宅。

  夏默安遂见于书房。即出了上联并书于案上以求对。其内容是:

  绿杨树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随即夏默安脱口说道:“知你们是才华横溢的学生,那就请吧。”毛泽东知道这是在考验他的才华,而且是用语气助词作为结尾,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他就认真地作了思考,在堂内度了几步,挥笔写出了下联。内容是: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夏默安看了毛泽东的下联,知道他的历史知识是那么深厚,而且文字对仗的是那么的工整,且字也写得遒劲、洒脱,连声叫好,说道:

  “好联、好联!这真是好联呀!”他自愧弗如,感到当时有点太小看这个游学的学生了。

  于是,他急忙唤出家人,吩咐下去,要热情欢迎,以贵宾之礼,热情相待。酒席之间,他们还谈论了其他一些学问。双方都有收获,都有启发。

  临行时,夏默安为了遇到一个有学识的人感到很欣慰,特地给毛泽东拿出银币八元相赠,说道:

  “区区小事,不成敬意,请你们以作旅途之资。望请笑纳。”

  毛泽东和萧子升考虑到身上确实没有分文了,就收下了他的馈赠。

  至于毛泽东在下联中对的“蛙句句”到底好在那里?青蛙到底是怎么回事?夏氏为什么那样地佩服毛泽东呢?

  原来是,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皇帝是痴呆,但由于当时的制度,只有让这个痴呆的小孩来做皇帝。因为,只有他是老皇帝的嫡嗣。别人就是再“能”,也接替不了皇帝的位置。于是乎,就稀里糊涂地让这个痴呆的小孩当了皇帝。但由于他当时的年龄很小,皇室里就决定让他在翰林院里学习。又由于翰林院里教学很死板,加上他又是皇帝,身份特别,别人很难进行有效控制和引导教育。有一天,皇上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执意要到外边去玩玩,清清脑子。随从们只好跟着皇帝来到了屋外,随意的散步。当皇帝听到蛤蟆的叫声时,他不知道蛤蟆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这东西为什么会叫唤?就问陪同他的翰林学士:

  “这叫的是什么东西?”

  “是蛤蟆。”

  “它们为什么要叫呢?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

  “那么,它们叫是为公呢?还是为私呢?

  翰林学士们及其陪同们茫然,不知所措,无以为答。

  于是乎,蛤蟆叫声是“为公”还是“为私”的典故,就流传下来了。

  这个历史的故事,虽说是讥讽封建王朝腐朽继承制度的一段轶事,但毛泽东把这段历史故事与现实用对联的形式连接起来,真是达到浑然一体的地步,不得不使人叫绝!这,其一说明毛泽东具有很深的历史知识的造诣,而且能够与现实的巧妙结合。其二,说明毛泽东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把历史知识与文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绝妙的好句。其三,说明毛泽东机敏过人,才思敏捷,具有天才的反应能力。

  千古绝吟,堪称一绝。
ylmj014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