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xkt030
jxkt030
jxkt030
jxkt030
jxkt030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方法论






  在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之后,毛泽东及时地转入研究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巨著,同时也是思想方法论原则卓越运用的煌煌大作。如果说《实践论》、《矛盾论》体现了革命时期的思想方法论,那么这里所研究的两本著作则可以堪称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方法论,至今对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一、从申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

  社会主义怎么建设?中国共产党人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参照苏联的办法。因为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实际上是当时我们党的心目中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先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其他国家大多基本上采用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经验,经过延安整风批判教条主义之后,虽然中央领导人己有一些辩证思考,但在实际工作的不少单位看来,参照就是照抄照搬。对于这种“抄”,毛泽东认为,第一是必要的,自己不懂,没有别的法子,只能“抄”;第二不满意,搞经济建设己有几年了,苏联的好经验对我国的建设起了有益的作用,一些不好的经验被“抄”过来后也暴露了它的许多弊端,影响了我国的建设。他说:解放后,3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

  ①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在苏共第二十次党代表大会揭露斯大林和苏联建设工作中的许多严重错误后,毛泽东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必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重申延安整风时期的思想方法论原则,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讲得对的那些方面,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学习。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

  ②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他批评教条主义说:“它对于革命,对于人民,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从提高人民群众的自觉、鼓舞人民群众的生气勃勃的首创精神。促进实际工作和理论工作的迅速发展等

  ③等方面说来,破除教条主义的迷信,现在仍然是必要的。”他列举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危害时还指出:“要反对教条主义。在政治上我们是吃过亏的。什么都学习俄国,当成教条,结果是大失败,把白区搞掉几乎百分之百,根据地和红军搞掉百分之九十,使革命的胜利推迟了好些年。这就是因为不从实际出发,从教条出发的原故。教条主义者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他们的“革命办法没有搞对,党内关系没有搞对,使革命遭到了很大的损失。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假使不反,革命就不能胜利。”④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对我国的农业、工业和整个经济工作进行了将近半年的调查研究,通过听取各方面的汇报和召开各种座谈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于1956年4月25日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鉴于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从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他提出了正确处理各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特别是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思路。对于这个思路,他一直比较满意。他后来多次说过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①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

  ①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谈话。②《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文选》第319页。③《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1956年4月5日《人民日报》。④《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文选》第298页。

  在主要的经济关系的基本思路确定后,毛泽东又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的政治关系。在《论十大关系》的基础上,于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讲话,提出了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光辉理论。这部著作从思想方法论视角言,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研究回答了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阶段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结晶,也是他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十年总结》,1960年6月18日。

  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作了全面分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矛盾论”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不存在矛盾?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虽然列宁早就说过,在社会主义社会,对抗消失了,矛盾还存在。但是在相当氏的时期内,斯大林是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的。直到他逝世前一年发表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才羞羞答答地承认了这个问题。毛泽东经过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失误的经验教训的分析和对我国社会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否认井批评了社会主义社会无矛盾的观点。他说:我们不要迷信,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是迷信。希望,一切都是好的,是我们的主观,而现实是客观。世界是美丽的,但又不是美丽的,世界上有斗争,有矛盾。自古以来是这样,一万年后也会

  ①是这样。他还指出:现在我们把未来想得很美,可是未来到来时,人们又会

  ②感到不满意;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矛盾的思想是错误的。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思想方法总论。根据这样的方法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存在的各种矛盾关系不断地进行理论分析。所谓《论十大关系》,就是分析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十大矛盾。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五大经济矛盾。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主要属于政治矛盾系列。《正处》讲话对客观现实存在的政治经济诸矛盾作了进一步分析,在更高层次上概括了《论十大关系》中的矛盾思想,初步地构筑起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理论系统。

  这个理论系统的基本观点是: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斯大林晚年虽然羞羞答答地承认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在社会主义社会还会产生矛盾,但不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就共产党的领导人而言,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既有基本适应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的一面;正是这个基本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前进。这个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形态是根本不同的。它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不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彻底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一般来说,不表现为对抗性的矛盾冲突,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来解决。

  (二)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斯大林在理论上否定矛盾,在实践中则混淆矛盾。毛泽东批评这种错误指出:批评政府、批评共产党,这里有两种人,有敌人的批评,也有人民的批评,应该加以区别。《论十大关系》提出的区分“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和“要分清敌我”,实际上已蕴含了区分两类矛盾的思想。在《正处》中,毛泽东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为两类,一类是敌我矛盾,一类是人民内部矛盾。前者是对抗性的矛盾,后者一般说来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属于非对抗性。

  ①毛泽东1956年6月28日在罗马尼亚大使递交国书时的谈话。②毛泽东1956年9月27日同波兰统一工人党代表团的谈话。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性矛盾虽然分为两类,但是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被消灭以后,人民内部矛盾不仅是大量的,而且愈益上升为主导地位。在上述十大关系即十大矛盾中,除“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属于敌我矛盾性质外,其他四种政治关系和五种经济关系方面的矛盾,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性质。毛泽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视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或“总题目”,刘少奇则直接称为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表述不一,基本意思却是一个,说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当然,在人民内部矛盾中还要作具体分析,例如分为劳动人民与非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和劳动人民内部矛盾两个层次。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虽然是激烈的阶级斗争,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党的正确政策,实际上被当作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从矛盾角度看,就是解决劳动人民与非劳动人民之间和劳动人民内部这两个层次的矛盾,也可以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伟大实践。尽管这个理论还未公开提出,但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正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逻辑。

  (四)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从哲学理论上说,这是在《矛盾论》中已经阐明了的思想方法原则。在《正处》中,毛泽东把它运用于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强调对敌我性质的矛盾要用专政的方法,对人民内部矛盾则用民主的方法。为了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他还强调要善于运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和一系列具体方针,如在经济方面实行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在科学文化方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对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的政策;处理民族关系,既要反对大双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等等。对于解决所有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毛泽东都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这两条根本原则,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绝对民主和绝对自由的倾向。

  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墓本直针是群众路线思想方法的卓越运用

  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报告开宗名义就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过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

  ①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他认为,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仍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反动的力量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①

  前面已经指出,群众路线既是党的政治路线,也是党的组织路线;既是工作方法,也是思辑方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是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的高度统一。从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来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所有能参加的人都参加这个事业,体现了党的政治路线;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动力来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广大工农群众是基本的依靠力量,同时又广泛地团结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体现了党的组织路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也包括要处理好建设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关系,因而也是一种工作方法;但是这个方针,从认识论上说,又体现了视社会主义实践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对社会主义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来认识,因而它更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的具体运用。

  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政治上也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从思想方法论上也是在贯彻群众路线。毛泽东说:

  “总题目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和正确地处理敌我矛盾。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又说,“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②

  说《论十大关系》和《正处》体现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还不仅仅是从“基本方针”和“总题目”而言,也贯彻在其具体内容中。例如,在《论十大关系》中,对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利益强调“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那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上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的思想;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强调“一要看,二要帮”,“对于革命来说总是多一点人好”的思想;又如在《正处》中,强调“肃反工作中的路线是群众肃反的路线”,“采取了群众路线,毛病会比较少一些,错误会比较容易纠正些”的思想;对于国情的认识,强调“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等等,无一下是群众路线思想方法论的生动体现。

  ①《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文选》第329―330页。①《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思想万法工作方法文选》第299页。②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1957年7月。

  四、强调走自己的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是独立自主精神的具体化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这既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又是群众路线的思想,也是独立自主的思想。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问题的三位一体。独立自主,最根本地就是说,任何国家的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道路;而要完成这项事业,主要应该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独立自主,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的必然结论。

  在《论十大关系》和《正处》中的独立自主思想,主要表现为:

  (一)在经济建设方针上,提出了区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苏联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被视为是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轻工业的道路根本对立的唯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但是这条道路靠牺牲轻工业和农业来追求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其所付的代价异常沉重。一些东欧国家照搬苏联经验,使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损害。鉴于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训,党中央和毛泽东认为决不能再走苏联的老路。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的思想,既是从中国是个大农业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来的,也是对苏联工业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后总结出来的,在《正处》中,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说这是“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后来毛泽东比较中苏两国的发展道路说:“斯大林的缺点是过份强调了重工业的优先增长,结果在计划中把农业忽略了。前几年东欧国家也有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

  ①下同时并举。我们实行的几个同时并举,以工农业同时并举为最重要”。毛泽东的这个比较说明了中国工业化道路形成的思路。

  (二)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突破苏联高度集中统一模式的初步探索。建国之后,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在恢复国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证重点建设方面它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其弊病也日益暴露出来。《论十大关系》提出的中央向地方分权、发挥地方积极性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发挥企业积极性的思想,就是要改革基于苏联模式建立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经济体制。随后,对工业、财政、商业管理体制实行部分权力下放,就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所进行的第一次重大改革。

  (三)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苏联社会主义实行的是一党制,我国实行什么体制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是一个需要明确的大问题。《论十大关系》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在此期间召开的座谈会上还说:我们搞两个万岁,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也万岁。在《正处》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一个适合中国情况的民主政治制度。这是我们党的一项重大的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既是坚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建立的,

  ①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谈话。

  也体现了我们党的独立自主精神。这种制度既不同于苏联的一党制,也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民主党派“是反对派,又不是反对派”,而且是参政党,在世界上像这样特殊的政党政治体制是罕见的。

  (四)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的“双百”方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在《论十大关系》发表期间和《正处》中提出又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由于照搬苏联经验,我国的科学文化领域也受到了苏联学术批评中的粗暴作风的影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在科学研究中,只许发展一种学派,不许发展另一仲学派,例如在遗传学中强制推行苏联的李森科学派,禁止西方的摩尔根学派;在学术讨论中,对不同意见动辄打棍子、扣帽子,严重影响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也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

  ①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在《正处》中,毛泽东全面论述了“双百”方针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必由之路。明确宣布“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但是这个方针提出之后,不仅受到国内的干扰,在国际上也被曲解。无论是来自西方的还是东方的舆论,都把它视为“自由化”的方针。党中央和毛泽东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坚持走自己的路,努力在科学文化工作中贯彻这个方针。尽管在五十年代后期和“文化大革命”中这一方针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毛泽东提出的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井体现独立自主精神的正确方针。

  ①毛泽东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

  五、从宏观上另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阶级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阶级斗争?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转化为现实之后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在马、恩的本本里没有讲,列宁对于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讲得较多,对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阶级斗争讲得较少。斯大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并犯了严重错误。在《正处》中,毛泽东坚持阶级分析的思想方法,对我国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状况作了评估,指出,“现在的情况是: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从国内来说,还存在被推翻的剥削阶级的残余;从国际上看,还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与斗争。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毛泽东的上述这些论断还是有客观依据的,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提供了战略性的思考。虽然在这之后他的关于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与实践逐渐地偏离了正确轨道,直至发动“文化大革命”,但那与《正处》是两回事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情况下还有可能激化”的科学论断,既是对几十年来阶级斗争历史教训的总结,也汲取了毛泽东在《正处》中阐发的正确思想理论。

  有一种说法:《正处》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源头”。这是对《正处》中阐述的关于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基本观点的误解。从思想方法上说,它既忽视了《正处》中关于社会主义对主要矛盾的分析,又将《正处》中的论述与《正处》之后的对主要矛盾认识的改变混淆了;并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与《正处》中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理论混淆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理论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政治概念。它的核心是,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在任何时候都高于一切,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通过抓阶级斗争来推动一切、促进一切,并要不断地开展“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来解决社会和党内的阴暗面。《正处》虽然没有沿用“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表述,但是它认为,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这与“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思想是一致的。因为主要任务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这里关于主要任务的论述是由主要矛盾的思想引发的。因此,不能说,这些思想否定了“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思想。毛泽东所以没有沿用“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因为在“八大”之后党内外已经有人对“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表述提出异议,理论界也在争论它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毛泽东在一些会议上时这个表述提出了批评,认为它有缺陷,需要改换一个更为科学的说法。出于这样的考虑,也包括要继续对当时阶级斗争的状况进行观察,毛泽东较为合理的选择是,阐发“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思想实质,而不采用其具体表述。

  能否说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的论断,就意味着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呢?不能。因为关于阶级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和激烈性,以及“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的说法,是对阶级斗争状况的描述,并非性质的判断。从世界范围内来说,近两年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政治事变使我们更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反思。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阶级斗争,以及它的长期性、曲折性、激烈性等,并不意味着就承认它是主要矛盾。我们现在也承认其长期性、曲折性等等,但并不承认阶级斗争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事实上,毛泽东改变对主要矛盾的认识,否定“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认为阶级斗争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在反右派斗争搞阶级斗争扩大之后的1957年10月的八届三中全会上。从6月正式发表《正处》到10月的八届三中全会虽然只有三个月,但这是毛泽东的思想急剧变化的三个月。就对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认识来说,这是由获得了基本正确的认识继续向前跨越,超过真理所允许的界限而步入误区的关键时期。因此,也不能把八届三中全会上对主要矛盾的错误认识,前移上溯至《正处》。“源头”论,既不符合我国的历史实际,也不符合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史的实际。

  《正处》关于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分析,当然也有不完善、不周全、不准确、缺乏量化分析的不足,但是总的来说,基本的理论认识在基本上坚持了正确的思想方法论原则。

  (原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991年第3期)
jxkt030
jxkt031
jxkt031
jxkt031
jxkt031
jxkt031



第四编 略论毛泽东






  创立毛泽东思想的个人特质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第一次伟大革命的过程中,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思想理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①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有它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的历届绝大多数领导人也可谓一代英才。在研究毛泽东思想创立史时,我们不能不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主要由毛泽东实现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卓越结合,创立了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毛泽东思想呢?这不能不说,与他个人的经历、品格、气质、学问、胆识、智慧、才干、修养和经验等等有密切关系。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史,着重研究其创立的各种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是需要的,但是只研究这一方面而不研究创立主体的主观因素是不全面的,也回答不了上述问题。事实上,毛泽东个人的一些基本特质对创立毛泽东思想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试作一些分析,提出一些看法,与研究同仁们切磋。

  ①《十二大以来》上册第64页。

  一、毛译东与中国农民的天然关系,有利于他准确地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

  毛泽东家祖辈务农,父亲精明能干,发迹为亦农亦商的富农。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家乡湖南湘潭韶山度过的。他从小参加农田劳动,主要农活样样都会,13岁时就几乎被当一个整劳力干活,是个农家好小子。他在家乡农村生活了17年,了解农民疾苦,熟悉农村社会,并开始思考农民问题。他看了《三国》、《水价》,能提出书中怎么没有写农民这样的疑问。两年后他才想通:原来文官武将不必作田,是农民养活了这些达官贵人。湖南农村同其他地方一样,农民生活困苦,不断起来进行反抗斗争,在毛泽东家乡附近,就先后爆发过湘潭和湘乡农民的造反。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的1910年,即毛泽东17岁那年,因旱灾引起的长沙饥民暴动还波及到了韶山。这次暴动虽被镇压下去了,但使他深受震动。在母亲善良慈爱的品德的熏陶和中国传统美德的教育下,毛泽东自幼就同情贫弱。这件事更驱使他后来做事要站在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一边,为广大农民谋利益。

  在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军事将领中不乏农民出身者,在政治家和理论家中或生长在农村,或从事过农民运动者亦有之。但在党的历届主要领导人中,像毛泽东这样的经历者几乎没有。这个身世对他日后研究中国问题,善于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极大影响。因为中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首要意义的是解决农民问题。诚如他后来所指出的:所谓人民大众,最主要的部分是农民。所谓人民战争就是农民战争,基本上主要的就是农民战争。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民主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

  ①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中国革命说到底是解放农民。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内容,可谓是组织农民、武装农民、宣传农民、解放农民的理论。毛泽东作为农家子弟在家乡生活17年的这一特殊经历,使他对中国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有最真切的直感,这为他实现理论认识的飞跃打下了深厚基础。

  ①毛译东1945年4月24日在党的七大的报告。

  二、毛泽东极高的颔悟能力,有利于他准确地把握马列理论的精神实质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学习马列理论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多的。但是,他信仰马克思主义以后,能刻苦学习理论,不断从中摄取营养,获得理论武装。他是在1919年12月第二次从长沙到北京以后,参加李大钊发起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活动,才阅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的。但在当时他并没有决定自己的信仰。他同其他许多先进青年一样,也受到其他种种新思潮的冲击。1920年3月14日,他给周世钊的信中写道:“现在我于种种主义,种种学说,都还没有得到一个比较明了的概念,想从译本及时贤所作的报章杂志,将中外古今的学说刺取精华,使他们各构成一个明了的概念。”在当时的许多种主义中,毛泽东和新民学会会员们较多地拿来作比较和选择的是这五种主义:社会政策、社会民主主义、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列宁的主义)、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罗素的主义)、无政府主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五种主义中,供选择的不再有原来的资本主义,而都是要替代(至少是矫正)资本主义的。毛泽东正是在对上述种种主义加以了解和比较的基础上,最后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在1921年1月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中说:“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①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随后,函告在法的蔡和森等,说陈独秀等已在组织共产党,“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②根据。”这样,他就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自此以后,他对这个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并且把主要精力用于从事和领导实际的革命斗争。即使在戎马倥偬的战争环境,在井冈山和长征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还如饥似渴地找马列书籍来读。他说过,他是在马背上学的马列主义,到延安以后,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学习条件有所改善,他就“发愤读书”,异常刻苦地研读马列理论,特别是有关马列哲学的著作,他早年就喜爱研究哲学,这有利于他的抽象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他写了大量的读书批注,仅现存的延安哲学批注和摘录文字就有26000多字。

  毛泽东学马列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学得刻苦但不死板,没有学理主义、教条主义习气。他在初次读了《共产党宣言》以后,知道人类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就“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他说:“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③的阶级斗争。”这里把《共产党宣言》等书的内容仅仅归结为“阶级斗争”四个字,诚然不大准确。但是,就阶级斗争是贯穿阶级社会的一根红线,就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分析阶级社会的主要方法而言,毛泽东又抓住了认识中国问题的根本,并能从中悟出“认识问题的方法论”,这说明他把书读得极活。这是他优于和高于党的其他早期领导人的一个突出品格。

  毛泽东善于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论”这一特质,使他后来在学习和研究马列理论时,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马列而马列,而是为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而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斯大林说:“列宁的伟大,正在于他没有做马克思主义的俘虏,而善于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并从这个实

  ①质出发,向前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我们不能将毛泽东与列宁简单类比。但如果毛泽东不具备这一基本品格,就很难创立毛泽东思想。

  ①《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2号。②《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5页。③《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1―22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8卷第222页。

  三、毛泽东学员中西,通融古今,为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奠定了深厚的学问基础

  毛泽东的家不是书香门第。但他进过私塾,读过洋学堂,既受过6年的国学灌输,又受过7年的西学教育,他酷爱读书,曾到长沙的湖南图书馆自学,“贪婪地读,拼命地读”,看了大量的书,成为他“学习历史上最有价

  ②值的半年”。10多年“寒窗”之中,他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籍杂书,潜心研读严译世界名著及各种流行的新思潮,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家、革命家热烈崇拜,对世界的英雄豪杰也异常敬仰。中国传统的典籍文化、口碑流传的民俗文化,植根地方的湖湘文化、康梁变法的改良文化和西方赫青黎的进化论、日本的新村主义、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泡尔生的新康德主义等等,都在他那计算机似的大脑里兼收并蓄起来。但在中西文化两大系中,毛泽东更熟悉中国先秦的儒、法、道、墨,以及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明清实学的传统文化。在他的世界观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以后,这些文化知识并没有成为他思想进步的障碍。他对书一贯不死读,而具有批判意识,并把读书作为寻求真理、获得正确认识方法的一个手段。他不做书的奴隶,而让书为其所用。这样的读书方法,逐渐培育了他对以往文化知识实行改造制作、去粗取精的能力,并达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目的。他读过的古今中外书籍,同时代的青年学子一般都可能涉猎,但像他这样去驾驭和运作知识,则不多见,这又是他的过人之处。

  毛泽东思想及其基本理论无疑渊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毛泽东在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也批判地汲取和辩证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从而使其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思想文化来源。

  ②见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0页。

  四、毛泽东注重社会实际调查,对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台具有决定意义

  1913年下半年,20岁的毛泽东到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转向推崇王夫之、顾炎武等主张“践履笃计”的“实学”,注重“求实”精神,萌生了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向社会学习的思想,1917年暑假,他邀同学“游学”,步行千里,考察长沙周围五县的历史地理,了解社会风情民俗,调查农民及其他社会阶层人士的生活状况。这是他生平的第一次调查活动。这次调查活动使他对社会实际问题和国家实际状况的研究产生浓厚兴趣。次年,他在师范毕业后,不仅积极关注和思考许多社会政治问题,而且当许多同辈青年出国留洋时,他谢绝了许多人的再三劝说,执拗地要留在国内,尽管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友旅欧勤工俭学。其实,他当时也并非不想“出洋”。但是,他觉得首先要把自己的国家了解清楚,作为中国人,要在现今的世界上尽点力,不可不对中国这个地盘的情形,“加以实地的调

  ①查及研究”。他这样考虑问题的思路是他的一个显著优点。

  毛泽东要对这个生于斯、养于斯的中国地盘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思想,对他以后的成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事实际的革命斗争以后,即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调查研究。从1921年手党到1934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前的13年间,在先后从事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军事运动的时候,他几乎每年都抽时间或到工人群众、或到农民群众、或到红军战士中间进行调查研究。他考察过湖南、广东、福建、江西等省几十个县的农村。他的调查对象除工人、农民外,还包括社会其他各色各样人物。他写的调查报告等材料仅保存下来的就有10多篇,达20多万字,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间,还没有另一个人像毛泽东进行了时间这样长久、次数这样频繁、规模这样宏大、内容这样广泛的社会调查。

  调查研究,是理论与实际相通的桥梁,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环节。毛泽东非常注重对中国社会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特殊品格,加上上述其他特质,决定了从主观条件方面说,主要由他创立毛泽东思想决不是偶然的。

  (原载《党史天地》1993年第11―12期,收入本书时修订了文内标题)

  ①见毛泽东1920年3月14日给周世钊的信,《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1集第11页。
jxkt031
jxkt033
jxkt033
jxkt033
jxkt033
jxkt033



再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川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断。笔者在一年多前写的一篇文章中,曾经就这个问题谈了一点初步的看法,但言犹未尽。现在再谈这个问题,还因为对《历史决议》这个论断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毛泽东思想既然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就不只是毛泽东同志一个人的思想,还应当包括其他领导人用马列主义理论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正确思想,它除了主要体现在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中之外,还体现在其他领导人的有关的科学论述之中。另一种意见认为,所谓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毛泽东同志总结了党和人民的集体经验,吸收了其他领导人的正确思想,这是就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著作的来源而言的,而不是就毛泽东思想的组成而言的,因而强调毛泽东思想只体现在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之中,不包括其他领导人的有关的科学论述。两种意见的共同点是都承认毛泽东同志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代表。两种意见的分歧在于,如何认识和评价党的其他领导人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

  对毛泽东同志和党的其他领导人在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问题,实质上是对党的集体作用和个人作用的关系的认识问题。《历史决议》说:“在一九二七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二十二年中,毛泽东同志和党的其他领导人一道,克服重重困难,逐步制定和领导执行了使革命由惨重失败转为伟大胜利的总的战略和各项政策”;“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指毛泽东思想――引者)的形成和发展都作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这就把这两者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了,也是对“集体智慧的结晶”的正确解释。因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总战略和各项政策,既然是共同制定的,那么,它除了主要地表现在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之中外,也不可能不表现在其他领导人的科学著作之中。根据《历史决议》的这个正确解释,对“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科学论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从毛泽东思想的来源上看

  从毛泽东思想的来源上看,党和人民的集体经验、集体智慧是形成毛泽东思想的长河的源头。毛泽东同志在将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集中了党和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包括其他领导人的智慧和经验),形成了关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科学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毛泽东同志自己曾经说过的这样的意思:我的思想是从大家来的,我把它综合起来,把它概括起来。他常说的所谓精神产品的加工厂,也是同样的思想。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除了加工来自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原材料、人民群众和党的其他领导人提供的思想半成品以外,还应当包括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汲取的党的其他领导人的卓越见解(例如,1949年3月写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韦关于经济纲领的论述,就汲取了周恩来同志1948年6月写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提纲、朱德同志1948年8月写的门才干解放区经济建设与发展生产的意见》、张闻天同志1948年9月为东北局起草的《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刘少奇同志1949年2月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方针与问题》的讲话等材料中的许多深刻的思想),也应当包括在毛泽东同志与其他领导人共同研究讨论后以他的名义提出的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方针、政策和其他重大决策,以及主要由他执笔写成的著作(例如以前文章中提到的《论联合政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等等)。

  二、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来看

  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来看,它并不只是毛泽东同志一个人的思想和科学论述,还应当包括党的其他领导人用马列主义理论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正确思想和他们的有关科学论述。对毛泽东思想所以作如此界说,是因为它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这是它与学术思想史上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的重要区别。《历史决议》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毛泽东同志自己多次表示过毛泽东思想不是他一个人的思想这样的意见,也就是说,他认为,毛泽东思想应当包括其他领导人的思想。1960年编定《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建议编辑刘少奇同志的选集,刘少奇同志不同意编他个人的选集,提议编辑出版中共中央文集,既收入中央发表的文件,也收入毛泽东同志之外的其他领导人的一些讲话、文章。这件事从一个侧面说明毛泽东思想也体现在其他领导人的一些重要讲话和文章中。无论编辑刘少奇同志的选集,还是出版中共中央文集,都是为了宣传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是为了突出某一个人。正因为这样,毛泽东同志和刘少奇同志才同意中央的决定,编辑出版他们的著作。

  从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过程来看,尽管毛泽东思想是由“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演变而来,但在最初提出这个概念时,却一直是把毛泽东同志当做毛泽东思想的代表来看待的,而并不完全认为毛泽东思想只是毛泽东同志一个人的思想,只体现在毛泽东同志一个人的著作之中。刘少奇同志是我们党较早地把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看做“思想体系”的,也是代表全党最早地肯定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的。他认为:关于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代表人创造出来,而其中最杰出最伟大的代表人,便是毛泽东同志”。又说:“党内少数同志特别中央的同志是有了对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理解”;“真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就是毛泽东同志及团结在毛泽东同志周围的其他许多同志,他们历年来所坚持、所奋斗的路线,他们的工作方法,实质上就是中国的布尔什维主义”。此外,他还明确他说:毛泽东思想“表现在毛泽东同志的各种著作以

  ①及党的许多文献上”。刘少奇同志的这些论述,既说明了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主要体现在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之中;也说明了毛泽东思想还应当包括在党的许多文献和其他领导人的有关论著里。这就是说,党的其他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的贡献,不仅表现在毛泽东思想的来源上,还表现在毛泽东思想的组成上。正如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是一个集体,而不只是一个人一样,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也是革命领袖们的共同的科学思想。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来理解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符合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实际过程的。毛泽东同志和党的其他领导人在共同的长期斗争中朝夕相处,他们的许多思想观点互相启发,彼此补充,对不少问题有着共同的认识,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许多基本理论。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并不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包揽无遗的百科全书,它更多地是从总体上,在主要方面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进行的总结,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包括异常复杂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各个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33页、220页、296页、335页。

  方面的经验。比如,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刘少奇同志在党员思想修养和党性锻炼方面所进行的论述,对毛泽东同志所阐述的理论作了重要补充,两者结合,相得益彰,构成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比较完整的理论。再如白区工作,周恩来同志和刘少奇同志都在白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是我们党开辟白区工作的杰出代表,积累了丰富的白区工作经验,在他们的著作中,总结的如何建立组织、深入群众、长期荫蔽、积蓄力量、利用矛盾、反对主要敌人,把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相结合,上层斗争与基层斗争相结合,城市斗争与农村斗争相结合等一系列关于白区工作的基本理论、原则、政策和策略思想,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述。但白区工作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军;白区工作经验是中国革命的宝贵经验的一个方面,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后,许多国家的革命者到中国来,不仅学习武装斗争的经验,也学习白区工作的经验,在许多情况下,毛泽东同志总是推荐周恩来同志介绍这方面的经验。民主革命时期,关于中国革命的经验总结的情况是这样,社会主义时期的情况更是这样。例如,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权建设、统一战线、科学文化工作、知识分子政策和外交政策等方面的论述,刘少奇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论述,陈云同志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论述等等,或者对毛泽东同志著作中的许多观点做了重要补充,或者丰富了毛泽东同志的许多观点,或者对毛泽东同志的许多观点做了精辟阐述,或者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某些观点说明了新的问题,或者与毛泽东同志的某些观点交相辉映。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加上其他领导人的有关论述,便构成了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比较充分、比较丰富的内容。现在有的同志对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有这样那样的认识,这是与没有把我们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许多卓越思想包括在毛泽东思想之内有关的。

  不仅被毛泽东同志肯定过的其他领导人的有关正确思想应当纳入毛泽东思想的宝库,就是当毛泽东同志在某个时期或某个问题上离开了毛泽东思想的时候,其他领导人根据他所倡导的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而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思想(尽管被毛泽东本人所否定),也应当被看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贡献。因为其他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所作的贡献,不能以毛泽东同志个人在某个时期的肯定与否为转移,而只能看它是否符合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原则,是否给毛泽东思想的宝库增添了新内容。有的领导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许多正确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从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思想那里发挥出来的,也属于毛泽东思想的不可分割的内容,从理论的分析上也可以想想:既然我们认为毛泽东同志晚年背离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所犯的错误不应包括在毛泽东思想之内,为什么不能反过来把其他领导人符合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的正确思想看成是毛泽东思想呢?表面上,这是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个逻辑。只要把这个逻辑贯彻到底,就应当承认,即使是毛泽东同志在某个时期反对过的我们党的其他领导人用马列主义理论总结中国革命、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基本经验的正确思想,也应当算在毛泽东思想之列。

  有的同志提出疑问,如果把其他领导人总结中国革命基本经验的正确思想都列入毛泽东思想,那么,哪些领导入的正确思想算,哪些领导入的正确思想不算?扩大之后,似乎就没有了界限,不好把握。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做出科学的总结,是一件异常艰巨的创造性的理论工作,只有那些革命经验非常丰富、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很高的领导同志或思想家,才有较多的机会和条件进行这样伟大的创造。我们党6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核心之后的历史证明,在理论上,能够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使自己总结中国革命基本经验的正确思想汇入毛泽东思想长河的党的领导人,主要是毛泽东同志周围的战友们。把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看作毛泽东思想的主体部分,同时把其他领导人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论述也看作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不会影响毛泽东同志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证明了我们党的光荣、正确和伟大。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提出集体智慧这个概念的本来意义上,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从毛译东思想的发展来理解

  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来理解,我们都承认毛泽东思想会向前发展,这里所说的发展,既包括毛泽东同志本人对毛泽东思想所作的发展,也包括他的战友、学生和后继者对毛泽东思想所作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所作的发展,无疑是毛泽东思想,那么,由他的战友、学生和后继者所作的发展,算不算毛泽东思想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正如我们说,毛泽东思想发展了马列主义,也还是马列主义的思想体系,同属一个道理。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同毛泽东同志的战友、学生和后继青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情况当然不完全一样;但是,既然肯定毛泽东思想发展了马列主义也还属于马列主义,那么,由毛泽东同志的战友、学生和后继者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特殊贡献,使毛泽东思想本身得到的发展,就更应当纳入毛泽东思想的体系之内。毛泽东同志的战友、学生和后继者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毛泽东思想不可能仅仅是毛泽东同志一个人的思想,只包括毛泽东同志一个人的著作。毛泽东思想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源远流长,下会凝固,不会没有发展。事实上,十五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党中央拨乱反正、继往开来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特别是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在实践上,在理论上,都是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二大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展。

  任何一个革命理论,只有不断向前发展才会显示其巨大的生命力。毛泽东思想作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也是这样。一方面,它的基本原则――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厂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不会改变的,会永远起作用;另方面,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发生的重大变化,随着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每一个创造性的总结,这个结合所表现的具体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因而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某些理论也会发生改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做好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把毛泽东思想体系推向前进,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做出贡献。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

  (原载《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1期,收入本书时有个别文字修改)
jxkt033
jxkt032
jxkt032
jxkt032
jxkt032
jxkt032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党中央和毛译东本人长期以来的观点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结晶的观点,在党的七大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刘少奇同志在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毛泽东思想是“关于整个中国历史与中国革命的全部有系统的科学理论,这种理论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代表人创造出来,而其中最杰出最伟大的代表人,便是毛泽东同志。”

  毛泽东同志本人从来不认为毛泽东思想只是他个人智慧的产物。早在40年代初期,当毛泽东思想概念被提出的时候,他就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他只不过是一个代表。在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他还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帐L,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全国解放以后,毛泽东同志还是坚持了这个观点的。1960年底,他在审阅中央军委关于政治工作的决议时,在文件论述毛泽东思想如何形成的地方,亲笔增加了“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一语。1964年3月在谈到《毛泽东选集》时,也说过:《毛选》哪是我一个人的著作啊,《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叶剑英在庆祝国庆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考虑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际过程和毛泽东本人的一贯主张,明确地提出了“毛泽东思想不只是毛泽东同志一个人智慧的产物,也是他的战友们、党和革命人民智慧的产物”。

  毛泽东思想被看成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因为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积累起来的丰富而独特的经验,是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最深厚的基础。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革命的实践就是党领导下的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中国革命的理论就在党和人民的伟大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作为伟大的革命理论,就是对党和人民的伟大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样的总结既不可能是毛泽东同志、也不可能是别的同志坐在房子里苦思冥索出来的,而是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国际的革命经验,把它运用于中国的实际,在领导党和人民的实际斗争中,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方法,对革命经验所进行的理论概括。毛泽东同志经常把自己和中央领导机关形象地比喻力创造精神产品的加工厂,认为思想、意见、计划、方法都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他自己写的许多著作,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产品,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二、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的巨大贡献

  毛泽东思想作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他们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成果,为毛泽东同志总汇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了许多准备。我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在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个真理之后,就各自地在运用马列主义研究中国的社会历史状况,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问题。例如,中国无产阶级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自从党成立以后,许多领导人都在探讨。李大钊、邓中夏、蔡和森、翟秋白、周恩来等同志在他们的文章中对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工农联盟和反帝反封建等问题有过重要的论述。毛泽东同志当时也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随着革命的发展,他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的深入研究,大大地发展了我们党以前包括他自己在内的那些不太系统、完整的思想;最后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这是对党的许多领导人的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科学总结。

  第二,他们对中国革命斗争经验在某些方面提出的卓越见解,被毛泽东汲取或概括在他的著作之中,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的内容。例如,1929年秋,周恩来同志主持下,陈毅同志按照周恩来同志的多次谈话和中央会议的精神,代中央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其中不少重要的思想内容被毛泽东同志吸收在他起草的古田会议的决议之中。刘少奇同志提出的关于白区对敌斗争的许多策略思想,毛泽东同志在《论政策》等文章中也加以吸收。朱德同志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和其他同志一起提出的游击战的许多战术思想,毛泽东同志加以理论概括,形成为完整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张闻天同志1948年9月起草的《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是我党最早比较展开地分析革命胜利后我国社会经济构成问题的重要文献。他论述的国民经济的多种经济成份的基本思想,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里也加以吸收,明确地概括为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形态。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都为毛泽东同志提供过这种形式的思想资料。

  第三,他们参与毛泽东同志的一些重要思想的提出和研究,毛泽东同志的有些著作就是毛泽东本人和他们一起合作写成的。我国革命经历了漫长的道路,党的领导人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陆续地汇合在一起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领导核心。周恩来同志比较早地参与了中央领导核心的工作。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自从井冈山会师之后,就始终并肩战斗。遵义会议之后,逐步地形成了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集体领导。延安整风之后,刘少奇同志参与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集体领导形成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都经过了党中央的集体讨论,特别是有关党的路线、重大的方针政策和其他重大决策,凝聚了党中央的集体智慧,例如,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经过了中央政治局的反复讨论研究,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粥时等同志和毛泽东同志一起切磋琢磨,并印发六届七中全会征求意见,最后由毛泽东同志吸取大家的意见修改定稿。社会主义时期写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就是在1958年初的杭州会议和南宁会议上,由毛泽东同中央和地方的领导同志共同汇集起来的。他本人谈到这工作方法六十条的形成过程时说得很明白:“这是中央和地方同志一九五八年一月先后在杭州会议和南宁会议上共同商量的结果。这几十条,大部分是会议上同志们的发言启发了我,由我想了一想写成的;一部分是直接记录同志们的意见;有一个重要条文(关于规章制度)是由刘少奇同志和地方同志商定而由他起草的;由我直接提出的只占一部分。”

  第四,他们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这些或那些方面的经验所做的系统的总结,或者补充、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论著中的许多观点,或者对毛泽东同志的观点作了精辟的阐述,或者运用毛泽东同志的观点去说明了新的问题,或者与毛泽东同志的某些观点交相辉映。例如,周恩乘和刘少奇同志关于白区工作的论述,周恩来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关于科学文化和知识分子工作、关于外交政策的论述,刘少奇同志关于党的建设和工人运动的论述,朱德同志关于军事工作的论述,陈云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论述等,有许多内容是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没有充分展开的。这些论述既贯彻了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这个根本原则,也同毛泽东本人正确地论述到这些问题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并且在某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此外,党中央一些关于总结革命经验,提出重大理论原则,制定重要政治的、在党的历史上发生过重大影响的、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文件和文献,也是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的党的领导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同样发生过重大影响。

  三、毛译东思想主要体现在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中

  一方面,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方面,又不能不承认毛泽东思想主要体现在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之中。《历史决议》说的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就是这个意思。它集中说明:第一,对党的集体经验和集体智慧,虽然其他领导人也做过概括,但主要是由毛泽东同志概括起来的。党的其他领导人的某些卓越见解,毛泽东同志吸收之后都用自己的语言方式来表达,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成为他的著作之中的有机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地引述。第二,毛泽东思想的某些内容虽然在党的其他领导人的科学著作中也有反映,但它的主要内容却反映在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之中。以毛泽东同志名义发表的著作大量地是他本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独立写成的。《历史决议》论列的43篇著作,只是反映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代表作。还有许多没有列上的,在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同志的所有的科学著作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主体部分和核心部分。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毛泽东同志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代表。

  (原载1983年出版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收入本书时做了增补)
jxkt032
jxkt034
jxkt034
jxkt034
jxkt034
jxkt034



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①






  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把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乃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从而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无论是从事夺取政权的革命活动,还是在取得政权后进行建设,都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领导群众去夺取胜利。

  ①此文系与丁伟志同志合作撰写。

  一、群众路线思想也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中,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和残暴,而革命力量却比较弱小。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先锋队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更需要扎根于群众之中,紧紧地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漫长的岁月里,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而且在党的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这就是群众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个富有特色的创造,也是中国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中国共产党依靠这条群众路线,使自己的力量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战胜国内外统治者的重重压迫而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当然,群众路线同毛泽东思想的其他观点一样,是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丰富起来和成熟起来的。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后曾明确地指出,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进行革命活动要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开展群众运动。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人民群众里面去。”1925年10月中央扩大执委会的决议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928年6月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十大政纲中指出,党的中心工作就是“夺取广大工农兵群众”。但是,从目前查找到的文献资料情况看,当时的中央文件或中央负责人的讲话,都还没有使用“群众路线”这个词。李立三同志在1928年11月根据六大的路线同江浙地区负责人谈话时虽曾提到“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但用语不太明确。1929年9月,周恩来同志主持下,起草,陈毅同志参与执笔)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九月来信),专节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并就筹款工作,指出“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而要“经过群众路线”;还说没收地主豪绅财产,也“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这一工作方式的运用。这才使“群众路线”的概念有了比较明确的含义。同年12月,毛泽东同志起草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在纠正单纯军事观点的方法一节中也指出:“党对军事工作部分要有积极的注意和讨论,一切工作在党的

  ①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1930年3月,在《中央给广东省委红七军前委的指示信》中,强调一切工作中应尽量采取发动群众的工作方式,同时指出:“只凭上面的命令”的“非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必然会造成苏维埃政权的危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围剿”的艰苦环境中,中国共产党愈加深刻地认识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翟秋白、张闻天等同志,对此都有重要论述。论及的方面,也从军民关系推广到各项工作,认识到从红色区域的建设到白区秘密工作,从工会工作到农村工作,从经济工作到肃反工作等等方面,都必须贯彻群众路线。

  ①见1948年东北书店印行的《毛泽东选集》第548页。

  1933年至1934年间,毛泽东同志在所写的一些关于经济工作的文章和所做的农民调查报告中,反复阐述了在革命工作中关心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的重要意义;反复论证了只有通过切实地为群众谋利益,并且对群众不断进行宣传教育,才能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团结在革命政党的周围,建成一道任何反动势力打不破的铜墙铁壁。在这些论述中,他事实上已经把群众路线看作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活动中应当经常和普遍实行的方式与方法。1933年,他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批评了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提倡“群众化的方式”。同年,他在《查田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强调党和苏维埃的工作人员,每个时候,每件工作,都不要忘记群众大多数,提倡面向群众,深入群众,严厉反对只凭少数人干的关门主义、命令主义,认为“只有耐心的艰苦的去做发动群众争取群众的工作,才能取得大多数群众的拥护”,“这样的群众工作是执行阶级路线的唯一保障”。这些论述表明,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实践,对于各种工作中的一般方法问题有了一个初步总结,认识到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基本工作方法,错误的是命令主义、官僚主义,正确的就是群众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党内的胜利,对于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做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的条件已经成熟,通过延安整风进行了这个总结。中国共产党关于群众路线的经验,得到了认真提炼,形成了完备的科学形态和精深的理论内容,成为棠的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作为群众路线具备成熟的理论形态的标志的,是1943年毛泽东同志为党中央所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在这个决定中,毛泽东同志科学地阐述了群众路线包含的内容和实施的步骤,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他并且指明,这个过程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正确的认识,只能是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革命斗争中一切正确的决策和办法,归根结底,只能来源于千百万从事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实践的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正是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以保证革命工作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犯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错误。但是“从群众中来”,不是简单地直观反映,而是要能动地进行科学的抽象,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科学知识,将分散的、无系统的群众意见,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也就是说,把群众意见化为领导的正确意见,是一个辩证的认识过程。经过“集中起来”之后的领导意见,可以更深刻地反映客观实际,因而也就能够更有效地对实际运动发挥指导作用。但是,认识过程并没有完成,领导的意见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通过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和行动,通过群众的实践检验领导意见是否正确,并且使其得到修改、充实、提高。这样,一个认识过程才算完成,一个新的认识过程重新开始。由此可见,实行群众路线的过程,是领导思想逐步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是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过程。

  毛泽东同志把群众路线提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做出理论概括,或者说,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化为领导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它表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要坚持群众路线,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群众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的认识路线。因此,完全可以说,实行群众路线,乃是革命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重要保证。

  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等党的领导人,进一步丰富了群众路线的思想。诸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为群众谋利益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是党制定政策的基础的观点,发动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的观点,既反对命令主义又反对尾巴主义的观点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并做了精辟论述的。1945年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载入了党纲和党章。刘少奇同志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党的群众路线问题,作了系统阐述。他着重论述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指出: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因此,“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他还详细阐述了群众观点所包含的四项内容,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他指出,只有具备这样的群众观点,才能在工作中执行正确的群众路线。刘少奇同志的这些论述,说明了党的群众路线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个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中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意义,说明了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七大以后,群众路线更加为全党所熟悉,在各项革命工作中得到了更加普遍和更加自觉的运用。

  二、建国以后群众路线思想的深化以及在工作中的教训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对群众路线的认识也在继续深化。毛泽东同志认为,党领导的广大群众蕴藏着建设社会主义的极大的积极性,领导机关要善于从本质上发现群众的积极性,组织群众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我们在工作中采取了群众路线,可能也会发生毛病,但毛病会比较少一些,错误比较容易纠正些。他指出:“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毛泽东的这些观点虽然是在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提出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农业合作化高潮有“左”倾急躁情绪就否定它的理论价值。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发扬党的群众路线传统的重要意义。他提醒全党注意:“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因此,认真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反对党组织和国家机关中正在滋长的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1957年春天,毛泽东同志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也是群众路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他说:“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

  党的领导人从理论上认识到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全党干部在自己的卫作中提高了坚持群众路线的自觉性。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严重地破坏了长期形成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使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了重大损失。在纠正当时“左”的倾向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了坚持群众路线的问题。他在1959年3月的一封党内通信中指出:凡属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执行,一定要有他们占压倒多数的人到会发表意见,对立面才能树立,矛盾才能揭露,真理才能找到。信中还批评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几乎完全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在许多问题上仅仅相信他们自己,不相信群众,根本无所谓群众路线,在庐山会议前期分析“大跃进”的教训时,毛泽东同志把群众路线和综合平衡问题一起,列为最重要的问题。但是,随后开展“反右倾”运动,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正确认识没有坚持下来。到了1961年党中央重新提倡调查研究的时候,毛泽东同志重新提出了贯彻群众路线的问题。这一年4月,他给邓小平同志的信中,把“反对恩赐观点、坚决走群众路线问题,向群众请教、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问题”,列为“农村中的若干关键问题”之一,并且提出要“向群众寻求真理”,端正党的作风。

  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同志联系1958年以后党的工作的经验教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群众路线问题。他说:“什么是群众路线呢?概括他说,群众路线的基本点就是;第一,信任人民群众,相信他们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相信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党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还指出:1958年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的作风受到了歪曲。不少同志不懂得或不完全懂得什么是群众路线,把一些体现群众路线的方式和方法变成了反群众路线的东西,违背了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他批评了那种把群众运动当作群众路线的唯一方式,好像不搞群众运动就不是群众路线的错误看法,指出:群众运动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决不是真正的群众运动”,“违反群众路线的所谓‘群众运动’,不仅不能真正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而且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损害了党的威信”。建国以来,党领导的某些政治运动和经济工作所以发生偏差,原因之一就是这些运动形式上是群众运动,实际上却程度不同地违背了群众的利益和意愿。至于“文化大革命”给革命事业造成的严重损失,更是根本背离群众路线的所谓“群众运动”所导致的恶果。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的艰巨努力,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逐步得到恢复和发扬,推动了党和群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证明,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是坚持党的领导,把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地推向前进的重要保证。

  (写于1982年,原载1983年出版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收入本书时加了文内标题,有个别文字改动)
jxkt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