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mj003
ylmj003
ylmj003
ylmj003
ylmj003



南岸小学






  南岸,韶山冲的一个私塾。它是毛泽东少年时读书时的旧址。位于毛泽东旧居旁的100米处。它始建于清代,原系邹姓祠堂公屋,靠西北角楼上的一间房为私塾课堂。

  1902年,毛泽东8岁时在这里发蒙,读了两年书。开始,他读了《三字经》、之后又继续读了《论语》、《孟子》、《诗经》等(摘自《伴你游---韶山》湖南地图出版社)。

  如果你来到毛泽东读书的南岸小学参观时,给你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的文化氛围很浓!一进门就会给人一种受教育、受鼓舞的力量。进了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大门洞两侧的两个醒目的语录标牌:

  左侧是:

  “慎独则心安,

  主敬则身强,

  求仁则人悦,

  习劳则神钦。”

  据解说员说,这几句话摘自《曾国藩家书》。其意思是,要人们加强修养,注重慎独,严格要求自己。后来,毛泽东在他的著作里多次提到,要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注意“慎独”,学会“慎独”,以及领导干部要注意参加生产劳动、学会劳动。估计是在其中得到了一定的启示。

  右侧是: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据讲解员说,这话出自《颜氏家训》。其中,里面强调的核心是,要重视学习科学技术。因为,科学和技术是世界上最管用的东西。注意学习科学技术,把应该学到的科学技术掌握好、学到手,是年轻人应该下功夫的方面。实践反复证明: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国家的兴旺发达,就没有民族的繁荣昌盛,就没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什么也干不成。

  这些,对于毛泽东是很有影响的。比如,毛泽东在给他儿子写信的时候,就比较详细地谈到了他对学习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关系的精辟看法。

  他1941年1月31日这样写道:

  “岸英、岸青二儿:

  很早以前,接到岸英的长信,岸青的信,岸英寄来的照片本、单张照片,并且是几次的信与照片,我都未复,很对你们不起,知你们悬念。

  你们长进了,很喜欢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的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样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我喜欢你们,望你们更好。

  岸英要我写诗,我一点诗兴也没有,因此写不出,关于寄书,前年我托西安林伯渠老同志寄了一大堆给你们少年集团,听说没有收到,真是可惜,现再酌检一点寄上,大批的待后。

  我的身体差些,自己不满意自己;读书也少,因此颇忙。你们情形如何,甚以为念。

  毛泽东

  一九四一年一月三十一日”

  毛泽东在给自己的爱子写信时,对年轻人学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顺序是作了这样的排列。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呢?如果从他上小学时这副标语牌上来推断的话,就不难想到,毛泽东的这种排列顺序,也是来自于中华文化的精华。不管是不是,毛泽东作这样的排列是非常有道理的。一直到现在,人们都是这样认为,年轻人的学习,首要的第一位的是要学习自然科学,然后再学习和研究社会科学。如此反复,不断地加深对各种学科的参悟,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地丰厚起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中国人乃至世界各国有志之士教子育后的一个法则。
ylmj003
ylmj004
ylmj004
ylmj004
ylmj004
ylmj004



自信






  先哲们说过:“信心是人做成事情的前提。”

  人,特别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奋斗的道路到底如何走?尤其是那些想从社会低层站起来,并且当时还没有什么名气的人,奋斗的道路怎么样走下去?

  毛泽东对此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子弟,一个在山沟里成长

  起来的青年。准确地说,当时他也是没有离开小山沟,没有多少见识的“农村伢子”。但他对于自己的前途始终充满了自信。他曾经在1966年7月8日给江青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

  当人们读到下面两句话的时候,人们不得不被这豪迈的气概所折服。

  人生自信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尽管这是一种描写,是一种抒发感情的夸张,但反映了人的气质、胸怀和胆略。这,也应该成为伟人毛泽东之所以成功的一个基础的素质。同时,一般人也是很难想得到、说得出的。

  他还说:

  “人须有朝气,否则,暮气中之。故怠惰者,生之坟墓。

  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确需要朝气、需要点精神气。不然,整天像个“小老头”,那就不是青年,就不成样子了。

  后来,他经常地告诫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说:“人是要一点精神的”。而且,这一名句现在已经成了我们党的党员和中华民族的所有成员经常用的一句箴言。

  他年轻的时候还说过: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我们不说谁说;

  “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干谁干!

  这就是他-----毛泽东对国家、对天下的一种见解。

  这说明了毛泽东早就胸怀大志,以国家和天下作为自己的“定位点”了。

  而且,他在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性格和志向。他十几岁的时候说过:

  “在这种年龄的男青年的生活中,议论女性的姿色通常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是我的同伴不但不这样做,而且在日常生活的普通事情上也拒绝谈论。记得有一次我到一位青年的家里去,他对我说起要买些肉,而且当我的面把他的佣人叫来,同佣人谈起买肉的事,然后吩咐他去买。我感到恼火,以后再也不同这个家伙见面了。我的朋友们和我只谈论大事---人的性质、人类社会的性质,中国的性质、世界,宇宙!”

  他----毛泽东就是这样一种人,不谈小事,不谈日常生活中琐碎事。

  这种定位,也只有这种“定位”,才会在心里有国家,有人民、有社会。

  所以,人的“定位”是一件非常重要事情。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像毛泽东那样胸怀大志。

  毛泽东之所以有如此之大抱负,大的有时使别人不太好理解、也无法理解,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因为,他自己的定位是国家、是社会、是天下。
ylmj004
ylmj006
ylmj006
ylmj006
ylmj006
ylmj006



《祭母文》






  毛泽东的母亲文其美,又说文七妹,是一位勤劳、善良、品德高尚的女性、1867年,她出生于距离韶山冲20多里的湘乡县唐家坨一个贫农家庭,18岁的时候,她嫁给韶山冲贫苦农民毛顺生为妻。1893年,她生下了毛泽东,后又生了毛泽民、毛泽潭,还收养了一个女儿毛泽健,她是这个家庭中最忙碌、最辛苦的人,样样活都干,样样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文氏夫人虔信佛教,心底极为善良,对贫穷人富有同情心,她经常瞒着丈夫,送粮送米

  接济那些贫穷的乡亲们。这种美德,对毛泽东兄妹影响很深,他们都拥护母亲的做法。而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家里为了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争吵。毛泽东同志回忆这种往事的时候,曾经风趣地说:

  “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

  父亲给儿子毛泽东设计的生活道路,是要他到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将来成为一个会赚钱、能赚钱的人。可是,16岁的毛泽东却与他父亲的意愿相反,总渴望着走出韶山冲去读书学习,去见大世面,去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为此,父子之间经常发生矛盾。而每当发生矛盾时,文氏夫人就站在儿子一边,同情和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她和毛泽东一起劝说毛顺生,并请来亲朋邻居说情,毛顺生才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1919年春,文氏夫人患病,毛泽东把母亲接到长沙医院治病,母子曾短聚一个时期,期间,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毛泽潭搀扶着老母到照相馆合影留念。她儿子们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的一次团聚,也是世上仅有的一张他们与母亲的合影照片。

  这年10月5日,就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正同军阀张敬尧进行斗争的紧张时刻,文氏的病情一天一天的加重。就在这一天,这位操劳一生、勤俭一世的贤良女人,躺在病榻上流着眼泪,拉着丈夫的手,望着守护在身旁的儿子毛泽民,一声轻似一声地呼唤着“石三伢子”的声音,逐渐地消失在上屋场的卧室里……

  文氏病逝的噩耗很快传遍了韶山冲,传到了长沙。当毛泽东接到了二弟从韶山寄来的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接信后,毛泽东带着在长沙读书的小弟弟毛泽潭,星夜上路,直奔韶山。可是,当他们赶到家时,母亲却已经入棺两天了。披麻带孝的大弟弟毛泽民一把拉住毛泽东,哽咽地诉说了母亲在临终前的情景。毛泽民说:“母亲在临终前一直在呼唤着他们的名字……。

  这时的毛泽东心如刀绞、泪如泉涌。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哭出声来。母亲才52岁,不想因一场小病竟夺走了她的生命。他守在母亲的灵前,对着暗淡的油灯,回想起童年的件件往事,慈母的形象时时浮现在面前。悲痛中,他席地而坐写出了发自内心的《祭母文》。文曰: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饴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思,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贲。

  总慈所述,盛德所辉。

  比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再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毛泽东在写了这篇包含深情的《祭母文》后,又洒泪写下了两副表达内心痛苦和无限思念情怀的挽联。

  其一曰: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其二曰:

  青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这些都充分地表达了毛泽东对母亲的无限爱戴,赞扬了母亲那种心地善良,性情温和,勤劳简朴,慷慨厚道的高尚品德。后来,毛泽东又致书同学、好友邹蕴真,再次赞扬母亲的美德。他在信中这样写到:

  “世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已的,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又利人的人。我的母亲该属最后一种人。”(摘自《毛泽东故土家族----探秘》)

  从上述的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秉承了中华民族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很孝顺的人。
ylmj006
ylmj005
ylmj005
ylmj005
ylmj005
ylmj005



毛氏家族《家训》






  凡看到过毛氏家族《家训》的人,就会由衷地感到:毛氏家族是一个教养极其严格、文化底蕴很深的家族。而且,这个家族里的“家训”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精华在这里面闪烁耀眼的光辉。也正是由于这些传统美德和中华文化的精华,才从某一侧面上影响和造就了伟人----毛泽东。

  毛氏家戒十则(见毛氏二修族谱卷二)

  游 荡

  人有耳目能听能睹,人有手足能蹈能舞,具此官体,不农不贾,饱食暖衣,逍遥过午,弃尔诗书,荒尔田圃,家计萧条,基业易主,自此嬉游,有玷尔祖。

  赌 博

  人惟懒惰,遂交赌友,赌尽家资,一无所有,三五成群,将为盗薮,且引匪徒,钻墙窥牖,非盗即奸,中构亦丑,博棋好饮,不顾父母,不此之戒,祖岂尔佑!

  争 讼

  争长竞短,都是客气,讼到公庭,大爹小的,出与人言,扬扬得意,不知当官。吁天抢地,倘或理亏,受刑系累。幸而胜焉,也要破费。莫逞雄心,免贻后悔!

  攘 窃

  冥窃暗偷,谓莫予见。一朝败露,捕拿到县。招认受刑,皮穿肉颤。差役起赃,辱及女眷。饱捕亡家,东逃西窜。死不入祠,生有何面。凡我子孙,莫拈钱断。

  符 法

  法打包身,磨拳擦掌。打降行凶,强牵强抢。犯法遭刑,捷如影响。为首为从,那个漏网,大则抵伤,小则笞杖。不思肌肤,父母生养。忘身及亲,你去想想!

  酗 酒

  世上是非,多起於酒。加以贪杯,愈丧所守,乱语糊言,得非亲友。甚至醉时,胆大如斗。酗酒放风,裂肤碎首。酒后问之,十忘八九。何如节饮,免致献丑!

  为 胥 隶

  人在乡村,闲言存养,一入衙门,便如魍魉,一票一畿,几斤几两。只讲盘子,不思冤枉。少不得意,一索三掌。怒气冲天,报施不爽。快活赚钱,休作此想!

  为 僧 道

  邪说异端,莫如僧道,高者谈元,卑者应教。昔圣昔贤,辟佛辟妙。倘非虚无,何故抹倒。人有五伦,僧归一扫。尽如此辈,人类绝了。邪正两途,各宜分晓!

  谋 风 水

  既有天文,必有地理。得之有缘,非可妄取。近听术人,动谋风水。他人祖茔,恃强破毁。或牵或骑,连讼不已。死既不安,生何利矣。戒之戒之,牛眠在迩!

  占 产 业

  凡人产业,各有抵址。窥其唇联,奸谋顿起。得寸思尺,造契造纸。曾不数年,弃如敝屣。向所越占,几能到底。拱手让人,落魄而已。何如守分,免受嗤诋!

  右家规家训家戒,不惜苦心苦口,撰书成言,厚望同宗循其规,听其训,守其戒,共为一族之孝子慈孙焉。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只其道不远矣。

  -----敦本堂公识

  家 劝 十 则

  (见毛氏二修族谱卷二)

  培植心田

  一生吃着不尽,只是半点心田。摸摸此处实无衍,到处有人称羡。不看欺瞒等辈,将来坠海沉渊,吃斋念佛也徒然,心好便膺帝眷。

  品行端正

  从来人有三品,持身端正为良。弄文侮法有何长?但见天良丧尽。居心无少邪曲,行事没些乖张。光明俊伟子孙昌,莫作蛇神伎俩。

  孝养父母

  终身报答不尽,惟尔父母之恩。亲意欣欣子色温,便见一家孝顺。鸟尚知报本,人子应念逮存,若还忤递悖天伦,只恐将本雷震。

  友爱兄弟

  兄弟分形连气,天生羽翼是他。只因娶妇便参差,弄出许多古怪。酒饭交结异姓,无端骨肉喧哗。莫为些小竞分家,百忍千秋佳话。

  和睦乡邻

  风俗何以近古,总在和族睦邻。三家五户要相亲,缓急大家帮衬。是非与他拆散,结好不啻朱陈。莫恃豪富莫欺贫,有事常相问讯。

  教训子孙

  子孙何为贤知,父兄教训有方。朴归陇亩秀归庠,不许闲游放荡。雕琢方成美器,姑息未为慈祥。教子须如窦十郎,舔犊养成无状。

  矜怜孤寡

  天下穷民有四:孤、寡最宜周全,儿难母苦最堪怜,况复加之贫贱。寒则予以旧絮,饥则授之馀粮,积些阴德福无边,劝你行些方便。

  婚姻随宜

  儿女前生之债也,宜随分还他。一时逞兴务繁华,曾见繁华品谢。韩侯方哥《百两》,齐姜始咏六珈。大家从俭莫从奢,彼此永称姻娅。

  奋志芸窗

  坐我明窗讲习,几曾挥汗荷锄,驱蚊呵冻志无休,诵读不分昼夜。任他数伏数九,我只索典披图。桂花不上懒人头,刻苦便居人右。

  勤劳本业

  天下有本有末,还须务本为高,百般做作尽糠糟。纵有便宜休讨,有田且勤尔业,一艺亦足自豪。栉风沐雨莫乱劳,安用许多机巧。

  毛氏家训八条

  (见毛氏三修族谱卷六)

  教悌乃百行之原。凡子逆父、弟犯兄,必有先见之端,亲房自能觉察。如有此种子弟,亲房会同房长,登门晓谕。倘仍不化,传祠惩治其分居。卑幼忤漫尊长者,亦一体究治。

  夫各有妇,妇各有夫。如有贩卖异性生妻,从中渔利及掠为己有者,传祠惩治,族内若有夫故,妻顾守节者,兄弟不许逼嫁,亦不许转房。其或从戎多载未有确实凶信,毋得擅行改嫁。

  女婴不许溺送,幼媳不许磨凌。如有悍妇丧心,轻视女婴幼媳,责在家长,处治不贷。

  士农工商各居一业。如有毫无执业,游惰好闲,衣食不给,势必流为盗贼,甚或放飘诱众,酿成巨祸。此种子弟无迹者,房长带祠惩治;有迹者,捆解,父兄毋得袒护。

  近来教匪、会匪邻县邻族往往多有。族中无知者,倘如教匪会匪,察知其实,重行惩治。

  宰牛相会、聚赌抽头、吃食洋烟等事,不独有违宪禁,实为败坏风俗、废弛执业之由,招惹歹人之薮,族中有此,一经发觉,分别究治。

  遇事聚众行凶坐拼,强牵强掘,碎毁什物,甚至投塘溺水,放火焚巢等事,无论与同姓异姓相争,传祠究治,以翦横蛮。

  房族之内,无论何事肇衅,致启争端,由房族首拨人排解。论理不服,舍理论情不服,再论亲亲之谊,毋得越族成讼,恃刁者,共同禀究。

  毛氏家族《百字铭训》

  (见毛氏三修族谱卷六)

  孝悌家庭顺,清忠国祚昌。

  礼恭交四海,仁义振三纲。

  富贵由勤俭,贫穷守本良。

  言行防错过,恩德应酬偿。

  正大传耕读,公平作贾商。

  烟花休入局,赌博莫从场。

  族党当亲睦,冤仇要解忘。

  奸谋身后报,苛刻眼前光。

  王法警心畏,阴功用力禳。

  一生惟谨慎,百世有馨香。

  毛泽东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家族里。而且,这个家族里就是这样的有文化、这样的把中华文化特别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渗透规范着每一个族中人的行为之中。因此,毛泽东从小的时候就养成了讲究孝道、讲究人情的习惯。他一个很守孝道的人、很讲亲情的人。
ylmj005
ylmj007
ylmj007
ylmj007
ylmj007
ylmj007



与老师的“对白”






  毛泽东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也从来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故土,处处表现出一个游子浓郁的恋乡之情。

  1959年6月26日傍晚,他在家乡设了便宴招待乡亲们。宾主就位后,他自然地站起来微微笑道:

  “今天各位父老乡亲都到齐了,就只差我‘干娘’没有来呢!

  顿了顿,他用商量的口气说:

  “是不是还要等呢?

  乡亲们都感到奇怪,毛泽东干娘七舅妈已经死了30多年了,这毛泽东是知道的,怎么现在又冒出来个“干娘”呢?

  毛泽东见大家迷惑,也不解释,只说:

  “大家喝吧,我们不等啦!

  有个丫头感到很好奇,就跑上去问:

  “你的干娘是谁?

  毛泽东说:

  “我是那个山坨里石头的孩子,你又是谁的孩子?

  那孩子天真地说:

  “我是我爹的孩子。”

  毛泽东爽朗的笑了,笑的是那样恬静、那样开心。

  原来,毛泽东所说的“干娘”是她母亲为了保住他的性命,给他认的一个“石观音”。而且,在毛泽东拜石头为“干娘”时是发生在他外婆家的事。

  原来,在毛泽东的前边,他母亲还生了两个男孩,不知是什么原因,都夭折了。所以他母亲为了保住他的生命,就做了给他认“干娘”这样一件事情,并给他起名为“石三伢子”。

  宴请乡亲们期间,在敬酒时,毛泽东虔诚地说:

  “今天,我回到家乡,也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只是请大家吃个便饭。首先,我敬各位乡亲们一杯酒,请大家尽兴地喝、尽兴的吃。”

  其中有一个老者----就是毛泽东的“老师”,也是他的族兄----“大哥”毛宇居恭恭敬敬地站起来说:

  “你回来了大家就很高兴,还劳你敬酒,真是不好意思。特别是:

  ‘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毛泽东站在那里随口说道:

  “尊老敬贤,应当,应当!”

  这一应一对,虽然那么自然,但里面非常有“味”!特别是仔细品味,你就会感到,其中是多么工整、多么优美、多么有情调。它既表达出一个领袖的谦虚和胸怀,又展示了一个讲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男子汉的良好品质,还又反映出毛泽东作为知识分子的机敏和才智。
ylmj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