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282 雝武王祭祀文王,在撤去祭品时唱的乐歌 有来雍雍,至止肃肃。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於荐廣牡,相予肆祀。 假哉皇考,綏予孝子。 宣哲维人,文武维後。 燕及皇天,克昌厥後。 綏我眉寿,介以繁祉。 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客人和悦心舒畅,严肃恭敬到庙堂。 诸侯公卿来助祭,天子仪容很端庄。 进献肥美大牺牲,帮我祭品摆妥当。 皇考文王真伟大,保我孝子得安康。 百官通达多智慧,文武兼备好君王。 上天平安无灾变,子孙后代得繁昌。 赐我平安寿命长,助我福禄多无疆。 既劝烈考受祭享,又劝文母来品尝。 1、雍雍(yōng):繁体字写成"雝"。和悦。《郑笺》:"雍雍,和也。肃肃,敬也。" 2、辟公:诸侯。《集传》:"相,助祭也。辟公,诸侯也。" 3、广牡:《集传》:"广牡,大牲也。" 4、肆祀:陈设祭品。《郑笺》:"又助我陈祭礼之馔(转zhuàn)。" 5、假:大。《集传》:"假,大也。皇考,文王也。绥,安也。" 6、宣哲:《集传》:"宣,通。哲,知。" 7、燕:《毛传》:"燕,安也。" 8、绥我眉寿:林义光《诗经通解》:"绥,读为遗。" 9、繁:《郑笺》:"繁,多也。" 10、右:尊崇。《通释》:"此诗右亦当读为侑劝之侑。且诗以烈考与文母对举,文母为太姒,则烈考为文王无疑。" 周王室虽然还不能如后世中央集权王朝那样对全国进行牢固有效的控制,但周王毕竟身为天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诸侯们还是要对之尽臣下的职责;实质性者如发生兵事时的勤王,礼仪性者如祭祀时的助祭。这首诗的开头写的便是诸侯助祭的情况。 因后世有肃穆一词,往往容易导致诗中"肃肃"、"穆穆"属同义或近义的误会。其实两词含义用来颇有区别。"肃肃"是说助祭诸侯态度之恭敬,不仅是对祭祀对象--当时周天子的已故祖先,而且是对居祭祀中心地位的周天子本人;"穆穆"则既表周天子祭祀的端庄态度,又表其形态的盛美与威严。这样理解,二词分别用于助祭者(诸侯)、主祭者(天子),方可谓恰如其分。而那些丰盛的祭品(广牡),或为天子自备,或为诸侯所献,在庄严的颂乐声中,由诸侯协助天子陈列供奉。一个祭典,既有丰盛的祭品,又囊括了当时的政治要人,可见其极为隆重。 《毛诗序》说,《雝》是"禘大祖(即后稷)",但诗中明言所祭为"皇考"、"烈考",其说难通。朱熹《诗集传》认为"皇考"指文王,"孝子"是武王,其说近是。以武王之威德功勋,召诸侯或诸侯主动来助祭,不仅不难,而且势在必然。不过,这种有诸侯相助祭祀皇考的典仪虽然始自武王,武王之后也会沿用,如成王祭武王、康王祭成王都会采用《雝》所描写的诸侯助祭形式。这种形式,既表现周天子在诸侯中的权威,也表现诸侯的臣服,成为周王室政权巩固的标志。周王室自然乐于定期显示这一标志。至于后来周王室力量衰落,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乃至诸侯纷纷萌生觊觎九鼎之心,恐怕这种标志的显示便难乎为继了。 "假哉皇考"以下八句,是祈求已故父王保佑之辞,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宣哲维人,文武维后",即臣贤君明,有此条件,自可国定邦安,政权巩固,使先人之灵放心无虞。二是"克昌厥后",这与《烈文》、《天作》中的"子孙保之"意义相似,对照钟鼎文中频频出现的"子子孙孙永保用"及后世秦始皇的希望其后代"万世而为君",我们不能不对上古(后世亦同)国君强烈追求己姓政权的绵延留下深刻印象。与这一点相比,"燕及皇天"(即使是虔诚的)和"眉寿"、"繁祉"只能是陪衬而已。 这首诗是父母同祭的,因此说"既右烈考,亦右文母",但"文母"的陪衬地位也很明显,这又是父系社会的必然现象。以这样内容的两句结尾是周颂中唯一之例,透露出《雝》是祭祀后撤去祭品的乐歌的信息,并为诸多《诗经》注疏、研究者所公认。按理说,每一祭典都有撤去祭品这一程序,撤祭诗不会仅此一首,既然现在《诗经》只收录了《雝》,可见《诗经》的整理删定者(旧说为孔子)认为它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283 载见成王即位,率诸侯祭祀武王的乐歌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 龙旗陽陽,和鈴央央, 鞗革有鸧,休有烈光。 率见昭考,以孝以享。 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 烈文辟公,綏以多福,俾緝熙于純嘏。 诸侯开始朝君王,考求礼仪旧典章。 交龙旗帜多明亮,车旗铃铛响叮当, 饰金笼头马缰绳,华丽美好闪光芒。 相率朝见武王庙,敬献祭品行祭享。 祈求寿命能久长,永保子孙得安康,大福大禄多多降。 有功有德众诸侯,神灵多多赐福禄,使我光明福长享。 1、载:初始。《郑笺》:"诸侯始见君王,谓成王也。" 2、章:《集传》:"章,法度也。" 3、鞗(条tiáo)革:《郑笺》:"交龙为旂。鞗革,辔首也。"《集传》:"轼前曰和,旂上曰铃。央央、有鸧,皆声和也。"鸧(枪qiāng):金饰貌。 4、昭考:《毛传》:"昭考,武王也。" 5、以孝以享:《通释》:"此诗以孝以享,犹《潜》诗以享以祀,皆二字同义,合言之则曰孝享。" 6、嘏(谷gǔ):《郑笺》:"俾,使。纯,大也。天子受福曰大嘏。" 和上一篇《雝》相同,《载见》也是写助祭的,只是祭祀对象和描写重点有所不同。 《载见》的祭祀对象是武王,《毛诗序》谓"始见乎武王之庙也",朱熹《诗集传》亦云"昭考,武王也",后世诸家于此无异辞。按周时庙制,太祖居中,左昭右穆,文王为穆,则武王为昭,故称昭考。因此,"载见辟王"的辟王便是成王。"载"训始,助祭诸侯的朝见则在成王即位之时。成王是由周公辅佐即位的,只是名义或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则掌握在摄政的周公之手,诸侯助祭的隆重仪式当亦是周公一手策划安排,其用意自然是让成王牢记先王遗训,继承并光大先王遗业。周公极尽摄政之职,时时注意对成王的规劝乃至管教,《尚书》中的一篇《无逸》便是明证。诸侯"曰求厥章",恐怕年幼的成王也无法应付,只能由周公作出权威性的答复。旧说《周礼》为周公所作,法度典章他当了然于胸。如此看来,《载见》的祭祀对象与《雝》不同,祭祀时的背景也大不一样。《诗经传说汇纂》所说"一以显耆定之大烈弥光,一以彰万国之欢心如一"的祭祀目的,便道出了成王新即位的时局特点与急务。 和《雝》所描写的"肃肃"、"穆穆"的神态不同,《载见》重点在于描写助祭诸侯来朝的队伍,朱熹评之曰"赋"也。诗中"龙旂阳阳"四句,确实具有赋的铺叙特点:鲜明的旗帜飘扬,铃声连续不断响成一片,马匹也装饰得金碧辉煌,热烈隆重的气氛,浩大磅礴的气势,有声有色;八方汇集,分明是对周王室权威的臣服与敬意。周颂中的许多祭祀诗,是只求道出目的,不惜屡用套语,丝毫不考虑文学性的,而《载见》却安排了极为生动的铺叙,在一般说来枯燥乏味的颂诗中令人刮目相看。这也足以说明,在有助于实现政治目的的情况下,统治者不仅不排斥,而且会充分调动积极的文学手段。 诗的后半部分,奉献祭品,祈求福佑,纯属祭祀诗的惯用套路,本无须赘辞,但其中"烈文辟公"一句颇值得注意。为何在诗的结尾用诸侯压轴?这又使我们想起成王的新即位,而且是年幼的君王即位。古代归根结蒂是人治社会;就臣子而言,先王驾驭得了我,我服先王,但未必即如服先王一般无二地服你新主;就新主而言,也可能会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在最高统治者更换之时,臣下的离心与疑虑往往是同时并存,且成为政局动荡的因素。诗中赞扬诸侯,委以辅佐重任,寄以厚望,便是打消诸侯的疑虑,防止其离心,达到稳定政局的目的。可见,《载见》始以诸侯,结以诸侯,助祭诸侯在诗中成了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实在并非出于偶然。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285 武歌颂周武王消灭殷商的功业 於皇武王,无競维烈。 允文文王,克開厥後。 嗣武受之,勝殷遏刘,耆定尔功。 多么伟大周武王,丰功伟业世无双。 文德显著周文王,后人基业他开创。 武王继成受天命,制止杀戮胜殷商,终成大功美名扬。 1、於(呜wū)皇:《集传》:"於,叹辞。皇,大。" 2、刘:杀;征伐。《毛传》:"刘,杀。"《郑笺》:"举兵伐殷而胜之,以止天下之暴虐而杀人者。" 3、耆(纸zhǐ):致使;达到。《毛传》:"耆,致也。"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武王克商,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又据《礼记·乐记》记载,孔子曾说《大武》"再成而灭商",可知《武》是《大武》乐舞二成的歌诗。《武》之乐舞,表现的正是武王牧野克商的历史事实。史载武王十一年二月,周武王率兵伐商,进至商国都城朝歌南郊之牧野,纣王发大军相抗。周师大将军吕尚领先锋武士挑战,殷军前部倒戈而自攻其后,武王大军乘机掩杀过去。纣王大败逃回朝歌,登鹿台自焚,殷商灭亡,周武王成为天下最高君主。毫无疑问,这一战争的胜利成功是周代最大的业绩,周武王为周代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最高的功勋。所以《武》诗一开头,就以最高亢最雄浑的歌喉对周武王做出了赞颂:"於皇武王!无竞维烈。"我们知道,殷商末年,纣王荒淫暴虐,厚赋税以盘剥国人,造炮烙酷刑以镇压异己,嬖爱妇人妲己,宠信佞臣费中、恶来,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即周文王),微子数谏不听而亡去,比干强谏而被剖心,箕子佯狂为奴亦遭囚。纣王的倒行逆施,令百姓怨愤,令诸侯寒心。因此,周武王伐商,是一场反抗暴政的正义战争,是符合民意、顺应历史潮流的壮举,它必然得到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的普遍拥护与欢迎、响应。此篇《颂》诗对周武王完成克商大业的赞美,尽管是站在周王朝统治者立场上的,但无疑也是同时代民众心声的反映,令人感到真实可信,不像后世郊庙歌词虚应故事的陈词滥调那么惹人厌烦。 在唱出开头两句颂歌后,诗人笔调一转,饮水思源,怀念起为克商大业打下坚实基础的周文王来。文王(即西伯)被纣王囚禁羑里,因其臣闳夭等人献宝物给纣王而得赦免,他出来后献洛西之地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伐崇戡黎,建立丰邑,修德行善,礼贤下士,深得人心,诸侯多叛纣而往归之。他为武王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使灭商立周成为水到渠成之事,其功德怎能令人忘怀!"允文"云云,真是情见乎词。 诗的最后三句,直陈武王继承文王遗志伐商除暴的功绩,将第二句"无竞维烈"留下的悬念揭出,在诗歌的语言运用上深有一波三折之效,使原本呆板的《颂》诗因此显得吞吐从容,涌动着一种高远宏大的气势。可以说,此诗是歌功颂德之作中的上品。 当然,《颂》诗的本质决定了它必定具有一定的夸饰成分。武王伐商,诗中声称是为了"遏刘",即代表天意制止暴君的残杀,拯民于水火。但战争是残酷的,所谓"圣人号兵者为凶器"(《六韬》)是也,牧野之战,《尚书·武成》有"流血飘杵"的记载,《逸周书·世俘》亦有"馘魔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的说法。所以崇尚仁义的孔子不免对之感到有些遗憾,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他老先生的话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284 有客微子来朝,周王朝对他表示赞扬和挽留 有客有客,亦白其马。 有萋有且,敦琢其旅。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言授之縶,以縶其马。 薄言追之,左右綏之。 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有客有客好名声,驾着白马来王庭。 态度恭谨仪容美,随从挑选也精明。 一宿两宿客莫走,三天四天望客停。 给他一条绊马绳,拴住马脚别让乘。 将要离去送别他,左右安慰心意诚。 客人既有大德行,神灵多多降福庆。 1、客:《集传》:"客,微子也。周既灭商,封微子于宋,以祀其先王,而以客礼待之,不敢臣也。" 2、白:《毛传》:"殷尚白也。" 3、萋、且(居jū):随从众多貌。《毛传》:"萋且,敬慎貌。"《集传》:"敦琢,选择也。旅,其卿大夫从行者也。" 4、信:一宿为宿,再宿为信。《尔雅·释训》"有客宿宿,言再宿也。有客信信,言四宿也。" 5、絷(值zhí):《郑笺》:"絷,绊也。" 6、追:饯行。《郑笺》:"追,送也。" 7、威:《通释》:"按《广雅》:"威,德也。'既有淫威,犹云既有大德耳。" 8、夷:《集传》:"夷,易也,大也。" 《周颂·有客》,是宋微子来朝周,周王设宴饯行时所唱的乐歌。近人说诗,多主此说,可信。《毛诗序》云:"有客,微子来见祖庙也。"此诗主旨,古今文说相同。盖谓微子来朝,助祭周之祖庙,周王于祖庙中礼见之也。诗作于周成王之时。 全诗一章,共十二句,可分三小节:一节四句,言客之至;二节四句,言客之留;三节四句,言客之去。礼仪周到,言简而意赅。 今按:微子名启,商纣王同母之庶兄,当殷之世,受封于微而爵为子,"微"为殷畿内国名。及武王克商,改封微子于宋。其时纣子武庚尚在,故微子不得为殷后,及武庚叛周,周公辅成王诛之,于是封微子于宋,进爵为公,命为殷后,以奉汤祀。微子朝周,周以客礼待之,诗称"有客",盖以美微子,以示殷虽灭亡,汤祀不绝故也。 诗第一节首二句云:"有客有客,亦白其马。"写微子朝周时所乘的是白色之马。因宋为先代之后,于周为客,故不以臣礼待之,如古史所称舜受尧禅,待尧子丹朱以宾礼,称为"虞宾",用意相同。殷人尚白,微子来朝乘白色之马,这也是不忘其先代的表现,这一细节,说明在周代受封之宋国,还能保持殷代制度,故微子来朝助祭于祖庙,谓之"周宾"可也。"有萋有且,敦琢其旅",写微子来朝时,随从之众。"萋萋"、"且且",形容众多,"敦琢",意为雕琢,有选择美好之意,两句表明微子来朝时,其众多随从都是经过选择的品德无瑕的人。这一小节写得很庄重,写客人之来,从乘马、随从等具体情节来表现,以示客至之欢欣,可谓得体。 第二小节四句,写客人的停留。"有客宿宿,有客信信。"一宿曰宿,再宿曰信,叠用"宿宿信信",表示住了好几天。客人停留多日,可见主人待客甚厚,礼遇甚隆。"言授之絷,以絷其马",表明主人多方殷殷留客。诗句中"言"为语助词,诗经中常见,"授之絷",意为给他绳索,"絷"是名词。下句"以絷其马",是说,用绳子拴住他的马,絷是动词。两句写留客之意甚坚,甚至想用绳索拴住客人的马。这和后来汉代陈遵留客,把客人的车辖投入井中的用意,极为相似。把客人的马用绳索拴住,不让他走,用笔之妙也恰到好处。 最后一小节四句写客人临去,主人为之饯行。其诗曰:"薄言追之,左右绥之。""追"字,意为饯行,也可以解为追送。"薄言",习用语助词。"左右",指周王左右群臣。在饯行的过程中,周的群臣,也参加慰送,可见礼仪周到。下二句云:"既有淫威,降福孔夷"。"淫"有"大"意,"威"者德也。大德,含厚待之义。言微子朝周,既已受到大德的厚待,上天所降给他的福祉,也必然更大,以此作颂歌的结语,既以表示周代对殷商后裔的宽宏,亦以勉慰微子,安于"虞宾"之位,将来必能得到更多的礼遇也。 读此诗后,笔者窃有所感:在中国历史上,汤伐桀,武王伐纣,皆以吊民伐罪为号召,对于被灭亡的前代,并不断其禋祀。如武王克商,封微子于宋,待以客礼。至成王时,武庚叛诛,微子进爵为公,以奉汤祀,与周并存者数百年,保留兴灭国、继绝世的古义。迨至炎汉以后,改朝换代时,对前代王室之子孙,多半杀尽灭绝,元之代宋,清之代明,杀戮尤为惨酷,幸免者寥寥。其得以免于诛戮,得有客礼相待者,仅有民国之于逊清,盖以政权既归民国,帝王专制不复存在,故满清得以保存其宗族,享受民国之福祉。至于其他朝代,当其兴也,诛夷前代之子孙,使无噍类;及其亡也,其子孙宗族,亦受他人之屠戮。故周世宗愿世世毋生帝王家,而明崇祯帝更有对爱女悲呼"若何为生我家"之痛也。读《有客》之诗,不禁为之兴慨。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286 闵予小子成王丧满即位,告祭祖庙,思念父祖,自我戒勉 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念茲皇祖,陟降庭止。 维予小子,夙夜敬止。 於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可怜我这年轻人,家门遭丧太不幸,孤苦无依忧成病。 啊,伟大先父周武王,终生能把孝道行。 追念皇祖周文王,英灵上下在朝廷。 想我嗣位年纪轻,早晚办事应恭敬。 啊,文王武王请放心,继承大业永记清。 1、闵:通"悯"。哀怜。小子:成王自谓。不造:不幸。《郑笺》:"闵,悼伤之言也。"《通释》:"不造犹不善,不善犹不淑也。不淑犹云不祥,谓遭凶丧也。" 2、嬛嬛(穷qióng):孤独无依貌。疚(旧jiù):痛苦。《集传》:"嬛与茕同,无所依怙(沪hù)之意。疚,哀病也。" 3、皇祖:《郑笺》:"思此君祖文王。" 4、陟降:《郑笺》:"陟降,上下也。"《集传》:"承上文言武王之孝,思念文王,常犹见其陟降于庭。" 5、序:事业。《郑笺》:"於乎君王,叹文王武王也。"《毛传》:"序,绪也。" 成王继位之时,年龄幼小,可以说,除了高贵的身份之外,他在政治上是一无所有。幼小的成王不可能明白自己的处境,而为之辅政的周公对此则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尽管《闵予小子》看似成王以第一人称而作的自述,其实真正的作者应是辅政的周公。 《闵予小子》是"嗣王(即成王)朝于庙"(《毛诗序》)之诗。嗣王朝庙,通常是向祖先神灵祷告,表白心迹,祈求保佑,同时也有对臣民的宣导作用。鉴于成王的特殊境遇,这篇告庙之辞应有特殊的设计。 开头三句,将成王的艰难处境如实叙述,和盘托出,并强调其"嬛嬛在疚",无依无靠。国君需要群臣,嗣王更需要群臣的支持,成王这样年幼的嗣王则尤其需要群臣的全力辅佐。强调成王的孤独无援,于示弱示困示艰难之中,隐含了驱使、鞭策群臣效力嗣王的底蕴,这一点在下面即逐步显示出来。 第四句的"皇考"指周武王。武王一生业绩辉煌卓著,诗中却一字不提,只说他"永世克孝"。为人子当尽孝;为人臣则当尽忠,其理一致,为什么不直陈其言呢?盖因在危难、困窘之际寻求援助,明令不如感化,当时周王室群臣均为武王旧臣,点出武王克尽孝道,感化之效即生。 第六句的"皇祖"指周文王,而"陟降"一语,当重在"陟",因为成王嗣位时在朝的文王旧臣,都是文王擢拔的贤能之士,他们在文王去世之后,辅佐武王成就了灭商的伟业,此时又该辅佐成王来继业守成了。 周公是经历文、武、成三世的老臣,"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又"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史记·鲁周公世家》),一些三世老臣如姜尚等,都长期与他共事,上述对文王、武王赞颂之语,出自他口中,自有非同寻常的号召与约束力量,穆王时太仆正伯冏作《冏命》,所说"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正可见周公的威严。 周公在其子伯禽受封于鲁后曾训戒伯禽要尊贤,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不贱",当然知道成王的身份更为高贵。成王为文王之孙,武王之子,血统至尊,这也几乎就是他继位时全部的政治资本,周公对此不能不充分地加以利用,以期对文王、武王感恩戴德的群臣对成王也俯首听命。因此"继序"一语出现于《闵予小子》的末句,绝非偶然,它强调成王继承的是文王、武王开创的大业,而"思不忘"对成王固然是必须兑现的誓言,对于文王、武王的旧臣,则是理所当然应尽的天职。 《闵予小子》隐含着对文王、武王旧臣效忠嗣王的要求,而在这方面,周公又是以身作则、堪称楷模的。他并没有忘记对儿子伯禽的教育与指导,用今天的话说是公私兼顾的,可他的主要精力一直集中于辅佐成王,他的主要政治业绩也在于此。这方面,《诗经》、《尚书》中的许多篇章留下了可信的记录,孔子也一再表示对他的尊崇与景仰。周公与成王虽然一为臣一为君,一为辅相一为天子,但是,要了解成王时政事,却往往先要了解周公。《六经》皆史,读本篇亦可窥周初政事之一斑。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