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佛经,《维摩诘所说经》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第四十八章 维摩诘以神通示现阿閦佛妙喜世界

【原文】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肇曰:上云如自观身实相,实相无生,而今现有生,将成其自观之义,故以没生问之也。)

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

(肇曰:逆问其所得,以证无没生也。所得法,即无为无相法也。三乘皆以无相得果也。)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肇曰:以己所得,可知法相,复问奚为?)

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

答曰:如是。

【白话解】

舍利弗见维摩诘神力功德如此高超卓绝,猜想他来历必定不寻常。于是问维摩诘:你在那里隐没而来这里受生?

维摩诘反问舍利弗:你所得的法有隐没有受生吗?

舍利弗说:我所得的法,无隐没亦无受生啊!

维摩诘说:如果诸法无隐没亦无受生相,为什么问"你在哪里隐没而来这里受生?"这有什么意思呢?譬如幻术师幻化成男成女,这是隐没后再受生的吗?

舍利弗答:幻术师幻化成男成女,无隐没亦无受生。

问:难道你不知道佛说诸法相如幻吗?

答:知道,是这么说。

【原文】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肇曰:生犹化存,死犹化往。物无不尔,独问何为?)

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败坏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

(肇曰:先定没生之相也)

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肇曰:善恶者皆是虚诳相续败坏法耳。然凡夫生则长恶,没则尽善。菩萨生则长善,没则尽恶。没生虽同,长尽不一。然俱是虚诳败坏之相。何异幻化耶?)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

(肇曰:上答无生,此出生处。应物而唱,未始无益。)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

(肇曰:此土方于余国,怒眚最多,)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

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即无众冥。

【白话解】

维摩诘对舍利弗说:既然你知道佛说一切法相如幻,为什么还问"你在哪里隐没而来这里受生?"

舍利弗,应当知道,所谓隐没,是指虚诳法败坏之相;所谓受生,是指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指心识寂灭)但不尽善本,菩萨虽生(指生心)但不长恶念。

这时,佛告诉舍利弗:有个佛国,名叫妙喜,佛号不动如来(即阿閦佛)。这维摩诘是在那里隐没而来这里受生的。

舍利弗说:未曾见过啊!世尊!这人能舍清净佛土,而乐意来这诸多怒害之处。

维摩诘对舍利弗说:我问你,你试想想,太阳出来时的光明与黑暗能合在一起吗?

答:不会合在一起。太阳出来放光明时,黑暗便消失了。

【原文】

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

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

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故,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

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

(肇曰:既睹大众渴仰之情,将显净名不思议德,故告令现本国。)

【白话解】

维摩诘问舍利弗:阳光为什么照耀我们居住的大地?

舍利弗答:这是为了用光明驱除黑暗。

维摩诘说:菩萨正是这样,虽然受生在不净佛土,为了教化众生,不会与愚闇合在一起。只因为菩萨发愿要灭除众生的烦恼闇,才来不净佛土受生。

这时,大众听到佛和维摩诘这么说,非常渴望能见到妙喜世界不动如来以及那里的菩萨、声闻等人物,瞻仰他们的容颜风貌。

佛以他心智知这些会中大众渴望见不动如来的心念,便对维摩诘说:善男子!请为这些在会的大众示现妙喜国不动如来以及诸菩萨、声闻等人物,让大众得见他们的容颜风貌,开开眼界。

【原文】

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

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

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

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

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

(肇曰:彼菩提树及妙莲花皆能放光明于十方做佛事,及花上化佛菩萨亦于十方做佛事。皆通取来也。)

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

(肇曰:欲天报通,足能凌空。然彼土以宝阶严饰,为游戏之路,故同以往反也。)

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

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腻吒天①,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持华鬘示一切众。

【注】

①阿迦腻吒天:即色界最高的色究竟天。

【白话解】

于是,维摩诘心里想念:我要坐在师子座上,不动身形,把妙喜国所有的一切景物都搬来这里。

维摩诘在心里逐一作意:化出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在中央耸立须弥山,在须弥山周围还有众多山脉,在其上方还有日月星宿。

再化出天龙八部鬼神、梵天以上诸禅天宫等宫殿,其中还有菩萨、声闻等人物。

再化出城邑、聚落,男女老幼各色人等来来往往,不动如来也在其中。

还有菩提树,还有各种颜色的妙莲华等等。所有能在十方做佛事的人物法器,都搬过来了。

再化出三道宝阶,这三道宝阶从阎浮提大地升到帝释居住的忉利天,再通到其上诸天。

诸禅天的天王天子,都从这宝阶下来,到忉利天礼敬无动如来,听受无动如来演说经法。阎浮提的人亦从宝阶上去,上升到忉利天,去会见从诸天来到那里的天人,同时瞻仰不动如来。

维摩诘心念化作的妙喜世界成就如此无量功德。上至色界最高的色究竟天,下至水际底部,维摩诘要以右手像陶家轮那样断取这个妙喜世界,犹如拿一个花鬘那里来入这里的世界,示现给会中的一切大众。

【原文】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

(肇曰:重为轻根,静为燥君,非三昧之力,无以运神足之功。)

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

(肇曰:大通菩萨逆见变端,为众而问。其余天人未了而问,恐畏未尽,故求救护。)

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

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

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白话解】

维摩诘想清楚了,随即进入如幻三昧境界,现出神通力。只见他右手一转,便断取了妙喜世界,把它搬到这里来了。

当维摩诘搬妙喜世界时,那边得了神通的菩萨、声闻人以及得了神通自在的天人,都惊讶地问不动如来:哎呀!我们被取走了。世尊!谁取我们去喲?请世尊救护喲!

不动佛对他们说:这不是我所为,是维摩诘运用神通力把我们取去的。

其余未得神通的人,还未觉察到发生了什么事,在不知不觉中自已被带到忉利天了。

虽然忉利天装下了妙喜世界,妙喜世界亦不增不减。忉利天亦不显得迫隘,同原来没有两样。

廓然无圣

维摩诘慈悲,再说无没生!

神通:我等凡夫把烦恼弄通即是神通!

譬如徙空,瓶所移处,此不见减,彼不见增!

白云

所谓烦恼灭尽,即是处于世间烦恼中,当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菩萨不可思议之处。

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开发人们本有的无边智慧,能成办普通人以为不可思议的事业。

在菩萨来说,这是本来如此。

在普通人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神通。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经文)鸠摩罗什(译) (白话)观辉居士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佛经,《维摩诘所说经》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第四十九章 愿生于妙喜佛土者当生彼国

【原文】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

皆曰:唯然,已见。

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

(肇曰:登高必由其本,寻果必由其因。)

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①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②。

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

【注】

①那由他:计数单位。僧肇曰:十万为一那由他也。

《玄应音义》卷三则以之为十万,《慧苑音义》卷下以之为一亿,而《佛本行集经》复有千亿与万亿二说。

②愿生于妙喜佛土:能欢喜发心修学无动,没、生不动,平等不二,必生清净妙喜无疑。

【白话解】

这时,释迦牟尼佛对会中大众说:你们看见了,妙喜世界不动如来的国土多么庄严壮丽,菩萨们的行持多么清净,弟子们各各都那么清白。

大众齐声说:确实如是,我们见到了。

佛说:如果菩萨想得到这样的清净佛土,应当修学不动如来所走过的大道。

当维摩诘以神通示现这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都发愿要生于妙喜佛土。

释迦牟尼佛当即授记说:你们定能生于不动如来的妙喜国。

【原文】

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

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

(肇曰:将因舍利弗名圣集难遇,经道难闻,故别问汝见不。)

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

(肇曰:因其所见而生愿也。)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

(肇曰:自庆之辞。)

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

【白话解】

这时,妙喜世界饶益此土众生的目的已经达到,那里的菩萨等人便还复本处,大众都见得分明。

佛问舍利弗:你见到这妙喜世界和无动佛了吗?

是!已见到了。世尊!愿使一切众生都得无动佛那样的清净佛土,获得像维摩诘那样的神通力。世尊!我门得见这些人物,与他们亲近供养,很快便得到了很大的利益。现在的众生和佛灭后的众生,如果能听到这部经,亦会获得很大的利益。当听闻后,能信解受持,并且读诵解说,如法修行,则获益无可限量。

【原文】

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

(肇曰:手得经卷,显未诵持。如人已得宝藏,未得用耳。)

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即为诸佛之所护念。

(肇曰:行应于内,护念于外,理会冥感,自然之数耳。)

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即为供养于佛。

(肇曰:是人即佛所护念人。)

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

(肇曰:随所止之室书持此经,当知其室当有如来。书持重于手得也。)

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即为取一切智。

(肇曰:若闻是经能随义而喜者,斯人会得一切智,故言取。)

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肇曰:明一四句为他人说,其福多于随喜,故言即是受记。)

【白话解】

如果手上有这部经典,便是得到了法宝之藏。

如果有读诵解释这部经的义理,按照所说的修行,便会受到诸佛的护念。

如果有人供养这些修行人,应当知道这等于供养于佛。

如果有书写并行持这经卷的人,应当知道他的居室中定有如来。

如果有听闻这部经随即心生欢喜的人,这人即能获得一切智。

如果有能信解这部经,即使是一个四句偈而为他人解说的,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已受记得无上正等正觉。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经文)鸠摩罗什(译) (白话)观辉居士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佛经,《维摩诘所说经》 法供养品第十三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 法供养品第十三


第五十一章 佛说王子月盖故事

【原文】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

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

【白话解】

佛又告诉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的时候,世上有一佛,号称药王如来,又名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个世界,名叫大庄严世界。

药王佛的寿命二十小劫,有三十六亿那由他声闻僧,有十二亿菩萨僧。

【原文】

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

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

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

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

(肇曰:上以财供养校法公养也。如来将成法供养义,故引成事以为证焉。)

【白话解】

天帝!这时,有一位转轮圣王,名字叫做宝盖。七宝具足,主管四天下。圣王有一千个儿子,个个端正勇健,能摧伏一切怨敌。

当时,宝盖率领他的眷属,施舍心爱的最胜的财宝,供养药王如来,足足施了五劫长的年间。。

过了这五劫,药王告诉他的一千个儿子:你们亦应当同我一样深心供养药王如来佛。

于是,这一千儿子遵受父王之命,供养药王如来。又足足过了五劫长,一切都照样施舍供养。

【原文】

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

(肇曰:极世肴珍无以摅其至到之情,冀所珍之外,别有妙养以畅其诚心。又宿缘将会,故生斯念也。)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

(肇曰:药王如来知其将化,故变为空神而告之。)

即问:何谓法之供养?

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

【白话解】

圣王一个儿子名叫月盖,独自静坐,动脑筋思考:还有什么供养胜过我们这样的供养吗?

由于佛的神力,空中传来天的声音。天说:善男子!法供养胜过一切供养。

月盖王子问:怎样是法之供养?

天说:你可以去请问药王如来,他会详细告诉你怎样是法之供养。

【原文】

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为法供养?

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

(肇曰:深经,谓方等第一义经也。其旨深玄,非有心之所得。微妙无像,非明者之所睹。超绝尘境,无染若空。欲以有心有明而信受见者,不亦难乎?自此下,美深经之旨。诸佛所说深经,即佛法身也。夫财养养四体,法养养法身。若能护持斯经,令法身增广者,此供养之上也。)

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

(肇曰:第一义经,微远无相,自非明哲,孰能分别?业之差别,虽有分别,然非分别之所能得。得之者,其唯无分别乎?)

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

(肇曰:菩萨法藏之所摄,固非小乘之实。总持印之所印,固非域中之道。总持所印,所印必真。法藏所摄,所摄必实。既藏以法藏,印以总持,岂是常人所能开发?以明法宝深固,难可窥伺也。)

至不退转,成就六度。

(肇曰:不退所以至六度,六度所以成大乘。大乘之所出,莫不由斯典也。)

善分别义,顺菩提法。

(肇曰:善分别实相之义,顺菩提无相之法也。)

众经之上。

(肇曰:三藏十二部,方等为第一。)

【白话解】

即时,月盖王子去参拜药王如来,稽首佛足,立在一面,对佛说:世尊!一切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胜。怎样是法供养?

药王如来说:善男子!现在给你说法供养。诸佛所说的甚深经典,一切修世间法的人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不是一般分别思惟所能理解的。这些甚深经典,收在菩萨法藏中,总持一切法,印证万法,直到佛地,都圆通无碍。

直至不退转,成就六度法门。

善分别诸法实义,随顺契合菩提大道。

其义理总在众经之上。

【原文】

入大慈悲。

(肇曰:深经所以建,慈悲所以弘人之者,必以大慈大悲乎?)

离众魔事及诸邪见。

(肇曰:魔,四魔.见、六十二见也。正教既宏,众邪自息。)

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

(肇曰:法从因缘生,缘则无自性。无自性则无主,无主则无我、人、寿命。唯空、无相、无作、无起。)

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轮。

(肇曰:深经之所能也。)

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

(肇曰:既有此能,故有此誉。)

能令众生入佛法藏。

(肇曰:未有舍背深经而能入佛法藏者。)

摄诸贤圣一切智慧。

(肇曰:一切贤圣之智,无离深义也。)

说众菩萨所行之道。

(肇曰:菩萨所行,其道无方。八万众行,皆陈之深经也。)

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

(肇曰:不依实相辩四非常等,非平等教也。依实相乃曰明也。)

【白话解】

入大慈悲之行。离四魔事及六十二邪见。

随顺因缘法。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命相。在三昧中,空、无相、无作、无起。

把众生都摄入道场,而坐于道场转*轮。

并受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赞叹。

能令众生入佛的法藏真实义。

摄受深经所说诸贤圣的一切智慧。

讲说这些深经所说的众菩萨所行之道。

以诸法实相为准绳,阐明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

【原文】

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

(肇曰:毁四禁,犯五逆,小乘法所不能救。众魔外道贪着豪恣,小乘法所不能灭。能救能灭者,其唯大乘方广等深经乎?)

诸佛贤圣所共称叹。

(肇曰:诸佛共称,以明其法必真也。)

背生死苦,示涅槃乐。

(生死虽苦,背之至难。涅槃虽乐,识之者寡。自非深经,孰启其路?)

十方三世诸佛所说。

(肇曰:诸佛虽殊,其道不二。古今虽异,其道不改。以明第一义经常不差也。美深经讫于是也。)

【白话解】

能救一切毁四重禁的众生,能震慑一切邪魔外道以及执着贪爱的人,使他们生怖畏之心。

受到诸佛贤圣共同称叹。

背离难离的生死之苦,示现难识的涅槃之乐。

十方三世诸佛都是这样说。

【原文】

若闻如是等经。

(肇曰:大乘深经,其部无量,故言等也)。

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

(肇曰:如是等经,尽诸佛法身也。若闻斯经,能信解护持,宣示分别,令大法增广者,名法之供养,成法身也。)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

(肇曰:上以信解护持、宣示弘布,以为法养,今明内行应顺为法供养也。诸法,即深经所说六度诸法也。)

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

(肇曰:不悟缘起,故有邪见之迷,封我之惑。若如说修行,则可明慧,明见十二因缘所由,故能离诸法邪见,得无生忍,无复吾我众生之想也。见缘如缘,谓之随顺。明白有无,谓之决定。皆智用之别称也。)

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

(肇曰:无违则无诤,即随顺义也。五受阴身及其眷属所有因缘果报,即我所也。若能明见因缘果报之性,顺而无违,则离诸我所也。上直观因缘知无造者,故离我见。今观因缘果报知无属者,故离我所见也。)

【白话解】

如果听闻这样深经的人,

能信解、受持、读诵,并且能以方便力为诸众生作分别解说,让众生分明领会,这就守护了正法,所以叫做法之供养。

再说,如果对深经所说的种种法,如所说的去修行,

见缘如缘,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便得无生法忍。确立无我见,明白无有众生等虚妄之相。

而于因缘、果报之理,能无违背、便得无诤,远离我见与我所见。

【原文】

依于义,不依语。

(肇曰:至义非言,寻言则失至。且妙理常一,诸应无方。而欲以无方之语定常一之理者,不亦谬哉?是以依义不依语者,见之明也。)

依于智,不依识。

(肇曰:六识识六尘而已,不能分别是非。分别是非其唯正智乎?是以行者依智不依识也。)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肇曰:佛所说经,自有义旨。分明尽然易了者应依。亦有应时之经,诡言合道,圣意难知,自未了者,不可依也。)

依于法,不依人。

(肇曰:法虽由人弘,而人不必尽应于法。法有定楷,人无常则。所以行者依法不依人也。)

【白话解】

闻法依于义,不依于语,离语言文字相,入真实义。

依于般若智慧,不依世间六识。

依直指真实义的了义经,不依权宜方便所说的不了义经。

依于三世诸法所证的及自己亲身验证的法,不依说法的人。

【原文】

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

(肇曰:法,即下因缘法也。上顺因缘,知法无生.今顺因缘,知法无尽也。法从缘而有,从缘而无。其有,不从未来来;其无,不归入过去。故曰,无入无归也。)

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

(肇曰:无明,十二之根本,无明既灭。余缘亦灭也。毕竟,为始终常灭,不复更灭。乃所以成无尽灭义也。)

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

(肇曰:灭尽义一,既曰毕竟灭,而曰无尽者,何耶?夫灭生于不灭,毕竟常灭,则无不灭。无不灭,则灭无所灭。灭无所灭,即是无尽义也。)

不复起见,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白话解】

随顺现前的法相,法从缘有,法从缘无,所以既无所入,亦无所归。

随顺法相,心不动摇,无明烦恼便毕竟灭了,就说诸行毕竟灭了。乃至因为妄识不再生,生毕竟灭了,老死亦毕竟灭了。

作如是观察,对于从无明到老死十二因缘轮回无尽的生灭相,都知如真。

不复生心起妄见,这就叫做最上的法之供养。

【原文】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

(肇曰:心柔智顺,堪受实相。未及无生,名柔顺忍。)

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

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萨行。

(肇曰:闻法供养,欣欲行之。然经道深远,非己力所弘,故愿加威神也。)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

【白话解】

释迦佛再告诉天帝释:王子月盖听了药王佛说的这些法,虽未得无生法忍,而已得柔顺忍。

王子即时解下身上宝衣装饰的珍宝,以这些珍宝供养药王佛。

对药王佛说:世尊!如来灭后,我一定履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佛哀悯,以威神助我,使我得降伏魔怨,修习菩萨行。

药王佛知王子发自深心的意念,便对王子授记说:从此以后就让你守护法城了。

【原文】

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萨道,得陀罗尼①,无断辩才。

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轮,随而分布。

(肇曰:分布*轮,即弘法养也。)

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

【注】

①陀罗尼:《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中略)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

又据《佛地经论》卷五所述,可知陀罗尼是一种记忆法,即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依记忆此一法、一文、一义,总持无量佛法。

【白话解】

天帝!这时,王子月盖已经见诸法清净,听到佛授记,以坚定的信心出家。从此修习积集善法,精进不懈,不久得五神通力。具足菩萨道功德,得诸法总持,辩才无尽。

在药王佛灭度后,王子月盖已是比丘,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足足十小劫弘扬正法。使药王如来所转的*轮,广为流布。

月盖比丘以守护正法的雄心,励行精进。即以他修得的法身,化度百万亿人,使他们于无上正等正觉永不退转,还有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或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于三界诸天上。

【原文】

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炎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驮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

月盖比丘,则我身是。

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

(肇曰:吾成正觉,由法供养。以是可知,法供养为上矣。)

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肇曰:行法养即供养佛也。)

【白话解】

天帝!那时,圣王宝盖岂异于常人?现在成了佛,佛号宝炎如来。圣王的一千儿子也都成了佛,即是贤劫中的千佛。从迦罗鸠孙驮得佛起,最后一位如来名号叫做楼至佛。

月盖比丘,即是我身(三世十方诸佛都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代表,非一非异)。

因此,天帝!应当知道这法供养的要旨,法供养胜于任何供养,最上最第一,无以伦比。

所以,天帝!应当以法之供养恭敬供养三世十方诸佛。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经文)鸠摩罗什(译) (白话)观辉居士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佛经,《维摩诘所说经》法供养品第十三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 法供养品第十三


第五十章 佛说法供养功德

【原文】

尔时,释提桓因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

(肇曰:说经将讫,舍利弗已庆美于上,帝释复欣其所遇,而致叹也。此经言虽简约,而义包群典。坐不踰日,而备睹通变。大乘微远之言,神通感应之力,一时所遇,理无不尽。又以会我为妙,故叹未曾有也。)

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是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

(肇曰:是法,即上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法也。)

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即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

(肇曰:闭八难众趣,开人天涅槃门也。)

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

修治菩提,安处道场。

(肇曰:在道场成佛道名菩提,今虽未成,便为修治佛道。安处道场中。)

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肇曰:如说修行,则同佛行。)

【注】

①释提桓因:即天帝释。

【白话解】

这时,释提桓因在大众中对佛说:世尊!我虽然从佛和文殊师利闻了百千经,还未曾听过如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说出了决定实相的经典。

依我理解佛所说的意旨,如果有众生听到这部经法,能够信解受持读诵的,无可怀疑,这人必定得到这甚深法宝。

至于能照所说法修行的,便是闭了恶道、开诸人天善门的人。

这必定是常被诸佛所关心和护持的人。这人能降伏外学,不为外道论议所动摇;能摧灭魔怨,心地清净,魔怨自灭。

对治烦恼,修习菩提,安处佛法道场之中。

全心全意行于佛道,沿着如来的足迹走向光明大道。

【原文】

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

(肇曰:天帝欣其所遇,故致未曾之叹。兼欲护养,以弘其道矣。)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

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即为供养去来今佛。

(肇曰:善其护持之意也。三世菩提不思议道,皆陈在此经,若受持护养,则为供养三世诸佛,故助汝喜。)

【白话解】

世尊!如果有受持读诵、照所说修行的,我将与我的眷属对他供养,支持保护。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凡有这经的处所,我亦与我的眷属以听法的缘由前往那里。其未信的,让他们产生信心。对那些已起信心的,保护他们不受损害。

佛说:善哉,善哉!天帝!你这么说,为修持这部经典的人护法,我替你高兴。

这部经详细说了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的无上正等正觉。因此,天帝!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这部经的,即是供养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

【原文】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竺-二+韋]、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伎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于天帝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

释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

【白话解】

天帝!假设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到处都是如来,有如甘蔗、竹子、芦苇、稻麻、丛林那么多,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大约一劫的时间内,对这许多如来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侍安乐,到那么多佛灭后,一一收集他们全身的舍利,建造起一座七宝塔,有四天下那么高大。这宝塔高至梵天,华表、佛刹,壮丽庄严,一切花香、璎珞、幢幡、伎乐、都微妙第一,供养大约一劫的时间。天帝!你想想看,怎么样?这人种植的福德多不多?

释提桓因说:很多啊!世尊!这人的福德,说上百千亿劫也说不尽。

【原文】

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

(肇曰:供养之福,以方慧解。)

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肇曰:高木必起重壤,瑾瑜必生荆岫,所以无量之果,必由无量之因。诸佛菩提,皆从习此经而生。菩提之道,以无相为相。无相之相,不可限量。因是生福,福何可量也?)

【白话解】

佛告诉天帝:应当知道,这善男子、善女人,听闻这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所得的福德比前面说的所成的功德多得多。

为什么呢?诸佛的菩提都是从这部经生出来的。菩提的相是什么模样?有什么标准?不可限量。也正是这个因缘,这些人的福德不可限量。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经文)鸠摩罗什(译) (白话)观辉居士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佛经,《维摩诘所说经》 嘱累品第十四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 嘱累品第十四


第五十二章 付嘱于弥勒

【原文】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1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

(肇曰:不思议经,即佛无上菩提之道。其道深远,难可剋成。吾无量劫不惜身命,肉施踰须弥,血施踰江海。勤苦积集,今始得就。哀彼长迷,故垂之竹帛。然群生薄德,魔事炽盛,吾道多难,非汝不弘。嗣正之弟,所以重嘱累之也。)

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2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

(肇曰:城高则衝生,道尊则魔盛,自非神力,无以制持。故劝以神力矣。)

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鬼神、乾闼婆、罗刹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

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而为广说。

(肇曰:法之通塞、损益若是,故劝弥勒顶受广说者矣。)

【注】

1弥勒菩萨 弥勒,全译梅特雷耶(Maitreya),又译为慈氏。弥勒是姓,名阿逸多(Ajita),义译无能胜。西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惊异地说:"此儿具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转轮圣王"。这话很快传到国王耳里,满朝文武惶恐异常,怕国内要发生政变。急欲觅得此子,加以杀害。其父预感大祸临头,即将其匿藏于舅父家中。及长,舅氏虑其祸终不能免,即令其见佛闻法,从佛出家。弥勒由于从小生活在经济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后,依然交游族姓,喜爱穿著。如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赐给诸比丘,大家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唯弥勒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到处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议论,他听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弥勒先于释迦牟尼入灭。蒙释迦牟尼授记为未来佛。

中国寺庙里供奉的弥勒佛,据说是弥勒佛的化身契比和尚的形相。

2 末世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证;(2)像法时,有教、有行、无证;(3)末法时,只有教而无行证,罕见有能证果位的人。三时年限,佛没有明说,后人说法不一。我国唐代流行的说法是,正法时五百年,像法时一千年,末法时一万年。

【白话解】

于是,佛对弥勒菩萨说:弥勒!我在无量亿阿僧祇劫中积集了无上正等正觉之法,现在我把这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付嘱给你。

这些经典,当佛灭度之后,在正法末世之中,你们应当以神力广为宣传流布,保证正法在这大地上不会断绝。

为什么我要这样嘱咐?因为在将来的年代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及天龙、鬼神、乾闼婆、罗刹等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乐于修习大法时,如果他们不能听到这部经,便会失却上善利益。

如果这些人能听到这些经,必定相信而乐于接受,认为少有如此大法,于是顶礼受持,并随众生所应,为使众生能得到应得的利益,而广为宣说。

【原文】

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

(肇曰:妙旨幽深,微言反俗,自非智勇,孰能深入耶?)

若好杂句文饰事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若于如是无染无著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

(肇曰:无染无着,经之深者,自非久行,孰能无畏?)

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

何等为二?

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不能随顺,毁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从何所来?

二者,若有护持解说如是深经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或时于中说其过恶。

(肇曰:一毁法,二毁人。)

有此二法,当知是为新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于深法中调伏其心。

【白话解】

弥勒!应当知道,有两种菩萨:是哪两种?第一种,专好杂句文采,浮光掠影;第二种,不惧怕深奥的法义,刻苦钻研,能深入实义。

如果专好杂句文采的,当知这些是新学菩萨。如果是对无染无著的甚深经典,心不畏缩,能钻入其中,闻法后,心得清净,并且受持读诵,照经所说修行,当知这是修行正法大道,修了很长时间的菩萨。

弥勒!新学的菩萨,对待甚深经典,亦有两种态度,使得他们不能正确抉择。

有哪两种?

第一种,对未听过的深经,一听到便惊怖生疑,心生反感,不相信,甚至毁谤。这些人会说:我从来未听过,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种,不肯亲近供养恭敬那些护持解说这种深经的人。或着有时还要讲那些解说深经的人的坏话。

应当知道,有这两种心态的新学菩萨,是自毁之伤,不能从深法之中调伏自己的心。

【原文】

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得无生法忍。

(肇曰:上虽闻新经不能信解。今虽信解,不能行应,历明诸失,以试后学也。)

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

(肇曰:虽解深义,未为心用,尊己慢人,不能诲益,此学者之外患也。)

二者,虽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

(肇曰:因其所解而取相分别,虽曰为解,未合真解,此学者之内患也。)

弥勒菩萨闻称为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我当远离如斯之恶。奉持如来无数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肇曰:一生大士,岂有如斯之恶咎,闻而后离耶?斯言者,为未离者也。)

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等经,与其念力,使受持读诵,为他广说。

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读诵,为他说者,当知皆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

【白话解】

弥勒!还有两种不正心态。有的菩萨虽然信解深法,还会自招毁伤,不能得无生法忍。

是哪两种?第一种,轻慢新学菩萨,不肯教诲新学菩萨。

第二种,虽然对解深法有点知解,但未了义,未得真解,还取分别相。这就是所说的两种法。

弥勒菩萨听了佛的嘱咐,对佛说:世尊!我未听过啊!依佛的嘱咐,我定当远离这种种错误的言行,奉持如来在无数阿僧祇劫以来所积集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

如果在将来的年代中,有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的,要让他们手上都有这些经典,赋予他们具有念力,使他们受持读诵,并为他们详细解说。

世尊!如果在以后正法末世中,有能受持读诵这些经典,并且为别人解说的,当知都是弥勒神力建立的结果。

【原文】

佛言:善哉,善哉!弥勒!如汝所说,佛助尔喜。

于是,一切菩萨合掌白佛:我等亦于如来灭后,十方国土广宣流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复当开导诸说法者,令得是经。

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有是经卷读诵解说者,我当率诸官属为听法故,往诣其所,拥护其人。面百由旬,令无伺求得其便者。

【白话解】

佛说:好哇,好哇!弥勒!定能如你所说,满你所愿,佛帮你高兴。

于是,一切菩萨都合掌向佛表态:我们亦于如来灭后,在十方国土广为宣传流布无上正等正觉之法。还要开导那些说法的人,让他们真正在心里得到这部经。

这时,四天王向佛表态:世尊!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林、旷野,哪里有对这经卷读诵解说的人,我当率领我属下的官员眷属,以听法的因缘,前往那里,拥护这个人。在一百由旬范围内,无有邪魔能得其便。

【原文】

是时,佛告阿难:受持是经,广宣流布。

阿难言:唯然,我已受持要者。世尊!当何名斯经?

佛言:阿难,是经称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是受持。

佛称为经已,长者维摩诘、文殊师利、舍利弗、阿难等,及诸天人、阿修罗、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白话解】

这时,佛告诉阿难,让阿难受持这部经,广为宣传流布。

阿难说:是!我已记住了佛说的要旨。世尊!这经起个什么名字?

佛说:阿难,这经名字就叫做维摩诘所说,亦名为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好好记住。

佛说这经结束了,长者维摩诘、文殊师利、舍利弗、阿难等,以及诸天人、阿修罗等一切大众,听了佛所说的这种甚深法门,皆大欢喜。

维摩诘所说经竟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经文)鸠摩罗什(译) (白话)观辉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