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 观众生品第七
第二十八章 菩萨如何行四无量心
【原文】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肇曰:慈以众生为缘,若无众生,慈心何寄乎?将明真慈无缘而不离缘,成上无相真慈义也。)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肇曰:众生本空,不能自觉,故为说斯法。令其自悟耳。岂我有彼哉!若能观众生空,则心行亦空,以此空心而于空中行慈者,乃名无相真实慈也。若有心于众生而为慈者,此虚诳慈耳,何足意称乎?)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
(肇曰:七住得无生忍已后所行万行,皆无相无缘,与无生同体。无生同体,无分别也。真慈无缘,无复心相,心相既无,则泊然永寂,未尝不慈,未尝有慈。故曰行寂灭慈,无所生也。)
行不热慈,无烦恼故。
(肇曰:烦恼之兴,出于爱见,慈无爱见,故无热恼也。)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肇曰:慈被三世而不觉三世之异也。)
【白话解】
文殊师利问:如果菩萨这样观众生,众生都空了,怎么行慈呢?对谁行慈呢?
维摩诘言说:菩萨确立了色身识身等一切众生如幻的观点,众生空了,心行也就空了。就用这个观点去化度众生,这是真实的慈心。
七地以上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所行万行,无缘无相,未尝不慈,未尝有慈,就称为行寂灭慈。
爱见生烦恼,慈心无爱见,所以再无热恼,就称为行不热慈。
慈行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观三世无异,就称为行等之慈。
【原文】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
(肇曰:彼我一虚,诤讼安起?)
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
(肇曰:内慈外缘,俱空无合。)
行不坏慈,毕竟尽故。
(肇曰:无缘真慈,慈相永尽,何物能坏?)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
(肇曰:上明外无能坏,此明内自无毁。)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
(肇曰:真慈无相,与法相同净也。)
【白话解】
慈行彼此无分别,无从起诤,就称为行无诤慈。
六根为内,六尘为外,内外不合,无从生识。内外都空了,就称为行不二慈。
行无缘真慈,慈相也空了,无物能坏,就称为行不坏慈。
内心岿然不动,无物能毁,就称为行坚固慈。
真慈无相,诸法性相本净,就称为行清净慈。
【原文】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
(肇曰:无心于覆则心无不覆也。)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
(肇曰:阿罗汉,秦言破结贼,嫉恚邪疑,诸恼结因慈而灭,可名罗汉矣。)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
(肇曰:菩萨之称,由安众生,慈安众生,可名菩萨。)
行如来慈,得如相故。
(如来之称,由得如相。慈顺如相,可名如来。)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
(肇曰:自觉觉彼,谓之佛也。慈既自悟,又能觉彼,可名为佛。)
【白话解】
慈心广大,如虚空能包万象,就称为行无边慈。
阿罗汉破心中结贼,真慈灭尽烦恼,就称为行阿罗汉慈。
安众生心即是菩萨,真慈能安众生,就称为行菩萨慈。
得真如之相,称为如来,真慈得真如之相,就称为行如来慈。
自觉觉他,可称为佛,真慈能觉众生,就称为行佛之慈。
【原文】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
(肇曰:大乘之道,无师而成,谓之自然。菩萨真慈,亦无因而就,可名自然也。)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肇曰:平等一味,无相之道,谓之菩提。无相真慈,亦平等一味,可名菩提也。)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
(肇曰:二乘六住以下,皆爱彼而起慈。若能无心爱彼而起慈者,此慈超绝,可名无等。)
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
(肇曰:济彼苦难,导以大乘,大悲之能。慈欲彼乐,亦导以大乘,可名大悲也。)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
(肇曰:疲厌之情,出于存我。以空无我心而为慈者,与生死相毕,无复疲厌也。)
【白话解】
大乘究竟之道,无师而得,即是无因得,无因即是自然,就称为行自然慈。
平等一味,无相之道,称为菩提,真慈平等一味,就称为行菩提慈。
凡夫带着爱结行慈。菩萨断了种种爱结行慈,最胜无能等匹,就称为行无等慈。
大乘以大悲心拔济众生苦难,菩萨行慈引导众生向大乘,就称为行大悲慈。
以空无我心行慈,终生无疲厌,就称为行无厌慈。
【原文】
行法施慈,无遗惜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恪法财者,可名法施也。)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为杀盗不兼化者,可名持戒。)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不护彼己致忿诤者,可名忍辱也。)
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
(未有得真实慈而不负荷众生者,可名精进也。)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以乱心受五欲味者,可名禅定也。)
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为不知时行者,可名智慧也。)
【白话解】
法施尽心无遗无惜,菩萨行慈亦无遗无惜,就称为行法施慈。
菩萨慈心化度行杀盗淫毁禁破戒者,就称为行持戒慈。
忍辱则能外不伤物,内不自累,护彼护我,行慈护彼我,就称为行忍辱慈。
荷负众生,可谓精进,行慈荷负众生,就称为行精进慈。
不乱心受五欲乐味,是谓禅定,菩萨行慈不受五欲味,就成为行禅定慈
无不知时而得果,是谓般若智慧,菩萨行慈无不知时,就称为行智慧慈。
【原文】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不权现普应者,可名方便也。)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心有曲隐不清净者,可名无隐也。)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杂以浅行者,可名深心。)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虚假无实者,可名无诳也。)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不令彼我得佛乐者,可名安乐。)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肇曰;自上诸名,皆真实慈体自有此能,故有此名耳,不外假他行以为己称也。真慈者若此,岂容众生见乎?)
【白话解】
权宜方便示现一切,普应一切众生,就称为行方便慈。
真心行慈,其心质直,有罪必悔,不隐其过,就称为行无隐慈。
菩萨行慈,深入佛法,无杂乱想,无杂乱行,就称为行深心慈。
菩萨行慈,真实无虚,绝无欺诳,就称为行无诳慈。
行真心慈,引导众生,得佛法乐,就称为行安乐慈。
上面说的,都是菩萨行慈的具体体现。
【原文】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肇曰:哀彼长苦,不自计身,所积众德,愿与一切。先人后己,大悲之行也。)
何谓为喜?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肇曰:自得法利,与众同欢,喜于彼己俱得法悦,谓之喜。)
何谓为舍?
答曰:所作福祐,无所悕望。
(肇曰:大悲苦行,忧以之生。慈喜乐行,喜以之生。忧喜既陈,则爱恶徵起。是以行者舍苦乐行,平观众生,大乘正舍,行报俱亡,故无所希望也。)
【白话解】
文殊师利又问:怎样称为菩萨悲心?
答:菩萨以众生苦为己苦,以己之乐施与众生。所作一切功德,全与所有众生共享。
又问:什么是菩萨喜心?
答:自得法利,与众同欢,对世上众生万物有所饶益,以利人利物为喜,此心无悔。
又问:什么是菩萨舍心?
答:所作一切功德,福佑众生万物,不起希望之心,不图名利,不图果报。
【原文】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肇曰:生死为畏,畏莫之大。悲疾大士何所依恃而能永处生死不以为畏乎?)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肇曰:生死之畏,二乘所难。自不依如来功德力者,孰能处之?)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肇曰:住化一切,则其心广大。广大其心,则所之无难。此住佛功德力之谓也。)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肇曰:将寻其本,故先言其末也。)
【白话解】
文殊师利又问:都说生死可畏,菩萨不离生死,依恃什么能不畏生死?
维摩诘说:菩萨对这可畏的生死,应当依于如来功德之力,以建立大无畏之心。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应当执持什么法门,才有可能依于如来功德之力?
答:菩萨如果想依于如来功德之力,应当好好执持度脱一切众生的方便法门。
又问:要度脱一切众生,要灭除哪些障碍?
答:要度脱一切众生,要灭除众生烦恼。
【原文】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肇曰:正念,谓正心念法, 审其善恶,善者增而不灭,恶者灭令不生。)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什曰:恶法生则灭之,未起不令生也。善法不灭,令其增广也。)
【白话解】
又问:要灭除烦恼,应当修行什么法门?
答:应当修行正念。
又问:要修行什么法门,才能修得正念?
答:应当反复修学不生不灭的法门。
又问:什么法不生?什么法不灭?
答:一切不善法不生,生起即灭除,未起须预防,不让其生起。不灭除一切善法,还要增广善法。
【原文】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肇曰:既知善之可生,恶之可灭,将两舍以求宗。故逆寻其本也。)
答曰:身为本。
(肇曰:善恶之行,非身不生。)
又问:身孰为本?
答曰:欲贪为本。
(肇曰:爱为生本,长众结缚,凡在有身,靡不由之。)
又问:欲贪孰为本?
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肇曰:法无美恶,虚妄分别,谓是美是恶。美恶既形,则贪欲是生也。)
【白话解】
又问:善法、不善法的根本是什么?
答:身是根本。无身就无善恶之行了。
又问:身以什么为本?
答:身以欲贪为本。有身就有贪爱,有贪爱就生种种结缚。
又问:欲贪以什么为本?
答:欲贪以虚妄分别为本。一切法本身无美恶之分,因为人心分别美恶,从而引起贪爱之心。
【原文】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
答曰:颠倒想为本。
(肇曰:法本非有,倒想为有,既以为有,然后择其美恶,谓之分别也。)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答曰:无住为本。
(肇曰: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痴爱所浊,邪风所扇,涌溢波荡,未始暂住,以此观法,何往不倒?譬如临面涌泉而责以本状者,未之有也。倒想之兴,本乎不住,义存于此乎?一切法从众缘会而成体,缘未会则法无寄,无寄则无住,无住则无法。以无法为本,故能立一切法也。)
又问:无住孰为本?
答曰:无住则无本。
(肇曰:若以心动为本,则有有相生,理极初动,更无本也。若以无法为本,则有因无生,无不因无,故更无本也。)
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肇曰:无住故倒想,倒想故分别,分别故贪欲,贪欲故有身。既有身也,则善恶并陈,善恶既陈,则万法斯起。自兹以往,言数不能尽也。若善得其本,则众末可除矣!)
【白话解】
又问:虚妄分别以什么为根本?
答:虚妄分别以颠倒想为本。
又问:颠倒想以什么为本?
答:颠倒想以无住为本。
又问:无住以什么为本?
答:无住无本。如果以心动为无住本,寻其初动不可得,如果以无法为无住本,因无得无,亦不成道理。所以说无住无本。
文殊师利!从无住这个根本,能够建立起世出世间的一切法。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经文)鸠摩罗什(译) (白话)观辉居士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 观众生品第七
第二十九章 天女散花
【原文】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肇曰:天女,即法身大士也。常与净名共弘大乘不思议道,故现为宅神。同处一室。见大众集,闻所说法,故现身散花,欲以生论也。)
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肇曰:将辨大小之殊,故使花若此。)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
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肇曰:香花著身,是以去之,非沙门法。一义,花法散身应堕。不堕非花法也。)
【白话解】
这时,维摩诘室中有一位天女,见这些大人听了维摩诘所说的法,也现身出来,把天花散在各位菩萨和大弟子身上。
天花碰到菩萨,纷纷落地,碰到大弟子,便沾上了。弟子们运用神力,想把花去掉,用尽浑身解数,总无法去掉。
这时,天(天不分男女)问舍利弗:为什么要把花去掉?
舍利弗说:这花应该落地而不落地,花不落地,不合正法,所以要去掉。
【原文】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肇曰:花岂有心于堕不堕乎?分别之想,出自仁者耳。)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
(肇曰:如法不如法,在心不在花。)
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什曰:如一罗刹,变形为马,有一士夫,乘之不疑。中道,马问士夫,马为好不?士夫拔刀示之,问言此刀好不?知其心正无畏,竟不敢加害。若不如实,非人得其便也。)
结习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
(肇曰:著与不著,一由内耳,花何心乎?)
【注】
①结习:结,指粗烦恼,习,指微细烦恼,又名习气。粗烦恼因六识而起,习气因无始无明妄想熏习而起。断粗烦恼只证人无我。断习气才证法无我。
【白话解】
天说:不要说这花不如法。为什么呢?花与法都没有什么分别,只是仁者自己生出分别的想法而已。
依于佛法出家,如果生分别想,就是不如法。如果不生分别想,就是如法。
看那些菩萨,天花所以不着身,因为他们已经断了一切分别想。
譬如人有畏惧心时,邪魔等非人便会乘机侵害。如果弟子畏惧生死,色声香味触即会乘机侵入其心内。如果无所畏惧,一切五欲都不能为害。
结习未尽的,花才会着身。结习已尽的,花不能着身。
【原文】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肇曰:止净名大乘之室久近,妙辩若此乎?)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肇曰:将明第一无久近之义。故以解脱为喻。即无为解脱也。)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肇曰:解脱之道,无形无相,逆之不见其首,寻之不见其后。眇莽无朕,谓之解脱。若止此,犹解脱久近不可知者,乃大久也。)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肇曰:逆问其所得,令自悟也。耆年所得无为解脱,宁可称久乎?)
舍利弗默然不答。
(肇曰:言久于前,责实于后。故莫知所答也。)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肇曰:五百弟子,仁者智慧第一,默然何耶?)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肇曰:向闻如解脱谓始终难知,说以为久。而解脱相者,非心所知,非言所及,将顺解脱无言之旨,故莫知所云。)
【白话解】
舍利弗问:天呀,你在这室多长时间了?
答:我在这室多长时间,就像你老人家解脱多长时间了。
舍利弗再问:在这里很长时间了吧?
天反问:你老人家解脱多长时间了呢?
舍利弗默然,不作回答。
天说:老人家智慧第一,何以大智而不作声了?
答:解脱,没有言说相。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不知说什么好。
【原文】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
(肇曰:舍利弗以言久为失,故默然无言,为顺真解。未能语默齐致,触物无阂。故天说等解以晓其意也。)
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
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
(肇曰:法之所在,极于三处,三处求文字解脱俱不可得,如之何?欲离文字而别说解脱乎?)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肇曰:万法虽殊,无非解脱相,岂文字之独异焉?)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
(肇曰;二乘结尽无为为解脱,闻上等解,乖其本趣,故致斯问。)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
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肇曰:卑生死,尊己道,谓增上慢人也。为此人说离结为解脱。若不卑生死、不尊己道者,则为说三毒诸结性即解脱,无别解脱也。)
【白话解】
天说:言说文字都是解脱相。
为什么呢?要弄清楚解脱的含义,解脱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两者中间。文字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者中间。
因此,舍利弗,不要离文字说解脱。为什么呢?一切诸法都是解脱相。
舍利弗说:解脱不讲离淫怒痴了么?
天说:佛说离淫怒痴为解脱,是对增上慢人说的。
如果对已无增上慢的人说,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廓然无圣
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无离文字说解脱也。
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说不知好亲切!
不知一法守空知!
一切现成!
理终归是理,于佛法皆不可作道理会!
白云
理终归是理,于佛法皆不可作道理会!
未入不二法门,不得佛法真实义!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经文)鸠摩罗什(译) (白话)观辉居士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 观众生品第七
第三十一章 天女以神力转舍利弗为女身
【原文】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
(肇曰:汝以无碍智受有碍之身而不转舍,何耶?)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
(肇曰:止此室来所闻正法,未觉女人异于男子,当何所转?天悟女相,岂十二年而已乎?欲明此室,纯一等教,无有杂声,故齐此为言耳。天为女像,为生斯论矣。)
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
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
(肇曰:万物如幻,无有定相,谁好谁丑而欲转之乎?)
【白话解】
舍利弗问天女:你为什么还乐于女身,不转为男身?
天说:我在这里十二年来,一直寻求女人相,想知道女人相的实质,却毫无结果。不知要怎样转,转成什么样子。
譬如幻术师化作幻女,如果有人问,为什么不把这女身转化成别的样子?这样问,合适吗?
舍利弗说:这样问不合适。幻化的人没有定相,怎么能知道要转成什么样子?
天说:一切诸法也是这样,没有固定的形相。你怎能问我怎么不转女身为男身?
【原文】
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
(肇曰:将成幻化无定之义,故现变而问,令其自悟耳。)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所转而变为女身。
(肇曰:吾不知所以转而为此身。如之何有欲转之乎?)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
(肇曰:仁者不知所以转,而转为女身,众女亦不知所以转而为女也。若仁者无心于为女而不能转女身者,则众女亦然,不能自转,如何劝人转女身乎?此明女虽无定相,而因缘所成,不得自在转也。)
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
(肇曰:如舍利弗实非女而今现女像,众女亦现是女像实非女也。男女无定相,类己可知矣。)
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①。
(肇曰:佛语岂虚妄哉?)
【注】
①一切诸法非男非女:法无定相。都从各人心想生。佛法讲究随缘,观音菩萨在印度是男的形象。在中国是女的形象。观音菩萨还可以有三十二应化身。这就是随缘方便的具体例子。
【白话解】
正说话间,天女运用神通力,把舍利弗的男身变了样,变成了天女的样子。
天女也运用神通把自己变成了舍利弗的样子。天女变的舍利弗问真舍利弗:你为什么不把女身转回男身?
变成了天女的舍利弗回答说:我现在不知道,怎么我这个男身会变成了女身。
天说:舍利弗如果能转此女身变成男身,那么一切女人亦应当能转成男身。如果舍利弗本不是女人而示现是女身,那么一切女人亦本不是女人而示现是女身,虽然示现女身而并不是女人。
所以佛说,一切诸法不是男也不是女。
【原文】
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
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肇曰:将推女相之所在,故复身而问。)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肇曰:欲言有在,今见无相。欲言无在,向复有相。犹幻化无定,莫知所在也。)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肇曰:岂唯女相?诸法皆尔。称佛所说,理不可易。)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肇曰:既知现相之无在,又问当生之所在。)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肇曰:此生身相既如幻化,没此更生,岂得异也?)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
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肇曰:岂我独如化?物无非化也,)
【白话解】
即时,天女收摄神力,舍利弗的身相从女身恢复了男身,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天问舍利弗:女身的色相如今在哪里了?
舍利弗说:女身的色相,无在无不在。若说有在,却无定相;若说无在,向来有相。
天说:一切诸法也是这样,可以说它不在,也可以说它无处不在。诸法无在无不在这句话,十方三世诸佛都是这么说的。
舍利弗问天:如果你在这里没了,将往哪里受生?
天说:于佛化处生,我如佛所化生。
舍利弗说:佛化所生,不是没了再生啊?
天说:众生正是这样,不是没了再生的。
白云按
天女是维摩诘神力所化的幻化身。以这神通变化引出佛法非男非女,不过是宣说不二法门信手拈来的例子而已。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经文)鸠摩罗什(译) (白话)观辉居士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 观众生品第七
第三十章 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原文】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
(肇曰:善其所说非己所及,故问得何道、证何果。辩乃如是乎?)
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
(肇曰:夫有阂之道,不能生无阂之辩。无阂之辩必出于无阂之道。有得有证者,必有所不得,有所不证。以大乘之道无得无证,故无所不得,无所不证。从此生辩,故无所不辩也。)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即于佛法为增上慢。
(肇曰:若见己有所得,必见他不得。此于佛平等之法犹为增上慢人,何能致无之辩乎?)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肇曰:上直云无得无证,未知何乘,故复问也。)
【白话解】
舍利弗说:善哉,善哉!天女啊!你得了什么法?用什么法证得?能有这等辩才!
天说:我无得无证,本来就是如此,能如是辩说。为什么呢?如果认为自己有得有证,便认为别人有所不得,有所不证,于佛说的平等之法看,这就是增上慢。
舍利弗问天:声闻、缘觉、大乘,你的志趣是哪一乘?
【原文】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
(肇曰:大乘之道,无乘不乘。为彼而乘,吾何乘也?)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
(肇曰:无乘不乘,乃为大乘。故以香林为喻。明净者之室,不杂二乘之香。止此室者,岂他嗅哉?以此可知吾志何乘也。)
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肇曰:大乘之法,皆曰不可思议。上问止室久近,欲生论端,故答以解脱。今言实年,以明所闻之不杂也。)
【白话解】
天说:我以声闻四谛法化度众生,我就是声闻僧。我以因缘法化度众生,我就是辟支佛。我以大悲法化度众生,我就是大乘菩萨。
舍利弗,譬如有人入到瞻卜林,嗅到的只是瞻卜的香,不会嗅到别的香。同理,如果入到这室内,只闻佛的功德之香,不会闻声闻僧和辟支佛的功德香。
舍利弗,其间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到这这室内听法的,听到这里上人讲说的正法,都乐于佛功德之香,欢喜发菩提心而出。
舍利弗,我在这室内十二年了,一开始就没有听到过说声闻法和辟支佛法,听到的都是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的诸佛之法。
【原文】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何等为八?
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
(肇曰:入此室者,烦恼自息。)
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说六波罗蜜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
【白话解】
舍利弗,在这室里常示现八种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难得之法。是哪八种?
这室内不论昼夜,都常放金光,光明照耀如同白昼,无需日月照明。这是第一种未曾有难得之法。
进入这个室,不受尘垢污染,不生烦恼。这是第二种未曾有难得之法。
在这室里,常有释、梵、四天王等十方菩萨来会聚,往来不绝。这是第三种未曾有难得之法。
在这室里,经常演说菩萨修习六波罗蜜不退转之法,这是第四种未曾有难得之法。
在这室里,经常演奏天上人间第一之乐,奏出无量法化美妙之声。这是第五种未曾有难得之法。
【原文】
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赒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肇曰:显室奇特之事,以成香林之义。)
【白话解】
在这室里,有经、律、论、杂四大藏,积满无数珍贵法宝,周济世间、出世间穷乏之心。求之无尽。这是第六未曾有难得之法。
在这室里,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无量光佛)、阿閦佛(东方妙喜世界的不动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等等十方无量诸佛,上人一想念即来敷叙诸佛秘要法藏,说了就去。这是第七未曾有难得之法。
在这室里,一切诸天壮丽宫殿,诸佛庄严净土,都在这里显现。这是第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舍利弗,在这室里,经常示现八种未曾有难得之法。有谁见了这些不思议的事,还会沉醉于声闻法中呢?
问答
问:
此室有八不可思议未曾有难得之法,谁能进入?
答:
虔诚信仰三宝并且自信的人能入。
实修实证而又无作无求的人能入。
离文字相而又说法无碍的人能入。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经文)鸠摩罗什(译) (白话)观辉居士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 观众生品第七
第三十二章 天与舍利弗论得不得
【原文】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肇曰:身相没、生,可如幻化。菩提真道,必应有实。故问久如当成。)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肇曰:所期必无。)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
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肇曰:菩提之道,无为无相,自无住处,谁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肇曰:据得以问。)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肇曰:世俗言数有三世得耳,非为菩提第一真道有去来今也。)
【白话解】
舍利弗问天:你用多长时间得无上正等正觉?
天说:到舍利弗退为凡夫的时候,我便得无上正等正觉。
舍利弗说:我退为凡夫?没有这么回事,不可能。
天说:我得无上正等正觉,也不会有这等事。为什么呢?怎样才算是正觉?没有确定的界线,正觉不会住于一个终点。
舍利弗说:三世诸佛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像恒河沙数那么多啊!这怎么解释?
天说:这都是依世俗言说概念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是说正觉有这样的三世。
【原文】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
(肇曰:罗汉入无漏心,不见得道。入有漏心,则见有得。进问以第九解脱自证成道时,见有得耶?欲令自悟无得义也。)
(白云按:第九解脱自证成道,即俱舍论所说阿罗汉向断有顶惑到达第九无间道,亦说名为金刚喻定。)
曰:无所得故而得。
(肇曰:推心而答也。无得故有得,此明真得乃在于不得。)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
【白话解】
天接着说:舍利弗,你得阿罗汉道了吗?
舍利弗说:因无所得而得。
天说:诸佛菩萨也一样,因无所得而得。
这时,维摩诘告诉舍利弗:这天女已经供养了九十二亿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实现了所发的本愿,得无生法忍,永不退转。出于本愿,能随意示现种种形象教化众生。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经文)鸠摩罗什(译) (白话)观辉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