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佛经,《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 弟子品第三


第八章 维摩诘跟大目犍连说法相

【原文】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

【白话解】

佛对弟子大目犍连说:你去探望维摩诘的病,向他问候。

目犍连回佛的话:世尊!我不够格去向维摩诘问疾哩。

怎说呢?回想以前,我入毗耶离大城,在里巷中为居士说法。

【原文】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

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

(什曰:此章以二义明毕竟空,一言离相。二言离见。以离相名无相,以离见明无妄见。肇曰:夫存众生则垢真法,若悟法无众生则其垢自离。道生曰:法无众生者,以无众生为法也。)

【白话解】

这时,维摩诘来对我说:喏,大目连,为居士说法,不应当像仁者这样说。

给人说的法,要如法。法无众生(这里说的众生,指心中生出的种种妄想相)。

【原文】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

(肇曰:生死,命之始终耳。始终既离,则寿命斯无。诸言离者,皆空之别名也。)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

(肇曰:天生万物,以人为贵,始终不改谓之人。故外道以人名神,谓始终不变。若法前后际断,则无有不变,诸法无不变,则无复人矣。)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

(肇曰:夫有相则异端形,异端既形,则是非生。是非既生,安得寂然?诸相既灭,则无不寂然。)

【白话解】

因为诸法实相离众生污垢。法无有我,因为任何一种法都不能自在而永恒不变,都不能主宰别的法的生灭。法的实相是离众生污垢的。法无寿命,离生离死。

法无有人。因为断了因缘,断了妄想,所以无以前无今后,前后际断了,所以诸法无有实体可得。

法常寂然。诸相不是真的没有形相,而是圣者离相,名为寂灭,所以诸法处于寂染状态。

【原文】

法离于相,无所缘故。

(肇曰:缘,心缘也。相,心之影响也。夫有缘故有相,无缘则无相也。)

法无名字,言语断故。

法无有说,离觉观故。

法无形相,如虚空故。

法无戏论,毕竟空故。

(肇曰:真境无言,凡是言论,皆是虚戏。妙绝言境,毕竟空也。)

【白话解】

法离于相。因为无攀缘,无攀缘则离诸相。

法无名字。因为离了言说相则语言道断,所以无有名字。

法无有说。因为二禅以上已离觉观(寻伺),已无可说。

法无形相。因为万法万形,离形相则说是无形相,如同虚空能容万象。

法无戏论(文字游戏),因为诸法妙绝言境,毕竟空寂。

【原文】

法无我所,离我所故。

法无分别,离诸识故。

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肇曰:诸法相待生,犹长短比而形也。)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

(什曰: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

【白话解】

法无我所。既然诸法无我,我所由我而生,我所虚妄,亦离我所,所以诸法无我所。

法无分别。因为分别生于六识,已离识身相,则诸法无分别了。

法无可比。因为诸法不是相待生,则无长短等可比性。

法不属因。因为断了攀缘,无缘,则孤因不生,所以法不属因。

【原文】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

(肇曰:法、法性、实际,三者皆空,三空同一实耳。但因观有深浅,故别立三名。如远见树,知定是树,名为如;见法转深,如近见树,知是何木,名为法性;穷尽法实,如尽知树根茎枝叶之数,名为实际。此三未始非树,因见为异耳。入诸法者,诸法殊相,谁能遍入?遍入诸法者,其惟法性乎?)

【白话解】

法同法性。因为入一切诸法的法性,才能遍入诸法。从诸法法性入诸法,才能知诸法实际。

【原文】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

(肇曰:法自无法,谁随如者?以无所随,故名随如也。)

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

(什曰:法、法性、实际,三同一实。始见其相,谓之如,转深谓之性,尽其边谓之实际。以新学为六情所牵,心随物变,观时见同,出则见异,故明诸法同此三法。言有而不有,言无而不无,虽诸边尘起,不能转之令异,故言诸边不动也。)

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

(肇曰:情依六尘,故有奔逸之动,法本无依,故无动摇。道生曰:六尘各有主,对事相倾夺,故有动摇之义也。既已动摇,便成异矣,非其实也。)

法无去来,常不住故。

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

法离好丑,法无增损。

法无生灭,法无所归。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

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

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

【白话解】

法随于如。因为法本无法,所以无所随,只能随于如相。

法住实际。因为言有而不有,言无而不无,不着边见。所以能住于实际。

法无动摇。因为不依六尘变化而心不放逸奔驰,所以法不会动摇。

法无去来。因为过去已灭,未来未生,当下不住,所以说法无去来。

法离有无而顺于空,法离一切相而随无相,法不起妄心故无造作。

法离好离丑,不增不减,无生无灭,无处可归。

法超过常人的六根六识,法无分高下,法常住不动摇,非有为观行所能得。

喏,大目连,这样的法相,可以靠言说说得清的吗?

(白云按:二乘阿罗汉还未得法无我,大目连不审听法者的根智而说小乘法,所以维摩诘对大目连说如幻三昧甚深境界的真如之法性。如此真如法性是无法说得清的。)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经文)鸠摩罗什(译) (白话)观辉居士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佛经,《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 弟子品第三


第九章 维摩诘跟大迦叶说不应舍豪富从贫乞

【原文】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时维摩诘来谓我言:

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

(道生曰:大迦叶少欲行头陀中第一也。乞食是头陀之业,又至贫里,有会少欲之迹。言乎大悲,以普为主,而用之有偏,良可怪也。肇曰:生死轮转,贵贱无常,或今品后富,或今富后贫。大而观之,苦克不异。是以凡住平等之法,应次第行乞,不宜去富从贫也。)

【白话解】

佛对弟子大迦叶说:你去探望维摩诘的病,向他问候。

迦叶回佛的话:世尊!我不够格去向维摩诘问疾哩。

怎说呢?回想以前,我在贫穷的里巷行乞,当时维摩诘来对我说:

喏,大迦叶,您有慈悲心,可惜您有偏心,不能一视同仁,不从豪富处行乞,而只在贫穷处行乞。

【原文】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

(肇曰:不食,即涅槃法也。涅槃无生死、寒暑、饥喝之患,其道平等,岂容分别?应以此等心而行乞食。使因果不殊也。)

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

(肇曰:五阴、揣食,俱和合相耳。坏五阴和合,名为涅槃。应以此心而取揣食也。)

为不受故,应受彼食。

(肇曰:不受,亦涅槃法也。夫由涅槃而行乞者,应以无受心而受彼食。然则终日受而未尝受也。)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

(肇曰:空聚,亦涅槃相也。凡入聚落,宜存此相。若染,则终日聚落,终日空聚也。)

所见色与盲等。

(肇曰:二乘恶厌生死,怖畏六尘,故诫以等观也。盲谓不见美恶之异,非谓闭目也。)

所闻声与响等。

{肇曰:未有因山响而致喜怒也。}

所嗅香与风等。

(肇曰:香臭因风,风无香臭。又取其不存也。)

所食味不分别。

(什曰:法无定性,有分别取相谓之为味。若不分别时,则非味也。)

受诸触如智证。

(什曰:证义同于触,触时当如以智触实相也。肇曰:得漏尽智、无生智,自证成道,举身柔软,快乐而不生著,身受诸触,宜若此也。)

【白话解】

出家能舍一切,亦能舍食。不食,即是涅槃法,为证涅槃法,应行乞食。

坏五阴和合相,即是涅槃法。为破坏因缘和合而成的五阴法,应取揣食(于欲界求生而食)。

不受,亦是涅槃法。应以无受心而受彼食。

空聚,亦是涅槃法。入各处聚落(把阴界入比喻作聚落),都把他们看成是空的。

见种种色相都不过是假象而已,与盲人无所见无异,不作美丑等种种分别。

所闻到的种种声音,也与山石相击的晌声无异。不生喜怒心。

所嗅到的香气,与吹来的风无异。风本身是没有香臭的。

对所尝到的种种味道不加分别。

对身的触受看做是智慧的检验。受种种妙触,心不动摇。

【原文】

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

(肇曰:诸法如幻,从因缘生,岂自他之可得?夫有自故有他,有他故有自。无自则无他,无他亦无自也。)

本自不然,今则无灭。

(什曰:迦叶自谓灭生死能为福田,故以不然名无所灭,以遣其所谓也。肇曰:如火有燃,故有灭耳。法性常空,本自无起,今何所灭?)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

(肇曰:八邪八解,本性常一也。善观八邪即入八解。曷为舍邪更求解脱乎。若能如是者,名入解脱也。若本性常一者,则邪正相入,不乖其相也。)

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

(肇曰:诲以无阂施法也。若能等邪正,又能以一食等心施一切众生、供养诸佛贤圣者,乃可食人之食也。)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

(肇曰:有烦恼食,凡夫也。离烦恼食,二乘也。若能如上平等而食者,则是法身之事,非有烦恼而食,非离烦恼而食也。)

非入定意、非起定意。

(肇曰:小乘人定则不食,食则不入定。法身大士终日食而终日定,故无出入之名也。)

非住世间、非住涅槃。

(肇曰:欲言住世间,法身绝常俗。欲言住涅槃,现食同人欲。道生曰:食既充躯,则命存住世也。既得存命行道以去涅槃,故不两住也。)

【白话解】

知道一切如幻法相,都是因缘生,不由自性生,亦不由他性(外性)成。

本来就没有生出过什么东西,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消灭过。

只要善观八邪(与八正道相反),即得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定八解脱。迦叶,如果能不舍八邪而入八解脱,在邪相处修入正法。

一切食即是一种食。食无分邪正,能以这样平等心,以一种食施舍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就可以食了。

这样的食,不是有烦恼,也不是离烦恼。无所谓入定,也无所谓出定。不是住世间,也不是住涅槃。

【原文】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

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

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

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闻此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

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白话解】

那有所施的施主,福德无大小之分,无无损亦无益。

这才是真正入佛道,而不是依于声闻道。

迦叶,如果是这样食,便不枉受别人的施与了。

当时,世尊!我听到这席话,确是前所未闻,即时对一切菩萨生起深深敬佩之心。

我复心再想:他是在家大士,有这么好的辩才智慧,还有谁听到他说法,不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啊!

从那次以后,我不再劝人修声闻乘和辟支佛行。

所以我不够格去向他问疾。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经文)鸠摩罗什(译) (白话)观辉居士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佛经,《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 弟子品第三


第十一章 维摩诘跟富楼那说样观他心而后随机说法

【原文】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肇曰:富楼那,弟子中辩才第一也。)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

(什曰:近毗耶离有园林,林中有水,水名弥猴池,园林中有僧房,是毗耶离三精舍之一也。富楼那于此林中为新学说法也。)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

(肇曰:大乘法身得无碍真心,心智寂然,未尝不定。以心常定,故能万事普照,不假推求然后知也。小乘心有限碍,又不能常定,凡所观察,在定则见,出定不见。且声闻定甚深者,见众生根极八万劫耳。定力浅者身数而已。大士所见,见及无穷。此新学比丘根在大乘,应闻大道而为说小法,故诲其入定也。)

无以秽食置于宝器。

(秽食充饥,小乘法也。盛无上宝,大乘器也。)

【白话解】

佛对弟子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说:你去探望维摩诘的病,向他问候。

富楼那回佛的话:世尊!我不够格去向维摩诘问疾哩!

怎说呢?回想以前我在大林中一棵树下为新来学习的比丘说法。

当时,维摩诘来对我说:喏,富楼那,应当先入定观察这些人的心智根基,然后说法。

不要将污秽的食物往宝器里装啊!

【原文】

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

(肇曰:当识其心念之根本,无令真伪不辨也。)

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肇曰:彼大乘之体,自无疮疣,无以小乘之刺损伤之也。)

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

(肇曰:大物当置于大处,曷为廻龙象于兔径、注大海于牛迹乎?)

无以日光等彼萤火。

(明昧之殊,其喻如此,而欲等之者,何耶?)

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

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

【白话解】

应当知道这些比丘的心念,不要把琉璃当做水晶。

你不能知道众生的根智,便不应对大乘根讲小乘法。他们本来没有疮疣,不得用小乘之刺来伤他们啊!

人家要行大道,就不要指小路给人行。不要把大海往牛脚迹里装。

日光光明,荧火暗昧,不要拿荧火代替日光。

富楼那,这些比丘发大乘心,已无小乘之缚。

为什么还对他们教导小乘法呢?我看小乘法所得的智慧甚为微浅,犹如盲人一样,不能分别一切众生的根智利钝。

【原文】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肇曰:净名将开其宿心,成其本意,故以定力令诸比丘暂识宿命,自知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曾以此功德回向无上道,此其本也。)

即时豁然,还得本心。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

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

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

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白话解】

这时,维摩诘即进入三昧境界,引导这些比丘认识自己从前所做过的修行。自知曾经在五百佛处种下福德和功德,曾以此福德和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

他们即时豁然开觉悟,得了本来清净的自心。

于是,这些比丘向维摩诘足行稽首大礼。

这时,维摩诘因为说法,在无上正等正觉路上不复退转。

我考虑声闻乘不善观察人的根智,不能应机随宜说法。

所以,我不够格去向他问疾。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经文)鸠摩罗什(译) (白话)观辉居士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佛经,《维摩诘所说经》 弟子品第三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 弟子品第三


第十章 维摩诘跟须菩提说诸法平等不著文字

【原文】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须菩提,秦言善业,解空第一。维摩以善业自为深入而乖于平等堵此章言切而旨深也。诸声闻体非兼备,则各有偏能,因其偏能,谓之第一,五百弟子爵称第一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

(肇曰:断淫怒痴,声闻也;淫怒痴俱,凡夫也;大士观淫怒痴即是涅槃,故不断不俱。若能如是者,乃可取食也。)

不坏于身而随一相。

(肇曰:万物齐旨,是非同观,一相也。然则身即一相,岂待坏身灭体然后谓之一相乎?身,五阴身也。)

不灭痴爱起于明脱。

(肇曰:声闻以痴噎智,故痴灭而明;以爱系心,故爱解而脱。故不灭痴爱而起明脱。)

以五逆相1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

(肇曰:五逆真相即是解脱,岂有缚解之异耶?五逆罪之尤者,解脱道之胜者。若能即五逆相而得解脱者,乃可取人之食也。)

【注】

1五逆相 弑父,杀母,破和合僧,害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这五种恶行是最严重的叛逆恶行,是难以解脱的重罪,是要入无间地狱的重罪。

【白话解】

佛对弟子须菩提说:你去探望维摩诘的病,向他问候。

须菩提回佛的话:世尊!我不够格去向维摩诘问疾哩!

怎说呢?回想以前我入他屋舍乞事食,当时,维摩诘取我的钵盛满饭,对我说:喏,须菩提,如果能平等看待种种食,就能平等看待种种法。若认为种种法平等,就应知种种食亦平等。以这样的心行乞,便可食这钵饭。

须菩提,如果不断除淫怒痴,又不同流合污。

无须破坏五阴身,心念不住妄相而随入一相三昧。

无须灭痴心而智慧常明,无须除爱念而已得解脱。

以五逆相得解脱,无解亦无缚。便可以取别人施与之食了。

【原文】

不见四谛①、非不见谛。

(肇曰:真见谛者,非如有心之见,非如无心之不见也。)

非得果,非不得果。

(道生曰:于缚得解是见谛之功,非不见谛是得果矣。)

非凡夫,非离凡夫法。

(肇曰:果,诸道果也。不见四谛,故非得果;非不见谛,故非凡夫。虽非凡夫而不离凡夫法,此乃平等之道也。)

非圣人、非不圣人。

(不离凡夫法,非圣人也。道过三界,非不圣人也。)

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

(肇曰:不舍恶法而从善,则一切诸法于何不成?诸法虽成而离其相,以离其相故,则美恶斯成矣。)

【注】

①四谛 四谛法基本内容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白话解】

不是以有心见,所以不见四谛;亦不是无心不见,所以非不见谛。

本来无缚无解,所以非得果;非不见谛,所以亦非不得果。

非不见谛,所以非凡夫;非凡夫亦不离凡夫法,才是平等之道。

不离凡夫法,所以非圣人;所行之道超过三界,所以非不圣人。

不舍恶法而从善,离诸法相,则一切美法恶法都成就涅槃。具备如是等等功德,就可以取而食之了。

【原文】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

(肇曰:犹诲以平等也。夫若能齐是非,一好丑者,虽复上同如来不以为尊,下等六师不以为卑。何则?天地一旨,万物一观;邪正虽殊,其性不二;岂有如来独尊、六师独卑乎?)

彼外道六师①,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

(什曰:此六师尽起邪见,自称一切智。)

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道生曰:既不见佛闻法,是受道于邪见之师,因其出家,是邪出家也。既已师彼,彼堕三恶道,不得不随其堕也。顺在若师六师之理为出家者,虽处三恶道而不乖堕也。什曰:因其见异,故诲令等观也。若能不见佛胜于六师而从其出家,以之为一,不坏异相者,乃可取食也。)

【注】

①外道六师:佛教经典中把不是佛教的教派都称为外道。

在佛教初创时期,婆罗门教是最大的外道,此外,还有著名的外道六师,他门是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

富兰那迦叶,这派人说无因果,说一切法断灭性空,怀疑伦理学的价值,说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末伽梨拘赊梨子是邪命外道的代表,说无因论,众生罪垢无因无缘,否定业报轮回。

删阇夜毗罗胝子是舍利弗、目犍连先前的老师,对形而上学的问题不作定论。主张久经生死然后自尽苦际。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是顺世派的先驱,主张人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合成,死后断灭,否认有不灭的灵魂。在修行方面以诸苦行为道。

迦罗鸠驮迦旃延,认为人身由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元素合成,如果七大分离了,人便死亡了。认为诸法亦有相亦无相。若有人问有吗?就答有;若有人问无吗?就答无。

尼乾子认为人生贵贱苦乐都是因前世所作之业决定的,主张修苦行以赎前世罪业,便可求得解脱。

【白话解】

假如须菩提你不见佛不闻佛法。

而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你的老师。

你跟随他们出家,那外道六师堕入恶道,无疑你亦随之堕入恶道。你能上同如来不以为尊,下等六师不以为卑,便可取而食之。

【原文】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

(肇曰:彼岸,实相岸也。惑者以邪见为邪、彼岸为正,故舍此邪见适彼岸耳。邪见、彼岸,本性不殊,曷为舍邪而欣彼岸乎?)

住于八难不得无难。

(肇曰:夫见难为难者,必舍难而求无难也;若能不以难为难,故能住于难;不以无难为无难,故不得于无难也。)

同于烦恼,离清净法。

(肇曰:夫能悟恼非恼,则虽恼而净;若以净为净,则虽净而恼。是以同恼而离净者,乃所以常净也。)

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

(什曰:无诤有二:一、以三昧力将护众生,令不起诤心;二、随顺法性,无违无诤。善业常自谓深达空法,无所违诤。今不顺平等而云无诤者,则与众生无差也。肇曰:须菩提之与众生,性常自一,曷为须菩提独得而群生不得乎?)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

(肇曰:我受彼施,令彼获大福,故名福田耳。犹大观之,彼我不异,谁为福者?谁为田者?五逆之损,供养之益,大观正齐,未觉其异。若五逆可堕,供养亦可堕也。)

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

(肇曰:众魔,阴魔、天魔、死魔、烦恼魔也。众为诸尘劳之党侣也。既为其侣,安得有异?道生曰:既得正见,不异于众魔所作劳侣也。)

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

(肇曰:怨亲之心,毁誉之意,美恶一致,孰云其异?苟曰不异,亦曷何为不同焉?)

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

(道生曰:为害之由,由于谤佛毁法,斯人则为不入四众数矣。顺在亲友之义,以叹佛誉法为体,亦不异谤。)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肇曰:犯重罪者,不得入贤圣众数,终不得灭度。若能备如上恶,乃可取食也。何者?夫舍恶从善,人之常情耳。然则是非经心,犹未免于累。是以等观者,以存善为患,故舍善以求宗;以舍恶为累,故即恶以反本。然则,即恶有忘累之功,舍善有无染之勋。故知同善未为得,同恶未为失。净名言意,假在此乎?)

时我,世尊!闻此语茫然,不识是何言。

(道生曰:若以语言之,我则不然。就意而取,已所不及,故竟不识是何言。)

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

(肇曰:净名言逆而理顺,须菩提似未思其言,故不识是何说。便舍钵而欲出也。)

【白话解】

假如须菩提不舍邪见,接受种种邪见,不到离生灭的彼岸。

住于八难之地,不得无难。

与众生同烦恼, 舍离清净法。

你得无诤三昧(对善恶邪正都平等观之,也就一切无诤了),一切众生亦得这三昧。

施舍给你,不叫福田,

供养于你,堕三恶道。

你与四魔携手充当其尘劳伴侣,你与众魔及种种尘劳毫无差别。

你怨艾一切众生。

言行谤佛毁法。不入四众,终生不得灭度。

你如果是这样的,具备上面所说的种种恶法,便可取而食之了。

(白云按:维摩诘说如是恶法,目的在于让须菩提得真平等法。佛法真实义离文字相,不为文字所束缚,便得诸法平等、诸法无二的实相。)

这时,世尊!我听到这一席话,茫然不知其所云。

不识怎样对答,钵也不想要了,转身就想出屋。

【原文】

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

(道生曰:惧无答而置钵,即复著言相矣。欲解此滞使得取钵,故先言取钵勿惧也。)

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

(肇曰:净名欲须菩提弘平等之道,无心以听,美恶斯顺。而须菩提不思其言,迷其所说,故复引喻以明也。)

我言:不也。

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

(肇曰:若于弟子中解空第一,既知化之无心,亦知法之如化,以此而听,曷为而惧?)

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

(肇曰:是相即幻相也。言说如化,听亦如化,以化听化,岂容有惧?)

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

(肇曰:夫文字之相在于惑取。法无可取,则文相自离。虚妄假名,智者不著。)

无有文字,是则解脱。

(肇曰:解脱。谓无为真解脱也。夫名生于不足,足则无名。故无有文字是真解脱。)

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肇曰:名生于法,法生于名。名既解脱,故诸法同解也。)

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白话解】

维摩诘叫住我,说:喏,须菩提,把这钵饭拿去。不要怕!

怕什么?你想想看,如来化度人,以这些事诘问所化的人,会有畏惧心吗?

我说:不会。

维摩诘说:一切种种法,都如幻化相,如今你不用怕什么啊!

为什么说不用怕呢?一切言说都不离幻化相。

是智者,不会著文字相而离文字相,所以无所畏惧。诸法本来无可取,自然离了文字相。离言绝相,便得真解脱。

得真解脱相,即是不受束缚的诸法相,这就是诸法的实相。

维摩诘这次说法时,两百天子得法眼净。平等观察一切法,无善无恶,无秽无净。

所以我不够格去向他问疾。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经文)鸠摩罗什(译) (白话)观辉居士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佛经,《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 弟子品第三


第十二章 维摩诘跟摩诃迦旃延说无以生灭心说实相法

【原文】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肇曰:摩诃迦旃延,佛弟子中解义第一也。)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

(肇曰:如来言说,未曾有心,故其所说法,未曾有相。迦旃延不谕玄旨,故于入室之后,皆以相说也。何则?如来去常,故说无常,非谓是无常。去乐,故言苦,非谓是苦。去实,故言空,非谓是空。去我,故言无我,非谓是无我。去相,故言寂灭,非谓是寂灭。此五者,可谓无言之教,无相之谈。而迦旃延造极不同,听随心异。闻无常则取其流动,乃至闻寂灭亦取其灭相。此言同旨异,迦旃延所以致惑也。)

【白话解】

佛对弟子摩诃迦旃延说:你去探望维摩诘的病,向他问候。

迦旃延回佛的话:世尊!我不够格去向维摩诘问疾哩!

怎说呢?回想以前,佛为众比丘简略讲了正法要旨,说有为法、无为法的大意。我随后敷演佛所说的义理,为众比丘详细解说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和寂灭义。

【原文】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肇曰:心者,何也?惑相所生。行者,何也?造用之名。夫有形必有影,有相必有心。无形故无影,无相故无心。然则,心随事转,行因起用,见法生灭,故心有生灭。悟法无生,则心无生灭。迦旃延闻无常义,谓法有生灭之相,故影响其心同生灭也。夫实相幽深,妙绝常境,非有心之所知,非辩者之所能言。如何以生灭心行而欲说乎?)

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肇曰:此辩如来略说之本意也。小乘观法生灭为无常义,大乘以不生不灭为无常义。无常名同而幽致超绝,其道虚微,固非常情之所测。妙得其旨者,净名其人也。)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肇曰:有漏五阴,爱染生死,名受阴也。小乘以受阴起则众苦生为苦义。大乘通达受阴内外常空,本自无起,谁生苦者?此真苦义也。)

【白话解】

这时,维摩诘来对我说:喏,迦旃延,不要以生灭心的活动来讲实相法。

迦旃延,佛说无常,正是为了建立不生不灭的观点,种种法毕竟不生不灭,这是无常的真实义。

摄受五阴,能洞悉这五受阴本是空无所有,而苦从五受阴生,离五受阴则离苦,这是苦的真实义。

【原文】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

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

(肇曰:小乘以封我为累,故尊于无我。无我既尊,则于我为二。大乘是非齐旨、二者不殊为无我义也。)

法本不燃,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肇曰:小乘以三界炽燃故灭之,以求无为。夫炽燃既形,故灭名以生。大乘观法本自不燃,不燃不灭,内真寂灭也。)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白话解】

诸法相究竟虚妄无实,从而离诸法相,名为无所有,这是空的真实义。

若执着无我相,执于边见,又成有我了。我与无我,不是二法,这是无我的真实义。

三界诸法相本来并不炽燃。不起心念,则诸法不生,既然不生,就无炽燃,所以无所灭,这是寂灭的真实义。

维摩诘说这段法时,在场的比丘心中结缚都得解脱。

所以我不够格去向他问疾。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经文)鸠摩罗什(译) (白话)观辉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