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141 墓门反抗不良统治者的强烈情绪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墓门有棵酸枣树,拿起斧子劈了它。 那人不是好东西,全国人人知道他。 知道他他也不买账,昨儿个还是这模样。 墓门有棵酸枣树,猫头鹰儿守着它。 那人不是好东西,编只歌儿劝告他。 劝告他他只当扯淡,心里头万事颠倒看。 1、墓门:墓道的门。一说是陈国的城门。棘是恶树,诗人用来比他所憎恨的人。 2、斯:碎裂。这是咒骂之辞,言须把它碎劈了才称心。 3、夫也:犹言"彼人",指作者所讥讽的人。 4、国人知之:言其不良行为已成人所共知的事。 5、不已:不停止。此处指不改正。《郑笺》:"已犹去也。" 苏辙《诗集传》:"夫指佗(驮tuó)也。佗之不良,国人莫不知之者。知而不知去,昔者谁为此乎?" 6、谁昔:即畴昔。畴昔有久(较远的过去)和昨(较近的过去)两义,这里应该是后者。以上两句是说彼人虽知恶行已经暴露,还是不改,直到最近还是这样。 7、梅:《楚辞》王逸注引作"棘"。 8、鸮(嚣xiāo):恶声之鸟。诗人似以恶鸟比助彼人为恶者。萃(脆cuì):止息。"萃止"的"止"是语尾助词。 9、讯:又作"谇(岁suì)",二字互通。谇是数说责问之意。"讯之"的"之"应依《广韵》所引作"止"。和上句的"止"字是相应的语助词。 10、予:虚字,犹"而"。"讯予不顾"和"知而不已"句法相同。 11、颠倒思予:犹"颠倒思而",言其思想颠倒非白,不辨好歹。《传疏》:"颠倒,乱也。" 这是一首讽刺、斥责品行邪恶的统治者的诗。《毛诗序》指出:"《墓门》,刺陈佗也。"陈佗为春秋时代陈文公之子,文公死后,陈佗之兄桓公(名鲍)继位。据《左传·桓公五年》载:"陈侯鲍卒。再赴也(发了两次讣告)。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公(桓公)疾病而乱作。"陈佗在桓公病中杀太子免,桓公死后他又自立为君,陈国大乱,后来蔡国为陈国平乱,终于诛杀陈佗。据《诗序》,这首诗就是针对陈佗而发的。 但是,由于《毛诗序》中又有"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数语,郑笺孔疏曲为之说,遂生出了岐义。诗中的"夫",即彼,犹言那个人,就是指陈佗,但毛传却释为:"夫,傅相也。"郑笺则云:"陈佗之师傅不善,群臣皆知之,""国人皆知其(按指师傅)有罪恶而不诛退,终致祸难。"孔疏进一步发挥道:"陈佗亡身不明,由希(稀)睹良师之教,故有此恶故又戒之云:'汝之师傅不善,国内之人皆知之矣,何以不退去之乎?'欲其退恶傅就良师也。"经过这样的曲解,这首诗的矛头所向就从陈佗转到了他的师傅身上。孔疏一方面称陈佗之恶"由其师傅不良,故至于此",一方面又称"故作此诗以刺佗",明显地不能自圆其说。郑笺云:"不义者谓弑君而自立。"孔疏谓:"不义之大,莫大于弑君也。陈佗弑君自立之事也。陈佗所杀大子免,而谓之弑君者,以免为大子,其父卒,免当代父为君,陈佗杀之而取国,故以弑君言之。"既肯定陈佗为窃国弑君之元凶,罪莫大焉,而又归咎于师傅之不良,期望陈佗诛退恶师,悬崖勒马。这种荒谬的伦理逻辑只能暴露出笺疏作者为统治者开脱罪责的意图,统治者即使有弑逆之行,也要让别人为之承担罪责,这或许是温柔敦厚的诗教使然。胡承珙《毛诗后笺》指出:"若在桓公卒后,则佗已身为大逆,而尚鳃鳃然追咎于其傅之不良,纵罪魁而诛党恶,无此断狱之法。"可谓切中要害之论。 在宋代兴起的独立解经的疑古风气中,有些学者已经认识到传疏的曲解之处。苏辙在其《诗集传》中即已指出:"桓公之世,陈人知佗之不臣矣,而桓公不去,以及于乱。是以国人追咎桓公,以为智不及其后,故以《墓门》刺焉。夫,指陈佗也。佗之不良,国人莫不知之;知之而不去,昔者谁为此乎?"姚际恒称苏氏"可谓善说此诗矣"(《诗经通论》),吴闿生《诗意会通》也指出《毛诗序》"无良师傅云者","与诗'夫也不良'句初不相蒙,而拘者遂以'夫'为斥傅相,此陋儒之妄解","诗既刺佗,'夫也不良'自指佗言,岂有以斥师傅之理?子由正之,是矣"。在说诗者中也有不泥定此诗为刺陈佗者,如朱熹《诗集传》即称:"所谓'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也。"崔述《读风偶识》也认为"以《墓门》为刺陈佗则绝不类","此必别有所刺之人,既失其传,而序遂强以佗当之耳"。 作为一首政治讽刺诗,此诗仅两章十二句,短小精悍,四字齐言的诗句斩截顿挫,传达出指斥告戒的口吻。两章的开头以动植物起兴,其象征意义耐人寻味,表现出诗人对恶势力的鄙夷、痛斥,但国家依然坏人当道,多行不义,故每章的四、五两句以"顶针"手法将诗意推进一层,转为感叹,忧国之意可感。此诗可谓在率直指斥中不乏含蓄深沉。 从先秦以来此诗就流传甚广,也产生了有关它的一些传说。如《楚辞·天问》云:"何繁鸟萃棘,而负子肆情?"王逸注云:"晋大夫解居甫聘吴,过陈之墓门,见妇人负其子,欲与之淫泆,肆其情欲。妇人则引诗刺之曰:'墓门有棘,有鸮萃止。'故曰'繁鸟萃棘'也。言墓门有棘,虽无人,棘上犹有鸮,女(汝)独不愧也?"又《列女传·陈辩女传》载:"辩女者,陈国采桑之女也。晋大夫解居甫使于宋,道过陈,遇采桑之女,止而戏之曰:'女(汝)为我歌,我将舍女。'采桑之女乃为之歌曰:'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大夫又曰:'为我歌其二。'女曰:'墓门有楳,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止。讯予不顾,颠倒思予。'大夫曰:'其楳则有,其鸮安在?'女曰:'陈小国也,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馑,加之以师旅,其人且亡,而况鸮乎?'大夫乃服而释之。"以上两则传说情节虽有异,但由此也可看出此诗在民间甚为流行,连劳动妇女也知道引用,或许此诗本就出自民间歌手。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142 防有鹊巢担心有人离间自己的爱人,非常不安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 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 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堤上喜鹊来筑窝,苕草长在土山坡。 谁在欺蒙我爱人,担惊受怕烦恼多。 院中通道铺方砖,绶草长在土丘边。 谁在欺蒙我爱人,担惊受怕多心烦。 1、防:枋树。 2、邛(琼qióng):土丘。苕(条tiáo):紫云英,野蚕豆。 3、侜(舟zhōu):欺骗,说谎。予美:丈夫。此句意为有人在丈夫面前挑拨。 4、忉忉(刀dāo):忧思貌。 5、唐:道路。甓(僻pì):砖。《集传》:"庙中路谓之唐。" 《通释》:"甓为砖,亦得为瓦称。" 6、鷊(意yì):草名。《毛传》:"鷊,绶草也。" 7、惕惕:同"忉忉",忧思貌。 把不协调的事物放在一起,引起危机的恐惧,是《防有鹊巢》一诗的情绪症结。不过,由于历代诠释各异,引伸出许多有意思的观点。《毛序》说这首诗是"忧谗贼也。宣公多信谗,居子忧惧焉"。至于这位宣公是否信谗远贤,诗中并无实指。《毛诗序》仍然是一种揣想。朱熹则认为这是一首情诗,在《诗集传》中说是"男女之有私而忧或间(离间)之词"。朱熹的说法,抓住了诗歌情绪的焦点,又从"予美"二字引伸,才得出情诗的结论。 我们细味原诗,觉得落实为政治性的信谗远贤之忧,或者感情性的背信弃爱之忧,都比较勉强。特别是政治性的揣测,更为虚幻。关键在"予美"二字。"予美"为"我所爱慕的"这个意思。在《诗经》中,美有美人、丈夫或妻子的意思,更有美丽、美好的意思。因为钟爱,觉得这个人(丈夫或妻子或情人)很美。所以,美字应该是一种感情亲爱的意思。如果这样理解可以接受,那么,"予美"的对象,就不一定是已经与作者定情相恋的人,但一定是作者明白地或暗暗地相恋之人。从全诗结构上看,被爱之人并不十分清楚自己被谁暗中爱上了,而第三者悄然而至。于是,作者暗中焦急:自己暗恋的人要被人抢去了呀!那是不合适的,不协调的!只有自己与这个人才是完美的一对。但是,这一切似乎都是在暗中进行的。暗暗的爱,暗暗的担忧,暗暗的感叹,于是,便出现了这首暗中担忧的歌。 从情绪上说,这首歌以猜测、推想、幻觉等不平常的心理活动,表达平常的爱慕之情。正因为作者爱之愈深,所以他也忧之愈切。有没有第三者来蒙骗所爱者的感情呢?并无实指,或者干脆没有。然而,作者不管有没有第三者,就公开了他的担忧,这正是爱得深也疑得广。这一微妙的爱情心理,通过作者第一人称手法的歌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艺术手段上,大量的比喻是其特色。比喻中采用的是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来比喻人世间也不可能出现的情变。喜鹊搭巢在树上,不可能搭到河堤上;紫云英是低湿植物,长不到高高的山坡上;铺路的是泥土、地砖,决不是瓦片;绶草生长在水边,山坡上是栽不活的。这些自然现象本是常识,可是作者偏偏违反常识地凑在一起:"防有鹊巢"、"邛有旨苕"、"中唐有甓"、"邛有旨鷊",不可能的事物发生了。不过,自然规律不可违反,河堤上的喜鹊窝,山坡上的紫云英等等,都是不长久的。这里,显示了比喻运用中的感情倾向性,意味着作者的担心,也许是多余的。"谁侜予美?"实在谁也不能横刀夺爱,真正的爱情是坚贞不移的。这就是作者在担忧悬念中寄托的坚定信念。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144 株林陈灵公与大夫私通夏姬被杀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兮! 匪适株林,从夏南兮!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 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他为什么去株林?是跟夏南散散心。 原来他到株林去,为的是把夏南寻! 我的四马齐驾起,株邑郊外好休息。 驾上四匹马驹子,早餐要在株邑吃。 1、株:夏姬住地。 2、从:追逐。夏南:夏姬之子。夏姬与陈灵公私通,此诗即讽刺陈灵公去见夏姬。夏南在这里影射夏姬。 3、说(税shuì):停留,停车休息。《集传》:"说,舍也。" 4、驹:《郑笺》:"马六尺以下曰驹。" 上层统治者的政治腐败,往往又是与生活上的荒淫相伴而行的。这后一方面,当然也逃不过民众雪亮的眼睛。国风民歌中对这类秽行的揭露屡见不鲜,即是有力的证明。 《株林》堪称这类诗作中的杰作。由于它对陈灵公君臣狗彘之行的揭露,用了冷峻幽默的独特方式,给人们的印象也更为深刻。 诗中提到的"夏南",乃陈大夫御叔之子夏徵舒。他的母亲夏姬则是名闻遐迩的美妇,由此引得陈灵公及其大臣孔宁、仪行父的馋涎。据《左传·宣公九年》披露,陈灵公、孔、仪三人均与夏姬私通,甚至穿着她的"衵服"(妇人内衣),在朝廷上互相戏谑。第二年又去株邑饮酒作乐,陈灵公还当着夏姬之子嘲弄仪行父:"他长得真像你!"仪行父即也反唇相讥:"还是更像君王您呵!"惹得夏徵舒羞怒难忍,终于设伏于厩,将陈灵公射杀,酿成了一场臭名远扬的内乱。 此诗之开篇,大抵正当这班衣冠禽兽出行之际。辚辚的车马正喜孜孜驰向夏姬所居的株林,路边的百姓显然早知陈灵公君臣的隐秘,却故作不知地大声问道:"胡为乎株林(他们到株林干什么去)?"另一些百姓立即心领神会,却又故作神秘地应道:"从夏南(那是去找夏南的吧)!"问者即装作尚未领会其中奥妙,又逼问一句:"匪适株林(不是到株林去)?"应者笑在心里,却又像煞有介事地坚持道:"从夏南(只是去找夏南)!"明明知道陈灵公君臣所干丑事,却佯装不知接连探问,问得也未免太过仔细。明明知道他们此去找的是夏姬,却故为掩饰说找的是"夏南",答得也未免欲盖弥彰。发问既不知好歹,表现着一种似信还疑的狡黠;应对则极力挣扎,摹拟着作贼心虚的难堪。这样的讽刺笔墨,实在胜于义愤填膺的直揭。它的锋芒,简直能透入这班衣冠禽兽的灵魂! 到了二章,又换了一副笔墨。辚辚的车马,终于将路人可恶的问答摆脱;遥遥在望的株邑眼看就到,陈灵公君臣总算松了口气。"驾我乘马,说于株野"--这里摹拟的是堂堂国君的口吻,所以连驾车的马,也是颇可夸耀的四匹。到了"株野"就再不需要"从夏南"的伪装,想到马上就有美貌的夏姬相陪,陈灵公能不眉飞色舞地高唱:"说于株野!""说",一般均解为"停车解马",固为确诂。但若从陈灵公此刻的心情看,解为"悦"又何尝不可?"说(悦)于株野",也许更能传达这位放荡之君隐秘不宣的喜悦罢。"乘我乘驹,朝食于株"--大夫只能驾驹,这自然又是孔宁、仪行父的口吻了。对于陈灵公的隐秘之喜,两位大夫更是心领神会,所以马上笑咪咪凑趣道:"到株野还赶得上朝食解饥呢!""朝食"在当时常用作隐语,暗指男女间的性爱。那么,它正与"说于株野"一样,又语带双关,成为这班禽兽通淫夏姬的无耻自供了!寥寥四句,恰与首章的矢口否认遥相对应,使这桩欲盖弥彰的丑事,一下变得昭然若揭。妙在用的又是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就不仅使这幕君臣通淫的得意唱和,带有了不知羞耻的自供意味;简直还能让读者窥见在车马抵达株邑之野时,君臣脸上所浮动的忘形淫笑 这样的讽刺笔墨,实在是犀利的。所以连《毛序》在论及此诗时,也不免一改庄肃之态,而语带讥刺地书曰:"《株林》,刺灵公也。淫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焉。"这最后一句,真可作"说于株野"、"朝食于株"的绝妙注脚!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143 月出描写一个月光下的美丽女子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儿出来亮晶晶啊,照着美人儿多么俊啊, 安闲的步儿苗条的影啊,我的心儿不安宁啊! 月儿出来白皓皓啊,照着美人儿多么俏啊, 安闲的步儿灵活的腰啊,我的心儿突突地跳啊! 月儿高挂像灯盏啊,美人儿身上银光满啊, 腰身柔软脚步儿闲啊,我的心上浪涛翻啊! 1、皎:洁白光明。《文选》注引作"皦",字通。 2、佼:或作"姣",佼人:美人。僚(了liǎo):美好貌。 3、舒:徐。窈纠:详见下"夭绍"注。这句是说"佼人"行步安县,体态苗条。 4、劳心:忧心。悄:犹"悄悄",忧貌。这句是诗人自道其由爱情而生的烦闷。二、三章仿此。 5、皓:犹"皎"。 6、懰(刘liú):《埤苍》作"嬼",妖冶。 7、忧受:详见下"夭绍"注。 8、慅:犹"慅慅",动。 9、燎:明,言彼人为月光所照。 10、夭绍:汉赋里往往写作"要绍",曲貌。"窈纠"、"忧受"、"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动时的曲线美,就是曹植《洛神赋》所谓"婉若游龙"。 11、惨:读若"懆(草cǎo)",声近义同。"懆"犹"懆懆",不安。《集传》:"惨当作懆,忧也。"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如果我们把这里所说的"人"理解为审美的人,把这里所说的"月"理解为人的审美对象的月,那么是谁第一个用含情脉脉的审美的眼光观照月亮?是谁第一个在这冰冷的自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诗意?是谁最先把它从"远在天边"拉到"近在眼前",贴近人们的心灵?就作为审美意识的载体和结晶的文学作品来说,应是这首《月出》的作者。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自己的情调。中国古代咏月的诗篇真是积案盈箱,汗牛充栋,比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等等,不管它们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这种意境与情调,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 是的,《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它"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为何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难道不是也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 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叹词"兮"收尾,这在《诗经》中并不多见。"兮"的声调柔婉、平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另外,形容月色的"皎"、"皓"、"照",形容容貌的"僚"、"懰"、"燎",形容体态的"窈纠"、"懮受"、"夭绍",形容心情的"悄"、"慅"、"惨",在古音韵中或属宵部韵或属幽部韵,而宵、幽韵可通,则此诗可谓一韵到底,犹如通篇的月色一样和谐。其中"窈纠"、"懮受"、"夭绍"俱为叠韵词,尤显缠绵婉约。其实,这些词意的细微差异现在已很难说清。后人连篇累牍的解释,坦率地说,未尝没有望文生义、强作解人之嫌,当然这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我们应当而且只能根据全诗的意境和情调去心领神会。不过这也恰巧可以发挥我们的想像,填补时间的变迁所造成的意义空白。 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月出》开端,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焦竑《焦氏笔乘》说:"《月出》见月怀人,能道意中事。太白《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子美《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送冯六元二)'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自《陈风》也。"姚舜牧《重订诗经疑问》也说:"宋玉《神女赋》云:'其始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正用此诗也。"他们举出的例子,只是其中一部分罢了。而这些滥觞于《月出》的望月怀人诗赋作品,总能使我们受到感动与共鸣,这也正如月亮本身,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145 泽陂青年爱上漂亮的异性,忧思伤感夜不成眠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在那池塘水岸边,蒲草荷叶生长繁。 那里有个美人儿,如何才能再见面? 躺在床上睡不着,心中想念泪涟涟。 在那池塘水岸坡,蒲草莲蓬生长多。 那里有个美人儿,身高体大真不错。 躺在床上睡不着,心中想念多难过。 池塘边上水坝长,荷花蒲草生长旺。 那里有个美人儿,身高体大又端庄。 躺在床上睡不着,翻来覆去增忧伤。 1、陂(皮pí):湖边。 2、蒲、荷:《郑笺》:"蒲以喻所说男之性,荷以喻所说女之容体也。" 3、伤如之何:《郑笺》:"我思此美人,当如之何得而见之。" 4、寤寐无为:闻一多《风诗类钞》:"为,成也。寤寐无为,言不能成寐。" 5、涕泗:《毛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6、蕳(间jiān):兰草,也作莲。 7、硕大:身材高大。卷(全quán):同"婘",美好貌。 8、悁悁(渊yuān):忧愁貌。 9、菡萏(汉旦hàn dàn):荷花。 10、俨(演yǎn):庄重貌。 这是一首水泽边女子思念一位小伙子的情歌。三章十八句,每章意思基本相同,都是叙述看见池塘边的香蒲、兰草、莲花,便想到自己恋慕的健美男青年,不禁心烦意乱,情迷神伤,晚上觉也睡不着,于是一腔愁闷,发而为歌,遂唱出此篇。诗意显豁,本不劳曲求,然而《毛诗序》乃云:"《泽陂》,剌时也。言灵公君臣淫于其国,男女相说,忧思感伤焉。"谓此诗刺陈灵公偕大夫孔宁、仪行父与夏姬通奸,导致国中淫风炽盛。按之文本,此说扞格难通,为今人所不取。至于说此诗为伤逝之作(姚际恒《诗经通论》)、忧忠臣孤立之作(刘沅《诗经恒解》),也都证据不足。 应该说,春秋战国时代,在爱情方面,女性还有很大的自由度。封建意识形态中伦常观念,还没有成为社会伦理的统治思想。特别在民间,男恋女,女恋男,发而为诗为歌,皆真挚动人,和日后理学家所理解的大不一样。《泽陂》是一首女子思恋男子的歌,见景生情,真率坦诚,全诗弥漫着一股清新的气息。 全诗三章,都用生于水泽边的植物香蒲、兰草、莲花起兴,蓬蓬勃勃的植物,波光潋滟的池水,呼唤着生命的旺盛发展。女子目睹心感,自然而然地想起所思恋的男子了。我们不知道,这两个青年,究竟是相恋相思,还是女方在单相思。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女子强烈地爱上男方了。在她眼中心里,男子"硕大且卷"、"硕大且俨"。爱是感性的行为,男子身材高大强壮,神态庄重有威仪,这些可以捉摸的外形和品格,就成了女子择爱的具体的感性的条件。思念中的男子,与女子心目中的爱人是那样一致,所以女子自然真诚地赞美起男子来。不过,眼下女子还没有得到男子爱的允诺,还不知道男子会不会以爱来回报,因此,她睡不安,行不安,流泪伤心,希冀等待。细节的描述,把内心真挚的爱,衬托得多么强烈!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