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16 甘棠 | 诗经·国风·召南| 儒家经典

《诗经》16 甘棠


怀念周宣王的贤臣召伯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郁郁葱葱棠梨树,不剪不砍细养护,曾是召伯居住处。

郁郁葱葱棠梨树,不剪不毁细养护,曾是召伯休息处。

郁郁葱葱棠梨树,不剪不折细养护,曾是召伯停歇处。

①蔽芾(fèi):树木葱茏貌。甘棠:杜梨树。②翦:即剪。③茇(bá):与下文的憩、说,同为暂时滞留之意。④败:折枝。⑤拜:屈枝。

《甘棠》一诗的主旨,自古至今,惟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认为是讽刺召伯之作,其他几乎众口一辞,均认为是怀念召伯的诗作。如《毛诗序》云:"《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郑笺云:"召伯听男女之讼,不重烦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国人被其德,说其化,思其人,敬其树。"朱熹《诗集传》云:"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得比较明确:"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许多民间传说和地方志中的资料也都足以证明召公听讼甘棠树下的故事流播广远。召伯南巡,所到之处不占用民房,只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昕讼决狱、搭棚过夜,这种体恤百姓疾苦,不搅扰民间,而为民众排忧释纷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全诗三章,每章三句,全诗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爱物,人、物交融为一。对甘棠树的一枝一叶,从不要砍伐、不要毁坏到不要折枝,可谓爱之有加,这种爱源于对召公德政教化的衷心感激。而先告诫人们不要损伤树木,再说明其中原因,笔意有波折亦见诗人措辞之妙。方玉润《诗经原始》说:"他诗练字一层深一层,此诗一层轻一层,然以轻愈见其珍重耳。"顾广誉《学诗详说》说:"丕言爱其人,而言爱其所茇之树,则其感戴者益深;不言当时之爱,而言事后之爱,则怀其思者尤远。"陈震《读诗识小录》说:"突将爱慕意说在甘棠上,末将召伯一点,是运实于虚法。缠绵笃挚,隐跃言外。"对此诗的技巧、语言都有精辟的论述,读者可以善加体味。全诗纯用赋体铺陈排衍,物象简明,而寓意深远,真挚恳切,所以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许为"千古去思之祖"。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诗经》160 狼跋 | 诗经·国风·豳风| 儒家经典

《诗经》160 狼跋


把一位统治者比作老狼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
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老狼前行踩颈肉,后退绊尾又跌倒。
贵族公孙腹便便,脚蹬朱鞋光彩耀。

老狼后退绊尾跌,前行又将颈肉踩。
贵族公孙腹便便,德行倒也真不坏。

1、跋(拔bá):践踏,踩。胡:颈下垂肉。狼老了颈下就有胡。   2、载:再。疐(至zhì):跌倒。诗人形容老狼行步艰难,走起路来身子如跳板一上一下的形状,前后更迭地一起一伏,前跋后疐.用来比公孙步态笨重动摇。(成语"跋前疐后"比喻进退两难。)   3、公孙:指豳(彬bīn)公的后代。肤:古与"胪"同字,腹前部分为胪。"硕肤"就是大肚子。   4、赤舄(戏xì):黄朱色的鞋,周朝王和诸侯都穿它。几几:亦作"己己",形容弯曲。舄的前端有絇(渠qú),就是弯曲的"鼻",它是舄上最显眼的部分,诗人就以它代表舄。   5、德音:声名。瑕:读作"假",义犹"嘉"。"不瑕"就是不好。   6、对本诗还有一种完全相反的解释:说是赞美周公处惊不变,宽厚大度。见"参考译文"。

从《毛诗序》到清代学者,大多认定此诗所说的"公孙"即"周公"。诗以"狼"之"进退有难",喻周公摄政"虽遭毁谤,然所以处之不失其常"(朱熹《诗集传》)。近人闻一多先生则以为,诗中的"公孙"究竟是豳公的几世孙,"我们是无法知道的",故只要将他看作是"某位贵族"即可(《匡斋尺牍》,下引同此)。

至于这首诗的基调,《毛诗序》等旧说以为是"赞美",当代的研究者则多判为是对贵族"丑态"的"讽刺"。似乎都不像。主赞美者,着眼在"赤舄几几"、"德音不瑕",这不是颂赞又是什么?但"狼跋其胡,载疐其尾"的比喻,却分明带着揶揄的口吻,与"赞美"并不协调。主讽刺者,着眼在喻比公孙的"狼",既凶残、又狼狈,若非讽刺,怎会以此为喻?但《诗经》取譬,往往只注意局部之类似而不及全体。如以"虿"(蝎子)尾喻比妇女的卷发(《都人士》"卷发如虿"),以田犬的颈环喻比猎手虬髯(《卢令》"卢重鋂,其人美且偲"),均为形容而无讥剌之意。故此诗以狼之进退形容公孙之态,亦非必含有憎恶、挖苦之意。闻一多先生指出,《狼跋》"对于公孙,是取着一种善意的调弄的态度",体味似更准确。

此诗二章,入笔均从老狼进退的可笑之态写起。但体味诗意,却须先得注意那位"公孙"的体态。诗中一再点示"公孙硕肤"。"肤"即"胪",腹前肥者之谓;"硕胪",则更胖大累赘了。一位肥硕的公孙,而穿着色彩鲜明的弯翘"赤舄"走路,那样子一定是非常可笑的。"舄"是一种皮质、丝饰、底中衬有木头的屦,形状与翘首的草鞋相仿。据闻一多考证,周人的衣、冠、裳(下衣)、履,在颜色搭配上有一定规矩。公孙既蹬"赤舄",则其带以上的衣、冠必为玄青,带以下的韠、裳则为橙红,还有耳旁的"瑱"、腰间的"佩",多为玉白。正如闻一多所描摹的,给公孙"想像上一套强烈的颜色再加上些光怪陆离的副件(按:即瑱、佩之类)的装饰物,然后想像裹着这套'行头'的一具丰腴的躯体,搬着过重的累赘的肚子,一步一步摇过来了"--这便是诗中那位贵族"公孙"的雅态,能不令你见了忍俊不禁,而生发一种调侃、揶揄的喻比欲望么?

然后再体味"狼跋其胡,载疐其尾"的比喻,你便会忽如搔着痒处,而为此喻之维妙维肖绝倒了。我们的古人,大抵常与校猎、御射中的猎物打交道,对于肥壮老狼的奔突之态早就熟稔。所以《易林·震之恒》即有对此形态的绝妙描摹:"老狼白獹(即"胪"),长尾大胡,前颠从踬,岐人悦喜"。此诗对公孙的体态,即取了这样一只腹白肥大、"前颠从踬"的老狼作喻比物。闻一多对此二句亦有精彩的阐发:"一只肥大的狼,走起路来,身子作跳板(seesaw)状,前后更迭的一起一伏,往前倾时,前脚差点踩着颈下垂着的胡,往后坐时,后脚又像要踏上拖地的尾巴--这样形容一个胖子走路时,笨重,艰难,身体摇动得厉害,而进展并未为之加速的一副模样,可谓得其神似了。"

本来,这样的调笑,对于公孙来说,也确有颇为不恭之嫌的。但此诗的分寸把握得也好,一边大笑着比划老狼前颠后踬的体态为喻,一边即又收起笑容补上一句:"您那德性倒也没什么不好!""德音不瑕"句的跳出,由此化解了老狼之喻的揶揄份量,使之向着"开玩笑"的一端倾斜,而不至于被误解为讥刺。所以其所造成的整首诗的氛围,便带上了一种特有的幽默感。闻一多先生依据"德音"在《诗经》中的运用,多见于"表明男女关系",而推测这是一位妻子,对体胖而性情"和易"、"滑稽"的贵族丈夫开玩笑的诗。虽说未必准到十分,似也不离八九了。

本文对此诗的鉴赏,多取闻一多之说。读者倘有兴趣,可直接阅读先生的《匡斋尺牍》,当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启迪和乐趣。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诗经》162 四牡 | 诗经·小雅| 儒家经典

《诗经》162 四牡


外交官思归故乡
四牡騑騑,
周道倭迟。
岂不怀归? 
王事靡盬,
我心伤悲。

四牡騑騑,
啴啴骆马。
岂不怀归? 
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

翩翩者鵻,
载飞载下,
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
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
载飞载止,
集于苞杞。 
王事靡盬,
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
载骤骎骎。
岂不怀归? 
是用作歌,
将母来谂。
四匹公马跑得累,   |    四匹马儿跑得慌,
道路悠远又迂回。   |    大路弯曲远又长。
难道不想把家回?    |    难道不想回家乡?
官家差事没个完,   |    王家差事没个完,
我的心里好伤悲。   |    我的心里多悲伤。
                   |                    
四匹公马跑得疲,   |    四匹马儿快如飞,
黑鬃白马直喘气。   |    黑鬃白马直喘气。
难道不想把家回?    |    难道不想回家去?
官家差事没个完,   |    王家差事没个完,
哪有时间家中息。   |    哪有闲暇得休息。
                   |                    
鹁鸪飞翔无拘束,   |    鹁鸪鸟儿翩翩飞,
忽高忽低多舒服,   |    时上时下任翱翔。
累了停歇在柞树。   |    落在丛生栎树上。
官家差事没个完,   |    王家差事没个完,
哪有时间养老父。   |    老父无暇来奉养。
                   |                    
鹁鸪飞翔无拘束,   |    鹁鸪鸟儿翩翩飞,
飞飞停停真欢愉,   |    时而飞来时而止。
累了歇在枸杞树。   |    落在丛生杞树枝。
官家差事没个完,   |    王家差事没个完,
哪有时间养老母。   |    老母无暇来奉侍。
                   |                    
四骆马车扬鞭赶,   |    四匹白马驾车行,
马蹄得得跑得欢。   |    马儿快快奔前方。
难道不想把家回?    |    难道不想回家乡?
将这编首歌儿唱,   |    有心作了这首歌,
儿将母亲来思念。   |    深深怀念老亲娘。

①牧(mǔ):公畜。騑騑(非fēi):马行不停貌。②倭(威wēi)迟:《毛传》:"倭迟,历远之貌。"③盬(古gǔ):止息。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五:"盬者,息也。王事靡盬,王事靡有止息也。"④伤悲:《毛传》:"思归者,私恩也;靡盬者,公义也;伤悲者,情思也。" 《郑笺》:"无私恩,非孝子;无公义,非忠臣也。"⑤啴啴(滩tān):喘气的样子。⑥骆:白身黑鬣(列liè)的马。⑦启处:安居休息。《毛传》:"遑,暇;启,跪;处,居也。" 《诗缉》引项氏说:"古者席地,故有跪有坐,跪即起身,居则坐也。"⑧鵻(锥zhuī):鹁鸪。⑨栩(许xǔ):《诗缉》:"栩,柞也、栎也、杼(住zhù)也。"⑩将:《毛传》:"将,养也。"⑾骎骎(亲qīn):马飞跑貌。⑿谂(沈shěn):思念。

出使官员自述奔波之苦,不能回家供养父母。后用于国君慰劳使臣。《左传·襄公四年》:"《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

这是一首写某个公务缠身的小官吏驾驶四马快车奔走在漫长征途而思念故乡、思念父母的行役诗,与《诗经》中其他同类题材诗一起,是后世行役诗的滥觞。

全诗五章,基本上都采用赋的手法。首章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一对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以下各章内容都是对"伤悲"情绪的具体补充,全诗渗透着一种伤感色彩,这也是那个纷乱艰难时世氛围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影吧。"四马騑騑,周道倭迟",马儿跑得快,跑得累,而道路又是那么曲折悠远,漫无尽头。风尘仆仆的小官吏知道马车跑得越快,离故乡和亲人就越远。他脑子里在想什么?想那神圣的"王事"差使么?不,他只在想一件事:"归"。却又用"岂不怀归"那样吞吐含蓄的反问句式来表达,表现了丰富细腻一言难尽的思想感情,非常耐人寻味。这"周道倭迟",不也正象征着漫长的人生旅途么?多少人南辕北辙地行走在人生旅途中而有"怀归"之想,而"王事靡盬"无情地鞭笞着他们无奈地违心地前进着。除了陶渊明式人物能毅然"归去来兮"外,谁也免不了会有"心中伤悲"的阴影掠过啊!诗的抒情韵味相当悠长。

全诗有三章写到马,因为马是载客的主体。有二章写到鵻,是行途所见。路上所见必不少,单单拈出鵻,自有一番良苦用心。鵻又称夫不。《左传·昭公十七年》:"祝鸠氏,司徒也。"疏云:"祝鸠,夫不,孝,故为司徒。"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因云:"是知诗以鵻取兴者,正取其为孝鸟,故以兴使臣之不遑将父、不遑将母,为鵻之不若耳。"俞樾《群经平议·毛诗》:"夫不乃孝鸟,其载飞载下,或以恋其父母使然。"诗人见孝鸟而有感于自己不能在家"启处"(安居),更谈不上尽孝于父母,让孝鸟与客观上已成了不孝的人作对照,感喟良深。又鹁鸠非常逸豫闲暇,自由地飞上飞下,累了可以任意停歇,在柞树上行,在枸杞上也行,爱停哪里是哪里。可怜的四马呢?虽然是精心选拣出来毛色划一的华贵的骆马,但不得不终日拼命地跑,累了也得跑,累得气喘吁吁也还得跑。王家公事有规定期限,岂容半点差迟?在这里,鵻的闲又与马的累形成鲜明有趣的对照。而写马的苦和累,其正意是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可见,诗中写马,写鵻,都非泛笔,而有很深的匠心在。

从谋篇布局来看,首章"我心伤悲"是定调,二章"启处"是安居乐业尽孝的基础,三、四章写父、母,"父天母地"是古人的观念,次序不能移易。末章念母,是承四章而来,以母概父。全诗层次井然。末章结句"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篇末揭旨,道出不能尽孝的悲哀。手法与《小雅·四月》末两句"君子作歌,维以告哀"相同。

尽管这首诗是发泄牢骚,不满"王事靡盬"之作,但也可被曲解成忠孝不能两全而勉力尽忠王事之作,所以统治者用此诗来慰劳使臣的风尘劳顿。《左传·襄公四年》载穆叔云:"《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毛序》也说此诗"劳使臣之来也"。所以《仪礼》中的燕礼、乡饮酒礼中也歌此诗。在笺释上,最典型的是毛传和郑笺。毛传云:"思归者,私恩也;靡盬者,公义也。"郑笺云:"无私恩,非孝子也;无公义,非忠臣也。"都将此诗的"怨"思化为"美"意,实有悖于原作的主旨。《诗经》中像这样被曲解的诗,数量还相当不少,读者当能领会甄别。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诗经》161 鹿鸣 | 诗经·小雅| 儒家经典

《诗经》161 鹿鸣


宴会宾客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苹草。|鹿儿呦呦叫,野地吃艾蒿。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宾客远方来,鼓瑟吹笙迎。
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吹笙又鼓簧,礼品满竹筐。
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宾客皆喜悦,谢我礼周全。
                                |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鹿儿呦呦叫,野地吃青蒿。
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宾客远方来,德厚品自高。
示人榜样不轻浮,贤人纷纷来仿效。|与人常宽厚,世人之楷模。
我有美酒香而醇,佳宾嬉娱任逍遥。|佳肴和美酒,与客共逍遥。
                                |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鹿儿呦呦叫,野地吃野蒿。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宾客远方来,瑟琴来相招。
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鼓瑟又弹琴,宾主兴更高。
我有美酒香而醇,佳宾心中乐陶陶。|美酒敬一杯,宾主乐开怀。

①什(石shí):十。②呦呦(幽yōu):《集传》:"呦呦,声之和也。"③苹:《郑笺》:"苹,藾(赖lài)萧。"郭璞注:"今藾蒿也,初生亦可食。"④瑟:一种弦乐器,像琴,二十五弦。⑤簧:《毛传》:"簧,笙也,吹笙而鼓矣。"⑥筐:《毛传》:"筐,篚(翡fěi)属,所以行币帛也。"(篚:圆形的竹筐)⑦将:进献。⑧周行(杭háng):正道。姚际恒《诗经通论》:"周行,大路也。犹云指我途路耳。"⑨德音孔昭:《诗缉》:"嘉宾教益于我,皆有德之言,甚昭明矣。"⑩视:《郑笺》:"视,古示字也。"⑾恌(挑tiāo):轻佻。奸巧。⑿是则是效:《毛传》:"是则是效,言可法效也。"⒀敖:《毛传》:"敖,游也。"⒁燕:通"宴"。敖:遨游。⒂芩(勤qín):茜类植物。《释文》引《说文》:"芩,蒿也。"⒃湛(耽dān):过度逸乐。

贵族宴会的歌。奏乐饮酒,娱乐宾客,赞扬客人德行好。

《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宴)飨宾客之诗也。"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为什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通过《鹿鸣》这首诗的简单分析,我们对周代宴飨之礼--包括宾主关系、宴乐概况,可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诗经》163 皇皇者华 | 诗经·小雅| 儒家经典

《诗经》163 皇皇者华


勤于王命调查民情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
駪駪征夫,每怀靡及。

我马维驹,六辔如濡。
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我马维骐,六辔如丝。
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我马维骆,六辔沃若。
载驰载驱,周爰咨度。

我马维骃,六辔既均。
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花儿真漂亮,各地尽开放。  |   灿烂的花枝,盛开原野上。
使臣奔走忙,私怀顾不上。  |   疾行的征夫,怀思难达成。
                          |                           
马儿高六尺,缰绳多光泽。  |   少壮的驹马,六辔润鲜妍。
车儿快快跑,四处求良策。  |   驰驱征途上,博访询贤士。
                          |                           
马儿黑又青,缰绳多洁净。  |   青色的骐马,素丝闪光彩。
车儿快快跑,四处不愿停。  |   驰驱征途上,博访不懈怠。
                          |                           
白马鬃毛黑,缰绳多光滑。  |   白身黑鬣马,六辔润油亮。
车儿快快跑,四处细调查。  |   驰驱征途上,辛劳广博访。
                          |                           
马儿名叫骃,缰绳多均匀。  |   杂色的駰马,调度均且匀。
车儿快快跑,四处细征询。  |   驰驱征途上,辛劳广咨询。

①皇皇:《传疏》:"皇,古煌字煌煌,华(花)色明也。"②原隰(席xí):《毛传》:"高平曰原,下湿曰隰。"③駪駪(申shēn):众多貌。征夫:使者自谓。《集传》:"駪駪,众多疾行之貌。征夫,使臣与其属也。"④每怀:《毛传》:"每,虽。"《郑笺》:"《春秋外传》曰:怀私为每怀也。"⑤驹:《释文》:"驹,本亦作骄。"马高六尺为骄。⑥濡:润泽貌。《郑笺》:"如濡,言鲜泽也。"⑦周:普遍。爰:语助。咨:征求意见。诹(邹zōu):咨事。⑧骐:青黑色的马,其纹路如棋盘。⑨沃若:《集传》:"沃若,犹如濡也。"⑩骃(音yīn):浅黑杂白马。⑾均:长短如一。⑿询:林义光《诗经通解》:"询与谋不同,凡谋则合他人与己之意,询则专听采他人直言,故必他人亲历之事,己所不知者,乃可言询也。"

使臣奔走四方,广泛访问,征求意见。

《小雅·皇皇者华》诗,《左传》以为"君教使臣"之诗,历来无疑义。今按:"君教使臣"乃此诗之原旨。使臣秉承国君之明命,重任在身,故必须以咨周善道,广询博访。上以宣国家之明德,下以辅助自己之不足,以期达成使命,因而"咨访"实为使臣之大务。而在出使之际,君之教使臣者,正在于广询博访。使臣在奉使途中,时刻不忘君之所教,时常懔懔于心,怀有"靡及"之感,更是忠于职守、忠于明命的表现。《皇皇者华》这首诗,正是从这两方面著笔歌咏的。

诗的首章,先阐明君教使臣之旨,诗人说:"煌煌的花枝,已盛开在原隰之上了。彼奉使的征夫,已駪駪然奔驰于行道之中了。怀着国家的使命,宜常若有不及之感了。"诗意委婉而寄意深长,既以慰使臣行道的辛苦,又戒其必须忠于使命,常以"靡及"自警。从措词来看,是婉而多风,而用意则是非常庄重。至于君教使臣之具体内容为何,则于诗的第二章至第五章中,用使臣口气,反覆表达,以见使臣时刻不忘君之所教,时时以忠贞自守。

第二章原诗云:"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前三句皆为使臣自道其出使在征途上的情况,第四句"周爰咨诹",始表明"博访广询,多方求贤"之义,亦即"君教使臣"的主要内容,而为"每怀靡及"句中使臣所怀思的主旨。三章至五章的诗意,与二章全同,特因叶韵关系,在语词上作了改变:"我马维驹,六辔如濡"、"我马维骆,六辔沃若"、"我马维駰,六辔既均"。此数语,皆以道使臣在奉使途中威仪之盛。因车有四马,故章次亦叠至四次。二章言"载驰载驱,周爰咨诹",三章言"载驰载驱,周爰咨谋",以及四章、五章之"周爰咨度","周爰咨询",其意义皆为"遍于咨询",亦即"广询博访"之义。由此表明使臣之在征途、无时无刻不以君命为念,则使臣之敬奉使命,可想而知。明此义,则知此诗中之"每怀靡及"、"周爰咨诹"两句,乃全诗关键所在。

综观此诗,倘使无首章"每怀靡及"之语,则二章以下之"周爰咨诹"、"周爰咨谋"、"周爰咨度"等语,意义皆不明显,亦不见有君教使臣之义。倘无二章以下"周爰咨诹"诸语之反覆见意,则使臣奉命"每怀靡及"殷殷之意,更无由表现。故此诗艺术特点之一,是前后各章,互相辉映、照顾周密。特点之二是:诗的语言气象开朗,生动蓬勃。首章以"皇皇者华"起兴,落响超迈,命意笼罩全诗。二章以次,语词变动,错落有致,命义相近而不显其重复,语音协调,可诵性甚强。特点之三是用意恳切,不论君之教使臣,以至使臣对国家明命之反应,字里行间,都非常感人。君之使臣以敬,臣之受命以庄,这虽是古语,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左传》云:"《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每怀靡及,诹、谋、度、询,必咨于周。'"可谓深得诗意。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