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208 鼓钟淮水赏周乐,思贤倍忧伤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 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 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 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编钟敲起响叮当,淮水奔腾向东方,心里忧愁又悲伤。 古代贤人和君子,实在念念不能忘。 编钟敲起声缭绕,淮水奔腾浪滔滔,心里忧愁又烦恼。 古代贤人和君子,品行端正道德高。 敲钟击鼓声悠悠,淮水中间有三洲,心里悲伤又忧愁。 古代贤人和君子,道德无瑕品行优。 编钟敲起声钦钦,又弹瑟来又弹琴,笙磬和谐真好听。 既有雅乐和南乐,排箫伴奏依次行。 1、将将(锵qiāng)、汤汤(商shāng):《集传》:"将将,声也。汤汤,沸腾之貌。" 2、淑、怀、允:《集传》:"淑,善。怀,思。允,信也。思古之君子不能忘也。" 3、喈喈(接jiē):钟声。 4、湝湝(接jiē):水疾流貌。《说文·水部》:"湝湝,水流湝湝也。"《集传》:"苏氏曰:始言汤汤,水盛也。中言湝湝,水流也。终言三洲,水落而洲见也。" 5、回:邪僻。 6、鼛(高gāo):《毛传》:"鼛,大鼓也。" 7、妯(抽chōu):激动。《郑笺》:"妯之言悼也。" 8、犹:缺点,过失。《郑笺》:"犹当作愈,愈,病也。" 9、钦钦:《集传》:"钦钦,亦声也。" 10、笙磬:姚际恒《诗经通论》:"笙在堂上,磬在堂下,言堂上堂下之乐皆和也。" 11、雅南:《毛传》:"为雅为南也。"《集传》:"雅,二雅也。南,二南也。" 12、龠(月yuè):排箫。僭(见jiàn):乱。《正义》:"以为龠舞。谓吹龠而舞也。" 这是一首描写聆听音乐、怀念善人君子的诗。前三章写耳闻钟鼓铿锵,面对滔滔流泻的淮水,不禁悲从中来,忧思萦怀,于是想到了"淑人君子"。对他的美德懿行心向往之。卒章描写钟鼓齐鸣、琴瑟和谐的美妙乐境。如果透过字面上的这些意思来探究其深层的涵义,则会令人感到无从索解,因而朱熹在《诗集传》中也只能说:"此诗之义未详","此诗之义有不可知者。" 《毛诗序》称此诗"刺幽王也"。毛传云:"幽王用乐,不与德比,会诸侯于淮上,鼓其淫乐以示诸侯,贤者为之忧伤。"其实诗中所写的音乐皆是雅音正声,与"淫乐"(如郑卫桑间濮上之音)沾不上边,因而郑笺释为:"为之忧伤者,'嘉乐不野合,牺象不出门'(按语出《左传·定公十年》)。今乃于淮水之上作先王之乐,失礼尤甚。"郑氏是以奏乐地点之不合于礼来解释贤者闻乐忧伤的原因的。其实好的音乐未必不能在外演奏,譬如《庄子·天运》中写到"(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就是一例。王安石则称:"幽王鼓钟淮水之上,为流连之乐,久而忘反(返),故人忧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者,伤今而思古也。"(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引)苏辙《诗集传》则发挥毛传"幽王用乐,不与德比"之说,云:"言幽王之不德,岂其乐非古欤?乐则是,而人则非也。"意谓乐乃正声嘉乐,而幽王之德无以配之。 接下来的问题是,此诗是不是"刺幽王"。孔疏引郑玄说曰:"郑于《中候·握河纪》注云:'昭王时,《鼓钟》之诗所为作者'"孔氏称:"郑时未见毛诗,依三家为说也。"郑氏之说或以为出自韩诗,或以为出自齐诗,其立说的根据就是因为《左传》有昭王南征的记载。此说后人多从之,但也难以成为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诗循文案义,自是作乐淮上,然不知其为何时、何代,何王、何事。小序漫谓刺幽王,已属臆断。欧阳氏云:旁考《诗》、《书》、《史记》,皆无幽王东巡之事。《书》曰'徐夷并兴',盖自成王时徐戎及淮夷已皆不为周臣;宣王时尝遣将征之,亦不自往。初无幽王东至淮徐之事。然则不得作乐于淮上矣。当阙其所未详。"这是较为客观持平的议论。而汪梧凤《诗学女为》引《竹书纪年》所载幽王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秋王师伐申事及《左传》所载楚灵会于申,说明幽王有东巡之事,且淮水出南阳胎簪山,其地与申、太室均豫川地,以此认定《鼓钟》为写幽王事之诗。由此众说纷纭,可见这实在是一笔纠缠不清的历史旧帐。 如果撇开这些陈说,将此诗的主题泛泛地理解为"在奏乐的场合中,思念君子而悲伤"(高亨《诗经今注》),则又过于空洞。事实上诗人是有感而发的,这种感慨折射出他对国运、时代的忧思。从诗的卒章来看,他所听到的显然不是一般的音乐,而是"雅"、"南"之类的周朝之乐,这些音乐与周朝的辉煌历史联系在一起。诗人身处国运衰微的末世,听到这种盛世之音,自然会感慨今昔,悲从中来,从而会有追慕昔贤之叹。方玉润云:"玩其词意,极为叹美周乐之盛,不禁有怀在昔淑人君子,德不可忘,而至于忧心且伤也。此非淮徐诗人重观周乐、以志欣慕之作,而谁作哉?"(《诗经原始》)方氏之论是言之成理的。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209 楚茨周王秋冬祭祀祖先的乐歌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自昔何为?我蓺黍稷。 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我仓既盈,我庾维亿。 以为酒食,以享以祀, 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 以往烝尝。或剥或亨, 或肆或将。祝祭于祊, 祀事孔明。先祖是皇, 神保是飨。孝孙有庆,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执爨踖踖,为俎孔硕, 或燔或炙。君妇莫莫, 为豆孔庶。为宾为客, 献酬交错。礼仪卒度, 笑语卒获。神保是格, 报以介福,万寿攸酢! 我孔戁矣,式礼莫愆。 工祝致告,徂赉孝孙。 苾芬孝祀,神嗜饮食。 卜尔百福,如几如式。 既齐既稷,既匡既敕。 永锡尔极,时万时亿!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 孝孙徂位,工祝致告, 神具醉止,皇尸载起。 鼓钟送尸,神保聿归。 诸宰君妇,废彻不迟。 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乐具入奏,以绥后禄。 尔肴既将,莫怨具庆。 既醉既饱,小大稽首。 神嗜饮食,使君寿考。 孔惠孔时,维其尽之。 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密密丛生野蒺藜,锄去杂草除荆棘。 古今如此为什么?我种高粱和黄米。 我的黄米多茂密,我的高粱很整齐。 我的粮仓已装满,我的谷囤千万计。 用来蒸酒做饭食,进献神灵把祖祭。 请尸安席又劝酒,用来祈求大福气。 态度端庄又恭敬,牛羊洗刷多干净, 秋祭冬祭都举行。有的剥皮有的烹, 摆上桌来端上厅。巫师祭神庙门里, 仪式隆重又齐整。先祖到来很赞美, 神保品尝真高兴,主祭孝孙有吉庆。 神灵报答降大福,赐你万寿无止境。 厨师认真做菜肴,盛肉木豆大又高, 肉要烧来肝要烤。主妇小心多辛劳, 酒肉满桌真不少,招待客人态度好, 宾主劝酒交错行,礼节仪式都周到, 笑语得宜不喧闹。神灵大驾已光临, 赐你大福相酬报,万寿无疆永不老。 我们态度很恭顺,礼节周到不越分。 祝官代神来致词,去把福禄赐孝孙。 酒食馨香祭礼勤,神明享受多欢欣。 百种福禄赐你身,祭祀及时合标准。 行动整齐又快迅,态度端正又谨慎。 神明赐你无量福,成万成亿多如林。 祭祀礼仪已齐备,钟鼓乐器同时鸣。 孝孙离开主祭位,祝官代尸告礼成。 神灵都已醉酩酊,皇尸起立来辞行。 打鼓敲钟送神尸,神保告归也启程。 诸位厨师和主妇,撤去祭品忙不停。 伯叔兄弟在一起,饮酒欢叙骨肉情。 移入寝庙乐齐奏,子孙安享祭后禄。 你的菜肴多美好,无人埋怨都庆祝。 酒已喝醉饭已饱,老幼叩头把话诉: 饭菜神灵都爱吃,使你长寿长享福。 祭祀适当又适时,已尽孝道合礼数。 但愿子孙能保持,永不废弃长如初。 1、抽:拔除。《集传》:"楚楚,盛密貌。茨,蒺藜也。抽,除也。" 2、蓺(艺yì):通"艺",种植。《集传》:"古人乃为此事乎,盖将使我于此艺黍稷也。" 3、与与:繁盛貌。翼翼:犹"与与"。《集传》:"与与、翼翼,皆蕃盛貌。" 4、庾(雨yǔ):露天谷仓。《毛传》:"露积曰庾。"《郑笺》:"十万曰亿。" 5、妥:安坐。侑(右yòu):劝饮劝食。 6、济济、跄跄:恭敬端庄。《集传》:"济济跄跄,言有容也。" 7、絜:使之洁。 8、烝(蒸zhēng)尝:《郑笺》:"冬祭曰烝,秋祭曰尝。" 9、"或剥"二句:《郑笺》:"有肆其骨体于俎者,或奉持而进之者。" 10、祊(崩bēng):庙门。《毛传》:"祊,门内也。" 11、明:《郑笺》:"明犹备也、洁也。" 12、皇:《郑笺》:"皇也。先祖以孝子祀礼甚明之故,精气归旺之。" 13、神保:神明。《集传》:"神保,盖尸之嘉号。" 14、孝孙:《集传》:"孝孙,主祭之人也。庆,犹福也。" 15、爨(篡cuàn):灶。踖踖(及jí):恭敬勤敏。 16、俎(阻zǔ):盛肉的礼器。 17、燔(凡fán)、炙(至zhì):《郑笺》:"燔,燔肉也。炙,肝炙也。" 18、莫莫:《毛传》:"莫莫,言清静而敬至也。"曾运乾《毛传说》:"天子诸侯之妻称君妇,犹大夫士妻之称主妇。" 19、豆:《毛传》:"豆,谓肉羞庶羞也。" 20、献酬:《郑笺》:"始主人酌宾为献;宾既酌主人,主人又自饮酌宾曰酬。" 21、度、获:《集传》:"度,法度也。获,得其宜也。" 22、格:来。 23、酢(坐zuò):《毛传》:"酢,报也。"《正义》:"报以大大之福。" 24、熯(赧nǎn):敬惧。通"戁(赧nǎn)"。(熯:又读汉hàn) 25、愆(牵qiān):过失。式礼莫愆:《郑笺》:"法式无过愆。" 26、致告:《集传》:"致告,祝传尸意,告利于主人,言孝孙之利养成毕也。" 27、赉(赖lài):《毛传》:"赉,予也。" 《正义》:"致神之意以告主人。" 《通释》:"《皋陶谟》百工即百官,工祝正对皇尸,为君尸言之,犹《书》言官占也。" 28、苾(闭bì):馨香。《郑笺》:"苾苾芬芬,有孝祀也。" 29、几:期。《毛传》:"几,期。式,法也。" 30、稷:《毛传》:"稷,疾。"《传疏》:"齐、稷、匡、敕皆祭祀肃敬之意" 31、极:《集传》:"极,至也。" 32、戒:齐备。《郑笺》:"戒诸在庙中者以祭礼毕。" 33、孝孙徂(cú)位:《郑笺》:"孝孙往位君堂下西面位也。" 34、尸:《郑笺》:"尸,节神者也。" 35、废:拿走。彻:通"撤"。《郑笺》:"废,去也。尸出而可彻,诸宰撤去诸馔(撰zhuàn,饭食)。" 36、燕私:《郑笺》:"祭祀毕,归(馈)宾客豆俎。同姓则留与之燕(宴),所以尊宾客亲骨肉也。" 37、以绥后禄:《正义》:"祭时在庙,燕当在寝,故言祭时之乐皆复来入于庙而奏之,以安从今以后之福禄。" 38、将:《尔雅o释诂》:"将,美也。" 39、小大:《郑笺》:"小大,犹长幼也。" 40、惠:《郑笺》:"惠,顺也。甚顺于理,甚得其时。" 41、子孙:《郑笺》:"愿子孙勿废而长行之。" 42、替:废。引:敛。 这是一首祭祖祀神的乐歌。它描写了祭祀的全过程,从祭前的准备一直写到祭后的宴乐,详细展现了周代祭祀的仪制风貌。但《毛诗序》却称此诗:"刺幽王也。政烦赋重,田莱多荒,饥馑降丧,民卒流亡,祭祀不飨,故君子思古焉。"读过此诗,再回观《毛诗序》,不难看出它的牵强附会。朱熹在《诗序辨说》里就已指出:"自此至《车辖》凡十篇,似出一手,辞气和平,称述详雅,无风刺之意。《序》以在变雅中,故皆以为伤今思古之作。《诗》固有如此者,然不应十篇相属,绝无一言以见其为衰世之意也。"朱熹的这段议论甚为中肯合理,故得到了后世不少学者的赞同。如黄中松《诗疑辨证》说:"古人身居衰季,遐想郅隆,恨不生于其时,而反覆咏歌,固无聊寄托之词也。然追慕之下,必多感慨;词气之间,时露悲伤。而十诗典洽和畅,毫无怨怼之情,何以变欣慰为愤懑,易颂美为刺讥乎?故就诗论诗,朱传得之者盖十八九矣。" 至于祭祀者的身分,朱熹则以为是卿大夫,他在《诗集传》中指出:"此诗述公卿有田禄者力于农事,以奉其宗庙之祭。"后世学者多不同意朱熹之说,以为祭祀者当为周王。如范家相《诗渖》云:"按《左传》引'我疆我理'二句,明云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则非公卿可知。《周礼·钟师》云:尸出入奏《肆夏》。又《左传》:金奏《肆夏》之三。诗曰:'鼓钟送尸'。是金奏《肆夏》也,公卿焉得用之?《郊特牲》曰:大夫之奏《肆夏》,由赵文子始也。如以为公卿大夫之诗,则仍是衰世之音矣。"胡承珙《毛诗后笺》云:"《集传》公卿之说,不独初祭求神、鼓钟送尸非公卿所有;即如絜牛骍牡之牲、君妇诸宰之号、奏寝之乐、燕毛之礼、千仓万箱之入、四方八蜡之祭,皆非公卿所宜有也。"以上诸说均可谓言之有据。 不过,今人论诗者也并不泥定此诗为写周王祭祀。郭沫若在《青铜时代》中论及此诗时说:"这首诗,在年代上比较更晚,祭神的仪节和《少牢馈食礼》相近。彼礼,郑玄云'诸侯之卿大夫祭其祖祢于庙之礼',虽不一定就是这样,但足见其礼节之晚。主祭者的'孝孙'可能是周王,可能是那一国的诸侯,也可能是卿大夫。在春秋末年鲁之三家已用'雍彻',季氏已用'八佾舞于庭',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仪式并没有什么区别了。"(《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又陈子展云:"我们以为《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可能是西周初年王室也就是大奴隶主一家举行宗庙方社田祖等祭祀所用的诗乐。诗里称我,我孝孙,像是周王自称;诗里称尔,尔孝孙,像是诗人称周王。我以为此诗非孝孙自作,当是史巫尸祝之流所作。"(《雅颂选译》) 全诗共分六章。第一章写祭祀的前奏。人们清除掉田地里的蒺藜荆棘,种下了黍稷,如今获得了丰收。丰盛的粮食堆满了仓囤,酿成了酒,做成了饭,就可用来献神祭祖、祈求宏福了。第二章进入对祭祀活动的描写。人们步履整肃,仪态端庄,先将牛羊涮洗干净,宰剥烹饪,然后盛在鼎俎中奉献给神灵。祖宗都来享用祭品,并降福给后人。第三章进一步展示祭祀的场景。掌厨的恭谨敏捷,或烧或烤,主妇们勤勉侍奉,主宾间敬酒酬酢。整个仪式井然有序,笑语融融,恰到好处。二、三两章着力形容祭典之盛,降福之多。第四章写司仪的"工祝"代表神祇致词:祭品丰美芬芳,神灵爱尝;祭祀按期举行,合乎法度,庄严隆重,因而要赐给你们亿万福禄。第五章写仪式完成,钟鼓齐奏,主祭人回归原位,司仪宣告神已有醉意,代神受祭的"皇尸"也起身引退。钟鼓声中送走了皇尸和神灵,撤去祭品,同姓之亲遂相聚宴饮,共叙天伦之乐。末章写私宴之欢,作为祭祀的尾声。在乐队伴奏下,大家享受祭后的美味佳肴,酒足饭饱之后,老少大小一起叩头祝福。 读这首诗,可以想见我们的先民在祭祀祖先时的那种热烈庄严的气氛,祭后家族欢聚宴饮的融洽欢欣的场面。诗人运用细腻详实的笔触将这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来,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全诗结构严谨,风格典雅,由序曲到乐章的展开,到尾声,宛如一首庄严的交响乐。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孙缄云:"气格闳丽,结构严密。写祀事如仪注、庄敬诚孝之意俨然。有境有态,而精语险句,更层见错出,极情文条理之妙。读此便觉三闾《九歌》微疏微佻。"孙氏此评颇为精切,陈氏指出:"此正道出《雅》、《颂》与巫音《九歌》不同处。" 作为一首记载古代祭祀活动全过程的诗,它对于古代文化,尤其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它向我们昭示了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之后的祭祖活动的真实情景与特有风貌。例如"尸"在祭祀活动中的作用就是很耐人寻味的。诗中写到的"皇尸"就是这一礼仪制度的反映。尸是用同姓或异姓的卿大夫扮为祖先神灵化身的人,他代表神祇接受祭享并传达神意,赐福保佑行祭者。《白虎通·祭祀》云:"祭所以有尸者何?鬼神听之无声,视之无形。升自阼阶,俯视榱桷,俯视几筵,其器存,其人亡。虚无寂寞,思慕哀伤,无所写泄,故坐尸而食之,毁损其馔,欣然若亲之饱,尸醉若神之醉矣。"《通典》称:"自周以前,天地宗庙社稷一切祭享,凡皆立尸。秦汉以降,中华则无矣。"这些论述都有助于我们理解尸的来龙去脉。尸的问题只是我们所举出的一端,本诗以及其他诗篇中所传达的文化人类学的讯息是丰富的,需要我们去作进一步的发掘。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211 甫田周王祭祀土地、四方和神农,祈求大福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 我取其陈,食我农人。 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 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 我田既臧,农夫之庆。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 禾易长亩,终善且有。 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 曾孙之庾,如坻如京。 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 黍稷稻粱,农夫之庆。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大田一片广无垠,每年收粮千万斤。 我取仓中陈谷子,一一分配养农民。 从古都有好收成,今往南亩去视察,农人除草培禾根。 黍稷茂盛密如林,庄稼长大得丰收,田官进献多殷勤。 黄米高粱满盆装,更有纯色大公羊,祭祀土地祭四方。 我的田地收成好,赏赐农夫喜洋洋。 弹奏琴瑟又打鼓,迎接田祖大驾降。 祈求老天降甘雨,助我黍稷好成长,我家男女得抚养。 曾孙来到大田里,农夫带领妻和子,齐往南郊送饭食。 田官看了心欢喜,取来左右饭和菜,尝尝好吃不好吃。 禾苗茂盛长满田,又好又多难数计。 曾孙不恼恨满意,农夫敏捷多努力。 曾孙庄稼收成好,厚如屋盖又如桥。 曾孙粮囤个个满,好比山丘堆积高。 准备粮仓千百间,要求车厢成万套。 黍稷稻粱都不少,赏赐农夫乐陶陶。 神降大福作回报,万寿无疆永不消。 1、倬(捉zhuō):大。甫田:大田。《通释》:"甫田为大田,则倬宜为大貌。" 2、十千:《毛传》:"十千,言多也。" 3、耘、耔(子zǐ):《毛传》:"耘,除草也。耔,雍(壅)本也。" 4、薿薿(拟nǐ):茂繁貌。《集传》:"薿,茂盛貌。" 5、烝(蒸zhēng):召。髦(茂mào)士:田官。《集传》:"烝,进也。髦,俊也。"《集疏》:"黄山云:介当读如陈奂说,介,大也,言长大其黍稷也。止,至也,言至于得谷也。田畯,以农夫之俊者为之农夫献新,田畯致之。" 6、齐明:祭器所盛地谷物。《集传》:"齐(资zī)与粢(资zī,古代供祭祀的谷物)同。"《曲礼》:"稷曰明粢。此言齐明,便文以协韵耳。牺羊,纯色之羊也。" 7、社、方:《郑笺》:"秋祭社与四方,为五谷成熟报其功也。" 8、臧:《郑笺》:"臧,善也。我田事善,则庆赐农夫。" 9、御(遇yù):迎接。田祖:《毛传》:"田祖,先啬也。" 10、介、穀:《郑笺》:"介,助。穀,养也。" 11、妇子:曾运乾《毛传说》:"王后无随王劝农之事,妇子自指农夫之妇子。" 12、馌(叶yè):送饭。 13、攘(让ràng):《集传》:"攘,取。" 14、禾易:《通释》:"按易与移一声之转。"《说文》:"移,禾相倚移也。倚移读若阿那,为禾盛之貌。此诗禾易当为禾移之假借,谓禾蕃竟亩也。" 《集传》:"有,多。" 15、茨(次cì):草屋顶。《郑笺》:"茨,屋盖也。" 《诗缉》:"未刈(艺yì,割)之禾曰稼。其稼在田,由高处视之,则稼在下,而见甚密,故如屋茅。由平处视之,则稼在上,而见其高,故曰桥梁。" 16、庾(雨yǔ):《郑笺》:"庾,露积谷也。" 17、坻(持chí):《集传》:"坻,水中之高地也。京,高丘也。" 18、庆:《郑笺》:"庆,赐也。年丰则劳赐农夫益厚,既有黍稷,加以稻粱。" 此诗之作,《毛诗序》说:"刺幽王也。君子伤今思古焉。"郑玄笺说:"刺者刺其仓廪空虚,政烦赋重,农人失职。"宋人朱熹首先对此说表示异议,他认为"此诗述公卿有田禄者,力于农事,以奉方社田祖之祭"(《诗集传》)。现从诗的内容来看,朱熹的看法比较符合实际;但诗中自称"曾孙",按周代君王对祖先和神灵的称呼习惯,则作者当是君王本人,或者至少是代君王而作。因此,我们觉得这应是周王祭祀方(四方之神)社(土地神)田祖(农神)的祈年乐歌。 乐歌共分四章。第一章首述大田农事。这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农田,每年都能收获上万担米粮。靠着储存在仓内的谷物,养活了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人,并取得了自古以来年复一年的好收成。这天土地的拥有者兴致勃勃地来到南亩巡视,只见那里的农人有的在锄草,有的在为禾苗培土,田里的小米和高粱已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他心里一高兴,眼前仿佛出现了庄稼成熟后由田官献上时的情景。这一章铺述事实,在整首乐歌中为以下几章的展开祭祀作铺垫。 第二章即写为了祈盼丰收,虔诚地举行了祭神仪式。周王派人取来祭祀用的碗盆,恭恭敬敬地装上了精选的谷物,又让人供上肥美的牛羊,开始了对土地神和四方神的隆重祭祀。农人们也因田里的庄稼长得异常的好,个个喜笑颜开地弹起了琴瑟,敲起了鼓,共同迎接农神的光临。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但求上天普降甘霖,使地里的庄稼能得到丰厚的收获,让男男女女丰衣足食。从这章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见远古时代的先民,对于土地是怀着怎样一种崇敬的心情;而那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也反映出当时民风的粗犷和热烈。 第三章进一步写主祭者,也就是周王在仪式之后的亲自督耕。和他一起来到田间的,还有他的妻子儿女。他们为辛勤劳作的农人带来了亲手做的饭菜。正在地里察看的田官见了欣喜异常,连忙叫来身边的农人,一起来尝尝饭菜的滋味。周王这时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景象,脸上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不断称赞农人的辛劳勤勉。与前章相比,这章的内容颇有生活气息;周王的馌田,亦为后来历代帝王劝农所效法,被称为德政。 末章则专记丰收景象及对周王的美好祝愿。到了收获的季节,地里的庄稼果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不但场院上的粮食堆积如屋,而且仓中的谷物也装得满满的,就像一座座小山冈。于是农人们为赶造粮仓和车辆而奔走忙碌,大家都在为丰收而庆贺,心中感激神灵的赐福,祝愿周王万寿无疆。这一章的特点是充满了丰收后的喜悦,让人不觉沉醉在一种满足和欢乐之中。 以往的研究总认为《小雅》多刺幽、厉,而思文、武,这一般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这首《甫田》诗来说,则显然有些牵强。我们今天从中读到的,分明是上古时代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对与农业相关的神灵的无限崇拜;而其中夹杂对农事和王者馌田的描写,正反映了农业古国的原始风貌。因此这首乐歌的价值,与其说是在文学方面,倒不如说更多地体现在史学方面。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210 信南山周王冬祭祖先的乐歌
信彼南山, 维禹甸之。 畇畇原隰, 曾孙田之。 我疆我理, 南东其亩。 上天同云, 雨雪雰雰。 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 既沾既足, 生我百谷。 疆场翼翼, 黍稷彧彧。 曾孙之穑, 以为酒食。 畀我尸宾, 寿考万年。 中田有庐, 疆场有瓜。 是剥是菹, 献之皇祖。 曾孙寿考, 受天之祜。 祭以清酒, 从以骍牡, 享于祖考。 执其鸾刀, 以启其毛, 取其血膋。 是烝是享, 苾苾芬芬。 祀事孔明, 先祖是皇。 报以介福。 万寿无疆。 终南山脉延绵长,大禹治水曾开荒。 高原洼地都平坦,曾孙耕作种稻粱。 画定田界整好地,垄亩向南或东向。 天上乌云密密布,瑞雪纷纷飘四处。 更加蒙蒙细雨下,雨量充沛好耕锄。 大地滋润水分足,生长百谷极丰富。 田地边界修整好,黄米高粱生长旺。 曾孙把它来收获,酿酒做饭甜又香。 献给神尸和来宾,祈求福寿万年长。 田中种植有萝卜,田边地头长瓜蔬。 剥的剥来腌的腌,献给伟大老先祖。 曾孙寿命长不老,皇天保佑赐福禄。 祭祀神灵用清酒,再献黄牛肥有膘, 清酒牛肉敬祖考。手中拿起銮铃刀, 拨开牺牲项下毛,取出牛血牛脂膏。 举行冬祭献佳肴,香气四溢真芬芳。 祭事办得很漂亮,先祖到来多赞赏。 降下大福作报偿,赐你大寿永无疆。 1、信:长远之意。曾运乾《毛传说》:"信读如伸,长远貌。" 2、甸(垫diàn):治田。 3、畇畇(匀yún):平坦整齐貌。《通释》:"畇畇,田已均治之貌。" 4、曾孙:《集传》:"曾孙,主祭者之称。曾,重也。自曾祖以至无穷,皆得称之也。" 5、疆、理、亩:《集传》:"疆者,为之大界也。理者,定其沟涂也。亩,垄也。" 6、同:重。《集传》:"同云,云一色也,将雪之候如此。" 7、雰雰(分fēn):纷纷。《毛传》:"雰雰,雪貌。丰年之冬必有积雪。" 8、霡霂(脉木màimù):小雨。 9、渥(握wò)、沾(粘zhān):《集传》:"优、渥、沾、足,皆饶洽之意也。" 10、埸(异yì):畔。田界。 11、彧彧(遇yù):茂盛貌。《集传》:"埸,畔也。翼翼,整饬(赤chì)貌。彧彧,茂盛貌。" 12、畀(毕bì):给予。尸宾:代表先祖受祭的活人。《郑笺》:"畀,予。至祭祀齐戒则以赐尸与宾。" 13、庐:"芦"之假借,即萝卜。郭沫若《从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中田有庐与疆埸有瓜为对文,可知庐必然是芦字。"《说文》:"庐,芦菔也。" 14、菹(租zū):盐渍。《毛传》:"剥瓜为菹也。" 《集传》:"菹,酢(醋cù)菜也。" 15、祜(户hù):《郑笺》:"皇,君。祜,福也。" 16、骍(新xīn):毛皮红色的马或牛。《集传》:"骍,赤色,周所尚也。" 17、鸾刀:《毛传》:"鸾刀,刀有鸾者。" 18、膋(辽liáo):脂膏。《郑笺》:"膋,脂膏也。血以告杀,膋以升臭。合之黍稷,实之于萧,合馨香也。" 19、烝(蒸zhēng):《集传》:"烝,进也。或曰冬祭名。" 20、苾苾(闭bì)芬芬:《郑笺》:"既有牲物而进献之,苾苾芬芬然香,祀礼于是则明也。" 21、皇:赞美,嘉许。 这首诗与上篇《楚茨》同属周王室祭祖祈福的乐歌。但二者也有不同:《楚茨》言"以往烝尝",乃兼写秋冬二祭;而此篇单言"是烝是享",则仅写岁末之冬祭,而且它侧重于对农业生产的描绘,表现出周代作为一个农耕社会的文化特色。烝祭是一年的农事完毕以后的最后一次祭典,周人以农立国,奉播植百谷的农神后稷为始祖,那末在这年终的祭歌中着力歌唱农事,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毛诗序》称:"《信南山》,刺幽王也。不能修成王之业,疆理天下,以奉禹功,故君子思古焉。"此序与《楚茨》的诗序一样,都属牵强附会之说。姚际恒评此诗曰:"上篇(按指《楚茨》)铺叙闳整,叙事详密;此篇则稍略而加以跌荡,多闲情别致,格调又自不同。"(《诗经通论》)概括颇当。 此诗对于研究古代的井田制也有参考价值。井田之制因其年代久远,难以稽考,后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诗则可为我们提供若干讯息。诗首章言:"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南山指终南山,诗人显然是在描述周代的京畿地区。在诗人看来,这畿内的大片土地就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开辟出来的。毛传训"甸"为治,而郑笺则落实为:"禹治而丘甸之。""丘甸"即指田地划分中的两个等级。《周礼·地官·小司徒》云:"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因而郑笺等于坐实井田制起源于夏代。孔疏承郑笺之说,谓"是则三王之初而有井甸田里之法也","是则丘甸之法,禹之所为"。尽管有的学者认为大禹治水"未及丘甸其田也。且井邑丘甸出调法,虞夏之制未有闻焉"(孔疏引孙毓说),但郑、孔之说也不无参考意义。 首章末二句云:"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也值得注意。疆理田土也是古代井田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孟子·滕文公上》云:"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可见古人对经理田界是非常重视的。毛传释此诗云:"疆,画经界也。理,分地理也。"有的学者解释得更为具体,如王安石说:"疆者,为之大界;理者,衡从(横纵)其沟涂。"(《吕氏家塾读诗记》引)吕氏又引长乐刘氏说云:"疆谓有夫、有畛、有涂、有道、有路,以经界之也。理谓有遂、有沟、有洫、有浍、有川,以疏导之也。"刘氏之说当是依据《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这里所谓"南东其亩"也与井田制有关。此句指顺应地形、水势而治田,南指其田陇为南北向者,东则为东西向者,此即《齐风·南山》所云"衡从其亩"。郑笺释曰:"'衡'即训为横。韩诗云:东西耕曰'横'。'从'韩诗作'由',云:南北耕曰'由'。"《左传·成公二年》载:晋郤克伐齐,齐顷公使上卿国佐求和于晋营,晋人要求"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也就是使齐国的陇亩全部改为东西向,这样晋国一旦向齐国进兵,就可长驱直入。国佐回答晋人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国佐引本篇为据,说明先王当初定田土之疆界是根据不同的地势因地制宜的,既有南北向,也有东西向的田陇,如今晋国为了军事上的便利而强令齐国改变田陇的走向,是违反了先王之道。此事又见诸其他典籍,但情节上有些出入。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晋文公伐卫,东其亩。"《吕氏春秋·简选)云:"晋文公东卫之亩。"郭沫若引成公二年事云:"这也正好是井田的一种证明。因为亩道系以国都为中心,故有南北纵走与东西横贯的两种大道。南北纵走的是南亩,东西横贯的就是东亩。《诗》上所说的'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就是这个事实。这些资料好像与井田制并无直接关系,而其实它们正是绝好的证明。"(《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评》) 本诗第四章中的"中田有庐",说者也以为与井田有关。《吕氏家塾读诗记》引邱氏说云:"公田百亩内,除二十亩为八家治田之庐。"又引董氏曰:"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每家庐舍二亩半。"按《孟子·公孙丑上》述井田云:"方里而井,井凡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榖梁传·宣公十五年》称:"古者三百步为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范宁注:"此除公田八十亩,余八百二十亩。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亩。除二十亩,家合二亩半为庐舍","八家共居"。《韩诗外传》载:"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招,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足以其民和亲而相好。《诗》曰:'中田有庐,疆埸有瓜。'"以上诸说大同小异,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公田中有八家共居的庐舍二十亩。说诗者多从其说,但笺疏别有所解。郑笺云:"中田,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其田事。"孔疏云:"古者宅在都邑,田于外野,农时则出而就田,须有庐舍,于田中种谷,于畔上种瓜,所以便地也。"按笺疏之说,田中的庐舍成了农民在地里干活时的临时住所了。到了郭沫若,干脆推翻旧说,以为庐与瓜为对文,庐也当为植物,故庐为芦之假借,正如"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台、莱、瓜、壶均为植物一样。郭氏别出心裁,也可聊备一说(参见《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212 大田西周农事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 以我覃耜,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有渰萋萋,兴雨祈祈。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 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 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大田里多种多收,种子选了农具修,各事齐备来动手。 用我锋利的犁头,开始整南田的土壤。 播种庄稼多样,生长得棵棵茁壮,顺了周王的希望。 谷粒长了谷壳,长得结实完好,没有稂草莠草。 除去青虫丝虫,蝗虫和它的同伙,别祸害我的幼禾。 田祖有灵,把它们投进大火。 阴云洋洋飘来,好雨缓缓下了。 好雨落在公田,私田同时沾到。 那里有未成熟的禾,这里有收不及的谷; 那里有遗落的禾把,这里有谷穗抛撒,舍给孤苦寡妇家。 王来看收成,带着妻和子。 送饭送到田里,田官来了也欢喜。 王来祭祀四方,牺牲有赤有黑,还有稷子黄米。 奉请诸神受祭,得福不可估计。 1、大田:面积广大的田。 2、种:选种子。戒(古音记jì):修农具。 3、既备:言上述的事已准备停当。乃事:言从事下文所述的工作。这句句法和《大雅o公刘》篇的"既顺乃宣"相同。 4、覃:剡(掩yǎn)字的假借,锐利。耜(似sì):似犁的农具。 5、俶(处chù):始。载:从事。亩:古音"米"。这句是说开始工作于南亩。 6、庭:读为"挺",生出。这句是说百谷生出而硕大。 7、曾:犹"重"。孙之子为"曾孙",以下每代都可以称曾孙。这里指周王。若:顺。这句是说一切顺了王的意愿。 8、方:房。皁(皂zào):谷实才结成的状态。既房是说已生长粟皮,既皁是说已生长谷壳。下句"坚"、"好"也是指谷粒而言。 9、稂(郎láng):禾粟之生穗而不充实的,又叫"童梁"。莠(有yǒu):草名,叶穗像禾。 10、螟(冥míng):吃苗心的小青虫,长约半寸。螣(特tè):《说文》作"蟘",虫名,长一寸许,食苗叶,吐丝。 11、蟊(矛máo):吃苗根的虫。贼:也是虫名,专食苗节,善钻禾秆。 12、稚:幼禾。 13、田祖:稷神。神:犹"灵"。 14、畀(必bì):付。以上二句是希望于稷神之词,言田祖是有灵的,将这些害虫投到火里去吧。 15、渰(掩yǎn):云起貌。萋萋:"淒淒"的假借,《韩诗外传》作"淒淒"。注见《郑风o风雨》(F-090)篇。 16、祈祈:徐徐。 17、公田:属于公家的田。 18、私:属于私人的田。 19、不获稚:因未成熟而不割的禾。 20、穧(剂jì):收割。不敛穧:已割而未及收的禾。 21、遗秉:遗漏了的成把的禾。 22、滞穗:抛撒在田里的穗子。 23、伊:犹"是"。以上五句是说这里那里都有遗下的穗粒,准许穷苦的寡妇拾取。 24、方:祭四方之神。禋(因yīn):精洁致祭。 25、骍(辛xīn):赤色牲。黑:古音hī。 26、介:读为"丐",求。景:大。福:古读如"逼"。 此诗与前篇《甫田》是姊妹篇,同是周王祭祀田祖等神祇的祈年诗。《甫田》写周王巡视春耕生产,因"省耕"而祈求粮食生产有"千斯仓""万斯箱"的丰收;《大田》写周王督察秋季收获,因"省敛"而祈求今后更大的福祉。春耕秋敛,前呼后应,两篇合起来为我们提供了西周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相当真实具体和丰富的历史资料,是《诗经》中不可多得的重要的农事诗。这两篇在写法上也各有侧重,互为补充,诚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末章眉评所云:"前篇详于察与省,而略于耕;此篇详于敛与耕,而略于省与察。" 全诗四章,其中第三章最重要也最精采,其他各章如众星之拱月,绿叶之衬花。第三章实写丰收,前二章起铺垫作用,末章是祭祀套话式的余波。 农业丰收是从天而降神赐的么?不是。诗首章追叙了对春耕的高度重视与精心准备。起句"大田多稼"虽是平淡的直赋其事,然而画面雄阔,涵盖了下文春耕夏耘秋收种种繁复场景,为之提供了纵情挥写的大舞台,气势不凡。由此可窥见当时绝非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而是井田制下的原始大生产耕作。第二句"既种既戒",实是抓住了农业生产的"牛鼻子",即选择良种与修缮农具。有了良种,播种的"百谷"才能"既庭且硕";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农奴以"覃耜"去犁田,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覃耜"只是"既戒"工作的举隅,其它可以想见。除了选种与修具外,还需有其他一系列次要的准备工作,诗用"既备乃事"一笔带过,笔墨精简,疏而不漏。用三个"既"字表示准备工作完成,干脆利落,要言不烦。末句冒出"曾孙是若",好像很突兀,其实有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曾孙"是当时政治、经济舞台的主角,也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农奴一切卖力的活动都是为了顺应"曾孙"的欢心。春耕开局不错,谁最愉悦呢?当然是主角"曾孙"。这句客观上明确无误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主奴关系。从全篇看,第四章曾孙将出场巡视和主祭,这里先提一句作伏笔,也起到了贯通全篇血脉的作用,所谓着一子而满盘皆活。 次章追叙夏耘,即田间管理,主要写除杂草与去虫害。播种后倘让作物自生自灭,那秋收就很渺茫,因此必须加强管理,而且要贯穿百谷成长的全过程。"既方既皁,既坚既好。"四个"既"像电影中的慢镜头特写,将作物阶段性生长的典型画面作了逐步推进的忠实记录,很有农业科学性,不谙农事的人是很难如此简练精确表述的。而"不稂不莠"却是关键句,即除尽了稂莠,才使粮食长势旺盛,这是略去了种种艰辛劳动过程而提炼出来的重要经验。另一条经验是灭虫。百谷有螟螣蟊贼以及蝗虫等许多天敌,如果不加清除,"田稚"难保,也许会导致粮食颗粒无收。怎么除虫呢?主要用火攻。让害虫在"炎火"中葬生。由于虫害在一定程度上不像除草那样可以完全由人工加以控制,所以先民又搬出了被称作"田祖"的农神,祈求田祖的神灵将虫害去尽。虽然带有迷信色彩,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低下,但也表现了农夫们的迫切愿望。《诗经》中此处提到的除虫方法,后世继续奉行沿用,典型例子是唐代姚崇驱蝗。开元四年(716),山东蝗虫大起,姚崇奏道:"《毛诗》云:'秉彼蟊贼,以付炎火。'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旧唐书·姚崇传》)于是遣使分道杀蝗,终于扑灭虫害,保住庄稼。这不明显是受了《大田》诗的启发吗? 如果说上二章写的是尽人事,那么天时对于农业也至关重要,所以第三章前四句就写了风调雨顺情况。阴云弥漫,细雨绵绵,真是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公田、私田都有充沛雨水。外界景观与内心感受打成一片,农夫的喜悦在这四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公田"、"私田"的先后关系中,展现了社会矛盾缓和时期农夫们的忠悃厚道心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那是非常真率自然的。 三章其余五句写丰产丰收。若从正面写,谷穗金黄一片,农夫挥汗如雨干得热火朝天,肩挑车载沉甸甸,大囤小囤满满装,也可以写得沸沸扬扬,动人心目,但那毕竟是寻常蹊径,易于雷同俗套。此诗之妙在于侧写,在于烘托,在于细节描写,不写收,而写不收,从不收中反映丰收,构思之妙,令人拍案叫绝。你看,有长得欠壮实故意不割的,有割了来不及捆束的,有已捆束而来不及装载的,还有许多飘洒散落在各处的谷穗。这些镜头你闭目想像一下,是丰收还是歉收?还会有什么疑问?至于怎么个丰收法,那就由读者各自去驰骋想像吧。该实的地方却留下一片空白,让人自行补充,这才是炉火纯青的艺术妙谛。对于此点,历代论者均赞赏不已。姚际恒《诗经通论》说:"'彼有不获稚'至末,极形其粟之多也,即上篇千仓万箱之意,而别以妙笔出之。"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凡文正面难于著笔,须从旁煊染,或闲处衬托,则愈闲愈妙,愈淡愈奇。此篇省敛,本欲形容稼穑之多,若从正面描摹,不过千仓万箱等语,有何意味?且与上篇犯复,尤难出色。诗只从遗穗说起,而正穗之多自见。事极琐碎,情极闲淡,诗偏尽情曲绘,刻摹无遗,娓娓不倦,无非为多稼穑一语设色生光。所谓愈淡愈奇,愈闲愈妙,善于烘托法耳。"都是深谙个中三昧之论。 三章的末句"伊寡妇之利",又使诗的意境得到升华。大田里散落漏收那么多粮食,是不是农夫们偷懒和不珍惜呢?如果没有这末句,人们或会有此疑问,也或会作如是想。有了脱颖而出的此句,人们才恍然意识到农夫们故意不收割殆尽是有良苦用心的。为了让鳏寡孤独无依无靠者糊口活命,又免于他们沿街挨户乞讨的窘辱,农人有意留下一小部分丰收果实让他们自行去采拾,那种细腻熨贴,那种宅心仁厚,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有拯溺帮困的恻隐之心,那是一种宽广胸怀和崇高美德,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动不已。此诗中的"寡妇",比之唐代杜荀鹤诗中写到兵荒马乱时世的"山中寡妇"那"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的境况来,真是幸运多多。关于此句,还引发过一场怎样理解本诗主旨的论辩。《毛诗序》谓此诗"剌幽王也。言矜寡不能自存焉"。而朱熹《诗序辨说》则驳道:"此序专以'寡妇之利'一句生说。"两者孰是孰非?应当说,寡妇之拾穗,也确实反映了贫民生活的无保障,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不公,说诗有"刺"的含意也并不太离谱。但从诗的整体意向而言,无疑是"美"的成分居多,即赞美农夫通过辛勤劳动而喜得丰收。《毛序》以偏概全,朱子所驳也属平允。 田间劳动大军正在收割捆载,忙得不亦乐乎,田头有农官"田唆"在第一线指挥督察,后方有妇女孩子提筐来送饭食,整个画面一片繁忙热闹景象。这时最高统治者"曾孙"来了,其热气腾腾场面顿时达于沸点,至少从田唆的"至喜"表情上能让人领悟到这一点。第四章实写曾孙省敛,与首章春耕时"曾孙是若"相呼应。更与上篇《甫田》描写"省耕"时情景密合无间,是一模一样的四句。这大约是当时颂扬王权的套话吧。接着是曾孙祭祀田祖,祭祀四方神,牺牲粢盛恭敬祗奉,肃穆虔诚,为黎民为国祚祈福求佑。王权与神权互相依傍而彼此更为尊崇显赫,这大约也是曾孙省敛时所能做的最正儿八经的事吧。其实这都是歌功颂德的冠冕堂皇话,无甚精义,后世捧场诗文的层出不穷,其源头也可追溯到《诗经》上,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 此诗在艺术上造诣颇深。诗主要运用白描手法,为后世勾勒了一幅上古时代农业生产方面的民情风俗画卷。其中的人物,如农人、妇子、寡妇、田唆、曾孙,虽着墨无多,但各有各的身份动作,给人以真实感受。凡此均体现出诗作的艺术魅力,给人无穷回味。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