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六祖坛经》第五品 坐禅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解读】 不被佛法所转,不被千功万法所迷,不被名利所动,不被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儿女所迁,不被人海大风大浪所动,无好乐,无忧患,无恐惧,无绝望悲伤,无坐无禅,无净无垢,无乱无定之念。定念是定的障碍,净念是净的障碍,动念起求定,乱念起求静,是自我乱了阵角,天下本无事,庸人常自扰。一切自然,何生,动乱定静之念。思想稳如泰山,就是坐,念念不离自性,就是禅。自性如如,就坐禅。行、站、坐、卧、吃饭、穿衣、睡大觉皆为坐禅,因心未被物转,性不被法迁,即如如不动。
自身有病怕个死,早天晚天化飞灰。
失亲失宝心神碎,精神爆炸谁倒霉?
不治之症不可怕,树起神威癌自飞。
神通广大炎黄理,精神大振百病灰。
悲痛绝望没有用,胆小怕死无作为。
死神最惧不怕死,神足气足树神威。
顶天立地神通大,超出三界法无为。
分类:佛经 书名:六祖坛经 作者:慧能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六祖坛经》第六品 忏悔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法,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自心归依是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念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解读】 忏悔是自我身心教育的一个自然法则,是原始至今全人类的普及教育方法。这个真理不是来自哪个宗教或哪一位圣贤。自然既生天地万物,自然就赋于天地万物活动运行的自然规律,日、月、星运行于天,水、火、风运行于地,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万物育焉。这一切属自然所为。伏羲心通万化之源,留先天易理,周文王心通伏羲先天易理,又显现后天变易之理,定名《周易》。炎黄心通不易、变易、交易之理。炎帝尝百草才知是药,黄帝通阴阳交易之气育成物体之理,才知躯体是阴阳五行之气结为物体的血肉之身。阐述了不易、变易、交易之理的养生健身医理之道,到了尧舜时代把这自然养生之道作为化民之本,进化为十六字的正心修身的法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心惟一,允执厥中。"大舜精一万法通,后有老子继此理,兴教立说,教化万灵,提倡修心炬炼性,抱元守一;继老子之后有孔子,守中贯一,存心养性;继孔子后西方有大圣人出,立万法归一,明心见性的性理心法这一切自然为之,非那一个人的意识所为。老子说无为无所不为。心法始于中华民族原始祖先,是大自然降下教化人类的自然法则,也是人类的自然发展规律,是社会人生的必须之课。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以正心修身为本。从原始至今,无论是治国,宗教都以正心为本。人类走向大光明世界,宗教化人为大觉,只有明理明心,才能自教教人,只有明理明心才能自觉觉他。自教能教天下,自觉能觉天下,自圆明能使天下明。这是人类自我教育的无上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称为不二法门。
老子三清:太清、上清、玉清
孔子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佛有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即自身三宝 (精) (气) (神)
道家的五行:木、金、火、水、土
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佛家的五戒:杀、盗、淫、酒、妄
身体的五脏:肝、肺、心、肾、脾 一、不杀生即仁爱、不动肝火、不伤木气、有杀念即非。
二、不偷盗、义当先、肺气平静不伤金气,有盗念即非。
三、不邪淫守礼节,不伤心脏,不伤火气,有淫念即非。
四、不酒肉守理智,不伤元精,不伤水气,有酒念即非。
五、不妄言守信本,不伤心田,不伤土气,有妄念即非。
有念即是犯罪的因素,佛以不起念为本,忏悔无矣。不迁怒,不二过是悔,五气不圆合,精气神不自如,不能一性圆明。自心具有明理明心妙智慧,自然云霄雾散。自觉法在自心,觉与迷与外界无观。不观内,怨外因过失永无了休,不立于忏,志立于悔,无量大过难得悔,心平无须持戒。戒是消极之法。明理在先,戒是被动,以戒为师引迷入觉。以觉为师,返观内照,返闻自性,性本质仁爱慈悲,纯善无恶,纯阳无阴。真空纯至静,自然妙觉圆明,了然无物,物空法空,心已空,无余涅槃致矣。自性自度觉为源。
金银财宝堆满地,正气浩然不染迷。
一切罪恶自心起,明人视宝如土泥。
即使当官做皇帝,两眼一闭是谁的?
心不造业何用忏,一切无贪不用悔。
超级上等刀伤药,再好不如不拉口。
彻悟之人当自觉,一切善恶自心为。
自心不动不用定,自心不乱不用静。
分类:佛经 书名:六祖坛经 作者:慧能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六祖坛经》第八品 顿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智根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志诚再拜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解读】 神秀还是没有跳出法相布施,六祖直指心是成佛因地,戒是缚心强制心平,觉是理智心平。本末不一,戒是由末到本,觉是悟本通源。法能去污复明,粘法即是明障,法还不净,心本自光明,如眼医去障复明,医不增明,因眼本明。
万教归零到此止,无前无后了无零。
身在坐卧心自平,释迦坐卧都安宁。
真佛自信是慧行,模坐模卧是外形。
行住坐卧都是相,破相还虚心自明。
见性而行了无戒,不见自心戒非明。
戒是消极慧是定,无慧无定心自平。
真如自性本不动,戒定慧法因人生。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磔。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解读】 无常者即是佛性,因其执着诸法缘相,变幻无常。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此心源于真常不变之佛性,生灭之念永续不断。佛性无断,分别心永恒不灭,叫做有常。佛性是真常,因其变幻无常,佛性不现前,故说无常。一切诸法原于真常之相,若无真常之性即是物物皆由自性有生灭分别之心,即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我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尘念不断是为常者,尘念此起彼伏,变幻无常是真无常,生是有常,灭是无常,生灭之真如,无生无灭无常无不常。法是幻化无常,执着于法,执着于断灭顽空也是无常。执着于法之心无断灭,心生一切诸法缘相,遂之不断,是名真常,实者是心的变幻无常之物,即无常。不执着于有常无常,两者皆非,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失其两端用其中,中者佛性也,上下左右皆失其中,佛性非常非无常。八倒是凡夫外道,论常与无常的八句话,于生死之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常乐我净,此凡夫四倒也。无涅槃之常乐我净,执无常、无乐、无净,此二乘四倒也。凡夫谓有为四倒。二乘叫作无为之四倒。断有为四倒为二乘。断有为无为八倒为菩萨。本性不迁是常,自在安然是乐,一无所住是我,了然无物是净。犹春池拾砾,我计无我,是颠倒法,无常无我之见如春池执石为宝。
佛性定欲念无常,欲不生佛性真常。
性本无常无不常,心有法生即是幻。
佛法化愚无上法,智不破法必迷航。
取法舍法太落后,不取不舍正相当。
佛法佛法太平常,诸多事物不住忙。
心态平衡去了事,有理无理勿争强。
打骂撕杀具伤害,自在安然渡时光。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解读】 圣佛常思已过,扪心自问,化浊还清,洗心涤虑,焕然一新,这就是自修自悟,自性自度。度是法,法是幻,幻由心生,不生度悟之念,念自平。平即水流通无碍,高者润之,低者灌之,心通于法无碍。性本自在,无住无不住,无在无不在。见是物,眼是窗,心主见,返观内照心自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见性本一体,何生分别见。见性者即是性,内观外观皆失原,不观内,不观外,失其两端性自在,佛性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圣称犹龙,以上即指佛性真空而言,其体无量,上无顶,下无底,前无头,后无尾,变化莫测。至圣以龙喻佛性,名皆假设,性本无说,言说文字非真,法引真必用,离法无教,取法必障,无得无说无取无舍。
佛法直破心万相,经文横扫万念差。
有心破相谤佛法,有意息念障心法。
心中意念非意管,只知不理是佛法。
吃饭睡觉皆是性,家庭单位似佛家。
喜怒哀思皆是定,苦辣酸甜尽是禅。
离开尘俗悟佛法,犹如瞎子观灯花。
是非烦恼再混乱,与我本性无相干。
分类:佛经 书名:六祖坛经 作者:慧能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六祖坛经》第七品 机缘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解读】 佛法一时一机,一时一运,今日之机非惠能朝代。佛法以开发智慧,解脱一切烦恼尘劳圆明为目地的。过去、现在、未来永恒不变,但是现在百分之八十九十自称人师者,以佛法树自我,自命不凡,视他人为阿斗,就是不直指人心,说自己是某某佛菩萨转世,甚至把自己打扮成某某活佛,装得与释迦一般。这叫模佛,不是作佛,这是以装佛相迷人欺人。还有用魔术幻术等,妄称是佛显灵,化人度人,灵验用佛经佛珠镇妖僻邪,说佛是保护神,说佛是神医,赐于人灵丹妙药、佛水、信息物等等。这些属于四果旁门。术、流、动、静的大幻术,与当今魔术不差上下。这些不是佛的真宗正法,同于江湖上的行医术士。真佛机缘是直指人心,认自本心,识自本性,求理悟真宗。不是单纯的拜佛念经,念佛,是开发自性真如的妙智慧,自性真如是智慧的海洋,亦称如来性海。如来性海,大而无所不包,细而无所不举,天地、日月、河海湖沼、山川草木,尽在我如来性海之中。如来性海亦称海印。因自然万相尽印在如来性海之中,所以佛性填空不空,包罗万相,即佛光普照,遍十方界,所以称为智慧的海洋。因对大自然的万物认识清晰透明,观察的深刻,理解的透彻,称为大彻大悟大觉人。人的观点是放眼世界,佛用慧观,三界十方遍满虚空,因此称佛为大觉,究竟觉,因其虚空无量,彻悟观之为大觉。地球不过虚空中一滴水,虚空点点之水数不胜数,地球的存亡`对虚空无碍。自性真如的智慧海流出来的水汇成知识的海洋,就是文字书本,是定义之水平,永久不变,只能作为后人的阶梯,再若攀登高峰,妙智慧的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世间一切成果,都是人的智慧的结晶。因智慧是无穷尽的,是无限度的,人类新的发现,新的成果随着智慧的发挥,也是无限的,无穷无尽的。蒸蒸日上,一浪倒比一浪高。佛经是引导人类认识开发智慧海的一个途径,非文化知识学术。佛经中传的是心,不是传经文,念它何用?文字里头去寻明心法。经者路也,按路行,经卷非是作韵调,敲打念唱真好听,由此把佛的明心之路变成了佛乐,甚至当作护身咒,躯邪的妙语,师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达摩说:要从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佛经喻如烈火,人心是矿中金,火能炼金,但火中无金可得。纯金火无用,因矿若成金,永不成矿,即涅槃。三世诸佛,皆以妙智慧同登彼岸,妙觉圆明,一切经文因心而生,因心而灭,皆是虚假名,当即破之,顿悟真如,即是佛地。
无字真经是心悟,悟明万理后生经。
一切成果慧心造,成果有限慧无穷。
引发智慧佛经理,开发入门自心通。
离心求智背佛理,心外佛法是幻生。
诸法缘相导游语,亲临目地语即扔。
无经不能通佛理,见性直了悟玄机。
念想之佛障心物,拜佛模形更愚迷。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嫠牛爱尾?"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解读】 "礼本折幔幢"自以为高,心里又没底,要想求教于人,感到有点功。"头何不至地?"还有点不服气,有我罪即生,有我高之相。忘功福无比,心存四相,有负经义。佛无言无相。莲花喻佛心,心生意,意从口发,谓之法音。意属金,金生水是智,金水之气结莲有花香之味,佛本无言无音,莲有清香之味,莲花从口发。住音,执文即是相,心被经转不明佛意,自以为诵经有功。持六祖坛首明经义,惠能法语,门人记载,集结成经,经不在文,理重在心意,因学者昧心,佛说经意在明心。读书不具眼,埋没古人心,经是见性之法,迷时千卷少,悟来一字多。六祖用心说心法,我们用心闻心法,心心相印,闻至自心,见自本性。经文之使命已经完成,再行即是无字真经。以觉悟为师,自参自悟,自性自度,求理悟真宗,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见性一转三千卷,了意一刻百部经。无字真经实难寻,法不离文字,文字是引真之法。法不离文字,文字是引真之法。自性自度之法是真佛开示,依待他道外法开示,是假佛传法。法达误认为明心是他开示,此是谤经毁佛。觉悟之性就是佛,本自具足非依靠他人开示,今之传法者,以自我有为功法开示他人得功得法,岂知心是万法之源,释迦留于后人明心、指心、印心之路,没有留下成佛之术。今人传法,命学者想佛相,观佛相,求他的相,即是与释迦对立,即是存佛真法,实为谤佛。六祖说:"心是正佛,心邪是魔。"心地光明无佛亦无魔。真佛假佛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求理悟真宗,慧眼观俗,勿被魔欺,不要误入假雷音。羊车喻声闻,鹿车喻缘觉,牛车喻菩萨,白牛车喻一佛乘,三车皆源于一车之本。自佛不悟,外觅三车是失本求末。牦牛爱尾,是自心被自心误,不是被经误,经不误人,人自误,法不迷人人自迷。此不识本自心性之过也。岂不知经文万法皆由心出,不是自心迷是什么?佛性虽居世俗火宅之中,有父母深恩,夫妻儿女之重爱,但是佛性本无染著。火里红开万朵莲,即"谁知火宅内,原是法中王。"真宝不在表,矿中藏真金,剖璞即是玉,佛法不要外相寻,出家作僧非佛本质。色身肉体本质是飞尘。释迦正法有三因,因地、因时、教化人。淤泥浊水生莲珍,火宅草舍藏佛身,惠能悟透真空理,执着宗法教条昧明心。在家出家外形有两样,本质同是妙明心。惠能普及真佛理,孝悌礼让,何必参禅打坐炼肉身。心态平衡不守戒,火宅凡夫一悟本来即是法中王,见性直了一步不移到莲台。装相模形之佛可不少,惠能至理辨假真。
千佛万圣为一事,唯使苍生法性圆。
执经不悟本来性,执着文字性乃迁。
转至自如真佛地,胜似诵经卷万千。
不诵经文不明理,千经万卷为指迷。
见性当即立撒手,住经一文心转移。
佛法本来无多旨,见性直了化自愚。
"我"字不破追佛法,自性圆明永无期。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解读】 佛性是三五成因,精气神,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合和为一圆性,即《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合理相。万相一性合,万相一性化。人造物质统属思想意识造形,所有物质的形相,类别是无量,设计原理造形原于一性。但是一包含的造形设计原理的功能层出不穷。人类一切万法由心生。不把心当成真佛的人,把以外的诸佛,诸相,诸法作为作佛的成长因素,这种人还自以为是。扪心自问,要真的不明白,可不要妄说,您可以看一看《金刚经》《坛经》《心经》三部佛经的无二法,就是只谈了一个心,除此以外别无他物。背离真宗的人,再不觉悟,也不能否认事实吧!三部佛经全人类千秋万代公开承认的,经过实践的真理。《金刚经》是成佛之母,《心经》是万佛之纲,《坛经》指的是妙明心,是登上佛坛之法宝。真佛不信,信那些邪说:"佛是灵感显化者,能在人间显奇,魔术、幻术也都能施展奇术但这不是释迦的真宗正教。把佛说成神医治病,是万灵神,信息物,信息水,灵丹妙药,这不是释迦的真宗正教。有的人说:佛是保护神,在寺庙之中见过,在空中也见过,在家中也见过,打坐时也见过,睡梦时也见过,从树里、石头里走出来,菩萨也见过,佛珠、佛的符咒,镇妖驱邪也见过这一切等等不是释迦真宗正教,不是妙觉圆明,明心见性的真佛法,如果把以上当作真佛法的人,失足勿留千古恨,我只能请您把个人的认识与三部佛经对照一下,而后再教人。误已过小,误人罪大。请您三思九思,思之思之再思之无量的思下去!您真的懂佛法吗?奉告天下所有的信佛者,作佛者,说佛法者,没有释迦牟尼佛,您出生世间知道什么是佛么?如果您离开娘胎开口即说佛法,可以不信释迦,在世界另立佛宗。如果您从释迦那里才知道佛,那就请您自尊。不要胡言乱语胡说八道"妄"字自已去分析分析,说佛理引经据典。每人悟性不同,说错了还可以原谅,有真经作证;但如果背离三部佛经,根据自我之思想意识胡言乱宣传佛法与三经不符,即是邪宗、邪术、异端。有《心经》作证,三世诸佛皆以自心妙智慧修成佛果。过去、现在、未来皆是这样。《心经》之理只有妙智慧是真佛,除此以外无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门,三身原于一性,三身合一万法归圆,即是一性圆明。三指精气神而言,元神观空通妙,元精知理生智,元气贯三界十方,佛性本来一也。一含个体内五气精气神,三五成性八笔,人类之文字历经改革,甲骨文象形字转入阴阳变化之理的文字。就性字而言竖心"忄"就是精气神的含义,"生"字就是五行的含意。精气神内五气,阴阳变化之理数为八,八为阴之极数。八圆合正体即一性,一是阳之极数,修心是去浊复清,浊阴清阳"修"字本义是修三阴,""去六阴" ",修三阳,去六阴,复九阳"修"字是九笔,九转成真。"真"字体上"十"下"具",十德具备,一性圆明。见闻觉知原是情缘,情缘是六根互用。缘由一性发,三身六根,原于精气神内五气。具见闻觉知,归圆只是一性。一性圆明,就不是四智了,就是妙智慧,即大圆镜智,五是五行,处五官;八是三五成性字,六是六根,七是六根功能原一心互用。归还不动之如心,即真如自性。"性"字体本意即精气神,内五气,离此本质,无性命,谁也没有生命。无"忄"无"生"。性命无所从来,所以三教是圣人皆以三五理数立为宗法,三清五行,三纲五常,三皈五戒都是复自性本明本善之义。为复明之手段,一性圆明了,这个手段也就无用了,因为性本善,由贪欲走向不善。三五宗法是复性本善之用,明者金纯何用火炼?
见闻觉知无停日,神安气宁勿劳神。
一念纯诚心平静,视而不见听无闻。
三身源于一性分,无分无合如来心。
妙觉圆明心喻镜,本来不立圆缺名。
万法俱用强名立,自我无影也无踪。
捉住一法是心幻,促住二汉障性明。
万法归一即佛性,佛性再归即是零。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己,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解读】 虚空无限量,空无寂空,空空了然无一物。天地万物不自有。穷理探原,万物万相由空生,空生万物空不减,一物不生空不增,心生万法心不减,一法不生也不空。万理万智万法自心含,摸不着看不清。诗人心中藏诗有多少,无有一人算得清。虚空生万化,不生之时看不清,心空本来无一物,人类物质的万象更新,化形改造由心生,佛分三乘上中下,敲打念唱不悟性理心法,把音声当作佛功课是下乘。不悟理明心,不求理悟真宗,把佛的坐相作为明心见性的功夫是中乘。见自本心,识自本性,求理悟真宗妙觉圆明,穷理尽性是最上乘。了然无物,自性自圆明,是真佛宗。
四边上下都不见,性体究竟何处安?
问问释迦性何颜,难说难见实难现。
寻遍天涯觅不见,寻者见者在哪边?
寻者见者都不现,骑牛寻牛牛无言。
见性见者是我性,性见我性本自观。
我性本来无一物,性见之性无两般。
镜照本镜显何物,见性性见无一颜。
诸求二乘人,自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解读】 此章名主要使人认识:一金身一肉身,金不变质,血肉无常。无常是金钢不坏身之显化,无空,实无源出,无法身,色身无源而生。色是显现,空是藏性。鸡量含鸡的变化因素,吃鸡蛋其中的变化因素也被吃掉了,可谁知?不只是吃鸡蛋,是吃了无数的鸡,我们如何去看这无数的鸡哪!米谷可吃,生虫之米谷可知么?米谷内藏变化因素,一切形形色色用何观察?彻观不到就是顽空么?躯身色相,真空法身,内在变化因素如何?自参自悟吧!人、父母未生前是什么?人降生世间,就只是父母二躯的因素么?百年以后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的顽空么?大地母亲生万物,生消无常,但是永生不绝的生消无常之物的变化,成为形体色相的因素是什么?悟明大地看不到的万物成长变化的因素,不同气,不同体,不同形色,不同味,但是源于大地。人身的差别万千,男女身材高低、美丑、善恶、音声、模样、觉悟高低都不一样,这一切因空而有。空显则有,不显则空,空本质真常不变。空生的无常之物长消生灭,空是永恒的,空生的消长无常之物是永续不绝的,因此大自然的万物不灭,因真空的生机不灭,无真不生假,无假不显真。无真空无天地万物;无天地万物,真空不显。凡夫认为失躯体叫做死,有躯体叫做生。躯体只是真如自性的生命火花,真如的火花时隐时显,真如自性真空,无显无不显,所以叫做金刚不坏身。金成器是金之相,无相是本原之金。金能变万相,万相本质是金。相有万,金本一,金一切万相皆无,要明此理,便知佛的玄机,万理玄机由心生,彻悟自心万理清,大般若经佛母品,有六十二句法语,六十二见本。
真空无灭生有灭,有生有灭常无停。
空含万物源无始,生死变化了无穷。
零字起码零字落,一字开始十字行。
逢零进一十一进,零前零后无始终。
佛性真常化无常,无常万物化真常。
千思万念变无穷,心应万念无改更。
空包万象空无动,万念千思心自容。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识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曰:"愿仁者为我证据。"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具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师仍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痤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宋嘉枯八年。有僧惟光,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祷辄应。
【解读】 行思禅师,彻悟佛说的真空妙理,无为大法,万法本无生,无为无所不为的真谛,弘法韶化,号弘济禅师。怀让禅师是大彻大悟之人。"汝足下一马驹,踏杀天下人。"惠能以后,佛法真由马祖弘传于天下。怀让、马祖都是继惠能以后的大觉者,怀让禅师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玄觉禅师,大彻大悟者,后称无相大师,可谓真觉者。智隍禅者悟至真空妙理,隍当下即悟:我不会佛法,法本无生灭,心起就生,心伏即灭,法本是心生之幻,执法者会,心法无碍者无会无不会,二念皆心生。释迦拈花本心,明示观花者,返观内照,悟自看花者,这一考核,默默无语是灵犀相通,以心印心,心心相印,无语言文字之色相表达。法传于妙明本心,悟于真空妙理,是无为无所不为之玄妙法,玄还可以说,妙已不可言,施于拈花之相,众人不识玄妙之法,只有迦叶心与佛合和,致中合,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迦叶是继佛真宗第一代祖,传宗至达摩为二十八代,达摩转东为中华佛宗第一代,惠能是第六代。这一章是僧人方辩为六祖为六祖塑相的一个典故。
心生心灭非自有,酒色财气即佛心。
贪嗔痴爱即佛心,烧香念佛即佛心。
参禅打坐即佛心,四心同生不二心。
行思坐卧本无禅,心无生灭法无边。
怀让禅师失两端,不上不下也不偏。
觉禅无觉即是禅,有禅之禅心上残。
禅生禅灭非自有,执法为禅慧已偏。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解读】 卧轮禅师,执空断念,落入顽空,心被法相所转。
起伏之心心不定,常与不常昧无生。
真宗佛法似俗庸,事事物物心自舒。
人说我好无轻松,人说我恶嗔不生。
是非善恶如不见,天下太平似无听。
混沌之心本自在,和光混俗俱担承。
无圣无凡好自然,真如自如无挂牵。
了然自性无一法,一法圆时法法圆。
分类:佛经 书名:六祖坛经 作者:慧能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六祖坛经》第九品 护法
【解读】 自性真如,本自真空。佛性真空,自然与真空一体,互感互应,无生无灭,无始无终,不来不去,变化无穷。鱼在水中,水在鱼中,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道本虚无,心是道体,变化为生,本无生灭,尽是假名,空若生空,空不分二,当立何名?强名如来,因空化色形,另立他名。色相无常变化,空无减增,无相空无减,显相空无增。性空虚空无二体,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尽包容,本来就如此,万物同体生。自然永恒理,哪里有死生?万物有生息,凡夫谓死生,心通万化理,了然无空、无有、无死也无生。
幻化真常本一体,一是矿来一是金。
菩提烦恼非二心,二心源于一念分。
分别现象即是二,分二之一即圆明。
客厅伙房同瓦灯,一个暗淡一个明。
二灯本来是相同,只因伙房烟气生。
烟气自散复灯明,慧照不生心自明。
慧照菩提烦恼念,胜似烟火又复生。
分类:佛经 书名:六祖坛经 作者: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