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经》,佛经,《维摩诘所说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白话《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第五章 问疾

于是世尊对法王子文殊师利说:「文殊师利,去维摩诘长者家探望一下他的病情。」

文殊师利回答:「世尊,要面对维摩诘长者是很难的。对于深奥佛法的法则,他有天生可敬的辩才。他又极度精于完整表明自己以及调和他人的分歧。他的辩词犀利,没有人能抵抗他那不可侵犯的智慧。

他已做完了菩萨所有的工作,也透彻了解佛与菩萨的所有秘密奥理。他善于教化一切魔土,玩弄大神通。在智慧和解脱技法里他都有成就。于不可分、非二元的究竟法界他也有无上高深的了解。他善于以统一实相里的无穷型态来教导佛法。

他善于针对一切众生不同的六根给予开悟方法。他技巧地彻底整合了他对解脱方法的体验。他对各种问题都有坚决把握。因此,虽然他不能由像我这样只有薄弱防卫的人所抵挡,可是,蒙被佛恩,我愿意去看他,尽可能地和他谈话。」

那时在那集会里的菩萨、大声闻弟子、帝释、梵天、天王、天人和天女大家都有这个念头:「年轻的文殊师利王子和那位善知识之间的谈话对佛法一定会有深奥的教导。」于是八千位菩萨、五百位声闻、许多帝释、梵天、天王以及数十万天人和天女,大家都要跟随法王子文殊师利去听法。结果,由这些菩萨、声闻、帝释、梵天、天王、天人和天女簇拥着,法王子文殊师利进入毗耶离大城。

此时维摩诘长者独自在想:「文殊师利,那位法王子,就要和许多随众来我这里。好,叫这间屋子转变成空!」于是,他的房子就神妙地变成空无一物了,甚至连门房也不见了。而且,除了维摩诘躺在上面的那张病榻之外,哪里都不见有床榻或椅子。

现在维摩诘长者看见法王子文殊师利来到,就对他说:「文殊师利!欢迎,文殊师利!非常欢迎你。没有任何来而你在这儿。不用任何看而你出现了。不用任何听而听见你了。」

文殊师利说:「居士,正如你所说。来的人终究不来。去的人终究不去。为什么?来的人没人知道他会来。去的人没人知道他会去。出现的人终究不会被看见。善知识大人,你的病况还能忍受吗?还活得过去吗?你的四大没受干扰吧?你的病痛消退些了吗?不再增加吧?佛问起你:『你是否有些辛苦、不适、微恙?你的苦恼是否轻微?你是否健壮、舒适、没有自责、有人照顾?还有,你是否与无上快乐毗邻而居?』

居士,你的病从何而来?还要多久?情况如何?如何才能治愈?」

维摩诘回答:「我的病是从无明和对存在的渴望而来,将和一切众生的病一样长久。只要一切众生无病,我也就不病。

为什么?文殊师利,对菩萨而言,世界只由众生形成,而且,住在世上疾病是与生俱来的。只要众生都无病,菩萨也就无病。譬如说,文殊师利,如果商人的独生子病了,他的双亲因为他的患病也会患病。而且只要独生子的病未愈,他们就一直在痛苦里。完全一样,文殊师利,菩萨爱护众生好像每一个都是他的独子。他们患病,他也患病;他们好了,他也好了。文殊师利,你问我我的病从哪而来,菩萨的病是由大悲而起。」

文殊师利:「居士,你的房子为什么是空的?你为什么没有仆人?」

维摩诘:「文殊师利,一切佛土都也是空的。」

文殊师利:「是什么使它们成为空的?」

维摩诘:「因为空性,它们才是空的。」

文殊师利:「空性的空是什么?」

维摩诘:「因为空性,连解释都是空的。」

文殊师利:「空性可以由概念去解释吗?」

维摩诘:「连概念本身也是空的,所以空性不能解释空性。」

文殊师利:「居士,应由何处觅得空性?」

维摩诘:「文殊师利,空性应该由六十二见里寻觅。」

文殊师利:「应由何处觅得六十二见?」

维摩诘:「应该由众如来的解脱里寻觅。」

文殊师利:「应由何处觅得众如来的解脱?」

维摩诘:「应该由一切众生的主要心智活动里寻觅。文殊师利,你问我为什么我没有仆人?所有的魔王和反对者都是我的仆人。为何?众魔王提倡有生有死的这一生,而菩萨不躲避生死。外道的反对者主张各种见解,而菩萨不受见解所苦恼。所以,一切魔王和反对者都是我的仆人。」

文殊师利:「居士,你的病属于哪一类?」

维摩诘:「它是非物质的,也不可见。」

文殊师利:「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维摩诘:「它不是肉体上的,因为肉体本身是不实在的。它不是精神上的,因为精神的本质与幻觉相似。」

文殊师利:「居士,你的四大元素里哪一个受到干扰,地?水?火?风?」

维摩诘:「文殊师利,我生病只是因为众生的四大受到疾病干扰。」

文殊师利:「居士,菩萨该如何去慰问另一位患病的菩萨?」

维摩诘:「他应该告诉他肉身无常,而不该劝他出家或厌离。他应该告诉他:肉身是糟糕的,但不该鼓励他由解脱里寻找安慰;肉身是无我的,但是众生应该受到教化;肉身是平和清静的,不必去寻找毕竟寂灭。

他应该力劝他忏悔过去的恶行,可是不是为了赦罪的缘故。他应该鼓励他的因自己的病而对众生所起的同情心,鼓励他的由无始以来所经历的苦难的回忆,以及鼓励他的为众生福祉而努力的良知。他应该鼓励他不要烦恼悲伤,而要显明善根,要保持初机纯净和不生渴求。像这样,鼓励他继续努力成为能治一切疾病的医王。菩萨应该如此以能令生病菩萨高兴的方式去慰问他。」

文殊师利问:贵大人,患病的菩萨要怎样调伏自己的心智?」

维摩诘答:「文殊师利,患病的菩萨要以这样的思考来调伏自己的心智:疾病是因从无始以来全面介入误解而生,是由不实的心智组构而来的烦恼所生。所以究竟来说,不可能觉察到什么是可称为有病的。为何?

身体是四大元素的产物,而这些元素里没有主人和代理人。这身体里没有自我,而且,除了任性坚持有自我之外,毕竟不能觉察一个说是有病的我。

所以,想想『我不该与任何自我相关联,我应该在认识病根里安息』,菩萨必须放弃他自己是一个人的概念,而要产生自己是一个物的概念。

想想『这身体是一个众物的聚集体;当它出生时,只是众物的出生;当它死亡时,只是众物的死亡;这些物与物并不知道或感觉到彼此;当它们出生时,它们不会认为:我出生了;当它们死亡时,它们不会认为:我死亡了。』

再进一步,他为了彻底明了自己是物的这种概念应该这样致力思考:『正如自我概念的情形,物的概念也是一种错误见解,而这种误解又是一种致命的病;我应该让自己从这病里解脱出来,应该致力舍除它。』

如何舍除这种病?就是舍除自我观念和占有。

如何舍除自我观念和占有?就是不羁于二元观。

不羁于二元观是什么?就是没有涉入身外的和心内的。没有涉入身外的和心内的是指什么?就是对平静的不偏离、不动荡和不疑惑。

平静是什么?就是由自我到涅槃解脱中每件事的平等。为何?因为自我和涅槃两者都是空无的。怎么能两者都是空无的?如言辞所指,两者都是空无的,没有一个是立于真实的。因此,明白这种平等性的人对疾病和空无不以为不同;他的病本身就是空无,疾病本身如同空无一样是空无的。

患病的菩萨应该明白感觉终究是非感觉,但是不该停止感觉。

虽然在佛性完全成就时快乐和痛苦都会被抛弃,但那时并未牺牲对恶道一切众生的悲心。因此,菩萨由自己的苦难里明白了这些众生的无穷苦难,他正确地为这些众生着想,决心要治好所有的病。至于这些众生,没有什么要施上的,也没有什么要去掉的;菩萨只用教导佛法,让他们明白那疾病发生的本源。

这本源是什么?是对象觉知。只要有显然的觉知的对象,它们就是生病的本源。哪些东西是觉知的对象?有相的三界是觉知的对象。

对基本的、显然的对象的彻底了解是什么?就是无觉知,因为没有能毕竟存在的对象。

什么是无觉知?不二元地去觉知内在主体和外在对象,这样叫做无觉知。

文殊师利,患病的菩萨应该这样来调伏自己的心,以便克服老、病、死、生。文殊师利,这才是菩萨的病。如果他另作他想,他的一切努力将归徒劳。正如战胜所有敌人的人被叫做英雄,征服老、病、死的人才叫做菩萨。

患病的菩萨应该告诉自己:『正如同我的病是不实的、不存在的,一切众生的病也是不实的、不存在的。』经由这样的思考,他对一切众生能起大悲而不是落入任何情感上的怜悯。

那戮力去除偶发激情的大悲并不会为众生的任何一生设想。为何?因为落入带感情的、具目的的观点的大悲只会使菩萨徒劳于再世轮回中。

然而不涉及带感情、具目的观点的大悲就不会让菩萨于再世中徒劳。他不因带有这类观点而再世,而是心智毫无牵绊地再世。所以,他的再世几乎就像解脱。因为他是如解脱般地再世,他有能力和才干去教导将众生从束缚里解脱的佛法。如同佛所说的『自己受缚的人能拯救受缚的他人,那是不可能的。而自己已解脱的人才能解脱受缚的他人。』

所以,菩萨应该共享解脱,而不该参与束缚。

什么是束缚?又什么是解脱?没有施用解脱方法而汲汲于从世界解脱,对菩萨而言是束缚。十足施用解脱方法去参与世间生活,对菩萨是解脱。没有解脱方法里的技巧,却要品尝静思、禅坐和入定之味,这是束缚。用解脱方法技巧去品尝静思和禅坐之味,那是解脱。智慧未与解脱方法合一是束缚,智慧与解脱方法合一是解脱。解脱方法未与智慧合一是束缚,解脱方法与智慧合一是解脱。

为何智慧未与解脱方法合一是束缚?未与解脱方法合一的智慧是专住于空无、无相和无愿。然而,因是被情感上的怜悯所感动,不能专心于好、相的培养,不能专心于佛土的增美和化育众生的工作,所以这是束缚。

为何智慧与解脱方法合一是解脱?与解脱方法合一的智慧是被大悲所感动,因此能专心于培养好、相,专心于佛土的增美和度化众生的工作,所有的时间专心深入探讨空无、无相和无愿,所以这是解脱。

什么是未与智慧合一的解脱方法的束缚?未与智慧合一的解脱方法的束缚就是菩萨的种植善根。菩萨被教条信念、烦恼、执着、憎恨和下意识直觉所控制,未能为了觉悟而将善根回向。

什么是与智慧合一的解脱方法的解脱?与智慧合一的解脱方法的解脱就是菩萨的回向。菩萨弃绝一切信念、烦恼、执着、憎恨和下意识直觉,将善根为了觉悟此一目的而回向,但并不从里头有着一丝骄傲。

文殊师利,患病的菩萨应该这样来思考事情。他的智慧在于思考身、心、病都是无常、苦恼、空虚以及无自我。

他的解脱方法就是:设法避免一切身体疾病以免累倒自己,以及在不妨碍轮回之下专心成就众生的利益。还有,他的智慧在于明了身、心、病三者既不新,又不旧;既同时,又循序。而他的解脱方法在于不寻求身、心、病的止灭。文殊师利,这是患病菩萨集中心智该用的方法。

他应该这样来过日子:既不调伏自己的心智,也不放纵自己的心智。为何?

以放纵心智来过活,这适合傻瓜;而在调伏心智里过活,这适合声闻。所以菩萨应该在既不调伏也不放纵自己的心智下过活。

不在两个极端的任何一边过活才是菩萨界。

不是凡夫的范围,又不是圣贤的范围,这样才是菩萨界。

是世界的范围,却不是烦恼的范围,这样才是菩萨界。

哪里有人明了解脱,却不进入最终的彻底解脱,那里就是菩萨界。

哪里有那四个魔王出现,但是他们做的工作却是出世的,那里就是菩萨界。

哪里有人求一切智,却不在不对的时机得一切智,那里就是菩萨界。

哪里有人明白四圣谛,却不在不对的时机体验那些真理,那里就是菩萨界。

一个内观的领域,却不断自愿再生于世,这就是菩萨界。

一个人们体认无生的领域,却不要注定前往涅槃,这就是菩萨界。

哪里有人没有怀抱任何信念,却明白了相对性,那里就是菩萨界。

哪里有人交往一切众生,却保持了免于一切苦难的本能,那里就是菩萨界。

一个不会发生身心耗尽的孤独领域就是菩萨界。

是三界的领域,却与实相领域不可分,那就是菩萨界。

是空无的领域,然而人们培养一切善,那就是菩萨界。

是无相的领域,那里的人注意普渡一切众生,那就是菩萨界。

是无愿的领域,那里的人自愿显示世上的一生,那就是菩萨界。

一个几乎没有承诺的领域,然而一切善根都不断地受到承诺,那就是菩萨界。

是六种超绝的领域,那里的人成就了一切众生思想和行为的超绝,那就是菩萨界。

是六通的领域,却没有去尽亵渎,那就是菩萨界。

是依圣法生活的领域,根本不用觉知任何邪道,那就是菩萨界。

是四无量的领域,那里的人却不接受再生于梵天,那就是菩萨界。

是六忆的领域,却不受任何亵渎的影响,那就是菩萨界。

是静思、禅坐和入定的领域,那里的人却不因禅定之力而再化身于无色界,那就是菩萨界。

是四念处的领域,而身、受、心、法却不是究竟挂念之所在,那就是菩萨界。

是四正勤的领域,却不去觉察善和恶的二元性,那就是菩萨界。

是四如意足的领域,却无需努力就精通,那就是菩萨界。

是五根的领域,那里的人却知道众生五根的利钝,那就是菩萨界。

是与五力共同生活的领域,却喜好如来的十力,那就是菩萨界。

是七觉分圆满的领域,那里的人精通细微才智分别的知识,那就是菩萨界。

是八正道的领域,那里的人喜好无边的佛道,那就是菩萨界。

是培养「止、观」才能的领域,那里的人却不落入极端寂静主义,那就是菩萨界。

是体验万物未生性质的领域,却又是身体的完美、各种相、好以及佛土装饰的领域,那就是菩萨界。

显示声闻和辟支佛姿态的领域,却无损于佛性,那就是菩萨界。

是自然全然纯净的万物一致的领域,却显示适合一切众生各种偏好的行为,那就是菩萨界。

一个人们体验一切佛土不可毁灭、不可创造、有无限虚空性质的领域,然而人们由所有的佛土种类和大小显明了佛土性质的确实,那就是菩萨界。

是转动圣法之轮和显示究竟涅槃高尚庄严的领域,却绝不背弃菩萨事业,那就是菩萨界!」

维摩诘说了这些道理,伴随法王子文殊师利的天神中有八千位发了佛觉心。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 邱纪良 (翻译)
《维摩经》,佛经,《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第六

白话《维摩经》不思议品第六


第六章 不可思议的解脱

此时,长老舍利弗心里想:「这房子里连一张椅子都没有,这些声闻和菩萨要坐哪里?」

维摩诘长者知晓舍利弗长老的念头,说:「舍利弗长老,你来这里的目的是求法还是求一张椅子?」

舍利弗回答:「我是为求法来,不为椅子。」

维摩诘说:「舍利弗长老,对法有意的人甚至连自己的身体都不会放在心上,对椅子更不会了。

舍利弗长老,对法有意的人对色、受、想、行、识没有兴趣。对五蕴、四大和六根没有兴趣。对法有意的人对欲界、色界、无色界没有兴趣。对法有意的人对依附佛、依附法、依附僧没有兴趣。舍利弗长老,对法有意的人对认识苦、消除集、体会灭和实修道没有兴趣。为何?

法里毕竟没有条规,也没有言辞。若有人说:『应当认识苦、消除集、体会灭、实修道』,这人不是对法有意,而是对言辞感兴趣。

舍利弗长老,法是寂静平和的。想要产生什么、消灭什么的人不是对法有意,不是对孤寂有意,而是对产生和消灭感兴趣。

还有,舍利弗长老,法是没有污秽和邪恶的。若有人执着于任何东西,甚至是对解脱的执着,此人不是对法有意,而是对欲望污垢感兴趣。

法不是一个对象。追求对象的人不是对法有意,而是对对象感兴趣。

法里没有受或不受。抓住东西的人和舍下东西的人不是对法有意,而是对取、舍感兴趣。

法不是一个安全避难所。享受安全避难所的人不是对法有意,而是对安全避难所感兴趣。

法里没有相。以心识求相的人不是对法有意,而是对各种相感兴趣。

法不是一个社团。寻求与法结交的人不是对法有意,而是对结社感兴趣。

法不是一个景像、声音、类别或想法。陷于景像、声音、类别和想法的人不是对法有意,而是对景像、声音、类别和想法感兴趣。

舍利弗长老,法里没有有为法或无为法。坚执有为法或无为法的人不是对法有意,而是对对有为法或无为法的坚执有兴趣。

所以,舍利弗长老,如果你是对法有意,你应该对任何事物都不起兴趣。」

说完这些道理的时候,五百天人得了能观察一切事物的法眼净。

然后,维摩诘长老对文殊师利法王子说:「文殊师利,你曾走遍十方世界的成千上万无数的佛土。在哪个佛土里你见到质量最高的最佳狮子座?」

文殊师利回答:「贵大人,如果向东越过比三十二条恒河之沙还要多的佛土,就会发现一个叫做须弥相的世界。那里住了一位名叫须弥灯王的如来。他的身体有八百四十万由旬高,而且他的宝座高六百八十万由旬。那里的菩萨高四百二十万由旬,他们的宝座高三百四十万由旬。贵大人,最精致、最宏伟的宝座在须弥相世界,须弥灯王如来的佛土。」

那时,已经专心入定的维摩诘长老做了个神奇的演示,使须弥相世界的须弥灯王世尊如来送了三百二十万宝座来此世界。这些宝座如此高广美丽,是菩萨、大声闻、帝释、梵天、护法天王和天人都未曾见过类似的。这些宝座由天空降下,停在维摩诘长老的房子里。这三百二十万宝座自己排好,不拥挤。而房子好像也依情况把自己变大。那毗耶离大城并没有变得朦胧不明,瞻部洲也没有,四大洲也没有。每样东西看起来都和刚才一样。

这时,维摩诘长老对年轻的文殊师利王子说:「文殊师利,请菩萨将身体转变成适当大小之后,坐上这些宝座!」于是那些已得神通的菩萨把他们的身体变成四百二十万由旬高,坐上了宝座。但是那些新发意菩萨不能转变自己去坐上宝座。这时,维摩诘长老对那些新发意菩萨讲解了一些东西,使他们能得到五通。得了五通之后,他们把自己的身体变成四百二十万由旬高,坐上了宝座。可是那些大声闻仍然不能坐上宝座。

维摩诘长者对舍利弗长老说:「舍利弗长老,坐上你的宝座。」

他答道:「善知识大人,这些宝座太大太高,我坐不上去。」

维摩诘长者说:「舍利弗长老,向须弥灯王如来稽首行礼,你就能坐上宝座。」

于是这些大声闻都向须弥灯王如来稽首行礼,他们都上了宝座。

这时,舍利弗长老对维摩诘长者说:「贵大人,这数百万宝座,这么高大,竟然进得了这么小的一间房子,而且,毗耶离大城,其它村庄,城市,王国,瞻部洲的大都市,其它三大洲,那些天人、龙、夜叉、干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以及摩睺罗迦的居土,这些全都能出现而没有任何障碍,就像以前一样!真是令人惊异!」

维摩诘长者回答:「舍利弗长老,诸佛及诸菩萨有一种解脱叫做不可思议。住于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能将众山之王,那个那么高大、那么神圣、那么巍峨的须弥山,纳于一粒芥菜子之内。他能做这样的演示而无需将芥菜子放大或将须弥山缩小。而且四天王和忉利诸天中众神甚至不知道他们自己在那里。只有那些注定要用奇迹教化的众生才看见并明白把众山之王须弥山纳入芥菜子内之事。舍利弗长老,这是进入菩萨不可思议解脱领域的一个法门。

还有,舍利弗长老,住于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能将全部四大洋的水倒入他皮肤上的一个毛孔内而不伤到水生动物,像是鱼、龟、鳄鱼、青蛙,以及其它生物。也不让龙、夜叉、干达婆和阿修罗警觉他们在哪里。整个动作明显地对那里的任何众生都没有伤害或打扰。这样的菩萨能用他的右手将这三千大千世界捡起,好像它是一个承胚板,把它旋转,丢到恒河沙数世界之外,而里面的众生都不会知道他们的移动或是移动的原因。菩萨又能接住它,放回原处,众生都不会怀疑他们有来去,虽然这整个动作是明显的。

还有,舍利弗长老,有些众生要经过无量时间的开化才能教化,有些众生经过短时期开化即得教化。住于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为了教化那些要经过无量时间开化才能教化的众生,能使过一星期好像过一劫之久。为了教化那些只需短时期开化即得教化的众生,又能使过一劫好像只过一星期。那些要经过无量时间开化才教化的众生真的觉得一星期好像一劫之久。那些只需短时期开化即得教化的众生真的觉得一劫好像只是一星期。

住于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能在一个佛土之内显示所有佛土功德的壮丽光辉。他能将一切众生放在他右手掌心,不用离开他自己的佛土,以思想的超自然速度将所有的佛土显露给他们。他能在一个毛孔里展示过去供奉十方一切诸佛的供品,以及十方一切日月星宿。他能将十方宇宙风层里所有的飓风吸入口内而不让自己的身体受伤,也不让各佛土内的森林草木遭到夷平。他能将终可烧光一切佛土里全部世界的所有超级新星的一切火团吞入肚内而不干扰它们的功能。已经向下经过了恒河沙数佛土的他,如果接纳了一个佛土,他能穿过恒河沙数佛土向上而起,将那个佛土放在高处,就像一个强壮的人捡起一片针尖上的枣树叶那么轻易。

像这样,住于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能神妙地把任何种类的众生转变成世界君主、护法天王、帝释、梵天、声闻、辟支佛、菩萨,甚至一位佛。菩萨能神妙地把十方一切众生的全部喊闹声,很好的、普通的、不好的,都转变成佛的声音,配上佛、法、僧的字句,让他们呼喊:『无常!苦!空!无我!』他能让他们覆诵十方一切佛教过的所有内容文字和声音。

舍利弗长老,我已经告诉了你一小部份法门,它通往住于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的领域。舍利弗长老,若想将通往住于不可思议解脱菩萨的领域的全部法门向你解释清楚,那需要超过一劫,甚至更长的时间。」

那时,元老大迦叶听到关于菩萨的不可思议解脱的这样教导,感到惊异,就对舍利弗长老说:「舍利弗长老,如果有人对天生盲人显示各种东西,盲人还是不能看见任何一见东西。同样的,舍利弗长老,在这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教给大家的时候,所有的声闻和辟支佛,就像那天生盲人一样都无视觉,也不能理解甚至一点点那不可思议解脱的原因。在聪明人里,听到这不可思议解脱有谁不发佛觉心?至于我们,根性变坏,像烧过的腐朽的种子。如果我们不变成能接受这大乘,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所有声闻和辟支佛,听到这个法的教导,应该发出撼动三千大千世界的悔恨之叹!至于菩萨,他们听到这不可思议解脱的时候,应当像年轻法王子得到王冠、接受涂油一样快乐。他们应该竭力加强对这不可思议解脱的投入。真的,那整群魔王又能对献身于这不可思议解脱的人做些什么呢?」

在大迦叶元老说了这些道理的时候,三万二千天人发了佛觉心。

那时,维摩诘长者对元老大迦叶说:「大迦叶长老,在十方无数世界里玩弄邪恶的那些魔王都是住于不可思议解脱里的菩萨。他们玩弄邪恶是要用他们解脱方法里的技巧去度化众生。大迦叶长老,所有那些可怜的乞丐,向十方无数世界的菩萨乞讨手掌、脚掌、耳朵、鼻子、血、肉、骨头、骨髓、眼睛、躯干、头颅、四肢、肢体、王位、王国、国家、妻子、儿子、女儿、奴仆、女奴、马、象、战车、二轮马车、金、银、各类宝石、珍珠、砗磲、水晶、珊瑚、绿宝石、宝物、食物、饮料、万灵药和衣服,这些很敢要求的乞丐通常都是住于不可思议解脱里的菩萨,他们用解脱方法里的技巧,想要去测试并显示菩萨的坚定深心。怎么说?大迦叶长老,菩萨都以极端严峻的方式显示其坚定。而凡夫没有能力成为这么敢向菩萨要求的,除非给予他们机会。没有无限地给予机会,他们没有那样的杀夺能力。

大迦叶长老,正如萤火虫不能掩遮太阳之光,大迦叶长老,没有特别的容许,凡夫像这样去攻击抢夺菩萨是不可能的。大迦叶长老,正如一匹驴不能统领对野象的攻击。即使能,大迦叶长老,一个不是菩萨的人也不能侵扰菩萨。只有是菩萨的才能侵扰另一位菩萨,也只有菩萨才能忍受另一位菩萨的侵扰。大迦叶长老,这只是对住于不可思议解脱菩萨的解脱方法知识的威能的一些简介而已。」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 邱纪良 (翻译)
《维摩经》,佛经,《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第八

白话《维摩经》佛道品第八


第八章 如来家族

那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对维摩诘长者说:「贵大人,菩萨应该如何走上那可得佛性的道路?」

维摩诘回答:「文殊师利,菩萨走上错误道路的时候,他就是走上那可得佛性之道。」

文殊师利继续:「菩萨在错误的道上怎么走?」

维摩诘回答:「就算他犯了五种死罪的事,他也不觉得恶毒、暴力、或嗔恨。就算他进入地狱,他仍保持不受烦恼污染。就算他进入畜生道,他仍保持免于黑暗和无知。当他进入阿修罗道,他还保持免于骄傲、自负和傲慢。当他进入鬼道,他会累积福慧资粮。当他进入非色界和无动界,他不会在那里消失。

他可能走上贪欲之道,可是他一直不念着欲望的乐趣。

他可能走上瞋恨之道,可是他对任何众生都不觉得忿怒。

他可能走上愚痴之道,可是他因高度理解的智慧而更有头脑。

他可能走上贪财之道,可是他布施所有家里的、家外的东西,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不考虑。

他可能走上毁禁之道,可是见着了最最轻微踰越的悲惨,他过着苦行者的修行和禁欲的生活。

他可能走上邪恶和瞋怒之道,可是保持绝对没有恶意,还以慈过日。

他可能走上懈怠之道,可是当努力培养善根的时候,他的精进是绵绵不绝的。

他可能走上乱意之道,然而,是自然入定的,他的禅定不会消散。

他可能走上错误智慧之道,然而,已得了超觉智慧,他是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学术知识的专家。

他可能展现诡辩争论之道,可是永远知道毕竟义,而且已经在解脱方法的施用上一切都圆满。

他可能展露骄傲之道,可是他像桥梁和梯子一样地为一切民众服务。

他可能展露烦恼之道,可是他是全然冷静又是天生纯净。

他可能展露众魔之道,可是对佛性知识不会真的接受众魔的影响。

他可能展示声闻之道,可是他让众生去听从来没听过的教导。

他可能展示辟支佛之道,可是为了开导一切众生,会被大悲所感动。

他可能走上穷人之道,可是他手中握有用不尽财富的宝贝。

他可能走上跛者之道,可是他漂亮又有各种身相和好相。

他可能走上出生低贱者之道,可是经由功德智慧的累积,他出生于如来家族。

他可能走上衰弱者、丑陋者、下劣者之道,可是他看上去美丽,而且身体像那罗延的一般。

他可能对众生显示生病者、不乐者之道,可是已经完全战胜并超越了对死亡的害怕。

他可能走上富者之道,可是不贪得,又常常考虑无常的观念。

他可能让人看到他与女眷跳舞,然而他已越过欲望泥沼,慎于独居。

他可能走上愚笨者、无逻辑者之道,然而他已得咒语能力,有各种辩才。

他走上外道而从不成为外道。

他走上所有世界之道,可是他反转一切有的状态。

他走上解脱之道,但绝不放弃对世间的度化。

文殊师利,就是这样,菩萨借着走上错误的道路以走上佛性之道。」

维摩诘长者接着问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什么是众如来家族?」

文殊师利回答:「贵大人,如来家族里有所有基本我见、无明和渴望存在、贪瞋痴、四颠倒、五盖、六入、七识处、八邪法、九恼处和十不善道。这就是如来家族。简言之,贵大人,六十二见组成了众如来家族!」

维摩诘:「文殊师利,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文殊师利:「贵大人,一个坚心憧憬不他生的人不可能发佛觉心。然而生活于他生的万物中、陷在烦恼坑里、见不到真理的人才真的有能力发佛觉心。贵大人,花儿,像是蓝荷花、红荷花、白荷花、水莲和睡莲,不在野外旱地生长,而是在湿地和泥岸生长。同样,佛性不在那些必然注定不他生的众生里发展,反而会在那些像烦恼沼泽和泥岸的众生里发展。同样,好像种子不会在空中生长,必须在地上生长,佛性不在那些必定纯净的众生里发展,反而会在那些已经产生了像须弥山样的我见之后才发佛觉心的众生里发展。

贵大人,通过这些看法可以了解所有各类烦恼组成了如来家族。譬如说,贵大人,不入大海就不可能得到珍贵无价的珍珠;同样的,不入烦恼大海就不可能得到一切智。」

这时,大迦叶鼓掌赞许文殊师利法王子:「好!好!文殊师利!说得实在好!对!确实是烦恼组成了如来家族。像我们这些声闻弟子如何能发佛觉心,或者对佛性有完全的觉悟?只有那些犯了五逆罪的人才能发佛觉心并且得到佛位,也就是佛性的完全实现!举例说,就如同五尘对被夺去了五根的人没有影响效果,所有的佛性对放弃一切牵挂的声闻也没有影响效果。因此,声闻弟子永远不能理解这些佛性。所以,文殊师利,就如来而言,凡夫是受欢迎的,而声闻弟子不是。为什么?凡夫学了佛的德行之后,为了确保三宝流传不断,会发佛觉心。可是声闻弟子,虽然终身听闻佛的性质、威能和无畏,却没有能力发佛觉心。」

那时,普现色身菩萨也在大众里,他对维摩诘长者说:「居士,你的父母、孩子、妻子、仆人、俾女、工人和随侍都在哪儿?你的朋友、亲戚、同侪都在哪儿?你的马僮、马、象、车、卫士和工人都在哪儿?」

这样被问到了,维摩诘长者对普现色身菩萨说了下面诗句:

「真正的菩萨 智慧的超绝是其母

解脱方法技巧是其父 如此父母生者是其师

法喜是其妻 慈悲是其女

佛法真理是其子 深思空义是其屋

一切烦恼如其弟子 随意皆调伏

三二道品做其友朋 由是得正觉

永远相随的同伴就是那六度

其同事是四摄法 其音乐是佛法教导

咒语成其园 盛开觉悟因子花

还有佛法大财树 解脱智慧果

八种解脱成浴池 定力之水注其中

七净莲花浮水面 在此浴者成无垢

六种神通是工人 无比大乘是其车

觉悟之心为驾驶 八种寂静是其道

吉相再加八十好 都是其装饰

功德热望是花鬘 良心体恤是衣裳

圣法是资财 教学是事业

净行是大利 全部回向无上觉

四禅是其床 净命是床罩

修息与禅坐 得慧令醒觉

教诲甘露是食物 解脱美汁作饮料

纯净热望为沐浴 涂香软膏即守戒

已消灭了烦恼贼 他们是无敌英豪

已折服了四魔头 在道场立起旗幡

自愿显示下生 然而他们不下生 亦无缘起

其光芒耀照遍佛土 就像那升空的大太阳

虽然已经用了一切可想到的供品供养过千万位佛

诸佛与自己的些微差别 他们从来不去想

为了带给众生利益 他们游遍一切佛土

然而见土犹见虚空 不带一点『众生』概念

一切众生的行为态度、形像和声音

无畏菩萨都能显示 全部只在一瞬间

虽然他们觉知众魔之行为 但即使与波旬亦能相处

因为解脱方法圆满成就者也会显示这些特殊行为

他们玩弄虚幻的表相形式 是为了开导众生

他们示现自己衰老和生病 甚至自己的死亡

他们演示地球在世界末日毁灭之火内的燃烧

为的是对有常观念的众生展示无常

受到同一国家里百千众生的邀请 菩萨分享所有家庭的供品

为了觉悟又全部奉献出来

精通各种秘传学识和许多不同工艺

他们能带给一切众生的快乐

为世上一切奇异宗派 他们献身为僧侣

开导所有那些执着于宗派观点的人

他们可以化成太阳、月亮、帝释、梵天 或是万物之主

他们也可化成地、水、火、风

在短暂的疾疫年代里 他们化成最佳圣药

使众生健康快乐 还令他们解脱

在短暂的饥馑年代里 他们化成食物和饮料

先减轻众生的干渴和饥饿 再教他们佛法

在短暂争战年代里 他们念及大慈

教给亿万众生无诤和非暴力

对大战中的双方 他们保持不偏倚

因为有大力量的菩萨在调停争端里才得欢喜

为了帮助众生 他们自愿降生

降入一切不可思议佛土的地狱

在动物世界里 将自己的生命示现为一切动物

到处教导佛法 所以称为『王』

对世俗之人显示追求感官快乐 对入定之人显露禅定

他们完全征服众魔头 不留下任何占优势的机会

就像能说明莲花不能存在于大火的中心

也能说明快乐和狂喜的毕竟不真实

故意变成高等妓女 要引诱男士过去

以欲钩钓住之后 再以佛智慧成就他们

为了帮助众生 经常变成酋长、船长、祭司和大臣

甚至国师和宰相

为了贫穷可怜的人 他们成为取之不尽的宝藏

使受施的人因此而发觉悟心

为了骄傲自负的人 他们变成无敌斗士

首先降服一切高傲 再使他们开始探寻觉悟

他们永远站在因恐惧而害怕的人的前面

首先施以无畏 再开导他们走向觉悟

以纯净的节欲和各种神通 他们变成伟大圣人

以此引导众生来持忍辱、慈悲与纪律之戒

在这世界上他们无畏地看着那些需要服侍的大人

就变成大人的奴仆 或是以弟子身分来服侍

解脱方法练得很好

只要可能是能使众生喜欢佛法的方法

无论什么他们全都能示范

他们的修行无限 他们的影响范围无限

圆满了无限的智慧 他们解脱的众生亦无限

就连诸佛自己 用百万劫的时间 甚至百百万劫

也很难说尽他们的功德

除了一些完全没有任何智力的下劣众生

在听了这个教导之后

有哪一个有一点点辨识力的会不渴望无上觉悟?」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 邱纪良 (翻译)
《维摩经》,佛经,《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

白话《维摩经》观众生品第七


第七章 天女

那时文殊师利,那位法王子,对维摩诘长者说:「善大人,菩萨应该如何关心一切众生?」

维摩诘回答:「文殊师利,菩萨看一切众生应该像聪明人看水中月影,或像魔术师看由魔法里变出来的假人一样。他应该看他们像镜子里的脸,像海市蜃楼里的水,像回声之音,像空中一片云,像皂泡的前一刻,像水泡的出现与消失,像芭蕉茎的心,像电的闪光,像第五大元素,像第七识,像在无色界里出现的色,像朽烂种子的芽,像龟毛做的外套,像一个求死之人在游戏里的快乐,像入流的自我观,像一往来的第三次再世,像不来的投胎于子宫,像圣人还有贪、瞋、痴的存在,像已得法忍的菩萨的贪、毁、恚、禁的念头,像如来的烦恼结习,像生来眼盲的人对颜色的感知,像专注于灭定的苦行者的呼吸,像空中鸟迹,像阉人的勃起,像不能生育妇女的怀孕,像如来应化身未生出的烦恼,像醒后看见的梦中景象,像毫无概念能力的人的烦恼,像没有燃料的燃烧中的火,像已得究竟解脱的人的再世。一点不差的,文殊师利,体验毕竟无我的菩萨会这样看待一切众生。」

文殊师利进一步问:「贵大人,如果菩萨这样看待一切众生,他如何会对他们产生大慈?」

维摩诘回答:「文殊师利,菩萨这样看待一切众生时,他会想:『现在我已经体验了佛法,我应该将它教给众生。』因此他产生的大慈是给一切众生的避难所;大慈是平和安静的,因为没有执取;不是狂热的,因为没有冲动烦恼;是与实相吻合的,因为在三世里都平静;是不冲突的,因为没有激情的暴力;是非二元的,因为既不陷于身外的,也不陷于心内的;是不可扰动的,因为它全然究竟。

因此他产生的慈是坚固的,其深心像钻石一样坚不可破;

是纯净的,在它的自性里净化;

是均等的,它的各种愿望是相等的;而阿罗汉的慈是已经剔除敌人的;

菩萨的慈是不断开导众生;如来的慈是理解实相;佛的慈是导引众生从睡梦中醒来;

是自发的,因为它是自发地全然觉悟;

是觉悟,因为它是经验的归一;

是没有假设,因为它已经去除了执着和嫌恶;

是大悲,因为它把光辉注入大乘;

是永耗不尽的,因为它知晓空和无我;

是布施,因为它赠送佛法礼物而没有凶恶老师的拳头;

是持戒,因为它改进不守戒众生;

是忍辱,因为它保护自己和别人;

是精进,因为它负起对一切众生责任;

是禅定,因为它禁止沉溺于五欲味;

是智慧,因为它在适当的时机令人得悟;

是解脱方法,因为它到处展示佛道;

是不讲形式的,因为它动机纯净;

是没有偏差的,因为它出于坚定的动机而动;

是深心的,因为它无烦恼;

是没有欺僞的,因为它不是人造的;

是安乐的,因为它引导众生至佛的安乐。

这个,文殊师利,就是菩萨的大慈。」

文殊师利:「菩萨的大悲是什么?」

维摩诘:「是将所累积的功德全部布施一切众生。」

文殊师利:「菩萨的大喜是什么?」

维摩诘:「是布施的时候要快乐且无悔。」

文殊师利:「菩萨的大舍是什么?」

维摩诘:「是利益自己和别人。」

文殊师利:「因害怕生死而恐惧的菩萨应该求助于什么?」

维摩诘:「文殊师利,因害怕生死而恐惧的菩萨应该求助于佛的心地高尚、度量宽大。」

文殊师利:「祈望求助于佛的心地高尚、度量宽大的菩萨的应该采取什么立场?」

维摩诘:「应该立于对一切众生的舍。」

文殊师利:「祈望对一切众生立于舍的菩萨又该采取什么态度?」

维摩诘:「应该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而活。」

文殊师利:「祈望解脱一切众生的菩萨应该做些什么?」

维摩诘:「应该把他们从他们的烦恼里解脱出来。」

文殊师利:「祈望灭除烦恼的菩萨应该如何努力?」

维摩诘:「应该正确地努力。」

文殊师利:「他该如何致力于正确地努力?」

维摩诘:「应致力于无生无灭。」

文殊师利:「不产生什么?不消灭什么?」

维摩诘:「不生恶,不灭善。」

文殊师利:「善恶之根是什么?」

维摩诘:「善恶之根为肉身。」

文殊师利:「肉身之根是什么?」

维摩诘:「肉身之根为欲望。」

文殊师利:「欲望和执着之根是什么?」

维摩诘:「欲望之根为不实的解读。」

文殊师利:「不实解读之根是什么?」

维摩诘:「错误的慨念是其根。」

文殊师利:「错误慨念之根是什么?」

维摩诘:「无根据。」

文殊师利:「无根据之根又是什么?」

维摩诘:「文殊师利,无根据的东西怎么可能有根?因此,万法皆立于毫无根据的根上。」

此时,一位住在这房子里的天女,听了这关于大雄菩萨的佛法开示,欢欣、高兴、过于快乐,便显现肉身,更以天界之花如雨般下在这些大雄、菩萨和大声闻身上。花朵落到菩萨身上的时候,它们跌落到地上。但是落到大声闻身上的时候,却黏住他们而不落下。大声闻摇动这些花,甚至还用了他们的神力,可是这些花朵仍然不落下。

那时那位天女就问舍立弗长老:「舍立弗长老,你为什么要抖落这些花?」

舍立弗回答:「天女,这些花朵对宗教人士不得体,所以我们想要把它们抖落。」

天女说:「不要这么说,舍立弗长老。为什么?这些花实在是很得体的。为什么?这些花既没有分别心也没有歧视。然而你舍立弗前辈两者都有。舍立弗长老,以一位为了正确佛法而弃世的弟子而言,不得体的就是分别心和歧视,然而前辈你充满这些妄念。没有这些妄念的人永远都是得体的。

舍立弗长老,看看这些花朵怎么不黏在这些大雄和菩萨的身上!这是因为他们已经灭除了分别心和歧视。举例说,邪灵有能力控制害怕的人,却不能干扰不畏惧的。同样,那些因畏惧世间而受到威胁的人会被色、声、香、味和触这五欲所控制,而这五欲却不会干扰那些从有为世界所遗留的畏惧烦恼里解脱的人。因此,这些花朵会黏在没有去尽烦恼结习的人的身上,而不会黏在已经去尽结习的人身上。所以这些花朵不会黏在这些已经去尽一切结习的菩萨身上。」

于是舍立弗长老对天女说:「天女,你在这里住多久了?」

天女回答:「我住在这里和那位前辈进入解脱以后的时间一样久。」

舍立弗说:「那么,你在这房子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天女说:「那位前辈已经进入解脱很长一段时间了吗?」

对这问题,舍立弗默而不语。那天女接着说;「前辈,你是智慧第一的人!为何不说话?现在轮着你,你却不回答问题。」

舍立弗:「因为解脱是不可表明的,天女,我不知该说什么。」

天女:「那位前辈刚才所说的一切话语都有解脱的性质。为什么?解脱既不是内部的,也不是外部的,也不能离开它们而领悟。同样,音节既不是内部的,也不是外部的,也不能在任何其它地方领悟。所以,舍立弗长老,不要用放弃说话来指示解脱!为什么?神圣的解脱就是万法的平等!」

舍立弗:「天女,解脱不是脱离贪、瞋、痴吗?」

天女:「『解脱就是要脱离贪、瞋、痴』是为极度傲慢之人所教的。而对没有傲慢的人就教他们:贪、瞋、痴的一切性质本身就是解脱。」

舍立弗:「太好了!太好了,天女!哇,你已经得成什么了?已经体验什么了?使你有这样的辩才。」

天女:「我没有得成什么,舍立弗长老。我没有体验什么,所以我有这样的辩才。凡是认为『我已经得成了!我已经体验了!』的人在彻底教导的佛法戒律里都属于过于傲慢。」

舍立弗:「天女,你属于声闻乘,辟支佛乘,还是大乘?」

天女:「面对那些需要声闻法的人教声闻法的时候,我属于声闻乘。面对那些需要十二因缘法的人教因缘法的时候,我属于辟支佛乘。而又由于我从未放弃大悲,因为一切众生需要那些教导才得究竟解脱,我属于大乘。然而,正像一个人在木兰林里只闻到木兰花香而闻不到蓖麻,舍立弗长老,住在这有各种佛性功德香香味的房子里,一个人也闻不到声闻和辟支佛的功德香。舍立弗长老,那些住在这房子里的帝释、梵天、天王、天神、龙、夜叉、干达婆、阿修罗、迦楼啰、紧那罗以及摩睺罗伽等等,从这位圣人的口里听到这佛法,被各种佛性功德香香味所诱导,都前去发佛觉心。舍立弗长老,我在这房子里已经十二年,我没听过关于声闻和辟支佛的开示,只有听到关于大慈、大悲和不可思议佛性的开示。

舍立弗长老,八件奇怪又奥妙的事经常在这房子里发生。是哪八件?

金色之光常照这里。非常亮,亮到不容易分出当时是白天还是夜晚,与日月光照无异。这是这房子的第一奥妙。

还有,舍立弗长老,无论谁进入这房子,从进入的瞬间开始,就不再为烦恼所苦。这是第二件奇怪又奥妙的事。

还有,舍立弗长老,这房子从未被帝释、梵天、天王以及从其它佛土来的菩萨所遗弃。这是第三件奇怪又奥妙的事。

还有,舍立弗长老,这房子里从未缺乏大法之音、对六度开示之音以及不退转*轮开示之音。这是第四件奇怪又奥妙的事。

还有,舍立弗长老,在这房子里常听到天神和人的诗、歌和音乐。而由这些音乐,无限佛法之音不断回响。这是第五件奇怪又奥妙的事。

还有,舍立弗长老,在这房子里一直有四个用之不尽的宝库,充满各种珠宝,虽然所有贫贱之人尽取其需也不会减少。这是第六件奇怪又奥妙的事。

还有,舍立弗长老,应现这位善人的祈愿,十方无数如来来到这房子,例如:释迦牟尼、阿弥陀、阿閦、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等等诸佛。在他们来的时候,他们教导『诸如来的秘密』法门,然后离去。这是第七件奇怪又奥妙的事。

还有,舍立弗长老,一切佛土和天神所居土的壮丽光辉照耀这房子。这是第八件奇怪又奥妙的事。

舍立弗长老,这八件奇怪又奥妙的事出现在这房子里。那么,见了这种不可思议之事的人有谁愿意相信声闻法?」

舍立弗:「天女,是什么不让妳将妳自己从妳的女人相转变出来?」

天女:「虽然我已经寻找我的女人相十二年了,我还没找到。舍立弗长老,如果一位魔术师以魔法赋以幻人一女人形体,你会不会问她:『是什么不让妳将妳自己从妳的女人相转变出来?』」

舍立弗:「不会!这样的女人不会真的存在,还有什么可去转变的?」

天女:「正是这样,舍立弗长老,万物都不真的存在。现在,你还会想『是什么不让一个魔法幻人将她自己从她的女人相转变出来?』」

此时,天女运用她的神力使舍立弗前辈以她的样子出现,而她自己则以他的样子出现。天女,这时已转变成舍立弗,对转变成天女的舍立弗说:「舍立弗长老,是什么不让妳将妳自己从妳的女人相转变出来?」

变成天女的舍立弗说:「我不再是以男人身出现!我的身体已经变成了女人身!我不知道要转变什么!」

天女接着说:「如果前辈能转出女人相,那么所有女人都能转出女人相。所有的女人以女人身出现,就正似前辈以女人身出现。虽然就实相来说她们不是女人,但是她们以女人身出现。有这样的觉悟,佛才说:『在万物里,既无男性也无女性。』」

这时,天女解去她的神力,各人回复原来的样子。她就对他说:「舍立弗长老,你用你的女人身做了些什么?」

舍立弗:「它不是我做出来的,我也没有改变它。」

天女:「就是如此,万物都不是做出来的,也不受改变。『他们不是做出来的,也不受改变。』这句话是佛的教导。」

舍立弗:「天女,死后再轮回时,你会在哪里出生?」

天女:「我会在所有如来神奇应化身出生的地方出生。」

舍立弗:「可是如来的应化身并不轮回,也不出生。」

天女:「万物及众生和这完全一样;他们不轮回,也不出生!」

舍立弗:「天女,你多快会得到佛位的圆满觉悟?」

天女:「前辈,就在下一次你再赋有凡夫性的时候,那时我将得成佛位的圆满觉悟。」

舍立弗:「天女,说我再一次得有凡夫性,这是不可能的。」

天女:「一模一样,舍立弗长老,说我将得成佛位的圆满觉悟,这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圆满觉悟是于理不通的。因为它于理不通,没有人能得成佛觉。」

舍立弗:「可是我们的如来曾经说过:『那些如来,已经得了圆满佛位的,正要得圆满佛位的,还有将要得圆满佛位的,像恒河沙数一样多。』」

天女:「舍立弗长老,『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这个表示法是以一些文字所组成的形式上的表示法。诸佛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未来。他们的觉悟超越三世!请告诉我,前辈,你已得了阿罗汉果位?」

舍立弗:「得了它的,因为没有得。」

天女:「一模一样,是有圆满觉悟,因为没有得到圆满觉悟。」

这时维摩诘长者对舍立弗长老前辈说:「舍立弗长老,这位天女已经侍奉过九十二千万亿佛。她能玩弄神通。她已完成了她所有的誓愿。她已得了万物无生忍。她其实已得了不退转。她能以她的誓愿力住在任何她想住的地方去开导众生。」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 邱纪良 (翻译)
《维摩经》,佛经,《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白话《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第九章 不二法门

接着,维摩诘长者问各位菩萨:「善大人们,请说明菩萨如何进入不二法门。」

法自在菩萨说:「贵大人,产生与消灭是对立的二元,然而没产生的东西和没发生的事不可能被消灭。因此,对事物无生的容忍是入不二之门。」

德守菩萨说:「我与我所有的是二元。如果不先假设有个我,就不会有所有这回事。因此,不做假设是入不二之门。」

德顶菩萨说:「不净与净化是二元。对不净有透彻了解时,就不会有要净化的幻想。导至彻底征服一切幻想的道路是入不二之门。」

善宿菩萨说:「分心与专心是二元。若没有分心,就没有专心、没有心理活动,也没有心理的紧张。因此,去掉心理紧张是入不二之门。」

妙臂菩萨说:「菩萨心与声闻心是二元。明白两者都像幻觉心,就没了菩萨心与声闻心。因此,诸心性质的相同是入不二之门。」

不眴菩萨说:「执取与非执取是二元。未被执取的东西不会被觉察。未被觉察的东西不会被揣测或驳斥。因此,无为和不涉入万法是入不二之门。」

善眼菩萨说:「独特与无特性是二元。不去假设或解释某样东西就是既不证实它的独特也不证实它的无特性。洞悉两者的平等性是入不二之门。」

弗沙菩萨说:「善良与邪恶是二元。不追寻善或恶,明白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不二性是入不二之门。」

师子菩萨说:「有罪与无罪是二元。藉由能识破要害的金刚智慧,不受束缚或解脱是入不二之门。」

师子意菩萨说:「说『这个不纯净』与『这个洁无暇』即生二元。一个正要得平静之人,不生不纯净或洁无暇之概念,但并不是全然没有概念。他没有任何得平静的念头才得着平静。他进入没有概念结缚之处。因此,进入不二。」

净解菩萨说:「说『这是快乐』与『这是悲惨』即是二元观。一个毫无算计之人,由于灵慧的极其纯净,他的心智像虚空般超然。因此,进入不二。」

那罗延菩萨说:「说『这是世间』与『那是出世间』即是二元观。这世界有空无的天性,所以没有出世或入世,也没有进步或停顿。因此,既不出世又不入世,既不进又不停,这是入不二之门。」

善意菩萨说:「生命与涅槃是二元的。见过了生命的性质,一个人既不属于生命,也不由它全然解脱。这种了解就是入不二之门。」

现见菩萨说:「可毁灭的与不可毁灭的是二元的。毁灭了的东西是毕竟毁灭的。毕竟毁灭了的东西不会再成为被毁灭的;所以它叫做不可毁灭的。不可毁灭的东西是瞬间发生的,瞬间发生的东西是不可毁灭的。这种体验叫做入非二元原则之门。」

普守菩萨说:「自我与无我是二元的。连我的存在都不能查实,还有什么能生出无我?因此,洞察两者性质的不二观是入不二之门。」

雷天菩萨说:「有知识与无知识是二元的。有知与无知的性质是一样的,因为无知它是不明确的、不可计的,而且超过思想的范畴。对这个的体验就是入不二之门。」

喜见菩萨说:「物质本身是空无的。空无不是由物质的灭尽,而是因物质本性就是空无。所以,一方面说空无,而另一方面说色、或受、或想、或行、或识,这样是完全二元的。识本身是空无。空无不由识的灭尽而来,而是因识的本性就是空无。用灵慧对于冲动的五蕴及其知识的这种了解就是入不二之门。」

明相菩萨说:「说四大元素是一回事而空间元素是另一回事;这样是二元的。四大元素本身就是空间的性质。过去本身也是空间的性质。未来本身也是空间的性质。同样,现在本身也是空间的性质。以这种方式来洞彻元素的灵慧是入不二之门。」

妙意菩萨说:「眼与形色是二元的。正确地去了解眼,对形色不要存有贪着、嫌恶或迷惑,那叫做平和安静。同样,耳与声音、鼻与气味、舌与味道、身与接触以及心意与现象全是二元的。但是去了解心意,对现象不存贪着、嫌恶或迷惑,那叫做平和安静。在这种平和安静里生活就是要进入不二」。」

无尽意菩萨说:「为了得到一切智而将布施回向,这是二元的。布施的性质本身就是一切智,而一切智的性质本身就是完全回向。同样,为了一切智而将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回向,这都是二元的。一切智是智慧的本质。而完全回向是一切智的本质。因此,入这唯一法则之门就是入不二之门。」

深慧菩萨说:「说空无是一回事,无迹无相是一回事,无愿无作又是另一回事;这样是二元的。是空无的就无迹无相。没有迹相的就无愿无作。凡是无愿的就没有思想、心意或意识这些作为。能在一个解脱门里明白三个解脱门就是入不二之门。」

寂根菩萨说:「说『佛』、『法』、『僧』;这样是二元的。法本身是佛的性质,僧本身是法的性质,而且它们全都是无为的。无为的东西就是无限虚空,而万法的进展等于无限虚空。调整到这样就是入不二之门。」

心无碍菩萨说:「言及诸蕴与诸蕴止灭那样是二元的。诸蕴本身就是止灭。为什么?诸蕴的自我观点,由于本身是没有结果的,它们是毕竟不存在的。所以这些观点并不真的能形成『这些是五蕴』或者『五蕴止灭了』的观念。终究来说,它们没有这样具分别心的解释,也没有这样形成概念。所以,这种观点本身就有止灭的性质。不发生和不消灭是入不二之门。」

上善菩萨说:「身、语、意业不二元地存在着。为什么?这些东西有静止的性质。身体的静止性质和言语的静止性质一样,而言语的静止性质和心意的静止性质一样。必需要知道并且明白万法终究静止的事实,因为这个知识是入不二之门。」

福田菩萨说:「认为行作是有福的、有罪的或是中性的,这样是二元的。对有福的、有罪的以及中性的行作的无保证是不二的。所有这些行作的自性是空无的,因而终究没有福、没有罪、没有中性、没有行作本身。这种行作的无成就是入不二之门。」

华严菩萨说:「二元观是由没摆脱的自我思想所产生的。对自我的真正了解并不会得到二元观这种结果。这样住于不二的人不会构成观念。而没有观念的构成是入不二之门。」

德藏菩萨说:「二元性建构于觉知上的表现。不二是无客体对象的。所以,不执取和不反对是入不二之门。」

月上菩萨说:「暗和明是二元的。既无暗又无明就是不二的。为什么?入止灭定的时候是既无暗又无明;万物的性质也同样。入此定静之门就是入不二之门。」

宝印手菩萨说:「厌恶世间和喜欢解脱是二元的。不厌恶世间又不喜欢解脱则是不二。为什么?有束缚才需解脱。终究没束缚的为什么需要有解脱?没受束缚也不解脱的托钵僧不会感受到任何喜欢或不喜欢,因而他进入不二。」

珠顶王菩萨说:「说有善途和错路,这样是二元的。已在道上的人是与善途或错路无关的。在这无关之下度日,他没有道或非道的概念。明白概念的本性,他的心智不和二元接合。这就是入不二之门。」

乐实菩萨说:「说及真实与不实,这样是二元的。一个人如实地看见时,他绝未看见任何真实;那么怎么能看见不实?为什么?人用肉眼看不清,要用智慧之眼才看得清。而以此智慧之眼,一个人只能在既没有可看的又没有无可看的的范围内看得清。凡是既没有可看的又没有无可看的地方就有不二之门。」

这些菩萨解说完了之后,大家一起对文殊师利法王子说:「文殊师利,什么是菩萨的不二之门?」

文殊师利回答:「善大人们,你们都说得很好。不过,你们的解释的本身就是二元的。不知道有人在教,不表示任何东西,不说任何东西,不解释任何东西,不宣示任何东西,不指示任何东西,不选定任何东西--这才是入不二之门。」

然后,文殊师利法王子对维摩诘长者说:「我们都说了自己的教义,贵大人。现在,希望你来阐明入不二信条之门的教义!」

对此,维摩诘长者保持沉默,只字不说。

文殊师利法王子向维摩诘长者鼓掌致敬,说:「高明!高明,贵大人!这才真是入菩萨不二之门。不用一点文字、声音和观念。」

在说出这些教义的时候,五百菩萨进入了不二法则之门,得到万物无生之忍。


分类:佛经 书名:《维摩经》 作者: 邱纪良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