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译文及注解,佛经

《百喻经》译文及注解--煮黑石蜜浆喻


【译文】

从前一个愚人在煮黑石蜜,有一位富人来到了他家。当时这愚人便这样想:如今我应取黑石蜜浆招待这位富人。即在石蜜中放入些水,搁在火上,同时又急急地在火上用扇扇石蜜浆,希望它冷得快些。傍人说道:「下面不熄掉火,上面扇个不停,如何会冷呢?」当时众人都嗤笑他。

这就好像外道,不去熄灭炽燃着的烦恼之火,而是稍稍修点苦行,卧在荆棘的刺上,用火来烤炙自己的身体,却祈望求得清凉寂静的大道,终究是办不到的,徒然遭受智者的嗤笑。于现在受苦,还殃及将来的解脱。

【原典】

昔有愚人煮黑石蜜①,有一富人来至其家。时此愚人便作是想:我今当取黑石蜜浆与此富人。即着少水用置火上,即于火上,以扇扇之,望得使冷。傍人语言:「下不止火,扇之不已,云何得冷?」尔时众人悉皆嗤笑。

其犹外道,不灭烦恼炽燃之火,少作苦行,卧棘刺上,五热炙身②,而望清凉寂静之道,终无是处。徒为智者之所怪笑。受苦现在,殃流来劫。

【注释】

①黑石蜜:梵文是pataiasarkara,作黑石蜜时,要加入乳、油、面粉、焦土、炱煤之类,和合了,放在铛中煎煮,于竹甑内盛了,投入水中,水即刻冒出烟来,嗞嗞作响,犹若将热铁放入了水中。冷却凝固后,呈褐色,且坚硬如石,故名黑石蜜。

②五热炙身:将五体在火上烤炙,是赴火外道的苦行方法。

【解说】

佛陀初先出家修道时,也曾作苦行,翘一足至二更方休,五热炙身至二更方休,但后来意识到苦行的结果依然出离不了轮回,便认为苦行是邪道,不是清净道。关于外道的苦行,《杂阿含经》卷三十五的记载较详:「常执须发,或举手立,不在床坐,或复蹲坐,以之为业。或复坐卧于荆棘之上,或边缘坐卧,或坐卧灰土,或牛尿涂地,于其中坐卧,或翘一足,随日而转。盛夏之日,五热炙身,或食菜,或食舍楼枷,或食油滓,或食牛粪。或日事三火,或于冬节冻冰亲体,有如是等无量苦身法。」(《中华大藏经》第三十三册第五十八页)


分类:佛经 书名:《百喻经》译文及注解 作者: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译文及注解,佛经

《百喻经》译文及注解--说人喜瞋喻


【译文】

过去,有一个人与大家坐于屋中闲聊,赞叹某人德行极好,唯有两个缺陷:一是喜欢发怒,二是作事仓促。此时那人恰好在门外走过,听了这话,勃然大怒,即刻走入屋中,擒住那说自己过恶的人,挥拳就打。傍人问道:「为何打人啊?」这人答道:「我哪时喜欢发怒,作事仓促?这人却说我总是喜欢发怒,作事仓促,所以打他。」傍人说道:「如今已经明摆在眼前了,你这易怒莽撞的形相,为何还要忌讳呢?」人家说他的缺陷,反而愤愤不平,大家都对他的愚惑大为惊讶!

就譬如世间好饮酒的人,沈溺于杯盏之间,作出种种放逸的事情来,见有人诃责他们,反而产生痛恨的心情,竭力引用一些名贤作佐证,来为自身辩护。好像这位愚人,忌讳听人说他过错,一旦见人在说,反而要打人家。

【原典】

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一者喜瞋,二者作事仓卒。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更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打扑。傍人问言:「何故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时喜瞋、仓卒?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傍人语言:「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沈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反生尤嫉,苦引证佐,用自明白。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反欲打扑之。

【解说】

当场展演自己的毛病来证明自己没有毛病,常常是闻过则怒的人的做法。


分类:佛经 书名:《百喻经》译文及注解 作者: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译文及注解,佛经

《百喻经》译文及注解--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译文】

从前有位国王,生了一个女儿,便唤来医生,道:「替我弄药给她,立刻使她长大。」医生答道:「我给她一种好药,能使她即刻长大。可是如今仓促之间无法觅得,须去求索才行。在得了药之前,请陛下莫要见您女儿,等给了她药之后,才让陛下见她。」于是便即刻前往远方采药去了。过了十二年,采得了药回来了,给公主服了药,把她带到国王面前。国王见了,心里想道:确实是良医,给我女儿服了药,能令她猝然长大。便命令左右赏赐珍宝给他。当时众人都笑国王无知,不晓得算算出生以来的年月,见她长大了,以为是药力的作用。

世上人也是如此,到能引入菩提之途的人那儿启求道:「我想求道,望您传授一下,使我立刻得道。」能引入菩提之途的导师出于权巧方便的原由,教他坐禅,专注地观察一切有生命之物流转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十二种条件。这人的种种德行渐渐积聚了起来,终于修得了阿罗汉果,便异常地欢喜,心情踊跃,道:「真快啊!大师能使我迅速证得阿罗汉果这最妙法。」

【原典】

昔有国王,产生一女,唤医语言:「为我与药,立使长大。」医师答言:「我与良药,能使即大。但今卒无,方须求索。比①得药顷,王要莫看。待与药已,然后示王。」于是即便远方取药。经十二年,得药来还,与女令服,将示于王。王见欢喜,即自念言:实是良医,与我女药,即令卒长。便勅左右,赐以珍宝。时诸人等笑王无智,不晓筹量生来年月,见其长大,谓是药方。

世人亦尔,诣善知识②,而启之言:「我欲求道,愿见教授,使我立得。」善知识师以方便故,教令坐禅,观十二缘起③,渐积众德,获阿罗汉位④,踊跃欢喜,而作是言:「快战!大师速能令我证最妙法。」

【注释】

①比:及、到。

②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引人入菩提正道之人。

③十二缘起:有生命之物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生存变化的十二个条件,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④「位」,《丽藏》作「倍」,形似有讹,今据宋藏改。


分类:佛经 书名:《百喻经》译文及注解 作者: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译文及注解,佛经

《百喻经》译文及注解--杀商主祀天喻


【译文】

过去,有一群商人,想入大海去采宝。入大海的首要条件,是需要一个向导,然后方可去。于是就纷纷觅求,找到了一位向导。既已得了向导,便一起出发,至一处旷野中,前有一座天祠,须用活人作祭祀,然后才能通过。这群商人便聚在一起商量起来:「我们这班伙伴,大家都是亲属,如何可杀?只有这位向导,可用来祭祀天神。」于是杀了向导,用以祭祀。祀天完毕之后,却迷失了道路,不知往哪儿走,穷途末路,都困死了。

世上人也是这样,想入佛法的大海中去采取珍宝,便应当把修善法行作为向导。倘若毁坏了善行,那么,就陷入在生死轮回的旷远之路中了,永远没有摆脱出来的希望,就会经历入地狱受猛火烧、成畜生而互相噉食、做饿鬼遭刀剑逼迫这样的三涂,长远地受苦,就如那班商人将入大海而杀了向导,便迷失了津路,终致困死。

【原典】

昔有贾客,欲入大海。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即共求觅,得一导师。既得之已,相将发引,至旷野中,有一天祠,当须人祀,然后得过。于是众贾共思量言:「我等伴党,尽是亲属,如何可杀?唯此导师,中用祀天。」即杀导师,以用祭祀。祀天已竟,迷失道路,不知所趣,穷困死尽。

一切世人,亦复如是,欲入法海,取其珍宝,当修善法行①以为导师。毁破善行,生死旷路,永无出期。经历三涂,受苦长远。如彼商贾,将入大海,杀其导者,迷失津济,终致困死。

【注释】

①善法行:是修习利他的十行之一。指四无碍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断。


分类:佛经 书名:《百喻经》译文及注解 作者: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译文及注解,佛经

《百喻经》译文及注解--灌甘蔗喻


【译文】

从前有两个人一起种甘蔗,立下誓约:「种得好的,有赏:种得不好的,定当重罚他。」这时其中一个想道:甘蔗极甜,若是压取了甘蔗汁,还用来浇灌甘蔗树,必定异常地甘美,就能胜过他。即刻压甘蔗,拿汁来灌溉,冀望滋味更加甘美,结果反而败坏了种子,所有的甘蔗都统统死光了。

世人也是如此,想要求得善福,却是凭恃自身的豪贵,运用关系,挟持势力,来胁迫老百姓,陵夺他们的财物,拿来作布施用。本来是期望求得善果,却不知将来反而因此而遭殃,就如压甘蔗汁来灌溉一样,汁水与种子,彼此都失掉了。

【原典】

昔有二人共种甘蔗,而作誓言:「种好者,赏;其不好者,当重罚之。」时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极甜,若压取汁,还灌甘蔗树,甘美必甚,得胜于彼。即压甘蔗,取汁用溉,冀望滋味,反败种子。所有甘蔗一切都失。

世人亦尔,欲求善福,恃己豪贵,专①形挟势,迫胁下民,陵夺财物,以用作福。本期善果,不知将来反获其殃,如压甘蔗,彼此都失。

【注释】

①专:据、用。

【解说】

只求目的实现,不问手段好坏,自是不对的。

关于两者俱失,可与第二十五则(水火喻)、第三十二则、第七十五则、第八十八则(猕猴把豆喻)、第九十七则(为恶贼所劫失氎喻)比看。


分类:佛经 书名:《百喻经》译文及注解 作者:求那毗地(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