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译文及注解,佛经

《百喻经》译文及注解--田夫思王女喻


【译文】

曾有一个农夫,至京城游玩,见国王的女儿颜貌端正,世所稀有,便昼夜想念,情不能已。渴望与她接近,又没有路径可以达到,便思念得面色瘀黄,遂即成了重病。亲友邻里便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答道:「我往日见及国王的女儿,颜貌端正,渴想着与她接近,不能办到的缘故,这就病了。我若是得不到,必死无疑。」亲友说道:「我们会替你想好办法的,让你得到她,先不要愁呵!」大家日后见了他,对他说:「我们为你想的办法以为是可以得到的,只是公主不肯。」田夫听了,欣然而笑,高呼着必可得到的,必可得到的。

世上的愚人也是这样,不分别春夏秋冬的时节,便在冬天将种子掷撒土中,祈望得到果实,却是白白浪费功夫,一无所获,芽茎枝叶之类都不会有。世间的愚人修习了一点点福业,便以为圆满具足了,菩提道果已可证得,就像那位渴望得到公主的田夫一样。

【原典】

昔有田夫,游行城邑,见国王女颜貌端正,世所希有,昼夜想念,情不能已。思与交通,无由可遂,颜色瘀黄,即成重病。诸所亲里便问其人何故如是,答亲里言:「我昨见王女,颜貌端正,思与交通,不能得故,是以病耳。我若不得,必死无疑。」诸亲语言:「我当为汝作好方便,使汝得之,勿得愁也。」后日见之,便语之言:「我等为汝便为是得,唯王女不欲。」田夫闻之,欣然而笑,谓呼必得。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不别时节春夏秋冬,便于冬时掷种土中,望得果实,徒丧其功,空无所获,芽茎枝叶一切都失。世间愚人修习少福,谓为具足,便谓菩提已可证得,如彼田夫悕望王女。


分类:佛经 书名:《百喻经》译文及注解 作者: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译文及注解,佛经

《百喻经》译文及注解--构驴乳喻


【译文】

从前,边远国家的人不认得驴,听说驴乳甚美,也都没有尝到过。当时一些人得了一头公驴,想捋挤牠的乳来尝尝,便争着将牠捉住。其中有捉头的,有捉耳的,有捉尾的,有捉脚的,又有捉生殖器的,各人都想先得,就上前去,吮吸了一番。其中有捉住驴鞭的,叫道,啊哈!这是乳了,随即捋挤起来,祈望得到乳汁。众人一无所得,疲厌了。徒然地劳苦了一番,毫无结果,遭到世人的嗤笑。

外道凡夫也是这样,耳闻了修道的方法,却不知道怎样实行,在不应修求的地方,妄生出迷念来,形成种种邪见。于是裸露身体,自忍饥饿,投身悬崖,赴于火中,以为可以得道,由于这种邪见,便堕落于三恶道之中,如那些在公驴身上妄求乳汁的愚人一样。

【原典】

昔边国人不识于驴,闻他说言驴乳甚美,都无识者。尔时诸人得一父驴,欲构其乳,争共捉之。其中有捉头者,有捉耳者,有捉尾者,有捉脚者,复有捉器者,各欲先得,于前饮之。中捉驴根,谓呼是乳,即便构之,望得其乳。众人疲厌,都无所得。徒自劳苦,空无所获,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

外道凡夫亦复如是,闻说于道,不应求处,妄生想念,起种种邪见。裸形自饿,投岩赴火,以是邪见,堕于恶道,如彼愚人妄求于乳。

【源流】

《大智度论》卷二十三:所求不以道,不识事缘,如����角求乳,无明覆故。(《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二三二页)


分类:佛经 书名:《百喻经》译文及注解 作者: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译文及注解,佛经

《百喻经》译文及注解--为王负杌喻


【译文】

从前有一位国王,想入无忧园中欢娱嬉乐,吩咐一个臣子道:「你拿一张矮櫈子来,放到园中去,我好用来做休息。」当时那人羞于拿着一张櫈子,便对国王说:「我不能拿,我愿背着。」国王便把三十六张櫈子放在他背上,叫他担负到园中去。这样的愚人,遭世人嗤笑。

凡夫俗子也是这样,若是见到女人的一根头发在地上,便说自己持着禁戒呢,不肯去捡。后来受到烦恼的迷惑,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如发毛爪齿屎尿之类无一不拿,不觉得什么肮脏,也没有什么惭愧,至死都不肯舍弃,就像那个背着櫈子的愚人一样。

【原典】

昔有一王,欲入无忧园中欢娱受乐,勅一臣言:「汝捉一杌,持至彼园,我用坐息。」时彼使人羞不肯捉,而白王言:「我不能捉,我愿担之。」时王便以三十六杌置其背上,驱使担之,至于园中。如是愚人,为世所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若见女人一发在地,自言持戒,不肯捉之。后为烦恼所惑,三十六物①发毛爪齿屎尿不净不以为丑,三十六物一时都捉,不生惭愧,至死不舍,如彼愚人担负于杌。

【注释】

①三十六物:外相十二,发毛爪齿屎尿之类;身器十二,皮血之类;内含十二,赤痰白痰之类。


分类:佛经 书名:《百喻经》译文及注解 作者: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译文及注解,佛经

《百喻经》译文及注解--与儿期早行喻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夜中对儿子说:「明日与你一道到那村落去,有些东西想去索取。」儿子听了,至次日清晨,竟不问父亲索取什么,独自直奔那儿去了。到了那地方,身体疲惫极了,却一无所获,又吃不着东西,饥渴得要命。随即又往回跑,来见父亲。父亲见儿子回来,训责道:「你这愚痴的人,没有智慧,为何不等等我?空空地来回跑,白白地受饥苦,被众人嗤笑!」

凡夫俗子也是这样,倘若得以出家,就剃除须发,穿上三类法衣,却不向明师谘询道法,失掉了种种禅定道品的功德,沙门应有的妙果都失掉了。就如那个愚人一样,空佬佬来回跑,徒然受疲劳,外形虽似沙门,其实一无所得。

【原典】

昔有一人夜语儿言:「明当共汝至彼聚落,有所取索。」儿闻其语已,至明清旦,竟不问父,独往诣彼。既至彼已,身体疲极,空无所获,又不得食,饥渴欲死。寻复回还,来见其父。父见子来,深责之言:「汝大愚痴,无有智慧,何不待我?空自往来,徒受其苦,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设得出家,即剃须发,服三法衣①,不求明师谘受道法,失诸禅定道品功德,沙门妙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虚作往返徒自疲劳,形似沙门,实无所得。

【注释】

①三法衣:一是僧伽胝,梵文Samghati,系三衣中最大的,所以称为大衣,此衣由许多布条缝合而成,所以又称杂碎衣、复衣,凡入王宫、乞食、说法时,须穿僧伽胝。二是郁多罗僧,梵文Uttarasanga,系上衣,由七条布制成,所以又称七条衣。三是安陀会,梵文Artanvasaka,系下衣或内衣,又称五条衣。


分类:佛经 书名:《百喻经》译文及注解 作者: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译文及注解,佛经

《百喻经》译文及注解--倒灌喻


【译文】

曾有一个人腹部患病了。医生说:「需灌一下肠,才会好。」便去把各种灌具拿拢来,准备给他洗肠。医生离去的那会儿,这人取药吃了下去,结果腹胀得要命,无法忍受。医生回来一见,奇怪了,就问:「为什么会这样?」他答道:「刚才的灌药,我吃下去了,所以难受得要死。」医生听罢,狠狠责备道:「你这大愚人,不懂用法,从肛门灌的,哪是口服的!」随即又用另外的药给他吃了下去,方才吐了出来,病才好。这样的愚人,遭世人的嗤笑。

凡夫俗子也是这样,想修学禅观的种种方法,应不净的,反而观数息,应观数息的,反而观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的不净和假合。这样颠倒了上下,不了解其中的根本意义,就白白地把生命的大好时光无谓地耗费掉了,到头来还要被它困扰住。不谘询良师,颠倒了禅法,盲修瞎练,就像那个愚人饮服灌药一样。

【原典】

昔有一人,患下部病。医言:「当须倒灌,乃可瘥耳。」便集灌具,欲以灌之。医未至顷,便取服之。腹胀欲死,不能自胜。医既来至,怪其所以,即便问之:「何故如是?」即答医言:「向时灌药,我取服之,是故欲死。」医闻是语,深责之言:「汝大愚人,不解方便。」即更①以余药服之,方得吐下,尔乃得瘥。如是愚人,为世所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欲修学禅观种种方法,应观不净,反观数息,应数息者,反观六界②。颠倒上下,无有根本,徒丧身命,为其所困。不谘良师,颠倒禅法,如彼愚人,饮服不净。

【注释】

①「更」,《丽藏》作「便」,今据宋、元、明三藏改。

②六界:又叫六大,地(骨肉)、水(血)、火(暖热)、风(呼吸)、空(耳鼻之孔空)、识(苦、乐)这六大假合起来,构成身体。


分类:佛经 书名:《百喻经》译文及注解 作者:求那毗地(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