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要略
佛教气功 >> 佛家显宗 >>

静坐要略

辑录自畅怀法师静坐讲义

静坐与体验

我们如能经常静坐,会使心情平静,由于心平气和,血脉畅通,疾病便不易发生。相反,若心情时常被愤怒、恐惧、悲伤、忧郁,等情绪困扰不安的话,则必令气血失调,久之必引致百病丛生。

初学静坐,两腿会觉麻痹,妄念也难以收摄,但习坐日久,酸痛便会消失,妄想也可控制。而且双腿盘坐,约五分钟,身心便能宁静稳结,如坐四十五分钟,或二小时,身心反而舒畅,此时下座,精神奕奕,如吃灵丹,快感难以形容。苦于静坐中间,忽因要事下座,假使发生浑身不舒服感觉,补救办法,可于事后,再去静坐,至血气畅通舒适为止。以静坐时,血气正在周身循环,末走至终点,忽然令其中止,故下座后有不适现像,若静坐日久,此种现像便会消失。静坐也比睡觉有益,常人熟睡时,消耗能量比清醒时,降低16%左右,打坐如有功夫,甚至能下降34%。书中有说:人从生下来,脑内就有一百四十亿个脑细胞,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脑细胞在工作,静坐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五十的脑细胞在活动,若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冬天感觉手脚寒冷,静坐半小时,会觉全身发热,夏天气候炎热,静坐能使身体清凉。所谓:"息灭心头火,除热得清凉。"又说:"心静自然凉。"因此,打坐不只御寒,却能去热,更令肥人变瘦,瘦人增肥,因为肥瘦皆是病态,静坐能消万病。由此可知,静坐对人有百益而无一害。

儒家有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家有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其义大致相同。静坐有功夫时,身体会发生不寻常的变化,不知内情的人,往往会说是走火入魔了,其实不尽然。心念注意丹田日久,腹部会充实。觉有一股真气,每从放谷气时,将腹内郁积逼出。时有阿肚现像,每月一至两次,或经一至两年始能停止,请勿恐惧,此是将多年累积的湿热泻出来。首先功效是满身流汗,身体动摇,指手画脚。或觉某部分痛养,重如泰山,轻若鹅毛。或觉身大丈许,小如拳石,或觉身体升高,如腾云驾雾。或觉下沉,如降落深渊等种种变化,不一而足。若遇此种现像,切勿惊怕,此乃静坐之功效,由于气血走动,身理会发生变化,血气犹如车辆,脉管好似道路,若车辆有力,可将道路阻碍冲去,以是静坐若久,血气充沛,会将脉络打通,上下通行无阻。未静坐前。全身毛孔似有闭塞现像,静坐数月,感觉遍身毛孔虚通无滞,呼吸也微细而慢长。平
 

静坐前后,切勿发脾气,若坐前而动肝火,于静坐时难以入定。若在静坐后生烦恼,由于气息仍在细脉中运行,尚未散至粗脉,会引致血液突然沸腾,致人感觉烦燥不安,胸部似有物件梗塞,此种情形,有时会延续数日不散,故不可不注意。

静坐须找一处清净地方,离开热闹的环境,并须每日抽出些时间,静坐两次,每次由十分钟增至二十分钟,再由二十分钟加到三十分钟,若能经常坐半小时,三个月后,必见功效。第一次坐最好在上午大便之后,因大便后气虚加强,静坐可以大补元气。第二次坐可在下午沐浴之后,以洗澡后气血畅通,静坐加速血液运行。

静坐若无清闲幽静之处,于嘈杂的地方用功,也并非不可以,不过须要置心一处,不可随境所转。又须注意,面对喧闹声音,切勿生讨厌心,或生恐惧之念,或想办法躲避,须知此心一生,便是随境所转,仍是分别妄想,应将一切声音置之不理,一心照顾功夫,如是练习日久,则闹处一样可以入定,此时定与声音两不妨碍。不过,功夫未曾用到纯熟,不易燎解个中奥妙,比如三人屋内款款深谈,对房外大炮声恍若不闻,如俗语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因"心不在焉,"此也如是,以心系念一处,外声不能扰乱,古德有说:"十字路口,正好打坐,"即是这个意思。

 

 

因是子静坐禅定全法
佛教气功 >> 佛家显宗 >>

因是子静坐禅定全法

按:《因是子静坐禅定全法》是中国现代哲学家、佛学家蒋维乔先生的著作,该书撷取佛教天台宗的修持精华--止观法、六妙法门,着重从原理、方法、经验三个方面来论述禅定。

(一)因是子静坐法

第一章  绪    言

写这书的本意,是有鉴于我国上古一直传到如今的医疗预防法极有价值,不过遗下来的书籍,满纸是阴阳五行,坎离铅汞等代名词,叫学者没有方法去了解,理论又涉于神秘,所以不能广泛流传。我本想写一册明白晓畅的书,公诸当世,然没有功夫,搁置多年。到一九一四年(我那时四十二岁)看见日本流行的"冈田式静坐法",他说这是他发明的,我乃不能再自迟回,于是写了一册《因是子静坐法》公世。静坐两字,我国人老早用过,宋朝理学家,多用静坐功夫;明朝袁了凡有《静坐要诀》一书行于世,实在与"禅定"的意味相同。不过静坐这个字很响亮,通俗易解,我也就取用这个名词。人们本有四种威仪,叫行、住、坐、卧,惟有坐的时候,全身安定,最容易下手,所以不论道家、佛家,都采用趺坐的方法;平卧时候,也可作这功夫。功夫到极其纯熟,走路时,停住时,也能够动中取静,心不外驰,那是不容易的。我的原书出版以后,销路极广,大约到一九一八年(我那时四十六岁),我又采取佛教天台宗的止观法,撰成《静坐法续编》公世。两书不径而驰,重版数十次,到如今又经过三十六年(我现年八十二岁),积了不少经验,证实了"奇经八脉"的通路,可以供医疗预防的参考。这书从原理、方法、经验三方面加以说明,但比前两书丰富得多。

第二章  静坐的原理

第一节  静字的意思

地球一刻不息在那里转动,我们人类在地球上面,比蚂蚁还小得多,跟着地球去动,自己一点不知道,但自己无时无刻也在自由行动,即便睡眠时,心脏的跳动,也绝不能停止。这样说来,宇宙间充满动力,哪里有静的时候?所以静与动,不过相对的名称。我们自己身心有动作,与地球的动力相反,这就叫作动,我们自己没有动作,与地球的动力适应。这就叫作静。
人们在劳动以后,必须加以休息。譬如厂中劳动的工人,劳动多少时间,必有休息时间;在学校从事脑力劳动的教师,教学五十分钟,也必休息十分钟,这休息就是静。不过这种静,不是身心一致的,有时身体虽然休息,心中恰在胡思乱想,所以不能收到静字的真正效验。

第二节  身心的矛盾

人们有身与心两方面,不去反省,也就罢了,若一反省,那么身与心,没有一刻不在矛盾中间。例如作一件坏事,不论是好人、是坏人,在没有作的时候,他们的良心第一念,总知道这事是不应该作的;然身体不服从,良心为欲望所逼迫,就去作了,作后追悔,也来不及了,这就是身心的矛盾。古人说"天理与人欲交战"。若是比较好的人,在没有作的时候,以良心去制止人欲,就是良心战胜人欲,也就是矛盾的调和。这矛盾究竟从哪儿来的呢?因为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一件不是相对的,既然相对,就必定相反。举眼望空间,就有东西、南北、大小、高低、长短、方圆等等。再看时间,就有古今、去来、昼夜、寒暑等等。再看人事,就有苦乐、喜怒、爱憎、是非、善恶、邪正等等。可见我们所处的内外环境,一举一动,没有一处不是相对的,也就没有一件不是矛盾的。矛盾既是对待而有,也就能相反而成。所以素有修养的人,身心清静,没有一点私意夹在里面,碰到矛盾,就能够凭良心的指导,去把它调和,这是静坐最初步的效验。

第三章  静坐与生理的关系

第一节   神    经

静坐能影响全部生理,外而五官四肢,内而五脏六腑,殆没有一处没有关系;然这里不是讲生理学,未便-一列举,只可就极有关系的神经、血液、呼吸、新陈代谢四种来说说。
向来我们总是把身与心看作两样的东西。自从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明大脑皮层统辖全身内在与外在环境的平衡而起种种反射作用,因外在环境的改变,刺激了感受器,又能影响大脑皮层的活动,因此人类精神与肉体更不是两样的,而是一个有秩序的现象,是统一的、不能分离的。

 

 

静坐入定方法
佛教气功 >> 佛家显宗 >>

静坐入定方法

1.入禅定的条件

要离五盖

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初禅的觉受

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那些法师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将入定讲得很难很难,甚至于听到你修禅定,他就会说小心着魔。其实四禅八定,不是佛教专有的,外道也会的。为什么我们佛教一讲起禅定,就怕会修出问题呢?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初禅到四禅是什么。

入定不是等待机会

刚才说,入定过程有呼吸的变化,心念的变化,还有身体感觉受乐的变化。许多人不懂得怎样利用这些变化来认识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先安坐,然后继续坐、坐、坐,时间久了,他不知不觉地进入定里面了。到底什么时候入、怎么入,他不知道。这样的修行人往往认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总之,坐久了就一定会入定。其实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么时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么入。

懂得怎么静坐修定的人,要懂得如何入定与出定。不懂修禅定的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了定,就那样在那里傻等。很多出家人都能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甚至有的出家人修到了四禅。他们的静坐经验是什么呢?原来每一次他坐下来时,总想体验他上一次静坐的觉受,然后就等、等、等时间到了,他所期待的体验又出来了,就如此入定了。大多数的出家人都是这样的,期待上一次静坐的体验而入定,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就不信一瞬间也能入定。为什么他不懂呢?原来很多人忽略了入定的过程,由于不观察入定过程最重要的讯息,只好等待所体验过定中的舒服感觉,当那体验出现时他才认为:哎呀,我又在定里面了。这说明他没有观察入定的过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觉地入禅定。

2.入定最重要三事:心细、息细、乐受

在这次的禅定学习里,要学习认识入定的过程。其实,过程很简单。为什么说很简单呢?因为在禅定里面,有快乐的感受,呼吸很细,心念也很微细。就凭这三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你入定时,呼吸一定是从粗变细、心念从粗变细、身体从没有乐受变成有乐受。就是说,入定的过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变,你要小心观察它变化的过程。

 

内观禅修法
佛教气功 >> 佛家显宗 >>

内观禅修法

按:此简述的内观禅修法,分为基本练习和进阶修炼,对一般资质的人修习禅定已绰绰有余,阅读之後,只要信心坚定,向道心切,精进不懈,按部就班照著练习,必然有所进展。不过必须在此说明的是,内观经验及进阶次第的细节不是这短短篇幅能全部交代清楚的。仍有许多值得介绍说明的。另一方面,不见得每一位禅修者的体验,都是照著本文所描述的。由於个人根器和业力不同,势必有所差异,还有,信心、愿力和精进心也不尽然相同。更进一步说,只靠阅读书本而没有老师在旁指导的禅修者,有如初次踏上陌生旅途的行者,势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迟疑不决。因此,他若继续努力但缺乏老师指引和鼓励,想要证入涅盘的道路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基於这个困难,真有心修行,不证涅盘誓不罢休,一定要找一位老师,其个人的修证成就足以胜任,全程带领学生,从最基础的阶段走到最高层的内观智慧、体证涅盘。这个建议是相当吻合经典所说的:"求明师於真正了生脱死者。"

人都趋乐避苦的道理众所皆知。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竭尽所能想免除、减轻痛苦,享受幸福快乐。然而他们的努力方针主要想藉物质的手段造就色身的福祉,殊不知,幸福取决於内心的态度,而且只有少数人真正著眼於心灵的开发,更少的人仍努力不懈地致力於心灵的训练。

为说明这一点,我们可注意到人们对色身调理和服侍的世俗习性;对衣、食、住屋永无止息的追逐;为提升物质生活的水准、改善交通和通讯的方式,以及避免和治疗疾病而造就了惊人的科技进步。所有的这些努力主要是关心身体的滋养和维护。我们必须肯定它们是最基本的。不过,人类的努力和成就不可能减轻或拔除随著老、病、家庭纷争和生计烦恼所带来的痛苦,简单地说,这些追求带有需要和欲望的不可满足性。这些痛苦不能经由物质的方法克服,只能靠锻链内心、开发智慧。

因此,正确的方法显然必须透过锻链、平静,和净化内心。我们在《大念处经》里找到了这个方
 

你若真诚想要修习禅定,於今生成就内观智慧,在修学期间必须舍弃流俗的知见和作为。这段期间的修学是为了净化身心,清净的行持是达到正定的首要步骤。而且你也必须遵守在家人的戒律(出家人则比照出家戒律),因为要证得内观智慧,戒律攸关紧要。

这些自愿受持的戒律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服食乱性物品,过午不食,不戴香花华,不观赏歌舞,不坐卧高广大床。另一条戒是言谈之间不可对证得果位的圣者轻蔑、戏谑、或心怀恶意。

古代的大师们都会指引行者在禅修期间归依伟大的觉者──佛陀,因为在修习期间,假如你的心出现不净或恐怖的影像,你可能会受到惊吓。还有,要遵从指导老师的指导,因为关於你修习的情况他会具实告知,并适时给予必要的引导。

这项修学最大的利益和目标是去除贪、、痴,因为它们是一切罪恶和痛苦的根源。这里的密集内观禅修课程能使你达成解脱,因此,想到它的好处你就该全力以赴,这样你的修学才能圆满成功。我们所教的禅修法是以四念处为基础,四念处是伟大的世尊以及历代有成就的佛弟子所采用的修行法门。你该值得庆幸,因为你有缘与他们采用同样的法门修行。

在刚开始修学之前,你可思惟佛陀教导的"四种保护",它在心理上有莫大的助益。这四种保护即思惟佛陀、慈悲、身体的不净和死亡。

第一,你必须虔诚地归依佛陀,并称赞他的九种德行──"佛陀是神圣的、正遍知、明行足、应供(阿罗汉)、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第二,观想你的慈悲普施於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蒙受你慈悲的加持,你与他们无有分别:

 

 

少林铜钟劲功
气功心法 >> 硬气功 >>

少林铜钟劲功

此为南少林气功功法
一、练功方法
1、 姿势:正身站立,两脚八字分开,成45o角与肩同宽,头须端直,意如顶天;目光平视,眼神内敛:两肩松沉;手臂向两侧分开,与身体成45o角;手掌向下并微向后;大拇指与食指分开,余三指稍并拢,成蛇口状。
2、 呼吸: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先自然呼吸,匀细绵长,吸气下腹自然充实。功夫深入后,逐渐延长呼气,使内气经两腿下达脚踵;吸气时下腹自然回松,微微提肛,行足踵之气随意念经会阴后背(督脉)缓缓上升而至头顶。在顺,逆式呼吸的基础上,达到内气充实丹田,要求畅胸实腹。按以上步骤长期锻炼,丹田内气会缓缓向两肋,腰肋充实,腹部乃至全身都有内气充实,内外坚若“铜钟”。
二、练功要领
1、 沉肩笔立,顶天立地;两肩松沉,全身自然伸直;头顶端正,意如顶天,两脚踏地,脚底及十趾意如贴在地面。
2、 四指指地,六指朝天;两手大拇指与食指分开,意向下落;两手中指,无名指,小指稍合上翘。
3、 掌含抑力,意顾指尖;掌心好象含住东西,指尖微寓起意。
4、 气按丹田,神贯元首;呼气时用意将内气按至丹田,达到下腹沉实;呼气时下腹回松,意气由丹田向命门沿督脉上升至头顶。
5、 上至于顶,下至于踵:随气按丹田,神贯元首工夫的深入,内气全随吸气升至头顶;而呼气时内气分向两臂达于指尖,经两腿达脚底足趾。
6、 定神觉耳:定神是练眼神,要求两眼睁开,目光平视,眉毛上扬。在室内面向墙壁两米左右,在室外面向东南,距树木两米之外;晚上点燃一支香,相距二米左右,久而久之,两目光明能在一支香的光线下视物。觉耳是练耳神。要求静心息虑,觉察各种极细微之声。
7、 呼吸自然:无论顺、逆式呼吸都不要勉强深长,要循序渐进。
8、 用意不用力:以上练法,要求肌肉自然放松,毫不用力,注意力放在练功要领上,做到形松意紧,以达到意气合一。

三、要领与内劲
练小八卦内功,会产生强大的内劲,即丹田劲、顶劲、踵劲、起劲、落劲、抑劲、沉劲及催劲。按要领练功,气按丹田,使内气在丹田聚集贮存,以培育丹田之气,渐渐产生丹田劲;神贯元首,上至于顶,是练顶劲;六指朝天,随着神贯元首,上至于顶的呼气意念,内气由胸中分向两臂内侧掌心指尖及由丹田分向两腿内侧下达足趾,是练落劲;掌含抑力,可使宫劳功力大增,是练抑劲;意顾指尖,呼气时气达掌心指尖,并含有内气向外发射之意,是练催劲。

一字劲
姿势:面向正南,两足分开一大步,左足尖向正东,右足尖向正西,下蹲成骑马势。勿使尾闾下陷;头顶端正,两肩松沉,头颈、背椎自然伸直;两手*在两腹股沟处,或两臂向两侧举于肩平,手掌微向下后,指尖略竖与耳平,微寓起意,不可用力。
练法:呼吸、意念、内气运行同小八卦内功,即气按丹田,神贯元首,意顾指尖,练习一字劲目的是松活腹股沟韧带,使马步行动时灵活稳固。

八字劲
姿势:面向正南,两足分开一大步,成八字形马步深蹲,两臂向两侧举于肩平,手掌心向下,微向后,指尖略竖于耳平,微寓起意,不可用力。
练法:呼吸,意念及内气运行同小八卦内功,要求气按丹田,神贯元首,意顾指尖,气浮则止,其内气运行比小八卦内功更为强烈。

阴阳手
准备姿势:面向正南,如小八卦内功预备姿势,平心静气,静虑凝神。
练法:左足向左跨出一大步,成了八字马步;两手同时向左运出,右手心向下微向左,运于肩平,指尖略竖,是为阴手;右手心向上微向前,运于脐平,是为阳手。转向右侧时,先将身体移至右足,左足尖翘起;以足跟为轴将左足尖转向右前方,在转右足的同时,左手自上而下,右手自下而上划一半圆,向右运出,右手在上(阴手),左手在下(阳手)。如此左右交替反复运手。


 

散花手(花交手)
练法:左足向左方跨出成丁字马步,同时两手臂交*向前后运出,右手在前,手心向上,运于肩平;左手在后,手心向下,运至脐平。继而两足转向右侧如阴阳手步法,两手同时翻掌,左前右后,如此左右交替反复运行。

洗肩法
练法:右足向右跨出成丁字形大马步,右手向右伸出与肩平,手心向上微向前,向内平划一圈,屈肘收至左肩时,手心转向下微侧手向上方,运动左手,交替运行时要腰随肩转,眼随手转,腰肩松活,均匀不滞。

分力法
练法:两足成八字劲大马步,两手分开与肩平,掌心微向外意略后起,两手掌心向下渐合至腿边,然后翻掌向上,手臂向前平举,掌与肩齐,略寓捺意,再将手掌心翻转,轻轻下按到腿边,虎口略斜向下,再向左右分开,举于肩平指尖略竖与而平,反复行之。

四门走马
预备姿势:面向正南,头正身直,气按丹田,两马平排随人体大小而定,马眼(膝盖)对齐脚尖。
练法:左足向左跨出一步,足尖向东,右足跟随半步,足尖向西南,同时两手自下而上顺时针方向划一圈后,向左前方运出,左手心向下与肩平,指尖微有起意,右手心斜向上与脐平,或为平马。接着左足向北退半步,足尖向东北,右足向南进一步,足尖向南,左足再跟随半步,同时两手从左自上而下划半圈后向右前方运出眼随手转。如此南、北、东、西,周而复始,四面旋转,进退行之。

“以毒攻毒”是一个成语,本意是指用毒药解毒治病,用来比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个成语出自明·陶宗仪《辍耕录》:“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毒,盖以毒攻毒也。”
有很多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属于植物一类的,如附子、川乌、草乌、天南星、细辛、半夏、马钱子等。这些药物多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涤痰等功效,适用于治疗中风、痹证、阴寒证等多种疾病。为了减轻毒性反应,应采取必要措施减缓其毒性。如附子、川乌、草乌必须久煎,直至入口不麻为止;细辛、马钱子必须控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半夏则常配伍生姜,*生姜去制约半夏的副作用。

属于动物一类的,如蝎子,它具有祛风湿、解痉挛等功效,中医用以治疗中风、口眼歪斜、风寒湿痹、破伤风等。蝎子有毒,人所共知,有趣的是,要是被蝎子蜇伤,涂上用蝎子泡的酒,能立即止痛。这是“以毒解毒”的最好注脚。其他的有毒动物诸如蜈蚣、蟾蜍、斑蝥等都可入药,斑鳌还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疾病的发生意味着机体受损,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阴阳气血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治疗时应当设法纠正这种不平衡。以邪气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类病证,中医称为实证。治疗时应以毒攻毒,祛除邪气,使机体重新恢复平衡。然而,不是所有疾病都可采用这种方法治疗,特别是人体素质较差、气血不足、正气较弱者不宜应用。这是因为毒药在攻伐邪气时会损伤人体正气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