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罗汉》,佛经

《五百罗汉》(79)


391、天眼尊尊者

天眼尊尊者,天眼,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

《智度论》五曰:"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

天眼明,阿罗汉所得三明之一。较天眼通之更为明了者,天眼通凡圣皆能得之,天眼明非圣者不能得。

尊者眼睛可以观察无限远和无限近、每限小和无限大,看到每个的心性善心,看到人的前生的善恶,预示来生的去处。并可根据每人的善恶,指出消除罪恶,求得解脱的方法。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载,天眼尊己获得果位,他饶益众生,为大众演讲佛法,以求使世间有情永出恶趣,舍离诸苦。凡是尊者到过的国土,五谷丰登、万民欢乐,天地鬼神都感受到他的恩泽,礼敬天眼尊者可以得到他的庇佑,获得解脱的方法。

392、无尽智尊者

无尽智尊者,即无尽智菩萨。

据《佛说大般泥洹经》卷一载,佛陀在尸那迦城熙连河边坚固林双树间即将涅槃时,尊者极度悲痛,急忙赶到。佛陀安慰他不要悲痛,并演说无上妙法,尊者恭敬聆听。曾在无数劫中修习净戒,兴隆三宝,转正*轮,成大庄严,行处坚固,一切功德悉皆成就。他慈悲为怀,随顺世间,劝导众生勿依仗权势胡作非为;勿乱交坏人;勿虐待父母;勿贪饮无度等,否则,将受地狱之苦。可使未度者度,未脱者脱。

393、遍具足尊者

遍具足尊者,即遍济世间众生之具足阿罗汉。

据《佛名经》卷第十四载,尊者功德圆满,慈悲众生,愿天下人都能升极乐土,特别是残疾人,能得到康复。令盲者得视,聋者得听,痖者能言,饥贫者丰衣足食,无一人受饥寒之苦。

尊者愿人生形貌端丽,妙像庄严,为人所喜;愿人与人之间慈悲相面,佛眼相看。快乐吉祥,善良的人祝祷尊者,可实现自己的愿望,尊者还劝导众生不要依仗权势和财富胡作非为;不要遗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不敬父母;不要贪杯而饮酒无度。犯有以上罪过的人若能诚心祈祷尊者,则可消除罪业,免受地狱之苦。

394、盖尊尊者

宝盖尊尊者,原为摩揭陀国王舍城之居士。宝盖,系伞之美称,即指七宝严饰之天盖,于佛菩萨或戒尊者等之高座上,作为庄严具。又如经幢,石塔之顶上,有雕刻精细如伞状之盖,亦称宝盖。

摩揭陀乃佛陀证道、弘道之地,也是佛教的传播中心。尊者曾是亲近三宝,接受五戒的优婆塞(即在家居士)。他尊信佛教常到佛陀居住处聆听教义。

据《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载,尊者曾参加佛陀在该城耆阇崛山中举行的法会。舍卫国波斯匿王曾向他请教问题。曾参加佛教的第一次结集,尊者严守戒律,修行不懈,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395、神通化尊者

神通化尊者,教化众生,故名。

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载,他曾在于阗国(今新疆和阗)时,国王不信佛法,他运用神通力,全身大放光明,使国王油然生钦敬之心,邀至宫内居住。安于树林中修行的清幽寂静,婉言拒绝。于是,出资为他在林中修建塔寺。国王喜获舍利数百粒,叹不能敬置塔下。尊者再用神通力,右手托塔,放置舍利。毕又将宝塔徐徐放回原位,塔身安好如初,观者无不惊叹称奇,于是举国皈依佛教,佛教于是在阗逐渐兴盛。


分类:佛经 书名:《五百罗汉》 作者:网友整理
《五百罗汉》,佛经

《五百罗汉》(80)


396、思善识尊者

思善识尊者,善识,即善知识。

据《法华文句》卷四:"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又《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为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善于观察别人的品德与能力,帮助别人走向正道的人。

善识尊者在修习佛道的过程中,时刻思念欲得善知识之助,以尽快发无上正等正觉,终获罗汉果位。

397、喜信静尊者

喜信静尊者。尊者信奉信、静二字,并以此规范自身、教化众人,故号称喜信静,由信奉佛法,而依法修行。由修行而得静心,以绝除烦乱,不生愤勃、不报他怨,不起瞋心。对佛法的诚心,犹如在水中安放"信珠",可澄清垢染,去除心中世俗的污浊。

初入三宝之人,要以信为本,信乃一切功德之母,信心坚定,则无宝不取,至心静不乱,则智慧中生,可永除心中的忧烦。

398、摩诃南尊者

摩诃男尊者,佛陀叔父斛饭王之长子,故又称拘利太子。摩诃男为其尊称,为佛陀最初所度的五比丘之一。

佛陀出家时,其父净饭王于族中挑选五人,随同出家,在外修行。尊者即为其一。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初转*轮,彼即为最初闻法得道弟子之一,后并护持佛陀之化导。《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赞其:"速成神通,中不有悔,所为摩诃男比丘是。"

摩诃男,在《中本起经》作摩男拘利,《佛所行赞经》中作十力迦叶。又称摩诃南、摩诃那摩。意译为大号、大名。又据《大智度论》卷三等载,又有一摩诃男,为甘露饭王之子,又称释种摩诃男、摩呵南、释摩男。《中阿经·苦阴经》乃其请佛所说。当舍卫城之流离王讨伐迦毗罗卫城释迦族时,为救释种族,自愿舍命于水中。又有谓此人与五比丘中之摩诃男同一人者。

399、无量光尊者

无量光尊者,梵语为阿弥陀佛。又称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往昔为国王,为佛法所吸引,放弃王位,出家为僧。法名法藏,在修行成佛前,曾发下四十八愿,其中一个愿就是说,将来他成佛后,凡信奉他并持诵他的名号的人,命终之时,佛就前往,接引其人往生自己的国土,即西方极乐世界。尊者即后来的阿弥陀佛。由于前世功德和今生所发四十八誓愿,即刻成佛,佛国名安乐,佛名无量光。在西方十万里外,国内没有高下,贵贱,人人平等,安享和平。

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载,在极乐净土中,尊者高坐于莲如上。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分侍左右。构成:"西方三圣"的组像。单尊的阿弥陀佛像(所谓"横三世",或称为"三方佛")被安置于佛陀之右,结跏趺坐于莲台。我国很早就有阿弥陀佛信仰。

400、金光慧尊者

金光慧尊者,即金光炎菩萨,为应当礼敬的十方大菩萨之一。

尊者身放金光,象征无上智慧佛教认为,众生生在凡夫地,或因业力,或因内心生邪、或染著外境,不论贵贱,均罪业无量。故须诚心忏悔,以灭罪修福。否则,业所至时,虽尽全力亦无以逃避。等到地狱恶相尽现眼前,若再忏悔,就为时己晚。

尊者以其智慧之光洞察众生心田。有罪之众生只要虔诚归信佛法,真心忏悔旧业,改过自新,则可增益佛法,来罪获福,自性洁净之众生,若能爱抚并念诵尊者名号,则可得现世安稳,未来世亦可获无上菩提。


分类:佛经 书名:《五百罗汉》 作者:网友整理
《五百罗汉》,佛经

《五百罗汉》(82)


406、贤首尊尊者

贤首尊者,即唐代僧人贤首,华严宗实际创始人,为华严宗三祖,本为康居国人,本名法藏,其父侨居唐都长安,以唐为姓。

尊者十六岁时,到四明山阿育王塔烧炼一指以表虔敬,并发誓研习华严经义,十七岁入太白山求法,先后于太原寺,云华寺讲《华严经》。

曾参加玄奘译场,后因见解不同而退出。武则天时期。曾入宫为武后讲解《华严经》,时为译场主持人,与人合译出《华严经》等。武则天赐以"贤首"之名,因而时人又称他为"贤首国师"。

尊者以《华严经》为理论根据而立华严宗,被尊为华严宗第三祖。华严宗亦因他而被称为"贤首宗"。尊者历任五帝(武则天、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门师,声望显赫。

407、利亘罗尊者

利亘罗尊者,生于灭佛时代。

当时,外道魔王转生人间为王,灭毁佛典,拆毁寺院,夷平化塔,强令僧尼还俗。

尊者坚信佛法不会因此而灭,终会战胜邪恶,重放光明,曾将佛经,佛像妥善封存于宝山洞穴,或掘地埋藏,从而保护了大批佛教文物典籍。

后来护法胜王转生世间,战胜了外道魔教王,遂重新取出所藏经书。流传十方,此时尊者己寂。

408、调定藏尊者

调定藏尊者,即调定藏菩萨,为十方诸菩萨之一。

据载,佛陀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遂舍弃人世生活出家修道,在摩揭陀国尼连禅河附近树林中苦行六年,毫无所得。便放弃苦行,到菩提树下静坐,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祖成道后,尊者曾离开所居佛国世界,来到佛祖前聆听法教。尊者久习佛行,己获菩萨果位,一切功德悉皆成就。

409、无垢称尊者

无垢称尊者,梵名维摩诘,又名"毗摩罗洁",旧译净名,新译无垢,意为以洁净、无染污而著称的人,为佛在世时毗耶离城的居士。

据《维摩诘经》载,尊者为佛经中著名的居士,原为古印度毗舍离的富翁,因精通大乘义理,所以能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辩才无碍,委身于俗,辅助佛祖教化。曾对文殊尊者利及舍利弗等讲述大乘奧理,有《维摩诘经》传于世。其子宝积,亦得道。佛教著名典故"文殊问疾"的主人翁。据说有一次维摩诘居士"示现"病相,佛陀派文殊师利菩萨带领舍利弗等弟子前去问候。尊者与文殊菩萨反复讨论大乘佛教奧义,尊者深邃思想和口若悬河的辩才,令文殊菩萨十方赞叹使舍利弗等众弟子备加崇敬。

在中国,维摩诘在士大夫中间有很大影响,在佛教的绘画、雕塑、文学等作品中,也是一个热门的题材。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北宋李分麟所作《维摩演教图》,是有关维摩题材艺术作品中的名作。

410、天音声尊者

天音声尊者,即天音声菩萨。

据《诸法无行经》载,尊者曾参加佛陀在王舍城耆崛山中举行的法会。在佛祖的启示下,对佛法的理解日益深刻,神通愈加广大。为了绍隆佛教,他还为众生阐释佛法大义,其音声清越久远,犹如来自天上。


分类:佛经 书名:《五百罗汉》 作者:网友整理
《五百罗汉》,佛经

《五百罗汉》(81)


401、伏龙施尊者

伏龙施尊者,名迦毗摩罗,古印度华氏国人,被禅宗尊为西天十三祖。

尊者初学外道,为马鸣大师收服,皈依佛教,曾为龙树菩萨授具足戒,并传法龙树,据传,率弟子到他在迦毗摩罗城北一石窟中修炼时,为一在窟内盘据己有千年的巨蟒所緾绕。尊者为其讲授《三归依经》,蟒蛇受感化,变成一老叟归服尊者,洞窟北方十里有株万年大树,树荫下居栖着五百条大龙,大树王名叫"龙树",龙树常为众龙讲经说法,他来访龙树,当龙树确认他是一位德高望重、佛学渊博的长者后,便率五百大龙归附于他。他为龙树及众龙受具足戒,使用神通图例们解脱畜道,升入人道,然后将法藏传授给龙树,法毕化火焚身而灭度,龙树收舍利建塔供奉,龙树成为西天十四祖。

402、幻光空尊者

幻化空尊者,幻,即化,指幻人之化作,《演秘钞》卷四云:幻者,化也,无而忽有之谓也。"

佛教认为,众生所以不能解脱,皆因不能悟"空"之理,视假有为真有。尊者等诸菩萨借幻化之虚假无实以点化众生,使众生不再执著于无实无幻之自身及俗世之事物。

《圆觉经》曰:"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

403、金刚明尊者

金刚明尊者,为未来世之依佛,原为婆罗门梵志第七十一子。

据《悲华经》卷五载,婆罗门梵志有七十九个儿子,全部皈依佛教,出家为僧,成为佛陀的声闻弟子,此七十九弟子苦学勤修,且功德具足,都将获得佛的果位,佛祖为授记当于未来世成佛。

在未来世,经过无数恒河沙数劫之后,有一劫名"优钵罗花"劫。其中有一"愿受世界",婆罗门梵志的儿子们将在此世界逐一成佛,其中第七十一劫子成佛,佛号金刚光明,称金刚明佛。在他所住的愿爱世界将有无数弟子,将信奉三宝,众生清净心胸无秽,内外和顺,无有病痛与烦恼,愿爱世界的四周不间断地飘落下优钵罗花的花瓣,花香微妙,充斥四野,众生闻到此花的香气,通身清净,心胸无秽,内外舒适和顺,所有的病痛都会痊愈,一切众生都不受恐怖与烦恼的困扰。

404、莲花净尊者

莲花净尊者,即莲花净菩萨。

据《大宝积经》卷一一七载,尊者曾参加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的法会,他在无数劫中修习道业,抛弃世财,离弃外道,成就诸行。

据《超日月三昧经》卷下载,他曾向佛陀请教:"何为菩萨得至郊行?"佛陀告诉他说:"不为爱欲所点污,斯则清净;心常光洁不协恚毒,斯则清净;于三界尘无所染碍,斯陀含则清净,不绕灭度不忍生死,其则清净;不计终始了出入无为,斯则清净;常行大慈不舍大哀,斯则清净,无大道想,无小道求,斯则清净。"

尊者欢喜受持佛陀教诲,他面相庄严,辩才无碍,常为众生讲法,功勋卓著,声彻十方。尊者坚信佛法,摒弃一切尘念,毫不动摇,始终襟怀坦白,一尘不染,圣德无量,心如虚空般明净,善于发现一切众生之疾病,应病与药,皆令痊愈。

405、拘那意尊者

拘那意尊者,名拘那罗,以其敬佛之意倍于常人,故称拘那意。

尊者为阿育王之子,他不仅自己笃信佛教,还影响其父亦礼敬佛祖,布施僧众。阿育王初不奉佛,且广建牢狱,杀民无数,后皈依佛教舍黄金十万两布施众生,以香汤千翁灌溉菩提树(佛祖曾在此树下悟得证道)。

尊者则向众人举起二指,意思是自己将用二倍于父王的财物供养众僧。阿育王见状,将黄金增加到三十万两,香汤增加到一千翁。尊者又举起四个手指。阿育王闻群赞尊者之德,大喜,宣布将所有财物布施众僧,并与夫人、王子、大臣等全部皈依佛门,后获罗汉果位。


分类:佛经 书名:《五百罗汉》 作者:网友整理
《五百罗汉》,佛经

《五百罗汉》(83)


411、大威光尊者

大威光尊者,即大威光菩萨。

往昔,有国王名喜见善慧,有五百儿子,长子名大威光,往世修有无量功德。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一载,一日,被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诸佛子眉间所放"发起一切善根音"光所照。据传,为此光照者,即可开悟,永离一切苦难与恐怖,而获得佛的智慧。尊者即时证得十种法门,获菩萨果位,后升往须弥山寂静宝宫,充任离垢福德幢大天王,时时聆听佛祖讲解佛法。

412、自在主尊者

自在主尊者,据《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五十七云:"自在主,寄饶益行,初依教趣求,国曰名闻者,能持净戒,生死爱河不飘溺故,又无量福河常流住故。童子自在主者,三业无非,六根离过,故得自在,则戒为主矣,戒净无染故云童子。"

尊者遵循佛祖教诲坚持净戒,因而心离烦恼进退无滞,通在无碍,得大自在。

413、明世界尊者

明世界尊者,即唐代高僧玄奘,俗姓陈,祖籍河南偃师。

尊者精通经论,娴熟儒道百家典籍。游历蜀、陇、荆、赵,访问名僧,恭闻妙说。曾遍游五大天竺学习取经,受到戒日王崇敬,带回佛经六百五十部。回国后,又受到唐太宗的敬重,赐号"三藏法尊者。"

414、最上尊尊者

最上尊尊者,即最上菩萨。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载:佛陀在摩揭陀国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果时,尊者从自己所在的佛国赶来礼拜致敬。尊者己具如佛陀般之神通,虽入世间,心常寂静,具一切智、大悲心,降伏魔、安众生。

415、金刚尊尊者

金刚尊尊者,即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一起,为佛陀的胁侍菩萨,驾白象居右,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象征真理。今四川峨嵋山即其道场。梵名为"三曼多跋陀罗"即普遍贤善的意思。

据《妙法莲华经·普贤劝发品》载,当佛入灭后,若有诵读《法华经》,尊者"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而《华严经》则说,有善财童子发大心,一心求菩萨道,后来在文殊菩萨的启发下,南行参访名大善知识,最后来到普贤菩萨处,普贤为他讲述"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忏悔业障"、"常随佛学",等十大行愿,因此普贤又被称为"十大愿主"(或十大愿王)。随着《法华经》和《华严经》的流行,对普贤菩萨的信奉在中国也非常兴盛。

在佛教寺院中,普贤像大多头戴宝冠,身穿菩萨装,坐于一六牙白象上,据说尊者有延命益寿之德,因而又有祈求延命的普贤延命菩萨像。晋代慧持和尚由庐山入蜀,修建普贤寺,是为峨嵋山供奉普贤菩萨之始。


分类:佛经 书名:《五百罗汉》 作者:网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