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gj075
lsgj075
lsgj075
lsgj075
lsgj075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怎样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并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时认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发展为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他们在考察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时,认为英国与法国和德国的情况不同,因此英国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必然采取与法国和德国不同的形式。就是说,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国度有不同的形式。

  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用俄国的实际,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是劳动者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同人数众多的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小资产阶级、小业主、农民、知识分子等等)所结成的特种形式的阶级联盟”①,并创造了苏维埃政权这种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的,因此,在最初革命根据地政权的建设中,也沿用了苏维埃的称号。1928 年7 月,党的六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提出:“力争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的政权”②,“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③。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注重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政权机关称为工农兵政府”④。1931 年,在中央苏区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毛泽东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

  1935 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国内阶级矛盾和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如何挽救民族的危亡,如何联合尽可能多的力量进行抗日斗争,已经成为最紧迫的问题摆在中国共产党的面前。1935 年12 月,中共中央在陕西安定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毛泽东根据党中央的决议,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提出了将工农共和国的口

  ① 《列宁全集》第29 卷,第343~344 页。②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阅读文件选编》第192 页。③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阅读文件选编》,第193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59 页。号改变为人民共和国,并对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作了充分的说明。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这个意义,是在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里原来就包括了的。因为工人、农民占了全民族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但是现在使得我们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变为人民共和国,“这是因为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①所以,我们过去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府,“应当改变为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②

  毛泽东强调指出:“人民共和国不代表敌对阶级的利益。相反,人民共和国同帝国主义的走狗豪绅买办阶级是处在正相反对的地位,它不把那些成分放在所谓人民之列。这和蒋介石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仅仅代表最大的富翁,并不代表老百姓,并不把老百姓放在所谓‘国民’之列,是一样的。中国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人口是工人和农民,所以人民共和国应当首先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利益。但是人民共和国去掉帝国主义的压迫,使中国自由独立,去掉地主的压迫,使中国离开半封建制度,这些事情就不但使工农得了利益,也使其他人民得了利益。总括工农及其他人民的全部利益,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利益。”③

  毛泽东还强调指出:“人民共和国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并不废除非帝国主义的、非封建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没收民族资产阶级的工商业,而且还鼓励这些工商业的发展。任何民族资本家,只要他不赞助帝国主义和中国卖国贼,我们就要保护他。”“人民共和国的政府以工农为主体,同时容纳其他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势力的阶级。”④工人农民是这个共和国的基本群众。给城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其他拥护反帝反封建纲领的分子以在人民共和国政府中说话做事的权利,给他们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不会违背工农基本群众的利益的。因为共产党在这个政府中的领导和活动,为保护工农群众的基本利益提供了保证。

  从上述可以看出,尽管毛泽东此时尚未明确地提出他后来所表述的“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的口号,但实际上这一口号所包含的内容在此时基本上都明确地提出来了。毛泽东这时的人民共和国方案,实际上是建立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为主体的,团结城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容纳其他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势力的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由此表明,毛泽东已经初步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根据毛泽东初步提出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进行政权建设。它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服务于抗日战争,服务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毛泽东依据各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实践经验,于1940 年3 月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他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它是和地主资产阶级的

  ①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158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156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158~159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159 页。反革命专政区别的,也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专政有区别。”①这种抗日民主政权,在成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即“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②。毛泽东强调指出:“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因此,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只要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保证党的领导权。”③..

  在这一指示中,毛泽东还规定了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选举政策、组织形式和施政方针。毛泽东指出:“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其组织形式,应是民主集中制。”“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施政方针,应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保护抗日的人民,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改良工农的生活和镇压汉奸、反动派为基本出发点。”①1940 年7 月,毛泽东在为纪念抗日三周年撰写的《团结到底》一文中,又进一步阐述了关于政权的观点:“在政权问题上,我们主张统一战线政权,既不赞成别的党派的一党专政,也不主张共产党的一党专政,而主张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联合专政,这即是统一战线政权。”②..从上述可以看出,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民主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这标志着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基本成熟。

  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系统化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已经解决,国内人民大众与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突出出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是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中国共产党从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和平的愿望出发,为争取使用和平的手段建立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毛泽东亲自去重庆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和平建国的诚意。然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却毫无和平建国的诚意,于1946 年6 月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反革命内战。中国共产党不得不被迫应战。

  为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1947 年10 月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时候,毛泽东提出了“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联合政府”①的主张。1948 年,解放战争胜利向前发展,特别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将建立全国政权的任务提到了毛泽东的面前。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

  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741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742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743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760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37 页。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明确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从理论上解决了建立全国性政权的任务。

  1948 年12 月31 日,毛泽东针对美蒋反动派新的和谈阴谋,发表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在新年献词中,毛泽东明确指出:“一九四九年将要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这个政府将是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适当的代表人物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②毛泽东在这里虽然仍沿用他以前提出的“民主联合政府”的称谓,但这个“民主联合政府”是人民民主专政的联合政府,与他以前即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提出的民主联合政府并非完全一致,而有所区别。在以前提出的民主联合政府中,共产党是争取领导权;在这里,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共产党已经实现了领导权。

  1949 年3 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对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阶级基础及任务都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求我们党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些是这个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没有这种团结,这个专政就不能巩固。同时也要求我们党去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它们的知识分子和政治派别,以便在革命时期使反革命势力陷于孤立,彻底地打倒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①毛泽东的这些话,都被写进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成为中共的主要政治纲领。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1949 年6 月30 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8 周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的专题论文,系统地、完整地阐发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首先,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毛泽东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②

  其次,确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毛泽东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整个革命历史证明,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要失败,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胜利了。在帝国主义时代,任何国家的任何别的阶级,都不能领导任何真正的革命达到胜利。”③

  再次,确定了人民这个概念的内涵。毛泽东指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79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436~1437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478~1479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1479 页。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卖行专政。”①..

  第四,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毛泽东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专政。

  第五,确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对人民实行民主,对反动派实行专政。毛泽东指出:对反动派则实行专政,“压迫这些人,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如要乱说乱动,立即取缔,予以制裁。对于人民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的自由权。选举权,只给人民,不给反动派。这两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②..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已经系统化。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lsgj075
lsgj076
lsgj076
lsgj076
lsgj076
lsgj076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政权体制






  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巩固自己的统治,管理国家和社会,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曾经指出:“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创造了适合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政权建设的道路。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形成和发展

  政权体制不仅体现着国家的阶级本质,而且是国家阶级本质实现的保证。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种不同的政权体制,即君主制政权体制和共和制政权体制。君主制政权体制是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典型政治形式,它的特点是个人独裁,终身任职和权力世袭。共和制政权体制是与君主制政权体制相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政权体制。资产阶级政权体制貌似公正,实际上不过是“资本主义生意人的共和国,在那里,政治同其他一切一样,只不过是一种买卖”①,只不过是“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考察了君主制和共和制的政权体制后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好的政权形式是社会共和国。

  毛泽东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和国的政权体制理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权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逐步形成的,可以追溯到第一次国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475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475 页。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497 页。② 《列宁选集》第3 卷,第209 页。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组织和领导农民运动时建立的农民协会。农民协会实行会员代表大会制度,农会会员代表大会是农会的最高决策机关,决定农会的一切重大问题。“农会便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真正办到了人们所谓‘一切权力归农会’。”③“差不多全体农民都集合在农会的组织中,都立在农会领导之下。”④虽然农民协会仍是农民的群众性组织,但它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党所领导的农村革命政权的性质,是我党创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初形式。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组织和领导了秋收起义,并进军井冈山,开始了武装斗争的生涯,同时也开始了政权建设的实践。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在县、区、乡组织了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军队中也组织了士兵代表会议和士兵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问题。1931 年,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中央临时政府,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毛泽东当选中央临时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作为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在政权的产生方式、组织原则、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的划分和行使方面,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基础。或者说,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开始了我国政权组织形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程。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政权实行了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政权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的实际,提出了政权组织的“三三制”原则。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代表会议制虽然在政权机关成员构成以及基层政权的设置方面不同于工农兵代表会议制,但政权的产生方式及组织原则方面,仍然沿袭着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的传统。因此,人民代表会议制是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

  1940 年1 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一文,全面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至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但必须实行无男女、信仰、财产、教育等差别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才能适合于各革命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适合于表现民意和指挥革命斗争,适合于新民主主义的精神。”①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新中国政权的建设,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和国理论的重要发展。

  在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在土地革命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相继提出了建立人民政权的要求,有些完成了土地革命任务的地方已经建立了人民政权。为了加强对建立政权工作的领导,1948 年1 月18 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决定草案,对政权建设问题作了规定。毛泽东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力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各级政府。”“现在时期,在乡村中可以而且应当依据农民

  ③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14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13~14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7 页。的要求,召集乡村农民大会选举乡村政府,召集区农民代表大会选举区政府。县、市和县市以上的政府,因其不但代表乡村的农民,而且代表市镇、县城、省城和大工商业都市的各阶层各职业人民,就应召集县的、市的、省的或边区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政府。在将来,革命在全国胜利之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应当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②依照毛泽东的指示,各解放区普遍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级人民政府委员会,建立了各级人民民主政权。

  各解放区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不同的形势下召开的。有的已经完成土地革命,有的则土地革命刚刚开始。而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更有利于组织和领导土地革命工作。各解放区在土地革命过程中同时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成功经验,改变了毛泽东原来设想的在土地革命任务大致完成以后再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计划。1948 年4 月1 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充分肯定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同时建立区乡两级人民代表会议及其选出的政府委员会,“是一项极可宝贵的经验”①,“是可能的和必要的”②,不但晋绥解放区应当这样做,在一切解放区,都应当这样做。“在区村两级人民代表会议普遍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可以建立县一级的人民代表会议。有了县和县以下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县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就容易建立起来了。”③..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人民解放军每夺取一个地方,就帮助当地人民完成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工作。1948 年8 月,衣石家庄召开了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了华北人民政府。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虽然是一个临时性的,也是华北一个地区的,但它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前奏和雏型,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直接的经验。

  1949 年9 月,中国共产党主持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根据毛泽东早就明确提出的方针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级人民政府为行使各级政权的机关。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④这样,就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从而使我国的政权体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的确立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党的组织原则。毛泽东把这一原则运用到国家政权机关的建设中,在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时,同时确立了国

  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72~1273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弟1308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09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09 页。④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阅读文件选编》第389 页。家政权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领导原则。

  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在建立工农兵代表会选举政府的执行委员会时,就提出了工农兵代表会和政府执行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并强调要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作用。毛泽东指出:“民主阜中主义的制度,一定要在革命斗争中显出了它的效力,使群众了解它是最能发动群众力量和最利于斗争的,方能普遍地真实地应用于群众组织。”①1929 年12 月,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又强调在党和红军中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既反对不正当地限制民主,也反对不正当地限制集中。

  1937 年10 月,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到民主共和国政府的组织原则时,提出同样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毛泽东指出:“政府的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将民主和集中两个似乎相冲突的东西,在一定形式上统一起来。”毛泽东强调指出:“一方面,我们所要求的政府,必须是能够真正代表民意的政府;这个政府一定要有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也一定要能够自由地去支持政府,和有一切机会去影响政府的政策。这就是民主制的意义。另一方面,行政权力的集中化是必要的;当人民要求的政策一经通过民意机关而交付与自己选举的政府的时候,即由政府去执行,只要执行时不违背曾经民意通过的方针,其执行必能顺利无阻。这就是集中的意义。只有采取民主集中制,政府的力量才特别强大,抗日战争中国防性质的政府必定要采取这种民主集中制。”②

  1940 年1 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问题。毛泽东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只有民主集中制的政府,才能充分地发挥一切革命人民的意志,也才能最有力量地去反对革命的敌人。”“如果没有真正的民主制度,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就叫做政体和国体不相适应。”①毛泽东强调指出: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制度,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革命的中国、抗日的中国所应该建立和决不可不建立的内部政治关系,这就是今天‘建国’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方向。”②

  1945 年4 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不仅强调政权组织应实行民主集中制,而且论述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说,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③

  1949 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明确规定:“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其主要原则为: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报告工作。人民政府委员会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制度。各下

  ①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72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383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7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7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57 页。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地方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人民政府。”④这就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民主集中制为我国政权机关的根本组织原则,从而既体现了人民政权的群众性和权威性,又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毛泽东确立的政权机关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有中国特色的政权体制的重要内容。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既根据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同时又从中国的具体历史和社会条件出发,并没有拘泥于苏联的“一党制”,而始终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从而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历史地形成的。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力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抗战的方针,在中国共产党周围聚集了一批爱国的党外民主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毛泽东采用“三三制”的原则,吸收党外民主人士和进步势力参与抗日政权,共同抗日。1941 年11 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发表演说:“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就是要团结全国一切抗日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要和全国一切抗日的党派、阶级、民族合作,只要不是汉好,都要联合一致,共同奋斗。”①“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与党外民主人士和进步势力建立了亲密合作的关系,这为以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打下了基础。

  但是,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所坚持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所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而抗日战争时期的党外民主人士和进步势力在政治立场上与中国共产党存在根本的差异,他们大多是持资产阶级世界观,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随着我国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由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代表这些阶级和阶层的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相继建立了一些民主党派。这些民主党派从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出发,试图通过贤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制度,去争取国家政权,实现他们反帝爱国和要求民主的政治主张。它们中,有的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与国共两党分权合作;有的主张在国民党的独裁专政和共产党的人民民主专政之间谋求“第三条道路”,拿所谓苏联的经济民主来充实英美的政治民主,拿所谓各种民主生活中最优良的传统及其可能发展的趋势,来创造一种中国型的民主。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既有妥协的、甚至反动的一面,也有革命的一面。它们反帝爱国和要求民主的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一致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有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争取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内容。毛泽东为统一战线制订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1944 年10 月,毛泽东指出:“统

  ④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阅读文件选编》第390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807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809 页。一战线的原则有两个:第一个是团结,第二个是批评、教育和改造。”“为了改造,先要团结。”①1945 年4 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针对一些人怀疑共产党的真诚团结的方针时指出:“只要共产党以外的其他任何政党,任何社会集团或个人,对共产党是采取合作的而不是采取敌对的态度,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合作的。”②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对民主党派采取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蒋介石推行一党专政的法西斯独裁政治,置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于非法的地位。这就使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更加密切。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结成巩固的革命统一战线,共同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全面内战和法西斯独裁统治,各民主党派的觉悟有了显著的提高。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抗日时期,乃至在日本投降后的一个时期,他们的觉悟都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③1948 年4 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必须尽可能地吸收民主党派人士参加。4 月30 日,在中共中央发布的《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口号中,毛泽东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①毛泽东关于召开新政协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口号发布后,各民主党派代表人物积极响应,从1948 年8 月以后纷纷来到解放区,参与新政权的筹备工作。1949 年1 月22 日,李济深等先期到达解放区的55 个民主人士联合发表声明,支持毛泽东1 月14 日关于时局的声明,并明确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949 年3 月5 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根据“一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站在我们方面”②的情况,明确提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但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使他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来。”毛泽东又阐述了对民主党派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从团结他们出发,对他们的错误和缺点进行认真的和适当的批评或斗争,达到团结他们的目的。对他们的错误或缺点采取迁就态度,是不对的。..每一个大城市和每一个中等城市,每一个战略性区域和每一个省,都应当培养一批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有威信的党外民主人士。”③毛泽东强调指出:对民主党派采取关门态度或敷衍态度,也是不对的。“这种态度只会使我党陷于孤立,使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巩固,使敌人获得同盟者。”④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实际上提出并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团结合作的方针。

  1949 年6 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北平召开。参加这次

  ①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12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62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57 页。①《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49 页注(5)。

  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435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437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437 页。会议的,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海外华侨等23 个单位。1949 年9 月12 日,新政协筹备会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政协组织法草案、共同纲领、政府组织法等。毛泽东在9 月21 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说:“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自己的议程中将要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组织法,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国委员会,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徽,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的所在地以及采取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的年号。”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以及《共同纲领》的通过和会议其他各项任务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已经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政权体制的重要内容,为调动各民主党派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献计献策,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起了重要的作用。
lsgj076
lsgj078
lsgj078
lsgj078
lsgj078
lsgj078



第二十章 要使资本主义绝种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 年就向世界宣布,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毛泽东1955 年向全党提出:“要使资本主义在地球上绝种。”这是一脉相承的战略任务。如果说,马恩的“消灭私有制”还只是一种社会理想的话,那么,在毛泽东这里,却已成为一种社会实践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他领导人民没收了地主、官僚资本家的私有财产;现在他要运用政权的杠杆作用,开创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进程。
lsgj078
lsgj077
lsgj077
lsgj077
lsgj077
lsgj077



第三节 执政党面临的新考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使国家和民族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同时也使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人从此结束了被屠杀、被围剿的历史,从战争时期进入和平时期,党从在野党变成执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执政党。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毛泽东从中国共产党的实际出发,从形势、任务变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要求出发,采取了一系列适应执政党建设的措施,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经受往了执政初期的严峻考验,并领导人民胜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

  一面临执政时期的党的建设

  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经过殊死的奋战,逐步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全国胜利己经在望,中国共产党面临全国执政的任务。毛泽东根据形势变化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提出的历史要求,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措施,为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一)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1947 年底至1948 年初,人民解放军已经转入战略进攻,许多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许多城市已经解放或即将解放,人民解放军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正规性程度大为提高。然而,在党内和军队内部,还存在一些与这一新形势不相适应的情况。这些情况主要是由于我党我军长时期处于游击战争环境,处于被敌人分割围剿的环境造成的。这种被敌人分割围剿的环境和游击战争

  ①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4 页。环境,虽然锻炼了各地党组织和人民军队的斗争能力,但是也形成了某些无纪律和无政府的现象,形成了各自为政和各行其是的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主要表现为,对于党中央的路线和政策不细心研究,不认真执行,对于带政策性、原则性的问题,粗率地不细心地擅自处理,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以至在某些行动中和宣传中违反党中央和上级的决定,给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和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将一切可能统一和必须统一的权力集中于中央,使中央有可能在事先或事后帮助各地党组织不犯或少犯错误。为此,1948 年1 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党内指示,要求各中央局、中央分局负责同志“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该区军事、政治、土地改革、整党、经济、宣传和文化等各项活动的动态,活动中发生的问题和倾向,对于这些问题和倾向的解决办法。”①毛泽东还要求各野战军首长和军区首长,“除作战方针必须随时报告和请示”外,“每两个月要作一次政策性的综合报告和请示。此项报告和请示的内容是:关于该军纪律,物质生活,指战员情绪,指战员中发生的偏向,克服偏向的方法,技术、战术进步或退步的情况,敌军的长处、短处和士气高低,我军政治工作的情况,我军对土地政策、城市政策、俘虏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克服偏向的方法,军民关系和各阶层人民的动向等。”②毛泽东明确指出:“从今年起,全党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改正对上级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的不良习惯。”③

  但是,《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党内指示发出后,一些地区的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仍不大重视,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仍然极其严重。为此,中共中央于1948 年2 月22 日发出了《老区和半老区的土地改革与整党工作》的指示,部署了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的整党工作。1948 年4 月,中共中央关于首恶者必办的问题和关于集中领导权力的问题给某兵团负责同志的指示,再一次阐明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集中领导的重要性。指示说:“我们已经处在夺取全国政权的直接道路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政治上的政策和策略方面,在军事上的战略及重大战役方面的完全统一,经济上及政府行政工作上在几个区域内的统一,然后按照革命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地考虑在军队编制和供应上、在战役行动的互相配合上以及在经济工作、政府行政工作上(那时须建立中央政府)作更大的统一。总之,革命形势要求我党缩小(不是废除)各地方、各宾团的自治权,将全国一切可能和必须统一的权力统一于中央。在各地区和各部队,则受中央委托的领导机关的统一领导。”①

  为了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必须严格党的纪律,加强党纪教育。为此,毛泽东又指示全党干部认真学习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的第二章,即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基本条件。此后,中共中央又连续发出了《关于严格执行报告制度的指示》、《关于在全党全军展开对执行报告制度之检讨的指示》。然而,由于地方主义、分散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是长期形成的,不易克服,所以,尽管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采取了上述措施,但是一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64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65~1266 页。③ 《毛泽东选集》筝4 卷,第1265 页。①《党的学说文件汇编》(解放战争时期)第16~17 页。

  些地方的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仍然不大重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的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并且还有一些同志由于对于何者属于中央的决定权,必须事前请示报告不明确,因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没有向中央请示报告,使中央不能及时了解情况和予以指挥。为此,1948 年9 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以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从政治、军事、经济、文教宣传、党务工作等方面,明确规定了哪些决定权属于中央,哪些必须事前请示中央并得到批准后才能付诸实施,哪些必须事后报告中央备审。决议指出:凡属决定权完全属于中央的事情,中央已有决定指示者,各地必须严格遵守,认真执行。在执行中遇有困难或特殊情形,或有不同意见时,均可向中央说明理由,提出意见,等候中央批示,但不允许擅自修改。中央尚未作出决定指示者,各地有权向中央建议,并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向中央提出处理方案,拟出决议草案,请求中央公布或由中央批准后以地方名义发表。毛泽东在中央九月会议的通知中,还根据当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某些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的历史原因及其危害,明确指出:“目前的形势,要求我党用最大的努力克服这些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克服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里,使战争由游击战争的形式过渡到正规战争的形式。”①

  由于党中央和毛泽东采取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提高了全党全军的思想认识,所以,全党有效地克服了党内、军内的无组织和无纪律状态,克服了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增强了组织纪律性,保证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实现。毛泽东厉行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建立报告制度,不仅为迅速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准备了条件。

  (二)扩大党内的民主生活,健全党委制。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是以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为基础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战斗历程中能够不断克服各种错误倾向,坚强地领导人民同敌人进行斗争,渡过许多难关,取得伟大胜利。但是由于战争环境,或由于处于地下状态,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是没有很好地发展的。“由于党内缺乏正常的民主生活和在政府工作中的民主生活的不足,已使我们党的组织及政府机关产生了某些严重的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现象;另一方面,在开展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后,又常常发生极端的民主现象或无政府现象。所有这些情形,就使党内某些错误的主张和不正派的宗派主义的作风和无纪律状态,得以暗中流传和滋长,因而给党和人民的事业以许多的损失。”②这种情况与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不相适应的,也是不利于实现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扩大党内的民主生活,已经成为党的建设面临的任务。毛泽东把这少任务的完成视为能否完成党面临的其他各项任务的重要环节。

  1948 年9 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鉴于上述情况,专门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决议》,对于建立和扩大党内的正常民主生活问题作了以下规定:各级党委要按照党章定期召开党的各级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46 页。②《党的学说文件汇编》(解放战争时期)第59 页。

  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对于这种会议要赋予党章所规定的一切权力,不许侵犯。开会要有充分的准备。党内有不同意见的争论要及时地、真实地向上级报告,其中重要的争论必须报告中央。此外,还规定要健全党委制,各级党委必须实行重要的问题经党委集体讨论和作出决定的制度,不应当由个人决定重要问题,但是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不可偏废。这些规定,有利于扩大党内的民主生活,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

  但是,由于特殊的战争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在中国共产党内,一些领导机关长期形成的个人包办和个人解决重要问题的习惯不是一下子可以克服的。在当时,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近查有些(当然不是一切)领导机关,个人包办和个人解决重要问题的习气甚为浓厚。重要问题的解决,不是由党委会议做决定,而是由个人做决定,党委委员等于虚设。委员间意见分歧的事亦无由解决,并且听任这些分歧长期地不加解决。党委委员间所保持的只是形式上的一致,而不是实质上的一致。”①这种现象的存在,既不利于扩大党内的民主生活,又不利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为了健全党委制,实现党的集体领导,毛泽东根据中共中央九月会议的精神,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毛泽东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今后从中央局至地委,从前委至旅委以及军区(军分会或领导小组)、政府党组、民众团体党组、通讯社和报社党组,都必须建立健全的党委会议制度,一切重要问题(当然不是无关重要的小问题或者已经会议讨论解决只待执行的问题)均须交委员会讨论,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做出明确决定,然后分别执行。”①为了使党委集体讨论和决定重要问题的会议制度能够坚持下去,毛泽东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注意事项。一是:“每次会议时间不可大长,会议次数不可太频繁,不可沉溺于细小问题的讨论,以免妨碍工作。”二是:“在会议之前,对于复杂的和有分歧意见的重要问题,又须有个人商谈,使委员们有思想准备,以免会议决定流于形式或不能做出决定。”三是:“委员会又须分别为常委会和全体会两种,不可混在一起。”四是:“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二者不可偏废。军队在作战时和情况需要时,首长有临机处置之权。”②

  毛泽东制订的《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对于指导全党各级党委坚持集体领导,克服个人包办的现象起了重要作用,使党的建设适应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准备了条件。1956 年9 月,邓小平在党的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这个决定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总结了党内认真实行集体领导的成功的经验,促使那些把集体领导变为有名无实的组织纠正自己的错误,并且扩大了实行集体领导的范围。”③

  (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中央九月会议后,毛泽东集中精力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经过4 个多月的奋战,三大战役取得了彻底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国民党蒋介石赖以维持其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40 页。① 《毛泽车选集》第4 卷,第1340~1341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41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40 页题解。全国胜利己成定局,中国共产党面临全国执政的任务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为了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做好全国执政的准备,中共中央于1949 年3月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的讲话,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阐明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的战略问题,并且还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的一系列基本政策。

  在报告中,毛泽东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很快就要在全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将要成为执政党,党的地位的这一历史性的变化,要求党必须特别注意加强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警惕和防止资产阶级的腐蚀和侵袭。毛泽东充分预料到党执政后的情况:“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做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①根据这种情况,毛泽东要求全党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认识民主革命的胜利。民主革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民主革命胜利后,我们要建设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党执政以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②毛泽东的这些论述,说明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使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用糖衣炮弹的攻击,是党执政后自身建设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党执政后面临的新考验。毛泽东在党临近执政时及时地提出这些问题,要求全党注意这些问题,为党执政后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打下了基础,为党迎接执政后的新考验创造了条件。毛泽东认为,“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①也就是说,毛泽东深信,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经得住执政后的新考验,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四)制订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毛泽东在中央九月会议上提出了健全党委制的问题,紧接着又起草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又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阐述了党执政后所面临的任务。然而,这些任务能否完成,党能否经得住执政后的新考验,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因此,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结论中,又论述和制订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十二条,着重阐述了加强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等问题,为健全党委制,保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毛泽东制订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十二条的内容是:

  第一,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就是说,党委要完成自己的领导任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438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438~1439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439 页。务,就必须依靠党委这“一班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书记要善于向党委一班人作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善于处理自己和委员之间的关系,把这一班人指挥好,使党委一班人团结一致,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毛泽东指出:书记和委员之间的关系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关系,这同班长和战士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这里不过是一个比方。就是说,书记与委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而不是上下级关系。

  第二,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就是说,有了问题就开会,摆到桌面上来讨论,规定几条,问题就解决了。有问题而下摆到桌面上来讨论,就会长期得不到解决。书记和委员之间、委员之间要开诚布公,不要在背后议论,同时要互相谅解。领导干部之问的谅解、支持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第三,互通情报。就是说,党委一班人之间要把彼此知道的情况互相通知,互相交流。这对于取得共同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取得了共同语言,有利于实现党的集体领导。如果“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则不利于实现党的集体领导,必须予以克服。毛泽东指出,取得共同语言的思想基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第四,要“不耻下问”。就是说,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不要轻易表示赞成或反对。领导干部要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的干部请教,然后再下命令。这样做,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威信,而只会增加自己的威信。对于下面的意见,听了以后要加以分析。对于正确的意见,必须听,并且照它的做。对于不正确的意见,也要认真听,不过听了以后要给予解释、说服甚至批评。

  第五,要学会“弹钢琴”。就是说,党委领导工作要有节奏,书记和委员之间要互相配合。要抓紧中心工作,同时又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各方面的工作都要兼顾,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

  第六,要“抓紧”。就是说,党委对主要工作不但一定要抓,而且一定要抓紧。什么工作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不抓不行,抓而不紧也不行。

  第七,要胸中有“数”。就是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如果不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注意基本的统计分析,不注意百分比,就不懂得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就是胸中无“数”,就会犯错误。因为任何事物的质量总是通过一定的数量表现出来的,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在任何群众运动中,群众积极拥护的有多少,反对的有多少,处于中间状态的有多少,这些都必须有个基本的调查,基本的分析,不可无根据地、主观地决定问题。

  第八,要“安民告示”。就是说,开会要事先通知,让大家知道会议要讨论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并且早作准备。如果会前不准备好报告和决议草案,等开会的人到了才临时凑合,这是不好的。没有准备,就不要急于开会。

  第九,要“精兵简政”,就是说,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会议不宜开得太多,每一次会议也不宜开得太长。

  第十,要注意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不论党内还是党外,不论是地方还是部队,都应如此。对于那些犯过很大错误的人,也不要嫌弃他们,要准备和他们一道工作。

  第十一,要力戒骄傲。就是说,不管对革命有多大的贡献,不管在工作中取得了多大的成绩,都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切忌骄傲自满。对于领导者,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保持领导集体内部团结的重要条件。毛泽东强调指出:“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①..

  第十二,要划清两种界限。首先是划清革命和反革命的界限,不要混淆敌我;其次是划清革命队伍中正确与错误、成绩和缺点的界限,它们中间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以便对一个人的工作有一个基本正确的估价。毛泽东指出,要把界限划好,必须经过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对于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应该采取分析研究的态度。

  毛泽东制订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十二条,集中概括了长期以来党委会工作方法的丰富经验,发展了《关于健全党委制》一文的思想,同时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是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贡献,为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创造了条件。

  二建国初期的整党整风

  1949 年10 月1 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执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而带给中国共产党一系列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必须接受执政的新考验。

  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对的新问题和必须接受的新考验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在临近执政时,已采取了一些适应执政需要的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1949 年11 月,毛泽东根据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的情况,在中央及各级党委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明确规定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职责是,检查中央直属各部门及各级党的组织、党的干部及党员违犯党的纪律的行为;受理、审理并决定中央直属各部门、各级党的组织及党员违犯纪律的处分,或取消其处分;在党内加强纪律教育,使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纪,执行党的决议和政府法令,以实现全党的统一与集中。1950 年4 月,中共中央又作出在报刊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议,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党的工作,及时揭露和纠正党的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缺点和错误,克服官僚主义,促进党和国家生活的民主化。

  尽管中国共产党从执政开始就采取上述措施加强党的建设,以接受执政的新考验,但是,中国共产党是由几百万党员组成的大党,党员分布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与社会各个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党执政后不久,在中国共产党内部还是出现了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新问题。首先,尽管毛泽东在党执政前就提醒全党,要经得起胜利和执政的考验,警惕资产阶级的腐蚀侵袭,但还是出现了少数党员经不起胜利和执政的考验,经不住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袭,从而发生贪污腐化、政治上堕落的现象。据北京市政府报告,进城一年来,已发现有贪污舞弊行为的干部88 人。济南市一年多时间内,就处分了58 名违法乱纪的干部。在华北地区,1950 年发现和处理的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的干部达303 人。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的现象日趋严重。其次,尽管毛泽东在党执政前就提醒全党,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443 页。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但是,党执政后,在一些党员中,特别是在老党员和老干部中,还是出现了严重的骄做自满情绪和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作风。或者高高在上,当官作者爷;或者把完成任务与执行政策对立起来,认为“为了完成任务,不强迫命令不行”,甚至说“三句好话,不如一马棒”,因而采取蛮横的态度去完成任务和执行政策。例如,陕西华阴县一农户因没有种政府发的棉种,竟被干部强迫铲掉,并处罚一年内不许种棉花。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严重地破坏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第三,建国前后,党的组织发展很快,仅1949 年就发展新党员140 万人。党的组织发展工作总的来说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严重的缺点,具体表现在一些党组织忽视或放松必要的审查。将一些不够党员条件或不完全具备党员条件的人吸收到了党内,并且事后没有也来不及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和训练。特别是一些动机不纯的投机分子也趁机混入党内,致使党员队伍中思想混乱,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发挥。

  针对上述情况,1950 年5 月,中共中央决定于1950 年夏秋冬三季在结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1950 年5 月,毛泽东还在一封来信的批语中,针对农村工作中的违法违纪情况严肃指出:“这种违反政策及命令主义的工作作风,是不能忍耐的,必须实事求是,彻底检查,切实纠正,..并厉行整党整干,彻底纠偏。”①毛泽东在同月给胡乔木的信中,将这次整风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全党整风运动即将开始,这件事已成为当前一切工作向前推进的中心环节。这个环节不解决,各项工作便不能顺利地向前推进了。”②

  全党的整风运动从1950 年6 月开始。1950 年8 月,毛泽东充分肯定了西北局的整风经验。西北局的整风经验主要是:(1)各省市均采取总结工作的方法,办整风训练班和开三级干部会,整训县,区、乡干部。(2)自上而下整顿领导,结合自下而上检查工作的方法,克服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作风。

  (3)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领导上应态度明确,肯定是非,并及时加以解决,以消除顾虑,增强信心,发挥群众的积极性。(4)领导应集中力量注意解决各单位的主要问题,具体分析情况,研究改进办法,建立工作制度,克服不合理现象,使干部从具体工作的改进中得到思想上的提高。(5)为了克服工作中的忙乱现象,需要从总结实际工作经验中创造出一套新的工作制度和办法,同时加紧培养90%的新干部,使他们学会工作。(6)整风主要是整顿领导,对非党干部,则欢迎他们自觉地以共同纲领为标准,提高思想认识,但主要还是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推动他们进步。毛泽东将西北局的整风经验批转各地,以指导全党的整风运动。由于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指导,这次整风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党内滋长起来的骄做自满情绪,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得到了一定的制止和克服,党员干部的思想水平、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都有所提高,党和群众的关系也得到改善,各地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但是,这次整风时间较短,并且重点放在解决领导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对党组织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严格党员标准,纯洁党的组织,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和组织观念的问题,成为党在执政条件下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1951年2 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和讨论了这个问题。毛泽东在会上的发言中,就整党建党问题,阐述了四个方面的意见:(1)“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这是主要方面,必须加以肯定,并向各级干部讲明白。但是存在着问题,必须加以整理,并对新区建党采取慎重的态度,这方面也要讲明白。”(2)“整党、建党,均须由中央及中央局实行严格的控制,下面不得自由行动。”(3)“整党,应以三年时间实行之。其步骤,应是以一年时间(一九五一年)普遍进行关于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使所有党员明白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并训练组织工作人员。同时,进行典型试验。然后,根据经验进行整党。”在整党时,务必将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叛变分子、投机分子、蜕化变质分子清洗出党;对经过教育而仍确实不合党员条件的人,劝其退党。(4)“城市及新区建党必须采取慎重的方针。城市着重在产业工人中建立党的组织。乡村须在土改完毕后始能吸收经过教育合于党员条件者建立党的支部。”①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为1951 年5 月开始的整党工作规定了方针和政策。

  ①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 册,第335 页。②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 册,第367 页。

  政治局扩大会议后,即1951 年3 月底至4 月底,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分析了党执政后全国的组织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确定这次整党的目的和内容为:第一,对全体党员进行一次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从思想上继续提高那些好党员,教育和改造那些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共产党员条件的党员;第二,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一次普遍认真的审查,发现并清理混入党内的各种坏分子,对不够党员条件、经过教育仍达不到党员标准的,劝其退党。通过思想教育和组织整顿,保持党的纯洁性,提高党的质量和战斗力。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制订和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八条标准:(1)党员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2)党员必须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并具有为彻底实现党的最终目的而坚持奋斗的决心。(3)党员必须下定决心,终身英勇地坚持革命斗争,在任何环境下,都不退缩,不背叛党,不投降敌人。(4)党员的斗争和工作,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党员必须执行党的政策和决议,严格地遵守党的纪律,积极地参加党所领导的革命运动和建设工作,并在人民群众中起模范作用。(5)党员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即党的利益,摆在自己私人利益之上,党员的私人利益必须服从人民群众即党的公共利益。(6)党员应该经常地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检讨自己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并及时地加以纠正。(7)党员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虚心地听取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及时地向党反映,并把党的政策向人民群众作宣传解释,使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领导群众前进;党员必须在党的一个组织的分配下担负一种工作。(8)党员必须努力学习,使自己懂得更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使自己的觉悟更加提高。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还讨论了发展新党员的问题,最后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和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

  1951 年5 月,建国后第一次整党工作在全党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1952年,当毛泽东亲自部署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开始后,中共中央又连续发出了《关于“三反”运动应和整党运动结合进行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整党建党的指示》,使整党工作和

  ①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 册,第128~129 页。三反运动结合起来进行,使“三反”运动成为对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严格考验,对党组织的一次实际的和有效的整顿,使整党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动力。1953 年1 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党内指示,要求全党“在一九五三年结合整党建党及其他工作,从处理人民来信入手,检查一次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分子的情况,并向他们展开坚决的斗争。凡典型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违纪的事例,应在报纸上广为揭发。其违法情形严重者必须给以法律的制裁,如是党员必须执行党纪。各级党委应有决心将为群众所痛恨的违法乱纪分子加以惩处和清除出党政组织,最严重者应处极刑,以平民愤,并借以教育干部和人民群众。”①1954 年2 月,在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毛泽东针对高岗、饶漱石企图分裂党的活动,提议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强调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党的团结的利益高于一切,全体党员应当把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作为指导自己言行的标准,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不利于党的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党的团结的事不做,反对任何宗派思想、小团体习气、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反对分散主义和个人主义,反对骄傲情绪和个人崇拜。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不仅指导了正在进行的整党工作,而且对于党的自身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

  建国后的第一次整党工作,到1954 年基本结束。历史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整党。

  首先,这次整党工作适应了党执政后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抓住了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强调了在党执政条件下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的教育,从而大大提高了全党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帮助广大党员明确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

  其次,这次整党及时地纯洁和发展了党的组织,增强了党的团结,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据1955 年统计,在这次整党工作中,有65 万人离开了党的组织,其中不仅有被清除的腐化堕落分子和混入党内的投机分子,也有经过教育仍不够党员条件而被劝退的消极落后分子。这就纯洁了党的组织。这次整党工作又结合建党工作进行,遵照毛泽东提出的在城市和新区建党必须采取慎重的方针,在完成土改的新区和城市的工矿企业机关及学校中,新建立了82000 多个党支部,发展了107 万名新党员,不仅巩固和壮大了党组织的力量,还改变了党的基层组织分布不平衡的状态,增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再次,这次整党工作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与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结合进行,与土地改革运动结合进行,与“三反”、“五反”运动结合进行。整党工作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土地改革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它不仅为执政党的建设积累了经验,使党经受住了执政后的新考验,而且促进了新民主主义而社会主义的转变,或者说为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提供了保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执政党建设的新部署

  ①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73~74 页。建国初期的整党整风临近结束时,毛泽东正确地领导了反对高岗、饶漱

  石反党活动的斗争。在反对高岗、饶漱石的斗争中,毛泽东贯彻自己提出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吸取教训,对高、饶本人在进行斗争的同时进行挽救,等待他们的觉悟。但高、饶本人拒绝接受党的教育,因此,1955 年3 月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开除高岗、饶漱石的党籍,撤销他们担任的一切职务。反对高岗、饶漱石的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进行得比较成功、比较健康的一次党内斗争,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团结。

  在建国初期的整党整风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时,党的其他方面的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1953 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逐步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依照自愿互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对于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则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1956 年年初,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国内形势的发展,要求全党的工作中心应该进一步转移到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方面来,转移到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新建立的生产关系在各方面还不完善,需要稳定、巩固、调整和改革,并且这种调整和改革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在国际上,1956 年2 月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上台,他借反对斯大林的错误,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历史功绩,丑化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造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和混乱。对国际国内这种变化的形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摆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面前的迫切任务。

  为了根据新的形势制定新的政策,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为召开八大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1955 年3 月,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作《结论》时就宣布,中央决定在1956 年下半年召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5 年10 月,党的七届六中全会又作出了召开八大的决议。为了建设社会主义,1956 年初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并对苏联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初步总结,以引为鉴戒。经过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十大关系。1956 年4 月25 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其指导思想是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坚持党的领导,需要加强党的建设。这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因此,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他多处讲到党的建设问题。毛泽东指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①在谈到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时,毛泽东指出:“共

  ①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276 页。产党和民主党派都是历史上发生的。凡是历史上发生的东西,都要在历史上消灭。因此,共产党总有一天要消灭,民主党派也总有一天要消灭。”②“但是,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现在非有不可,而且非继续加强不可。否则,不能镇压反革命,不能抵抗帝国主义,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起来也不能巩固。”③毛泽东指出:“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反对机构庞大”,对党政机构要进行大精简。当然,“党政机构要精简,不是说不要民主党派。”④中国“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⑤这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比较有利。但是必须对他们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使他们和我们的关系得到改善,尽可能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⑥。毛泽东在此提出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⑦的方针。在谈到是非问题时,毛泽东指出:“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是非一定要搞清楚,因为党内的原则争论,是社会上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是不允许含糊的。”⑧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正确的态度应当是“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⑨。如果“对犯错误的同志不给帮助,反而幸灾乐祸,这就是宗派主义。”⑩在谈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时,毛泽东强调,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学习,但是,“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①必须反对教条主义。毛泽东最后号召:“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②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为党领导即将全面铺开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行党的建设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在八大的政治报告和其他文件中得到了多方面的体现和贯彻。

  1956 年8 月30 日至9 月12 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八大的预备会议。毛泽东在预备会议上作了两次重要讲话,规定八大召开的宗旨为:总结六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毛泽东号召全党要继承优良的传统,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不要犯长期性的路线错误。

  1956 年9 月15 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开幕。毛泽东

  ②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279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279~280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280 页。⑤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278 页。⑥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280 页。⑦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278 页。⑧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284 页。⑨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283 页。⑩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284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286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288 页。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指出,从七大以来,党中央的路线是正确的,党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犯过一些错误,这次大会要加以总结,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很艰巨、很繁重,经验又很不够,必须善于学习。毛泽东强调:即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在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国家政治生活、国际关系以后,阐述了党的领导问题。刘少奇指出:要保持党的正确的健全的领导,必须克服主观主义、必须贯彻集体领导原则,扩大党内民主。在党内斗争中,要把党内是非问题同混入党内的反革命分子、蜕化分子和其他坏分子的问题严格区别开来。

  邓小平在会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大会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新党章根据党执政后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七大党章的基础上作了许多重要修改。在总纲中,规定了党在现阶段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对党的群众路线也作了充分的阐述。新党章要求党员必须是从事劳动而不剥削他人劳动的人。在党员义务中,增加了维护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统一,积极完成党分配的任务,遵守党章和国法,遵守共产主义道德,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党忠诚老实,警惕敌人的阴谋活动,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等内容,新党章还注意保护和扩大党员的权利,规定党员可以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有权亲自参加组织对其作出的处分或鉴定性决议的会议,对决议有异议,除无条件执行以外,可以保留或向领导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新党章规定,侵犯党员的权利,就是违反党的纪律,应当给予处分。在民主集中制方面,作了一些新的规定。规定各级领导机关必须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研究他们的经验,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下级组织必须定期向上级组织报告工作,下级组织工作中应由上级决定的问题,必须及时向上级请示;党的各级组织均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任何重大的问题都由集体决定,同时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在上下级职权范围方面,规定凡属全国性质的问题和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作统一规定的问题,由中央组织处理,以利党的集中统一;凡属地方性质的问题和需要由地方决定的问题,由地方组织处理,以利因地制宜。在政策的讨论和执行方面,规定党的政策问题在领导机关未作出决定以前,下级组织和党的委员会成员可以在组织内和党的会议上自由讨论;一经作出决议,则必须服从。

  八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即建设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政治路线,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全新的历史任务,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使党的建设适应了执政的要求,适应了全面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正如1981 年6 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①
lsgj077
lsgj079
lsgj079
lsgj079
lsgj079
lsgj079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绝种的新战略






  毛泽东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后,如何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他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了使资本主义绝种的新的战略思想。

  一两种不同的心态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农村和城市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全党面前。对于这种种情况,党内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反映。

  农村土改以后,出现了中农化的趋势,存在兼并和雇工现象,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老解放区的互助组织呈现出涣散的状况。

  据中共山西省委1950 年在老区6 个村的典型调查,中农户数已占80%,人口占88.7%,产量占80%。两年间出卖土地的有139 户,占总户数的11.8%,出卖土地410 亩,占总田亩的2.28%。这些除因调整生产和转业迁移需要等原因外,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能抵抗的疾病、死亡、灾难等原因。有的中农占有土地已超过当地平均数的1 至2 倍,并有少量雇工。①..

  同年3 月,中共东北局报告提出,东北农村有1%左右的农户已成为新富农。据18 个村的调查,富农占农村户数的1.8%,人口的2.6%。②同年9月,华北局政策研究室在关于农村资本主义发展情况和对策的报告中说,新富农所占比重,据河北、山西、察哈尔8 个村的统计,占总户数的2%稍强,加上其他剥削阶层共占2.23%,估计可代表华北一般情况,这是当时农村调查材料反映新富农发展状况的最高估计。③..

  这些报告,还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基本心态:中农具备了独立生产的条件,愿意单干,不愿参加互助合作,但又不敢“冒尖”。他们对旧式富农感兴趣,对组织起来感到苦恼。他们说:“这个国家好,就是组织起来不好。”他们认为,只有单干才能“种”好地,才能发财。现在把他们编在互助组里,是为了“拉帮穷人”,要他们等一等穷人。因此,影响了生产的积极性,或者

  ① 《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下册,第235~239 页。② 《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下册,第253 页。③ 1953 年3 月《东北局关于推行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决议》。生产不积蓄,认为够吃够用就行。而贫农由于天灾人祸,或者不善于经营,不具备独立的生产条件,生活不好。他们则希望通过互助合作组织把自己发展起来,产生了一种自发的社会主义的平均思想和依赖国家的情绪。

  面对农村出现的这些新情况,如何引导农民积极发展生产,是摆在中共各级党委和各级人民政府面前的新课题。对此,党内不少人发生忧虑,担心农民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害怕农村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共山西省委的报告说:“山西老区的互助组织,基础较大,历史较长,由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战争时期的劳力、畜力困难,已不再是严重的问题,一部分农民已达到富裕中农的程度,加以战争转向和平,就使某些互助组织中发生了涣散的情形。..实践证明,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民自发力量是发展的,它不是向着我们所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而是向着富农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互助组发生涣散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如搞不好,会有二个结果,一个是使互助组涣散解体,一个是使互助组变成为富农的‘庄园’。”

  ①华北局政策研究室在给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报告中也反映了这种思想:

  “农村阶级分化之所以如此迅速明显,从党的领导作用方面来说,与互助合作开展不力,党在农村的政治工作不强有极大关系;但是,其实际社会原因:在于个体农民自发发展着资本主义。这种自发发展着的资本主义的倾向,具体表现在:“农村雇佣劳动、债务剥削、土地买卖、租佃和典当,均有了相当的发展;要求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给以必要的限制,不能放任自流,任其泛滥。”②

  在城市,通过“五反”运动揭露了不法资本家为牟取暴利而进行的种种非法活动乃至犯罪活动,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阶级本性。因此,资产阶级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它是否还存在两面性,是否应当借“五反”运动的东风一举消灭资本主义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当时,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理论刊物《学习》杂志,在1952 年第1、2、3期连续发表了《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领导资产阶级思想改造》、《论资产阶级的积极性》、《认清资产阶级思想的反动性》、《明确对资产阶级思想的认识,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等文章,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加分析,一概抹煞,甚至把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积极性描写成一种欺骗的手段,实际上否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现阶段还存在着两面性的特征。这些观点,受到了毛泽东的批评。他认为,这些文章在关于资产阶级的问题上,犯有片面性的错误。应该历史地分析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现在“反击资产阶级的进攻,并非现在就要消灭资产阶级。”

  究竟如何分析对待农村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的情况和城市资产阶级在“五反”运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何分析农村中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如何分析城市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乃至整个社会中的社会主义成分与资产阶级成分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提到了党的议事日程上。

  面对这种情况,刘少奇提出了“巩固新民主主义新秩序”的主张。他认为,农村必须有80%的中农,10%的富农,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发展集体农业。对于农村中所说的剥削,他认为,现在必须剥削,要欢迎剥削,不

  ① 《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册,第35 页。② 中共中央西南局农村工作委员会1952 年11 月编《西南区农村工作会议参考材料》第17 页。剥削就不能生活,剥削是救人。今天大批难民到东北去,关外的富农能剥削他,他就会谢天谢地。针对有些省提出把互助组发展成合作社的意见,刘少奇说:有些同志现在就想从实际上来搞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使我们中国的农业直接走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因为仅仅依靠农村的条件不能搞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要依靠工业,有了国家工业化,才能供给农民大量的机器,然后实行土地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才有可能。以为目前组织合作社就可以改造中国的农业,使个体的小农经济走上社会主义的农业去,那是幻想。①他认为,在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中,在经济发展中,农民的自发势力和阶级分化已开始表现出来了。党内已经有一些同志对这种自发势力和阶级分化表示害怕,并且企图去加以阻止或避免。他们幻想用劳动互助组和供销合作社的办法去达到阻止或避免此种趋势的目的。已有人提出这样的意见,应该逐步地动摇、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基础,把农业生产互助组织提高到农业生产合作社,以此作为新因素,去战胜农业的资本主义自发因素,“这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①

  对于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刘少奇认为,比较进步的近代生产方式,中国只有10%。所以,中国近代的工厂、私人工厂有进步作用。不管资本家的工厂也好,国营工厂也好,中国的工厂多一点,中国的生产力就会提高,人民的生活就会改善,所以它是进步的生产方式,如果现在就采取社会主义步骤,把工业收起来,对人民没有利益,就要伤害工业生产的积极性。伤害私人工业家和个体小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这是破坏作用,是反动的。

  但是,毛泽东面对农村两极分化,城市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反映了与刘少奇不同的心态。他虽然对1952 年《学习》杂志第1、2、3 期发表的关于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的几篇文章持批判态度,但对城市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忧虑;对农民的自发势力,农民走资本主义的倾向,表示了极大的担心。他对刘少奇关于把互助组提高为合作社以动摇私有制基础的意见是“农业社会主义”的批语,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对互助合作运动采取消极态度,看不出这是我党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从小生产个体经济逐渐走向大规模的使用机器耕种和收割的集体经济所经的道路,否认现在业已出现的各种农业生产合作社是走向农业社会主义化的过渡的形式,否认它们带有社会主义的因素,这是右倾的错误思想。”②1953 年6 月15 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在民主革命成功以后,仍然停止在原来的地方,不懂得革命性质的转变,还在继续搞“新民主主义”,不去搞社会主义改造,这就要犯右倾的错误。他认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要“确立”,是很难的哩,我们现在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革命斗争还要深刻,这是要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埋葬的一场革命。“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斗争情况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他还指出,“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种提法不明确。走向而已,年年走向,一直到15 年还叫走向?走向就是没有达到,这种提法,看起来可以,过细分析,是不妥当的。

  ① 《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册,第31~32 页。① 《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册第33 页。② 《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册,第40 页。他还批评了“发家致富”、“确保私有财产”的口号。因为中农怕“冒尖”,怕“共产”,就有人提出这一口号去安定他们,其实,这是不对的。毛泽东的这些批评,既反映了他对民主革命胜利后城乡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忧虑的心态,也可以看出他改造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新思路。

  二对主要矛盾的新判断

  毛泽东对城乡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忧虑的心态,出于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和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思考。

  对于判断主要矛盾的意义,毛泽东早就有过精彩的论述。他指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毛泽东遵循这一方法论原则,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曾做过基本的分析,他认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中国尚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因此,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在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强化。对内节制资本和对外统制贸易,这是我国在经济斗争中的两个基本政策。但是,这种基本矛盾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却不可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近3 年的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过程中,毛泽东以政治家的眼光,观察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情况,对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他认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就是剩下的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就阶级矛盾而言,无疑是主要的,因此,他断言,“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①..

  由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矛盾斗争所规定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制约着社会生活的过程。如前所述,土地改革以后,农村逐渐趋于中农化,出现少量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还成了新富农。老解放区原有的互助组织出现涣散现象。中农的基本要求是发家致富,但其内心又是矛盾的,想致富,又怕“冒尖”,怕说“剥削”。面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党内不少人产生忧虑。毛泽东更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如果不搞社会主义,那资本主义势必要泛滥起来。”②..

  后来,毛泽东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1958 年3 月,他在成都会议上说,是否民主革命较早的老区,对社会主义革命不那么积极?两年前,河北、西北都有此情况,10 年前,陕北有此情况。原因是新区土改后接着搞合作社,群众没有习惯于“新民主主义秩序”――实际是资本主义民主秩序,发展资本主义。不断革命就是从这里提出来的。正是这种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这是他提出新的战略思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性,为什么能引起毛泽东如此的警觉?在他看来,发展资本主义,既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也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意愿。

  ①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65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117 页。

  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振兴中华,使祖国独立富强,许多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斗,先后进行了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戊戌变法的改良运动,以及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但都未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桎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2 年的血与火的战斗,才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国际局势的发展,不可能停留在这个阶段上。毛泽东早就精辟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他指出,由中国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它的“最后结果,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不能不具有极大的可能了。”①可见,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绝非偶然,它是历史的选择,是近百年中国革命发展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国际国内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无论是小农经济、个体手工业,还是资本主义工商业,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小农经济是分散的和落后的,这种建立在劳动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农经济,限制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工业化事业的粮食和原料作物日益增长的需要,它的小商品生产的分散性与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不相适应,因而这种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之间的矛盾,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日益显露出来。同时,小农经济是不稳固的,随时引向两极分化,如果不对它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村中少数人就会发展为富农剥削者,而多数人就不得不忍受贫困甚至破产的痛苦,这是毛泽东领导革命胜利后不愿、也不容看到的。因此,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来逐步改造我国的农业,使我国农业由规模狭小的落后的个体农业进到规模远大的先进的集体农业,通过合作社的道路,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由限制富农剥削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由限制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到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主要方法。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所有制与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企业内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都是不可克服的。只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才能克服这些矛盾,我国工商业才可能获得充分的合理的发展,以适应国计民生的需要,社会主义工业化才可能全面实现。如果新民主主义的政策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这不仅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也脱离了中国的国情,这才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因此,毛泽东的忧虑和警觉,不是没有根据的。

  两条道路斗争制约着社会生活的进程,束缚了已经解放了的生产力,引起了社会经济生活中供求关系的深刻矛盾。新中国成立之后,立即没收官僚资本,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50 页。由于广大工人群众对共产党的热烈拥护,由于革命胜利激起的工人阶级高度的荣誉感、责任感,国营经济确实生龙活虎,发展很快,生产情况明显地超过私人资本主义经济。1951 年以后开始试办的以土地入股、土劳分红为特点的初级合作社,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社员的生产积极高涨,生产确实比多数单干农民要好。而私营工商户,在“五反”运动中暴露了不少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质,对国家政权和机关于部具有很大的腐蚀作用,对国民经济生活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加之,随着大规模建设的开始,各方面供求关系紧张,就把解决生产资料私有制当作是解放社会生产力一个很好的办法。毛泽东在1953 年10 月15 日的谈话中说:“城市蔬菜供应,依靠个体农民进城卖菜来供应,这是不行的,生产上要想办法,供销合作社也要想办法。大城市蔬菜的供求,现在有极大的矛盾。

  “粮食、棉花的供求也都有极大的矛盾,肉类、油脂不久也会出现极大的矛盾,需求大大增加,供应不上。

  “从解决这种供求矛盾出发,就要解决所有制与生产力的矛盾问题。是个体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是资本主义所有制,还是社会主义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与大量供应是完全冲突的。个体所有制必须过渡到集体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合作社有低的,土地入股;有高的,土地归公,归合作社之公。

  “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生产力发展了,才能解决供求的矛盾。”①

  后来,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从普遍规律的高度概括了“一化三改”、变革生产关系的重要性。他说:先要改变生产关系,然后才有可能大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普遍规律。东欧一些国家,农业合作社搞得慢,主要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拖拉机,而是因为他们的土改是靠行政命令,是从上而下恩赐的。他们在土地改革后,又没有趁热打铁,实行集体化。我们则与他们相反,实行群众路线,发动贫下中农展开阶级斗争,夺取地主阶级的全部土地,分配富农的多余土地,接人口平均土地,这是农村的一个极大革命。土改之后,紧接着开展了广泛的互助合作运动,由此一步一步地,不断前进地把农民引向合作化道路。

  毛泽东遵照“先要改变生产关系,然后才有可能大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普遍规律,把握革命进程中的有利时机,顺利地转入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轨道。

  与此同时,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社会主要矛盾在国际上的表现,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势力侵略朝鲜和我国抗美援朝的战争。朝鲜战争,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增加了恢复因长期国内战争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的困难。但同时也加深了我国人民加快经济建设的紧迫感。毛泽东认为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将有利于充分利用抗美援朝赢得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苏联援助等有利条件,加快工业化建设,增强经济实力,壮大国防,防患于未然。毛泽东指导工作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当一个任务将要完成的时候,就要赶快提出新的任务,以免革命意志松懈下来。当时,朝鲜问题虽然还没有彻底解

  ①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119 页。决,但战争已经停下来了。美帝国主义想通过发动朝鲜战争,实行经济封锁来扼杀中国革命胜利的企图彻底破产了。国际国内的条件对我们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非常有利。1953 年9 月8 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第49 次常委扩大会议上谈到现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问题时说:“为什么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有人说,因为朝鲜停战了,这个说法有部分道理,..但这是不完全。现在提出这个问题,还有国际国内的各种条件。”“从国际方面看,当前世界形势的特点是:新世界诞生了36 年,世界和平民主阵营更加巩固和扩大了;旧世界尽管叫嚣扩军备战,但困难重重。形式上是两个阵营的对立,但矛盾的焦点是在旧世界的内部。这种矛盾,有和平与战争的矛盾,有民主与反民主的矛盾。”“旧世界的矛盾,无论在东方与西方,是一天一天地在增长,中朝人民在朝鲜战争中的胜利把美国企图挑起世界大战的时间推迟了,这就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的增长,有利于和平民主阵营的巩固和扩大,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中民族民主运动力量的增长,有利于世界人民的和平与民主运动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我国进行建设工作。”①..

  毛泽东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城乡资本主义发展的思虑,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构想,认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采取逐渐推进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政策,一步一步地向前过渡。他反对等待资本主义发展之后,才采取社会主义政策,实行向资本主义全线进攻的突变。这不仅符合当时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也符合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的逻辑。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立

  毛泽东根据民主革命胜利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审时度势,提出从“一五”计划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确立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1952 年9 月,毛泽东开始酝酿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他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到:10 年到15 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10 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此后,毛泽东在视察工作时,同一些地方的领导同志也谈到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问题。毛泽东在视察湖北孝感时,他对孝感地委干部用扳指头的办法解释,比如过桥,走一步算过渡了一年,两步两年,三步三年,四步四年,五步五年,六步六年..10 年到15 年走完了。要他们传达到县委书记、县长。在10 年到15 年或者还多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1952 年10 月2 日,刘少奇抵莫斯科出席苏共第19 次代表大会,受毛泽东的委托,于10 月20 日写信给斯大林,阐述了关于中国怎样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信中说:中国现在的工业生产总值(不包括手工业)国营企业已占67.3%,私人企业只占32.7%,我们估计,再过5 年,即我们执行了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之后,在工业中国营经济比重将会有更大的增加,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比重则会缩小到20%以下,再过10 年,则私人工业会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06~107 页。缩小到10%以下,私人工业在比重上虽将缩小,但在绝对数上则还会有些发展,因此,多数资本家还会觉得满意,并和政府合作。在10 年以后,中国工业将有90%以上是国有的,私人工业不到10%,而这些私人工业又大体都要依赖国家供给原料,收购和推销他们的成品及银行贷款等,并纳入国家计划之内,而不能独立经营。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将这一部分私人工业不费力地收归国家经营。到那时,少数资本家可能完全处在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全部工业(手工业除外)国有化的步骤不能抵抗。这是我们设想的将来可能的一种工业国有化的方式。至于将来所要采取的具体的方式以及国有化的时机,当然还要看将来的情形来决定。在农业中,在土地改革后,我们已经在农民中发展互助合作运动。我们准备在今后大力地稳步地发展这个运动,准备在今后10 年到15 年内将中国多数农民组织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集体农场内,在基本上实现中国农业经济集体化,在完成农村经济集体化的最后时期,应该采取怎样的办法来消灭虽然不很多的富农,则要看那时的情形来决定。对于手工业,我们准备用力帮助小手工业者组织生产合作社,并扶助手工作坊主联合起来采用机器的生产,所需的时间可能长些。这就是我们所设想的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大体方法。①

  斯大林收到信后,在接见刘少奇时,就信中所提出的问题,作了答复。他说,我觉得你们的想法是对的。当我们掌握政权以后,过渡到社会主义去是应该采取逐步的办法,你们对中国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态度是正确的。①这些说明,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都在考虑着如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但是,直到1953 年3 月,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还处在酝酿阶段。据刘少奇说:“这些问题还没有在中共中央的会议上讨论过,还只是若干同志的一种设想并在非正式的谈话中谈过。1965 年薄一波在给田家英的一封信中说:“过渡时期总路线,主席是从1952 年9 月以后经常讲的,但开始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辞。”②

  中央正式讨论,还是1953 年6 月1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事。1953年3、4 月间,中共中央统战部为了研究在新的形势下的公私关系和如何加强对资本主义工业的改造问题,组织一个调查组,先后到武汉、上海、南京、济南等地调查。随后,调查组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写了一个调查报告。这个报告根据3 年多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和限制政策的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向中央提出了加强党的统一领导,积极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并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业的重要建议。调查组认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是我们利用、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是我们将资本主义工业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利用资本主义工业来训练干部、并改造资产阶级分子的主要环节。也是我们同资产阶级进行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环节。抓住了这个主要形式和主要环节,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有利于领导和改造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分子和其他部分。所以建议我们在目前集中地或着重地来解决我们同这一主要部分的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关系问题。

  ① 《党的文献》1988 年第5 期第53~55 页。① 《党的文献》1988 年第5 期,第60 页。② 《党的文献》1988 年第5 期,第60 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刘少奇等人,都非常重视中央统战部的调查报告,决定提交中央政治局讨论。毛泽东在报告上批示:“党的任务是在10 年到15 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祉会主义的改造。所谓社会主义改造部份:(一)农业;(二)手工业;(三)资本主义企业。”6月15 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也肯定了这个报告,决定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渡到社会主义。毛泽东在会上讲话,第一次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他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10 年到15 年或者更多一些时期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不要脱离这条总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倾或右倾的错误。”毛泽东的这个讲话,为中央政治局所接受,并开始作为党的总路线正式向下传达,要求全党贯彻执行。1953年12 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拟订,经毛泽东修改和中共中央批准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总路线作了更为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1954 年2 月6 日,刘少奇代表中央政治局向七届四中全会作报告,报告说,1953 年我国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党中央政治局认为在这个时机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必要的和适时的。因此,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确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 月10 日,全会通过决议,批准了党中央政治局所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就其主要内容来说,被称为“一化三改”的路线,也称为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这是随着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成为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的结论的提出而提出的。其目的就是要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同时,使现存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社会主义经济基本上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就是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完全消灭城乡资本主义成分,使资本主义绝种。
lsgj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