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032
ml032
ml032
ml032
ml032



2・6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打“歼灭战”是毛泽东的拿手好戏。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和敌人硬拚就如同乞丐和龙王比宝,“击溃战,对于雄厚之敌不是基本上决定胜负的东西。而歼灭战,则对任何敌人都立即起了重大影响”。击溃敌人,即使有可能把敌人打跑了,但敌人的有生力量还存在,他就会重新反扑过来,对我们仍然是威胁。歼灭战则是把敌人全部地消灭或俘虏,一个也不能让他跑了。这样,那怕歼灭的是很小的一部分敌人,敌人的力量也因之削弱了一部分。所以毛泽东说:“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要歼灭敌人,就必须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能是一部分一部分地歼灭。贪多则削弱兵力,兵力不够,则不能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所以说打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回事。

  同样是歼灭战,第一次反“围剿”时,毛泽东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把孤军冒进的敌人引入预先设置好的口袋,等敌人一钻进去,就把口袋扎起来,然后才狠狠地打击敌人。龙冈战斗就是这样全歼了张辉瓒的所谓“铁军师”。歼灭战还可以是“关门打狗”。比如辽沈战役先打锦州,切断了东北通向关内的通道,利用东北特殊的地形,把敌人关在门内,逐个解决。

  打歼灭战还可以采取其他多种形式,但其基本要求却离不开以下几点。

  地形:最好是较为复杂的山区。如井冈山区,黄土高原等。

  平原则困难较大。

  战术:集中优势兵力,迂回包围。

  用兵:集中的原则。

  指挥:集中指挥。

  1947 年1 月25 日,毛泽东在给晋察冀军区的电报中总结了打大歼灭战的两个条件:(1)以小小兵力箝制敌之其他部分,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一个敌人,决不同时打两个敌人,也不可将很多兵力使用于箝制方面。(2) 以一部打正面,以主力打迂回,决不可以主力打正面,以一部打迂回。并要求晋察冀军区照此要求,对照过去的经验,打几次大歼灭战。打大歼灭战主要是兵力部署和战术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打大歼灭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解放战争时期,处处都在打歼灭战,包括三大战役,也是采用打歼灭战的方针。所以说,在敌弱我强的情况下,歼灭战完全可以在战略决战中作为战术发挥其威力。歼灭战在阵地战中表现为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
ml032
ml033
ml033
ml033
ml033
ml033



2・7 坚壁清野,陷敌绝境。冈村宁次在惨败之余,只得以“狮子扑鼠,效力不大”来自嘲






  1941 年12 月8 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把侵华战争扩大为太平洋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一步加紧了对我敌后根据地的疯狂进攻,以便将其在华的占领地变为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

  在华北,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实行“清乡”、“蚕食”、“扫荡”。所谓“清乡”,就是要在敌占区强化保甲连坐制,用圈村的办法,实行大编乡,日军想通过重新编乡的办法,清查人口,以肃清内部的抗日分子。所谓“蚕食”就是在八路军经常出没的游击区,怀柔政策和恐怖政策并用,一方面加紧欺骗宣传,使群众加速奴化;另一方面,广修封锁沟与碉堡,平毁村庄,制造无人区。1942 年春天,长城两侧就有一个700 余里长、60 余里宽的无人区。日军把这一带村子里的群众集中起来,用一丈高的围墙把他们围在一个山沟里,名之日“人圈”,对“人圈”里的老百姓肆意残杀奴役。所谓“扫荡”,是在抗日根据地采取的政策,对一个个地区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据一个被俘的日军说,日本军事指挥机关曾向其山西作战部队下达这样的命令:“凡是敌人区域内的人,不问男女老幼,应全部杀死,所有房屋,应一律烧毁,所有粮秣,其不能运输的,亦一律烧毁,锅碗要一律打碎,井要一律埋死或投入毒药”。

  在华中,也有名目繁多的所谓“政治清乡”、“军事清乡”和“行政清乡”等等。

  就是在这种最残酷的战争背景下,根据地的八路军、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灵活机动的斗争形式。什么“坚壁清野”,“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等都是对付敌人的好办法。

  当时,毛泽东的方针是“分散的游击战”,“主力兵团地方化、地方武装群众化”。一夜之间,八路军不见了,提枪的人一律典型的华北地区的农民打扮。白羊肚手巾扎在头上,腰里缠着腰带。这种打扮,就像动物适应环境的保护色一样,八路军轻而易举地就消失在人民群众中间。他们化整为零,分头到群众中去,发动他们起来跟”鬼子”斗争。

  鬼子“扫荡”来了,还没有等他们进村,报信的早就回来报告了。于是发动群众,把能吃的、能用的全部都藏起来,老、弱、妇、孺则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年轻力壮的和八路军一起在地道口钻进钻出,化零为整,在敌人必经的路上打一场埋伏,等敌人反扑过来时,又化整为零从地道口消失。他们在农民家里用土法造地雷、手榴弹、炸药。光地雷就有溜雷、拉雷、石雷、磁雷、绊索雷、连索雷等,应有尽有,五花八门。敌人一进入根据地就像踏入了鬼门关。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中八路军的埋伏,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一脚踩响地雷,更不知道什么时候大队的人马忽然就会被飞来的手榴弹炸开花。武工队还深入敌后,在日军后院放火。你到我那里去扫荡,我就到你那里去偷袭,弄得鬼子进追两难,惶惶不可终日。

  日军“铁壁合围”的办法不能说不狠。他们企图把根据地越围越小;鬼子的“纵横扫荡”不能说不毒,就像交错在一起的几束探照灯光,在根据地上来来去去地扫描,“辗转抉剔”、“捕捉奇袭”,目的还是要把根据地从中国这块土地上消灭掉。

  然而,“坚壁清野”似乎更厉害一些,表面上看来是不得已的防御,但却能以柔克刚。它使敌人强大的扫荡队伍一扑一个空,“围”不到什么,也“捕捉”不到什么,却被那些神出鬼没的游击队搞得损兵折将、狼狈不堪。冈村宁次不得不服输,他在惨败之余沮丧地说:“肃清八路军非短期内所能奏效”,并以“狮子扑鼠,效力不大”来自我解嘲。
ml033
ml035
ml035
ml035
ml035
ml035



2・9 先打弱敌,后打强敌。宿北战役,一举歼敌3 个半旅






  《史记》中记载了一则田忌赛马的故事。田忌参赛的马和对手参赛的马都有上、中、下三等,然而,田忌的上中下等马均比对手的上中下等马略逊一筹。如果上对上、中对中、下对下,田忌没有赢的可能。这时,孙膑提出了谋略,让田忌用自己的下、上、中三等马分别和对手的上、中、下三等马比赛,结果三局两胜,田忌赢了这场比赛。

  这是一个常被津津乐道的故事。孙膑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运用谋略,调整力量,避实击虚,出奇制胜,帮了田忌的大忙。

  战争当然比赛马残酷得多,但如何用兵,也存在避实击虚的问题,孙膑是个军事家,他把战争的规律用在赛马上,岂有不赢之理?

  以己之长击彼之短,这是战争的一般规律。再强大的敌人,也有虚弱的地方,善于发现弱敌和强敌之弱点,对于弱者来说,是以弱胜强的唯一可行的办法。

  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战略防御阶段,在日军进攻最猖獗的时候,八路军、新四军避其锐气,坚持敌后游击战。如果执意与日军精锐部队硬拼,无异于拿着鸡蛋往石头上撞。但是,日军豢养起来的伪军,多系乌合之众,装备差,战斗力弱,比较好打。因此,毛泽东制定的方针是:第一,集中兵力打伪军;第二,打分散孤立和运动中的日军。先打弱敌,后打强敌,伪军被一批一批地消灭了,日军也就孤立了,其战斗力也就削弱了,因而就不再那么强大。山东滨海地区就是用这个办法,从1942 年到1944 年,连续攻克郯城、赣榆、莒县诸城,消灭和争取伪军起义一共三个旅。日军那边少了三个旅,我们则新建了三个独立旅,使滨海、鲁中、鲁南、胶东四个战略区连成一片,抗日战场出现了新局面。

  解放战争时期的宿壮战役也是个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的好战例。

  1946 年12 月,国民党军集中25 个半旅,兵分四路,从东台、淮阴、宿迁和峰县向我进犯,企图占领苏北,消灭华东解放军主力。敌军来势汹汹,单从兵力对比来看,敌军显然是强者。但它也有弱点,其最大的弱点是进攻正面过宽,各路间隙太大,很难互相策应、支持,战役上协同配合不力。这一弱点,有利于我军在内线实行机动作战,有利于我各个歼灭敌人。

  歼哪一路好呢?拣弱的先打,哪一路较弱就先打哪一路。经过分析认为:从宿迁进攻沐阳、新安镇的这一路,由徐州绥署副主任吴奇伟指挥,辖整编师第十一师和第六十九师。和其他几路相比,这一路比较好打。而这一路中,十一师是强者,是蒋军的“五大主力”之一,但另一路第六十九师突出冒进,所辖三个半旅也是拼凑起来的“插花”班子,战斗力不强,内部矛盾亦多。该师师长戴之奇是特务出身,虽属反共死硬分子,但缺乏军事指挥才能。在战役部署上,他的三个旅东西一线展开,师部只带一个团,位于最右翼,翼侧暴露,便于我南北对进,首先从敌之左翼打开缺口,尔后实行两面夹击。经过战役合围和战术分割,使敌首尾不能相顾,无法互相支援。

  所以,陈毅、栗裕决定集中兵力打戴之奇的整编六十九师。可想而知,结果在宿北全歼戴的六十九师三个半旅共约两千余人。戴之奇无路可走,自杀身亡。

  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拣弱的先打无异于变整体弱势为局部强势,变战略防御为战役战斗的局部反攻。我兵力整体来说与敌相差甚远,但集中力量对付一部弱敌,就显得绰绰有余。把弱敌消灭了,强敌必将受到威慑和削弱,就比较容易对付了。

  “先打弱敌,后打强敌,”这一谋略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奥之处,关键在于能正确地分析敌情,区别出强弱之敌,不要平均对待,而应把重点放在弱敌一方,集中力量消灭它,只以一部兵力牵制敌人主力。最忌普遍应付来犯之敌,分散兵力,使本来就弱的兵力更加削弱。

  “先打弱敌,后打强敌”,不仅适用于敌强我弱的情况,就是在敌我力量相当,甚至是敌弱我强的情况下也不能忽视这个原则。否则就会被弱敌钻空子,丧失优势。
ml035
ml034
ml034
ml034
ml034
ml034



2・8 攻城打援,伏兵阻敌。济南战役,此原则几臻登峰造极






  有人作过总结,“攻城打援”有三种形式:第一,攻城是为了打援,攻城为虚,打援为实,攻城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敌人,使援敌在运动中或进入我预设阵地歼灭之;第二,打援是保证攻城,把援敌阻击在一定距离外,保证顺利攻城,全歼守敌;第三,攻城与打援并重,在可能的条件下,把兵力一分为二,攻城的攻城,打援的打援,取得攻城与打援的双胜。这只是就作战的目的而言。实战中,枪声一响,攻城与打援这一对矛盾随时都有转化的可能,战斗的目的和良好的愿望是不可能对局势、胜败有任何影响的,只有灵活、机动的运用这一谋略,才是克敌制胜的关键。毛泽东指挥的战役当中,“攻城打援”有许多例。其中济南战役尤其值得一提。济南是国民党在山东地区的战略要地。国民党以第二绥靖区的11 万余人担任守备;同时,配置在徐州地区的主力23 个旅约17 万人,随时可以北援。华东野战军采取“攻济打援”的作战方法,以七个纵队组成攻城集团,以八个纵队组成打援集团,于1948 年9 月16 日晚,对济南发起进攻,26 日全部歼灭守敌(其中一军起义),活捉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由于我军迅速攻克济南,徐州之敌未敢北援。

  毛泽东为确保攻克济南,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了指挥济南战役的电报若干份,自始至终对济南前线作具体的指挥、部署,把“攻城打援”谋略发挥得淋漓尽致。

  “攻济打援”已经确定,但是“攻济”和“打援”孰轻孰重,兵力如何部署,毛泽东和济南前线的指挥员看法分歧。毛泽东在1948 年8 月12 日、19 日给济南前线的电报说:“??你们第三个方案之目的,是为了争取第一种结果。其弱点是只以两纵占领飞机场,对于济南既不真打,而集中十一个纵队打援,则援敌势必谨慎结集缓缓推进,并不真援。邱清泉、区寿年兵团之所以真援开封,是因为我们真打开封。敌明确知道我是阻援,不是打援,故以十天时间,到达了开封。如果你们此次计划不是真打济南,而是置重点于打援,则在区兵团被歼,邱黄两兵团重创之后,援敌必然会采取(不会不采取)这种谨慎集结缓缓推进的方法。到了那时,我军势必中途改变计划,将重点放在真打济南。这种中途改变计划,虽然没有什么很大不好,但丧失了一部分时间,并让敌人推进了一段路程,可能给予战局以影响。”因此毛泽东建议:“我们目前倾向于攻城打援分工协作,以达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目的。”

  既已确定了真攻济南,就以攻济为主,打援为辅。然而在具体战役开始以后,又必须随战势的变化灵活掌握。毛估计了三种可能性:一是在援敌距离尚远之时攻克济南;二是在援敌距离已近之时攻克济南;三是在援敌距近之时尚未攻克济南。他说:你们应该首先争取第一种,其次争取第二种,又其次应有办法对付第三种。在第三种情况下,即应临机改变作战计划,由以攻城为主,改变为以打援为主,在打胜援敌之后再攻城。

  毛泽东要求济南前线真攻济南(不是佯攻,也不是只占飞机场),其次才是歼灭一部分援敌。但是在手段上,即在兵力部署上,却不应集中多数兵力、不顾一切硬攻济南。如果以多数兵力打济南,以少数兵力打援敌,则因援敌甚多,势必阻不住,不能歼其一部,因而不能争取攻济的必要时间,攻济必不成功。如果攻城使用兵力太大,则打援又无力量。所以,毛建议用七个纵队攻占机场及吸引援敌之力量,其余全部用以打援。依情况发展,如援敌进得慢,而攻城进展顺利,又有内应条件,则可以增加攻城兵力,先克城后打援。如援敌进得快,则应以全力先打援,后攻城。

  结果是济南战役以我军一举攻克济南、活捉王耀武结束,徐州方面的援敌,因我军攻克济南之迅速而未敢出动。

  毛泽东的电报显示了他攻城打援谋略已臻炉火纯青的地步。
ml034
ml036
ml036
ml036
ml036
ml036



2・10 毛深谙以退为进,以迂为直之道,故能处变不惊,于生死关头力挽狂澜






  所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指在敌方兵力占绝对优势,我方不能战胜敌方的情况下暂时退却。这种退却不是失败,而是转败为胜的关键。

  宋朝毕再遇和金人对抗,因为金兵势众宋兵势弱,战胜金兵完全没有可能,毕再遇便布署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把部队悄悄撤走。撤退前,他吩咐把羊吊起来,将羊的两条前腿放在鼓上。羊被吊得难受,两条前腿不停地乱踢乱动,把鼓敲得直响。金人听到战鼓不断敲响,看到宋兵旗帜仍在迎风飘扬,没有察觉毕军已撤走。过了几天,金人才发觉宋的阵地已空无一人,再去追时毕再遇已去得很远了。

  兵家对此推崇备至,誉为“善于退却”。

  “以退为进,以迂为直”,有时候,为了前进,退却是必要的。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及时退却,使自己完全立于主动地位,这对于到达退却终点以后,整顿队势以逸待劳地转入反攻,有极大影响??战略退却的全部作用在于转入反攻,战略退却仅是战略防御的第一阶段,全战略的决定关键在于随之而来的反攻阶段能不能取胜。”

  退却不是随随便便地后退。但有些人就是不理解退却的奥秘何在。因为在他们看来,退却和逃跑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单从形式上看可能是这样的,因为一部分地盘丧失了,坛坛罐罐也被打烂了,本来还有还手之力却只有招架之功,这和榷懦败阵有什么区别?

  毛泽东却不这样看。退却不是无条件的。当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太大之时,就不能硬着头皮死拼,当然,退却就必定要丧失一部分地盘,就要在一部分人家里打烂坛坛罐罐,但换取的是随之而来的反攻,是值得的。退却也不是无限的,有利的作战地形和遇到好打的敌人就是退却的终点,而退却的终点就是反攻的开始。退却搞不好会影响军队的士气,但只要工作细致,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就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内行都知道退却和溃败是两码事。曹刿曾下车察看敌人的车辙是否很乱,以判明敌人是否假装战败借以诱其上当受骗,而蒋介石却不曾多一个心眼。第一次反“围剿”时期,我军的退却是“诱敌深入,后发制人”。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退却是“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蒋介石重点进攻陕北时,我军的退却是”蘑菇战”。

  毛泽东深谙“迂直之计”,故能够处变不惊,于生死关头力挽狂澜,开辟新局面。
ml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