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08 讲 不善心所 (一)


四、邪见(2)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女士的父亲是一名将军,执著断灭见,不相信因果,认为人死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结果她父亲死后堕落到鬼道。这位女士是一位初果圣者,她知道像她父亲这样有顽固邪见的人,不可能投生善道,于是以她父亲的名义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再把功德回向给她的父亲。她父亲在随喜这份功德之后,过了几个月像天人一般快乐的生活。但是即使这样,他仍然没有放弃邪见,结果在饿鬼道的业报结束后,堕到地狱去。

所以,认为没有因果、没有过去世和未来世,这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邪见!我们不能因为还没有能力见到过去世、未来世,就说没有。很多东西我们都没有见过,但是却不能够否定。

只要大家依照正确的方法禅修,是能亲自见到过去世和未来世的。观照过去世和未来世是止观禅修的一个必经阶段。在止观禅修次第中,有一个阶段叫"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 à ? a)。 缘摄受智需要亲见自己的过去世,追查过去世到底造作了哪些善业,今生才能投生为人。然后再追查过去前二世造了哪些业,才投生为前一世的生命状态。应当依照三世的因果关系去观照、辨识,之后才能在这基础上修缘起。要明了因果关系,就要修行缘起。如果不能透视因果法则,如何修行缘起?!要知道过去世之因,要知道过去世是怎样的生命状态,过去世是人是鬼;这些在修缘起的时候都需要如实地知见,如实地观照。如果不懂得缘起,就不能证悟圣道、圣果。因此缘起是修行的一个必经阶段。

没有修行缘起但是有宿命通的人,也可以知道自己的过去世,天眼通的未来分智也可以看到自己的未来世。这些有神通的人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世和未来世,有观智的人也可以知道。我们不能因为一直以来都在色、声、香、味、触上打滚,在物欲上打滚,对自己没有能力见到的事情就一概否定,这种做法很武断。很多人通过实修,通过过修观,能够知道自己的过去世和未来世。为什么自己没有去尝试、实践,就断然否定呢?作为佛弟子,要相信因果,相信缘起,不应当存在有任何的断灭邪见。

第四,因果错见

还有另外一种邪见是对因果的邪见,和刚才所说的断灭见很相像。

(1)无因无果。这属于虚无见。

(2)有因无果。 这种邪见虽然承认人有善恶的行为,但是不相信这些行为会留下善恶的业力,也不相信会带来善恶的果报,这属于无作见。

(3)无因有果。 这种邪见也承认人有吉凶、富贵、贫贱、长寿、短命、智慧、愚痴、美丽、丑陋等,但却是无因的,这属于无因见。

(4)邪因邪果。 又作错因错果, 是把本来并非因果的关系硬套在一起解释。例如生病了去问那些巫婆、神棍,他们会说,你中邪了,你家的风水不好,被鬼上身等等。又如最近做事特别不顺利,是因为祖坟的方向不好;最近老是破财,是因为门向开错了。华人特别多这样的解释,这些都是错因错果。所谓的易占、卜卦、命数、星相、风水等,虽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却不一定和人的遭遇挂钩。只要居家稍微注意一下风水,对居住者的健康、心理等是有帮助的,但假如把居住者的吉凶祸福都归因于风水,归因于命数,这就是邪因邪果。过年时人们都喜欢听吉利话,喜欢听"恭喜发财"等。然而人家对你说"恭喜发财" ,你真的能够发财吗?大年初一听到别人说你一句坏话,你相信今年真的会倒霉吗?因果并非靠运气,或者靠说好话,或者命相,或者风水,或者占卜算卦,或者画符念咒等,都不依靠这些。佛陀在《增支部》中说:

"诸比库,具有五法的近事男是贱种近事男、污秽近事男和可恶的近事男。哪五种呢?无信,破戒,迷信征兆,依靠征兆而不是业,从此之外寻求应施者,并先向该处礼敬。"(A.5.175)

吉凶祸福等征兆(kot? halama? galiko) 是古印度普遍存在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虽然征兆预测等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真实性,例如黑天隐士预言菩萨必将成佛等,然而,佛陀明显反对佛弟子相信这些征兆。易占、卜卦、算命、看相、风水、念咒、降神、驱邪、择地、择吉、预言等被佛陀贬称为"畜生明" (tiracchà navijjà ), 是如畜生一般不能出离至生天和解脱的知识或技巧。在《律藏》中,佛陀明令禁止比库学习和教导这一类畜生明。(Cv.287) 假如佛教出家人以这些畜生明为职业,或者利用这些知识和技巧获取供养,他即过着背离八圣道的邪命生活。

假如一名在家弟子迷信征兆,相信易占、 卜卦、 算命、看相、风水等,他的佛弟子身份即会受影响。在遇到危难或不幸时,假如佛弟子依靠求神拜佛、求签问卜、驱邪念咒、算命看相等,而不是相信业果,他对三宝的皈依将会受影响。由于他对业果没有信心,才会迷信这些征兆。

人的福报、灾祸都是过去所造之业的结果。因果法则很复杂,如果什么事情都归因于风水、 面相、 八字、 占卜、算卦、紫微斗数、三元八运等,这是错解因果。错因错果即是把并非因果关系、甚至互不相关的两类事情联系在一起解释,把现有的结果错误地归结为是某种原因造成的。

第五,戒禁取见

另外一种是有关修行的邪见,佛陀把它称为戒禁取(s?labbata-parà mà sa)。s?la 意为戒、行为;vata 是仪轨、禁戒;parà mà sa 是执著、执取。戒禁取见即是执取遵守一定的行为、仪式可以带来解脱、导向清净的邪见。佛陀在世时的古印度就流行着各种各样错误的修行方法。

(1)苦行。苦行(tapa, tapo, à tà pana)是折磨自己、摧残自己的修行方法,是佛陀在世时如耆那教(Jainism)外道尼干陀(Niga? ?ha)等所遵行的修行方法。在《长部》、《中部》等经典里记载有很多当时那些外道苦行僧如何折磨自己的情形:他们拔头发、拔胡子,在太阳下烤自己的身体,把身体泡在水里,只吃树叶、吃草根、吃粪便,或者一天只吃很少的食物,甚至绝食;他们不穿衣服,学狗一样爬,学牛一样吃草等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呢?因为他们认为灵魂在过去生造了很多恶业,若这些恶业在未来的轮回中成熟,必定会带来无穷无尽的苦报。但是他们想要解脱,所以通过折磨自己的方法,让这些业报尽快受完;当苦受尽了就能解脱。为什么他们要选择这样做呢?因为他们认为在轮回中一直执著欲乐,所以灵魂受到污染;现在通过折磨自己,让自己的体液干枯,灵魂才能够从身体得到解脱。所以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折磨自己。

苦行有没有用呢?苦行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在《中部·狗行者经》(Kukkuravatika sutta)讲到,当时有两个外道,一个是学牛的牛行者,名叫本那(Pu? ? a),一个是学狗的狗行者,名叫谢尼亚(Seniya),他们一起去拜见佛陀。

牛行者问佛陀: "尊者,这位裸体狗行者谢尼亚是行难行者,他只吃放在地上的食物,他遵行这样的狗行已经很久了。他将投生哪里?未来如何?"

佛陀说: "够了,本那,不要管这个,不要这样问我。 "但他还是再三追问,于是佛陀直接回答说: "本那,如果有人修习狗行圆满、充分,修习狗戒圆满、充分,修习狗心圆满、充分,修习狗仪圆满、充分,在他身坏命终后将投生为狗类。假如他有这样的邪见: '我通过这些戒行、苦行、梵行,将生天或某类天。 ' 这是邪见。 本那,我说邪见者将会投生两种趣的其中一种:地狱或者畜生。本那,若成就狗行者将投生为狗类,失败则堕地狱。 " 狗行者谢尼亚听了之后,痛哭流涕,于是也问及牛行者的未来命运,而佛陀也是给予同样的回答。(M.2.78-80)

所以,佛陀一针见血地说苦行是没有用的。我们的菩萨在证悟无上佛果之前也修了六年的苦行,最后菩萨得出的结论是"苦行无效" 。

佛陀在讲第一篇经《转法轮经》时,开章明义地说:

"诸比库,有两种极端是出家人所不应实行的。哪两种呢?凡沉湎欲乐享受者,乃卑劣、粗俗、凡庸、非圣、无意义;凡从事自我折磨者,乃苦、非圣、无意义。诸比库,不近于此两种极端,有中道为如来所证正觉,引生眼,引生智,转向寂止、证智、正觉、涅槃。 "(S.5.1081)

什么是中道呢?中道就是八支圣道。所以佛陀在他开示的第一篇经里就否定了苦行,苦行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认为折磨自己就是修行的观点属于戒禁取见。

(2)执取仪式。 婆罗门教认为,通过祭祀可以生天, 通过祈祷、念经、念咒等可以解脱。婆罗门教有三大纲要,即:1)婆罗门至上,2)吠陀天启,3)祭祀万能。他们认为祭祀是万能的,任何愿望都可以通过祭祀、火供或念经而达成。同时,婆罗门教认为 "梵我" 是宇宙万法的 "本体" ,是"大我" ,灵魂是"小我" , "小我"回归"大我"必须祭祀,要举行各种仪式。因此,凡是婆罗门教徒的家中都有一盆火,叫圣火,他们每天要把各种食物、祭品丢进火里作火供(梵 agnihoma),认为火神(梵 Agni)会把这些供物带到神那边去。除了火供,他们还要念很多经咒,要读诵吠陀经典,要邀请各种神,要赞颂神。 婆罗门教-印度教有各种各样的神,教徒们有什么愿可以向神祈愿,并念诵相关的咒语。 四吠陀经里有两部是专门讲咒语的, 即: 《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

作为一名婆罗门,从小就要学习各种咒语,熟习各种祭祀,所以婆罗门即是"祭司"或"咒师" ,他们的主要职业是帮人举行祭祀,帮人祈福、消灾、消业障。佛陀说婆罗门教的这些仪式并不是修行的方法,不是导向解脱的方法。如果想投生梵天,要修禅定,而不是透过祭祀,祭祀是无用的,是戒禁取。

(3)修定解脱论。这也是一种外道邪见。佛陀在世时,有一部分婆罗门和很多苦行僧拥有很强的定力,他们在入定之后体验到非常微妙殊胜的快乐,于是认为禅那就是最终的解脱。现在印度还有许多苦行僧,据说他们的定力很强,可以一坐几个月不动。印度教六大派之一的瑜伽派,认为禅定是最高的解脱。 该派有一部《瑜伽经》,把印度古代传承下来的修定方法进行整理, 详细地讨论了如何修定,如何通过修定达到最终解脱的过程。在修定之前要自制,要持戒、净身、净心,介绍如何调姿势、调心、调呼吸,介绍如何入定,最终证得解脱。他们认为最高的解脱就是禅那,禅定就是涅槃。我们的菩萨在修苦行之前,也曾参访了两位当时的禅定大师阿腊拉·咖喇马(a ?à ra Kà là ma)和伍达咖·拉马子(Udaka Rà maputta),这两位禅定大师就是持修定解脱论者。

以上这些都是和修行、解脱有关的邪见,叫做戒禁取见,用一句话来说是 "非因计因,非道计道" 。不是生天之因,执著为生天之因;不是解脱之道,执著为解脱之道,即错误的修行方法。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佛陀在世时的各种邪见,《长部》第一经《梵网经》(Brahmajà la sutta)里列举了 62 种邪见,包括常见、断见等。该经也提到了当时的沙门、婆罗门从事祭祀、祭火、念咒、看相、占卜、算命等职业。在《长部·戒蕴品》里还有好几篇经都讲到佛陀在世时那些形形色色的外道修行理论和修行方式。在《中部》里也提到很多修苦行的方法。如果有机会阅读巴利三藏,将发现古代印度外道的修行方法真是五花八门、千姿百态。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08 讲 不善心所 (一)


五、慢

现在将继续来学习也是属于贪因的另一个心所--慢(mà na)。这里的慢并非快慢的慢,而是傲慢的慢。我们可以用很多形容词来描述慢,例如:傲慢、我慢、骄傲、自满、自大、自负等。

特相:骄傲。(u? ? atilakkha? o)

作用:抬高自己。(sampaggaharaso)

现起:自负,自以为是。(ketukamyatà paccupa??hà no)

近因 :邪见不相应 贪根心。 (di??hivippayuttalobhapada??hà no) (Vm.483; Dhs.A.400)

慢被喻为好像是发了疯。

慢是看到自己的优点,放大自己的优点。慢往往表现为抬高自己,看不起别人,鄙视别人,轻视别人,看低别人。当自己与他人对比时,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这是慢;或者看到自己不如别人,这也是慢。慢一般是由对比而生,但有时候也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感到傲慢。

从慢所执著的对象来说,可以分为几种:

1.对出身感到骄傲。比如在古印度,婆罗门为自己的出身感到骄傲,自称是梵天之子,从梵天之口而生,天生高人一等,是高等种姓,为自己的出身感到骄傲。在现代社会,虽然种族或阶级在有些国家已经不明显,但是人也会对自己的出身、自己的家庭背景感到骄傲,这也是对出身的骄傲。有人认为我出生在文明国家,出生在受过教育的家庭,出生在富裕地区,看不起那些出身贫穷、比较低等的人,这就是对出身或对家庭感到骄傲。有时候孩子上学读书也会攀比:我的爸爸妈妈开名牌车来接我,你的家里只有普通车,或者你家连车都没有等等。这是对出身的优越感到骄傲,也属于慢。

2.对财富感到骄傲。有钱人会对自己所拥有的财富感到骄傲,说话都大声一点。没钱的人往往比较自卑,在某些场合甚至会感到羞耻。

3.对容貌感到骄傲。漂亮的人会对自己的容貌感到很骄傲,看不起那些丑陋的人;长得高的人看不起长得矮的人,长得白的人看不起长得黑的人,许多明星、歌星对自己的容貌感到自豪,感到骄傲,这是对容貌感到骄傲。

4.对学识感到骄傲。读过书的人会看不起没有读书的人,有才华的人看不起没有才华的人,有智慧的人看不起没有智慧的人,这是对于学识的骄傲。

因为骄傲,所以看不起别人,看轻别人,看低别人。这种心会把自己抬高,把别人贬低。所以慢的果报就是以后被人看不起。

慢还有很多表现,例如我慢、胜慢、过慢、卑劣慢、狂慢、增上慢等等。

我慢(asm?ti mà na):执著于自我--我的色、我的受、我的想、我的行、我的识,或者我的出身、我的财富、我的容貌、我的才华、我的学识等方面,对自己感到骄傲。

胜慢:即使别人和你同等,你也会盯住别人的缺点,而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气,喜欢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而用柔光镜来看自己的缺点。很容易放大别人的一点点过失、缺点,并对自己产生自我满足感。对自己的缺点却喜欢原谅自己,认为这个没有什么,用柔光镜看自己的缺点,用放大镜看自己的优点。一般人很容易对自己感到骄傲,喜欢自己抬高自己。即使大家水平相当,能力差不多,但是也习惯性地去看别人的缺点,也习惯性地看自己的优点,这是胜慢。

卑劣慢:又作卑慢。和别人对比时,认为自己优于别人,比别人好,比别人优胜,这是慢;认为我和其他人同等,这也是慢;认为我不如别人,这也是慢,这种慢称为卑劣慢, 即自卑。比如出身不如别人,或者财富不如别人,或者容貌不如别人,或者学识不如别人,对自己的出身、财富、容貌、学识等感到自卑。在自卑的反面,一个人往往会表现为自尊心特别的强,和这种人讲话要特别小心,要不然很容易伤害到他。比如那些出身低贱的人,他们在公众场合说话常常会特别大声,因为他们想要表现自己。那些读书少的人,他们在公众场合反而喜欢表现自己,显示出自己懂得很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怕给别人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会有这种反常的表现。这种人的自卑心非常强,即使稍微说错了话,甚至只是无意,他们也会记仇。所以我们要对他们表示尊重,因为他们的自卑心很强,反过来慢心也很强。

傲慢通常会造成自我膨胀,使一个人看不清自己的真实面目。他看到的只是自己的优点,而看不清自己的缺点,或者会掩饰自己的缺点。傲慢往往会表现为好胜心特别强,喜欢和人攀比,怕输人一等,什么东西都要好胜,什么东西都想要出人头地。喜欢表现出自己受人尊重,表现出自己有教养,表现出自己有才华,不甘人后。如此,人的傲慢在无形中越来越膨胀,越来越严重。

慢心很容易生起。一旦和人家对比,看到比别人好就生起慢心,看到比自己好又生起慢心。人与人之间的对比往往是慢心在作怪,由于不如理作意,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紧紧地抓住一个 "我"不放,所以说慢属于贪, 与贪相应,因为它牢牢地抓住一个"我"。因为有我,所以有我和他人对比,我比人胜,我和他人平等,我不如人,慢心就这样生起。慢心也很容易转为瞋恨,慢心重的人,瞋恨心也重。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看不惯,那个也看不惯。慢心强的人也喜欢批评,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只有"老子天下第一"。

贪、邪见和慢三种心所属于贪因心所,它们只会生起于贪根心中。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09 讲 不善心所 (二)


一、瞋(2)

佛陀从来都不曾产生过任何一念伤害他人之心,然而,自从他成佛以来,毁谤、中伤、诬蔑他的事情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好像金佳马那维咖(Ci¤ camà ? avikà )假装大肚子,在大众面前公开诬陷佛陀说: "大沙门,你只知道为众人说法,满口甜言蜜语。我因你而怀孕,现在快要分娩了,你却从来不关心一下我们的胎儿。"(Dhp.A.1 76)

还有一个叫做马甘迪亚(Mà ga?ó iyà )的女人,她父亲看上佛陀,认为只有佛陀才配得上他的女儿,因为他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她父亲把她介绍给佛陀,但佛陀却说:

"见了爱.不乐和贪⑧,也对性爱无意欲,
对此充满屎尿物,连脚也不想碰她。"(Sn.841)

马甘迪亚听了,开始仇恨佛陀: "如果他不要我, 就直截了当地说不要,还要骂我是充满屎尿之物,连脚也不想碰一下。我要找一个拥有身份、领土、财富、名望和青春的丈夫,再来对付这个沙门果德玛!"后来,她嫁给高赏比国(Kosamb?)的伍迭那王(Udena), 做了王后。 当佛陀去到高赏比的时候,她雇人到处散布谣言,中伤、辱骂、毁谤佛陀。(Dhp.A.21-23)

又如臭名昭著的迭瓦达答,大家知道为什么迭瓦达答老是要和佛陀作对吗?迭瓦达答原来也是个修行人,他也曾积累很多世的巴拉密,但就是为了一件小事而开始怀恨菩萨。

故事发生在距离现在五个大劫以前,我们的菩萨投生为收古董的商人,当时的迭瓦达答也投生为收古董的商人。他们两人都住在同一座城市,每天随身携带着首饰、装饰品等,穿街走巷到处叫卖: "要装饰品的来呀!要买珠宝的来呀!"如果客户家里有古董、珍宝,他们就进行收购。他们是做这行生意的,同行生意往往容易成为冤家死对头。

话说那个时候,有一个曾经是非常富有的家庭,后来由于家门败落,现在只剩下祖孙两人相依为命。她们贫穷得只能受雇于人,做人家的奴婢。当时的迭瓦达答在那边叫卖时,被小孙女听到了,吵着她的祖母说: "奶奶, 奶奶,我要装饰品。"奶奶说: "乖孙女啊,我们很穷,哪里有钱买得起装饰品呢?" 孙女说: "我们房间里不是有一个茶碗吗?"于是做祖母的就叫当时的迭瓦达答进来,拿出那个茶碗。由于迭瓦达答专门做古董这一行,识货,他拿过茶碗,觉得有点像金碗,再仔细端详,发现碗底有个印章,知道这的确是个非常值钱的黄金碗。但是当时他产生一个不好的念头: "我要不费分文得到这个金碗。 " 于是装模作样说: "这个破茶碗根本就不值钱! " 并把那个金碗往地上一丢,扬长而去,他希望老奶奶会说: "来来来,便宜卖给你。"

迭瓦达答假装出去之后,正好我们的菩萨过来了。小孙女对奶奶说: "刚才那个商人态度很恶劣,但这个人看起来很优雅,言语柔和,也许这个碗能卖上好价钱。"于是请菩萨进去。菩萨坐下来,一看这个茶碗,知道它是个非常昂贵的金碗,必定是以前家里富有时留下来的。菩萨说:"你这个茶碗价值十万金,但现在把我身边所有的东西给你,都不足以收购你这个金碗! " 老奶奶说: "刚才那一个货郎说我这个茶碗根本不值钱,还丢在地上扬长而去。"

菩萨说: "不是,不是, 你这个金碗确实很值钱,我真的不敢收购。 " 老奶奶见到他为人憨厚,于是说: "我愿将这个金碗送给你,随你给我任何东西都可以。"于是菩萨把他身上的五百钱以及价值五百金的物品全部给了她们祖孙俩,并把一条肩饰项链挂在小孙女的手臂上,只留下八文钱以及一把秤--自己谋生的家当,然后急急忙忙地跑到河边。因为他要渡过一条河,坐渡船需要八文钱。他对船夫说: "你赶快把我载到河那边去。 " 于是他拿着那个金碗和秤过了河。

话说迭瓦达答不死心,还想找那个老奶奶看能不能再压压价。当他回去时, 小孙女指着他说: "你这个人真不老实,我的金碗很值钱,你竟然说它一文不值。"他问: "那个金碗在哪里?" "刚刚有个正直的商人以千金收购走了。 "迭瓦达答听了,气得简直要发疯,开始神志不清,衣服从身上掉落下来,他拿着秤子当棍棒,一路追到河边。那时菩萨已经到了河中央,迭瓦达答站在岸边大叫: "船夫,你给我回来!"菩萨说:"不要理他,赶快走,不要掉头!"迭瓦达答看到菩萨的船逐渐远去,悲愤交加,发毒誓道:"我生生世世都要杀死你!"结果就在河边口吐鲜血,心脏爆裂,一命呜呼。(J.A.1.3; Ap.A.82)

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生生世世都与我们的菩萨作对,一直到我们的菩萨最后一世已经成佛,迭瓦达答的仇恨还没有完了。现在迭瓦达答在哪里呢?在无间地狱!

所以,瞋恚心不仅能使一个人偏离正道,而且还横生痛苦。对方已经不再有烦恼了,不会再有痛苦了,你还是满腔的怒火与仇恨。伤害的是不是你自己?所以瞋恨心真的很可怕,真的不可取!

要解决瞋恨有很多种方法。

第一,忍。佛陀在《教诫巴帝摩卡》中教导说:

"忍耐是最高苦行,诸佛说涅槃最上;
恼他实非出家人,害他者不是沙门。"(Dhp.184)

要学习忍耐,不要互相伤害。忍是作为菩萨要修习的十种巴拉密的一种--忍耐巴拉密(khant? pà ram?)。忍,巴利语 khant?,有人错误地理解成"忍辱"。忍受别人的污辱,这是一种忍。但是,khant? 有安忍、容忍、容受、容纳、接受的意思,不仅处于逆境需要忍耐,顺境也需要忍耐。好的不好的都要承受,承受叫做忍。对于好的、不好的,都敞开心怀去接受、容纳,这就是容忍,就是包容。

当别人对我们不好的时候,遇到不好所缘的时候,都要容忍。佛陀在 《中部·锯喻经》 (Kakac? pama sutta)中说:

"诸比库, 即使有盗贼、 劣行者用双柄的锯子锯截[你的]肢体,若对此生瞋恚意者,他就没有遵行我的教导。"(M.1.232)

我们看了《本生》中菩萨积累忍耐巴拉密的故事,真的令人感动。我们的菩萨对别人的中伤、伤害、残酷、无情,都能坦然容忍。但是我们却可能为了一点点人际关系的紧张就耿耿于怀,跟人家过不去,跟自己过不去,这怎么自称学佛呢?想要行菩萨道,就要好好地向菩萨学习!

《本生》里收录了很多关于容忍的故事。在这里讲一个"大猿本生"(Mahà kapijà taka)的故事。过去很久以前,有个农夫正在田里耕作时,放在一边的牛吃着草逐渐走进森林中。当他收拾农具时发现牛不见了,于是也走进森林寻找,结果却走失了方向。他挨着饿在森林中游荡了七天,后来爬上一棵树吃果子时却不小心滑落并摔下悬崖,在悬崖底熬了十天。那时,我们的菩萨投生为一只大猿猴,它正在吃果子时看见了堕崖人,于是奋力把他救了上来。当它把农夫救上来时已经精疲力尽,倒头睡着了。农夫看见大猿睡着了,拿起一块石头猛砸它的头部。大猿从剧痛中醒过来,不但没有计较他对它的伤害,还跳上枝头对农夫说: "朋友,你在地上走,我在树上为你开条路。"于是农夫顺利地走出了森林。这个农夫就是迭瓦达答的前生,他这样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地对待菩萨,后来患了麻风病,并且在当生变成长得像鬼一样的畸形人。(J.A.516)

这就是我们菩萨圆满巴拉密的事迹,看看菩萨如何对待中伤他、伤害他的人。因此, 我们要用忍耐来解决仇恨。

第二, 慈爱。 佛陀在 《增支部· 美奇亚经》 (Meghiya sutta)中说:"要断除瞋恨,应修习慈心。"(A.9.3) 慈爱是祝愿他人快乐,祝愿他人幸福。慈爱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心态。在瞋恨的时候,心烦躁的时候,应当修习慈心, 培育慈爱。通过培育慈爱,瞋恨就能消失。在《增支部》中,佛陀教导沙利子尊者, 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也可以止息瞋恨心。平常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如果别人的身体行为不好,可发现他在语言方面的优点;如果别人的行为和语言都不好,可发现他的心地还好。总之,只要别人有那么一点点的优点,就注意他的优点。通过发现别人的优点,不作意缺点,也可以止息怨恨,止息对别人的讨厌。

第三,思惟业果法则。要培养业果智:别人为什么会加害我、中伤我?为什么我会无端端地受委屈?有这样的结果不可能没有原因,这也是自己过去造下的,现在只是在承受而已。这样思惟的话,就能打开心胸、敞开胸怀承受逆境。任何恶业的果报终有消尽的一天,即使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堕落地狱受苦,也终有苦尽的一天;我们受人中伤,也终有一天会终尽。可怕的是在受到别人中伤时,我们也跟他过不去,这样的话只会加重彼此之间的怨恨。即使现在的果报受完了,但是你又在重新造作新的不善业,以后还是要继续受苦的。

第四,维巴沙那。在修维巴沙那阶段,可以观照瞋恨心,然后再查看是谁在生气。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我"在生气,也没有一个所谓的"人"被你恨着,它们只是一堆刹那刹那生灭的名色法而已。由于习惯性的不如理作意,不断地重复,所以才会对一个人耿耿于怀。你排斥、讨厌、憎恨他,对他生气、发怒,到底是对他的头发生气?还是对他的体毛生气?还是对他的指甲生气?还是对他的牙齿生气?是对他的头生气?还是对他的手生气?其实,对方也只是一堆刹那生灭的名色法而已。

在修观的阶段,也可以用究竟法来分析所谓的瞋恚。见到了究竟法,就见不到能骂的人,见不到被骂的人,骂人的声音其实只是吹过的一阵风而已,哪里有所谓的骂人。但如果给概念法套住,就有你我他,有在骂的他,有被骂的我;因为你被人骂,所以生气,这就给那些声音套住。拥有了观智,可以用分析法来分析,观照那个 "在骂的人"其实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名色法极快速地生灭,一秒钟之前在骂的人,和一秒钟之后在骂的人已经完全不同了。如果你一直抓住过去的那些话语不放,执著那些话语是真实的,当然容易生气。你也应观照自己的瞋恨心,它也是很快地生灭着,也是无常、苦、无我的。

同时,也可以分析伤害的方式不能成立。例如:问问自己为什么生气?因为他骂我。他什么时候骂你?他骂你的时候只是语表和声音。假如他只骂你一分钟,但你却可能因此而生他的气一天、一个月、一年,甚至一辈子。用观智的方法来观照,会发现生气其实很可笑。当你跳岀是非的圈子,再用智慧来看过去的所作所为,会觉得自己很好笑。所以,可以用观智来镇伏瞋恚,用如理作意来镇伏瞋恚。

第五,不来道。平息瞋恨的方法很多,最好的方法当然是证得第三道--不来道(anà gà m? magga)。证得第三道之后就没有一切的瞋恨心,那时将不再悲伤,不再哭泣,不再紧张,不再害怕,不再担心,不再忧愁。就像佛陀般涅槃的时候,那些已经证得三果和四果的圣者面对恩师的逝世,他们只是在思惟: "诸行无常,会合必定有离。 要让存在的永恒常住,那是不可能的事。"即使圣者面对自己的恩师去世,他们也会作无常想,而那些流泪、哭泣者,都是凡夫、初果和二果圣者,三果与四果圣者的心是平静的。因此,大家想要完全去除瞋恨,要努力禅修直到证得第三果。

⑧爱(Ta? hà )、不乐(Arat?)和贪(Ragà )是魔王的三个女儿,据说长得极其美丽。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09 讲 不善心所 (二)


在前一讲学习了不善心所。不善心所可以分为 4 种遍一切不善心心所,以及 10 种杂不善心所。大家已经学习了 4 种遍一切不善心心所,它们分别是无明、无惭、无愧以及掉举。之后又学习了 3 种贪因心所:贪、邪见、慢。

一、瞋(1)

下面再来讲另一个不善心所--瞋(dosa)。 瞋包括内心各种程度的对抗,它可以强烈到盛怒之下拿刀拿枪杀死一个人,或者毁灭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轻微的包括烦躁、担心、紧张、忧愁,都属于瞋。瞋的巴利语为pa?igha,是排斥的意思。因此,并非只有生气或愤怒才是瞋,只要心厌恶、排斥、抗拒所缘, 都属于瞋(dussanti tena, sayaü và dussati, dussanamattameva và tanti doso)。

特相: 粗暴,犹如被打的毒蛇一般。 (ca? ó ikkalakkha? o paha?à s?viso viya)

作用:扩散,犹如中毒;或者燃烧自己的依处,犹如森林大火。(visappanaraso visanipà to viya, attano nissayadahanaraso và dà vaggi viya)

现起: 损害, 犹如敌人获得机会。 (d? sanapaccupa??hà no laddhokà so viya sapatto)

近因:瞋怒之事。(à ghà tavatthupada??hà no) (Vm.485; Dhs.A.413)

瞋心一起,有如毒药般扩散,伤害自己的身心。生气首先受害的是谁?是自己!因为低落的情绪能伤害人的身体。经常生气、发怒的人容易患各种各样的疾病。 1995 年有篇医学刊物上报导说:有人曾经对生气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作过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者只是生气五分钟,他们的免疫系统下降达到 6 个小时之久。所以生气对身心的杀伤力是很强的。从医学上来说,当人生气的时候,内脏会分泌出一种毒素,是对身体有害的分泌液。从阿毗达摩的角度来说,瞋心是一种很低劣的心,它会产生无数的心生色法,这些心生色法可以烧毁身心,伤害我们的依处,使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得病。

瞋心不但会伤害自己的身心,也会伤害到他人,既损害自己的利益,也损害他人的利益。如果你在家里发脾气,摔东西,自己毁了自己的东西。当你在骂别人的时候,别人还没有受你影响,你自己已经在伤害自己了。世间上的仇恨、凶杀、斗争、战争,都是由于瞋心而引起的。瞋是心对所缘的粗暴反应,是伤害自己与伤害他人的破坏性因素。因此,瞋心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不管是强烈的生气、愤怒、憎恨,还是紧张、担心、忧愁,这些都没有用。当这些心生起的时候,它必定是不善的,而且伴随着的受一定是忧受。

瞋与贪相对。贪是心黏著对象,想要得到、拥有、执著对象。瞋正好相反,是心排斥对象,抗拒对象,甚至想要毁掉对象。产生瞋的所缘非常普遍,心可以对任何一样东西生气。从一般情况来说,引起瞋心的所缘通常是不可爱所缘,但是当一个人心生排斥时,对任何的所缘,即使是可爱、极可爱所缘,都可以产生排斥。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尝到的、觉知到的都是所缘。所接触到的所缘的好或坏,与我们过去的业有关系。不善业成熟,接触到的是不可爱所缘;善业成熟,接触到的是可爱所缘。虽然我们因为善业而幸运地投生为人,但是过去所造的那些不善业在生命期间也会不断地成熟,所以我们每天都可能会遇到不如意、不满意的事情。正因如此,这个世间是不圆满的。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对象,如果不好的东西碰触到身体的时候,心的反应往往是觉得它不好,是不可意、不可爱所缘,由于不如理作意,速行心就生起排斥、抗拒。比如看到丑陋的人、低贱的人,或者自己不喜欢的人、讨厌的人、冤家、仇敌,或者听到噪音、难听的声音,别人骂你、批评你、诅咒你、中伤你等声音,或者手割伤、碰伤、撞伤,或者头痛、牙痛、肚子痛等各种病痛,这些都是眼、耳、鼻、舌、身所体验的不善果报。当它们撞击根门时,心排斥、抗拒这些所缘,瞋心就这么生起。

即使体验到极可爱所缘,只要不如理作意,心也会排斥、抗拒。如果基督徒见到佛像,他们是喜欢还是讨厌?缅甸的仰光大金塔是我们佛弟子的圣地,但是在缅甸有很多穆斯林, 他们看到大金塔就恨不得把它炸掉。又如 2001年,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把巴米扬大佛炸掉了。因此,对好的所缘与不好的所缘, 只要如理作意,都能够生起善心。但是只要不如理作意,都会生起不善心。只要心排斥所缘,生起的就是瞋心,就会感到厌恶、讨厌、烦燥、厌烦。

瞋心还能够不断地纠缠下去,不断地加深。遭受别人伤害、冤枉、委屈时,很容易引发仇恨,跟他过不去,以牙还牙;结果对方又跟我们过不去,于是形成恶性循环,现在你整他,之后他又来整你。即使你现在把他杀死,下一世他还是会来杀你,冤冤相报何时了?!仇恨就是这样来的,了无尽期!

在这里讲一个互为仇家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富家子弟在少年时代父亲即去世了,他继承了田地、房屋等家产,并自己一人完成所有的工作来赡养母亲。后来,他在母亲的再三催促并安排之下,娶了妻子,可是这个女人不能生育。他的母亲又再三吩咐他另外娶个喜欢的女子以接续香火。做妻子的听到母子俩的对话,心想: "为人子女,不能违背父母的命令,如果他真的另娶妻室,我就只有做奴婢了,倒不如我自己去帮他物色个女孩娶回来。"于是,在做妻子的周旋之下,富家子娶了个小妾。

不久之后, 这个小妾怀孕了。做妻子的心想: "如果她生了儿子或女儿,她就将成为这个家庭的女主人。只要她没有小孩,就能维持现状。"于是暗中在给小妾送去的粥饭中下了流产药,导致她流产。不久,小妾又有了身孕,结果还是被做妻子的弄流产了。

当小妾第三次怀孕时,瞒着不让做妻子的知道,但后来还是被发现,并且在小妾临盆前下了堕胎药。由于临盆前很难堕胎,导致小妾的下体产生剧痛而横卧着。在奄奄一息之际,小妾发毒誓道: "你灭绝我,你把我娶过门却三次灭绝我的孩子,现在连我也要灭绝。从今以后,我死了变成亚卡也要吃掉你的孩子!"结果这小妾死后,投生为该户人家的一只母猫。那富家子大怒,把他妻子抓住后,绑住手脚痛打,骂道"你让我家断子绝孙",结果把她打死了,并投生为他家的一只母鸡。

不久,那只母鸡下了蛋之后,母猫跑过来把蛋吃掉,第二天、第三天都是这样。 这只母鸡想: "它三次都把我的蛋吃掉了, 现在连我也将被吃掉。" 于是发誓: "我从今死后,下世也同样要连孩子一起把它吃掉!"结果死后投生为森林中的一只母豹,而那只母猫死后则投生为母鹿。那只母鹿三次所生的小鹿都被母豹吃掉了。母鹿在临死前发誓: "它三次都把我的孩子吃掉,现在连我也将被吃掉。 我从今死后,下世也同样要连孩子一起把它吃掉!"结果死后投生为母亚卡(yakkhin?),而母豹死后则投生为沙瓦提城一户人家的女儿。

到了适婚年龄,该女子嫁给一户人家,不久有了身孕。那个母亚卡变成她好友的样子走进她房间,假装成要看胎儿的样子, 进入她腹中把胎儿吃掉后跑了。第二次怀孕时,又同样把胎儿吃掉了。在第三次有身孕时,她心惊胆战地对丈夫说: "夫君啊,这里有个母亚卡把我们的两个孩子吃掉后跑了,现在请把我送回娘家生产吧!"

当她回娘家生产时,母亚卡又找上门来。当得知她已回娘家生产时, 母亚卡咬牙切齿地说: "无论你走到哪里去,我都不会放过你!"并朝城市的方向走去。

话说小两口在娘家生产并给婴孩命名之后,抱上婴儿走上了回家的道路。当他们走到揭德林给孤独园的水池边时,那女人把孩子交给丈夫,然后下池中洗澡。在丈夫下池洗澡时,她则站在池边给婴儿喂奶。就在此时,她看见母亚卡正朝自己的方向走过来,吓得大声地对丈夫喊道:"夫君,快过来,就是这个亚卡!快过来,就是这个亚卡!"见到丈夫一时无法前来,她抱着孩子转身朝寺院的方向拼命跑去。

那时,佛陀正坐在人群中间说法。她把婴儿放在佛陀的脚背上, 磕头哀求说: "尊者, 我把他交给您, 请您救救我孩子的命!"那个母亚卡也追赶到给孤独园,却被住在门厅名叫善意(Sumana)的守护天人挡住不让进。佛陀对阿难长老说: "阿难,去,把那母亚卡喊过来。"当那女人看见母亚卡走过来,害怕地说:"尊者,她来了。"佛陀说:"你不要作声。"并对那母亚卡说: "你为何要这么做呢?如果你们没有来到我跟前,就会像蛇和貂、 乌鸦和鹰一样,没完没了地互相结怨成为仇敌。你们为什么要用仇恨对待仇恨呢?唯有用不结怨之心来对待瞋恨,才能平息你们之间的怨恨。"于是说了以下的偈颂:

"任何时于此,不以怨止怨,
以无怨止息,此亘古常法。
"

接着, 佛陀对那个做母亲的说: "把你的小孩交给她。 "那女人说:"尊者,我害怕。"佛陀说:"不用怕,不会因此而伤害你的。"于是她把孩子交给母亚卡。母亚卡接过婴儿,亲吻、拥抱后交还给他母亲。从此以后,她们两人的仇恨就这样消解了。(Dhp.A.5)

因此,我们应当用慈爱、理解、尊重、包容来平息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当别人对你不好的时候,如果你以牙还牙、以毒攻毒,只会增加对方对你的不满与仇恨。不要认为对方永远是不对的,自己始终都是有理的,都是对的。即使真的是这么样,那也只是着眼于现在。放眼过去,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有因缘的。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09 讲 不善心所 (二)


二、嫉

接着讲另外一个心所--嫉(issà )。嫉是嫉妒(issà yanà issà )。嫉也是属于瞋因的一个心所。

特相:嫉妒他人的成就或所得。(sà parasampatt?naü us? yanalakkha? à )

作用:不喜欢他人的成就。(tattheva anabhiratirasà )

表现:厌恶他人成就的状态。(tato vimukhabhà vapaccupa??hà nà )

近因: 他人的成就。 (parasampattipada??hà nà ) (Vm.486; Dhs.A.413)

见到别人得到东西,而自己没有,内心就酸溜溜的;见到了别人得到的东西多,而自己少就酸溜溜的,这叫嫉妒,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吃醋。见到自己喜欢的人对别人好,感觉不是滋味,这是嫉妒。嫉妒首先伤害的是自己,同时也会伤害自己的对手。因为嫉妒,才有所谓的争风吃醋,有所谓的情杀。由于嫉妒,就会去整一个人,踩一个人,暗地里伤害一个人,暗箭伤人。好像在一家公司里,如果别人比你有才华,比你有能力,或者得到上司的赏识,你就会因此而嫉妒,想方设法把他拉下来,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虽然他从来没有得罪过你,只是由于他比你优秀,比你强,你就一定要把他搞下来。

见到别人得到,你妒嫉;见到别人得到比自己多,你妒嫉;见到别人比你有钱,你妒嫉;见到别人长得比你漂亮,你妒嫉;见到他对别人好,你嫉妒。因嫉妒而引发的争斗在远古以来就已经存在了。只要有人,就会有斗争;只要有对比,就会有斗争;只要有嫉妒,就会有斗争。嫉妒会使人造作很强的不善业,嫉妒会中伤一个人,甚至还有可能杀害人。所以,妒嫉也是杀伤力很强的心所。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