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白话《增一阿含经》第一卷
序品第一
大意:本品叙述结集本经的由来,以及方法和目的,也谈到菩萨发心与六度行法,也有弥勒之告嘱等事,末后说阿难付嘱于其弟子优多罗,并述优多罗的本生事迹。
自归能仁第七仙演说贤圣无上轨永在生死长流河
世尊今为度黎庶尊长迦叶及圣众贤哲阿难无量闻
善逝泥洹供舍利从拘夷国至摩竭迦叶端思行四等
此众生类坠五道正觉演道今去世忆尊巧训怀悲泣
迦叶思惟正法本云何流布久在世最尊种种吐言教
总持怀抱不漏失谁有此力集众法在在处处因缘本
今此众中智慧士阿难臣善无量闻即击揵椎集四部
比丘八万四千众尽得罗汉心解脱以脱缚着处福田
(自当归依于能仁〔释迦〕第七仙人〔过去七佛的第七位仙人-佛陀〕。能演说贤圣的无上的轨道-真理。那些永远在于生死长流的爱河苦海里的众生们,世尊〔佛陀〕现在就是为了度化这些黎庶-众生的。)
(尊长迦叶〔迦叶尊者为苦行第一,为第一结集时的上首〕,以及诸位圣众,和贤哲们〔佛陀的诸弟子,僧伽〕,里面的阿难〔佛的堂弟,多闻第一〕,乃为无量闻〔多闻、多记忆〕的人。善逝〔如实而逝至于涅槃的人-佛陀〕泥洹〔涅槃,灭尽烦恼,脱离系缚的境界,指佛寂灭离世〕后,他们都供养佛陀的舍利〔遗珠〕,从拘夷国〔拘尸那罗,东印度,末罗族的都城,佛陀在此入灭〕,到了摩竭陀国〔十六大国之一,迦毘罗城之南,憍萨罗国的柬南,以王舍城为首都〕。)
(迦叶尊者当时则端坐而思惟,而行四等心〔慈悲喜舍的四种怨亲平等的无量心〕。他觉察这些众生之类,乃坠落于五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之五趣的众生,都在此生死轮回中,受无量之苦〕。于今正觉者〔正等觉的佛陀〕演说真理实道后,现在已经离开世间而去,他思忆世尊巧妙的教训时,则怀着悲伤的心情而欲泣。)
(迦叶尊者曾思惟正法为根本,这到底要如何流布?要怎样才能久住于世间?我们的最尊〔佛陀〕,曾经演说种种的言教,总持而怀抱在心,不使其漏失。到底谁有此能力能够聚集佛陀遗留于世间的这些众法,这些在在处处〔到处〕所说的因缘之本呢?现在于此大众当中的智慧之士,阿难尊者可说就是第一贤善于无量之闻的人。此人即可以扣击揵椎〔木制的厚板,传信息,集大众时所用的〕而集合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佛子当中的比丘〔乞士,以乞食来资养色身〕有八万四千位之众,都是得证阿罗汉(应供,解脱生死的圣者),而得心解脱的圣者,由于脱离系缚执着,而处于福田的境界〔福田为种福之田,也就是供养他们就能得大福德〕。)
迦叶哀愍于世故加忆尊恩过去报世尊授法付阿难
愿布演法长存世云何次第不失绪三阿僧祗集法宝
使后四部得闻法已闻便得离众苦阿难便辞吾不堪
诸法甚深若干种岂敢分别如来教佛法功德无量智
今尊迦叶能堪任世雄以法付耆旧大迦叶今为众人
如来在世请半坐迦叶报言虽有是年衰朽老多忘失
汝今总持智慧业能使法本恒在世我今有三清净眼
亦复能知他心智一切众生种种类无有能胜尊阿难
(迦叶尊者乃由于哀愍世间之故,愈加忆念师尊的大恩,过去带给他的果报。他觉知世尊普传授教法,付嘱于阿难,就请阿难而说:愿尊者你布演佛法,传其能长存于世间。要怎样才能有次第,而不失去其头绪?怎样结集三阿僧祇劫(三无量劫)所修而成的法宝?使后世的四部众,能得听闻此大法?一旦听闻,便得脱离众苦呢?)
(阿难听后,便婉辞此大任,说他不堪以担任此工作。因为诸法乃非常的深妙,有若干之种类的。我怎样敢分别〔解释〕如来之教法呢?〔如来为佛陀〕。佛法的功德,乃为无量的智慧!现今唯有尊者迦叶您,能堪任此工作。世雄〔佛陀〕曾以法,付嘱于耆旧您〔指迦叶长老〕,大迦叶!您现在应该为众人着想,您乃如来在世之时,曾经让半座请您和佛共坐过的圣者啊!)
(迦叶回答他说:虽然有如此的殊荣,但是现在已经是一名年衰朽老,而多忘失的人。阿难您现在能够总持智慧的胜业,能够使佛法的根本永恒的留在于此世间。我现在具有三种清净之眼〔1.肉眼,能见现在的事法无碍,2.天眼,能见露现,不露现之事而无碍,3.慧眼,能见一切法而无碍〕,同时也具有能知道他人之内心的他心智。因此,而知道一切众生的种种不同之类〔贤愚胜劣等〕,都没有一人能胜过于尊者阿难您的!)
梵天下降及帝释护世四王及诸天弥勒兜术寻来集
菩萨数亿不可计弥勒梵释及四王皆悉叉手而启白
一切诸法佛所印阿难是我法之器若使不欲法存者
便为坏败如来教愿存本要为众生得济危厄度众难
释师出世寿极短肉体虽逝法身在当令法本不断绝
阿难勿辞时说法迦叶最尊及圣众弥勒梵释及四王
哀请阿难时发言使如来教不灭尽阿难仁和四等具
意转入微师子吼顾眄四部瞻虚空悲泣挥泪不自胜
(这时梵天〔初禅天主,住于色界而领世界的原理之神格化者〕下降,及帝释天〔忉利天主,被认为对于世人之赏善罚恶的主神〕,和镇护世间的四大天王〔东为持国,南为增长,西为广目,北为多闻〕,暨诸天都来临。弥勒菩萨也由兜术天,随时来集会〔弥勒译为慈氏,兜率陀天为欲界第四层天,有内院和外院。菩萨在内院,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当会降生于此世间成就佛陀。外院为诸天神所居之天〕,菩萨之众,其数量乃不可忆计而出的多。弥勒菩萨、梵天王、帝释天,以及四大天王们,都均叉手〔含掌〕,而启白说:)
(一切诸法乃为佛陀所印证的,阿难乃为我佛法中的法器啊!假如不欲使佛法久存于世间的话,便为坏败如来的教训的了。愿阿难您,能存根本法要,而为诸众生,使众生能得济振危厄,而度诸众苦难!)
(释师〔本师释迦〕出现在于世间的世寿,乃极为短暂,但是其肉体虽然已经逝去,而法身(真如法性的理体)却仍然存在于世间。因此,应当使佛法的根本不能断绝。阿难您!切勿谦辞,应于此时开始说法!)
(迦叶这位最尊的圣者,以及诸圣众,和弥勤菩萨、梵天王、帝释天,暨四大天王们,都哀请阿难,请阿难尊者及时开示说法,使如来的教法不致于灭尽。阿难尊者本来就为仁和的圣者,乃具有四等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意乃一转而为入微,而有意作狮子吼。首先顾眄四部众,其次瞻仰虚空,伤悲而泣,而挥泪不能自胜〔眼泪流个不停〕!)
便奋光明和颜色普照众生如日初弥勒睹光及释梵
叉十希闻无上法四部寂静专一心欲得闻法意不乱
尊长迦叶及圣众直视睹颜目不眴时阿难说经无量
谁能备具为一聚我今当为作三分造立十经为一偈
契经一分律二分阿毗昙经为三分过去三佛皆三分
契经律法为三藏契红今当分四段先名增一二名中
三名曰长多璎珞杂经在后为四分尊者阿难作是念
如来法身不败坏永存于世不断绝天人得闻成道果
(阿难尊者便奋发其光明,和颜悦色而普照众生,有如太阳的初出之时那样的柔软光明。弥勒菩萨睹见此光明,以及帝释天、梵天们,都叉十〔合掌〕,而希望听闻无上之法。四部众都寂静,都专一身心,欲得闻法,其心意都不敢散乱。尊者迦叶长老,以及诸圣众,都直视而睹阿难之颜,眼珠并不转眴〔动〕。)
(这时,阿难尊者乃欲说算不尽的很多的经典,这,到底有谁能够将这些具备而为一聚呢?我现在应当将它分作三分,造立十经〔十本之经〕为一偈颂。契经〔契合真理之经,所谓集录佛陀的教说〕为第一分,律〔生活规范及禁戒〕为第二分,阿毗昙经〔论,教说之注释〕为第三分。过去的三佛〔三佛陀-正觉〕均将其教说为三分,所谓契经、律、法〔对法,指论〕,为之三藏〔经律论之三,均含藏真理,为佛典之总称〕。)
(契经现在当分为四段:首先名叫增一阿含,第二名叫中阿含,第三名叫长阿含,有很多的璎珞,杂阿含经乃排在于最后,而为四段分。尊者阿难曾作如是之念:如来的法身并不会败坏,能永存于世间而不断绝,天神和人类们,得以听闻佛法,而能完成道果。)
或有一法义亦深难持难诵不可忆我今当集一法义
一一相从不失绪亦有二法还就二三法就三如连珠
四法就四五亦然五法次六六次七八法义广九次第
十法从十至十一如是法宝终不忘亦恒处世久存在
于大众中集此法实时阿难升乎座弥勤称善快哉说
诸法义合宜配之更有诸法宜分部世尊所说各各异
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人尊说六度无极
布施持戒忍精进禅智慧力如月初逮度无极覩诸法
(或者有一种法,其义也很深奥,也难持难诵,同时也不可能忆念。我现在就应当聚集此一种法之义,一一的法相,都能相从而不失去其头绪。也有二种法,就把它还就于二种之项,三种法的话,就于三之项之事,即如连珠一贯那样,四种法的话,就统统就于四之项,如五种法的话,也同样的处置,五种法之次,就是六种法,六种法之次,就是七种法,都如前数项之集法那样的把它们连贯在一起。八种法之义,也同样的广妙,再来的次第就是九种法,其次为十种法,就从于十项里,最后至于十一种法,也是同样的集结而连贯在一起。)
(像如是的话,即法宝就终究不会忘失,也会永恒的处于世间,久久的存在于人世。他决定在于大众当中,聚集这些法后,实时阿难尊者就升上法座。弥勒菩萨乃称叹为善哉!赞叹其说为:快哉!而说:将诸法之义,集合而宜于分配。他又说:更有诸法应该要好好的分部,因为世尊所说的法,有各各不同的教的含义。)
(菩萨〔佛陀宿世修持的过程的本生谭〕发心而趣于大乘,如来曾说此种种分别法。所谓人尊〔天人尊,佛陀〕说六度,为登无极〔涅槃〕之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六度之力,有如月初那样,能逮得渡至于无极〔涅槃〕,而能覩见诸法。)
诸有勇猛施头目身体血肉无所惜妻妾国财及男女
此名檀度不应弃戒度无极如金刚不毁不犯无漏失
持心护戒如坏瓶此名戒度不应弃或有人来截手足
不起瞋恚忍力强如海含容无增减此名忍度不应弃
诸有造作善恶行身口意三无厌足妨人诸行不至道
此名进度不应弃诸有坐禅出入息心意坚固无乱念
正使地动才不倾此名禅度不应弃以智慧力知尘数
劫数兆载不可称书疏业聚意不乱此名智度不应弃
(诸所有的勇猛,莫过于布施其头与眼,其身体的血肉都没有吝惜的布施给人,连自己的妻妾、国家、财物,以及使用的男女,统统割舍给人,这叫做檀度〔檀那译为布施,由布施而能渡至于涅槃的彼岸〕,是不应废弃之行。由于持戒,而能渡至于无极〔涅槃的彼岸〕,有如金刚宝石,不毁戒,不犯戒,而没有半点的漏失,守持其心,护持其戒,有如注意坏瓶〔未烧成的陶器〕那样的慎重,这名叫戒度〔由于持戒而能渡至于涅槃的彼岸〕,是不应毁弃的。或者有人来割截你的手足,那时,并不生起瞋恚心,其忍辱之力很强,有如大海之含容一切,而没有增减那样,这名叫做忍度〔由于忍辱而能渡至于涅槃的彼岸〕,不应毁弃的。诸有造作善恶之行,身口意的三业〔身行、口说、心思〕,都向于善而行,而没有厌足,要预防人的诸行之不至于道之业,这名叫做精进度〔由于精进而能渡至于涅槃的彼岸〕,为不应毁弃的。诸有坐禅的人,其出入息〔呼吸之数〕都不乱,其心意为坚固而没有散乱之念,就是遇有大地摇动,其身心也不会因此而倾倒,这名叫做禅度〔由于禅定而能渡至于涅槃的彼岸〕,是不应毁弃的。以智慧之力,而能知道尘沙之数,如劫〔长时,算不尽之久时〕之数,如兆载〔亿万年〕不可称计的过去世之事,对于那些书疏的业聚,其意都很清楚而不混乱,这名叫做智度〔由于智慧而能渡至于涅槃的彼岸〕,是不应废弃的。)
诸法甚深论空理难明难了不可观将来后进怀狐疑
此菩萨德不应弃阿难自陈有是念菩萨之行愚不信
除诸罗汉信解脱尔乃有信无犹豫四部之众发道意
及诸一切众生类彼有牢信不狐疑集此诸法为一分
弥勒称善快哉说发趣大乘意甚广或有诸法断结使
或有诸法成道果阿难说曰此云何我见如来演此法
亦有不从如来闻此法岂非当有疑设我言见此义非
于将来众便有虚今称诸经闻如是佛处所在城国土
(诸法为甚深,而论空理,是难以明白,难以了解,不可以观测的,将来的后进〔后辈〕,必定会怀着狐疑的,这种深妙的菩萨的德业,是不应毁弃的。阿难尊者自己陈述,而有了如是之念:菩萨之行,那些愚痴之人是不会相信的,除了那些诸位阿罗汉,已具信而解脱的人,这些境地的人,才有信心而不会犹豫的。四部之众〔出家、在家之男女〕之有发心学道之意念的,以及种种的一切众生之类,也们有了牢信〔坚牢不拔的信念〕,而不会狐疑的,就集聚此诸法而为一分。)
(弥勒菩萨乃称叹善哉!快哉!而说:所谓发心趣于大乘,其意乃甚为广大的!或者有诸法,能够断除结使〔烦恼,结缚自己的身心,驱使自己的身心,不得自在〕,或者有诸法能够因之而成就道果的。阿难尊者发言而说:此为云何呢?我曾经看见如来演说此法,我发见也有人不从于如来处听闻过,此法岂不是当会有疑吗?假如我说我曾经看见〔听过〕,这也是不对的,在于将来的众生里,便也会有人认为是虚妄的。现在称诸经乃闻如是〔我们亲自听闻佛陀说如是之法〕,佛陀那时所住的地方,在于某某城,某某国土,这样才能有征信的作用。)
婆罗捺国初说法摩竭国降三迦叶释翅拘萨迦尸国
瞻波句留毗舍离天宫龙宫阿须伦干沓和等拘尸城
正使不得说经处当称原本在舍卫吾所从闻一时事
佛在舍卫及弟子祇桓精舍修善业孤独长者所施园
时佛在中告比丘当修一法专一心思惟一法无放逸
云何一法谓念佛法念僧念及戒念施念去相次天念
息念安般及身念死念除乱谓十念此名十念更有十
次后当称尊弟子初化拘邻真佛子最后小者名须拔
(佛陀成道后,在波罗捺国〔中印度,摩竭陀国的西北方,现在的贝那拉斯〕最初说法〔初转*轮〕,其次,则在摩竭陀国降伏三迦叶〔1.优楼频螺2.那提3.伽耶等三迦叶兄弟,拥有千名的弟子,原为事火教的外道,被佛降伏后,即率千名弟子们皈投佛陀〕。)
(佛陀在世时,曾在释翅国〔释羁瘦,释迦族之国家-迦毘罗卫国〕、拘萨罗国〔中印度的西北,十六大国之一,首都为舍卫城〕、迦尸国〔迦尸族的国家,十六大国之一,位于现在的贝那拉斯的附近〕、瞻波国〔鸯伽国的首都,位于恒河流域,王舍城的东北,十六大国之一〕、句留国〔拘萨罗的西北,十六大国之一〕、毗舍离国〔跋耆国的都城,位于拘萨罗的东南,为离车族人所住之地,十六大国之一〕等处说法,也在于天宫、龙宫、阿须伦宫〔阿修罗,非天,处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常和帝释争战而有名〕、干沓和宫〔干闼婆,寻香,帝释天的乐神〕等处度那些天龙八部之众,最后在于拘尸那城〔蓝毘尼园的东南〕入灭。假如不得寻究佛陀说法的固定的地方,当应称谓其原本乃在于舍卫国〔拘萨罗国的首都,尼泊尔之南〕。)
(我所从而听来的法,乃为在于某一个时候之事。那个时候,佛陀正在舍卫国,和其弟子们,都在祇桓精舍〔祇树给孤独园,为舍卫城的须达多长者购买祇多太子所有的林园,以盖精舍,以呈献给佛陀,而取祇多太子的树林,和给孤独长者所购而捐之园为名〕,在那里修习善业,此精舍乃为给孤独长者〔须达多长者,性仁慈,好赈济孤贫者而有名〕所布施的园舍。)
(那时佛陀在大众当中,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应当修习一法,应当专一其心,应当思惟一法,不可以放逸!甚么叫做一法呢?所谓:念佛、法之念〔念法〕、僧之念〔念僧〕,以及戒之念〔念戒〕、施之念〔念施〕而接下去则继之而相次〔连接〕的对于天之念〔念天〕、息之念〔念息止〕、念安般〔安那波那-数息,念出入之息〕,以及身之念〔念身〕、死之念〔念死〕,这样的除弃乱心,就是所谓的十念。除这名叫十念之外,更为有十人之名,次后当会称尊弟子们而说:最初说法教化拘邻〔憍陈如,译为火器,是姓,名叫阿若多,译为已知、了本际。初转*轮时所度的五比丘之一,为不失威仪,善能导化第一的尊者〕,他是一位真佛子〔得道的圣者〕,最后的小弟子,名叫须跋陀〔译为善贤,住拘尸那婆罗林外,得五通的道家,年一百二十岁,皈依佛为出家的弟子,是世尊最后的弟子。〕)
以此方便了一法二从二法三从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十一之法无不了从一增一至诸法义丰慧广不可尽
一一契经义亦深是故名曰增壹含今寻一法难明了
难持难晓不可明比丘自称功德业今当称之尊弟子
犹如陶家所造器随意所作无狐疑如是阿含增一法
三乘教化无差别佛经微妙极甚深能除结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能净三眼除三垢其有专心持增一
便为总持如来藏正使今身不尽结后生便得高才智
(以此方便而完了一法,第二乃从二法,第三则从三法,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等之法,都同样的没有不完了的。从一法开始,其次,则再增加一法,乃至于诸法,里面的真义丰富,智慧甚广,乃不可以用言语说尽的。增一阿含里面的一一的契经所含的真义,也同样是非常的深奥,因此之故,名叫增壹阿含经。现在欲寻究一法,是难以明了的,也是难以受持,难以晓知,不可以明白的。)
(比丘如能自称已修功德胜业,现在当应称他为尊弟子了。有如陶家〔烧陶器之师〕所造的器物那样,可以随其意之所作,并不会有狐疑的。像如是的阿含增一之法,对于三乘〔声闻、缘觉、佛乘〕的教化来说,并没有甚么差别的。所有的佛经,均为很微妙,极为甚深的,都能除去众生的结使〔结缚、驱使吾人之心,均为烦恼〕,有如流河那样的。然而此增一阿含经,乃最在于上〔胜〕的,能清净三根〔肉、天、慧〕,能除弃三垢〔贪瞋痴〕的。如果有人专心一意的修持增一阿含经的话,便等于是总持如来藏〔为真如。真如能含藏如来的功德。这里乃指佛陀经教的三藏〕。即使今生此身未能尽诸结缚烦恼,后生〔来世〕便能得证高才智慧的!)
若有书写经卷者僧彩花盖持供养此福无量不可计
以此法宝难遇故说此语时地大动雨天香华至于膝
诸天在空叹善哉上尊所说尽顺宜契经一藏律二藏
阿毗昙经为三藏方等大乘义玄达及诸契经为杂藏
安处佛语终不异因缘本末皆随顺弥勒诸天皆称善
释迦文经得久存弥勒寻起手执华欢喜持用散阿难
此经真实如来说使阿难寻道果成
(假如有那些书写经卷的人,对此人而能够奉持缯彩华盖去供养的话,则此福德乃为无量,实不可以算计之多,因为此法宝乃为非常难遇之故。)
(说此语的时候,大地乃大振动,天空降下天上的香华,累迭而至于脚膝之高,诸天则在于空中称叹,而说:善哉!上尊所说的,都尽顺于宜。以契经为第一藏,律为第二藏,阿毗昙经〔无比法,论〕为第三藏。方等〔方广、广经。广说之义,将短的法为长说之义,就是方等经的原义〕的大乘的教,其义乃非常的玄邃〔深奥〕,这些经教,以及诸契经,统归为杂藏。安处这些佛语,终究都不会有异,因缘本末均为随顺,弥勒菩萨和诸天们,都均称叹为善,释迦文〔释迦牟尼,释迦为种族之名,译为能仁,牟尼为寂静,为圣者〕所说的经典,乃得以久存于世间。)
(弥勒菩萨乃随手执起香华,禁不住其欢喜而将它用来散在于阿难的身上。此经真正实在为如来所说的,使阿难尊者寻至〔不久〕会完成其道果!)
这时,尊者阿难,以及梵天所率而来的诸梵迦夷天(梵天,色界初禅天)们,都来会集;化自在天(化乐天,欲界第五层天,能自变化诸娱乐),也和其所率领的诸营从,都来会聚;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将他天所变化而来的以自娱乐),也和其所率领的诸营从,都来会集;兜术天王(知足天,第四层天),也和其所率领的诸天之众,都来会聚;艳天(夜摩天,时分天,第三层天),也和其所率领的诸营从,都来会聚;释提桓因(帝释天,第二层天,忉利天主),也和其所率领的三十三天众(忉利天译为三十三天),都来集会;提头赖咤天王(持国天,居东方),也和其所率领的干沓和(干闼婆,乐神)等神,都来会聚;毗留勒叉天王(居于南方的增长天),也和其所率领的诸魇鬼神,都来会聚;毗留跛叉天王(居于西方的广目天)和其所率领的诸龙众,都来会聚;毗沙门天王(居于北方的多闻天),也和其所带领的阅叉(夜叉,捷疾鬼神)、罗剎之众(凶恶鬼神),都来会聚。
这个时候,弥勒大士(菩萨)告诉贤劫中(现在贤劫,为多出贤圣之劫)的诸菩萨们说:「卿等(你们)应该劝励诸族姓子(善男子)、族姓女(善女人),去讽诵受持增一阿含经的尊法,去广演流布,使那些天、人们都能受持奉行!」说此语的时候,诸天、世人、干沓和(干闼婆,嗅香,乐神)、阿须伦(阿修罗,非天)、伽留罗(迦楼罗,金翅鸟)、摩睺勒(摩睺罗伽,大腹行,人身,蛇首)、甄陀罗(紧那罗,疑人,人形,头有一角的歌乐神)等鬼神们,各各都表白而说:「我们大家统统都会拥护那些善男子、善女人,会讽诵受持增一阿含经的尊法,会广演流布,终究不会使其中绝的!」
那时,尊者阿难告诉优多罗(译为上)说:「我现在将此增一阿含经嘱累于你(交代给你),你要善讽诵读,不可使其有些漏减!为甚么呢?因为如果有人轻慢此尊经的话,便会堕落而为凡夫之行。为甚么缘故呢?因为这,优多罗啊!此增一阿含经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能趣于涅槃大道的品类),以及诸法都由此经而出生的。」(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时,城内有一长者,妇人怀妊,满十月后生一男儿,端正殊妙,世所稀有,父母欢喜,就立名为优多罗)
这时,大迦叶问阿难说:「云何呢?阿难!增一阿含经乃为能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以及诸法均由于此而出生的吗?」阿难回答说:「如是!如是!(是的!是的!)尊者迦叶!增一阿含经乃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以及诸法均由于此而生的。且置此事!就是增一阿含经里面的一句偈当中,便会出生三十七道品,以及出生诸法的。」迦叶问而说:「到底那一种偈里面会出生三十七道品,以及诸法呢?」
这时,尊者阿难便作此偈回答而说: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所有的恶业,不可以去作它,所有的善行都应该要去奉行;同时要自净自己的心,这就叫做佛教的教义!)(此为七佛通诫之偈)。
为甚么呢?因为诸恶莫作就是诸法的根本,便会由之而出生一切的善法。由于生诸善法之故,心意就会清净。因此之故,迦叶!诸佛世尊对于身口意之行,都常修而清净的。
迦叶问而说:「云何呢?阿难!增一阿含经,独出生三十七道品,以及诸法,而其余计为四阿含经(指阿含经全部),是否也会出生吗?」阿难回答说:「且置此事,迦叶!在四阿含经里面之教义的任何一偈当中,都为具足诸佛之教,以及具足辟支佛(独觉、缘觉,无师而自观察飞花落叶等,便能觉悟的圣者),具足声闻(听佛讲四谛法而悟道的圣者)之教的。所以的缘故是如何呢?因为诸恶莫作,为戒具之禁,为清白之行;而诸善奉行,则为心意之清净;自净其意,乃为除弃邪念,除灭颠倒;是诸佛教,正正就是弃掉愚惑之想的。云何呢?迦叶!戒清净的话,其意岂为不净吗?意清净的话,则不会颠倒,由于没有颠倒之故,愚惑之想就会消灭,诸三十七道品之果,便得以成就,既然成就道果,这岂不是诸法吗?」
迦叶又问而说:「云何呢?阿难!为甚么只将此增一阿含经付授给优多罗,而不嘱累给与其余的比丘以一切诸法呢?」阿难回答说:「增一阿含经就是诸法,诸法就是增一阿含经,是同一,而不是有二样的。」
迦叶问而说:「为甚么缘故,将此增一阿含经嘱累给优多罗,而不嘱累给与其余的比丘呢?」阿难回答说:「迦叶!当知!在九十一劫的往昔之时,有一位尊号为毗婆尸的如来(胜观,过去七佛的第一位,七佛之传在于长阿含大本经),为至真(应供)、等正觉(正徧知),出现在于世间。那个时候,这位优多罗比丘名叫伊俱优多罗,当时那一位佛陀乃以增一阿含经之法嘱累于此人,使其讽诵读诵的。
自此之后经过三十一劫之时,又有一位佛陀名号称做式诘如来(尸弃,顶髻、火首、过去七佛的第二位,)为至真、等正觉。当时,这位优多罗比丘名叫目伽优陀罗,式诘如来也是以此法嘱累其人,使他讽诵读诵的。在其三十一劫的期中,又有一位名号为毗舍婆的如来(毗舍浮,遍一切自在,为过去七佛的第三位),为至真、等正觉,出现在于世间。当时,这位优多罗比丘,名叫龙优多罗,那位佛陀也同样的以此法嘱累于他,叫他讽诵读诵。
迦叶!当知!在此贤劫当中,又有一位名号为拘留孙的如来(译为所应断已断,为过去七佛的第四位,也是现在贤劫千佛当中的第一位)。为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间。当时,这位优多罗比丘,名叫雷电优多罗,那位佛陀也是以此法嘱累给他,使其讽诵读诵的。在此贤劫当中,其次又有一位佛陀,名叫拘那含牟尼如来(金寂,为过去七佛的第五位,也是现在贤劫千佛当中的第二位),为至真、等正觉,出现于此世间。当时,优多罗比丘名叫天优多罗,那位佛陀又将此法嘱累于他,使他讽诵读诵。在此贤劫当中,其次又有一位佛陀,名叫迦叶(饮光,过去七佛的第六位,为现在贤劫千佛当中的第三位),为至真、等正觉,出现于此世间。那个时候的这位优多罗比丘,名叫梵优多罗,也是同样的将此法嘱累给他,使他讽诵读诵的。
迦叶!当知!现在释迦文如来(释迦牟尼,能仁寂静,过去七佛的第七位,现在贤劫千佛当中的第四位),为至真、等正觉,出现于此世间时,现在的这位比丘名叫优多罗,释迦文佛虽然已经般涅槃(寂灭,烦恼永尽的境界,这里指已离开世间之义),而比丘阿难我,犹然存在于此世间。世尊曾将其法统统嘱累于我,我现在又将此法授与优多罗。为甚么呢?因为当观察其器,而察知其原本,然后乃授与其法的。为甚么缘故呢?因为在过去世之时,正在此贤劫当中,有一位名叫拘留孙的如来(所应断已断,七佛之四,贤劫千佛之一),为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天眼等三明与身口意三胜业都具足)、善逝(向善处去)、世间解(了解世出世间的一切)、无上士(最上的人)、道法御(调御丈夫,已调伏诸烦恼)、天人师(天上人间的师父),号为佛(觉者),为众佑(众德具足,受人恭敬者),出现于世间。那个时候,有一位国王,名叫摩诃提婆(大天),乃用正法去治化,并未曾有过阿曲之事。其寿命非常的长,为端正无双(没有人比他端正),为世间所希有的。在八万四千岁当中,当童子身时,都自由游戏无碍(童子期很长之义),八万四千岁当中,以太子身,而以正法治化,八万四千岁当中,又用王法去治化天下。
迦叶!当知!那时(有一个时候),世尊游行在于甘梨园中(庵婆婆梨女所献的精舍),吃食之后,就如往昔的常法那样的在于中庭中经行(慢步思义),我在那时,乃为侍者(「我及侍者」,我刚为侍者),而在佛的后面。当于此时,世尊曾经含笑,乃由其口里放出五色之光来。我看见之后,就趋前长跪而白世尊说:『佛陀不曾妄笑(不会无缘无故的起微笑)。愿听闻佛陀为甚么会含笑的本末!因为如来、至真、等正觉,终究不会妄笑的。』那时,迦叶!佛陀就告诉我说:『在过去世之时,在此贤劫当中,有一位如来,名叫拘留孙,为至真、等正觉,出现在于此世间。又在于这个地方,为他的诸弟子广为说法。其次,在于此贤劫当中,又有一位名叫拘那含的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在于此世间。那个时候那位佛陀,也同样的在于这个地方,为他的诸弟子们广为说法。其次,在于此贤劫当中,又有一位名叫迦叶的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在于此世间。迦叶如来也同样的在于这个地方为他的诸弟子广为说法。』
那个时候,迦叶!我在于佛前长跪而向佛说:『愿令释迦文佛也同样的在于此处,给诸弟子们具足说法!这个地方便为四位如来的金刚宝座,永恒的不断绝!』
那个时候,迦叶!释迦文佛在于那个座处,便告诉我说:『阿难!在往昔之时的此座,乃于贤劫当中有一位国王出世,名叫摩诃提婆。乃至于八万四千岁之久,都以王法教化国民,训诫民众都以道德,经历很久的年岁之后,便告诉劫比说:如果看见我的头上有白发的话,便随时向我报告。』(叫劫比大臣提醒他已老了。)
那时,那人(劫比)听王的教令(吩咐)后,又经过数年之时,曾经看见国王的头上有白发之生起,便趋前长跪而向大王说:『大王!当知!您的头上已有白发了。』这时大王就告诉那人说:『去捉取金镊来拔我的白发,然后放在我的手上吧!』那时,那人就受大王的教令,便去执拿金镊,趋前去拔大王的白发。
那时,大王看见其白发后,便说此偈而说:
于今我首上已生衰耗毛天使已来至宜当时出家
(现在在我的头上已经生起衰老之征的耗毛了。天使〔生老病死与刑罚牢狱为五天使〕已经来到了。我应当在于此时出家去修行为是!)
『我现在已经吃过人中之福,(享尽过世间的福报),应该要自勉修持升天的德业,应该剃除须发,穿着三种的法衣,由于信心坚固,去出家学道,去离开众苦为是。』
那个时候,大王摩诃提婆便告诉他的第一太子,名叫长寿的说:『卿今知否?(你知道吗?)我的头上已经生长白发,我想去剃除须发,穿着三种的法衣,由于信心坚固,而去出家学道,以祈离开众苦。你如继承我的王位时,就应以正法治化,不可使其有失,不可有违我的言教,不可造作凡夫的行为!为甚么呢?因为如有人违逆我的教言的话,便就是凡夫之行为之故。所谓凡夫,都长久的处在于三涂(地狱、饿鬼、畜生,也就是火涂、血涂、刀涂、应为三途)与八难(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北俱卢洲、瘖痖盲聋、世智辩聪、生于佛前佛后)之中的。』
那个时候,大王摩诃提婆讲完后,便将他的王位授与其太子,同时又以财宝赐与劫比大臣。这些事情作完后,便在那个地方剃除须发,穿着三法衣(大衣、上衣、内衣),由于信心坚固,而出家去学道,以祈脱离诸苦恼。在于八万四千岁当中善修梵行(离开情欲的清净行),行四等心(四无量心),所谓慈(与乐)、悲(拔苦)、喜(随喜)、护(舍,舍弃怨亲之念)。就这样的用功之故,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往生于梵天上。
这时,长寿王曾忆记其父王的遗教,未曾有暂舍,而以正法去治化,并没有半点的阿曲,未经旬日(没有几天),便又同样的得作一位转轮圣王(最理想的有道的国王),而具足了七宝。所谓七宝,就是: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藏宝、典兵宝,这就是所谓的七宝。又拥有千子,都勇猛而有智慧,能除弃众苦,能统领四方。
经过一段时期,长寿王也同样的以前王之法,作出如上面所记的偈而说:
于今我首上已生衰耗毛天使已来至宜当时出家
(现在在我的头上已经生起衰老之征的耗毛了。天使〔生老病死与刑罚牢狱为五天使〕已经来到了。我应当在于此时出家去修行为是!)
『我现在已经食过人中之福(享受过人中的福报)了,应当自勉升天的德行,应该剃除须发,穿着三法衣(1.僧伽梨,众聚时衣-大衣,2.郁多罗僧,上衣,3.安陀会,中着衣-内衣),以信念坚固去出家学道,祈求离诸苦恼。』
这时,长寿王乃告诉其第一太子,名叫善观而说:『卿今知否?我的头上已经长出白发来了,我想剃除须发,穿着三法衣,以信念坚固。去出家学道,去祈求离开一切苦恼。你绍继我的王位后,应以正法治化,不可使其有失,不可违逆我的言教,不可以造凡夫的行为!为甚么呢?因为如果有这种人违逆我的遗言的话,那就是凡夫的行为。所谓凡夫,乃长处在于三涂、八难之中的!』这时,长寿王乃以八万四千岁的期间善修梵行,行四等心,所谓慈、悲、喜、护(舍)的四无量心,在其身逝命终之后,往生于梵天上。这时,善观王,乃忆记其父王的遗教,未曾暂舍,都以正法治化,并没有阿曲。
迦叶!你知道吗?那个时候的摩诃提婆,岂为他人吗?你千万不可以作如是之观。那时的摩诃提婆王,就是现在的释迦文;那时的长寿王,就是现在的我-阿难是;那时的善观王,就是现在的优多罗比丘是。都恒受王法,未曾舍忘,也永远不断绝。这时,善观王又兴他的父王的遗敕,都以正法治化,不断绝王的遗教。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其父王的遗教乃难得违逆之故。」
那时。尊者阿难便说偈而说:
敬法奉所尊不忘本恩报复能崇三业智者之所贵
(敬重法,奉承所尊的,不忘弃其根本的大恩,报答其恩。又能崇向身口意的三业〔勤勉于三业之修学〕的话,就是智者所尊贵仰望的)。
我观察以上的真义之后,乃以此增一阿含经授与优多罗比丘。为甚么绿故呢?因为一切诸法,皆有所由之故。」
这时,尊者阿难,告诉优多罗比丘而说:「你从前作转轮圣王之时,不失前王的遗教。现在又以此法相嘱累于你,也应不失去其正教,不可作凡夫的行为。你现在应当要知道!如果有违失如来的善教的话,便会堕入于凡夫之地(境界)当中。为甚么缘故那时的摩诃提婆王,并不得证悟而至于究竟解脱之地呢?为甚么未得解脱不能至于安隐之处呢?虽然得受梵天的福报,然而犹不至于究竟的。如来的善业,乃名叫究意安隐之处,为快乐无极,为天、人所尊敬,必得涅槃的!因此之故,优多罗!你应当奉持此法,应当讽诵读念,不可以有所缺漏!」
那时,阿难便说偈而说:
于法当念故如来由是生法兴成正觉辟支罗汉道
法能除众苦亦能成果实念法不离心今报后亦受
若欲成佛者犹如释迦文受持三藏法句逗不错乱
三藏虽难持义理不可穷当诵四阿含便断天人径
阿含虽难诵经义不可尽戒律勿令失此是如来宝
禁律亦难持阿含亦复然牢持阿毗昙便降外道术
宣畅阿毘昙其义亦难持当诵三阿含不失经句逗
契经阿毗昙戒律流布世天人得奉行便生安隐处
设无契经法亦复无戒律如盲投于冥何时当见明
以是嘱累汝并及四部众当持勿轻慢于释迦文佛
(对于法,当于思念之故,如来乃由是而生的。法兴起时,而能成就正觉,成就辟支〔独觉〕、罗汉之道。法乃能除弃一切苦恼,也能成就果实。如能念法而不离于心的话,则现在能得果报,在于后世也能享受其果报的。)
(如果欲成佛作祖的话,则应如释迦文佛之受持三藏〔经律论〕之法,对于三藏的句逗都应不错乱。三藏之法虽然很难受持,义理也不可穷尽,那就应当诵持此四阿含经,因为诵持四阿含的话,便能断绝转生于天人之径〔道〕。阿含经虽然难以诵持,而经义也不可以穷尽,而戒律也不可使其遗失,因为这是如来之宝啊!禁律也是难以诵持,阿含经也是同样的道理,应牢固的持诵阿毗昙〔对法,论〕,便能降伏外道的法术。要宣畅阿毗昙,而其义也同样的难以诵持,那就应当诵持三阿含经〔增一与其它三阿含〕,不可失弃其经的句逗。)
(契经、阿毗昙、戒律〔经律论三藏〕,流布于世间,天人得以奉行的话,便能往生于安隐之处。假如没有契经,没有法〔指阿毗昙,对法,论〕,又没有戒律的话,就如盲目之人投入于冥(黑暗)那样,这,到底甚么时候当会见到光明呢?将此道理嘱累于你,并及于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应该好好的受持,千万不可以轻慢,释迦文佛的教训!)
尊者阿难说此语之时,天地则起六反(动起涌,震吼觉)的震动,诸尊神天在于虚空中,手执天华,散在于尊者阿难的身上,以及四部的大众。一切的天、龙、鬼神、干沓和(干闼婆,嗅香,乐神)、阿须伦(阿修罗,非天)、加留罗(迦楼罗,金翅鸟)、甄陀罗(紧那罗,疑人,头上有一角)、摩休勒(摩睺罗伽,大腹行,人身蛇首,以上为天龙八部)等众生,都怀着欢喜,而感叹说:「善哉!善哉!尊者阿难!你所说的上中下言(首尾中间一切言辞),都没有不善,对于法应当要恭敬。诚如所说的,诸天、世人,都没有不从法而得以成就的。如果有人行恶的话,便会堕入于地狱、饿鬼、畜生!」
那时,尊者阿难,在于四部众当中,作狮子吼,劝化一切的人,叫人都要奉行此法。那个时候,座上有三万位的天、人,都得法眼清净(如实而观察万物的真相的心眼。)
那时,四部之众,以及诸天、世人,听尊者所说,都欢喜奉行!
十念品第二
概要:本品叙述修持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静止)、念安般(念呼吸)、念身(念肉体之无常)、念死等十念法,由之而能成就神力,去诸乱想,而得沙门之果,也就是能证涅槃。
【一】(念佛。忆念佛陀的大慈大悲,和无量的功德,而致于成就涅槃)。
闻如是(我们听佛所讲过的确实是如是:)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应当修行一法,应当广演传布一法。如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变化不思议),便能除去众乱之想,而逮得沙门果(将证悟的阶段分为四沙门果,1.预流果2.一来果3.不还果4.阿罗汉果),能自致于涅槃(寂灭,解脱生死轮回)。那一法呢?所谓念佛(忆念佛陀的慈悲)是。应当要善于修行,应当要善于广演流布。这样去作的话,便能成就神通(成就道果后,自然会有能力发出神妙不可思议之力来),便能去除众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修行念佛的一法,应当七贯演传布念佛的一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的修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念法。忆念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为能利益一切众生的功德,而致于成就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到的,就是如是的: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如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便能去除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法(忆念佛陀所说的一切法,均为具有利益大地的一切众生的功德)是。应当要善于修行念法之行,应当要广演传布念法的一法。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妙力,便能去除众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修念法的一法,应当广演传布念法的一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的学习!」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念众,念僧。忆念僧伽乃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的众生,作为良好的福田的功德,而致于成就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到的,就是如是的: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如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便能去除众乱想,而能获得沙门果,而白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众(忆念僧伽乃具足戒定慧,能为众生作福田的功德)是。应当要善于修行念僧,应当要广演传布念僧的一法。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妙力,便能除弃众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修行念僧的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念僧的一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的学习!」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念戒。忆念戒行有大的势力,能除众生的诸烦恼,而致于成就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到的,都是如是的: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如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妙力,便能除去众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戒(忆念戒行为有大的势力,能弃除众生的烦恼)是。应当要善于修行念戒的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念戒的一法。如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妙力,便能除去众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修行念戒的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念戒的一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的学习!」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五】(念施。忆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弃众生的悭贪,而致于成就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到的就是如是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广演传布一法。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妙力,便能除去众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施(忆念布施有大的功德,能除众生的悭贪)。应当善于修行念施,应当要广演传布念施之法。便能成就神通而有妙力,便能除去众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修念施的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念施的一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士应当作如是的学习!」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六】(念天。忆念三果的诸天,都因往昔修戒、布施的善报,而得此乐报的,而致于成就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妙力,便能除去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天(忆念三果〔不还果〕的诸天都由于修戒、修施的善根,而得此乐报的)是。应当善于修行,应当要广演传布。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而有妙力,便能除去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修行念天的一法,应当要广传流布念天的一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的学习!」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七】(念休息。念寂静,止息随念,而致于成就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到如是之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去诸乱想,而获证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休息(念寂静,所谓止息随念,而念静止)是。应当要善于修行,应当要广演传布。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而有妙力,便能去除诸乱想,而能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修行念休息的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念休息的一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的学习!」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八】(念安般。所谓数息观、也就是观念呼吸,而致于成就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这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广演传布一法。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灭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那一法呢?所谓念安般(观念呼吸,长息则知长息,短息则知短息,而念呼吸)是。应当善于修行,应当广演传布。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而有妙力,便能去除诸乱想,而获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像如是,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的学习!」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九】(念身。念吾人之身的发、毛、爪、齿等,到底是从何而来?为谁所造?而致于成就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到的就是如是: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行一法,应当广传流布一法。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去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那一法呢?所谓念身(念吾人的肉体的一切,其来龙去脉,均为无常)的。应当善于修行,应当广演传布。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而有妙力,便能去除诸乱想,而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修行念身的一法,应当广演传布念身的一法。应该要如是的,诸比丘们!当应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O】(念死。念人身终皈都会死而不忘,而致于成就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行一法,应当横演传布一法。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去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那一法呢?所谓念死(念人在一切时中,有身必有死,而不忘)是。应当善于修行,应当广演传布。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而有妙力,便能去除诸乱想,而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修行念死的一法,应当广演传布念死的一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佛法圣众念戒施及天念休息安般念身死念在后
(1.念佛、2.念法,与3.圣众之念〔念僧〕;4.念戒、5.念施,以及对于6.天之念〔念天〕,7.念休息、8.安般念〔念安般,念呼吸之息〕,9.念身,10.死念〔念死〕乃在于最后之一经。)
增壹阿含经卷第一完
分类:佛经 书名:增一阿含经 作者:悟慈法师(解读)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白话《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十一】
概要:本品所叙述的大意,乃将上面的十念一再的布衍说明。首先指示当观如来的形体,念如来的十力具足等诸功德,自会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行一法,应当广演传布一法。如果已修行一法的话,便会有名誉,而会成就大果报,种种之善都会普至,而会得甘露味,而至于无为处(回到无造作的本源,而脱离生死轮回的境界),便会成就神通,便会除去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其么为一法呢?所谓念佛是。」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佛,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能得甘露味,而至于无为处,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去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呢?」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乃为如来所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如从如来之处听到其教义之后,便当会受持!」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谛听!谛听!(你们要注意的听!要专心一意的听!)听后,应当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广演分别(解释)其中的真义。」大众回答说:「如是!世尊!」诸比丘们,乃趋前(提高精神)而受教。
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果有一位比丘,正其身,整其意,结跏趺之坐(趺就是足背,故为两脚交结,而将两趺放置在于两胁之坐法,所谓坐禅的型态),系念在前(注意其念头),并没有其它的杂想,专一精神的怀念佛陀。观想如来的形体,未曾离开其眼睛。已经不离开其眼睛的话,便思念如来的功德。所谓如来之体,乃为金刚所成的,为十力具足(1.处非处智力〔是这样的,或不是这样的智力。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是处,如作恶业,得受乐报为无是处。〕2.业异熟智力〔知诸业必至之果〕。3.知道达于结果的正道。〔众生于六道,或涅槃无漏行所至之处。〕。4.知道上下根智。5.知有情的种种的性向-欲乐善恶等。6.知诸感官的比较的势力-众生的,众生种种界智力。7.知道诸度的冥观,以及入定,和净洁这些精神,而致坚固的智力。8.能忆念前生〔宿命〕的智力。9.得天眼而知一切的智力,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等。10.知道诸漏灭尽的智力,永断习气),也具有了四无所畏(1.说了知一切法无所畏。2.说一切漏灭尽无所畏。3.说染法为修道之障阻无所畏。4.善能说出离之道无所畏。)在大众当中,为非常的勇健的,如来的颜貌,乃为端正无双,怎么看,也不会厌足。是戒德成就,有如金刚,不可能毁废那样。也非常的清净而没有瑕疵,有如琉璃那样。如来的三昧(正定)并未有始而减(没有开始退减的现象),已息灭而永寂(已没有烦恼心的动静之象),而没有他念(无杂念)。那些憍慢刚暴强横等诸性情,都已担怕(恬静寡欲),那些欲意(贪欲)、恚想(瞋恚之念)、愚惑之心,以及犹豫(疑念)、慢结(我见)等,统统除尽。如来的慧身,其智慧并没有崖底,并没有所罣碍。如来之身,可说就是解脱成就(脱离一切系缚烦恼),诸趣都已灭尽(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趣,也就是生死轮回的六道,已和佛无关),已不再有生在六趣之分,不再说:『我当会更堕入于生死』等语。如来之身,已度脱知见之城(已超脱世知世见),能知他人的根智,能知应度与不度,知道死于此,而生于彼,在周旋往来于生死之际当中的有解脱者,没有解脱者,等事,均能知道的详尽。这就是所谓修行念佛之行的话,便会有名誉,便能成就大果报,便为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于无为之处。由于是这样,便能成就神通,除灭诸乱想,而获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位比丘们!应恒常的思惟,永不离佛念(念佛),便会当然的获此诸善功德!应该要如是!比丘们!当应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十二】
大意:本经乃详述修行念法的人,应该要专一精神的念法。应该除诸欲爱,离开诸结缚,便会有名誉,而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如果修行、广布一法完毕之后,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会得到甘露之味,而能至于无为之处,便会成就神通,而除灭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法是。」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法,便会有名誉而能成就大果报,诸善也能普至而得甘露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获得沙门果,自致于涅槃呢?」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乃为如来您所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们演说这种妙义,诸比丘们从如来之处听此义后,就会将其受持!」
那时,世尊就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的意义,我当会为你们广演分别解说(详细讲解)。」大众回答说:「如是!世尊!」诸比丘回答后,乃趋前受教(提高精神,注意的听)。
佛陀告诉他们说:「如果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没有他想,专精念法(坐得端正,将两脚背互放在于两腿的上面,也就是坐禅的形态。此时不起杂念,专心一意的忆念于法)。这样的话,便能除弃诸欲爱,而没有尘劳(尘世的烦恼),那些渴爱之心(起烦恼时,心内如被火焚,如干渴的人之渴求凉水那样),永远不会再兴起的了。所谓正法,乃对于欲念一事,用功把它弃掉,而至于无欲,而离诸结缚(烦恼),离开诸盖之病(烦恼。烦恼会系缚人的身心,烦恼会覆盖佛性,故结缚与盖,均为烦恼的异名)。此正法,乃如众香之气,并没有瑕疵乱想之念。比丘们!这就是修行念法的人,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会成就神通,除弃诸乱想,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恒常的思惟,不离开法之念,这样的话,便当会获得这些诸善的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十三】
大意:本经乃详述修行念僧的人,应当要专精于念僧。佛陀的弟子,乃为善业成就,质直而顺义,而没有邪业,这是世间的福田。念僧的人,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傅布一法。如果修行一法完成后,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功德,诸善都会普至,而会得甘露味,而至于无为之处,到这境地,便会成就神通,会除去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那一法呢?所谓念僧是。」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僧的话,便有名誉,便能成就大果报,诸善都能普至,而能得甘露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呢?」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均为如来所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们说此妙义,诸比丘们如从如来之处听此妙义之后,便当会受持的!」
那个时候,世尊就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广演分别讲说。」大众回答说:「如是!世尊!」诸比丘们就趋前受教(提高精神的恭听教义)。
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果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之坐,系念于前,没有其它的杂想,专一精神的念众(僧):所谓如来的圣众,乃为善业成就,质直而顺于义,并没有邪业,上下都和穆,法法都成就。如来的圣众,都为律戒成就,三昧(正定)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如来的圣众,乃所谓四双八辈(向与果为一双,有四向四果的四双,四双就是八辈。1.预流向、预流果,2.一来向,一来果,3.不还向,不还果,4.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为弟子进修的四项次第和四种果位),这就是所谓如来的圣众,都应当恭敬,应当承事礼顺。为甚么呢?因为这是世间的福田之故。这些大众当中,都是同为一器(根器),也用来自度,又再度脱他人至于三乘之道,像作如此之胜业的人,名叫圣众。这就是所谓,诸比丘们!如果念僧的话,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会成就神通,而除诸乱想,逮得沙门之果,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啊!应当常常的思惟,不离于僧念(念僧),便当会获得此诸善的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十四】
大意:本经乃详述念戒之法益,说念戒的人,应当要专一精神的念戒。由于戒乃能灭息诸恶,而成正道,同时行持禁戒的人,必定能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如果修行一法之后,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同时,便会成就神通,会除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戒是。」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戒的话,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这时便会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呢?」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乃为如来您所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们如从如来听此法后,便当会受持的!」
那候,世尊就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之义,我当会为你们广为分别解说。」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诸比丘就趋前去受教。
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果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之坐,系念在于前,并没有他想(无杂念),专一精神的念戒,所谓戒,就是息诸恶之故。戒能成道,戒能令人欢喜。戒能缨络人之身,而现出众好之故。所谓禁戒,乃如吉祥之瓶,有所愿便能克(胜任),诸道品法,均由于戒而成就的。像如是的,比丘们!如行持禁戒的话,便能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同时,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该常常思惟,不离于戒之念(念戒),这样的话,便当会获得此诸善的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作如是的修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十五】
大意:本经乃详述念施所获的功德。修行念施的人,应专一精神的念施。对于所施的,要永远没有悔心,也不抱回报之想,应施意不绝,这样,便能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如果修行一法完成后,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同时,便会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施是。」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施,便会有名誉,便能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同时,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呢?」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乃为如来所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演说此种妙义,诸比丘们如果从如来而得到听闻后,便会当于受持的!」
那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之义,我当会为你们广演分别解说。」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诸比丘们就趋前受教(提高精神的听佛解说)。
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果有比丘,正身正意(端正其身心),结跏趺而坐,系念在于前,并没有其它之想(无杂念),专一精神的念布施。所谓我今所布施的,乃为布施中之上,永远没有后悔之心,没有返报之想(不求他人的回报),而快得善利。如果有人骂我,我乃始终不还报(不报复);假如有人害我,用手拳相加于我,用力杖相向于我,用瓦石相掷于我,都应当起慈心,不兴起瞋恚之念。我所布施的,都施意不绝(永怀布施心)。这就是,比丘们!就是名叫大布施,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同时,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该常常思惟,不离开布施之念,这样的话,便当会获得如此的诸善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十六】
大意:本经乃详述念天的功德。修行念天的人,当应专一精神的念天。身口意应清净,而不造秽行,行戒成身,而众行具足的话,便能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到的就是如是: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如果修行一法的话,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能得甘露法,而至于无为之处。那时,便会成就神通,便能除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天是。」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天,便会有名誉,便能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之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呢?」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乃为如来所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们演说此妙义,诸比丘们如从如来听后,便当会受持!」
那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之义,我当会为你们广演分别解说。」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诸比丘们就趋前受教(提高精神的听佛的教言)。
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果有比丘,正身正意(端正其身与心),结跏趺而坐,系念在于前,并没有他想(无杂念),专一精神的念天(忆念三果的诸天)。身口意三业都清净而不造秽行,行持禁戒,而成就其身,由身而放出光明,没有不照到的地方,而成就其天身;由于善的果报,而成就其天身,由于众行具足,乃成就天身。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就名叫念天,便能得具足,而成就大果报,诸善都能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去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常常思惟,而不离于天念(念天),便当能获得此诸善的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十七】
大意:本经乃详述念休息的功德。念休息的人应该专心一意的念休息。休息就是心意之想之息寂。其意乐于闲居,常求方便,而入于三昧之禅定,就能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行一法,应当广演传布一法。如果修行一法完成后,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能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成就神通,而除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休息是。」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休息之一法的话,便会有名誉,便能成就大果报,众善都会普至,而能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去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呢?」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
「诸法的根本,乃为如来所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们演说此妙义,诸比丘们如果从如来之处听此妙义后,便当会受持!」
那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广为分别解说。」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诸比丘们便趋前受教(提高精神在听法)。
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果有比丘,正身正意(端正他的身心),结跏趺而坐,系念在于前,并没有他想(没有其它的杂念),专一精神的念休息。所谓念休息,就是心意之想之息止,其志性详谛(心志详实),也没有卒暴(不横暴),永恒的将其心专一,其意乃乐于闲居,而常求方便,而入于三昧禅定。都常念不贪,胜光乃上达。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就名叫做念休息,便能得具足而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常常思惟,不离开于休息之念,便当获此诸善的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十八】
大意:本经乃详述念安般(呼吸)的功德。修行念安般的人,应该要专一精神的念安那般那(入出息)。所谓安般,就是说:如果息长时,也就观想我现在之息为长,假如息短之时,也应观想而知自己现在之息为短。而具观其身体,从头至于足,都应观知,便能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行一法,应当广演传布一法。如果修行一法完成之后,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具,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这时,便会成就神通,便能除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安般(呼吸)是。」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安般,便会有名誉,便能成就大果报,众善都会普具,而能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去诸乱想,而获得沙门之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呢?」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乃为如来所宣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们演说此妙义,诸比丘们如从如来听闻后,便当会受持!」
那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于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广演分别解说。」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诸比丘们就趋前受教(提高精神的在听佛说法)。
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果有比丘,正身正意(端正其身心),结跏趺而坐,系念于前,没有其它的杂想,专一精神的念安般(呼吸)。所谓安般,就是如果其息长时,也应当观察而知我现在之息为长,假若其息为短的话,也应当观知我现在的息为短。倘若其息极冷之时,也应当观知我现在之息为冷,假如其息为热的话,也应当观知我现在之息为热。应具观其身体,从头至于足,都应当观察而知。如果其息又有长短的话,也应当观知息之有长有短,应用心而持身,知道息之长短,都能统统了知,应寻找其息之出与入(呼与吸),都分别详细的晓了。如果其心守持其身,而知道息之长短,而又知道,而数息的长短(算其呼吸之长短),而分别详细晓了的话,则如是的,诸比丘们!就名叫做念安般,便得具足,而成就大果报,
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之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常常思惟,不离开于安般之念,便当获此诸善的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十九】
大意:本经乃详述念身的功德。修行念身的人,就应当专一精神的念身为非常。应念吾人之身都是:发、毛、爪、齿,乃至为髑髅,到底甚么为之身?是四大种所造呢?是父母之种所造的呢?到底从何处而来?这样的念身,便能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行一法,应当广演传布一法。如果修行一法完成后,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道。那时便会成就神通,便会除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身是。」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身,便会有名誉,便能成就大果报,诸善都能普至,而得甘露味,而至于无为处。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呢?」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乃为如来所宣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法,诸比丘们如能从如来听闻此法后,便当会受持!」
那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广演分别解说。」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诸比丘们乃趋前受教。
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果有比丘,正身正意(端正其身心),结跏趺而坐,系念于前,并没有他想(无杂念),专一精神的念身。所谓念身就是念自已之身为: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胆、肝、肺、心、脾、肾、大肠、小肠、白(眼球外表白色的膜,巩膜)、膀胱、屎、尿、百叶、仓、肠、胃、脬、溺、泪、唾、涕、脓、血、肪、脂、涎、髑髅、脑等物。到底甚么是身呢?是地大种吗?水大种吗?火大种吗?风大种吗?是父亲之种与母亲之种所造的吗?从何处而来的呢?是谁所造的呢?此眼、耳、鼻、口、身、心,终究当会生在于何处呢?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就叫做念身,便会得达具足,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常常的思惟,不离开身之念,这样的话,便当获得此诸善的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O】
大意:本经乃详述念死的功德。修行念死的人,应当专心一意的念死。所谓念死,就是念在此处没,而转生于彼处,都往来于诸趣,命终后不休,诸根之败坏,有如腐败的朽木,命根断绝时,宗亲都分离,为无形无响。这样的念死,便能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傅布一法。如果修行一法完成后,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这时,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甚么为之一法呢?所谓念死是。」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死,便会有名誉,便能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证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呢?」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乃为如来所宣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演说此妙法,诸比丘们如从如来听闻此法后,便当会受持!」
那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广为分别解说。」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诸比丘就趋前受教(提高精神的听佛说法)。
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果有比丘,正身正意(端正其身与心),结跏趺而坐,系念在于前,并没有他想(无杂念),专一精神的念死。所谓死,就是在此没而生于彼,往来于诸趣,命逝后,还是不会停止(死后还会生),死后不过是诸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感官)散坏,有如腐败的树木那样而已。其命根断绝后,宗族则分离,而无形无响,也没有相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这名叫做念死,便能得达具足,而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之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常常思惟,不离于死之念(不离念死),便当能获得此诸善的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偈如下:)
佛法及圣众乃至竟死念虽与上同名其义各别异
(念佛、念法,以及念圣众〔念僧〕,乃至最后之经为念死。虽然此十念均和前经同名,但是内中的意义却各各有别异〔简与详之别〕。)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完
分类:佛经 书名:增一阿含经 作者:悟慈法师(解读)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白话《增一阿含经》第四卷
一子品第九
【五三】
概要:以一子一女子之喻,以诫比丘们。进而劝修善道,色欲与乱想之过失,而说观不净想。首先说明笃信的人教其独生子成人,而说如在家的话,就如质多长者、象童子,假若出家的话,就应如舍利弗、目揵连,而教诫比丘要善念专心,求得果证,不可生染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犹如母人(为人之母),其心怀有笃信(笃信的在家的女信徒),她唯有一孩子,都恒作如是之念:要怎样来教导此孩子,使他能够成就为人呢?(欲使其子成龙。)。」
那个时候,诸比丘们白世尊说:「世尊!我们不能了解此义(世尊要训示的道理是甚么?都不能清楚)。世尊乃是诸法之本,如来所陈述的。我们没有不承受的。唯愿世尊您,给诸比丘们说此深法,我们听后,必定会奉行!」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谛听!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之义,我当会为你们分别内中的含义!」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那时,诸比丘们就听从佛陀,而受佛教言。
世尊垂告说:「犹如一位优婆斯(女信徒),其心怀着笃信,而对于其子作如是的教训说:『你今在俗家的话,就应当效法如质多长者那样(住于舍卫城外的优婆塞,为说法第一的信徒),也应该像象童子那样(以四摄法摄受大众,有八未曾有法)。所以的缘故就是说:这就是其限,这就是其量(为在家弟子的量秤、尺度,也就是准则)。世尊受证给他的在家弟子,就是所谓质多长者,以及象童子等人!』如果童子有意欲剃除须发,欲着三法衣(大衣、上衣、内衣)去出家学道的话,就应当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目揵连(神通第一)等比丘那样。所以的缘故就是,此是其限,此是其量(这就是出家弟子的准绳)所谓舍利弗、目揵连等比丘,乃为好学正法,不作邪业,不兴起非法的人。假如你们生此染着之想的话(邪业非法),便当会坠堕于三恶趣当中。应善念而专心,如不得者能得,不获者能获,未得证的,现在当受证。所以的缘故就是,诸比丘们!因为信施之重(指受人的供养的重量),实在不可以消(很难消受),会令人不得至于道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不可以生染着之心,如果已生起的话,就应把它消灭。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五四】
大意:本经叙述有如笃信的女信徒之教训其独生女之成人那样:如果在俗家的话,就应如拘雠多罗(度胜,为多闻第一)、难陀母(难陀之母优多罗,禅定第一),假如出家的话,就当如谶摩(大慧中之第一)、优钵花色(莲华色,能行善行,威德第一),故训示比丘们应善念专心,应求果证,莫生染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笃信的优婆斯(女信徒),她唯有一女,她应当要如何的教训其女,使其能够有所成就呢?」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世尊!我们不能了解此义。世尊是诸法的根本,如来所陈述的,没有不承受的。唯愿世尊与诸比丘们说此深法,我们听后,定会依教奉行!」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谛听!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之义,我当会为你们分别其义的。」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那时,诸比丘们就从佛承受其教训。
世尊垂呂他们说:「犹如那位笃信的优婆斯(清信女)之教训其独生女所说的:『妳今如在俗家的话,就应当如拘雠多罗优婆斯(多闻第一的女信徒),以及如难陀之母等人那样(难陀之母,禅定第一)。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此是其限,此是其量(优婆夷的准绳)。世尊受证的在家女弟子,就是所谓拘雠多罗优婆斯、难陀之母等人是。』如果女子,其意乃欲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去学道的话,就应当要如谶摩比丘尼(大慧中之第一)、优钵花色比丘尼(能行善行,威德第一)。所以的缘故就是:这就是其量,这就是其限(比丘尼的准绳)。所谓谶摩比丘尼、优钵华色比丘尼,乃为好学正法,不作邪业,不兴起非法的人。假若你生此染着之想的话,便当会坠堕于三恶趣之中。应该要善念而专心,不得果的话,就得果。不获法的,就应获法,未得证的,现在当受证!所以的缘故就是:诸比丘们!信施之重,实不可以消(受人的信施,是非常的重,不容易消化的),会使人不得至道之理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不可以生染着之想,已生的话,就当应消灭。像如是,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五五】
大意:本经叙述没有一法比心还要捷疾的,因此,应常降伏其心意,使它能趣于善道。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会比心还要快疾的,实在是没有譬可以拿来为喻的。有如猕猴之舍一枝,而再取另一枝那样,其心不能专定下来。心也是如是,前想、后想,都有所不同的,以方便法,也不可能摸则(不能探知),心之回转,真是很快疾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凡夫的人,乃不能观察心意的。也于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降伏你的心意,使它能趣于善道,也应该要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五六】
大意:本经和上经同样,说明无不曾看见过有一种法比心还要捷疾的。故应常常降伏其心意,得趣于善道。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比心还要捷疾的,实在无譬可以为喻,有如猕猴之舍一枝而再取一枝那样,其心乃不专定。心也是如是,前想、后想,所念的都不同。因此之故,诸比丘们!要知道!凡夫的人实不能观察心意所由的。因此之故,应常常降伏心意,使其得趣于善道。由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五七】
大意:本经叙述心如秽行,就会入于地狱,因此之故,应当降伏其心,不可生秽行。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常常的观见一人(人们)的心中所念之事,此人乃如屈伸手臂之顷,就堕入于泥黎之中(地狱)。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起恶心之故,心里生有疾病,就会坠堕于地狱之中。」
那时,世尊便说偈颂而说:
犹如有一人心怀瞋恚想今告诸比丘广演其义趣
今正是其时设有命终者假令入地狱由心秽行故
(犹如有一个人,其心怀着瞋恚之想那样。现在要告诉诸比丘们!要广演其义趣给你们听!现在正是其时候了:倘若有命终的人,假如会堕入于地狱的话,那就是由于心内的秽行之故!〔内心起恶念就会堕落。所谓心的动念,就是意业,如次经所说的:善心就会上升,即恶念就会直坠!〕)。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降伏其心,不可生秽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五八】
大意:本经叙述其心如起善行的话,就得上生于天上。因此,应当发清净的意念,不可生起秽行。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常恒观见一人的心中所念的事,而如屈伸其手臂之顷,就得往生于天上。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善心之故。既生善心,便得生于天上。」
那时,世尊便说偈颂而说:
设复有一人而生善妙心今告诸比丘广演其义趣
今正是其时设有命终者便得生天上由心善行故
(假如又有一人,已生起善妙的心。现在要告诉诸比丘们,要广演其义趣,现在正是其时候了:倘若有命终的人的话,便会得生于天上,乃由于其心之善行〔善念善业〕之故。)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发起清净之意,不可生秽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五九】
大意:本经叙述不见有一种法会眩惑人,有如女色那样的会使人不得至于永寂的境界。都缚着于牢狱,回转于五道(轮回六道),经历劫数。因此,当除诸色,不可起想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在于此大众当中,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其它之色相)为最胜最妙的,会眩惑世人,使人不能至于永寂的境界,都被缚着于牢狱,没有解脱的一天。那就是所谓男子看见女人的色相后,便会生起想着,其意会甚为爱敬,使人不能至于永寂,而被缚着于牢狱,没有解脱的一天。由于其意不得舍离,周旋往来于今世后世,都回转于五道,动历劫数(经过好多劫)。」(其它任何之色,都不如此一女色之会占据男人之心)。
那时,世尊便说偈而说:
梵音柔软声如来说难见或复有时见系念在目前
亦莫与女人往来与言语恒罗伺捕人不得至无为
(梵音柔软的声音,如来说为很难得以看见。或者又有其时会得看见,而系念在于眼前。也不可和女人相互往来,不可与她互相谈说言语。因为都永恒的会有罗伺捕人〔狱卒常寻伺人,如看见着于女色而执迷不醒的话,就会捕人入于地狱〕,使人不得至于无为寂静的境地。)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除去诸色(着于女人的色相等),不可以起想着。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六O】
大意:本经叙述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能眩惑人,如男色之会使人不至于永寂的境界,都被缚着于牢狱,回转于五道,动历劫数。因此,应当除去诸色,不可以想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在于此大众当中,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其它之法),为最胜最妙的,会眩惑世人,使人不能至于永寂的境界,都被缚着于牢狱,没有解脱的一天。那就是所谓女人看见男子之色相后,便会生起想着,其意会甚为爱敬,使人不能得至于永寂的境界,而被缚着于牢狱,没有解脱的一天。由于其意不舍离,而周旋往来于今世后世,都回转于五道,动历劫数(经历久劫的期间)。」(其它之色,都不如男色之会占据女人之心)。
那时,世尊便说偈而说:
若生颠倒想兴念恩爱心除念意染着便无此诸秽
(如果生起颠倒之想,兴念恩爱之心的话,就应除去此念头,除去此染着之意念,这样的话,便没有此诸秽恶之事。)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除去诸色,不可起想着之念。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六一】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作乱想的话,五盖便会生起。已起的话,就会增多。因此之故,不可作乱想,应当常恒于专意。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在于此大众当中,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其它之法),比如此一法能使未生欲想(贪念)的,便生起欲想,已起欲想的,便能增益。无瞋恚之想的,便起瞋恚,已起瞋恚之想的,便能增多。无睡眠之想,便起睡眠之想,已生起睡眠之想,便会增多。无调戏(掉举)之想的,便起调戏之想,已生起调戏之想,便会增多。无疑想的,便会生起疑想,已生起疑想的,便会增多。也当观察恶露(身上不净之物之显露)不清净之想(观身不净)。假如作乱想的话,则没有欲想,便也会有欲想;已有欲想的,便会增多。瞋恚、睡眠也是一样的道理。而本无疑想的,便会起疑想,疑想已起的话,便会增多。因此之故,诸比丘们!不可生起乱想,应当常常的专心一意!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贪欲、瞋恚、睡眠〔惛沉、懒惰欲眠〕、调戏〔掉举,心之躁动忧恼,不定心〕、疑〔犹豫不决〕,此五为能盖覆真心,故为五盖)。
【六二】
大意:本经叙述应当常常专心一意的观不清净之想,这样,就五盖不会生,如已生时,也会因此而告灭。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在于此法当中,不见一法(其它的一法,如此一法)能使未有欲想的,便使其不生起欲想;已生起欲想的,便能消灭它。未生瞋恚之想,便使其不生起,已生起瞋恚之想的话,便能消灭它。未生起睡眠之想,便能使其不生;已生起睡眠之想的话,便能消灭它。未生调戏(掉举)之想时,便使其不生;已生调戏之想的话,便能消灭它。未生疑想之时,便使其不生,已生疑想的话,便能消灭它。也应当观察恶露不净,如已观察为恶露不净的话,则未生的欲想便不会生,已生的欲想便能消灭它。未生的瞋恚便不会生,已生的瞋恚便能消灭它。乃至于疑,则未生的疑想便不会生,已生的疑想便能消灭它。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常常专心一意的观察不净之想。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偈如下:)
二斯及二心一堕一生天男女想受乐二欲想在后
(1.2.二法为优婆斯,以及3.4.二法之心,5.一法为堕,6.一法为生天,7.8.男女之想之受乐之法,9.10.二法欲想乃在于最后。)
护心品第十
概要:本品叙述不放逸,而明布施的意义,也劝人信仰,以及心念善本,同时也教人念佛。
【六三】
大意:本经叙述应学无放逸行,应常守护其心,恒自谨慎,这样,则三漏不会生,已生的定会使其消灭。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广布一法之后,便能得到神通,诸行便会寂静,而得沙门果,而至于泥洹界(涅槃,寂静,解脱生死)。到底是那一法呢?所谓无放逸行是。甚么叫做无放逸行呢?所谓护心是。怎样护心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们!应该常守护心之有漏(三有漏:1.欲有漏,2.有有漏,3.无明有漏。也就是对于生存的欲望,是通指欲、色、无色之三界)、有漏法(一切有烦恼之法,乃能障碍涅槃之法)。当他守护那些心之有漏、有漏之法时,则对于有漏之法便得悦豫,也会有信乐(守护不起有漏等法,而坚信正法,安乐于正法),而安住不移易,永恒的专一其心,自力劝勉!
像如是的,比丘们!他既没有放逸之行,而恒自谨慎的话,则未生的欲漏便不会生,已生的欲漏便会使其消灭。未生的有漏便不会生,已生的有漏便能使其消灭,未生的无明漏便不会生,已生的无明漏便能使其消灭。比丘们!在于无放逸之行,闲静于一处,常恒的自己觉知而自游戏于其境内的话,则欲漏心便能得到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也同样的便能得到解脱。已得解脱的话,便得解脱之智,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之身,而能如实而知道其境界。」
那时,世尊便说如下之偈而说:
无憍甘露迹放逸是死径无慢则不死慢者即是死
(学道的人如没有憍傲的话,就是向于甘露不死之路迈进的,假如放逸的话,那就是死路一条!没有我慢的话,就是不死之道,有我慢的话,就是向着死路行进的了(甘露喻涅槃寂静,死则喻为生死轮回)。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常念而修行无放逸之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六四】
大意:本经叙述应当修学对于善法(八正道)没有放逸之行。无放逸行就不会有触娆,不会有害,不会恼害一切众生。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广布一法后,便能得到神通,诸行会寂静,而得证沙门果,而至于泥洹处(涅槃寂静的境界)。到底是那一法呢?所谓无放逸行于诸善法是。甚么叫做无放逸行呢?所谓不会触娆一切众生,不会伤害一切众生,不会恼乱一切众生,就是叫做无放逸行。
它为甚么叫做善法呢?所谓贤圣的八道品(八种正道):1.等见(正见,正确的见解),2.等方便(正精进,真实而用功努力学道),3.等语(正语,正直的言语),4.等行(正行、正业,正当的行为),5.等命(正命,合理的生活),6.等治(正思惟,正真的思想),7.等念(正念,正确的思念),8.等定(正定,真正的禅定),这就是所谓善法。」
那时,世尊便说偈而说:
施一切众生不如法施人虽施众生福一人法施胜
(布施给与一切众生,不如以法布施与人。虽然布施给与一切众生会有福报,然而给与一人的法施〔以法布施〕,乃为胜过给与一切众生而得福报的人。)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修行善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六五】
大意:本经叙述观察施主的布施,乃能成就戒律、闻法、禅定、智慧。当比丘的不可将其恩惠忽视。应对施主起慈心,应说身口意清净之行,使施主的功德不唐捐,同时也说施主布施的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如何的观察檀越施主呢?」(檀那为布施,布施能超越三界,故檀越则是施主)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世尊乃为诸法之王,唯愿世尊垂示诸比丘,而演说此中之义。弟子们闻后,当会奉持!」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分别讲说其中之义。」大众回答说:「如是!世尊!」那时,诸比丘们就从佛而受佛的教示。
世尊告诉他们说:「对于檀越施主应当要恭敬,要如子女之孝顺其父母。要养有他,要侍奉他,要长益其五阴(新译为五蕴,为构成身心的五种要素。所谓1.色(肉体)与2.受〔感受作用〕,3.想〔将一切外境浮于内心的作用〕,4.行〔意志作用〕,5.识〔意识总体〕等精神作用的集合假体。)在于阎浮利地(阎浮提,南赡部洲,指吾人所住的地方),应现种种之义。观察檀越施主能成就人的戒律、闻法、三昧(禅定)、智慧的话,则诸比丘们乃有多所的饶益,对于三宝中,没有所罣碍,能布施你们的衣被、饮食、床榻、卧具,以及病瘦时的医药。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有慈心向于檀越施主之处,对于那些小恩都常恒的不忘,更何况那些大恩呢?恒常的以慈心去向于那些檀越,说身、口、意清净之行,不可以称量(不计较多小),也没有限际(尽所能的力量)。应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使那些檀越(施主)所施之物,终究不会有所唐捐(不白费),使其获大果报,成就其大福佑,而有大名称。应使甘露法味流闻于世间。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世尊便说偈而说:
施以成大财所愿亦成就王及诸贼盗不能侵彼物
施以得王位绍继转轮处七宝具足成本施之所致
布施成天身首着杂宝冠与诸妓女游本施之果报
施得天帝释天王威力盛千眼庄严形本施之果报
布施成佛道三十二相具转无上*轮本施之果报
(布施能完成大财利,所愿也能成就。国王以及诸贼盗,都不能侵夺他的财物。布施能得到王的果位,能绍继转轮圣王之处〔位置〕,会具足而成就七宝之事,本来就是其布施所致的〔布施能转生为转轮圣王,而七宝具足〕。布施也能成就而为天身,其首所戴的就是杂宝之冠,而天天都能和诸妓女〔天上的婇女〕游乐,这都是本来〔宿世〕所布施的果报。布施也能得到天帝释之身,能得帝释天王的威力昌盛,具有了千眼的庄严的形貌,是本来所布施的果报。布施也能成就佛道,能具足三十二相,能转无上的*轮,这都是本来〔宿世以来〕所行的布施的果报。)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六六】
大意:本经叙述一位施主,应当承事供养那些精进持戒的诸贤圣人。当比丘的,应当要除弃五盛阴之病,应求入于无畏的涅槃城中。又说阿那邠特长者(给孤独长者)之广作惠施。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当一位檀越施主的,应当要如何去承事供养那些精进持戒的诸位贤圣人呢?」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而说:「世尊是诸法之王,唯愿世尊垂示给与诸比丘们,而演说此义。我们听后,当会尽心去奉持!」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之义,我当会与你们分别解释其义。」大众回答说:「如是!世尊!」那时,诸比丘们就从佛而受佛的教示。
世尊告诉他们说:「当一位檀越施主的人,承事供养那些精进持戒的诸多闻的人,要如同对于迷路者指示其道路,对于那些缺乏粮食的人,布施食物给与他们,对于恐怖不安的人,使其没有忧恼,对于惊畏的人,教他不再恐惧,对于那些无所皈的人,能作为其覆护,作盲者的眼目,为疾病的患者作为大医王。犹如田家的农夫之修治田业那样,常除其秽草的话,便能成就谷食的了。当比丘的,应当常常除弃其五盛阴之病(五阴,也就是吾人的身心,不可执染此身心,身心所起的一切烦恼,均为五阴之病),应该求入于无畏的泥洹之中(永恒安隐的涅槃)。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当一位檀越施主之承事供养那些精进持戒的诸位多闻的贤圣者,就应当这样的去布施!」
那个时候,阿那邠持(须达多,给孤独)长者,也集在于那些大众当中。当时的长者阿那邠持白世尊说:「如是!世尊!如是!如来!一切的施主,以及受施的人,都如吉祥瓶那样。诸位受施的人,都如毗沙王那样,劝化他人实行布施,乃如亲父母,受施的人,是后世的良佑,一切的施主,以及受施者,都如居士!」(在家学佛的人,除了国王、大臣、婆罗门之外的人,虔信佛教,而未出家的人,均为居士)。
世尊告诉他说:「如是!长者!如你所说的。」阿那邠持长者白世尊说:「自今已后,我的家门决定不安守卫,也不拒逆比丘、比丘尼、优婆寒、优婆斯,以及诸位行路而缺乏粮食的人。」当时,阿那邠持长者也仰白世尊说:「唯愿世尊,以及比丘众,都接受弟子的邀请!」那时,世尊乃默然而接受长者的邀请。
那时,长者看见世尊默然而受请后,就礼佛,就环绕佛陀三匝,然后回皈其所在地。回到住处后,就在那个夜间,具办甘馔种种的饮食物,也广敷坐具。翌日就自往而白佛说:「时间到了,餐具都已办完,唯愿世尊您,适时降临照顾!」
那个时候,世尊就引率诸比丘众,大众都着衣(穿大衣)持钵,往诣于舍卫城,到达长者之家。到达后,就各自就座,诸比丘僧,也各随其次第而坐。那时,长者看见佛陀和比丘众都坐定后,就自己亲手去斟酌,而行种种的饮食。种种的饮食都行过后,即各收其钵而坐。长者乃更取一卑下之座,在于如来的前面,正欲听闻佛法。
那时,长者白世尊说:「善哉!如来!请听诸比丘们随所须要之物,如三衣、钵盂(应量器,托钵用之食器)、针筒、尼师坛(坐具,坐卧时,敷在地上等处之布)、衣裘、法澡罐(洗手足等所用之器),以及其余的沙门应用的一切杂物,都可尽听弟子之家,自由去取用。」那时,世尊就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如果须要衣裳、钵器,以及尼师坛、法澡罐,以及沙门所须用的一切杂物,都均听许你们在这里自由去取用。然而不可以足成疑难,不可以因之而起想着之心(物品为维持肉身生活之须,不可以起贪着心,而增加疑难烦恼才好)。」
那时,世尊就对长者阿那邠持讲说微妙之法。将微妙之法讲说完了后,便从其座站起,然后离开其处。当于那时(佛陀离开了之后的那个时候),阿那邠持长者又在于四城门之处,举行广大的布施,第五处就是在于市中(闹市处),第六处就是在于自己的家庭广处,举行布施大会,须要食物的就与其食,须要汤浆的就与汤浆,须要车乘的,须要妓乐的,或者香熏、璎珞(真珠项链)等物,都均给与他们。
那时,世尊听说长者阿那邠持在于四城门中,广作惠施,又在于大市之处布施那些贫乏的人,在家内也同样的布施算不尽的财物。当时的世尊,就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的弟子当中,第一的优婆塞,好喜于布施(布施第一的清信男),就是所谓须达长者(阿那邠持、给孤独长者)是。」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六七】
大意:本经叙述应当要用平等心去广行布施,须达多长者,乃为能以菩萨的平等心,专精一意的去普施,能念众生之类,乃由食而得以生存的道理。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阿那邠持长者(给孤独长者)便往至世尊之处,到达后,以头面礼拜世尊的双足(接足之礼),然后,退在于一边而坐。世尊就告诉他说:「云何呢?(是否这样吗?)长者!贵家(贤者你!)恒常布施给贫乏的人吗?」长者回答说:「如是!世尊!我仍然常常布施给与那些贫乏的人。在于四城门之处,举行广大的布施,又在于家中给与他人所须要的财物。世尊!我有时曾作如是之念:并欲布施给与野兽、飞鸟、猪、狗之属类的众生。我也曾经作如是之念:这些人应该给与他,这些人不应给与他。也曾作如是之念:这些人应该给与多一些,这些人应给与少一些。我也常常有如是之念:一切众生都由于食而得以活其生命。有食物便能生存,没有食物就会死亡。」
世尊听后告诉他说:「善哉!善哉!长者!你乃用菩萨的心肠,专精一意的广行惠施。这些众生确实是由于食物才能得以济存,如没有食物便会丧命。长者!你当会获大的果报,会得大的名称。有大果报的声誉会响彻于十方,会得甘露法味。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菩萨之处(菩萨家,当一位菩萨的圣者),乃永恒的以平等心去惠施于一切,都专精一意的念众生类乃由于食物而得以生存,有食便能济活,无食便会丧命。这就是所谓:长者!乃以菩萨的心肠所安处(据菩萨心)而广行惠施!」
那时,世尊便说偈而说:
尽当普惠施终无吝悔心必当遇良友得济到彼岸
(都应该普度而实行惠施给与人,终究都没有吝惜反悔之心。这样去做,必定会得逢遇良友,会得济度而到于彼岸〔由布施而能到达涅槃的彼岸〕。)
因此之故,长者!应当以平等意(平等心)而广行惠施。像如是的,长者!应作如是而学!」
那时,长者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六八】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审知众生的根源所趣,以及布施的果报。然而众生乃不能以平等施,而自堕落,都怀有悭嫉的心,缠住其心意。如果能够平等惠施的话,就必获其福佑。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我今天审察而知道众生的根原所趣,也知道布施的果报。最后一抟之余(最后的一段食的残余之食,也就是分施给人),自己不自食,才惠施给与他人。那个时候,当然会不生起憎嫉之心,如毛发之许(半点也不生憎恨嫉忌之心)。因为此众生乃不知布施的果报。如我乃均予以知悉。布施的果报,乃以平等之报,绝对不会有异心。因此之故,知道众生乃不能以平等心去布施,而自堕落,都常有悭嫉之心,缠裹其心意。」
那时,世尊曾说偈而说:
众生不自觉如来之言教常当普惠施专向真人所
志性以清净所获福倍多等共分其福后得大果报
所施今善哉心向广福田于此人间逝必生于天上
已到彼善处快乐自娱乐吉祥甚欢悦一切无乏短
以天威德业玉女为营从平等之施报故获此福佑
(众生都不能自觉如来的言教。应该要常常普行惠施,要专向于真人之处〔学如来之平等普施,不起二种心〕。其志性要以清净〔内心以清净为愿求〕,这样的话,则所获的福报会有事半功倍之多,以平等而共分其福报的话,则接着而会获得大果报。)
(所布施的行,现在为善哉!心里乃向于广大的福田,在于此人间逝世之后,必定会生于天上。已到达那个善处之后,则能以快乐而自娱乐。一切都为吉祥,都为非常的欢悦,一切都不会有所乏短的。由于这,乃是以天威的德业,故有很多的玉女会为其营从。平等心的布施的果报之故,才能获得这种福佑的。)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六九】
大意:本经叙述不可畏福报,当畏无福报。造福是受乐之应,非常可以爱敬的。没有福乃为苦恼的本原,不可以称记的。造幅的人,都常求圣贤之道,而尽除苦恼,后无忧苦之事。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不可畏惧福报之事,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这乃是受乐之所应有之事,乃非常令人可爱敬的。所以会名叫有福,就是有此大报。你们应该畏惧无福,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这乃名叫苦恼的原本之故的。为愁忧苦恼,而不可以称记;令人不可爱乐,这就名叫无福。比丘们!往昔之时,我曾经自念七年的时间去行慈心,嗣后则再经过七劫之久,不曾来过此世间(修行慈心七年,就能有此功德果报)。不但如此,其后又经过七劫的期中,生在于光音天(极光净天,色界二禅天之第三天,此天绝言语音声,语时则口出净光,故名光音天)。又经过七劫之久,生在于空梵天处,而为大梵天,已没有匹等的人,而统领百千的世界。三十六反(三十六次)为天帝释之形,无数世(算不尽的世代次数)为转轮王(七宝具足,最理想的圣王)。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该要造作而没有倦怠。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这乃叫做受乐之应,令人甚可以爱敬之事,就名叫做福。你们应该畏惧无福,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这乃是苦恼的原本,为愁忧苦恼不可以称记的,这名叫做无福。」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快哉福报所愿者得速至灭尽到无为处
正使亿数天魔波旬亦不能娆为福业者
彼恒自求贤圣之道便尽除苦后无有爱
(快哉!福报!有此福报的话,则所愿求的都能得到,能速至于灭尽有为,而到达于无为之处。)
(假如有亿数之多的天魔波旬〔恶者,障道者〕,也不能娆扰那些为福业的人。因为他乃常恒的自求贤圣之道,因此,便能尽除一切苦恼,没有后忧之事。)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为福而不可厌倦。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七O】
大意:本经叙述功德辐业乃能降伏魔怨,而致于成就佛道,因此,应该为蝠莫倦: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人能够承顺于一法,不离开于一法的话,则天魔波旬也不能得到其便,也不能来触娆其人。到底甚么为之一法呢(那一法呢)?所谓功德福业是。所以的缘故就是:我曾经自忆从前在于菩提道树之下,和诸菩萨集在于一处,那个时候,弊魔波旬曾经带领兵将数千万亿,有种种的形貌,如兽头人身,不可以算数得出之多,也有天、龙、鬼神、阿须伦(阿修罗、非天)、迦留罗(迦楼罗、金翅鸟)、摩休勒(摩睺罗迦,大腹行),都来云集在那个地方。
这时,魔王波旬对我说:『沙门!你快投在地上吧!』然而佛乃以福德的大力,降伏这些魔怨,所有的尘垢都消灭,而没有诸秽浊,便成就无上的正真之道。诸比丘们!应当观察此义!凡是一位比丘能具足功德的话,则弊魔波旬绝不能得其便,不能坏毁此人的功德的。」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有福快乐无福者苦今世后世为福受乐
(有福德的人,会很快乐,无福德的人,乃会苦恼,在于现在世,以及后世,造福德的人,都会受着安乐!)
因此之故,诸位比丘们!应造福德,不可倦怠!)」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七一】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其心没有笃信的话,就不能坏败恶趣,其心如行持笃信的话,就能得趣于善处。如恒专其心念的话,就得至于泥洹。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比丘,都在修行一法的话,便不能坏败其将堕落的恶趣。另一法为趣于善道,还有一法就是趣于泥洹(涅槃寂静)。修行那一种法,就不能壤败其恶趣呢?所谓其心没有笃信,这就是叫做修此一法的话,就不能坏败恶趣。修行那一种法,就能趣于善处呢?所谓心行笃信,就是叫做修此一法的话,就能得趣于善处的。修行那一种法的话,就能得至于泥洹呢?所谓恒专心念,就叫做修行此法的话,就能得至于泥洹(涅槃寂静)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该要专精心意,而念诸善本!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七二】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佛陀出现于世间的话,众生之类便会增寿,颜色会因之而光润,气力会因之而炽盛,会快乐无极,音声会和雅,因此之故,应当专精一心,而念佛!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一人出现于世间的话,则这里的众生之类,便会因之而增寿益算,其颜色会光润,气力会很炽盛,会快乐无极(得无穷尽的安乐),音声都和雅(不再为杂秽之语)。是那一种人呢?所谓如来、至真、等正觉是。这就是所谓一人出现于世间的话,则这里的众生类便会增寿益算,颜色会光润,气力会炽盛,会快乐无极,而音声和雅。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该常恒的专精一心而念佛。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无慢二念檀二施悭无厌施福魔波旬恶趣及一人
(1.无慢,2.3.二念檀,4.5.二布施,6.悭无厌,7.施福,8.魔波旬,9.恶趣,10.一人。)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完
分类:佛经 书名:增一阿含经 作者:悟慈法师(解读)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白话《增一阿含经》第三卷
弟子品第四
【二一】
概要:本品乃简述百位弟子的功能。首先为有关于阿若拘邻(阿若憍陈如)比丘等圣者的擅长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的声闻当中的第一比丘,为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而不失去其威仪的人,就是所谓阿若拘邻比丘是(阿若憍陈如,译为解了,知本际,也就是已开悟之义。佛陀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轮时,为最先了悟的人。是最初悟道,梵行第一的比丘。憍陈如是其姓)。我的弟子当中,最初领受法味,而思惟四谛(苦集灭道的四种真理,为佛教的基本哲理。所谓使人了解一切都是苦的,苦的原因就是集-烦恼之集聚〔此苦与集为现实的迷惑的因果〕。使人从苦中获得解脱的寂灭之理,由学正道而得救的道理等,此灭与道为悟界的因果),也是这位阿若拘邻比丘(五比丘之一)。
其次为善能劝导,福度人民的圣者,就是所谓优陀夷比丘是(迦留陀夷译为黑光。其身色粗黑而光耀,为佛弟子当中的教化第一)。又有一位:速成神通,中不有悔的圣者,就是所谓摩诃男比丘是(摩诃那弥,译为大名,为佛成道后所化度的五比丘之一)。而恒飞虚空,足不蹈地的圣者,就是所谓善肘比丘是。乘于虚空而教化,其意却没有荣冀(不求荣誉)的圣者,就是所谓婆破比丘是。居在于快乐的天上,不处在于人中的圣者,就是所谓牛迹比丘是。恒常观察一切为恶的显露,一切为不净之想的圣者,就是善胜比丘是(跋提梨迦,佛陀成道后,最初化度的五比丘之一)。将养圣众,四事供养(衣服、卧具、医疗、饮食)的圣者,就是所谓优留毗迦叶比丘是(优楼频螺迦叶,译为木瓜林迦叶,为三迦叶的老大。本为事火的外道,被佛教化后,和其它二位兄弟与千名弟子,统统皈依佛教)。心意寂然,降伏诸结(诸烦恼)的圣者,就是所谓江迦叶比丘是(那提迦叶,三迦叶的老二)。观了诸法,都不会有执着的圣者,就是所谓象迦叶比丘是(伽耶迦叶,三迦叶的老三)。」
(结偈如下:)
拘邻陀夷男善肘婆第五牛迹及善胜迦叶三兄弟
(第一就是拘邻〔憍陈如〕比丘,第二为优陀夷比丘,第三为摩诃男比丘,第四为善肘比丘,婆破比丘则排为第五位。第六为牛迹比丘,以及第七为善胜比丘,迦叶三兄弟分别为第八、第九、第十位)。
【二二】
大意:本经乃继前经而叙述各弟子的擅长之法,是以马师〔阿说示〕比丘为始,当然也是一种简述。
「我的声闻弟子当中,以威容端正,行步庠序(举止动作都很有教养)的第一比丘,就是所谓马师比丘是(阿说示,译为马胜、马师,为威仪端正而有名。为佛陀初转*轮时的五比丘之一)。其次就是智慧无穷,能够决了诸疑(以智慧而断除诸疑惑),就是所谓舍利弗比丘是(舍利为母名,译为鹙鹭,弗为子。母眼如鹙眼之锐利故名,从父名为优婆提舍,译为大光。为智慧第一。本为外道删阇耶的弟子,后与目揵连等二百名同道皈投佛陀而有名)。有神足而能轻举,而能飞到十方的圣者,就是所谓大目揵连比丘是(釆菽氏,为母姓,从父取名为拘律陀,译为天抱,和舍利弗同投佛陀如前项,为神通第一)。能勇猛精进,堪任苦行的人,就是所谓二十亿耳比丘是(为中印度,伊烂拏钵伐多国的长者之子,出生时脚下生毛有二寸,很柔软净好,父亲很悦,而予金二十亿两,故有其名。后出家,散尽家财,精进用功,为精进第一的比丘)。能行十二种头陀(译为抖擞,为弃除,所谓弃除贪欲,抖擞衣服、饮食、住处等三种贪着的行法。都守如下的十二头陀行:1.在阿兰若处〔闲静处〕,2.常行乞食,3.依次第乞食,4.受一食之法〔一日一食〕,5.节量食,6.过午后不饮浆,7.穿弊纳衣,8.唯持三衣,9.冢间住,10.树下坐,11露地坐,12.唯坐不卧),这种难得之行,就是所谓大迦叶比丘是(大饮光,佛陀寂灭后,召集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律而有名,也以头陀第一被称赞的比丘),天眼第一,能见十方的界域的圣者,就是所谓阿那律比丘是(无贫。为佛陀的堂弟,听佛说法时,坐睡而被呵责后,乃发愤精进,致于失明,因此,而修得天眼,为天眼第一)。坐禅而入定,心不错乱(心无颠倒),就是所谓离曰比丘是(离婆多,译为星宿,求其星而生的。曾遇二鬼争食尸体,而悟此身为假合,为无倒乱第一)。善能广为劝率,施立斋讲的圣者,就是所谓陀罗婆摩罗比丘是。能安造房舍,而与招提僧的人(招提译为四方,魏太武造寺时,以招提为名,遂为寺院。这里乃指四方的出家人),就是所谓小陀罗婆摩罗比丘是。贵豪的种族,去出家学道的人,就是所谓罗咤婆罗比丘是(赖咤惒罗,译为护国。拘留国鍮芦咤村第一财富之子。曾以绝食,以明出家之志,父母不得已,才允他出家。能修净行,善住山岩第一)。善于分别教义,敷演道教(善于论议教导)的人,就是所谓大迦旃延比丘是(译为文饰,名叫那罗陀。曾依外舅阿私陀仙修学,后从师遗言而皈佛,为论议第一)。」
(结颂如下:)
马师舍利弗拘律耳迦叶阿那律离曰摩罗咤旃延
(1.马胜比丘〔阿说示〕、2.舍利弗比丘,3.拘律陀〔大目揵连〕比丘,4.二十亿耳〔予金二十亿两〕比丘,5.大迦叶比丘,6.阿那律比丘, 7.离曰〔离婆多〕比丘,8.陀罗婆摩罗比丘〔抱括小摩罗比丘〕,9.罗咤婆罗〔赖咤惒罗〕比丘,10.大迦旃延比丘。)
【二三】
大意:本经也同样的叙述诸弟子们之擅长之法。乃由军头波漠比丘开始的。
「我的声闻弟子当中,能够堪任受筹(为细板,如灭诤,或布萨之时,都用它来计算比丘之数的器物,竹、木、铜、铁均可),不违背禁法第一的比丘,就是所谓军头波漠比丘是(取筹好运第一)。能降伏外道,履行正法的人,就是所谓宾头卢比丘是(宾头卢颇罗堕,宾头卢为名,译为乞,颇罗堕为姓,译为捷疾,福田第一)。能瞻视疾病(看护他人之病),供给医药的人,就是所谓谶比丘是(差摩比丘)。以四事供养,也就是以衣、被(卧具)、饮食(包括上述的医药),也是这位谶比丘。能造偈颂,来称叹如来之德的人,就是鹏耆舍比丘是(婆耆舍,译为取善,佛弟子当中的第一诗人)。以言论而能辩论了义,而没有疑滞(自在无碍)的人,也是鹏耆舍比丘。能得四种辩才(对于法、义、辞、乐说之四辩。所谓1.能说诸法的名称,2.能明诸法的义理,3.能妙用一切语辞,4.知众生所欲,而说法自在),能触难而答对的人,就是所谓摩诃拘絺罗比丘是(译为大膝,为舍利弗的母舅,勤行于梵行,而无暇剪其指甲,爪长尺余,故为长爪梵志,佛弟子中答问第一)。住于清净的闲居,不喜乐于人群当中的人,就是所谓坚牢比丘是。乞食时能够耐辱,而不避于寒暑的人,就是所谓难提比丘是。独处而静坐,专心一意的念道的人,就是所谓金毗罗比丘是(俱毗罗,译为是孔非孔)。一坐食(一坐食,中午之食以外一概不食,如饼果粥等类均不食),不移乎其处,就是所谓施罗比丘是。坚守执持三衣,而不离于食与息(食时、休息之时,都不离身),就是所谓浮弥比丘是(浮磨,译为地)。」
(结颂如下:)
军头宾头卢谶鹏拘絺罗坚牢及难提今毗施罗弥
(1.军头波漠比丘,2.宾头卢比丘,3.谶〔差摩〕比丘,4.鹏耆舍〔婆耆舍〕比丘,5.拘絺罗比丘,6.坚牢比丘,7.难提比丘,8.金毗罗比丘,9.施罗比丘,10.浮弥比丘)。
【二四】
大意:本经同样的叙述各弟子的擅长之法。是以狐疑离曰比丘为始,乃至迦泪之十位圣者。
「在我的声闻弟子当中,于树下坐禅时,心意不移转第一的人(内心不动),就是所谓狐疑离曰(前出,离婆多)比丘是。苦其身在于露天而坐,并不避风雨的人,就是所谓婆蹉比丘是(毗舍离的离车族的公子)。独自一人乐于空闲之处,专心一意的思惟的人,就是所谓陀素比丘是(驮索迦,译为苦,给孤独长者之奴之子)。穿着五纳衣(纳衣为衲袈裟,破弊之布所缝成的法衣。1.粪扫处衣,2.路边弃衣,3.河边弃衣,4.死人衣,5.破碎衣等,都是为人所忌讳之衣),不执着于荣饰(不装饰)的人,就是所谓尼婆比丘是。常乐于冢间,不住在于人群中的人,就是所谓优多罗比丘是(乌多罗,译为善胜,在舍卫城见佛显双神变而被感动,而出家,为婆罗门种出身的)。恒坐于草蓐上,每日福度他人的人,就是所谓卢酰宁比丘是。不和他人讲话,唯视地而行的人,就是所谓优钳摩尼江比丘是。不管是坐,是起,是行步,都常入于三昧的人,就是所谓删提比丘是(憍萨罗国长者之子)。爱好游行于远国去教授人民的人,就是所谓昙摩留支比丘是(昙摩留枝,译为法乐,一六四经里,有其前生事迹,说其前身为大鱼等事)。喜欢邀集圣众,论说法的义味,就是所谓迦泪比丘是(迦摩、伽摩)。」
狐疑婆蹉离陀苏婆优多卢酰优迦摩息昙摩留泪
(1.狐疑离曰比丘,2.婆蹉离比丘,3.陀苏〔陀素〕比丘,4.尼婆比丘,5.优多罗比丘,6.卢酰宁比丘,7.优迦摩比丘〔优钳摩尼江〕,8.息比丘〔删提〕,9.昙摩留比丘,10.迦泪比丘)。
【二五】
大意:本经也是叙述诸弟子之擅长之处,是以婆拘罗比丘为始的。
「我的声闻弟子当中,寿命极为长,终究并不中间夭折第一的比丘,就是所谓婆拘罗比丘是(薄拘罗,译为善容,未曾生过病,也是寿命第一)。常乐居于闲静处,不处在于众人之中的人,也是所谓婆拘罗比丘是。能为人广为说法,分别义理的人,就是所谓满愿子比丘是(满慈子,也就是富楼那。和佛同年生,容姿端正,曾为外道,而通晓于诸典及神通,后皈依佛,而证果,为说法第一)。能奉持戒律,并没有所触犯,就是优婆离比丘是(优婆离,译为近执,本为释迦族的理发师,蒙佛开四姓平等之例,而出家,而守持戒律不误。第一次结集时,诵出律藏而有名,为持律第一。)得证信解脱,其意已没有犹豫的人,就是所谓婆迦利比丘是(末朅利,译为着树皮衣,为信解坚固第一而有名)。天体端正(天然的身体很庄严),和世人有殊异之人(大有不同、非常的美丽),就是所谓难陀比丘是(译为善欢喜,佛陀的异母弟,为制御诸根第一的尊者)。诸根寂静,心不变易,也是难陀比丘。辩才突然发起,而能解开他人的疑滞的人,就是所谓婆陀比丘是(跋陀罗,译为贤善,舍卫城长者之子)。能广说教义,对于真理并不有违的人,就是所谓斯尼比丘是。喜欢穿着好衣(穿着整齐),本行为清净的人,就是所谓天须菩提比丘是。常常爱好教授诸后学的人,就是难陀迦比丘是(难那哥,常行警诫诸比丘尼的尊者)。善于教诲禁戒比丘尼僧的人(比丘尼为乞士女,为出家受具足戒的女众弟子),就是所谓须摩那比丘是(须曼那,译为悦意,为花名,宿世以耳上花供佛,而得天上人中之乐,后出家而证果)。」
(结颂如下:)
婆拘满波离婆迦利难陀陀尼须菩提难陀须摩那
(1.婆拘罗比丘,2.满愿子比丘〔富楼那,满慈子〕,3.优波离比丘,4.娑迦利比丘〔婆迦利〕,5.难陀比丘,6.婆陀比丘〔跋陀罗〕,7.斯尼比丘,8.天须菩提比丘,9.难陀迦比丘,10.须摩那比丘)。
【二六】
大意:本经同样为诸弟子们之各有擅长之处之叙述,乃由尸婆罗比丘开始的。
「在我的声闻弟子当中,其功德很盛满,所适而没有短处第一的比丘,就是所谓尸婆罗比丘是(尸利罗,作功德第一)。能具足众行的道品之法,就是所谓优婆先迦兰陀子比丘是(乌波细那末朅梨子)。所说的都和悦,不伤害他人之意的人,就是所谓婆陀先比丘是(译为贤军)。修行安般(数息观,禅观),专心思惟一切都是恶露的人,就是所谓摩诃迦延那比丘是。计我为无常(推理想象而觉知我为无常之法),心里并没有杂想的人,就是所谓优头盘比丘是。能以杂种之论,畅悦其心识的人,就是所谓拘摩罗迦叶比丘是(译为童子迦叶,善解美语而说法第一)。穿着弊恶衣,而不会觉得羞耻的人,就是所谓面王比丘是(谟贺啰惹,乐妙色衣〔弊恶衣〕第一)。不毁坏禁戒,又诵读不懈的人,就是所谓罗云比丘是(罗睺罗,译为覆障,为佛未出家时之子,学行第一)。用神足之力,能自隐曀(隐形)的人,就是般兔比丘是(摩诃盘陀迦,译为大路,生时被置路边,祈出家人之赐福故名。聪明利根,能断疑惑)。能化其形体,作为若干的变化的人,就是周利般兔比丘是(为大盘陀迦之弟。和兄同样的被置于路边,或为父母旅行在中路所生,故译为继道。本性愚钝,而被佛教以专心扫地除垢,而解悟证果)。」
(结颂如下:)
尸婆优波先婆陀迦延那优头迦叶王罗云二般兔
(1.尸婆罗比丘,2.优波先迦兰陀子比丘,3.婆陀先比丘,4.迦延那比丘,5.优头盘比丘,6.拘摩罗迦叶比丘〔童子迦叶〕,7.面王比丘,8.罗云比丘〔罗睺罗〕,9.10.二位般兔兄弟比丘〔般兔比丘、周利般兔比丘〕。)
【二七】
大意:本经仍然是以各弟子之擅长为叙述的目的。首先乃以释王比丘为始,也是集十名的高僧的特长。
「我的声闻弟子当中,以豪族富贵,天性柔和为第一的,就是所谓释王比丘是。乞食不厌足,教化无穷的比丘,就是所谓婆提波罗比丘是。气力非常的强盛,并没有所畏难的人,也是婆提波罗比丘是。其音响非常的清彻,其声音向至于梵天的人,就是所谓罗婆那婆提比丘是。身体很香洁,能熏及于四方的人,就是所谓鸯迦阇比丘是。在我的声闻弟子当中,知时而明物,所至都没有疑惑,所忆的不会忘掉,多闻而广远,又堪任于奉上的第一的比丘,就是所谓阿难比丘是(阿难陀,译为庆喜,为佛的堂弟。佛成道日诞生,后出家为侍者,有二十五年之久,为多闻第一)。庄严服饰,行步时只顾其影的人(勤慎其行动),就是所谓迦持利比丘是。受诸王之敬待,被群臣之所宗仰的人,就是所谓月光比丘是(旃陀婆罗脾)。为天人所奉承,恒朝侍省(常为天人之所奉侍不缺)的人,就是所谓输提比丘是(树提陀婆,为婆罗门出身,本奉大迦叶,后闻佛法而出家)。以舍弃人形(超越人形),好像天神的形貌,也是输提比丘是。为诸天的师导,指授其正法的人,就是所谓天比丘是。自己能忆念其无数劫前的宿命之事的人,就是所谓菓衣比丘是。」
(结颂如下:)
释王婆提波罗婆鸯迦阇阿难迦月光输提天婆酰
(1.释王比丘,2.婆提波罗比丘,3.罗婆那婆提比丘,4.鸯迦阇比丘,5.阿难比丘,6.迦持利比丘,7.月光比丘,8.输提比丘,9.天比丘,10.菓衣比丘〔婆酰〕。)
【二八】
大意:本经所叙述的同样为各弟子的擅长之法,是以鸯掘摩罗为始的。
「我的声闻弟子当中,以体性利根,智慧渊远第一的比丘,就是所谓鸯掘魔比丘是(鸯掘摩罗,译为指鬘,误听师言,以为杀人为鬘,则能生梵天,故杀九百九十九人的生命,最后遇佛不但杀不了佛,还而皈依佛陀去修行,而得阿罗汉果)。能降伏魔,外道的邪业的人,就是所谓僧迦摩比丘是(僧伽罗摩,降魔第一)。入水的三昧(正定),并不为难事的人,就是所谓质多舍利弗比丘是(象舍利弗,舍卫城农家子,出家而还俗六次,最后的第七次出家,终成证果)。所识的很广,都受人所敬念的人,也是质多舍利弗比丘是。入于火的三昧,能普照于十方的人,就是所谓善来比丘是(修伽陀)。能降伏龙,使牠尊奉三尊(佛法僧三宝)的人,就是所谓那罗陀比丘是(能断已生的烦恼)。能降伏鬼神,使其改恶修善的人,就是所谓鬼陀比丘是(舍卫城婆罗门,听闻目揵连神通变化之事而出家)。降伏干沓和(干闼婆,嗅香,乐神),使其勤行善行的人,就是所谓毗卢遮比丘是。恒常喜乐于空定,而分别空义的人,就是所谓须菩提比丘是(译为善现、空生,生时家中财物皆空,为空生,未几未得,故为善现,为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尊者!。其意志在于空寂的微妙的德业,也是须菩提比丘。行持无想定(灭尽一切心作用的禅定的境界),除去诸杂念的人,就是所谓耆利摩难比丘是(王舍城人,为频婆娑罗王的辅相之子、婆罗门种)。入于无愿之禅定,心意不起杂乱的人,就是所谓炎盛比丘是。」
(结颂如下:)
鸯掘僧伽摩质多善那罗阅叉浮卢遮善业摩难炎
(1.鸯掘摩罗比丘,2.僧迦摩比丘,3.质多舍利弗比丘,4.善来比丘,5.那罗陀比丘,6.阅叉〔鬼陀〕比丘,7.毗卢遮比丘,8.善业比丘〔须菩提〕,9.耆利摩难比丘,10.炎盛比丘。)
【二九】
大意:本经仍然以各弟子的擅长为叙述的对象,首先是以梵摩达比丘为始的。
「我的声闻弟子当中,入于慈三昧,其心已没有恚怒第一的人,就是梵摩达比丘是(舍卫城波斯匿王之子,托钵时,被外道辱骂,也能默然忍耐,而度化对方)。入于悲三昧,而成就本业的人,就是所谓须深比丘是(译为善结。本为外道,被人使至佛处去盗法,后向佛忏悔,而修持证果)。得善的行德,并没有若干之想的人,就是所谓娑弥陀比丘是(三弥离提,王舍城人,为剎帝利种,自他出生后,其家中则增富,本人的容貌很俊美)。常时守护其心,意不舍离的人,就是所谓跃波迦比丘是。行持炎盛三昧,终究不懈堕的人,就是昙弥比丘是(达磨哥,译为顽钝,以殊胜心善解妙法)。言语麄犷,而不息避尊贵的人,就是所谓比利陀婆遮比丘是(毕陵伽婆蹉,于苦中,善行悲行)。入于金光三昧的人,也是比利陀婆遮比丘。入于金刚三昧,不可沮坏的人,就是所谓无畏比丘是(舍卫城的婆罗门,托钵时遇见美丽的淑女而动心,皈后,以为耻,而精勤修行而证果)。所说的都能决了(有毅力果断),不怀怯弱的人,就是所谓须泥多比丘是(王舍城人,贫穷而为人扫路作工的人,后出家而证果)。恒乐于静寂,意不处乱的人,就是所谓陀摩比丘是。其义不可以胜,终究不能被伏的人,就是所谓须罗陀比丘是(译为善得,为王舍城婆罗门,罗陀长老之弟,由兄之引进而出家)。」
(结颂如下:)
梵达须深摩婆弥跃昙弥比利陀无畏须泥陀须罗
(1.梵摩达比丘,2.须深比丘,3.娑弥陀比丘,4.跃波迦比丘,5.昙弥比丘,6.比利陀比丘,7.无畏比丘,8.须泥多比丘,9.陀摩比丘,10.须罗陀比丘。)
【三O】
大意:本经为叙述百名比丘的最后十名,以星宿比丘为始,而简述各弟子的擅长。
「我的声闻弟子当中,能够晓解星宿,预知吉凶第一的人,就是所谓那伽波罗比丘是(译为龙护。曾作摩鸠罗鬼之形,欲恐怖佛的人)。恒喜于三昧,以禅悦为其食的人,就是所谓婆私咤比丘是(婆悉咤)。常以喜为其食,就是所谓须夜奢比丘是。恒行忍辱行,敌对之人事来时,也不起瞋恨心的人,就是所谓满愿盛明比丘是。修习日光三昧的人,就是所谓弥奚比丘是(弥企哥,能止息,未生烦恼)。明自算术之法,没有半点的差错的人,就是所谓尼拘留比丘是(译为无恚,为舍卫城婆罗门,被祇园精舍之建立所感动,也闻佛法而出家)。能够分别等智,永恒的不忘失的人,就是所谓鹿头比丘是(蜜哩誐尸啰,善解占相,明医药和星宿的尊者)。得入雷电三昧,而不怀恐怖的人,就是所谓地比丘是。观察了知身本的人,就是所谓头那比丘是(徒卢那)。最后取证,而得证漏尽通(灭尽有漏的烦恼,而脱离生死所具有的功行)的人,就是所谓须拔比丘是(须跋陀罗,译为善贤,本为梵志,也就是婆罗门外道的出家人,以耆旧多智而称,为佛将涅槃之时,受佛教言而证果的人,寿命一百二十岁)。」
(结颂如下:)
那伽咤舍那弥奚尼拘留鹿头地头那须拔最在后
(1.那伽波罗比丘,2.婆私咤比丘,3.须夜奢比丘〔舍〕,4.满愿盛明比丘〔那〕,5.弥奚比丘,6.尼拘留比丘,7.鹿头比丘,8.地比丘,9.头那比丘,10.须拔陀罗比丘,乃排在于最后的一名。)
「以上的此百名的贤圣者,都应广演如上。」(都值得广为宣传的人物)。
比丘尼品第五
【三一】
概要:本品乃简述五十位比丘尼的功能。首先为有关于大爱道瞿昙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等圣者的各具擅长之法。
「我的声闻弟子当中的第一位比丘尼,为久来就出家学道(比丘尼中最初的出家人),为国王所尊敬的人,那就是所谓大爱道(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比丘尼是(为佛陀的养育之母,也是摩耶夫人〔佛母〕之妹,是难陀的生母,出家后常修梵行。瞿昙为姓,为日炙甘蔗种,是世尊之姓,弥为女之义)。智慧聪明第一的人,就是所谓谶摩比丘尼是(差摩)。神足第一,而能感致于诸神的人,就是所谓优钵华色比丘尼是(译为莲花色,出身于舍卫城的长者之家,因家庭的不幸,而到各处流浪,终于出家为威德无比的比丘尼)。行头陀之法之十一项规条之限碍的人(不输越头陀行的十一法,本经大部份都提十一法,唯弟子品之二,曾举出十二头陀难得之行),就是所谓机梨舍瞿昙弥比丘尼是(讫哩舍。舍卫城的贫女,遇幼儿之死亡而丧心,逢佛而开心眼,为弊衣第一,善能持律,轨范无亏的比丘尼)。天眼第一,所照的都无碍,就是所谓奢拘梨比丘尼是(译为贤,舍卫城婆罗门种)。坐禅而入定,其心意并不分散,就是所谓奢摩比丘尼是(憍赏弥人,和于颠王后很友善,王后死后,深感世间的一切均为无常,而出家)。能分别义趣,广演道教(教理)的人,就是所谓波头兰阇那比丘尼是。能奉持律教,并没有所加以犯过的人,就是所谓波罗遮那比丘尼是(钵咤左啰,译为微妙。为舍卫城的长者之女,为持律第一)。得证信解脱,不再退还的人,就是所谓迦旃延比丘尼是(巴利本作得大神通中的第一)。具得四辩才,不怀怯弱的人,就是所谓最胜比丘尼是。(四辩才为:1.法辩,能说诸法的名称,2.义辩,明白诸法的义理,3.辞辩,妙用一切的语辞,4.乐辩,如众生所欲,而说法自在。)」
(结颂如下:)
大爱及谶摩优钵机昙弥拘利奢兰阇波罗迦旃胜
(1.大爱道瞿昙弥比丘尼,以及2.谶摩比丘尼,3.优钵华色比丘尼, 4.机梨舍瞿昙弥比丘尼,5.奢拘利比丘尼,6.奢摩比丘尼,7.波头兰阇那比丘尼,8.波罗遮那比丘尼,9.迦旃延比丘尼,10.最胜比丘尼。)
【三二】
大意:本经所叙述的内容,同样为各尼师的擅长处。首先是以拔陀迦毗离比丘尼为始,计为十名。
「我的声闻弟子比丘尼当中,能够自识无数劫前的宿命之事为第一的,就是所谓拔陀迦毗离比丘尼是(跋陀罗迦卑梨耶、婆陀,译为妙贤,为沙伽罗市的人,嫁给大迦叶,共修梵行,后俱皈依佛陀,而知宿命)。颜色很端正,为人所敬爱的人,就是所谓酰摩阇比丘尼是。能降伏外道,建立以正教的人,就是所谓输那比丘尼是(输卢,舍卫城人,生有很多子,然而其夫死后,被子疏远,故出家。曾显示神变,以降伏六师外道。)能分别义趣,能广说分部的人,就是所谓昙摩提那比丘尼是(译为施法、法与,出身为王舍城,被称为说法第一)。身穿麄衣,都不以为羞愧的人,就是所谓优多罗比丘尼是(译为善胜)。诸根都寂静,永恒的如一心的人,就是所谓光明比丘尼是。衣服很齐整,都常如法教的人,就是所谓禅头比丘尼是(为毗舍离城的离车族人,其夫死后出家,闻法而悟道证果)。能以杂种之论,也没有疑滞的人,就是所谓檀多比丘尼是(憍萨罗国舍卫城辅师之女,后来跟从大爱道比丘尼出家。在耆阇窟山,看大众之被调顺,而感动,因之而开悟证果)。堪任于造偈,而称叹如来的功德的人,就是所谓天与比丘尼是。多闻而博知,以恩惠而接下从的人,就是所谓瞿卑比丘尼是。」
(结颂如下:)
拔陀阇输那昙摩那优多光明禅檀多天与及瞿卑
(1.拔陀迦毗离比丘尼,2.酰摩阇比丘尼,3.输那比丘尼,4.昙摩提那比丘尼,5.优多罗比丘尼,6.光明比丘尼,7.禅头比丘尼,8.檀多比丘尼,9.天与比丘尼,以及10.瞿卑比丘尼。)
【三三】
大意:本经也同样的叙述十位比丘尼的擅长之处(依经文则有十一名),是以无畏比丘尼为开始的。
「我的声闻比丘尼弟子当中,都恒处于闲静之处,而不居在于人间杂闹的地方的人,就是所谓无畏比丘尼是(为于禅尼国的人,曾在王舍城的寒林〔墓地〕修不净观,佛陀乃令她观法的对象,也用偈颂鼓励她。)苦其身体,而行乞食,不简择于贵贱的人,就是所谓毗舍怯比丘尼是(迦毘罗城的人,为剎帝利种,本为宫女,后来和大爱道一同去出家。)在一处,而一坐,终不移易的人(一打坐就不换位,直至不坐为止),就是所谓拔陀婆罗比丘尼是。遍行去乞求,去广度人民的人,就是所谓摩怒呵利比丘尼是。速成道果,中间并不滞迟的人,就是所谓陀摩比丘尼是。执持三衣(大衣、上衣、内衣),终身不舍离的人,就是所谓须陀摩比丘尼是。恒坐在于树下,其意并不改易的人,就是所谓珕须那比丘尼是。恒居于露地,不思念有无覆盖(露天之处,没有遮风雨之物之处)的人,就是所谓奢陀比丘尼是。乐于空闲之处,不在于人间的闹处的人,就是所谓优迦罗比丘尼是。长坐在于草蓐,不着于文饰的人,就是所谓离那比丘尼是。穿着五纳衣(缀纳种种的衣片而成之衣,其中自具五色之义,所谓非纯色是),以次第去分卫(乞食,其音为摈荼波底迦。依次序去托钵)的人,就是所谓阿奴波摩比丘尼是。」
(结颂如下:)
无畏多毗舍拔陀摩怒诃檀须檀珕奢优迦离阿奴
(1.无畏比丘尼,2.毗佑佉〔多毗舍〕比丘尼,3.拔陀婆罗比丘尼, 4.摩怒呵利比丘尼,5.陀摩〔檀〕比丘尼,6.须陀摩〔须檀〕比丘尼,7.珕须那比丘尼,8.奢陀比丘尼,9.优迦罗比丘尼,10.离那比丘尼,11.阿奴波摩比丘尼〔实际为十一名〕。)
【三四】
大意:本经所叙述的也同样为各比丘尼之擅长之处,是以优迦摩比丘尼为始的十位。
「我的声闻弟子的比丘尼当中,乐于空冢之间的第一的人,就是所谓优迦摩比丘尼是。多游于慈念当中,而愍念众生之类的人,就是所谓清明比丘尼是。悲泣于那些不及于道的众生的人(哀怜那些在于生死轮回的众生,不学道的众生),就是所谓素摩比丘尼是。欢喜于得道的人,愿普及于一切的人,就是所谓摩陀利比丘尼是。护守诸行,其意并不远离的人,就是所谓迦罗伽比丘尼是。守于空,而执虚,了解一切为无有的人,就是所谓提婆修比丘尼是。心乐于无想,而除去诸着的人,就是所谓日光比丘尼是。修习无愿,而其心即永恒的广济的人,就是所谓末那婆比丘尼是。对于诸法并没有疑惑,而度人为无限的人,就是所谓毗摩达比丘尼是。能广说法义,能分别深法的人,就是所谓普照比丘尼是。」
(结颂如下:)
优迦明素摩摩陀迦提婆日光末那婆毗摩达普照
(1.优迦摩比丘尼,2.清明比丘尼,3.素摩比丘尼,4.摩陀利比丘尼,5.迦罗伽比丘尼,6.提婆修比丘尼,7.日光比丘尼,8.末那婆比丘尼,9.毗摩达比丘尼,10.普照比丘尼。)
【三五】
「我的声闻弟子的比丘尼当中,心怀忍辱,如大地之容受一切的人,就是所谓昙摩提比丘尼是。能教化他人,使人建立檀会(檀那为布施,会就是大会)的人,就是所谓须夜摩比丘尼是。能办具床座的人,也是须夜摩比丘尼是。心意已经永远息灭,已不会兴起乱想的人,就是所谓因陀阇比丘尼是。观察完了诸法,而不会厌足的人,就是所谓龙比丘尼是。意志强毅而勇猛,并没有所染着的人,就是所谓拘那罗比丘尼是。入于水三昧,而能普润于一切的人,就是所谓婆须比丘尼是。入于焰光三昧,而能均照萌类(众生)的人,就是所谓降提比丘尼是。观想一切为恶露不净,而能分别缘起的人,就是所谓遮波罗比丘尼是。能育养众人,布施给与所缺乏的人,就是所谓守迦比丘尼是(叔迦罗,译为自净,为王舍城之人,受该城人供养恭敬。有一天缺供,有一鬼神就逐家说偈,去劝人供养这位阿罗汉)。在我的声闻的比丘尼当中,最后的第一位,就是拔陀军陀罗拘夷国比丘尼是(君荼罗系头,为王舍城的长者之女,和盗人陷入恋爱,而到处流转,终为尼干子外道的弟子,后被舍利弗所度而皈依佛教,为智慧捷疾第一)。
(结颂如下:)
昙摩须夜摩因提龙拘那婆须降遮波守迦拔陀罗
(1.昙摩比丘尼,2.须夜摩比丘尼,3.因陀阇比丘尼,4.龙比丘尼,5.拘那罗比丘尼,6.婆须比丘尼,7.降提比丘尼,8.遮婆罗比丘尼,9.守迦比丘尼,10.拔陀军陀罗拘夷国比丘尼。)
「此五十位比丘尼,都当应广说如上。」(都值得广为宣扬怀念的圣者。)
清信士品第六
概要:本品所叙述的为有关于优婆塞(清信士)当中的最为出色的人物。所谓各具擅长之法。是以三果商客为始,计录有四十名的在家学佛而有果证(初果至三果)的人。
【三六】
「我的弟子当中,初闻法药(佛法如治病人之乐),而成就贤圣之证的第一优婆塞(清信士、近事男,亲近三宝,奉事三宝的在家学佛的男人),就是所谓三果商客是(佛陀成道后,未离菩提树时,将蜜麨供养佛陀,为最初皈依佛陀的人。是帝波须,和跋利迦二位商人)。第一有智慧的人,就是质多长者是(居住于舍卫城外的居士,常和比丘们论法,为说法第一的优婆塞)。神德第一的人,就是所谓揵提阿蓝是。能降伏外道的人,就是所谓掘多长者是。善能演说深法的人,就是所谓优波掘长者是。恒坐而禅思的人,就是所谓呵侈阿罗婆是(译为手宝象,为手长者。阿腊毗人,险被阿腊毗夜叉所食,而被佛救度。以四摄法摄受大众,也具有八未曾有法。)能降伏魔宫的人,就是所谓勇健长者是(能在于众会中谈论,而作狮子吼,为不坏信第一的居士)。福德盛满的人,就是所谓阇利长者是。大檀越主(檀为檀那,为布施,越就是超越,如布施三宝,亲近三宝的话,就是超越贫穷的苦海,故为梵汉兼具的所谓施主之义),就是所谓须达长者是(译为善授,舍卫城的长者,性仁慈,常怜恤于孤独的人,而常施衣食,时人称之谓给孤独长者。为建立精舍,而铺金于地,去购买祇陀太子的园地而有名)。门族成就的人,就是所谓泯兔长者是(旻荼、民大,为鸯伽国的长者,能在信中,常行慈悲行的人)。」
(结颂如下:)
三果质干提掘波及罗婆勇阇利须达泯兔是谓十
(1.三果商客,2.质多长者,3.揵提阿蓝居士,4.掘多长者,5.优波掘长者,6.呵侈阿罗婆长者,7.勇健长者,8.阇利长者,9.须达长者,10.泯兔长者,就是所谓的十位优婆塞。)
【三七】
「我的在家弟子当中,好问义趣第一的人,就是所谓生漏婆罗门(生闻婆罗门。婆罗门为四姓中之第一,为神职人物,也是特种阶级的最为尊贵的人。自以为由梵天之口所生,而诵吠陀圣典,而司祭祀的人)。利根而通明的人,就是所谓梵摩俞是。为诸佛的信使的人,就是所谓御马摩纳是(御马为该居士之名。摩纳为儒童,为净行的青少年人。这位居士为善调马的聚落主)。能计身为无我的人,就是所谓喜闻琴婆罗门是。所谓不可能胜他的人,就是所谓毗裘婆罗门是。善能造作诵偈的人,就是所谓优婆离长者是(乌波离长者,本为尼揵的教徒,欲问难佛陀,反而被佛陀所度化,从初发信心,而能具大智的长者)。言语速疾的人,也是优婆离长者。喜欢布施好的宝物,而一点也不悋心的人,就是所谓殊提长者是。能建立善本的人,就是所谓优迦毗舍离长者是(郁伽长者、译为最首,为毗舍离族的人,本为耽乐于五欲,见佛的威容、闻法,而得法眼。常设大施会,为供养第一的长者)。能说妙法的人,就是所谓最上无畏优婆塞是。所说的都无畏,而善察人之根的人,就是所谓头摩大将领毗舍离是(毗舍离族的人)。
(结颂如下:)
生漏梵摩俞御马及闻笒毗裘优婆离殊提优畏摩
(1.生漏婆罗门,2.梵摩俞居士,3.御马优婆塞,4.喜闻笒婆罗门,5.毗裘婆罗门,6.优婆离长者,7.殊提长者,8.优迦毗舍离长者,9.最上无畏优婆塞,10.头摩大将领毗舍离。)
【三八】
「我的优婆塞弟子当中,好喜于惠施的第一人,就是所谓毗沙王是(频婆娑罗王,译为模实,为摩竭陀的国王,阿阇世
王的父王,库藏丰盈,广聚人民,多闻第一)。所施的对象都是狭少的人,就是所谓光明王是(本为性情暴恶,被人称为猛暴灯光,后来皈依于佛)。建立善本的人,就是所谓王波斯匿是(译为和悦、胜军,憍萨罗国王。和佛同日出生,由于末利夫人的劝化而皈依佛)。得到无根的善信,而起欢喜心的人,就是王阿阇世(阿阇世王为频婆娑罗王和韦提希王后所生之子,译为未生怨。由于听从提婆达多之言,而逆害其父王,心悔热之故,遍体生疮。就依耆婆名医兼大臣的劝导,而至佛处听法。而得无根之信。所谓无根之信,就是皈依佛教后,明事达理、身心都健安,而忏悔自己所造之逆罪,自喻为由于伊兰的毒树,而生栴檀的香树,自己本无善之根,而能生信仰,而大欢喜,就为教团的大护法。佛经第一次结集时的护持大施主)。专心一意的向佛,其意并不变易的人,就是所谓优填王是(译为曰子,为拘睒弥国王,造佛像,以表仰慕敬念而有名)。承事于正法的人,就是所谓月光王子是。供奉于圣众,其意都恒常的平等的人,就是所谓造祇洹的王子是(祇陀太子,为波斯匿王之子,有一园约为八十公顷,为须达多长者布金于地,感动祇陀太子,太子就以地上物奉献,就这样的完成建立祇园精舍)。常喜于济助他人,不为自己打算的人,就是所谓师子王子是。善于恭奉他人,并不分高下的人,就是所谓无畏王子是(阿婆耶,频婆娑罗王之子,本奉尼干外道,后皈依于佛)。颜貌非常的端正,与人以殊胜的人,就是所谓鸡头王子是。」
(结颂如下:)
毗沙王光明波斯匿阇世月祇桓优填师子畏鸡头
(1.毗沙王〔频婆娑罗王〕,2.光明王,3.波斯匿王,4.阿阇世王, 5.优填王〔依偈则为7.〕,6.月光王子,7.祇洹王子〔祇陀太子〕,8.师子王子,9.无畏王子,10.鸡头王子。)
【三九】
「我的弟子当中的优婆塞,为恒行于慈心第一的人,就是所谓不尼长者是。心恒悲念一切众生之类的人,就是所谓摩诃纳释种是(摩诃男,译为大名,阿那律之兄,释种为释迦族之义。为王时,遇琉璃王起兵征伐迦毘罗城时,为救族人之逃生,而自没于水底。恒为病者施汤药的人)。常行欢喜心的人,就是所谓拔陀释种是。恒行护心(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舍心。所谓超越怨亲憎爱的平等心),不失去善行的人,就是所谓毗阇先优婆塞是。堪任于行忍的人,就是所谓师子大将是(毗舍离的将军,本奉尼干外道,后皈依佛教)。能够为杂种之论的人,就是所谓毗舍御优婆塞是。能以贤圣的默然的人,就是所谓难提婆罗优婆塞是。勤修善行,而没有休息的人,就是所谓优多罗优婆塞是(译为善胜,王舍城长者子,端正殊妙,世所希有,故为名)。诸根都寂静的人,就是所谓天摩优婆塞是。在我的弟子中,最后受证的人,就是拘夷那摩罗是。」
(结颂如下:)
不尼摩诃纳拔陀毗阇先师子毗舍难优多天摩罗
(1.不尼长者,2.摩诃纳释种〔摩诃男〕,3.拔陀释种,4.毗阇先优婆塞,5.师子大将,6.毗舍御优婆塞,7.难提婆罗优婆塞,8.优多罗优婆塞,9.天摩优婆塞,10.拘夷那摩罗)。
「以上之四十位特殊的优婆塞,都统统如上广说过的。」(以经文看,为略说)。
清信女品第七
概要:本品叙述佛教在家学佛的女众弟子当中的特殊人物。以难陀婆罗为始,计为三十名的女信徒的擅长之处。
【四O】
「我的弟子当中,第一优婆斯(优婆夷,译为近事女,清信女,为在家学佛的女信徒),而最初受道证的人,就是所谓难陀难陀婆罗优婆斯是(为难陀、难陀婆罗二位牧女。佛陀经过六年的苦行后,由尼连禅河出浴时,巧遇此二女,二女则以乳糜供养佛陀,俾佛陀得以恢复体力,乃至成道)。智慧第一的人,就是久寿多罗优婆斯是(酤没儒怛啰,译为度胜。为憍赏弥的王妃的宫女,听法而向王妃转说,为多闻第一)。恒喜坐禅的人,就是所谓须毗耶女优婆斯是(须比耳。被称为看护病者第一)。慧根了了的人,就是毗浮优婆斯是。堪能说法的人,就是鸯竭阇优婆斯是。善于演说经义的人,就是跋陀娑罗须焰摩优婆斯是。能降伏外道的人,就是所谓婆修陀优婆斯是。音响非常的清彻的人,就是无忧优婆斯是。能和人作种种之论议的人,就是婆罗陀优婆斯是。勇猛精进的人,就是所谓须头优婆斯是。」
(结颂如下:)
难陀陀久寿须毗鸯竭阇须焰及无忧婆罗陀须头
(1.难陀、难陀婆罗优婆夷,2.久寿多罗优婆夷,3.须毗耶优婆夷,4.毗浮优婆夷,5.鸯竭阇优婆夷,6.跋陀娑罗须焰摩优婆夷,7.婆修陀优婆夷,8.无忧优婆夷,9.婆罗陀优婆夷,10.须头优婆夷。)
【四一】
「我的优婆斯弟子当中,第一能供养如来的人,就是所谓摩利夫人是(末利夫人,译为胜发,为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王妃,非常的虔敬三宝而有名)。能承事正法的人,就是所谓须赖婆夫人是。能供养圣众的人,就是舍弥夫人是。能瞻视当来与过去的贤士的人,就是所谓月光夫人是。为檀越(布施)第一的人,就是雷电夫人是。能恒行慈三昧的人,就是所谓摩诃光〔大光〕优婆斯是。能行悲而哀愍众生的人,就是所谓毗提优婆斯是(韦提希夫人,译为胜妙身,为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的夫人,阿阇世王之母)。喜心不绝的人,就是拔陀优婆斯是。行持守护之业的人,就是难陀母优婆斯是(难陀比丘尼之母,被称为禅定第一)。得信解脱的人,就是照曜优婆斯是。」
(结颂如下:)
摩利须赖婆舍弥月光雷大光毗提陀难陀及照曜
(1.摩利夫人〔末利夫人〕,2.须赖婆夫人,3.舍弥夫人,4.月光夫人,5.雷电夫人,6.摩诃光优波斯〔大光优婆夷〕,7.毗提优婆斯〔韦提希夫人〕,8.拔陀优婆斯,9.难陀母优婆斯,10.照曜优婆斯。)
【四二】
「我的优婆斯弟子当中,能恒行忍辱第一的人,就是所谓无忧优婆斯是。能行空三昧的人(空三昧就是由于禅定而观察一切诸法〔万有〕的自性本来就是空的,一切均为是暂时假有的现象,就是入于空三昧),就是所谓毗雠先优婆斯是。能行无想〔无相〕三昧的人(入定时,知道万事万物均为是空的之故,无相可取,而不想念一切,不执着于一切,就是无相三昧),就是所谓优陀那优婆斯是。能行无愿三昧的人(由于一切都是空,都没有相可执着,故为没有甚么愿可求之观,入了证悟涅槃妙境,即如船筏之舍那样,并没有甚么愿求之物的禅观就是无愿三昧。合上面之空三昧、无想三昧,为之三三昧),就是所谓无垢优婆斯是(曾经请教佛陀有关于扫佛塔地及供养,和修四梵行等功德福报之事的人)。善能教授他人的人,就是尸利夫人优婆斯是。善能持戒的人,就是所谓鸯竭摩优婆斯是。形貌端正的人,就是所谓雷焰优婆斯是。诸根寂静的人就是所谓最胜优婆斯是。多闻博知的人,就是泥罗优婆斯是。能造颂偈的人,就是修摩迦提须达女优婆斯是(须摩提,译为善无毒,给孤独长者之女。本嫁外道信者之家,后皈依佛教后,能开导他人奉行佛教)。一切都无所怯弱的人,也是须达多女优婆斯是。我的声闻女弟子当中,最后取证的优婆斯,就是所谓蓝优婆斯是。」
(结颂如下:)
无忧毗雠先优那无垢尸鸯竭雷焰胜泥修摩蓝女
(1.无忧优婆斯,2.毗雠先优婆斯,3.优那陀优婆斯,4.无垢优婆斯,5.尸利夫人优婆斯,6.鸯竭摩优婆斯,7.雷焰优婆斯,8.最胜优婆斯,9.泥罗优婆斯,10.修摩迦提须达多女优婆斯,11.蓝优婆斯。)
「以上所列的诸位优婆斯,计为三十名〔实际为三十一,或三十二名,以大数而算为三十位〕,其擅长之处,广说如上〔详细分开说明如上,实为简述耳〕。)
阿须伦品第八
概要:本品分为十经,是以阿修罗的形体之大开始,其次乃述佛出世之利益、一道、光明、阇冥、道品、没尽、信、炽盛、无畏等,都是有关于佛出世,或没世等时的感受。
【四三】
大意:本经叙述阿修罗的形体之大之可畏开始,而论及其能使日月王恐惧,然而却不能触恼日月王。其次说波旬虽化六情来诱惑行者,但比丘们却不被其所惑。并有不起染着等的训示。
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到如是之事: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位比丘们说:
「受形体之大的众生,莫过于阿须伦王(阿修罗,非天,常和帝释天争斗而有名)。比丘们!当知!阿须伦的形体,其广长为八万四千由旬(印度计里程的数目,一由旬约为二、三哩,或为十三哩不等,为古时帝王一日行军的里程)。其口的纵广就为一千由旬之大。比丘们!当知!或者有一个时候,阿须伦王想欲去触犯日的时候,就会变化其身为一倍之十六万八千由旬之大,而住在于日月的前面。日月王看见之后,都各怀恐怖的心理,而不安宁于其本处。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阿须伦的形体甚为可畏的缘故,那日月王由于怀着恐惧之故,一时不再有光明。不过阿须伦也是不敢趋前去执捉日月的。为甚么缘故呢?因为日月自有其日月的威德,而具有了大神力,寿命也极长,颜色也很端正,受乐为无穷尽的。如果欲知道其寿命之长短的话,就以一劫的单位来算其住寿就是了(寿命有一劫之久)。这又是此间的众生的福佑,使日月王不会被阿须伦有所见到触恼(日月为普照众生,故为不可伤害)。那个时候,阿须伦看见不能得逞其毁坏日月之欲,就怀着愁忧,实时在那个地方隐没不现。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那些弊卑的恶魔波旬,都恒在于你们的后面,都在寻求其方便,欲来坏败你们的善根。波旬(杀者、恶者,波卑夜。为成就恶法的众生),会化作极为奥妙奇异之色、声、香、味、细滑(触)等法,欲来迷乱诸比丘们之心。波旬曾作如是之念:我当会遇得比丘们之眼之便,也当会得到比丘们之耳、鼻、口(舌)、身、意之便的。那个时候,比丘们虽然看见极妙的六情之法,然而其心却不会染着。那时,那位弊魔波旬便会怀着愁忧,就会退没而去。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多萨阿竭(陀多阿竭多,译为如来,佛十号之一)、阿罗呵(阿罗汉,译为应供,也是佛陀十号之一)的威力所致的。为甚么缘故呢?因为诸比丘们受佛的教化,都已不亲近于色、声、香、味、以及细滑、法之故。那个时候,比丘们都恒作如是之学:能够受他人的信施,及极为甚难之事。如没有功行的话,是不可以消化的,会堕坠于五趣(六道轮回),不得至于无上正真之道。应该要专心一意的念:对于未获的法,应努力去获,未得之道,应勉力去得。对于那些未度的人,应该去度他,未得证的人,应该教令他,使他能够成就证悟。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如果未有信施的话,则不起想念人家的信施,已有信施的话,就应该能够把它消化,而不生起染着之心。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四】
大意:本经叙述如来出现于世间的话,就会多所饶益于人,而愍念世间、安隐世间的众生,会欲使天人获得其福佑,诚如结偈所说的法『益』。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到的都如是: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位比丘们说:「如果有一人出现于世间时,就会多多的饶益于人,会安隐众生,会愍念世间的群萌(众生),会欲使天人获得其福佑。甚么为之一人呢?(那一种人呢?)所谓多萨阿竭(如来)、阿罗呵(应供)、三耶三佛(三藐三佛陀,正等觉,佛十号之一,所谓正徧知)是。这就是所谓一人出现于世间,则会多所饶益于人,会安隐众生,会愍念世间的群萌(众生),而欲使天、人获得其福佑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常兴恭敬于如来之处(向如来常起恭敬的心)。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之学(要这样的修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五】
大意:本经叙述如来出现于世间的话,诸道法便会出现于世间,如结偈所说的『一道』是。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一人出现于世间的话,便会有一人入道在于世间,也会有二谛(真谛、俗谛。真谛为宇宙人生的真理,也是圣人所证悟的真理,俗谛为世俗凡夫所认知的道理)、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等三种三昧。由于禅定而入于解脱的门径,故为解脱门)、四谛真法(苦集灭道的四圣谛)、五根(信、勤、念、定、慧。此五法能出生而导致于解脱,故为五根)、六邪见之灭(1.我实存在吗?2.我实不存在吗?3.我是何存在?4.我如何存在?5.此存在由何处来?6.他将去何处?)、七觉意(1.念觉支,2.择法觉支,3.精进觉支,4.喜觉支,5.轻安觉支,6.定觉支,7.舍觉支)、贤圣的八道品(八正道:1.正见、 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九众生居(九有,九种众生所居的地方:1.人天,2.梵天,3.光音天,4.遍净天,5.无想天,6.空处天,7.识处天,8.无所有处天,9.非有想非无想天)、如来十力(十一经:1.处非处智力2.业异熟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4.根上下5.种种胜解6.种种界7.遍趣行8.宿住随念9.死生10.漏尽等智力)、十一种慈心解脱(修慈心解脱的话,就能获得十一种果报:1.卧安,2.觉安,3.不见恶梦,4.天护,5.人爱,6.不毒,7.不兵,8.不水,9.不火,10.不贼〔毒药、刀兵、水灾、火灾、盗贼等,终不侵入〕,11.身坏命终之后,会往生于梵天上),这些胜法,都会由于一人出世,而出现于世间。甚么样的人,为其一人呢?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是(如来、应供、正徧知)。这就叫做一人出现在于世间,便会有一人入道,而在于世间,也会有二谛、三解脱门、四谛真法,五根、六邪见灭、七觉意、贤圣八道品、九众生居、如来十力、十一慈心解脱等胜法,便会出现于世间。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兴起恭敬于如来之处,也应当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六】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出现于世间,便会有智慧光明之出现于世间,如结偈所谓的『光明』是。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一人出现于世间的话,便会有智慧光明之出现于世间。那一种人呢?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如来、应供、正徧知)。这就叫做一人出现于世间的话,便会有智慧光明出现于世间。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发起信心而向佛,不可有倾于邪之心。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七】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出现于世间时,那些无明大冥便自会消灭,如结偈所说的『闇冥』会消灭!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一人出现于世间的话,无明的大冥便自会消灭(无明为烦恼,是闇钝而不能明白诸法的真实之相的心,故喻为大冥暗)。那时,也就是众生痴冥之时,凡愚之士,都被这种无明所见(被无明所蔽)所缠结,都被生死所趣(都趣于生死),都不能如实而知(如实不知),都周旋往来于今世、后世,从劫至于劫,没有解脱的一天(一劫一劫的过去,都在漫长的岁月里转生、死亡没有休止)。如果有一位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如来、应供、正等觉)出现于世间时,那些无明的大冥闇便会自然的消灭。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思念承事诸佛。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八】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如来出现于世间的话,便会有三十七道品之出现于世间,如结偈所记的『道品』是。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一人出现于世间的话,便会有三十七品道之出现于世间。甚么叫做三十七品道呢?所谓四意止(四念处。对于自身内外,而以智去观境,此智观境就是念处、意止。所谓1.身念处2.觉念处3.心念觉4.法念处)、四意断(四正断,四正勤,舍弃恶法,而增上善法的四种努力法1.已生的恶法令断,2.未生的恶法令不生,3.未生的善法令生,4.已生的善法令增长。)、四神足(四如意足,为得三明六通而修的禅法,所谓能发神通,所愿皆遂,而名如意足。1.欲神足2.勤神足3.心神足4.观神足。)、五根(如树之根,能持生枝业,能生花果。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等法,能生而导至于涅槃寂灭)、五力(由于五根之增长而具大力用,所谓欲得证悟而具之力:1.信力2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七觉意(七菩提分。由于慧力所发的无漏之智,善能觉了,所谓1.念觉支2.择法觉支3.精进觉支4.喜觉支5.轻安觉支6.定觉支7.舍觉支等,为得证悟所须的七项脚石)、八真行(八正道: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等,为到达涅槃寂静的八种修道之径),便会出现在于世间。到底是那一种人呢?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如来、应供、正徧知)是。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常常承事于佛,也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九】
大意:本经叙述假如如来没尽于世间(由世间隐没)的话,则天、人都会普失荫覆,三十七道品也会灭尽,如结偈所说的『没尽』。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假若有一人没尽于世间(由世间隐没)的话,则人民之类都会多怀愁忧,天神及人民都会普失荫覆。到底是那一种人呢?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如来、应供、正徧知)。这就是所谓一人没尽于世间,人民之类都会多怀愁忧,天神及人民都会普失荫覆。所以的缘故就是说:因为如果多萨阿竭(如来)在于世间终告灭尽(涅槃而离开世间)的话,则三十七道品也会灭尽之故。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常常恭敬于佛。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五O】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如来出现于世间的话,则天神、人类便会承蒙其光泽,便会有信心于戒、闻、施、慧,有如满月之普照一切那样。如结偈所谓『信』是。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一人出现于世间的话,则在于那个时候,天神及人民,都便能承蒙其光泽,便会有信心于戒律、闻法、布施、智慧,有如秋天之时的月光盛满,而没有尘秽,而会有普照那样。这也是如是的道理,假若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如来、应供、正徧知)出现于世间的话,则天神,以及人民,便能承蒙其光泽,而有信心于戒律、闻法、布施、智慧,有如月亮之盛满(如十五夜之圆月)那样的普照于一切。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兴起恭敬心于如来所(向如来生起恭敬心)。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五一】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如来出现于世间的话,则天神、人类都会炽盛,三恶道的众生都会减少,有如结偈所说的『炽盛』。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一人出现于世间的话,则在于那个时候,天神及人民,都均会炽盛。三恶道的众生(地狱、饿鬼、畜生),便自会减少(人天的善道会增多,堕入三恶道的众生自会很少)。犹如在国界的圣王治化之时,其城中的人民会很炽盛,邻国就会转其力为微弱。这也是如是的道理,如果有一位多萨阿竭(如来)出现于世间时,则三恶道便自会减少(堕落恶道的人会很少)。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信向于佛。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五二】
大意:本经叙述假若如来出现于世间的话,就没有人与其相等的(没有人能和佛相提并论),所谓天、人莫及,信、戒、闻、施、智慧,都均具足,如结偈所谓『无与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一人出现于世间的话,则没有人能与其相等的(无与等者)不可以摸则(不能仿效,也就是不能摸拟,同时也不能探索其底细),为独步无侣,没有俦匹的人,所有的诸天、人民,都无能及者,信、戒、闻、施、智慧,也是无能及者。到底是那一种人呢?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如来、应供、正徧知)。这就是所谓一人出现于世间,无与等者,不可摸则,独步无伴,无有俦匹,诸天、人民,都无及者,信、戒、闻、施、智慧,都均具足。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信敬于佛。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须伦益一道光明及闇冥道品没尽信炽盛无与等
(1.须伦〔阿修罗〕,2.益,3.一道,4.光明,以及5.闇冥,6.道品,7.没尽,8.信,9.炽盛,10.无与等)。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完
分类:佛经 书名:增一阿含经 作者:悟慈法师(解读)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白话《增一阿含经》第五卷
不还品第十一
概要:本品叙述如灭除贪欲(淫欲)、瞋恚、愚痴、悭贪的话,就能得证不还果。也诫训执着于财务之心,以及妄语。最后,预言提婆达多之堕入地狱等事。首先讲说减尽贪欲一法,就能得证三果阿罗汉的阿那含(不还果)。
【七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消灭一法。如果消灭一法的话,我就会证明你们已成就阿那含果的了。(不还果,不再来生于欲界,会生在色界天,嗣后即依其因而得涅槃,而成就四果阿罗汉)。甚么为之一法呢?所谓贪欲是。诸比丘们!应当灭除贪欲,如能消灭贪欲的话,我就会证明你们已经得证阿那含果的了。」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贪淫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贪欲便成阿那含
(被贪淫之所染污的话,则这众生定会堕落于恶趣。因此之故,应当精勤用功去舍弃贪欲,这样的话,便能成就阿那含果!)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七四】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能够灭尽瞋恚的一法的话,就能得证阿那含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消灭一法,如能消灭一法的话,我就会证明你们已经成就阿那含果的了。到底是那一法呢?所谓瞋恚是。诸比丘们!应当努力用功,将瞋恚消灭,这样的话,我就会证明你们已得证阿那含果的了。」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瞋恚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瞋恚便成阿那含
(被瞋恚之所染污的话,则这些众生就会堕入于恶趣。因此之故,应当要精勤去舍除瞋恚,这样的话,便能成就阿那含果。)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七五】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能够灭除愚痴的一法的话,就能得证阿那含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消灭一法,如能舍离一法的话,我就会证明你们已成就阿那含果的了。到底是那一法呢?所谓愚痴是。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精勤用功去灭除愚痴,如能这样的话,我就会证明你们已得证阿那含果的了。」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愚痴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愚痴便成阿那含
(被愚痴之所染污的话,则这些众生便会堕入于恶趣。因此之故,应当勤勉用功去舍除愚痴,如能这样的话,便能成就阿那含果。)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七六】
大意:本经叙述如能灭除悭贪的一法的话,则这种人就能得证阿那含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灭除一法,如能舍离一法的话,我就会证明你们已经成就阿那含果的了。到底是那一法呢?所谓悭贪是。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灭除悭贪。如能这样的话,我就会证明你们已得证阿含果的了。」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悭贪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悭贪便成阿那含
(如被悭贪之所染污的话,这种众生就会堕入于恶趣。因此之故,应当要精勤用功去舍除悭贪,这样的话,就能成就阿那含果的了。)
【七七】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不降伏恶心的话,就会受诸苦报。因此之故,应当要分别其心,思惟其心,善念诸善之本。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这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在于此大众当中,从初以来不曾看见过一法不可以降伏的,这种法乃是难以得到时宜,而会受诸苦报的,这就是所谓『心』是。诸比丘们!此心如不可降伏(如不降伏的话),就难以得到时宜,而会受诸苦报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分别其心,应当要思惟其心,要善念诸善之本。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七八】
大意:本经叙述如能降伏恶心的话,就能受诸善报。因此之故,当应分别其心,思惟其心,而善念诸善之本。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在于此大众当中,从初以来,不曾看见过有一法容易降伏,而容易会得时宜,而受诸善报的,那就是所谓『心』是。诸比丘们!因此之故,应当要分别其心,善念诸善的根本。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七九】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系念财物,而心生染着的话,就很难得以舍离,这时便会在于大众当中作诸妄语,而使人堕落于三恶道中。所以,如染着财物心已生的话,当应舍弃,未生的话,就令其不生。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大众当中,如果有一人作如是之念:我都知道一切。然后此人并不为了饮食之故,而在于大众当中,作诸虚妄之语。我或者又在于异时(不同之时),观见此人,生染着之心,贪念于财物,便在于大众当中,而作诸妄语。所以的缘故,就是,诸比丘们!因为对于财物的染着之事、乃非常的难以舍离,而令人坠堕于三恶道之中,不能得至于无为之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如果已生此心的话,就应当把它舍离,假如还未生起此心的话,就不可以再兴起染着财物之心。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八O】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染着于财物的话,则很难舍离之事,其心如果生染着而念财物的话,便应舍离,如未生的话,就不可再起此心,因为会使人堕落之故。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人在于此大众当中,曾作如是之念:正使命断(如果生命会死亡),也不会在于大众当中,作诸妄语的。我或者又在于不同之时,观见此人时,发觉他已生染着之心,已贪念于财物,便在于大众当中作诸妄语了。所以的缘故就是这样的,诸比丘们!因为财物的染着,乃甚为难舍之事之故,乃会使人堕入于三恶道中,不能得至于无为之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如果已生此心的话,就应该舍离,假如未生此心的话,就不可再兴起其心去染着财物才是。像如是的,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八一】
大意:本经叙述提婆达多因愚痴,而贪着利养,而作五逆罪,经过累劫都不可救拔。譬如有人堕入于深厕中,并没有一清净之处,或者有人欲救拔他,然而秽污之故,又舍而去,比丘当舍贪着利养之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王舍城,摩竭陀国的首都)的迦兰陀竹园的地方(竹林精舍,位于首都的北方,为佛教第一座精舍,频婆娑罗王所奉献的),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是否看见过提婆达兜(译为调达,为佛的堂弟。佛陀成道后,也跟佛去出家,后来因嫉视佛陀的声望,就率五百名比丘别立教团,而教唆阿阇世太子拭父篡位,自己则欲害佛而为新佛,然而不能达成其望。后来,阿阇世王向佛忏悔,皈依佛陀,提婆达多则致病而死)为清白之法吗?然而提婆达兜乃又造作深重的恶业,受罪的期间必须经过一劫之久,实在是不可以疗治的啊!他在我的佛法当中,并不看见过其有毫厘之善可以称记的。由于此因缘之故,我现在才说提婆达兜为诸罪的原首,为不可以疗治的。犹如有人堕入于深厕,其形体(全身)没溺在秽处,已没有一清净之处的了。那个时候,曾经有人欲来济拔其生命,欲安置他在于清净之处。他曾遍观厕所之侧,以及没溺之人的身体,是否有一些清净之处,如有的话,他就欲伸手去捉拔而济出没溺的人。那人在那里熟视很久,然而并没有一清净之处可以捉拔的地方,那个人便舍念而离开那个地方。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我观察提婆达兜这位愚痴的人,并不看见过有毫厘之法可以称记,唯有受罪须经一劫之久,实不可以疗治。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提婆达兜这个人乃为专意于愚痴,偏着于利养,而作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后,身坏命终之时,后生于恶趣之中。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如果利养深重的话,就会使人不得至于安隐之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假如生利养心的话,便当要舍离,如果未生利养心的话,就不可以兴起这种染秽之心。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八二】
大意:本经叙述一位比丘听佛记说提婆达多的罪业,抱有怀疑,就问阿难,阿难就请佛开示。佛陀说:提婆达多为愚痴而起染着心,而造五逆罪,身坏命终后堕于地狱。可见利养心重,就会坏人的善本,故应断灭其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的地方(精舍),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有一位比丘听如来记别调达(提婆达多)会受罪一劫之久,乃为不可以疗治的事。时,那位比丘便至尊者阿难之处,到后,共相问讯后,坐在于一边。那时,那位比丘问阿难说:「您的意见如何呢?阿难!如来尽观提婆达兜的原本后,然后就记别他会受罪一劫之久不可以疗治吗?是否有其所由可得而记的吗?」这时,阿难告诉他说:「如来所说的,终究不会有虚设的,身口所行的,都没有异。如来确实记说过提婆达兜,记别他会受罪深重,当会经过一劫之久,不可以疗治。」
那个时候,尊者阿难就从其座站起,至于世尊之处,到达后,头面礼足,然后退坐在一边。这时,阿难白世尊说:「有一位比丘到我所住的地方来,曾说如是之语:『您的意见如何呢?阿难!如来尽观提婆达兜的原本,然后记别他会受罪一劫之久,不可以疗治吗?是否有其因缘可得记别吗?」论说此语后,就各自舍去(离散)。」
世尊告诉他说:「那位比丘必定是晚暮才来学习而出家的,也就是在我佛法当中并不甚么久的人(未久方至我法中耳!)如来所说的﹁终究不会有虚妄之语的,为甚么在于其中又起犹豫(疑惑)呢?」那时,世尊就告诉阿难说:「你到那位比丘处,去对他说:『如来叫你!』阿难回答说:「如是!世尊!」这时,阿难受世尊之教,便到那位比丘之处,到达后,对那位比丘说:「如来正在叫你!」那位比丘
回答说:「如是!尊者!」那时,那位比丘就庄严他的衣服,就和阿难同至于世尊之处,到达后,礼拜世尊的双足,然后退在一边而坐。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那位比丘说:「你的意见如何呢?愚人!你不相信如来所说的吗?如来所教的,并没有虚妄的,你现在乃欲求如来是否有虚妄的地方吗?」这时,那位比丘白世尊说:「那位提婆达兜比丘,乃有很大的神力,有很大的威势的。为甚么世尊您记说他会经一劫之久,去受重的罪报呢?」佛陀告诉那位比丘说:「要保护(谨慎)你自己的口语!不可由于口业而长夜受无量之苦才好!」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游禅世俗通至竟无解脱不造灭尽迹复还堕地狱
(游戏之禅,乃为世俗的通例,到头来,并不会解脱。不习造灭尽的功迹,仍然还是堕入于地狱的一途!)
倘使我能看见那位提婆达兜,其身有了毫厘的善法的话,我就不会记说那位提婆达兜会受罪经过一劫之久,为不可疗治的人。因此之故,愚人!因为我并不看见过提婆达兜有了毫厘之善法,由于此原因,我才记说那位提婆达兜会受罪一劫,而不可以疗治的。所以的缘故就是:提婆达兜其人为愚痴,而贪着于利养,而生起染着之心,而作五逆罪,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堕入于地狱之中。所以的缘故就是:贪利养之心重的话,会败人的善本,会使人不能到达安隐之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假如有利养心生起时,便当求灭;如果没有这种心的话,就不可以兴起想着之心。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那位比丘即从座起,整一整他的衣服,礼拜世尊的双足,白世尊说:「弟子现在自悔过(忏悔)!唯愿垂恕!由于愚痴所致,而造不善之行。如来所说的并没有二言。然而我乃愚痴之故,而起犹豫之想。唯愿世尊受我悔过,我要改往而修来!」像如是的乃至于再三(白佛三次)。
世尊告诉他说:「善哉!比丘!你能悔过所念的,我恕你不及之处,你不可以再对于如来兴起犹豫之想才好。现在接受你的悔过,以后更不可以再作此事!」乃至于三四次的吩咐(表示很关心)。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设有作重罪悔过更不犯此人应禁戒拔其罪根原
(假如有作重罪,然而能够悔过,更不再冒犯了。这种人适宜于禁戒〔根据戒规行动〕,能够拔除其罪的根原的!)
那时,那位比丘,以及四部众,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四种阿那含二心及二食婆达二契经智者当觉知
(1.2.3.4.四种的阿那含,5.6.二种心,以及7.8.二种食,9.10.提婆达兜二种契经,有智慧的人应当要觉知。)
壹入道品第十二
概要:本品叙述将心专注为之一入,八正道为之道,由于此一入道而灭除五盖,而说须修四意止,更劝修习身口意三业的慈悲行,而供养如来,及瞻病的功德,住于闲静处的功德,由此而迦叶乃成三果之事,利养则为证果的障碍,远离恶的事,利养的过失等。
【八三】
大意:本经叙述依.于一入道,就能灭除五盖,而思惟四意止,修学八正道,远离于愁忧,而没有忧喜之想的话,便能得智慧,而证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一入之道,此一入道乃能清净众生之行,能除去人的愁忧,而为没有诸苦恼,而得大智慧,成就泥洹(涅槃)的果证,所谓当灭五盖,思惟四意上(四念住,对于身之内外三世,而念身、受、心、法之四处,而灭恶念之法)。甚么法名叫一入呢?所谓将心专注于一,就是叫做一入。甚么为之道呢?所谓贤圣之八品道:第一名叫正见,第二名叫正治,第三名叫正业,第四名叫正命,第五名叫正方便,第六名叫正语,第七名叫正念,第八名叫正定,这就叫做道,就叫做一入道。甚么为之当灭的五盖呢?所谓贪欲盖、瞋恚盖、调戏盖(掉悔盖,掉为掉举,也就是浮动而不堪修习佛法,悔为后悔之念)、眠睡盖(惛睡盖,惛为惛沉,心沉则不堪修道,睡为睡眠)、疑盖,这就是所谓当灭的五盖(盖覆人心的烦恼)。
甚么为之思惟四意止呢?于是(就是这样的:)比丘首应向内去自观其身,去除去恶念,而没有愁忧。又外自观身,而除去其恶念,而没有愁忧。对于内外观身,而除去其恶念,而没有愁忧。内观痛痛(痛痛为受,也就是快与不快等苦乐的感觉,故为对于诸受,而观察受之义),而自娱乐。对于外,而观痛痛,对于内外而观察痛痛。内观察其心而自娱乐,外观心,内外观心,内观法,外观法,内外观法,而自娱乐(以上为观察身、受、心、法的总说)。
甚么为之比丘的内观其身而自娱乐呢?于是,比丘,观察此身,而随其性行,从头至于足,从足至于头,都观察吾人的此身中,均为是不清净之物,并没有可贪恋之物。又观此身,有的是:毛、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脂膏、肠、胃、心、肝、脾、肾之属,都均观察而知。都为屎、尿、生熟二藏(初受饮食为之生,饮食变坏的为熟。也就是说,初受饮食之器脏为生脏,纳藏食物后,经消化而为渣滓之器脏为熟藏)、目泪、唾、涕、血脉、肪、胆等物,也当观察而知,并没有甚么可贪恋之物。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当观察身自娱乐的,而除去其恶念,而没有愁忧。
又次,比丘们!还观吾人的此身,是否有地大之种吗?是否有水、火、风等之大种吗?像如是的,比丘们!当观察此身。又次,比丘们!观察此身,而分别诸界。此身有四种之物,有如巧能的屠牛之士,或屠牛的弟子之解割牛那样,他们割节而解牛时,自己观见这是牛脚,这是牛心,这是牛节(分段之处),这是牛头。像如是的,当一位比丘就如同这样分别此界,而自己观察自己的此身具有地、水、火、风等四大种。像如是的,比丘应这样的观察身而自娱乐。
又次,比丘们!应观察此身有诸孔,都由诸孔而漏出不净之物。犹如有人之观察此竹园,而或者观察到有苇丛那样。像如是的,比丘应观察此身乃有诸孔,都由诸孔而漏出不净之物。又次,比丘们!观察死尸,或者死后经过一宿(一夜),或二宿,或三宿、四宿,或五宿、六宿、七宿时,身体就会膖胀而臭,会为一不净之物。又自观察自身和此物体没有不同,我们自己的身体,也难免此灾患的。或者又有比丘观察死尸被乌鹊、鵄鸟所发见,而被牠们所噉食。或者被虎狼、狗犬、虫兽之类所见而被其噉食。又自观察自身和那物体没有不同,我身也不能免离这种灾患的。这就叫做比丘之观身而自娱乐。
又次,比丘们!观察死尸,或者被噉食其半,残余的则散落在于地,为臭秽不堪,而不净。又自观身,和此一样,并没有不同,吾人之身,乃不能离开此法的。又次,观察死尸,其肉已被食尽,唯存有骨骸,为血所涂染。又用此身,去观察那个死身,也没有不同。像如是的,比丘们!应这样的观察此身。又次,比丘们!观察死尸,筋缠束薪,又自观察自身和它并没有不同。像如是的,比丘们!应这样的观察此身。
又次,比丘们!观察死尸的骨片即已分散,已散在于不同的地方。或者手骨、脚骨,都各在于另一处。或者为膞骨,或者为腰骨,或者为尻骨,或者为臂骨,或者为肩骨,或者为胁骨,或者为脊骨,或者为项骨,或者为髑髅。又以此身(又自观察此身),和它没有不同,吾人不能免离此法,吾身也当会坏败的。像如是的,比丘们!应这样的观察自身,而自娱乐。又次,比丘们!应观察死尸为白色,为白珂之色。又自观察自身,和它并没有不同,吾人也不离开此法。这就叫做比丘之自观身。
又次,比丘们!如果看见死尸为骨青,为瘀之想的话,就没有可贪恋的地方,或者和灰土同色,不可以分别。像如是的,比丘们!自己观察自身,而除去其恶念,而没有愁忧,此身为无常之物,为会分散之法。像如是的,比丘们!内自观身,外自观身,内外自观身,藉以了解为一无所有之理!
甚么叫做比丘之内观痛痛呢?(观受)于是(是这样的),比丘如得乐痛(快乐的感受)时,就自觉知我得乐痛(乐的感觉),得苦痛时(不快乐的感受),就自觉知我得苦痛(苦受),得不苦不乐痛(舍受)时,就自觉知我得不苦不乐痛(不苦不乐的感受)。如果得到食的乐痛(乐受)时,便自觉知我乃得到食的乐痛(乐受),假如得到食的苦痛(苦受)时,便自觉知我乃得到食的苦痛(苦受),倘若得到食的不苦不乐痛(不苦不乐的感觉,舍受)时,也自会觉知我乃得到食的不苦不乐痛(舍受)。如果得自不食的乐痛(乐受)时,便自觉知我乃得到不食的乐痛(乐受),假如得自不食的苦痛(苦受)时,也自觉知我乃为不食的苦痛(苦受),如果得自不食的不苦不乐痛(不苦不乐的感觉,舍受)时,也自会觉知我乃得到不食的不苦不乐痛(舍受)。像如是的,比丘们!应该要如是的内自观痛(向内身去观察受)。
又次,若复(如果再次),比丘们!如果得到乐痛(乐受)时,那个时候,就不得苦痛(不苦受),那个时候,自己会觉知我受乐痛(乐受)。假若得苦痛(苦受)时,在那个时候,就不得乐痛,自己会觉知我乃受苦痛(苦受)。倘若得不苦不乐痛(舍受)时,那时就为无苦无乐,自会觉知我乃受不苦不乐痛(舍受)。他习法(观察生起之法),而自娱乐,也观察尽法(灭法),又观察习尽之法(有生有灭之法)。或者又有痛(受)。而现在于前(受之存在,受之现在),可知可见,思惟其原本,乃为无所依倚,而自娱乐,而不起世间之想,在于其中也不会惊怖,由于不惊怖之故,便会得证泥洹(涅槃寂静),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如真实而知。像如是的,比丘们!这样的内自观痛(观受),而除去乱念,而没有愁忧;外自观痛(观受),内外观痛(观受),而藉以除去乱念,而没有愁忧。像如是的,比丘应如是的对于内外之观痛(观受)。
甚么叫做比丘之观心的心法(对于心,而随观其心),而自娱乐呢?于是(就是这样的),比丘们!有了爱欲心时,便会自己觉知有爱欲之心。没有爱欲之心时,也会自己觉知自己并没有爱欲心。有瞋恚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有瞋恚心,没有瞋恚心时,也自己觉知为没有瞋恚心。有愚痴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愚痴心,没有愚痴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愚痴心。有爱念心时,便会自己觉知有爱念心。没有爱念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爱念心。有受入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有受入心,没有受入心时,便会自己觉知没有受入心。有乱念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有乱念心,没有乱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乱心。有散落心时,也会自己觉知为有散落心,没有散落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散落心。有普遍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有普遍心,没有普遍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普遍心。有大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有大心,没有大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大心。有无量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有无量心。没有无量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无量心。有三昧心(正定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有三昧心,没有三昧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三昧心。未解脱之心的话。便会自己觉知为未解脱之心,已解脱之心的话,便会自己觉知为已解脱之心。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心心(对于心之心)相观意上(对于心,而观察心而住)。
应观察习法(生起之法),观察尽法(灭之法),并观察习尽之法(生起消灭之法),观察思惟法,而自娱乐。对于可知、可见、可思惟、不可思惟等,都没有所猗,而不起世间之想。已不起想的话,就没有畏怖,已没有畏怖的话,便为无余,已经为无余的话,便为涅槃(寂灭),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会再受后有,能如实而知之。像如是的,比丘们!这样的内自观心的心意止(对于心而观察心而住),而除去乱念,而没有忧愁,这样的,也去外观心,内外观心心的意止(对于心而观察心而住)。像如是的,比丘们!应这样的心心相观意止(对于心而观察心而住)。
甚么为比丘之法法相观意上呢?(对于法之随观而住的方法)。于是(就是这样的),比丘们!应修念觉意(修道之时,善能自觉,使定慧均等),依于观察,依于无欲,依于灭尽,而舍弃诸恶之法。其次为修习法觉意(择法觉意,以智慧而简择诸法的真伪)。依次为修习精进觉意(努力用功去力行正法)、修习念觉意(为喜觉意之误,契于心法,而感觉喜悦)、修习猗觉意(除、轻安觉意,除去粗重的烦恼,身心觉得轻爽安隐)、修习三昧觉意(定觉意,心不散乱,而入定,而不起烦恼)、修习护觉意(舍觉意,离开苦乐怨亲,心住于平等),都依于观察,依于无欲,依于灭尽,而舍弃诸恶法。像如是的,比丘们!对于法的法之相,而观察意止(对于法而随观于法而住。以上为提示修习七菩提分)。
又次,比丘们!对于爱欲已解脱,已除去恶不善之法,而有觉(有寻,为思虑、寻求)、有观(有伺,伺察、分别)、有猗念(轻安),而乐于初禅而自娱乐(以入定的次序而说初禅定。所谓持戒而制御感官,而清净身心,端坐在于闲静之处,心唯一境之处,而不散乱,而离开欲恶之法。由于除去恶不善之法之故,修习禅定的人会觉得喜与乐的状态,然而还为不失去其思虑〔觉〕与分别〔观〕的心理,离生喜乐地。)像如是的,比丘们!对于法的法之相,而观察意止〔对于法而随观于法而住〕。
又次,比丘们!舍弃其有觉、有观(脱离有寻伺的作用),内心发出欢喜,专于其一意(专一精神),而成就无觉、无观(已没有寻伺),而游上于念猗喜安的第二禅,而自娱乐(二禅的心境状态。由初禅更进而将思虑分别之心静止,将心集中于一处,而灭除思虑分别的禅定,依此无觉无观所生而感觉的喜与乐的状态,定生喜乐地)。像如是的,比丘们!对于法之法之相,而观察意止(对于法而随观于法而住)。
又次,比丘们!舍弃其念,而修于护,恒常自觉知身觉,乐于诸贤圣所求的,护念清净,而行于第三禅(更进一步而将上面的粗杂之喜与乐均予以舍离,完全进入于平静的心理的状态,为正心正念,所谓贤圣者的住于舍心而安乐于正念。将此种禅境感于全身的状态,就是第三禅,为离喜妙乐地)。像如是的,比丘们!对于法之法之相,而观察意止(对于法而随观于法而住)。
又次,比丘们!舍弃苦乐之心,不再有忧喜,而无苦无乐,而护念清净,乐于第四禅(再进而将苦乐舍弃,已没有苦乐的平静之心,已入于湛然不同之境,所谓舍念清净地)。像如是的、比丘们!对于法之法之相,而观察意止(对于法而随观于法而住)。
如果修学的人,行此习法(生起之法),行此尽法(灭尽之法),并行习尽之法(生灭之法),而自娱乐的话,便能得法的意止,而现在于前。像如是的可知、可见,而除去乱想,而无所依猗,而不起世间之想。已不起想的话,就没有恐怖,已没有恐怖的话,生死使会灭尽,就是所谓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之身,能如实而知道。诸比丘们!依于一入道(一行至于涅槃之道),其众生能得清净,而远离愁忧,没有忧喜之想,这样,便能逮得智慧,得涅槃证(证得涅槃寂静)。这就是所谓灭除五盖,修习四意止(四念住,念身、受、心,法之四处,而灭恶念之法)是。」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八四】
大意:本经叙述劝说行者对于身口意,当应修习慈忍,是属于略说。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在于此中间,并不看见有一法之快速磨灭者,不见会憎嫉梵行之人(所谓慈忍的一法)。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修行慈忍。对于身,要行慈,对于口,要行慈,对于意,要行慈。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八五】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一不能和其相等的,为第一的福田,可以奉事敬重。一位比丘,应该要常恒的供养佛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一人出现于世间之时,则那些诸天、人民、魔,以及魔天、沙门、婆罗门当中的最尊最上的众生,也没有一位能与此人相匹等的,此人为福田第一,可以奉事,可以尊敬的人。到底是那一种人呢?所谓多萨阿竭(多都阿伽多,如来)、阿罗呵(阿罗汉,应供)、三耶三佛(三藐三佛陀,正等觉)是。这就是所谓如一人出现于世间时,会超过于诸天、人民、阿须伦(阿修罗,非天)、魔,以及魔天、沙门、婆罗门之上的,为最尊最上,没有人能与其相等者,为福田第一,为可以奉事,可以尊敬的。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恒常的供养如来。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八六】
大意:本经叙述瞻病患的人,即是胆视如来,这种人定会获得大果报、大功德。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瞻视病患的人的话,则为瞻视我已完毕的人。如有人,能看病患的人,就是完成看见我的了。所以的缘故就是:我现在要躬自去看视疾病。诸比丘们!我并不看见过有一人在于诸天和世间的沙门、婆罗门的布施当中,为最上而无过于此种布施的。如行此布施,尔乃为施的话(这样的布施的话),就能获大果报,就能得大功德,其名称会普至,而得甘露的法味。所谓如来、至真、等正觉,乃知布施中的最上,无过于此布施。如行此布施的话,尔乃为施,而能获大果报,而能得大功德。
我现在由于此因缘,而作如是之说:瞻视病患的人,就是完成瞻视我,并没有不同,你们就会因之而长夜获大福佑。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八七】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称叹阿练若行,持三衣的头陀之行等法。同时劝化大众应学大迦叶那样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人能叹誉阿练若行的话(阿兰若,译为最闲处,所谓住林中而修,为头陀行之一),则是和叹誉我已完毕的人一样。所以的缘故就是:我现在也是恒常的自叹称誉阿练若行的缘故。假若有人诽谤阿练若之行的话,就等于诽谤我一样。而如果有人能叹说乞食的话,就等于是叹誉我一样。所以的缘故就是:我乃恒常的叹说能行乞食的人之故。假如有人谤毁乞食之行的话,就等于是谤毁我一样。而如果有人叹说独坐之行的话,就等于是叹说我一样。所以的缘故就是:我乃恒常的叹说能行独坐的人之故。如果有人毁谤独坐之行的话,就等于是毁谤于我一样。如果有人叹誉一坐一食的话,就等于是叹誉我一样。所以的缘故就是:我乃恒常的叹誉一坐一食的人之故。如果有人毁坏一坐一食的人的话,就等于是毁坏于我一样。假若有人叹说禅坐于树下的话,就等于是叹说我身无异。所以的缘故就是:我乃恒常的叹誉在于树下禅坐的人之故。假如有人毁坏那些在于树下禅坐之人的话,就等于是毁坏我一样。如果有人叹说露坐的话,就等于是叹说我一样。为甚么呢?因为我乃恒常的叹说露坐的人之故。如果有人毁辱露坐的人的话,就等于是毁辱我一样。如果有人叹说在于空闲处的话,就等于是叹说我一样。为甚么呢?因为我乃恒常的叹说在于空闲处的人之故。如果有人毁辱在空闲处的人的话,就等于是毁辱于我一样,如果有人叹说穿着五纳衣的话,就等于是叹说我一样。为甚么呢?因为我乃恒常的叹说穿着五纳衣的人之故。假如有人毁辱穿着五纳衣的话,就等于是毁辱我一样。
如果有人叹说持三衣的话,就等于是叹说我一样。为甚么呢?因为我乃恒常的叹说持三衣的人之故。假如有人毁辱持三衣的话,就等于是毁辱我一样。如果有人叹说在冢间坐的话,就等于是叹说我一样。为甚么呢?因为我乃恒常的叹说在于冢间而坐的缘故。假如有人毁辱在冢间而坐的话,就等于是毁辱我一样。如果有人叹说一食的话,就等于叹说我一样。为甚么呢?因为我乃恒常的叹说一食的人之故。假如有人毁辱一食的话:就等于毁辱我一样。如果有人叹说日在正中而食的话,就等于是叹说我一样。为甚么呢?因为我乃恒常的叹说日在正中时而食的缘故。假如有人毁辱日在正中而食的话,就等于是毁辱我的了。
如果有人叹说那些诸头陀行的人的话,就等于是叹说我一样。为甚么呢?因为我乃恒常的叹说头陀行之故。假如有人毁辱诸头陀行的话,就等于是毁辱我一样。我现在教诸比丘们!应当要如大迦叶所行的那样,应没有漏失才好!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迦叶比丘乃有这些行之故。因此之故,诸比丘们!你们所学的行,应该要常常如大迦叶那样。像如是的,比丘们!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八八】
大意:本经叙述大迦叶已年迈,佛陀乃劝他舍弃头陀行,大迦叶不肯放弃其行。佛陀乃赞叹大迦叶,以及头陀行,佛陀说:头陀行在于世间,佛法也就能久住于世间,并且增益天道,减少恶道。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竹林精舍),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尊者大迦叶住在于阿练若(最闲处),到了食时,就出来向人乞食。其乞食的规则,乃采不择贫富的家庭,都一样的依次去乞食,在于一处一禅坐,都终究不移易,或者在树下,或者露天而坐,或者在于空闲处。身上穿着五纳衣(三衣加祇支、覆肩、本为比丘尼应持的规制),或者持穿三衣,或者在冢间,或时一食(白天只食一次),或者日正中时而食,或者行头陀(这样的行头陀之行,译为抖擞。所谓抖拣而去尘垢,而舍贪着。不管衣服、饮食、住处都得抖擞,也就是如把物振荡那样的不执不着),年已高,已长又大(老迈)。那个时候,大迦叶尊者,食后,就住诣于一株树下禅定(禅那译为静虑,为定止其心之行)。禅定一段时间后,就从其座站起,整一整其衣服,然后往至于世尊之处。
这时,世尊遥见迦叶来到,世尊开口对他说:「善来!迦叶!」当时,迦叶便到世尊之处,将其头面礼拜在佛的双足下,然后退坐在一边。
世尊告诉他说:「迦叶!你现在已经年高长大(年纪老迈),已到了志衰朽弊的年龄了。你现在可以舍弃向人乞食,乃至于放弃那些头陀行,也可以接受诸长者之聘请,并且可以接受其衣裳的供养!」迦叶向佛表白说:「我现在很抱慊,不能听从如来的教示。所以的缘故就是:假若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的话,我则愿成为辟支佛(缘觉、独觉、阿罗汉)。然而所谓辟支佛,乃尽行阿练若(行持住在于无人所到的闲静处),到时乞食(食时一到,才去乞食),不择贫富(乞食依次,不分富贵或贫贱之家),一处一坐(等于常趺坐而不横卧),终究不移易(不动)或者在树下而坐,或者露天而坐,或者在空闲之处,穿着五种纳衣,或者持三衣,或者在冢间(墓地),或时一食(一日一正食外,不食其余的小食),或者日正中午而食,或行头陀(像如是的行头陀之行)。现在我乃不敢舍弃本来所习之行,而去更学其余之行。」
世尊告诉他说:「善哉!善哉!迦叶!你乃多所饶益,度人无量,会广及于一切的天、人而得度。所以的缘故就是:迦叶啊!如果这种头陀行在于世间的话,我的法也当会久住在于世间。假如正法在于世间的话,就会增益天道,三恶道就会减少。也能成就须陀洹(预流,初果阿罗汉)、斯陀含(一来,二果阿罗汉)、阿那含(不还,三果阿罗汉),此三乘之道,都能存在于世间。诸比丘们!你们所学的,都应该如同大迦叶所习作的那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八九】
大意:本经叙述如利养为重的话,则不但不能成道,还会因之而堕落,如提婆达多每日接受阿阇世王的供养五百釜之食,而起五逆罪,命终之后,即落入于地狱,就是其一例,因此,比丘不可贪着人家的利养。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利养甚重的话,就会使人不得至于无上正真之道。所以的缘故就是:诸比丘们!提婆达兜这位愚人,每日都取那位王子婆罗留支(译为折指,为频婆娑罗王的太子阿阇世的别名。出生时,相师预卜他会弒父,国王就将他自高楼摔下,然而不死,唯折一指。阿阇世即译为未生怨,也就是未生前,就结怨),五百釜之食的供养物。假若太子不给与他的话,则提婆达兜这位愚人,终究不会作这种恶事(指欲当佛教的领导者,而行害佛的五逆罪)。由于婆罗留支(阿阇世)王子,将五百釜之食,每日都令人送来供养他,因此之故,提婆达兜才会得意扬扬,而起五逆的恶业,身坏命终之后,才会转生在于摩诃阿鼻地狱之中(大无间地狱,极恶之人所堕的地狱)。由于此方便(这种事实),就应要当知!利养甚重的话,就会使人不得至于无上正真之道。如果未生起利养之心的话,就不应使其生起,已生起此心的话,就应把它消灭。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九O】
大意:本经叙述提婆达多犯五逆罪,然而却在其大众当中,拨无因果(说善恶并没有因果报应之事),诸比丘听此流言,乃禀告佛陀。佛说善恶终皈会有报应,提婆达多为一愚痴而不知,因此而说没有善恶因果报应之事。比丘即应远离诸恶,都为福而不可倦怠。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灵鹫山,位于王舍城的东北。为佛说法的主要场所之一),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提婆达兜,曾经坏乱众僧(诱拐五百名比丘,另立教团,而破和合僧),坏如来足(欲弒佛,而由象头山掷下大石,然而只伤佛的脚趾,而为出佛身血),教唆阿阇世太子囚禁其父王,而幽死其父王,(杀父),又杀阿罗汉果之比丘尼,(以拳杀死华色比丘尼)。造这些恶业,而却在大众当中作如是之说:「到底甚么地方为有恶业呢?恶从甚么地方所生出的呢?谁造此恶当会受其报应呢?我也不作此恶,而受其报应啊!」
那个时候,有很多的比丘,曾入罗阅城(王舍城)去乞食,而听到这些话。听说提婆达兜愚人,曾在大众当中,作如是之说:「甚么地方有恶呢?恶从甚么而生的呢?谁作此恶而受其果报了么?」当时,众多的比丘乞食后,就摄取衣钵,将尼师坛(坐具)放在右肩上,便往至世尊之处,到达后,则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退坐在一边。
那时,众多的比丘白世尊说:「提婆达兜愚人,曾在大众当中作如是之说『甚么叫做作恶呢?作恶为甚么没有灾殃呢?为甚么作福又没有福报呢?可见并没有人会受所谓善恶之报的。』」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恶、有罪,善恶之行,均为有报应的。如果那位提婆达兜愚人知道有善恶的果报的话,便当会枯竭了,便当会愁忧不乐,沸血便会从他的面孔喷出。由于提婆达兜那位愚人,不知道有善恶之报,因此之故,在于大众当中,作如是之说:『没有善恶之报应,为恶并不会有灾殃,作善也没有福报。』」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愚者审自明为恶无有福我今豫了知善恶之报应
(愚痴的人,自己审察时,应该自己会明白,会知道作恶作毒时,一定不会有福报的。我现在豫以了知作善作恶之报应之事。)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远离那些恶业,应该作福业而没有厌倦。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九一】
大意:本经叙述利养深重的利害,而劝说不可生利养之心,如已生时,就应当断除,未生就不可以使其生。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受人的利养甚重的话,是不易消化之事,这事会使人不得至于无为之处(寂灭涅槃)。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利养之报,乃会断入人之皮,由于断其皮,便会断其肉,由于断其肉,便会断其骨,由于断其骨之故,便会彻于髓。诸比丘们!应当要以此方便(这些事),而知道利养之甚重之事。假若未生利养之心的话,便应使其不生,已经生起的话,就应求而使其消灭。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九二】
大意:本经叙述利养深重的话,就会破坏清净之行,因此,利养心如未生的话,就应使其不生,已生的话,就应使其消灭。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受人的利养乃甚为不易消化之事,会使人不得至于无为(涅槃寂静)之处。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果那位师利罗比丘不贪求利养的话,就不会作那些许多无量的杀生之业,而身坏命终之后,转生于地狱之中。」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受人利养重坏人清白行是故当制心莫贪着于味
师利以得定乃至天帝宫便于神通退堕于屠杀中
(受人的利养为重的话,就会坏人的清白之行。因此之故,应当要制御其心,不可贪着于味〔指利养之物〕。师利罗比丘由于得禅定,乃至游于天帝的宫殿,然而因为贪着利养之故,则退却其神通,而堕入于屠杀之中。)
诸比丘们:应当要以此方便(这一个典故),而知道受人的利养乃甚为不易之事。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如果未生利养之心的话,就制令其不生起,已生此利养心的话,就应求个方便,使其消灭。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完
分类:佛经 书名:增一阿含经 作者:悟慈法师(解读)